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发掘儿子潜藏的天赋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然而,每一个人却都是独一无二的。既然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能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绿洲。这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父亲们应该以这种强大的信心和信任,去挖掘潜藏在儿子身上的与生俱来的天赋。

发现儿子与生俱来的天赋

每个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宝贝培养成天才,但是天才人物的创造发明和开天辟地的神奇力量,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天赋素质,而没有天赋的天赋的天才是不存在的。

1756年1月27日,著名的音乐大师沃尔弗干格·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他的父亲奥波里德·莫扎特是萨尔斯堡有名的音乐家,他很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他看出儿子尽管有优越的音乐素质,但是倘若不加以严格训练也是成不了才的。所以从4岁起,他就开始教儿子弹钢琴、拉小提琴。由于自己的才能受到宗教势力的压抑,他便寄希望于儿子,全力培养小莫扎特。

小莫扎特自幼聪明好学,3岁就能听懂音乐,4岁就会弹翼琴和管风琴,5岁就练习作曲。6岁时,父亲带他到首都维也纳去举行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小莫扎特的精彩演奏,使维也纳轰动起来,音乐会连续举行两个星期,竟然场场满座。一个6岁的孩子,对音乐竟有如此深的造诣,人们不得不叹为观止,一致称他为“神童”。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莫扎特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极具音乐天赋的莫扎特的成才事例,告诉年轻的父母如何从细微处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如何在生活中,通过赏识、游戏、艺术、人际交往、接触大自然等方式发掘、启发、诱导、熏陶中培养孩子的天赋,促使自己的孩子尽快成长、成熟、成才,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杰出人才。

通常,孩子们自愿做的和给自己带来乐趣的事情,实际上可能就是提前发出他们有这方面天赋的信号。因此,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孩子,并发现他们有什么爱好,这是有益的。父母通过仔细观察婴儿潜在天赋的信号,就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开发,使他们的潜在天赋得以发展。婴幼儿有以下主要潜在天赋:

(1)音乐。小孩在几乎还站立不稳时就会按音乐的节奏摇晃。唱歌会使小孩变得对节奏敏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有特殊的音乐天赋。听音乐是一回事,音乐天赋的发展是另一回事。听音乐一般能使大脑得到训练。

(2)运动。婴儿的运动表明其从事体育运动的天赋。事实上,在怀孕第7周胎儿就开始学习运动,2岁时,婴儿已经是运动大师,能够翻跟头和在围墙上保持身体平衡。

(3)绘画。颜色会促进小艺术家成长。婴儿在出生后第4个月到第8个月开始学习看东西,眼睛和大脑中的视力中心被接通,这时婴儿可以准确地观察其周围环境。不久后,婴儿就开始寻求表达方式,复述自己所看到的颜色和画面。法斯说,有些小孩很早就有良好的颜色感,父母应为孩子购买彩笔,让孩子绘画。

(4)语言。念诗和多说话会唤起婴儿的语言兴趣,婴儿的语言能力极强。语言天赋既是天生的又是教养成的。与婴儿多说话至少会促进婴儿的语言兴趣。小孩子小时候说话多,长大后也往往很健谈。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让小孩子多说,说错了也没关系。婴儿从出生到4个月是各种语言的专家,他能够分辨出150种人说话的声音。只有在6个月左右才变为本国语言的专家,7个月的婴儿能极好地辨别声音,因为他能将发音同嘴唇的运动联系起来。对6个月的婴儿进行的测试表明,他能听出父母的声音,8、9个月的女儿更多地通过视觉理解语言当母亲说“球”时,他马上就会看球。8个月的婴儿就能运用比较复杂的统计技巧来区分词汇,这表明婴儿在1岁以前学习语言的能力比以前想象的要高。婴儿从一开始就能在心里组织不同的音素,即能分辨语言中最小的单位,如分辨英文、俄文、法文中的字母。但只有在家庭环境的帮助下,婴儿的这种分辨能力才会保持下去。非常小的婴儿就能够对语言的税耳音调或“韵律”作出反应,而不是对个别声有作出反应。语言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人生下来就有一种本能,即能理解作为自然语言基础的语法规则,婴儿还具有神奇的语言学习能力,等等。可见,婴儿的语言天赋是很高的。

(5)模仿。婴儿在说话之前就能互相模仿学习。还有人认为,婴儿一出生就能够认人,能够模仿大人的手势,具有把手势同做鬼脸结合起来的能力等等。我们认为,将满6个月的婴儿送到好的托儿所,是有好处的,可让他们早些发挥互相模仿学习的本领。

(6)思考。思考是人之本能,而非后天习得。这种能力生来就有,和感觉及运动功能一样早发生,婴儿既能触摸、看东西,又能思考。婴儿晓得固体物移动,必须不断沿一直线前进,它不能穿过另一个固体物,他还知道固体物移动时,必须是个单一的实体,把3个月大的婴儿的玩具熊收藏于毛毯下,他也很清楚玩具熊在哪儿。

(7)智力。婴儿智力出乎意料。婴儿能够用眼睛跟着做简单的数字游戏。我们给婴儿看不同数量的点。最初他们注视着两个点,等到熟悉了以后就开始失去兴趣。但当我们接着展示3个点时,他们的兴趣又来了。对13至14个月大的婴儿早期对复杂事物的长时间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也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发现,如婴儿能够把用以前从未见过的玩具做出的复杂动作记住长达半小时之久,甚至还能模仿这些动作。

