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学以致用,其乐无穷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孔子的大智慧】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主要观点是学习然后又时常复习,自然会因知识的获取而乐在其中。但也有的人认为,这里的“学”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也不是时常的意思,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也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这种解释颇有道理。其实,无论何种解释,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孔子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学以致用,其乐无穷”的观点。

【孔子大智慧的解读】

孔子是紧紧围绕学以致用主题来办学的,孔子教学生学习“六经六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孔子非常博学,根据周、鲁、宋、杞等国的文献,整理编定了《诗》、《礼》、《乐》、《易》和《春秋》六部经典,称为“六经”,作为教授弟子的教材;孔子平日教授学生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并率领学生游学列国,在艰险的环境里奔波应酬,目的就是培养各种士官,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流亡大学”,是学以致用的典范。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背过《诗经》三百篇,交给的政治任务却完不成,出使四方也不能进行言辞应对;这样,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切中了教育的核心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现代教育的弊端,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死读书、读死书,而且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今后就业有用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研究方法、逻辑思维、文字功底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因为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武装嘴巴;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推动实际工作。所以,在认真学习和深入钻研科学理论之后,要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真正把学习作为增强本领、推动实践的根本途径。

学得好不好,最终要看用得好不好。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读书很认真,实际工作能力很强;也有的人读死书、死读书,说起书本上的知识滔滔不绝,但一遇到工作中的难题就“抓瞎”。一个人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只有提高了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众所周知,毛泽东远见卓识、才能超群、智慧过人。然而,这和他酷爱读书有关。他一生笃志嗜学,垂老不倦,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深刻领会,举一反三,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读过,但不过是把它看作一句普通的寓言而已。而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将这个古老的寓言加以提炼,引伸,才领会出它的深刻寓意。他以愚公的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大形象,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太行、王屋二山,激励大家团结起来为挖掉这两座大山奋斗到底。当年压在我们头上的大山早已被新时代的愚公推翻了,毛泽东同志发掘的这个古老寓言,今天仍然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启示和鼓励我们把横在实现四化征途上的重重障碍一一推倒,缔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实事求是”这句普通的成语,在中国已经用了近两千年。毛泽东同志对它作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用这句成语教育干部,应当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毛泽东同志曾经借用孟子的话“心之官则思”,来启发大家要善于运用思想器官进行思索,养成分析的习惯,学会分析的方法。他还题了“多想”二字,同全党同志共勉。

毛泽东同志精心阅读马列的书,垂老不倦。在这同时,他还经常阅读中国的古书,而且很讲究读书里的学问,从来不是无所谓地去读,而是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常常把书里可以借鉴的内容自然而贴切地运用于指导实践。1956年,毛泽东曾建议一些领导干部读一读《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固传。书中一些话语如“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曾被不少同志引为箴言。

毛泽东对《红楼梦》也有浓厚的兴趣,说这是一部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他多次要大家读,不是读故事,而是读历史,你要不读《红楼梦》,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呢?毛泽东看戏也常常与众不同。比如看《打金枝》,他是从工作方法的角度去看的,说郭子仪的儿子同皇帝的女儿结亲以后,闹矛盾,郭子仪和皇帝各自批评了自己的孩子,解决得很好。

显而易见,毛泽东读书的窍门主要是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具体来说,可归纳为四点,即:改造、发挥、提炼、引申。晚清时期的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毛泽东的读书实践,学以致用,正好验证的这个道理。

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也说过一句话:“我发现有些很久以前的教诲还是有用的。”姚明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而且他总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促成了他的成长。

姚明很喜欢读历史书。他研究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是诸葛亮。从诸葛亮身上,姚明学到了他解决问题的信条。姚明认为,诸葛亮的理论主旨是运用一切可以支配的资源:你所有的士兵、军官和将军,找到一种方法让他们百分之百地发挥。这种思维方式在姚明来到NBA后对他很有帮助。姚明必须使出自己所有的一切。身体上,姚明处于劣势,虽然姚明很高,但他并不是很壮实。别人很容易把姚明从篮下推开,而姚明推别人却没那么容易。诸葛亮也是如此,他体格并不粗壮,他率领的军队也并不强大,但却能运用头脑击败更强大的敌人。

正是在这个启发下,姚明找到了自己在NBA的强项,尽全力发挥。姚明不会担心自己在他人眼中如何,别人怎样打球,或者以前的NBA中锋做了什么。姚明学会了抛开所有这些,提醒自己,即使对手有许多强项,自己的球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球投进篮里。球队是怎样做到的,自己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都不要紧。

姚明还从金庸的一本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姚明很喜欢书中英雄的处世方式。书中的英雄行事非常有原则,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他不是不苟言笑,他常开玩笑,即便是在临死的时候也很放松。姚明也希望当自己身处困境时,也能像书中英雄那样放松。

姚明还将这本书中讲到的不同门派之间的过招运用到了篮球运动中。打斗时,如果一方想击另一方的脸,开始时会握紧拳头,在另一方的面前高高举起。但是,如果什么动作都不做,对方就猜不出自己要打击的部位了。正如不同门派之间的打斗,在篮球运动中,准备进攻和防守前可以有许多不同站位。但姚明在出击的时候不先出手,要让对手猜自己将会做什么。姚明认为,对手如何反应会向自己透露一些关于对手的信息,对手一定会显示自己的强项,然后姚明就能据此设法回应。姚明学会了用自己感觉舒服的方式打球,或者用比对手感觉舒服的方式打球。

学以致用不仅是姚明的做法,许多成功人士也都是学以致用的模范。

提起华人首富李嘉诚,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有人说李嘉诚的成功在于幸运,在于机遇。但机遇是偏爱有头脑有准备的人的。曾有一个商人问李嘉诚:“李先生,您成功是靠什么呢?”李嘉诚非常肯定地回答说:“靠学习、不断地学习,并把所学的东西充分地应用到实践中。”

李嘉诚小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他什么书都喜欢读。后来他来到了香港,做推销工作,他没有忘掉学习,他一面赚钱养家,还不忘一面博览群书。除了小说,文、史、哲、经济、科技方面的书他都爱读,因为他要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

后来,李嘉诚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深有体会地说:“年轻时在兴趣的驱使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可那时表现谦虚,心里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当别人去玩的时候,我在努力地学习,他们每天都在原地踏步,而我的学问日渐增长,可以说我事业后来的成功,是因为我把所学的知识都很好地应用到工作中了。事实证明当时学习的冲劲,对以后的事业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正由于李嘉诚刻苦勤奋地学习,永不停步地学习,并学以致用,才使他获得了如此的成功。

可见,学以致用是一种走向成功的能力,是一种使自己更轻松地前进的智慧。而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把知识变成能力的人,就会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就会华而不实,很难获得真正的提高。这样的人,终其一生也难以获得成功。

【家长里短说孔子的大智慧】

从《论语》来看,孔子对书呆子是深恶痛绝的。在那个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多书,知识都是记载在竹简上,以及口耳相传。想要捧着书天天读,特别在厕所上读,是需要很大体力的。所以出个书呆子,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孔子最反对的是不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而只是为学而学。他甚至说,一个人如果能尊崇贤达的人,对父母能尽力侍奉,也能对上级用心用力,对朋友说到做到。那么这个人就算没有学诗学礼,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c5B4iK2NjNCNk0VD5KZorBT5swGzs3ReFMkRSINVyIKrjElYvoyYBF9gUWtXdq2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