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这样说过:“科学的教育观是建立在正确的育儿观之上的,让儿童首先‘成为儿童’,让儿童按‘儿童的方式’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玩是孩子成长的维生素,如果我们继续以学习重要为由,压抑他们玩的天性,剥夺他们玩的权利,孩子就难以健康成长。
第8招
还孩子游戏的时间
玩是孩子的天性。然而,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却走入了一个误区,他们无休止地剥夺孩子玩的时间,以为抓得越紧,孩子就越能早日成才。现在,还能看到几个孩子在外面“跳皮筋”、“拽包”、“跳房子”呢?他们大多被家长圈在家里练琴、绘画或是上奥数班、英语考级班……
一个5岁的小孩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爸爸、妈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不仅学速算、背古诗,而且还学习多门外语。每天他都在妈妈的精心安排下,心算半小时,背一首诗,然后再学习外语。不仅如此,他还生活在一个多语言的环境里,从小在带有外地口音的爷爷奶奶的看护下,发音不像普通话那样标准。因此,不论是他说普通话还是讲外语,家长都会在旁不停地纠正。于是细心的妈妈发现,聪明、活泼的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家长只好请教专家。专家向家长解释说,儿童在3岁以前最好在母语的环境下成长,过早的语言开发可能会造成孩子对语言信号的模糊。而这名儿童接触的语言比较杂,很容易混淆出错。结果,孩子一说话,家长就在旁纠正错误的发音,使孩子越来越缺乏自信,生怕出现错误,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这个例子说明,家长过于注意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让孩子做那些只有有毅力的成年人才能坚持每天做的事情,没有顺应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违背孩子爱玩的天性,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孩子一生下来,就通过玩耍来了解世界。玩,不仅能拓展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以及理解他人、约束自己的能力。不让孩子玩,就等于抹杀了孩子的天性,也让孩子失去了创造力,一切发明创造也无从谈起。
其实,在玩的过程中,家长还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天赋,如果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这种天赋,就可以帮助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做出突出的贡献。
英国伟大的数学家麦克斯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就是他的父亲发现和培养的。有一次,麦克斯的父亲发现他画的画很独特,这幅画是一个插菊花的花瓶,但是,所有的菊花和图形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它们的形状搭配得非常巧妙。父亲非常惊讶于儿子对几何图形的控制能力,继而不断地启发引导,使他很快对数学入迷,最终成为一代杰出的数学家。
玩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启发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中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性,学龄孩子还可以缓解在集中精力学习时带来的疲劳。许多有特长的孩子,就是在课余时间玩自己想玩的东西,从而有了小发明、小创造。
因此,对于家长来说,为了孩子更有效地学习,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必须给他们以玩的时间,而不应剥夺这个时间。
首先,必须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只要没有危险,就不应剥夺孩子玩的权利。著名演员李宝存在谈到教子心得时就说过,在孩子学习之后,在假期,他就鼓励孩子去玩,有时间还陪孩子一块玩;如果孩子“忘”了去玩,他还要督促。他认为这样才不失孩子的天性。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应该用严格的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而应顺其自然,为他们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其次,不要对孩子管得太严太细,也要避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有的家长以安全为由,限制孩子外出玩耍,把孩子关在家里,一举一动都要由家长支配。其结果将使孩子变得胆小懦弱,没有勇气。
最后,要给孩子玩的空间。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需要自己的空间。实际上,孩子很需要自己的游戏空间,一个好的游戏空间,能成为孩子想玩的动力。为此,家长不要吝啬,要按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准备玩的工具和器材,孩子会通过玩游戏的过程产生想像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记忆力,在大自然中锻炼孩子的观察力,这远比知识的灌输要重要得多。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就会加剧他们的紧张心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教育还会破坏他们的发育规律,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所以,要适度地让孩子放松,还孩子玩的时间。要知道,除了掌握知识外,培养孩子成功的性格特征,如独立精神、自信心、自尊心、自制力、理解力等;防止他们形成消极性格,如胆小、依赖性、自卑、骄傲、任性、自私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爱的箴言:
