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第一章 大巧若拙,低调做人

一、装装糊涂,世事皆通达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句名言叫“难得糊涂”,是指在官场上做事的艰难、曲折与苦衷。但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立身处世面厚心黑,就是善于不糊涂装糊涂,得过且过,蒙混过去就算。在平常处世交往中有些事情收缩性大,变通性强,问题的真相本身也不甚了了,这时你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对付。

厚黑学认为,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闪烁其词法”;一个就是“所问非所答法”。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言辞交往时,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对此,又不好拒而不答。这时,只有想方设法地闪避一下才是上策。在厚黑学看来,一般情况下,当你采用了闪避回旋的策略后,别人就不会不知趣地穷追不舍了。这种方法就是从立身处世面厚心黑角度出发的,它的要求是:对别人所问,应当回答,但答要答得巧妙,明明知道对方的真实目的,但有意迂回地达到躲闪、回避别人问话的目的。既要让别人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要维护自己不便答的原则。

东汉末年,曹操逼得刘备几无立锥之地,又陈兵长江,率百万雄师,迫孙权臣服。东吴抵抗的重任,落在周瑜的肩上。

然而,东吴五六万兵,要和百万雄师对抗,无异螳臂当车,蚍蜉撼树,不要说进攻,连防守都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时候,如果再不争取主动,东吴这只鸡蛋肯定被曹操碾碎。周瑜知道北军都是旱鸭子,不善水战,就想先除掉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这两人原是刘表部下归降曹操的,周瑜知道这是一个突破口,却无计可施。

一日,他正在帐中议事,闻报同学蒋干来访,便笑对诸将说:“曹操的说客到了。”此时灵光一闪,计上心来,吩咐各将领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各将领命而去。

周瑜出迎,一见蒋干便问:“子翼(蒋干的字),隔江来访,是不是来做说客,劝我投降曹操?”

蒋干愕然,但他也是个聪明人,随即答道:“什么?你太多疑了,你我同学一场,离别太久,特来叙旧罢了,为什么怀疑我当说客呢?”

周瑜笑答:“闻弦歌而知雅意,在这个紧急关头——”

蒋干愤然作色,说:“你待同学这样疑心,那么再见吧!”

周瑜立即挽住蒋于的胳膊,笑说:“不过说句笑话罢了,老友嘛,客气什么?既然老兄不是来做说客,不妨住在这里玩几天,叙叙旧情。”

就不由分说,把蒋干请入帐去,传令文武各官与蒋干见面,大摆宴席,又故意对各将士说:“蒋先生虽从江北来,却不是曹操的说客,各位不要见疑!”说完,把佩剑交给太史慈,说:“你拿着我的剑作监酒。今天宴饮,只叙旧情,或谈诗词歌赋,如有提起曹操和本国军情者,可即席处斩!”

面对这先发制人的做派,蒋干惊愕,却不好也不敢说什么。周瑜又说:“我自领军以来,从没有饮过酒,今日得见老同学,不醉不归!”

接着就是频频举杯,不亦乐乎。

大家都有点醉意了,周瑜拉着蒋干的手,在帐外漫步。周瑜问:“你看我的将士英勇吗?”

蒋干答:“果真名不虚传,强将手下无弱兵啊!”

又到帐后,见粮草积如丘山。周瑜问:“你看军粮充足否?”蒋干忙应:“果然兵精粮足,你真不愧文武全才!”

周瑜佯醉狂笑:“想我周瑜当年和你同学之时,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日哩!”

“那是必然,以兄之才,实在不是过分!”

“大丈夫处世,有这样的际遇,死而无憾!遇知己之主,名虽君臣,情同骨肉,言必听,计必从,祸福相依,甘苦共尝,纵使苏秦张仪再生,也不会使我改变主意了!”

这明明是一种暗示,吓得蒋干面如土色。两人回帐复饮。直到夜深,尽兴而散。周瑜装作大醉,挽住蒋干,说:“今晚要联床夜话,说个痛快!”

两人同床异梦,各怀鬼胎,却都装作烂醉。

二更已过,蒋干心怀鬼胎,如何睡得着?起身一看,残灯尚明,周瑜鼾声如雷,蒋干看见桌子上有一叠公文,蹑手蹑脚走过去一看,都是来往书信,内有一封写着张允、蔡瑁谨封,急取观之:“某等降曹,实迫于形势。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一有机会,就将曹贼的头颅,献于将军……”

蒋干暗惊,忙将信藏在身上。

那边周瑜翻了个身,蒋干忙吹熄蜡烛,潜步回到床边,听到周瑜在说梦话:“子翼!这几天之内,我要把曹贼的头颅拿给你看!”

