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攥成初期雪球——成就巴菲特的那些巨人们

沃伦·巴菲特是全球公认的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人物,最伟大的国际资本运作大师。他被誉为美国的投资家、企业家、及慈善家,被成为股神,尊称为奥玛哈的先知、或奥玛哈的圣贤。

而巴菲特从不认为自己在投资方面的非凡成就出自天赋,他一再强调那些伟大的投资家及其理论对自己产生过重要影响,他认为,如果不是站在了这些巨人的肩上,他便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也因这些人而更显璀璨迷人。那么,是谁造就了巴菲特今天的财富与名声呢?

从格雷汉姆到费舍尔,再到威廉姆斯,价值成长投资理论在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之中,而价值成长投资的集大成者是“股神”沃伦·巴菲特。

格雷厄姆——巴菲特的精神导师

很多人都知道三个犹太人的著作改变了世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物理世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改变了心理世界,马克思的《资本论》改变了人类世界。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还有一个犹太人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改变了投资世界。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沃伦·巴菲特的启蒙老师,早期的巴菲特投资理念全来自这位投资鼻祖先进的理念,造就了一代投资大家——巴菲特!巴菲特从来坚持格雷厄姆的商业分析思想并从来不会动摇,他特别注意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总结为当一个股票的价格远远低与其投资价值的时候,这将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而不是股价被炒作起来愚蠢的去购买价格远远高与价值的股票。

巴菲特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85%的投资策略来自于恩师格雷厄姆。至今在巴菲特的书桌上,还摆放着老师格雷厄姆的书。

格雷厄姆于1894年出生在伦敦一个从事小古玩生意的犹太家庭。他鼓励投资者关注商业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一个明智的商人愿意支付的东西。格雷厄姆曾经说过:“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可能就是他自己。”

人们有时说,要做个智慧投资者,就必须不被情绪所左右。但这不是事实;相反,你应当逆情绪而行。

即便在近期市场动荡之后,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仍较3月份低点上涨了30%左右。你自然会对此感到开心或释然。但本杰明·格雷厄姆却认为,你应当训练自己对此类状况感到忧虑。

在这种时候,求教格雷厄姆的智慧显得尤为合适。60年前的1949年5月25日,这位金融分析的始祖出版了他的《智慧投资者》一书。现在市场似乎正处于格雷厄姆当初担忧的那种情绪:战战兢兢的乐观、不安全感以及几乎无可救药地相信市场已经触底。

当然,你不能抹杀自己的感觉。但你可以,也应该逆情绪行动。

股票突然变得更加昂贵起来。根据耶鲁大学教授席勒的数据,自3月份以来,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已经从13.1倍飙升到了15.5倍,为将近25年来最大也是最快的升幅(如格雷厄姆所建议的,席勒采用的是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的10年平均市盈率)。

在10周时间里,股票已经从逢低买盘走向了实价买卖。因此,除非你已经退休,并靠投资生活,否则你就不应该对此感到庆祝,你应该感到担忧。

格雷厄姆努力防止自己被卷入“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即随着股市走高而兴奋,随着股市走低而低落。“市场先生”是他对投资者集体情绪的比喻。

在一篇自传短文中,格雷厄姆写到,他认为无欲无求的哲学如同来自天堂的福音。他还说,自己心境的主要构成中包括了“静定超然”以及“心如止水”。

1929年,格雷厄姆参加了一次由美国国会举行的听证会。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主席威廉·富布莱特问格雷厄姆:“最后一个问题,当您发现了某个特殊的情形,并且您仅凭个人思考判断您可以用l0美元买入一只股票,而它的价值是30美元,于是您买进一些股票。但只有当许许多多其他的人们认为它确实值30美元的时候您才能实现您的利润。这个过程是如何产生的——是做宣传呢?还是什么别的方式?是什么原因促使一种廉价的股票发现自己的价值呢?”

格雷厄姆回答道:“这正是我们这一行业的一个神秘之处,对我和对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样神奇。但我们从经验上知道最终市场会使股价达到它的价值。”

作为价值投资的先行者,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应当寻找一个合理的价位来买卖股票。他甚至认为投资者应当力争在股票价格最低的时候再买入。巴菲特虽然也认为投资者应当耐心等待买入时机,但不应当奢求能够在最低点买入。

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主张价值投资者应认识到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但巴菲特同时也看重企业其他许多无形的东西,如管理者的素质,产品有无大众化的市场,企业有无特权与定价权等。巴菲特强调只有财务报告与企业的其他因素都满足自己的条件时,他才可能拿考虑买入。否则,不管企业有多强的赢利能力,而它的产品与市场如果不能被理解的话,他还是不会对它感兴趣。一旦巴菲特选择了某只股票,而且认为他当前的价格正式非常不错的买入时机,他便不会过多考虑股价是否到了最低点。他说:“我现在要比20年前更愿意为好的行业和好的管理多支付一些钱。”

1950年,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读三年级的巴菲特阅读了本·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倡导人们做“有价值的投资”——调查一下在股票市场上人们对哪些公司评价过低,也就是说,看一下哪些公司的内在价值实际上要比股票市场给它定的价值要大的多。一个有价值的投资者在真正的商界总是以低于商业本身价值的价钱——也就是它的内在价值——购买股票。他总是想购买那些能以大大低于公司“相互影响价值”抛出的股票。

同时,格雷厄姆还认为只有当股票能以低于营运资本净值的2/3价格进行交易时,投资者才应该购买它。

对于格雷厄姆来讲,安全可靠的投资要求高的财产净价值和低的利润。他强调股票价格和利率之间的比率。

《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为巴菲特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经商理念,即“只有在不受感情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投资才是最明智的投资。”也就是说,投资不应受感情的影响,没有寄予赢利的厚望,也没有担心有所损失的忐忑不安,更不要随大流,看别人购买自己就盲目地跟着购买。

投资者还应记住“安全投资的极限”这一原则,要肯定你所购买的股票的价值远远大于你在股票市场所做的投资。只有购买股票的价钱以及股票本身的价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巴菲特后来说:“安全投资的极限”是投资中最重要的几个字。

在投资前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说像管理是否完善,股票价格,竞争能力以及特许经营权的持久性。但是在价格问题上,本·格雷厄姆的这些话对巴菲特来说简直就像至理名言。巴菲特将成为世界上价值投资方面最伟大的实践者。

对巴菲特来说,阅读这本书使他有了对事物真谛的顿悟。“对我而言,这书对我就好像是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到使徒保罗一样,”巴菲特对《奥马哈世界先驱者报》的记者罗伯特·杜尔说。

巴菲特曾经说过:“早在1950年这本书首次出版时我就阅读了此书,当时我19岁。那时我就认为这是所有投资方面最好的书。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是《证券分析》这本由格雷厄姆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戴维·多德合著的第一流的专著的大众版。多德非常欣赏这句话:“世界上没有什么新的时代,只有新的错误。”而巴菲特却说:“两位师长制定的投资路线图我已经遵循了57年,我没有理由去寻找另外的路线了。”对这本书,巴菲特给予了他认为最崇高的评价。

2000年5月,多德的女儿,住在美国旧金山的芭芭拉·多德·安德森把有她父亲亲笔注解的那本书的第一版送给了巴菲特。此书的赠送仪式是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进行的。巴菲特每隔两年都要在此做一次演讲,他回忆说,当他在这儿求学时,是多德这位哥伦比亚商学院的终身教授帮助他真正进入到商业这个领域。

为了说明这本书对他思想上的巨大影响,巴菲特回忆说,有一次,在为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反托拉斯事件作证时,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律师说,巴菲特的观点和书中的某一个段落是有矛盾的。巴菲特反驳说,那位律师引证的那本书是由其他人供稿的第三版,巴菲特背诵的那段不在该书的第一版中,第一版中只包括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文章。

巴菲特总是把《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作为任何一位成功的投资者必读的书推荐给他们。他曾讲过,书的第八章讲的是投资者对于变化多端、不可预测的股票市场的态度。第二十章讲的是关于如何廉价购进股票的技巧,也就是“安全投资的技巧”。这两章是所有投资方面的建议中最重要的两条—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应学会利用股票价格,不论是在股价最高时还是在最低时,他都能够以相对于真正的商业价值来讲较低的价格买进。

巴菲特从格雷厄姆身上除了学到投资理念外,还学会了阅读年度财务报表,如何发现有价值的企业或者股票,如何从一家公司的公开信息材料中得到对证券价值的客观评判,如何避免投资带来的风险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投资者必不可少的技能。

格雷厄姆虽然比较强调数量分析,但他并不否定质量分析的重要性。格雷厄姆认为,财务分析并非一门精确的学科。虽摊对一些数量因素,包括资产、负债、利润、股利等进行的量化分析签估算公司内在价值所必须的,但有些不易分析的质量因素,如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公司的性质也是估算公司内在价值所必不可少的。缺少了对这些质量因素的分析,往往会造成估算结果的巨大偏差,以致影响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但格雷厄姆也对过分强资质量因素分析表示担忧。