为了孩子更有效地学习,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必须给他们玩的时间,而不应剥夺这个时间。
第9招
玩出健康好体魄
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还会让孩子变得更开朗,可以适度缓解孩子的精神压力与紧张情绪,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体验成就感。
众所周知,运动能够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增强孩子的体质。不仅如此,运动对于孩子的智力提升、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都大有帮助。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在大脑皮层中有着与之对应的“代表区”;孩子运动锻炼的经验越丰富,越能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得到有益的刺激。不同的运动方式,可以给孩子带来不同的锻炼效果。
例如,打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和篮球,除了能增加肺活量和肌体发育外,还能预防近视眼。因为打球时,双眼必须紧紧盯着运动中的球,这样眼球的内部不断运动,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机能就可以提高,有助于消除或减轻疲劳,起到预防近视眼的作用;弹跳运动可以健脑益智,使大脑的思维与反应更为活跃、敏捷;跑步可提高心脏功能,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氧。
事实证明,运动锻炼可以丰富孩子的感觉和知觉,尤其是空间知觉,这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和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运动锻炼能让孩子更加明确自我的存在与能力,明确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运动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树立起自信和在同伴中的威信,有利于孩子构建积极的心态。
由此可见,运动是身心健康的法宝。因此,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是帮助其创造美好未来,适应未来竞争的有效方法。
1.运动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运动能够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孩子的意志力。有的家长重智轻体,使孩子的体格和精神面貌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因缺乏运动,四肢缺乏灵活性、耐久性,肌肉无力,精神萎靡不振。
近年来,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智商、情商和财商之外,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体商”,即提高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以及锻炼水平。
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在于:
(1)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孩子的身体生长和发育,使关节更为灵活,肌肉更加结实,呼吸更加顺畅,消化功能增强,心肌更加有力。
(2)促进孩子神经系统的发展
体育锻炼是一种让大脑休息的积极手段,可使大脑通过迅速的血液循环获得更多的氧气。体育活动后,再坐下来学习时,会感到头脑特别清醒,理解与记忆的效果更佳;经常锻炼的孩子也很少会失眠或患神经官能症。
(3)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长期坚持锻炼,需要孩子付出极大的毅力和耐心,更需要孩子有顽强的意志。如果孩子能经受住这些考验,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即使是面对巨大的困难与挫折也不会胆战心惊或垂头丧气。这对孩子的人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4)保持体重
事实证明,许多肥胖儿童在生活中明显缺乏体育锻炼。
肥胖儿童更容易受到诸如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威胁。因此,平衡能量摄入和能量输出并保持适当体重对于儿童很重要。经常进行有氧运动能在锻炼和休息时提高身体消耗热量的速度,从而达到保持体形的目的。
(5)使孩子更愉快、更兴奋
锻炼时体内能分泌内啡肽,这种化学物质能使孩子更为兴奋。同时,锻炼时血液的含氧量增加,也会使人精神饱满、感觉灵敏。
少年时代的鲁迅很喜欢运动。攻读之余,他常和伙伴们在小花园中爬花坛、寻蝉蜕、喂蚂蚁。他还和伙伴们划着船去乡下看戏。若干年以后,鲁迅先生在写作《朝花夕拾》一书时,对当年的生活还那样津津乐道。积极地运动为鲁迅先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锻炼还可以磨砺孩子的意志,为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身体锻炼,并且坚持不懈,很值得我们学习。
12岁那年,毛泽东得了一场大病。从那以后,他开始体会到锻炼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砺意志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必修课。
那时第一师范校园里有口水井,毛泽东天天坚持在那里洗冷水浴。日日如此,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从不放弃。