“唔———”蒋干忙应。

“真的,子翼,我———我要你看他的脑袋。”“什么?”蒋干问他,那边又鼾声如雷了。蒋干装睡。已是四更了,听得有人走进帐来,低声唤“都督”!

“唔!”周瑜被摇醒了,蒙咙中问:“床上睡着的是谁?”“这是都督的同学蒋先生呀,怎么忘却了呢?”那人答。“唉,糟糕!我平日未尝饮酒,这次酒后会失事,不知道说过什么没有。”

“江北有人来了!”

“嘘———”周瑜忙制止了,叫,“子翼!子翼!”蒋干装睡。

周瑜走到帐外,那人对周瑜说:“张、蔡二都督叫我来报,近日防范甚严,一时不能下手……”下面的话更低,听不清楚。不一会儿,周瑜潜回,又叫蒋干,蒋干不应。周瑜又上床睡起来。

到了五更,蒋干低唤周瑜,当然没有应答,当即带了小厮,忙忙赶回去了。

蒋干把信拿给曹操一看,曹操大怒,当即把蔡、张二人斩了。

接着,周瑜又使用了一系列计谋,一把火烧得曹军焦头烂额,败回老巢。曹操元气大伤,再无南进之力,三国对峙格局,就基本上形成了。

对于自信心十足,甚至有些自负的人,不要直接谈到他的计划,可以提供类似的例子,暗中提醒他。

要阻止对方进行危及大众的事情时,须以影响名声为理由来劝阻,并且暗示他这样做对他本身的利益也有害。

想要称赞对方时,要以别人为例子,间接称赞他;想要劝谏对方时,也应以类似的方法,间接进行劝阻。

对方如果是颇有自信的人,就不要对他的能力加以批评;对于自认有果断力的人,不要指摘他所做的错误判断,以免对方恼羞成怒;对于自夸计谋巧妙的人,不要点破他的破绽,以免对方痛苦难过。

说话时考虑对方的立场,在避免刺激对方的情况下发表个人的学识和辩才,对方就会比较高兴地接受你的意见。

不用多说大家也会知道,以上的进谏方法,适合于下级对上级,也可以适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替他考虑分析的话,那么你就可以真正取得对方的信任。

齐国一位名叫陈斯弥的官员,其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陈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陈斯弥前往田常府邸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陈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瞧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余,唯独南面视线被陈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陈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陈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

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陈斯弥突然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陈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当一个人看透对方心意后,要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是相当困难的,其困难的程度或许更甚于透视对方心意,所以做人的手段,当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为第一大要,否则就会糊涂行事,不但办不成事,而且还会增添更多的麻烦。按照成功学的原理,为人处世必须牢记“明白”二字,才能明察秋毫,判断是非。否则眼前就会被“迷雾”笼罩。

现代的人心透视术也正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就完全失去了透视人心的意义。不过,如果故意要使对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话,当然就不在此限之内。

辛苦得到的透视人心的武器,究竟应该如何运用?这要视各人的立场来决定。例如:

对方自以为得意的事情,我们要尽量加以赞扬;对方有可耻之事的时候,要忘掉不提;当对方因为怕被别人议论为自私而不敢放手去做的时候,应该给他冠上一个大义名分,使他具有信心放手去做。

能透视对方的内心,只不过使你得到一种利器罢了,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使用抓在手中的这把利器?如果不懂得使用的方法,只知道手拿利器乱挥乱舞,不但不能击中别人,相反,很有可能伤害到自己,因此切勿乱用这把容易伤人的利器。

二、锋芒毕露易惹祸端

出头的椽子先烂是自然而然的事吗?在客观世界中,类似的事情很多,只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罢了。在社会生活中,这类事情也是屡见不鲜。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尝到“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滋味,恐怕也都是受害者。君不见,有的人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上级的表扬奖励。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上级表扬和肯定一个人的工作是要引导大家向他学习。但事与愿违,这种表扬奖励往往搞得这个人很尴尬。风言风语、冷嘲热讽会随之而来,甚至有人还会颠倒黑白向受表扬的人施放冷箭、泼脏水。搞得谁也不愿意再出头,只能是随大溜得过且过了。

嫉贤妒才,几乎是人的本性。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古人称:“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风,则巍乎莫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做学问做官时,只要以“谦”字铺路,你就会在人际关系上做到游刃有余,将来才会对自己、对社会尽到责任,才会有所作为、有所成功。而妄言轻人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成就大业。

中国古语称:“美好者,不祥之器。”意思是事物过于完善美好了,必定会带来毁灭的结果。古人曾反复告诫世人,要防别人嫉妒之心,无论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这才是立身之本。在这一方面,唐朝的名臣李义琰就是榜样。

李义琰曾为唐朝宰相,他的住所没有像样的房舍,他的弟弟为他买了建房的木料。李义琰知道这件事后,对弟弟说:“让我担任国家的宰相,我已经感到非常惭愧,怎么可以再建造好的房舍,从而加速罪过和祸害的到来呢!”其弟说:“凡是担任地方丞、尉官职的,尚且扩建住宅房舍,你位居宰相,地位这么高,怎么可以住在这样狭小低下的宅舍中呢?”