格雷厄姆认为,当投资者过分强调那些难以捉摸的质量因素时,潜在的失望便会增加。对质量因素的过度乐观也使投资者在估算公司内在价值时采用一个更高的资本化因子,这会促使投资者去购买潜在风险很高的证券。

在格雷厄姆看来,公司的内在价值大部分来源于可量化的因素而非质量因素,质量因素在公司的内在价值中只占一小部分。如果公司的内在价值大部分来源于经营能力、企业性质和乐观的成长率,那么就几乎没有安全边际可言,只有公司的内在价值大部分来源于可量化的因素,投资人的风险才可被限定。

格雷厄姆告诫巴菲特,要想投资成功,就必须对企业具有良好的判断力,使自己免受“市场先生”波动的情绪影响。否则,很容易失败。格雷厄姆的话说使巴菲特回想起11岁炒股的事,他因为受市场情绪的影响,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通过对这件事的思考,初步形成了他投资而不去投机的观念。格雷厄姆的话则强化了他对这个观点的认同,所以日后他一直像老师格雷厄姆一样,只进行理性投资,而不去投机。

巴菲特的投资理论85%来自于他的恩师,但是他又绝不拘泥于此。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没有明确的区分商业特权,格雷厄姆绝不会在企业出现“丑闻”时购买股票,而巴菲特则认为这是一个购买的好时机。老师格雷厄姆的成就在于他分析证券时,不是通过研究公司的产品及管理运作来预计股票的前景,而是对公司已有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估计股票的未来。巴菲特在这一点上,还是按照老师格雷厄姆的做法来实践的。1963年运通公司的仓库遭受巨额诈骗,损失了l.5亿美元,股票因此大幅度跌落,许多人纷纷抛售。巴菲特调查分析后认为,运通卡在生活中依然广泛运用,它只是面临暂时的困难,于是他大量买进该股票。l967年,运通公司股价飙升至每股180美元。巴菲特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人们开始叫他“股神”。

巴菲特这种注重对企业进行分析的策略,就是受教于老师格雷厄姆,后者是对巴菲特的事业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的人。巴菲特高度评价自己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思想观点足以作为你智力结构的基础,除了这些思想观点之外你还能求助什么?”

格雷厄姆所阐述的计量分析方法和价值评估法使投资者少了许多的盲目,增加了更多的理性成分。他的著作一出版就震动了美国和华尔街的投资者,一时之间,该书成了金融界人士和投资界人士的必读书目。格雷厄姆也从此奠定了他“华尔街教父”的不朽地位。

格雷厄姆“严禁损失”的投资哲学,更成为日后巴菲特奉行的最高规则。巴菲特进而将其概括为自己恪守的法则:第一条法则是不许失败,第二条法则是,永远记住第一条法则。

格雷厄姆的最后一位妻子形容他“高尚,但非凡人”。有人曾经问格雷厄姆的儿子这是什么意思。小格雷厄姆说自己的父亲“心不在焉”,在跟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的确有些障碍。小格雷厄姆解释到,他总是在心里想着很多事情。如果投资者有这种距离感或是超然感的话,或许尤其适合于此道。

格雷厄姆曾经说过,他对文学、数学和哲学的浸淫有助于他以永恒而非日常的观点去看待市场。

或许正因为如此,格雷厄姆才几乎不变地将其他人的狂热视为黄色的警示信号,而在别人的哀叹中却能看到希望之光。

得益于逆情绪而行的心得,格雷厄姆每每总是能发现市场何时走到临界点。1945年底的时候,市场上涨了36%,他警告投资者要减持股票,次年股市下挫8%。在1958—1959年股市好转时,格雷厄姆再次重弹悲观老调,其后股市投资收益连年起伏。1971年底,就在数十年来最大熊市袭来之前,格雷厄姆忠告投资者要保持警惕。

1974年底股市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格雷厄姆在一次演说中准确地预见到股价可能会在很多年内萎靡不振。

然后他又语惊四座地说这是个好消息。格雷厄姆解释到,想到自己能够将未来的新积蓄以非常令人满意的条件进行投资,真正的投资者会感到高兴而不是沮丧。格雷厄姆还提出了一个更令人吃惊的说法:投资者可以把握长期熊市的“大好时机”获利,这样的运气好得令人羡慕。

现在宣布“购入持有策略已死”已经成为了流行。一些批评人士甚至认为平均成本投资(每个月自动投资固定金额)是种愚蠢的做法。

格雷厄姆曾被问及平均成本投资是否能确保长期投资成功,他在1962年写到,只要在各种状况干扰下都能坚定不移地保持下去,那么无论何时开始实施,这一策略最终都将带来回报。

但他说,如果要做到这点,平均成本投资者必须要与其他人不同,不屈从于过去几十年间伴随股市起伏波动而交替变化的狂喜和沮丧情绪。

格雷厄姆总结称,“我对此表示极大怀疑。”

他并不是说,没有人可以不受众人的情绪波动影响,他的意思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点。要成为一个智慧投资者,你必须培养格雷厄姆所说的“坚定性格”——掌控自己情绪的能力。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灵魂导师

在过去的40多年里,沃伦·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夏·哈撒韦公司过于耀眼,即便聪明绝顶、傲气十足的金融天才都无不怀着崇敬之情研读“股神”巴菲特的一言一行。巴菲特身后那道闪闪的光晕,几乎遮蔽了他周围所有的人。

巴菲特大儿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第二个最聪明的人’,谁是No.1呢?查理·芒格。”

听到这句话,查理·芒格一定会感到很欣慰,45年来跟巴菲特相识相知的一幕幕场景想必会霎时浮现心头。作为巴菲特的合伙人和挚友,他担任着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与巴菲特一起坐在伯克夏股东大会的主席台上宣读“告股东书”的家伙。与巴菲特不同的是,他患有“媒体害羞症”,因此罕有人真正了解他。巴菲特对芒格十分信任:“一旦我出现任何不测,查理·芒格将马上执掌伯克夏公司的帅印。”

相对于经常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和出席公众场合的沃伦·巴菲特,其“沉默伙伴”查理·芒格显得格外低调和神秘——介绍他的书也只有两本,而且发表演讲和撰写文章的次数相对也要少得多,甚至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也主要由巴菲特发言,以至于不少投资者专程横跨大半个美国赶赴帕萨迪纳参加查理·芒格主持的西科年会,以去领略这位投资大师的更多风采。

也正因如此,以至于巴菲特都宣称,花了40年在他身上寻找寻常的东西,至今还没有找到。更重要的是,你可能很容易就会喜欢上这位86岁的老先生,因为他不仅博学、幽默、正直、精力充沛且充满真知灼见,而且他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查理·芒格。

才智胜过股神巴菲特的活力老头

查理·芒格,1924年1月1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194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有趣的是,像巴菲特一样,查理芒格也是奥马哈的产物。他们还先后在奥马哈的同一间食品店里工作。这间食品店叫巴菲特父子商店,其主人是正是巴菲特的祖父。直接进入加州法院当了一名律师,并开始投资于证券以及联合朋友和客户进行商业活动,其中一些案例已被编入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经历一次成功买断后,芒格渐渐意识到收购高品质企业的巨大获利空间,“一家资质良好的企业与一家苟延残喘的企业的区别在于,前者一个接一个地轻松作出决定,后者则每每遭遇痛苦抉择。”

芒格此后开始涉足房地产投资,并在一个名为“自治社区工程”的项目中赚到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美元。而且,凭借他在其它领域取得的经验和技巧,芒格在房地产开发与建筑事业上屡有斩获。但有趣的是,伯克夏却不做房地产投资。这时的巴菲特,正在筹措自己的巴菲特合伙基金。与芒格早已与一些合作伙伴建立密切关系不同,巴菲特此前一直是独家经营。

1959年,巴菲特与芒格经别人介绍认识,并因对方的才华而惺惺相惜。这时,巴菲特29岁,芒格34岁。

其实早年芒格的个人生活曾经很艰难,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说是凄惨。他几乎经历了一个人所能经历的所有苦难和不幸。

比起巴菲特,查理·芒格命运多舛。虽然他有个疼爱他的爸爸,但年轻时草率的婚姻,使他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刚刚离婚不久,9岁的儿子泰迪身患白血病不幸夭折,巨额的医疗费用、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折磨着他;“生命有什么经历比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孩子一点点死去更糟糕的了”,他曾悲伤地说到。他的第一段婚姻也在自己29岁那年结束了。第一次与巴菲特正式见面,却是因为父亲刚刚去世,要回去料理父亲的房产才有的时机。芒格管理的合伙投资公司遭遇了1973年至1974年的股市大跌,损失过半;1978年,芒格因为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导致左眼完全失明……