(8)性格。每个小孩的性格都不一样。小孩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发育成熟,而父母则是婴儿与外界交往的第一人。在感情方面父母是榜样。父母多关心小孩,多倾注爱。父母能够为其孩子形成好的性格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得到许多爱和悉心照料的小孩会形成稳定的性格。

父爱如山

家庭生活中,父母亲尤其是父亲,要努力创造民主环境,这样孩子才敢说出自己的喜好和要求。虽然孩子的兴趣时常会转移,家长也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强迫孩子学什么,而应以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肯定孩子的努力,同时正面引导孩子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坚持不懈地学有所成。

时刻尊重儿子的兴趣

在今天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即使孩子的这种兴趣爱好可能与父母的期望有差距,但只要是正当的嗜好,就应该尊重孩子。因为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的创造力和潜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专注、认真、持之以恒的习惯和意志品质也可以得到锻炼,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对此的认识是模糊的。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与爱好。父母们所讲到过的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来作为反抗。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写字画画。

这是学习上的不同兴趣与爱好。一个人的不同兴趣爱好还可以表现生活上的诸多方面。在休息方面,有的人喜欢哼几句戏曲和小调;有的喜欢下棋或玩牌等等。这些都是客观上存在的。你承认也好,不愿承认也好。在今天父母们改革开放的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服饰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更是五彩缤纷。这些事情父母们有些父母也逐渐开始认识,但是在对待子女上,他们则常常喜欢用一个陈腐的尺度。那就是这只是父母的事情。小孩子不能有或不应有。

人们对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全身心投入,最易见成绩;反之,则难得成就。人最可悲的是一生对什么都没有特殊兴趣和爱好,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其兴趣和爱好。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不要在孩子不感兴趣,还没有能力理解的时候,让他做任何不感兴趣的事情。”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

生活中,总有许多的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孩子的发展。下面的这个案例或许正好说明这一点。

王明是一个喜欢足球的男孩,在上小学时就迷上了足球,初中以后,他还参加了校园足球队,可王明的爸爸硬是不让他去活动,说是怕影响学习,怕考不上高中,怕……今天,王明决心要说服爸爸,他希望走自己的路。于是王明找出各种理由进行辩解。

不行,不许去!爸爸不软不硬的声音传来,王明立即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倒在椅子上。拿起书本,他真想大声叫喊:“什么柳宗元、陶渊明,什么电流、电阻我都不要!我要踢球!哼!不让我去,我在家里也一样踢。”

于是,王明在家的门厅里踢起足球来。这一招果然灵验,妈妈急匆匆地赶来:“哎呀,你这个孩子,你就不想想,爸爸不是为你好吗?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考高中,考不上高中怎么考大学。不上大学……不上大学哪有好工作……”

王明大声地说着:“妈妈你怎么就只知道让我考大学,不知道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再说,我的学习也不错啊。一星期一次就三个小时,我也应该轻松一会儿啊。”可他爸爸却在一旁说:“一星期三个小时,一个学期下来就是多少小时啊!”

王明终于无可奈何了,泪水充满了眼眶,委屈地说:“唉,爸妈从不理解我。初中以来,我就没有出去看过电影、逛过公园,唯一的爱好——足球也不让踢了,我的近视就是这么一天一天地学出来的。”看着满桌子的参考书,王明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摘下眼镜,狠狠地扔在床上。

爸妈这时似乎被他的话打动了,不再说什么。王明趁机讲下去:“就算我去考大学,人家也要多方面的人才,谁要我们这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榆木脑袋的‘书呆子’呀!再说,也只有加强身体锻炼,才能适应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学习和生活。”爸爸放下手中的活,终于开口了:“好吧!以后每星期六可以去踢球,但不能超过3小时。”

这一天王明等了多久啊!他心里想:对于父母以前那些善良的管制,我应当感谢而不能接受,因为,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成功地道路不止一条。我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这样我才能自豪地说:我是幸福的,我拥有了自己的生活。

可见,孩子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父母培养孩子首先要发现孩子的特长与爱好,不要学“泥人张”,要学“根雕家”。根雕家的艺术原则是发现、尊重根形的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使其特点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最后成为精品。培养孩子也一样,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变成一个学习的机器,而应当使他得到全面的发展。

有的父母也想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但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尊重孩子的兴趣。那么,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做做看,你一定会发现:其实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不难。

(1)承认孩子有爱好的权利

在遇到这种问题时,作父母的就是要承认每个人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作为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爱好和兴趣的权利,自己不应该随便干涉。

(2)尊重孩子的喜爱和兴趣

在今天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服饰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更是五彩缤纷。发型、服装只要不是极为怪异,音乐不是下流低级,就应该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在承认与尊重的前提下,父母还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3)不要随便干涉孩子的爱好

父母在准备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之前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的选择。现在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如果让孩子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他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他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他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总之,父母请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人兴趣。父母们请务必记住,孩子的兴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作为父母就要精心呵护,不要让其因“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一个人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

父爱如山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与孩子说话时蹲下身子,会让孩子获得被关注、被尊重的感觉,有利于沟通理解。在事关孩子的学习、成长上,父亲们更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蹲下来看看孩子的兴趣和想法,正视他们的长处与不足。

发展儿子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教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是首要任务。