李义琰回答:“人们希望中的事情很难完全实现;两件事物不可能同时光盛。已经处在显贵的官位,又要扩展自己的居室宅舍,如果不是有美好的品行,必然遭到祸害。”他最终没有答应建房。后来,木料也腐朽了,只好扔掉。房子虽然没盖成,但谦逊的美德已经养成了,自己的地位也稳固了,这样的策略当然更高明。

同样地,曾国藩也懂得这一点,在家中更以简朴而著称,妻子和儿媳虽贵处于相府之尊,仍然纺织劳作,这不是模仿李义琰的所为吗?曾国藩之所以以“谦”为立身之本,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为了提防朝中的政敌借题发挥,使自己在如日中天之时被人抓住把柄,枪打出头鸟,因小失大。而在这一方面,古代可是有例在先的。

大凡君主和统治者没有谁希望自己的下属高明过自己的,而锋芒毕露之人就不免要为自己的下场负责了。三国时的杨修就是如此。杨修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有一次,曹操曾建造一园,造成后,曹操去看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挥笔在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众人不解,只有杨修说:“门里添个‘活’字,就是‘阔’了,丞相嫌这园门太阔了。”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工匠赶紧翻修。曹操心里非常高兴,但是当他得知是杨修把他的意思“翻译”出来时,嘴上不说,心里却已经开始妒忌杨修了。

又有一次,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在盒上写了“一盒酥”三字便放在一边。杨修看见后,竟招呼众人把这一盒酥分吃了,曹操知道后便问为何这样,杨修回答说:“你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您的命令呢。”曹操心中更加妒忌杨修了。

后来,刘备攻打汉中,曹操亲率40万大军迎战,于汉水对峙日久,曹军进退两难。一日,厨师端来鸡汤,曹操正若有所思,见碗底鸡肋,心有所感。这时夏侯入帐请教夜间号令,曹操顺口说:“鸡肋!”于是,“鸡肋!鸡肋!”的军令便在军中传开了。杨修听到这个号令后,便命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夏侯闻讯一惊,忙把杨修请到自己帐中询问,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不舍。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仔细一想,觉得很有道理,也命令军士打点行装。曹操闻讯,不由暗叹杨修的心计,杀杨修之心更甚,于是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了。

曾国藩深通文韬武略,也深知功名靠不住其害无穷。所以他“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不把功名放在心上,成为中国近代少有的“内圣外王”的典范。他反复嘱咐儿子曾纪泽要谨慎行事,甚至不让大门外挂相府、侯府这样炫耀的匾额。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尸位素餐,或者请求致仕,主要就是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啊!所以古人说:“露才是士君子大病痛,尤莫甚于饰才。露者,不藏其所有也。饰者,虚剽其所无也。”人的名气一大,流言便会满天飞,稍有不慎,必将惹下大祸。在名利场中,要防止盛极而衰的奇灾大祸,必须牢记“持盈履满,君子竞竞”的教诫。“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这是世人常用的一句自警语。欹器是古人装水的一种巧器,呈漏斗状,水装了一半它很稳当,但装满了,它就会倾倒。扑满是盛钱的陶罐,它只有空空如也,才能避免为取其钱而被打破的命运。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居官要时时自惕,时时处处谨慎,切勿不留余地。越是处权势之中,享富贵之极,越是要不显赫赫奕奕的气派,收敛锋芒,以保退路。在官场热闹处要能留一双冷眼,避免无形中的杀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他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不肯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人,被得罪的人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人妒忌,妒忌你的人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和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就是因为言语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和有经验的同事,之所以“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这种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人。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开口,也要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

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一个人事业有成、春风得意,难免锋芒毕露。若不知收敛,一味卖弄乖巧,耍小聪明,甚至逞强斗勇,定会伤及上下左右,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如果糊涂一点,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韬光养晦,来点糊涂,未尝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三、厚积人气,不轻易得罪人

做事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不可过多树敌,更不可过多得罪别人,这样你的朋友就会增多,你的敌人就会减少。