但是芒格并没有被这接踵而来的苦难和不幸所击倒。芒格和前妻的一个儿子小查尔斯说:“他就是能够义无反顾地摆脱了这些悲剧的困扰。”查理和格雷厄姆、富兰克林一样,正是那种能够经由地狱抵达天堂的圣者。

话说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关系亲密,在盖茨结婚一周年纪念日期间,巴菲特在自己的翡翠湾住所,请来了两届桥牌冠军兼女友沙伦·奥斯伯格,张罗“新年桥牌会”。巴菲特、比尔·盖茨、沙伦·奥斯伯格都非常守时,兴致勃勃围着桌子准备玩牌时,才发觉第四个人还没到来。45分钟之后,巴菲特变得焦躁不安起来,突然他从自己的椅子上跳起来说道:“我知道他在哪儿!”说着,拿起电话拨通了洛杉矶乡村俱乐部的号码。

原来,这个人还在打高尔夫球,他把桥牌之约忘记了!这第四位大人物就是查理·芒格。等他出现在牌桌前,只说了句“新年快乐!我们开始打牌吧。”一句道歉话都没有,其他三人目瞪口呆良久。

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让比尔·盖茨在结婚一周年纪念日等待了一个半小时。

“他就像是结结巴巴、心不在焉的准老头,行事冲动”,他的女儿这样评价。

超级黄金搭档

巴菲特与芒格这对黄金搭档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在过去40年里,伯克夏股票以年均24%的增速突飞猛进,目前市值已接近1300亿美元,拥有并运营着超过65家企业。

去年底在破天荒地接受一家美国媒体专访时,芒格仍然把这一切首先归功于巴菲特:“在过去近50年的投资长跑中,他始终表现出超人的聪颖和年轻人般且与日俱增的活力。”

一位合伙人感叹道,“查理与沃伦比你想象的还要相像,沃伦的长处是说‘不’,但查理比他做得更好,沃伦把他当做最后的秘密武器。”

不过,与巴菲特喜欢活在大众面前、善于作秀不同的是,芒格是一个行事极其低调的人,不喜欢接受媒体的采访,也因此,普通大众对芒格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他是巴郡董事会副主席而已。即使在去年底破天荒接受一家美国媒体专访时,芒格仍然把这一切首先归功于巴菲特:“在过去近50年的投资长跑中,他始终表现出超人的聪颖和年轻人般且与日俱增的活力。”

巴菲特后来坦言,“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当代证券投资学鼻祖、巴菲特的老师)那样只建议购买便宜货,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芒格也承认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都讨厌那种不假思索的承诺,我们需要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阅读相关资料,这一点与这个行当中的大多数人不同。我们喜欢这种怪僻,事实上它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此后,巴菲特与芒格两人经常互通电话彻夜分析商讨投资机会,而后双剑合璧,导演了一连串经典的投资案例,先后购买了联合棉花商店、伊利诺伊国民银行、茜氏糖果公司、维科斯金融金融公司、《布法罗新闻晚报》,投资于《华盛顿邮报》,并创立了新美国基金。

1978年,芒格正式担任巴郡董事会副主席,一直到目前。之前,他集中精力于担任巴郡的子公司威斯科金融公司的主席兼执行长。在巴菲特的力劝下,芒格才开始致力于全职管理投资资金。

有关查理·芒格的投资智慧

说到查理·芒格的投资理念,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普世智慧”论,即通过多元思维模型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现实的认知。将这一模型引入商业分析和评估,意味着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引入诸多学科的重要理论及分析工具,而不是只有几种。在芒格看来,如果只用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来处理问题,比如经济学,就像谚语里所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是处理问题的一个笨方法。因为生活就像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所说的“无非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联系”。

毫无疑问,这种“普世智慧”在投资评估中的运用,是芒格毕生钻研人类行为模式、商业系统和许多其它科学学科的产物。据称,只要得到正确的收集和组织,他的多元思维模型(据他估计,大概有100种)便能提供一个背景或者框架,使他具有看清生活本质和目标的非凡洞察力,这些模型中最重要的例子包括工程学的冗余备份模型、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和化学的临界点、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学的现代达尔文综合模型以及心理学的认知误判模型。更惊人的是,大部分的理论系统是芒格自学而来。他曾经说:“直到今天,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上过任何化学、经济学、心理学或商学的课程。”然而这些学科——特别是心理学——却构成了他的系统赖以立足的基础。

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2004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上,有个年轻的股东问巴菲特怎样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巴菲特分享了他的想法后,芒格插话说:“别吸毒、别乱穿马路、避免染上艾滋病。”许多人以为他这个貌似调侃的回答只是一句玩笑话而已,但实际上这个小插曲却正体现了芒格的特殊思维——避免麻烦,避免失误。

虽然被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芒格对自己的能力界限始终十分清醒。他曾多次提到巴菲特和他投资的三个选项“可以投资,不能投资,太难理解”,并进而会对“太难理解”的投资敬而远之。在他看来,一个有能力的人会非常清楚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而没有边界的能力根本不能称之为能力。不过芒格从未停止过拓展自己能力边界的尝试,他的方式就是不断地阅读。

《穷查理宝典》中收录了他的一段即席谈话称:“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说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那么,如何学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人?查理·芒格自有他的主张。

首先,你必须了解自己的天性,芒格说:“每个人都必须在考虑自己的边际效用和心理承受能力后才能开始加入游戏。如果亏损会让你痛苦——而且有些亏损是不可避免的——那你最好明智地毕生都选择一种非常保守的投资和储蓄方式。所以你必须将自己的天性和天分融入自己的投资策略中。我不认为可以给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投资策略。”

其次,你要搜集信息。芒格介绍他的切身经验:“我相信沃伦和我从优秀的商业杂志中学到的比其他任何地方学到的都要多。只要很快地翻阅一期又一期的杂志,就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商业经验,这种方法是如此简单而有效。如果你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习惯,把读到的东西和所证明的基本概念联系起来,渐渐地你就会累积起一些有关投资的智慧。如果没有大量阅读,你不可能成为一个广泛意义上真正出色的投资人。”

其三,就需要评判是否一门回报很好的生意了。通常的问题是“这样的情况能持续多久?”芒格说,他只知道一种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现象——然后去弄明白造成这些结果的动力多久后将不复存在。这种思考方式帮助芒格辨别一家拥有特许经营或一款特定产品的公司,这种情况被称为公司业务的“护城河”。芒格最喜欢举的例子是箭牌口香糖。“成为目前世界上最知名的口香糖公司所拥有的优势是非常巨大的,你只要想一想要替换这一形象会多么困难就知道了。如果你知道自己喜欢箭牌口香糖,看到货架上有两个品种,你难道真的会因为某品牌口香糖只卖20美分而把一片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塞进嘴巴里吗?换一个口香糖品牌不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所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箭牌口香糖有如此巨大的优势了。”

其四,一旦抓住了公司的价值所在,接下来你就要确定:如果全面买下来的话,这家公司值多少钱,或者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只是在股市里买一部分公司的股票,股价应该是多少。

最后,芒格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多元化投资。事实上,芒格甚至还建议投资者可以将所有财富的90%都投入在一家公司中,只要这家公司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芒格注意到伍德拉夫基金会到目前为止都是这么做的。虽然芒格举的是基金会的例子,但是同样也适用于个人投资者。

查理·芒格的最大偶像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认为不做好人也可以成为伟人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我敢保证,人世间真正的伟人同时也必定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人。”而芒格堪称这一理论的笃行者。由于深受美国中西部文化的影响,查理·芒格向来是诚实与正直的同义词,他的原则并非来自于法律,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底线和“指南针”。有人说过,人们无法在金融界找出比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更具榜样意义的诚实人物。他们的年报就像传奇,不仅讲述了真正的投资智慧,而且在有必要时也不惮于自责。

传奇债券投资专家比尔·格罗斯曾经这样评价查理的诚实:“如果东海岸和西海岸同时被海水淹没,不管是由于风暴、地震还是道德沦丧,芒格的奥马哈将依然会存在。应该用卫星将查理的道德标准播送到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以便防止未来再出现安然或世通之类的丑闻。”

这种诚实与正直给查理·芒格带来了更多的好运气,他也并不讳言这一点。他曾经表示:“更多的时候,我们由于固守道德而赚到更多的钱。在我们看来,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对的。他并没有说诚实是最好的道德品质,他说诚实是最好的策略。”对这动机的剖析,甚至让芒格陷入思辨。他说:“我觉得不应该由此而得到太多的赞誉,因为我们很早就知道,这种经营方式能让我们赚更多的钱。而由于我们对此十分了解,我不确定我们是否有资格被视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喜诗糖果公司75周年庆典上,查理说:“我本人是个传记爱好者。我认为当你试图让人们学到有用的伟大概念时,最好是将这些概念与提出它们的伟人的生活与个性联系起来。我想你要是能够和亚当·斯密做朋友,那你的经济学肯定可以学得更好。”毫无疑问,了解了查理·芒格的智慧和人格后,对其投资理论也会有更多心得。

与巴菲特一样,芒格在投资方面不承认自己是天才,而认为自己比别人理性。他曾经谈到自己的投资体验:“许多智商很高的人却是糟糕的投资者,原因是他们的品性存在缺陷。我认为优秀的品性比大脑更重要,你必须严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绪,你需要镇定、自律,对损失与不幸淡然处之,同样地也不能被狂喜冲昏头脑。”

芒格和巴菲特颇有相似之处,他们有着坚定的意志,敏锐的洞察力。实际上,虽然他们偶尔会意见不合,但从未有过任何大的争执。因为他们都能够求同存异、彼此欣赏,这也是他们能够长期保持密切关系的重要原因。

菲利普‧费舍尔——巴菲特为门外汉推荐的投资咨询家

随着巴菲特声名远播,追随他皈依价值投资的投资者愈见增多。很多新加入价值投资队伍的投资者朋友们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学习价值投资该如何入门?