徐光启是明朝时期大科学家,他的《农政全书》六十卷,“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成为明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他的父亲徐思诚,商人出身,因被盗而破产,之后以农为生。徐光启是徐思诚的独生子,小时虽淘气,倒也惹人喜爱。徐思诚一心供他好好读书,希望将来做个大官,光宗耀祖。

一天,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民莫敢不敬》,这是《论语》中的半句话,意思是说,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敢不敬。徐光启觉得这句话不对,写不下去,便溜到后园去了。

正在织布的母亲见光启不在书案读书,就叫女儿出去找。徐思诚听说儿子不好好读书,很是生气,就亲自去找。他发现徐光启正蹲在棉花地里全神贯注地观察棉花株上一根横生出来的枝条,没有立即去呼喊,想看他究竟要干什么。看着看着,他发现光启伸手把一株棉花尖顶上的嫩芽摘断,不由地喊:“光启,你过来!”

徐光启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急忙走过来,恭敬地站在父亲面前,垂下两手说:“什么事,父亲。”

父亲生气地说:“什么事?你为什么不在家好好读书,出来还乱折棉花。”

徐光启一听,不觉笑起来,说:“父亲,你误会了。现在已经快到立秋,新枝上是结不出蕾铃的,棉花已经两尺多高了,如果再分枝生长,只是浪费养分。如果把棉花的‘冲天心’摘去,省下来的养分就可以供给下面快成熟的蕾铃,这样才有好收成哩。”

徐思诚觉得似乎有理,但又怀疑摘去“冲天心”会损伤棉花,便疑惑不解地说:“要是弄死了,我不饶你。”

徐光启向父亲解释说:“我是向阿康伯学来的。阿康伯种的棉花去年比我家的收成多。我去问他,是他告诉我摘‘冲天心’的。”

徐思诚商人出身,对种棉花没有经验,听了儿子的话,觉得可信。他本来想多训儿子几句,维持自己的尊严,可又一想,如果明明是自己错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在孩子面前不承认错误,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让孩子形成不认错的习惯,甚至学会狡辩。认错,也是一种教育。于是,徐思诚当着儿子的面,检讨了自己的不对,并学着儿子的方法,摘起“冲天心”来。

父亲发现儿子对农业有了兴趣,就经常让他到田园里帮助种庄稼,使他学会了不少新的农业技术。后来,徐光启通过刻苦求学和农业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科学家。

在学为仕的时代,徐思诚改变希望儿子好好读书,将来做大官的初衷,对儿子的兴趣不横加干预,终使徐光启成了科学家,使我国的农业史上多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么,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父亲,又该如何培养发展儿子的兴趣呢?

(1)要明确兴趣培养的目的。兴趣培养是以孩子为主体,以体验为形式展开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符合孩子通过自身感知器官在具体经验中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规律,使孩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活创造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整体素质,以促进孩子自主、和谐、全面发展。

以孩子为主体,一方面要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愿望,帮助孩子设计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力求使孩子学习兴趣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家长善于观察,发现、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的兴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兴趣培养过程中家长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兴趣培养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知识、培养特长,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

(2)要正确认识兴趣培养的内容。许多家长认为学习琴棋书画等才是培养兴趣,把兴趣培养的范围集中在与学科有关的内容上。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兴趣培养的重要内容,也不能否认此类培养对孩子特长的发展和技能的提高所发挥的作用。但促进孩子和谐、全面的发展则需要家长乃至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活动内容、创造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孩子养成高尚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性格、与人和睦相处的态度等品质服务。

因此,培养兴趣的内容也是广泛的。如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探究的兴趣、动手动脑的兴趣、认识大自然的兴趣、与人交往的兴趣等。

(3)要有正确兴趣培养的方法。一般来说,兴趣的发展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这样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由被吸引到喜爱到追求的发展过程。完成这个发展过程则要经历一定甚至漫长的时间,期间还可能要经历挫折。因此家长要多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注意的时间,引导孩子的注意向兴趣的方向发展,多给孩子以鼓励支持,促使孩子在活动中形成稳定的兴趣。而不能把家长自己的意愿当成孩子要发展的兴趣去强行培养,更不能不顾孩子个性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具体情况而盲目地去培养兴趣。

兴趣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兴趣的广泛发展。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一兴趣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兴趣的延伸和拓展,注意博与专的结合。兴趣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既重视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既重视特长的训练,更要重视人格的完善。现在多数家长重视孩子知识和特长的培养,而忽视孩子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这与我们培养和发展孩子兴趣的目的是相背的。

现在学校、社会为孩子开办的各类兴趣活动的场所非常多,这为满足家长培养和发展孩子兴趣的要求提供了方便,但培训质量则良莠不齐。这要求家长要选择有正规办学资质、有专业辅导教师、教学条件优良、重视教育质量和教学管理、能保证孩子活动安全的专业活动场所。

当然,家长还要注意处理好兴趣培养和学校教育的关系。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学校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因此,要求家长要正确对待兴趣培养,不能因为发展特长而与学校教育发生矛盾,对孩子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

父爱如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顺应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孩子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可有的父母尤其是父亲,不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是根据自己的理想来要求孩子,要孩子学习,学习,还是学习,总之,除了考试科目外,其他的一律是邪门歪道。殊不知,孩子有的对体育感兴趣,有的对音乐感兴趣,有的对美术感兴趣……只有顺应孩子的兴趣,他学起来才快才好。

天才需要发现和培养

遗传学家认为,天才儿童可以出生在任何家庭,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家庭;实际上,每20个孩子里面就有一个有条件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那么如何发现并培养儿童的天赋呢?