古人早在《郁离子》中就曾经指出,处世之法不宣树敌太多,因为树敌太多会触犯众怒。中国传统上认为“多个朋友多一条路,少一个朋友添一堵墙”,自古自恃才高气傲之人常犯这类错误,最后都会导致失败。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夷射,在接受国王的宴饮后,酒醉饭饱而出。此时担任王宫守门的小吏则跪请求说:“给我一点儿酒喝吧。”夷射斥责则跪说:“一个下贱的守门人也想饮用国王的美酒吗?滚开。”夷射走远后,则跪在门前,将碗里的水泼在郎门的接水槽中,类似小便的样子。天明以后,齐王出来对则跪呵责说:“昨天晚上,是谁在此处小便呀!”则跪回答说:“夷射,在这地方站立过。”齐王大怒,因此诛杀了夷射。

一个卑贱的守门人因为被大臣所污辱,竟然设计要了大臣的命,由此可见结怨的害处。古人正是看到结怨的害处,才警示人们不可轻易得罪人。

香港巨富胡金辉在介绍他的成长时,曾告诫人们说:“处世方面,另外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千万不要得罪人!越有地位,越不应该得罪人。宁愿自己搽面惜膏,得罪自己好过。”

美国总统林肯以伟大的业绩和完美的人格获得了人们的衷心敬仰,他的许多事迹世代被人们传诵。但他在成长道路上也曾因为爱得罪人而经历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轻时,住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上,不仅专找别人的缺点,也爱写信嘲弄别人,且故意丢弃在路旁,让人拾起来看,这使得厌恶他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他到了春田市,当了律师,仍然不时在报上发表文章为难他的反对者。有一回做得太过分了,把自己逼入困境。

1942年秋天,林肯嘲笑一位虚荣心很强又自大好斗的爱尔兰籍政治家杰姆士·休斯。他匿名写的讽刺文章在春田市报纸上公开以后,市民们引为笑谈,惹得一向好强的休斯大发雷霆,打听出作者的姓名后,立刻骑马赶到林肯的住处,要求决斗。林肯虽然不赞成,却也无法拒绝。身高手长的林肯选择了骑马用剑,请求陆军学校毕业的学生教授他剑法,以应付密西西比河沙滩的决斗。后来在双方监护人的排解下,决斗风波才告平息。

这件事给林肯一个很深的教训,他认识到批评别人、斥责别人甚至诽谤别人的事是最愚蠢的人才会做的,而一个具有优秀品质并能克己的人,常常是扬弃恶意而使用爱心的人。林肯从此改变了自己对人刻薄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怀赢得了民心,林肯的教训及成功是值得我们仔细体味的。

美国前副总统安格纽以失言出名。他曾激烈指责新闻界的是非,说:“老是作反政府的言论的大众传播物,简直是叛徒。”这句话在新闻界传播后,引起了极大风波,招致了新闻界的合力围攻,即使他要收回这句话,也已经太晚了。后来时代杂志的哥拉姆斯特分析说,这只怪安格纽用错了一个字,如果把massmedia(大众传播物)的复数形换作单数形,就不会有什么风波了。这是因为以复数代替单数等于指责了所有新闻广播界,触犯了众怒。所以,如果我们要表示指责或批评时,应尽量采取“有的人”“个别人”这样的单数称谓,不要由此而招来大家的怨恨。

减少众怒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言语的歧义开脱一部分被攻击者,这样有利于减少众怒。在这一方面,马克·吐温的策略是较为成功的。幽默大师、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对人民发表了演说。在演说中,他义愤填膺地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

这样的一句,引起了美国国会议员们的鼓噪,说是人身攻击,一定要马克·吐温道歉。

后来,马克·吐温就在报上登了一则《道歉启事》:“美国国会议员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那些吵闹的议员终于无话可说。由于马克·吐温巧用词汇,以减少众怒,因而使得当时激起的国会议会风潮得以平息。

四、甘居一人之下

几年前看过一篇工商人物的专访,受访者是一位电脑业的老板,这位老板提到他的企业与另一家孰大孰小的问题。他说他不想去跟那一家比,也不必去跟他比。他强调他采取的是“老二政策”。他说,当“老大”不容易,因为不论研发、行销、人员、设备,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赶超,便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要花很大力气来维持老大的地位!他说,这样太辛苦了,而且万一没弄好,不但老大当不成,甚至连当老二都不可得。这只是他个人的想法,因为并不是当老大就一定会很辛苦,有人就当得轻松愉陕,因此当老大或老二或老三完全是观念问题!