在这里,巴菲特将向您郑重推荐一个人:菲利普·费舍尔。

菲利普‧费舍尔是一位伟大的投资管理思想家,他的两部专著《普通股与不普通的利润》及《保守的投资者》已成为投资行业的经典著作,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

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个说法是:投资股票就是投资公司的未来。那么,公司未来的发展如何?这就成为投资者尤其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由成长投资理论创始人菲力普·费舍尔来回答。

如果说本杰明·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之父”,那么,菲力普·费舍尔就是“成长投资的先锋”、“成长投资之父”。他们的投资理论一脉相承,前者开启了后者的理论思路,后者是对前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巴菲特曾说过:“我的血管里85%流着格雷厄姆的血,l5%流着费舍尔的血。”

几乎在格雷厄姆和多德撰写《证券分析》的同时,菲力普·费舍尔提出了自己的学说,并于1958年出版了《普通股、不寻常的利润及其他》一书。沃伦·巴菲特读了此书后受到很大震动,以至于不远万里跑到加利福尼亚向费舍尔取经。

在早期的投资生涯中,费舍尔并非一帆风顺。他运用过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种方式,实践证明:当他进行短期投资时,收益水平很低,生活越来越困难,吃饭穿衣都成问题;而当他进行长期投资时,他的收益水平就高得多,生活也越来越富足。最终,费舍尔皈依长期成长投资理念,只买入他认为有长期成长能力的股票。

费舍尔同时告诫人们:人非圣贤,不可能每次选择都是对的;当发现自己选择的股票并不符合长期成长要求时,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抛售,哪怕斩仓都是必要的。而一旦买入了正确的股票,就要长期持有,享受公司成长带来的高收益。

“我要的是那些真正高成长的股票——这是惟一值得买的,而且我会持有相当长的时间。”费舍尔如是说。

曾有人评论,对巴菲特投资理念影响最大的人,除了格雷厄姆之外,就算费舍尔了。譬如巴菲特本人在谈到费舍尔对自己的影响时,他曾这样说道:“我从他那里学到了‘无盖饮水桶’方法的价值:走出去与竞争者、供应者、顾客交谈,从中找出一种行业或是一家公司是如何实际运作的。”

费舍尔认为,投资者要正确分析一家公司的运行情况,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从现有印刷材料中对企业进行初步了解,包括年度和中期报表,最新的投股说明书,代理人材料以及报送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补充数据。通过这些材料你首先要试着对这个公司的会计账目管理的特点有个印象:有多少钱投资在研究和发展项目上,这些项目对于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管理者的背景和薪金水准,以及边际利润的走势。此外,你还应当翻阅一些华尔街的文献,基本了解一下投资大众对这个公司的看法,因为在现实和大众看法之间的不同可以创造好的投资机会。

第二,从商业信息中得到其他信息;小道消息有时候也是极为有用的,投资者不应当轻易略去任何关于所要投资的企业的消息,有时候,从非专业的投资者那里,你可能会得到一些极为重要的消息。你可以从公司以外的其他来源收集到比一个公司实际情况更多的信息,同时你也可能让管理者就某些问题做出解释。要知道,如果一个一向表现良好的高级主管因酗酒问题而丑态百出,公司是不会主动讲出来的。但你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去了解公司对这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另外,你还需对即将去会见的公司官员事先作一个评估,这样将有助于使你更客观地了解对方的性格。

第三,去公司拜访管理者。费舍尔认为,投资者通过拜访管理者,至少能得到三个方面的信息:公司确定的商业策略,这些策略是否执行到位,管理者自身的素质。

他认为,在考察公司管理者方面,要特别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协调;二、推销小组的训练体系;三、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四、在培养雇员对公司的忠诚度方面,公司有些什么举措;五、有哪些长期性的削减开支的作法。

一般说来,拜访管理者决不会让你一无所获,对那些老练而能干的人而言,拜访管理者的举动一定会让他们对管理者有一个真实的印象。你可以籍此来判断管理者的品质与能力,诸如他们是否诚实,是否真有能力,是否将自己的全部才干奉献给了企业,以及他们能否在形势发生变化时,为坚持既定方针或撤销计划而做出艰难的决定。

事实上,巴菲特也很好地遵循了费舍尔的建议。在一次演讲中,巴菲特甚至建议每个投资者都应该购买一个阅读用的眼镜。当他被问及他是如何决定一家企业的价值时,巴菲特是这样回答的:“做许多阅读。我阅读我所注意的公司的年度报表,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度报表——这是我读的数据的主要来源。”

费舍尔在1958年《普通股》一书中写道:“许多投资者,当然还有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费舍尔至今不改初衷,他常说:“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那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们了?我知道我想购最好的股,不然我宁愿不买。”像所有伟大的投资家一样,费舍尔绝不轻举妄动,在他尽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他会亲自走一趟拜访此公司,如果他对所见所闻感兴趣,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投资于此。

在费舍尔看来,大多数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方法都是愚蠢的,他们常常看上一大堆数据,然后从中找出那些看上去似乎不错的股票,或者根据所谓的“经济大环境”来选择购买的时机。事实上,就连那些专业的经纪人都是用这样的方法来选股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听从于对经济景气指数的报告,在他们的投资报告中,常常会出现诸如这样的话:“经济形势良好,因此应该购买股票”。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似乎蛮有道理的,可事实上却行不通。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各种不确定因素随时在进行干扰,到目前为至,就连最为权威的机构也不敢声称自己的预报就是准确的,所以,将自己的输赢押在对经济环境的预测上面,是非常不可取的。

此外,费舍尔认为,在投资市场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环境里,所有人都应该擦亮眼睛,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因为在股票市场上,人们的情绪与看法很容易互相传染,他们热衷于互通消息,制造同感,并认为拥有相同看法的人越多,这种看法就越是正确。事实上,市场的熊市一般是在形势好的时候开始的,因为那时候人人都很乐观。而市场的底部一般会在形势最坏的时候到来,因为那时候人人都很绝望。正如美国股市在1929年大崩溃的时候,正值人们信心高涨之时。而到股市持续低迷了几年,投资者普遍感到伤心绝望之后,股票指数终于在1932年开始迅速回升。可是,由于大多数投资者被折磨了四年,以至于他们对即将到来的绝佳时机也变得麻木,甚至充满了怀疑,并最终没有把握住这次大好时机。

费舍尔建议投资者,不要去理会那些关于经济状况的报道,在大多数人高奏凯歌的时候,你最应该选择持币观望,并一直等到全面不景气的到来及银行与经济学家都说快要完蛋的时候,那时你便可能用比原来少一半的钱来购买那些合适的股票。

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握股票的买卖时机,对此,费舍尔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议。他认为,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最佳时机分为如下几种:

1、在某个前景看好,具有投资价值的新企业刚开始启动时购买力,一般来说,这个阶段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在它的新产品刚刚开始上市时,需要有一个打开销路的较为困难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投资者对其信心不足,所以它不会成为大家追捧的目标,而对另一些投资者来说,如果对新企业及其产品与发展前景有足够的了解,就可以大胆下手。

2、当颇具实力的公司被一些坏消息困扰时,如像罢工、失误及其他临时性的错误。

3、对那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中具有前途的项目进行投资。对那些具有前途的行业,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产品的销量也会增大,这些都会大大增加公司的利润。所以,在其股票价值上涨到真正反映出这种前景之前,你都有购买的机会。

除上述几种购买时机外,费舍尔还建议投资者,不要因为战争恐慌而不敢购买股票。在上个世纪发生的许多战争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山姆大叔(美国)忙碌的身影,而他的出现,往往会引起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可是每一次都安然无恙地恢复过来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最近二十年,美国在中东为石油开打的战争中,股价往往不跌反升,可见市场对于其对经济所产生的较长期的影响已经有了进一步认识。

除了买进时机外,投资者最关心的另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如何把握股票的卖出时机。对此,费舍尔有一个著名的言论:“当买进股票时各方面都运行良好的话,那么就决不卖出这个股票。”费舍尔极力主张投资者应当长期持股,除非形势发生变化。