心理学家埃娃·翁得拉科娃说:“有天赋的儿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比普通儿童更早地学会说话、读书、写字和做数学题。更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记忆力很好,学东西快。有天赋的儿童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得很执着,有时会很固执地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需求。”

儿童的成长表现出不同步性的特征。翁得拉科娃说:“有些儿童在某些方面很突出,而在其它领域,如社交和运动方面显得发育滞后。”

有天赋的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很苛刻,他们经常用捣乱的方式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如果他们在家里或学校里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那么他们经常会成为捣乱分子。强烈的好奇心经常会使这样的儿童把听来的东西付诸实施,所以很容易成为吸毒和犯罪的牺牲品。如果成年人不知道如何对待这样的儿童,那么他们的天赋往往得不到发展,以至最后完全泯灭。

我国宋代文豪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近借来笔、墨、纸、砚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在诗后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相处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乡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后来,仲永十二三岁时,再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符合以前的传闻。又过了七年,方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已经成为能够为普通人了。

这个故事提醒所有父母,孩子的天赋首先掌握在你们手中,因为只有你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对于孩子的天赋,应该由父母确定发展方向,并寻求一种合适的方法对孩子的特长加以培养。

1452年,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名叫比埃罗。小时候,他的家里还比较富裕。母亲是一位贫苦的农妇,名叫特丽娜。达·芬奇出生后不久,父母离婚,母亲离开了他,他是在父亲的抚育下成长起来的。

达·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孩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了弹琵琶,他的即兴演唱,不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让人惊叹。

儿童时代的达·芬奇,喜欢大自然的景色,经常攀登悬崖,并且对画画很感兴趣。达·芬奇的家庭是当时佛罗伦萨有名的望族,父亲比埃罗希望达·芬奇像自己一样当律师,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而使比埃罗改变了想法,决定让达·芬奇学画。

有一天,邻近村上一位农民拿着一块木板来到镇上,交给了比埃罗,说:“请你家的小画家在上面画些东西。”比埃罗当即答应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没有告诉儿子。过了一些天,达·芬奇发现家里有一块木板,就将它刨平,用锯锯成一个盾牌。盾牌做成之后,他看到上面什么也没有,不大好看,便想在上面画点画。画什么呢?他想来想去,就将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画了上去。画成后,他拿去给父亲看。父亲看到上面画的有蛇、蝙蝠、蝴蝶、蚱蜢,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来的小东西。不仅数量多,而且结构合理,形象逼真。比埃罗高兴极了,心想孩子可能真的有画画的天赋,他决心支持孩子去学习艺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画家。

一天,父亲带上达·芬奇的写生画去看望居住在佛罗伦萨的老朋友委罗基奥,想请他看看孩子是否有培养前途。

委罗基奥是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匠,也是佛罗伦萨的著名艺术家。他擅长绘画和雕刻,同时还是手饰匠、工程师和音乐家。他的画室是当地最好、最先进的画室之一。他看了达·芬奇的画,特别是当知道了这孩子完全是凭自学画成这些画时,十分惊奇。委罗基奥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对达·芬奇的父亲说,这是一个大有培养前途的孩子,应该快点把孩子送来,他愿亲自教授系统的绘画和雕刻知识。父亲听后喜出望外。

于是,14岁的达·芬奇拜委罗基奥为师,进入画室学艺。委罗基奥循循善诱,要求严格,对其学业极其负责。他的教学方法也很特别,强调基本功训练。

达·芬奇来到画室后,他并没有马上教达·芬奇绘画,第一堂课是学画蛋。达·芬奇心想,不就是画鸡蛋吗?他把老师给的鸡蛋小心地放在桌上,一丝不苟地照着画起来。第一天画蛋,第二天画蛋,第三天还是画蛋……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每天反反复复地重复着一种图案,枯燥得很。画着画着,达·芬奇的疑问越来越多,这个鸡蛋有什么好画的,需要我练这么久?

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向老师问道:“老师,为什么总是要我画蛋?什么时候才能画完呀?”

“你可别看轻小小的鸡蛋。”老师说,“在1000个鸡蛋里,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观看的角度不同,照射的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让你多画蛋是为了训练你观察和把握形象的能力,使你能够随心所欲地表现一切事物,这样才能把画学好。”

达·芬奇听了恍然大悟。老师的话使他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道理。他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于是更加勤奋地苦练起基本功来。

由于老师的严格训练和达·芬奇的刻苦钻研,达·芬奇的进步很快。不出几年,他绘画的艺术技巧就超过了老师。老师也不得不佩服达·芬奇的勤奋和天分。欣慰之余,他决心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位得意门生,希望他能早日成为杰出的画家。

达·芬奇在刻苦学习绘画的同时,依然像过去那样怀着极大的兴趣向所有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同时还从事科学研究。他把艺术想象同科学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数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应用科学进行艺术试验,使当时的绘画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达·芬奇的父亲本来是打算让孩子将来像自己一样做一名律师,但他后来根据孩子的特长和爱好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达·芬奇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的父亲及时地发现了他的爱好,为他发展绘画艺术创造了条件。对于那些根据自己的爱好对孩子的人生进行了“全面规划”的父母,达·芬奇的成长经历或许会很有启发。