不过这位老板所说的却也是事实———当“老大”的,要费很大力气来维持“老大”的地位!不只从事企业是如此,上班拿薪水也是如此。主管是—个部门的“老大”,该老大为了保住他的位子,不但要好好带领手下,还要和上级长官搞好关系,以免位子不保;有功时,主管当然功劳第一,但有过时,主管当然也是首当其冲,但当副主管的就没这么多麻烦,表面上看来他不如主管风光神气,但因为上有主管遮风避雨,可省下很多辛苦。所以很多人宁可当副手而不愿当主管。当副手时没事,一当主管就生病。可见当“老大”的难处。

这么说,并不是不要你去当老大,如果你有当老大的本事,也有当老大的兴趣和机会,那么就去当吧!但如果你自认能力有限,个性懒散,那么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去当老大,因为当得好则好,没当好一下子变成老三老四,不但对自己是个打击,在现实的社会里,更会招来批评:“某某人不行”、“某某人下台了,听说很惨”……这些批评对你都是不利的。中国人一向扶旺不扶衰,你一从“老大”位子摔下来,落井下石的有,打落水狗的有,于是本来还可当老二的,却连当老三老四都成问题了。

如果你事事都想极力表现自己,争做老大,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丢工作因为“表现太好”。小范毕业于上海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之后到一家国营大型企业担任销售助理一职,试用期6个月。

小范毕业以后和这家国有企业签订了试用期合同,销售助理这个职位让他觉得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业务方面,小范完成得十分出色,一次业务谈判连老总都对他刮目相看。但令人意外的是,6个月试用期结束时,公司人事部门却委婉地告诉他:“‘五一’长假结束后,你不用来公司报到了。”

“现在想想,可能是我表现太好了,有些人际关系的问题没有注意,反而丢了工作。”丢掉工作后的小范向朋友说起这件事时只能苦笑。当时,通过层层面试进入单位,小范自然想好好表现,但是过犹不及。事后才知道,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能力没有任何疑义,但是对于他的综合表现给予了四个字一“锋芒太露”。过于希望崭露头角,不注意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前辈同事也不够尊重,这些都是小范的致命伤。更让领导和同事难以接受的是,对于他们的一些错误,以及单位某些制度上的不健全,小范都会毫不保留地提出,丝毫不注意情面。

对于自己的意外出局,小范无奈地表示,可能自己对社会关系怎样处理还不是很明白,想把事情做好结果却适得其反。“就拿那次谈判来说,我确实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后来觉得有些越俎代庖了。其实我只不过是个销售助理,很多事情还是应该让销售经理来处理和决定。这点我当时没有意识到。后来老总表扬了我,反而让我们经理脸上难看了。”虽然满肚子委屈,但小范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这个事实。

经营企业也是如此。“龙头老大”的位子一旦不保,就会给人“某某公司倒了”的印象,于是兵败如山倒。力挽狂澜?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老大”之路,真是一条不归路啊!所以,当“老二”的确也有其实际的地方,这也就是许多人宁当“老二”不当“老大”的原因。其实当“老二”还有其他的好处:静看“老大”如何构筑、巩固、维持他的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作为你的经验和指标;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老大”的机会(假如你有当“老大”的意愿的话);因为志不在“老大”,所以就不会太急切,造成得失心太重,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反而能保全自己,也会降低失败的几率。因此,做事或经营企业,从老二、老三或老五做起都没关系,就是先不要当“老大”!有一段童谣唱道:“老大屁股大,裤子穿不下。”当“老大”,麻烦真的很多哩!如能好好地当“老二”,当主客观形势形成,自然就会变成“老大”。这个时候的老大,才是真正的“老大”。会做“老二”并非真的是甘居人后,而是可以从做“老二”中尝到更多的甜头,从而使自己的创业在一开始就可以借“蹭车”获得利润。中国台湾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概念中,有一种叫“老二哲学”的说法,就是不做第一,不做第三,而只是紧紧跟在排名第一的后面做老二,瞄准机会再冲刺第一。或许是暂时不愿做“出头鸟”,或许是想挂在后面搭个便车,但最终是没有一家会甘居第二的,“老二”也只是个过渡。创业者在创业之初,要学会做“老二”。

做人也好,经营企业也好,不要一心只想做老大,枪打出头鸟,所以,不妨低调一些,做一下老二,也许会是另外一番天地。

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学会掩其锋芒,低调做人,学会深沉,学会深藏不露,做老二,不做老大。这样,人生的道路才会少一些嫉妒的目光,少一些故意的陷害,才会多一些顺利,多一些和谐。 vtt2bGUnCCiMcRFHaoD7GYgIiwRCUjbBjY+uY/fi+tqPfwV6YW76YG14pK6TW1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