在这一观点上,费合尔的选股原则与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完全不同。格雷厄姆不关心公司质量只关心股价是否便宜,费舍尔的投资策略正好与他相反,他在投资的时候主要是寻找未来几年每股赢利将大幅增长的杰出的公司。费合尔认为,最好的投资方法不是格雷厄姆的买“便宜货”的方式,而是买入业绩优异且管理一流的成长型公司股票。

费合尔的观点正好弥补了格雷厄姆投资策略中的缺陷。费舍尔崇尚长期投资,对那些只想着利用股价的短期波动来套利的作法不屑一顾。他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只看到一个做短线的商人赚到了钱,而靠长期投资赚钱的人却不计其数。”他认为,在股票交易里,人们最常犯的,也是最为严重的错误就是一味地将追逐短期利益当成目标。不光投资者如此,就连企业的经营者也是如此,他们为了股价的上涨,往往在经营活动中将短期利益放在了首位,进而忽略了企业长期发展目标,损害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费舍尔认为,管理者最首要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给企业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且只有当这个企业的管理者始终献身于这个企业,并调动所有的有利因素来达到这个目标时,企业才会得以发展。

无独有偶,巴菲特也是一个长期投资家。在1989年的年报中,也得出了与费合尔完全相同的结论: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好公司股票,要比用便宜的价格所买的股票效果要好得多。

纵观他整个的投资生涯,长期投资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他与那些只作短期投资的投机客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以至于他在一次公开场合讲到,应当对那些持有投票不到一年的投机者的利润,课以100%的惩罚性税收。他说:“我和查理都期望能长时间地持有我们的股票,其实,我们希望拥有股票一直到我们终老。”看来,在长期持有股票这一看法上,巴菲特比费舍尔走得更远。

费舍尔的理论既有深度和广度,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都深深吸引了巴菲特。巴菲特找上门去,与费合尔进行深入地探讨。费合尔很欣赏这位好学而谦逊的青年,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自己理论的精华与股市投资的精髓,都传授给了巴菲特。费合尔的倾囊相授,使巴菲特的“功力”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约翰·凯恩斯——巴菲特投资灵感的源泉

纵观中外股市操作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精心选股、集中投资,很少有分散投资能带来辉煌收益。这一点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极为重要。

巴菲特之所以得出少便是多的投资方略,很大部分是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那里获得的思想源泉。1934年,凯恩斯在给商业同行的一封信中写道:“通过撒大网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无特别信心……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我本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两三家。”

这就是对巴菲特产生过巨大影响、使其立于不败之地的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投资家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曾经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

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凯恩斯的父亲是一位经济学家,其母亲是剑桥市的市长。凯恩斯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也对小凯恩斯寄予了很高期望。凯恩斯果然不负所望,从伊顿公学毕业,就取得了国王学院数学和经典著作的奖学金,并且考进剑桥大学。1905年,凯恩斯毕业并获得数学学士学位。他毕业后,在剑桥大学师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马歇尔学习了经济学。1906年,他通过公务员考试,到外交部的印度办公室工作。两年后,他申请国王学院的数学研究员职位,但没有成功。不久,剑桥大学向他提供一个教授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员职位。

在剑桥大学凯恩斯主讲众多课程,其中有一门是每周一次的关于印度货币和金融方面的课程。不久,凯恩斯开始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和价值。这段时间,他也写了一些书,主要是概率论方面的,他的经济学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是《印度的货币和金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社会担心出现金融危机,这时候凯恩斯到财政部任职。他说服首相保持黄金储备。到战争结束时,凯恩斯已在财政部树立了牢固的地位,并被派到国外处理一系列的金融问题。当和平会议在巴黎举行时,凯恩斯代表英国财政部参加了和谈。和谈结束后,凯恩斯从财政部辞职,撰写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

凯恩斯是一个最会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人,在著书的同时,凯恩斯也从事货币买卖。根据他在财政部工作的经验和对战后德国的考察,他开始看好美元,看跌欧洲货币,并按l0%的保证金进行交易,建立了一系列货币仓位。不久他赚了大笔利润,并就此认为自己比普通人能更好地看清市场的走势。

1921年,凯恩斯开始了商品和股票投机,他投资近6万英镑,几年后就增值了5万多英镑,在证券业中赢得了一定的声誉。此间,凯恩斯每年的平均投资复利收益率为17%。二战期间他担任了英国财政部顾问,战后他又积极参与筹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开发银行的工作。1944年他率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且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董事。

凯恩斯从事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经济理论能为现实经济服务。他一方面是才华横溢的思想家,思想敏锐且具辩才,精力充沛而绝对自信,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崇拜个人,更不崇拜传统教条;另一方面他又善于吸纳新知识,时常反省自己,一旦发现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就能很快放弃旧观点而提出新观点。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和论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和《通论》。《通论》出版后,美国各大学的青年学者等不及当地书店的发行,就急于联名写信到英国函购。尽管《通论》的篇幅短小,但是它的问世使现代宏观经济学得以形成,并且促使西方经济学理论发生了巨变。

凯恩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在投资领域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凯恩斯还担任过英国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从事金融活动取得成功,并赚取了大笔的财富。

凯恩斯曾说:“投资专家的智慧不在于能科学地预测投资本身的未来收益,而在于能先发制人,智夺公众,把坏东西推给别人。在股票市场上,最精明的人只预测群众心理和他们将要采取的没有道理的行动,而不预测事件的真正趋向。不管群众是否有道理,只要能比群众领先一步就是赢家。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投资都是太胆小太贪婪,太急躁和心神不定,因而不可能做出理智的中期预测,但对眼前的表面现象却无比信赖,因此极容易被引诱,从而上当受骗。”

对未来收益的预测是公众心理的产物,也是公众信心的标志,不过也仅是一种希望或愿望。

预测要根据事实,而事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太清楚,可是关系重大的事实;另一类是较清楚,但关系不大的事实。公众一般都依据第二类事实预测将来。人们天性喜欢碰运气,不喜欢冷静地盘算,所以投资也是一种碰运气的游戏。

我们知道,投资市场有一条成规:“天不变,道亦不变。也就是说,现存状态会无限期持续下去,这条成规给投资者提供了基本的安全感。”

与凯恩斯一样,巴菲特也认为市场是无法预测的。因为投资作为一项被人们广泛参与的活动,其非理性的一面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但正如我们所见到的那样,许多在远离市场时还非常聪明的人,一旦开始玩起金钱的游戏,就变得愚蠢而不可理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投资市场上,总是多数人被少数人牵着鼻子走的原因。许多投资者对那些真假难辨的投资信息搞得晕头转向,这也正应了那句著名的谚语:“如果你不能说服他,就先将他搞胡涂。”

任何一个证券市场上,都活跃着无数狡猾的投机客与冒险家。这些人非常善于利于人们的情绪,他们能够利用种种手段来合法地达到自己获利的目的。

凯恩斯对投资预测的见解是极为深刻的,比如,作为独立的投资者,首先要学会思考,识别哪些信息是别人硬塞给你的“坏东西”,千万不要轻信所谓“投资专家”发出的信号。而作为一个远离市场的投资家,巴菲特曾多次表达过自己对那些引诱投资者进行投机冒险的人的不满情绪。他告诫人们要警惕华尔街。他说:“许多领域的专家,譬如牙医,能给这个领域的门外汉带来许多帮助。但总的来说,人们从专职的资金运营者那里却得不到什么东西可以为他们的金钱带来好处。华尔街喜欢将这种不断激增的、疯狂的金融游戏描述为一种复杂的、有益于社会的活动,这实际上是简化了复杂而有着精细协调的社会经济。但事实却决非如此,短期交易行为像看不见的脚一样,频繁地踢着社会的小腿。”

正是基于对投资获利的这种看法,凯恩斯将投资管理看成是一项“低层次的工作”。这显然引起了许多专业人士的不快,但大家又不得不承认他的话还是颇有道理的。尽管如此,凯恩斯仍然利用他出色的投资技巧为他的大学挣钱。

1919年,凯恩斯开始担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第二财务主管,在此之前,国王学院的投资仅限于那些有固定收入的债券,是他说服托管者成立一个包括有普通股、现金及商品期货组成的基金。

从1927年开始到1946年凯恩斯去世为至,他一直是这家基金会的惟一负责人。数据表明,在凯恩斯管理该基金的十八年里,基金取得了平均年回报率为13.2%的业绩。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英国的股市一片低迷,其间还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及破坏力极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些因素,则不得不承认,在那种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凯恩斯的投资业绩是极为出色的。

虽然凯恩斯的投资理论远没有他的宏观经济学理论那样影响深远,但也绝不能就此被忽略。在他1934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他解释了自己在投资方面的策略及原因;在时隔不久的四年后,他又在1938年的基金报告中,更为全面地总结了自己投资的基本准则:

1、对准备投资的几家公司进行仔细选择,一定要考虑到它在几年后的实际价值和潜在的内在价值是否便宜,同时将它与对其他投资方式进行对比,之后再做出选择;

2、对你选定的投资进行长期持股,不要因股价的稍微波动就放手,要坚持持股到见到投资成绩或是此项投资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放手;

3、建立一个平衡的投资地位。尽管个股的持股量大,风险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可能只有相对风险。

关于集中投资,巴菲特认为:当遇到比较好的市场机会时,唯一理智的做法是大举投资或集中投资。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建议投资者将股票适当集中,手中的股票控制在5只以内,便于跟踪。有些股民20多万资金买了二三十只股票,这么多股票,盘面很难跟踪,对有把握的市场机会重仓参与。

巴菲特将“集中投资”的精髓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为此,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巴菲特告诫投资“门外汉”们:注意力要集中。他个人坚持投资的4项原则是:

企业原则——这家企业是否简单易懂?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运作历史?是否有良好的长远前景?