父爱如山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表明:只有对有希望成为杰出人才、卓越人才的儿童少年在他们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进行高于一般的、特殊的、高一层次的适应性适应性教育,提供常规条件下办不到的良好教育环境和外界刺激与培养,才可能促使潜能充分开发并和谐健康成长,成为卓越人才。否则,许多天才将被扼杀或埋没。

学会赞美儿子

教育学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使之获得自由的展现和自然的发展,其目的是要培养拥有“独立、自主精神和善于工作的人”。作为家长首要的就是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怎样激发?就是赞美。

安吉尔是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总是很自卑,无论到哪儿,她总爱低着头,因为一直以来她都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

一天,她在饰物店看到一只漂亮的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是多么漂亮。安吉尔虽然不是很相信,但是心里还是挺高兴的,就买了下来戴在头上。有了蝴蝶结她不由自主地自信起来,急着想砒大家看看,甚至在门口与别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安吉尔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班主任老师,“安吉尔,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安吉尔的头。

那一天,安吉尔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一直认为那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但是当她晚上回家在镜子前一照时,却发现头上根本没有蝴蝶结。其实蝴蝶结在刚出饰物店与人相碰时就弄丢了。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赞美孩子,并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通过家长的肯定,觉得自己能行。有人在背后默默地鼓励他们,他们就能更自由、更快乐地成长。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容貌或者别的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而不能正确面对时,家长告诉他: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昂起头来,自信会使他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那种可爱,这就是赞美的力量。

卡耐基也认为,使孩子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赞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忽略对孩子的赞美,他们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忽视了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其实赞美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及时赞美孩子学习中的每一个小进步,会激发起孩子对自己的信心,能对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很多人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赞美和鼓励的作用不可低估,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和成功的首要环节。父母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微笑,都会让孩子感到被认可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细心观察,捕捉孩子的闪光点,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每当孩子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时,父母就应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坚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赞美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是非观念模糊,自制力差。因此,家长的引导、奖励与赞美至关重要。赞美孩子,能激发孩子正确的内在动机,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

(1)端正思想。摒弃孩子不需要赞美的错误思想,要对孩子的成功表示赞美,可以强化孩子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欲,激发他们继续尝试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2)信任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没有真正的信任,那么即使夸奖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比如,曾经有一位孩子家长,原来经常打骂孩子,后来改变了方法——夸奖孩子,猜猜孩子怎么说,孩子说家长是“皮笑肉不笑”。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真正信任、尊重孩子所造成的后果。

(3)赞美时要坚持原则。只有在孩子做了值得赞美的事情后,才去赞美。如果毫无原则地乱加赞美,特别是孩子做错了事时,也仍然尽说好话,就会使孩子养成是非不分、骄横跋扈的坏习惯。比如,有个奶奶抱着两岁的小孙子,突然孙子说了一句骂人的话,奶奶乐了,说:“看我们的孙子,这么小就会骂人了,真厉害!”这样的赞扬只会将孩子培养成满口脏话的坏孩子。

(4)赞美要及时。当孩子正在做或已做完某件有意义、值得赞美的事,就应当及时给予适当的赞美。如果家长当时比较忙,一时忘记了,也要设法补上。要知道,在孩子应当得到赞美、渴望得到赞美时,家长的“熟视无睹”,无异于给孩子当头浇上一盆冷水。

(5)赞美时就事论事,不要因为一件小事就赞美孩子整个人,而应该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赞美时要明确,不要含糊,也不要夸大其词,言过于实。例如,当孩子帮妈妈扫地了,父亲千万不能说“真乖呀”,而应说:“看看,我们的孩子知道心疼妈妈,能帮你妈妈扫地了。”

(6)赞美时要注意掌握分寸。孩子经过努力作出了成绩,或者他做完了应该做的事,都有权得到赞美。但必须注意不要重复赞美。比如,考试取得了进步,适当地赞美孩子一下:“经过努力就会取得进步,你看你现在进步了吧!”千万不可逢人就说:“我们家的孩子今天考了好成绩,将来一定能考个好大学!”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另一方面养成孩子把成绩看成是惟一的评价标准,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最后,不能先赞美,后否定。有时家长虽然对孩子给予了一些赞扬,譬如说:“你做的这件事很好,但是……”家长以为这样的做法能让孩子高高兴兴接受教训,其实孩子对这种看似赞扬的批评很敏感,会认为:“噢,原来他就是为了说后面那段话才假惺惺地夸了我几句。”这样,前面赞美几乎没有效果,从此大人的赞美大作用打折扣。

总之,父母的赞美对孩子的心理具有很强的抚慰作用,是孩子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和鼓励,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父母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和鼓励,它是孩子取得成功和进步的阶梯。

父爱如山

自信心对孩子的一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是成功的催化剂。父母赞美孩子,会让孩子积极向上,而指责的教育方式则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愚笨。因此,父母要学会及时赞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懂得鼓励儿子

鼓励是改善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这一技巧的运用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使之成为能够正视现实,克服困难,而不是追求完美主义的人。

作为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完美无缺,他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他们所喜欢或欣赏的行为上,而是放在孩子的错误行为上,总是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在家长自己,而不是在孩子。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包揽一切、代而行之,就是让孩子回避困难、令其停止困难的活动;在孩子感到痛苦时,百般慰藉。想方设法去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在孩子获得成功时,只知道一味赞许和表扬,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到处夸奖……

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应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切事情。而这无论是对于能力的增长和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鼓励。通过鼓励,孩子可以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在遇到困难或遭受到失败时,是可以承受住创伤和挫折的,从而使心理上得到平衡,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父母在鼓励孩子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家长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暗示孩子,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到为难或焦虑时,家长应使自己保持平静。例如,当孩子要去参加演出或比赛时,父母必须首先做到心平气和,既不要自己紧张,也不要老对孩子讲别慌、别紧张。因为这些言语具有很大的暗示性,更容易导致孩子紧张。

其次,家长要善于用孩子过去的成功经验来鼓励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成功的经验能极大程度地加强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增强一个人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孩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时,你可以帮助他们回想起以前类似活动的成功体验。这类成功的经验与当前活动的时间越接近,激励作用就越大。

此外,家长也可以在必要时给孩子一个意想不到的奖励,如送给他一本新图书,或请他吃一顿快餐,这对于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动力都是很有效果的。

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情,家长们可运用以下方法来鼓励自己的孩子。

(1)激励。激励可诱发孩子的自尊心,能满足孩子的好胜欲望。如孩子怕麻烦,不愿自己动手穿衣服,父母就可以这样激励孩子:“隔壁的小弟弟自己都会穿衣服,难道你反而不如他?妈妈比你现在还小时,就自己穿衣服了,你一定比不过妈妈吧?”以此来激发孩子的要强心理。

(2)催促。催促能使孩子的愿望变为行动,加速愿望的实现。如孩子喜欢扫地却又无实际行动时,父母就可以在晨起饭后催促孩子,提醒并推动孩子去扫地:“你不是说会扫地吗?来,现在就来扫地,让爸爸看看,到底扫得干净不干净?”这样,即使孩子十分不愿意,也会在爸爸的多次催促下去做事。

(3)劝说。劝说可以使孩子懂得道理,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如孩子不愿学习简单的计算,怕做算术,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学会了算术,你就会准确地分苹果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出去买东西,也会知道该找多少钱了。”使孩子懂得其重要性,心甘情愿地去学习。

(4)提供事实。提供事实能使孩子信服,有所遵循。如孩子怕黑夜,父母就对孩子说:“奶奶不是一个人在隔壁屋子熄了灯睡觉吗?昨天爸爸带你到奶奶家去,妈妈也是一个人夜里在家睡觉的。”以事实消除孩子对黑暗的恐惧。

(5)适当慰藉。适当慰藉可以防止孩子在失败时失去信心,使其挫败的心理得到补偿。如孩子不小心打碎杯子后很懊恼,就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小时候也有不小心打碎杯子的时候,只要今后留意些,杯子就不会打碎了。”又如孩子想学一首歌又始终学不会,就可以说:“慢慢来,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学会,多唱唱,以后一定会学会。”以使他们保持和增强信心,消除他们以为只有自己遇到了逆境的心情。

(6)接触实践。接触实践能使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增加勇气、增强毅力。如孩子在儿童公园里不敢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玩滑梯,父母就可以扶着孩子从扶梯的中段慢慢往下滑。孩子在接触实践后,胆子就会逐渐大起来,最后也就会自己一个人从高处往下滑了。孩子怕见生人,就可以常常带孩子去亲戚朋友家串串门,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7)协助。协助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定的困难,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但协助的目的是为了不协助,当孩子有信心和决心时,就应该逐渐退出,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如孩子刚上学时不敢一个人去学校,父母就可以陪他们去,以后逐渐缩短陪同的距离,直至让他们独自去学校,使他们有一个适应困难和克服惧怕心理的过程。

(8)直接要求。父母对孩子做某一件事提出直接要求,可以使孩子在未产生紧张、恐惧、被动等“防范”心理之前直接付诸行动,以减少心理压力。如要求孩子洗手帕,洗袜子:“妈妈在洗衣服,你去帮妈妈洗手帕、袜子吧。”或要求饭前孩子搬凳子、拭桌子、分碗筷,或端饭给爷爷奶奶等。

父爱如山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每当孩子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和挑战,往往会对能否取得成功产生焦虑。这时,父母就要恰到好处的鼓励他们,以及时化解他们的焦虑心理,增强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取得一个个成功。尤其是父亲,此时的鼓励对儿子来说,是一种力量的支撑。

相信儿子,天生我儿必成才

众所周知,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这样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即老天既然生下我,我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金花完了也是可以再赚回来。这是一种乐观豪迈的说法,充分体现了李白的乐观、豪迈的性格。

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既然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一定能够找到一块可以落脚的地方。就算我们现在没有找到,但我们必须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可以找得到那片属于你的绿洲——这就是自信,相信自己。

同样,作为一个父亲,也要相信儿子,相信“天生我儿必成才。”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科学家。他推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他编制的《大明历》首先考虑到岁差问题的计算,对于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当时的其他历法更为准确。然而,有谁能相信,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经常挨打,曾被斥责为“笨蛋”“蠢牛”呢!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祖冲之不到九岁,父亲就逼迫冲之去背诵深奥难懂的《论语》,读一段,就叫他背一段。两个月过去了,祖冲之只能背诵十多行,气得父亲把书摔在地上不教了,并且怒气冲冲地骂道:“你真是一个大笨蛋啊!”