管理原则——管理层是否理智,对它的股民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跟风做法?

财务原则——注重权益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计算“股东权益”,寻求高利润的公司,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确保创立1美元市值。

市场原则——企业的估值是多少,企业是否会被大打折扣以更低值买进?

巴菲特的基本原则将会带领投资者走进那些好的公司,从而合情合理地进行集中投资。选择长期业绩超群且管理层稳定的公司,他们在过去的稳定中求胜,在将来也定会产生高额业绩。这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将投资集中在产生高于平均业绩的概率最高的几家公司。

集中投资建立在逻辑学、数学和心理学原理的精华之上。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凯恩斯对巴菲特的影响。他们两个都属于集中投资者,对所要选择的投资都是极为慎重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不会轻易放弃。

股票市场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不过,与其他科学的迅猛发展相比,研究股票市场的理论虽然也不乏推陈出新,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太多的有效性,并不能完全驾驭瞬息万变的市场。所以,所有关于投资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着占星术的某种性质。正如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在这个狂热的市场中,只有保持冷静的少数人才能够成为赢家。

巴菲特投资成功的方略是多方面的,但就其集中投资的方法来说,在今天仍然是十分有效的。虽然很多投资者不大可能都上门亲自了解一家企业,而且很多企业不见得十分欢迎你去了解情况,但作为投资人起码应在购买一家股票之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应有所了解,只要你有足够的了解,哪怕这家企业已被收购了。但无论你投资哪一类股票,你必须要有非凡的耐心,巴菲特很少在一年中频繁地买卖,持股时间多数在三年以上,只要你能认真学习巴菲特,集中投资长线持有,那么所带来的收益可能是惊人的。

勿庸置疑的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赢家,沃伦‧巴菲特也是。

“证券分析”之父葛拉汉——改变巴菲特的一生

2006年5月初,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在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时称:巴菲特名列第一,“因为他看待事情的角度非常独特而且简单,所以我把他排在第一位”。作为居于全球第一、第二位的两大富豪,他和巴菲特可谓惺惺相惜。

在全球投资界,巴菲特的影响肯定是“空前”的,甚至“绝后”的可能性都存在。作为价值成长投资的集大成者,沃伦·巴菲特既是卓越的理论家,也是丰富的实践者,其伟大成就将彪炳史册。

从1956年首次投资100美元的年轻小伙到美国首富,沃伦·巴菲特在其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成为“当今(也许永远是)最伟大的投资家”和“股神”。无论股市行情和经济运行状况如何,巴菲特很少遭遇重大挫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股票的平均年收益率在10%左右,而巴菲特却达到了27%,创造了在那些市场专家、华尔街经纪人,以及旁观者看来几乎不可思议的奇迹,实现了资产连续的、惊人的、高质量的滚动增长。回顾巴菲特的投资之道,研究其投资理论与实践,对当今中国的投资者将深有裨益。

巴菲特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取得了成功。本杰明·格雷厄姆和菲力普·费舍尔是其投资实践的导师和领航人。而真正改变巴菲特一生的则是:葛拉汉《智慧型股票投资人》这本启蒙之书。

而对于巴菲特来说,这或许是一本,从此改变他一生的书。葛拉汉是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巴菲特的导师,由于其在证券投资领域中的突出贡献,葛拉汉享有“证券分析”之父的美誉。而他的学生巴菲特更是通过买卖股票进入美国亿万富翁行列,在漫长的4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他从100美元起家,到2010年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股坛神话。

班杰明·葛拉汉是华尔街公认的证券分析之父,1894年生于伦敦,1895年举家迁居纽约,9岁时父亲过世,幼年生活困苦,191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进入证券经纪商纽伯格公司担任统计分析的工作。

葛拉汉本人的成长可以说是随着美国股市的起起伏伏而逐渐成熟起来的,他从早期尤其是30年代美国股市大崩溃的挫折经历中,悟到了股市中形形色色的圈套。

1919年,葛拉汉才25岁。那年在他家附近的哥伦布广场上竖起了一个大霓虹灯。夜幕中先闪出“SAV”,然后又闪出“OLD”,最后将它们拼在一起,便组成了“SAVOLD”。葛拉汉一打听,原来SAVOLD 公司准备将生产专利授予各州的分公司,而这些分公司也将一一上市。

接下来,SAVOLD 公司的两个分公司接踵上市,跟进的葛拉汉看着股价节节上升。这时,又传来了宾夕法尼亚州SAVOLD 也将上市的消息,但母公司管理层宣布改变以往的计划——这将是最后一家要上市的公司,并拥有纽约和俄亥俄州以外全国的生产经营权。这意味着最后的一次机会。葛拉汉投入了6万美元申购。

宾夕法尼亚州SAVOLD 股票规定的上市日期到来了,但交易却没有开始。而突然之间,所有SAVOLD 股票全线下跌。葛拉汉被搞糊涂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几个月后,SAVOLD 公司们在市场上消失了,似乎根本没有存在过。

到这个时候,葛拉汉仍对SAVOLD 究竟是怎样一家公司毫无所知。调查之后,他得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SAVOLD 事件中惟一真实的,只有那座矗立在哥伦布广场上闪烁着公司名字的霓虹灯。”很难想像葛拉汉在年轻时是为何如此冲动。但正是这些创痛,才让葛拉汉和其后的巴菲特对投资圈的反复无常乃至卑鄙恶劣保持警惕,并进行了有力的系统的批判。在股市的风风雨雨中,葛拉汉成长,成熟,变得越来越老道,创立了并由巴菲特在往后的实践中屡屡得手的股市“内在价值”理论,“内在价值”的定义是:“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而“账面价值”便是通过会计方法记录在公司账簿上的价值。

在这举一个他用“内在价值”与“账面价值”赚钱的故事。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下令解散具有垄断性质的标准输油管公司。这个拥有31个公司的巨大联合体中,有8家公司脱颖而出。当时它们都是很小的输油管经营者,负责把原油从各个油田输送到储运中心。有人了解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它们公布只有一行字的“收入账”,记载着当年的净利润以及一份最简略的资产负债表。有一次,葛拉汉浏览了一份州际商业委员会(ICC)的年度报告,想从中得到一些关于铁路公司的详细资料。在这份报告的最后,他却发现了输油管公司的一些统计数据。表格上注明这些数据“来源于公司上报给ICC 的年度报告”。

葛拉汉很快搭上开往华盛顿的火车,到达ICC,进了档案室,查看这8个输油管公司1925年的年报。使葛拉汉惊讶的是,所有这些公司都拥有巨额的最好的铁路债券。其中几家公司仅这些债券的价值就超过了其股票的全部市值。而且他还发现,输油管公司总的业务规模较小,但利润率很高。公司根本不需要这些债券投资。

以北方输油管公司为例,它每股股价仅为65美元,支付6美元股息。但它每股股票却含有大约95美元的现金资产。即使公司把这些资产发放给股东,也不会给它的经营带来丝毫麻烦。于是,葛拉汉在市场上购买了北方输油管公司的总共4万股股票中的2000股,使他成为继洛克菲勒基金会之后的第二大股东,而洛克菲勒基金会大约持有该公司股票的23%。然后,葛拉汉走进公司总部的办公室,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公司从事与其财务需要无关的债券投资是不合理的。显然,股东的利益要求分这些财产。但管理层认为,他们比葛拉汉更懂得输油行业,葛拉汉要是不喜欢,可以卖掉手中的股票。

这确实是当时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不过,葛拉汉想做一回唐吉诃德。至1929年初资金规模由45万美元成长至250万美元(非新投资者),一夕之间,葛拉汉之名成为华尔街的宠儿,多家上市公司的所有人皆希望葛拉汉为他们负责合伙基金,但皆因葛拉汉认为股市已过度飙涨而挽拒,1929年,葛拉汉回到母校开课,教导证券分析的方法,1934年和托德合着《有价证券分析》一书,成为证券分析的开山始祖,在葛拉汉之前,证券分析仍不能被视为一门学问,此书至今仍未绝版,且是大学证券分析的标准教科书之一。

可能是由于父亲是交易券商的关系,巴菲特在学生时代时,就开端涉猎大量投资操作的相关书籍,包含卓鲁的零股交易书籍,以及艾德华兹与麦基的技术分析书籍。

追随着父亲的步伐,巴菲特自此就要走向交易操作之路了……,但这一切,在他发现了葛拉汉《智慧型股票投资人》,有了逆转。“他就好像发现了上帝一样”,学生时代与巴菲特同住的同学,这样形容当时的巴菲特。这本1949年出版的书籍,是素有“价值导向投资始祖”之称的葛拉汉,在巨著《证券分析》之后,再一次以更简易的方式,写就的精典之作。

这本书,到底有何特殊之处,让巴菲特如此喟叹,甚至后来下定决心,到哥伦比亚大学拜葛拉汉为师,进而重塑自己的一生?