过了几天,父亲又把冲之叫来,教训他说:“你要用心读经书,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没有出息。现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就决不饶你。”

可是父亲越教越生气。祖冲之也是越读越厌烦。他皱着眉头,愤愤地说:“这经书我是说什么也不读了。”气得父亲额头上的青筋都迸出来了,忍不住伸手打了祖冲之几巴掌,打得儿子号啕大哭起来。父亲口里还不断骂“笨蛋”,“蠢牛”,“没出息”。

正在这时,冲之的祖父来了。问明原因,就对祖朔之说:“如果祖家真是出了笨蛋,你狠狠打他一顿,就会变聪明吗?孩子是打不聪明的,只会越打越笨。”冲之的祖父对朔之还严厉地批评说:“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任何好的作用,而且还会使孩子变得粗野无礼。”

祖朔之说:“我也是为他好啊!他不读经书,这样下去,有什么出息。”

“经书读得多就有出息,读得少就没有出息?我看不一定吧。有人满肚子经书,只会之乎者也,却什么事也不会做!”冲之的祖父批评说。

“他不读经书怎么办?”

“不能硬赶鸭子上架。他读经书笨,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呢。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祖朔之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同意不把孩子硬关在书房里念书,就建议父亲领冲之到他负责的建筑工地上去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祖冲之随爷爷到了工地上,处处感到新鲜,问这问那。有一次,祖冲之问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爷爷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

祖冲之越听越有趣,从此,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爷爷便对冲之说:“孩子,看来你对经书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问我。”

祖朔之这时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每天,教孩子读天文方面的书,有时祖孙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识。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天,爷爷带冲之去拜见一个钻研天文很有成就的官员叫何承天。何承天问冲之:“小兄弟,天文这东西研究起来很辛苦,既不能靠它发财,更不会靠它升官,你为什么要钻研它?”

祖冲之说:“我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

何承天笑道:“小兄弟,有出息”。

从此,十多岁的祖冲之经常找何承天去研究天文历法。后来,祖冲之终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从现代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祖父对孙子冲之的教育是多么正确,因材施教,看其兴趣何在,就从哪儿作为突破口,去启发孩子,去引导孩子,去开拓孩子的一片蓝天,必能获得惊人的收获。而父亲呢,如果不望子成龙心切,而是相信儿子,循序渐进地引导、发现、培养、发展儿子的兴趣,最终也必能使儿子成才。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有个儿子叫陈佩斯。陈佩斯从小就喜欢思索,爱向父亲提“为什么”。

小佩斯的聪明是大家公认的,可他读书却不行,作业本上布满了红叉,成绩单上也常挂红灯。对此,陈强十分生气,恨铁不成钢呀!见了儿子成绩单上挂的红灯,他每每要给儿子几巴掌。他打儿子不是打手心,便是打屁股,但从不打脸蛋。

这又引起小佩斯提问了:“爸,您生儿子的气,为什么不打嘴巴?”

陈强说:“那不行,打伤了怎么吃饭、讲话?”

小佩斯这才懂得老爸是疼爱他的。有一次陈强又准备使用“巴掌功”训子,小佩斯忙递过一把尺子,说:“爸,您用这打吧,免得儿子疼,您的巴掌也疼。”陈强接过尺子,叹了口气说:“我也不愿意打你呀,爸是恨铁不成钢啊!”

一次,陈强对陈佩斯说:“孩子,你为啥不肯学习?”陈佩斯说:“爸,我只是书没念好,我学习挺用功呢!”陈强问:“那你学个啥?!”

陈佩斯不慌不忙,将戏中自己喜爱的台词连同表演动作一齐搬了出来。《龙须沟》中有程疯予指责打过他的二流子时的一段动作和台词,陈佩斯模仿着说:“把你的手伸出来……哦,原来你的手也是人手啊?!”学得惟妙惟肖,陈佩斯问:“爸,您说这是不是学习?”

陈强认为,他的遗传因子加上家里平时的潜移默化在佩斯身上起作用了,看来这小予是非学演戏不可了。这边读书是红灯,那边学艺是绿灯,那就引导他在学艺的道上前行吧。

于是,陈强对儿子说:“爸不反对你学戏,但文化基础必须打好,看来你这孩子太笨,读不好书了。”陈佩斯说:“我笨?谁说的?”陈强说:“我说的,你要是不笨,能让成绩单上红灯挡道吗?”父亲激将话,促使陈佩斯加紧了文化学习。

1973年,陈佩斯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陈强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小时候学戏,模仿这,模仿那,只是好玩,不算什么。现在不同了,是工作。以前你的观众只有爸、妈,今后上银幕,观众是几千万。你必须以狮子搏兔的灵巧劲,全力以赴,才对得起观众。”

陈佩斯疑惑了:“爸,狮子是百兽之王,老虎都怕它三分,小小的兔子,一口一只,小菜一碟罢了!”

陈强说:“你错了!一来兔子非常灵活,二来由小见大。你今后即使演龙套,也要有狮子搏兔全力以赴的劲头,不能掉以轻心,才能把戏演活演好……导演说戏,只是引导一下,关键靠的是自己,要把自己化进去。”

陈佩斯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这与他父亲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父亲陈强对陈佩斯的兴趣从最开始的忽略,到之后的发现,再到之后的培养、发展的过程,告诉所有父亲们,在望子成龙的教子道路上,一定要循序渐进,尊重儿子的兴趣,给儿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儿子一定能够成才。

父爱如山

卢梭说:“只有儿童本人有兴趣和愿意获得的那些知识,才会巩固而长久地保持在他的记忆中。”生活中的每一个父亲,都应该对自己儿子的这种兴趣和意愿,报以充分的关注、尊重和信任。

让儿子去选择自己的道路

美国著名的心理疗法专家詹姆斯·温德尔认为:“8岁是孩子敏感的年龄。他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感觉,他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这一年龄的显著特点是孩子开始倾向于自立。”

一般父母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约束孩子的选择。若是长此以往,父母会很累,因为渐渐地孩子就会丧失自我决定与负责任的能力。今天社会变迁迅速,孩子将来要面临多种选择和决定,能力的缺乏只会带来恐惧、紧张。

若是你尊重孩子对自我世界的决定,那么,他会因而发展出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会有一种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责任感,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卡尔·马克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马克思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律师,是当地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同时也是崇拜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稳健的自由主义者。母亲出生在一个荷兰家庭,她对丈夫和孩子始终怀着温柔的爱。马克思是9个孩子中的第三个,父亲亨利希曾希望这个智慧过人的三儿子将来继承自己的职业。

马克思小时候和兄弟姐妹们玩耍,往往以统帅者的身份出现。马克思的一个妹妹后来回忆道:“我们不敢违背卡尔的命令。作为交换,卡尔会说一些你所喜欢的话。”

亨利希特别关心自己的儿子卡尔的前途,希望儿子仿效他做一名法学家。中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安排下,卡尔考入了波恩大学的法律系,那里的学习空气不太浓厚。对此,父亲感到不大满意。第二年,又把马克思转学到了柏林大学。

可是,卡尔不管是在波恩大学,还是在柏林大学,都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一门心思地攻读法律。而是倾心于诗歌的写作和哲学的研究。为了说服父亲,取得父亲的理解和支持,马克思婉转地写信给父亲表白自己的选择:

“我懂得,写诗只应当成为一种附带的事情,我应该研究法律,但我想首先在哲学上试试自己的力量。”

明眼人一下子就会知道,上面这段话的真正含义是他要学习哲学。

为了能说明自己的志向,卡尔要求提前回到特利尔探亲,以便向父亲倾吐自己“心中的不安”,感受一下“在父亲身边的温暖和爱”。但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拒绝。亨利希考虑再三,只允许卡尔提前十天回家探亲。

马克思终于回到了父亲的身边,向父亲详详细细地讲述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研究方向。卡尔说:“我在哲学家雷马路斯身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在阅读他的《论动物的艺术本能》一书时,感受到极大的喜悦。这几年,我又研究了亚里士多德、康德、培根、费尔巴哈等人的著作,写了许多摘要,同时,也记下了自己的读后感。可以说,我已经一头扎进了哲学的怀抱之中,深深地被哲学所迷住了。”亨利希侧头听着,追问一句:“我想问你,你为什么要学哲学呢?请你告诉我。”

马克思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爸爸,哲学是广阔的海洋,它可以供人们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哲学的研究,我想研究人生,研究社会,研究世界的昨天和明天。这对一个科学研究者来说,该是最有意义的吧!爸爸,您应该支持和尊重我的选择。”

听完儿子的述说,亨利希的脸上流露出了喜悦,他不再坚持自己要儿子当一个法学家的意见了。他高兴地对儿子说:“孩子,那么就照你选择的路走下去吧!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要清醒而实际地看待生活,要有真才实学,充分发挥自己由大自然母亲慷慨赐予的才能。”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对家庭教育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当他身为人父之后,也尽其所能,在革命的同时,尽心尽力地去教导自己的子女。

马克思很喜欢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非常热爱爸爸。

马克思和燕妮生过7个孩子,可是,由于生活贫因,后来能够长大的只有三个女儿:大女儿燕妮、二女儿劳拉、三女儿爱琳娜。

马克思对待年幼的女儿们像对待大人一样,从不向她们发脾气、下命令,从不摆出威严和骄横的架子,他决不强迫孩子们去做什么事,而只是劝说他们不要去做什么事。在孩子们看来,马克思不仅是温和、宽厚、慈祥的父亲,而且是忠实的朋友和亲密的伙伴。她们总是非常乐于接受爸爸的劝导。

每逢星期天,马克思总是放下紧张繁忙的工作,听孩子们“指挥”。他带着孩子们出去尽兴而愉快地游玩,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既增长她们的见识,又锻炼她们的意志和体魄。

当孩子们渐渐长大以后,马克思便经常教她们读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和背一些诗篇。他也经常给她们读一些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并认真地和她们一起讨论这些书籍。

马克思的家风是值得钦佩的。夫妻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父母热爱子女,关心子女,在子女面前不仅是长者,也是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能够走自己选择的路。有了这样民主、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便是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总之,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即使孩子年纪尚小,仍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人格,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独立生活的意愿,只要不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就给孩子充足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成长为独立、有主见的人。

独立的行为是靠独立的思想来支撑的。歌德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将永远是个奴隶。”

如果孩子思想上对父母非常依赖,那么就不要指望他在行动上会独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直接替孩子去做,而要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间接地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选择。

父爱如山

“可怜天下父母心”,大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肯定想利用自己的经验、阅历来为孩子选择更有前途、更加光明灿烂的阳关大道,但在选择时能不能听取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呢?毕竟孩子的路要靠他自己来走。 EBC7xEGhTE4lO5zlq+D5l1EnTvNaSEhpcSV1/bzL7U5PQCgnHRyZQCnF/IegOA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