当葛拉汉的金融道德三部曲——“美国公司倒闭后的价值是否高于继续营运的价值?”在《富比士》(Forbes)发表时,美国,实际上应是全球,才刚经历1929年至1930年摧毁性的股市大崩盘,且正处于大萧条的谷底。虽然不景气的阴霾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末期,但是葛拉汉的文章透露出该是投资人可以安全回到股市的时候了。当时,葛拉汉就指出,在纽约证交所挂牌的公司若宣布解散或出售,有三成以上的公司必须以低于公司实际价值的价格出脱。葛拉汉在这一系列文章里,指责公司的管理阶层不仅占投资人的便宜,更为了私利将股东的福利远远地抛诸脑后。

此外,葛拉汉的文章呼吁投资人重回股市。葛拉汉是鼓足了勇气才写下这系列文章的,因为他和合伙人纽曼共同管理的基金,在1929年至1930年的大崩盘中,净值下跌了50%。当时才三十八岁的葛拉汉已是颇受推崇的投资思想家及作家了,但是写出这些文章算是相当年轻。他透过文章,提供了金融界欲东山再起的迫切指引。

巴菲特曾说,葛拉汉提出的“安全程度”,是影响他一生最重要的观念。这部份在《智慧型股票投资人》一书中,有清楚的论述。由于评价过程中,有其说不准性,运用安全程度的概念,可以预防正确的决定遭到异常错误而抵销。

安全程度的观念,使得巴菲特创建了“工本概念”:即使是一家营运优良、前景看好的企业,股价越高,购买工本随之提升,越危险;反之,越安全。“用五毛,买一块”的观念,除了让我们得以低廉的价格,持有企业的一小部分的未来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允许了我们有犯错的空间,不致因为误判而损失惨重。

他以恩师的《价值分析》做为基础,回归到资本管理的领域,运用了44年的时间,打造了至今尚无人可及的控股事业版图,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延续并传承了葛拉汉的传奇,从格雷厄姆到费舍尔,再到威廉姆斯,价值成长投资理论处在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之中,而价值成长投资的集大成者则是“股神”沃伦·巴菲特。

罗斯·布朗金——足足3米高的B夫人

在巴菲特的投资经历中,有一个B夫人,白手起家,自己开了一个内布拉斯加家具世界,年龄90多岁,但是仍然坚持每天工作,精力旺盛,最后将自己的家具店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巴菲特。

她的经营方法,十分简单,成批购进,尽量减少开支,有钱就存起来,她的卖价通常比成本高10%,唯一例外的是,看到年轻夫妇,有时候会部分成本价卖给他们,因为这样就会成为回头客,以后有了小宝宝、搬了家都会到这里买家具。

B夫人的几个从不:“我从不撒谎,从不欺人、也不轻易许诺,这给我带来好运。”这是幼儿园就灌输过的观念,但是做起来还是很难。一旦能够做到这些,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巴菲特在分析一家公司时经常扪心自问:如果自己有足够的资金、员工和从业经验等必要条件,与该公司竞争的难度有多大?

1983年夏天,在经过一番这样的分析之后,他走进罗斯牛排屋对面的一家大商场——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他穿过放着可折叠沙发和餐具的大厅,走进一个铺着地毯的房间,见到了该店的主人。看到这位身高不足l.5米的女人站在点缀着蓝色亮点的大地毯上,巴菲特感到有些惊讶,停住了脚步。不过,在巴菲特心中,这女人足有3米高。

罗斯·布朗金(奥马哈人都管她叫B夫人),正开着自己的高尔夫球车巡视商场。她穿过一条过道,一边与一个店员高谈阔论,一边精力充沛地朝客人打着手势,看她那活力四射的样子,似乎她的年纪只有实际年纪90岁的一半。她脸色红润,留着一头蓬松的棕色头发,只有鬓角有些许斑白。巴菲特觉得他宁可“和猩猩厮杀搏斗”,也不愿和B夫人刀刃相见,这也正是他来商场拜访的原因。

巴菲特小心翼翼地询问她是否愿意把商场卖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夫人爽快地说:“愿意。”

“您想要多少钱?”巴菲特问。

“6000万美元。”B夫人脱口而出。

他们旋即握手成交。巴菲特拿出一页纸的协议,这是巴菲特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收购案。B夫人已经不能写字,连阅读都很困难了,于是就在合同底部画了个押。几天后,巴菲特就给了她一张价值总收购金额90%的支票(布朗金家族仍持有一小部分股份)。她看也不看就把支票折了起来,然后说:“巴菲特先生,我们要把所有竞争者都碾得粉碎。”交易就这样达成了。

B夫人正是巴菲特理想中的商人,她就像是从他的年度报告中走出来的一样,似乎是巴菲特创造了她,并让她来帮助实现他理想中的价值。B夫人坚决、果敢、聪慧,就像巴菲特开杂货店的祖父、零售商本杰明罗斯纳和巴菲特崇拜的其他英雄一样。她的经历就是一个让巴菲特熟悉和感动的典型美国梦。那就像霍雷肖·阿尔杰的一个剧本,再配上《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的主题音乐,美得让人简直难以置信。

传奇的B夫人

1893年,罗斯·格里克出生于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她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大家挤在一个房间里,睡在稻草上。父亲是个犹太牧师,可是罗斯却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因为她发现父亲的祈祷并不能给家里多弄来一个床垫。她常常半夜醒来,看见开食品店的母亲正在火炉上烤面包。她不愿母亲如此辛劳,懂事的她6岁时就开始在食品店里帮忙了。

格里克一家无力供孩子们上学,因此罗斯从未见过教室是什么模样,但她在另一个富有的家庭里学会了阅读和算术。深受母亲的影响,罗斯也有一身骨气,坚信乞求别人是件可耻的事。13岁时,她毛遂自荐在明斯克的一家干货店谋到了个职位。16岁时,这家店就由她经营了,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管着五个大男人。l914年,她与伊萨多布朗金结婚,后来丈夫到了美国。她打算跟着移民过去,但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她当时没能成行。1917年,罗斯登上了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在中俄边界,因为没有护照,她被一个俄国士兵扣下了。B夫人告诉这个士兵她正为军队采购毛皮,并保证回来时给他带一瓶伏特加。就这样,她穿过满洲里来到了日本,然后设法在一艘运花生的船上弄到个铺位,一个半月之后,她终于到了西雅图。

1919年,她和丈夫在奥马哈城定居下来。尽管经济拮据,她还是把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接了过来,一大家人住在一起。伊萨多布朗金经营着一家当铺和旧服装店。为了多赚点钱贴补家用,B夫人把地下室的家具卖掉了。她一句英语都不会说,就让正在上学的孩子们教她。

1937年,B夫人44岁,她一共攒下了500美元,于是就在法纳姆大街租了一个店面,位于巴菲特祖父家杂货店往东一个街区。她给杂货店起名为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希望自己的生意能够越做越大。从她当年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那张坚毅的脸。她的生意经就是——“薄利多销,童叟无欺”。

大品牌的生产厂家认为她的卖价太低,没法带来太多的利润,于是拒绝向她供货。可B夫人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她不辞辛苦地坐火车跑到芝加哥或堪萨斯城,在那里像马歇尔菲尔德这样的零售商会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价位把多余的商品卖给她。当她实在拿不到货的时候,她就把自己的家具搬出来卖。有一次,她那已长大成人的女儿接到她的电话:“快把家里放小孩玩具的那个柜子清理出来,我这儿来了个顾客。”

当B夫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那些银行都让她吃了闭门羹,还对她冷嘲热讽,从此她对“金融大亨”都恨之入骨。唯一使她的业务维持下去的就是她钢铁般的意志。一年365天,她天天工作。B夫人发现自己的业务对工薪阶层和中产阶级很有吸引力,她称他们是“可爱的美国人”。当B夫人有货时,这些忠实的顾客总会带着现金前来购物。

1949年,莫哈威克地毯厂把她送上了法庭,控告她违反了《公平贸易法》。莫哈威克地毯厂的最低标价为725美元,而B夫人只卖495美元。“那又怎么了?”B夫人反问道。最后官司不了了之。第二天,法官来到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买了价值l 400美元的地毯。

第二年,B夫人没有足够的现金来付供货商的货款。有位友善的银行家给了她为期3个月的5万美元的贷款。B夫人破釜沉舟,干脆租下了一个大厅,3天内进了价值25万美元的家具,并发誓日后永不借债。就这样,当8夫人57岁时,她多年前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她对自己的雇员很苛刻,对家庭成员也不例外。“你这个没用的废物!”她会大声咆哮,“你这个混蛋!懒鬼!”只有她儿子路易才使她有了些改变,路易和他母亲一样精明,不过性情要温和许多。当推销员走进来的时候,B夫人会狠狠地杀价,路易反而会唱红脸,帮着加点价。B夫人会把帮手们解雇掉,路易再把他们聘请目来。“妈妈很强势,”路易说,“可我喜欢温柔待人。”伊萨多·布朗金死后,路易继续留在店里帮忙。不论B夫人说什么,路易总会柔声细语地说道:“妈妈,你懂得最多。”

B夫人的经营之道其实十分简单:大批购进货物,尽量减少开支,有钱就存起来。她的卖价常常只比成本高10%,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如果有对年轻夫妇来了,手上钱不多,而且诚心诚意地很想要一个折叠沙发,B夫人就会只收一个成本价,以后这对夫妇便会成为这里的常客。

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几乎成了奥马哈人一切大事的见证者,当地人无论是举办婚礼、有孩子出生或升职,总会到这儿来选购家具。在B夫人的店里买过家具的奥马哈人以后每逢搬迁,或他们的孩子搬家时总会再来。尽管B夫人年岁渐高,但是依然干得风风火火。有一次龙卷风把商店的屋顶给掀掉了,但她还在继续营业。还有一次商店失火,她就给消防队员送了几台免费电视机。B夫人从不休假。“我从不撒谎,”她说,“从不骗人,也从不信口开河,我相信这会给我带来好运。”

初识B夫人

巴菲特的妻子苏珊与布朗金一家关系不错,巴菲特从苏珊那儿听说了这家装扮了半个奥马哈城的商店。巴菲特其实在刚从事投资业时就想买下它,但是当时B夫人拒绝了,因为他出价太低。

不过遭到拒绝只能让巴菲特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此后,他一直密切关注着这家商场,观察B夫人是怎样击败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巴菲特和作家亚当·史密斯在城里开车兜风的时候,巴菲特指着这家商场如数家珍地给他介绍销售量、营业面积、营业额等数字。

“不过总有一天我会买下它的。”巴菲特信誓旦旦的说。

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路易和他的三个儿子正经营该店。B夫人则是董事长兼地毯部的全职经理。巴菲特听到她想出售的消息、后,先去拜访了路易,打听一下价格,并看看他到底能不能听懂B夫人那口音极重的英语。

在购买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之前,巴菲特先查看了它的纳税记录,上面写着它每年的税前利润为1500万美元。巴菲特并没像很多人那样去做账目审计,也没查存货、应收货款和财产名录。一般来说,一个美国人在花6000万美元时肯定要比巴菲特多看很多份报告。巴菲特的做法在现代社会里是有些与众不同,不过与J.P摩根的观点不谋而合,商业伙伴最重要的是人品。巴菲特说,如果他信不过布朗金一家,为什么还要与他们合作呢?

常常有人忍不住问巴菲特,事情就这么简单吗?问题的答案是他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在这笔生意之前,他在1982年的报告中写了一份“收购声明”,给出了他认定的收购标准。他允诺尽快对开价做出反应,“一般只用5分钟”。巴菲特的意思是他做事不会拖拖拉拉的,当然这次收购机会也是他感兴趣的,布朗金家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自然是这样的机会。

这家店是全美国最大的家具商场,年营业额高达1亿美元。在奥马哈的同行十,它的营业额就占了整整2/3,这个比例也是其他地方的大型商场无法相比的。正因为如此,诸如迪拉德百货公司(年营业额高达40亿美元)等都不愿在奥马哈开设分店,免得与B夫人争个头破血流。巴菲特也许认为,B夫人拥有奥马哈家具市场的“桥梁收费站”。

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的生意如此红火,以至于它都不敢让去别的州运沙发的卡车上出现标志,免得激怒其他城市的商人。

买下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那一天,与巴菲特从前一起经营弹子球生意的唐纳德·丹利也在奥马哈。晚餐吃过牛排之后,巴菲特带着唐纳德丹利逛了逛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向他详细地讲述了布朗金一家的非凡经历。同行的好菜坞制片人诺曼·拉尔说:“巴菲特对B夫人简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他提到B夫人时就像小孩提到自己的祖母一样。”

由于巴菲特自己无意经营该商场,也不可能亲自监督运营,因此他就想找一个能力出众的管理者,好让商场在易主那天就步入正轨。B夫人正是最佳人选,是巴菲特做梦都想得到的帮手。巴菲特当年刚把自己的年薪加到l0万美元,但是付给B夫人的年薪却高达30万美元。平常巴菲特提起她时就像提到心目中的偶像。

巴菲特心里明白B夫人其实就像他自己的翻版,虽然有些地方不尽相同,但是两人在本质上非常相近。她90多岁时还坚持每天工作l0~12小时,年复一年,从不休息,这并非仅仅是她的习惯而已。而且她对银行也不是很信任,她的商场从未做过任何抵押。巴菲特评价说:“她靠500美元起家,结果却把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横扫出局。”这是她的唯一目标。《奥马哈世界先驱报》采访她时,问她最喜欢哪部电影,B夫人说:“太忙了,没时间看。”当被问到最喜欢哪种鸡尾酒时,她回答说:“不喜欢。喝酒的人容易破产。”那么爱好呢?“开车去四处窥探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

一个去过B夫人家的记者说,她的起居室简直就像个商场:情侣座、玻璃咖啡桌、各种水晶饰品和黄铜雕塑摆放得整整齐齐,灯罩上还挂满了未拆掉的价签。B夫人不常待在家里,也从来不宴请宾朋。“我不像其他富人,”她说,“没钱的时候,富人们曾对我很粗鲁,我忘不了那种伤心的经历。”

作为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移民,她认为巴菲特写的东西又复杂又无用。她对商业术语一窍不通,但她却能告诉巴菲特自己的现金余额,一分钱都不会有偏差。B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课时说B夫人对货币贬值和利率增长的理解“比所有在场的人都要深刻”,尽管她没听说过这两个专业术语。他认为,B夫人有一种本能,那就是能抓住自己熟悉的东西不放,这点与巴菲特也很相似。由于巴菲特的推崇,纽约大学授予B夫人“荣誉商学博士”称号,同获此殊荣的还有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和花旗银行首席执行官沃尔特·里斯顿。

有位访客在周日下午拜访B夫人时发现她正在工作,她穿着毛衣和蓝色细纹套装,篮子里放着块地毯样品。

当看见一位少妇正对某块地毯指指点点时,她马上就兴冲冲地走上前去,脸上带着兴奋而又好奇的表情。

“39美元,这地毯很漂亮。”

“我已有蓝色和粉红色的了。”这位少妇迟疑地说。“这块地毯与什么颜色搭配效果都很不错。”

B夫人开着小车来到柜台,女售货员正在给一位买了地毯还没付账的人打电话。“挂了,”B夫人说,“让他去见鬼吧,让他自己丢人现眼吧。”

那个售货员还想试试。

“快挂了!跟他费什么劲!”

电话那边正在抱怨颜色不好,售货员不得不听。

“我一辈子都老老实实做人,跟他说‘再见’,然后挂电话。这小子这么滑头,会得癌症不得好死的。”

要不是注意到她脸上凸起的血管,你一点也看不出她像90多岁的人。她的菜谱就是水果和蔬菜,她每天5点钟起床,也不锻炼,虽然做过换膝手术,但身体依然健朗。这也许正是巴菲特最由衷钦佩的一点。

巴菲特一想到生病或死亡会迫使他放弃工作就受不了,他还经常开玩笑说将来要显灵来管理公司。巴菲特总是用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最担心害怕的事。人们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的,在这一方面,B夫人是巴菲特的榜样。在给股东们写报告时,他还把B夫人的年岁与自己联系起来。

巴菲特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先发现“复利”强大力量的秘密的人,但是肯定是最懂得运用该力量的人。B夫人作为最受巴菲特尊敬的一个经理人之一,巴菲特无数次在各种场合赞扬她,在90多岁的高龄B夫人依然会出现在店中促销商品,依然会为一些细节而指责职员不够敬业,在巴菲特的眼中,B夫人的一生就像是一个传奇。 6IJQnZXVViLox9pyZ1A7R4HBs700JzqtbrsjSZXi3Rt5FV9yE7vk81YUvI5+ih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