毛泽东不仅自己刻苦锻炼身体,还经常邀集同学到野外露宿,并结伴长途步行锻炼身体,他曾经和蔡和森一起步行考察洞庭湖周围的农村;曾和肖子升到湘中五县游学。他担任学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时,还组织同学们参加游泳。当时,毛泽东曾写过一篇《体育之研究》的文章,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全国解放后,毛泽东仍然非常重视体育。毛泽东曾表示:“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不会被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他还倡导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并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人,首先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运动锻炼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价值是其他任何方面的教育都不可代替的。
2.生命在于运动——全家总动员
在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里,原来有很多鹿和狼。人们为了使鹿不受伤害,于是把狼全部赶走。从此,鹿群开始享受太平生活,数量猛增。可是,没有了狼的捕杀追逐,鹿的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没过多久便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只好把“狼先生”再请回来,追逐捕食鹿群,鹿群从此又重现生机。
人和动物一样,如果不从事一定的运动,会患上很多疾病,所谓“生命在于运动”,就是这个道理。
要想让孩子热爱体育锻炼,家长首先要尽量使运动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寻找一些适合全家一起进行的活动,比如骑自行车、游泳、打网球、散步等。
家长要正确地对待锻炼和体育活动,绝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惩罚或家务。同时应当鼓励孩子对家庭锻炼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孩子从活动计划开始就参与,就会对要进行的活动充满激情和兴趣,锻炼的效果也必将更好。
为了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个性的体育运动方式
有些孩子喜欢球类运动,有的则喜欢游泳、轮滑、体操。家长还应观察孩子的强项和弱项,让孩子尝试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直到找到适合他的运动为止。
(2)带孩子去看职业比赛
通常,当孩子看到高水平职业运动员的表现,并感受到这项运动的激动人心之处时,他们会对亲自尝试这项运动产生很大的兴趣。
(3)和孩子一起做些运动
通常,和家人一起运动,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这样孩子就会很轻松地享受其中的乐趣。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当你自己的运动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很难要求孩子进行更多的体育运动。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保持身体的健康,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多的成绩。家长要向孩子说明并强调健康的重要性,体育活动应是完整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体育活动的众多选择,这样才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养成有益终身的运动好习惯。
爱的箴言: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山岩上就刻下了这样的字句:“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第10招
不同思维类型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每个父母都想及早为孩子找到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却对孩子的思维能力了解不够。也许孩子正淋漓尽致地发挥着某一方面的才智,只是父母根本没有察觉到而已。
其实,每个孩子所具备的智力类型都不相同。因此,在父母吹毛求疵或要求孩子表现完美而喝斥他前,必须先了解孩子属于哪一种智力类型?自己是否犯了求全的错误?
(1)擅长动作的控制
5岁的淘淘用纸折叠了一个青蛙和一堆幸运星。妈妈见了大吃一惊,她从来没教他折这些东西。“这是你折的吗?”妈妈的语气充满怀疑。淘淘点头。“那你倒是说说看,怎么折的?”淘淘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啦?到底是不是你折的?小孩子可不许撒谎!”妈妈口气一硬,淘淘更不知道怎么说了,索性把头低了下去。
像淘淘这种“嘴笨”的孩子,强迫他用语言来说明过程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这样会使淘淘感到为难,造成以后再做什么事情刻意留心过程的心理。
淘淘能做出这些东西,绝不是“手巧”这么简单,而是依仗一种智能——动作型智力。与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人不同,淘淘这类孩子是通过“动作”来发挥自己才能的,对于整个操作过程及其中原因,他却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他的注意力、理解力全部集中在动作上,在其中体验到了成功和乐趣。所以妈妈应鼓励他,让他知道,这也是一种才能,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2)擅长语言表达
与淘淘相反,6岁的芸芸属于那种特别能说的孩子。“你真能说,可是没有实践不行呀!”妈妈对讲得头头是道的芸芸说。“实践,什么叫实践?”芸芸不明白。“实践就是实际行动。”妈妈说。“我明白啦!收拾玩具,打扫卫生……”芸芸立刻接口说了下去。
妈妈总觉得芸芸光说不练,不是个完美孩子。然而芸芸的健谈,说明她很聪明,至少富有“语言型”智力。
这类孩子的特点是反应问题快,并且能用语言巧妙适时地表达出来。这一优点,应该受到充分的爱护和培养。父母不但不应指责,还应该通过语言游戏来指导她以求更大发展。至于实践方面,有机会母女可以同做“收拾干净”的游戏,这样孩子就会更充分地理解“实践”的含义,芸芸的发展也会更加均衡、健全。
(3)擅长思维表达
在街上,4岁的明明发现有一个孩子在哭,马上对妈妈说:“妈妈,他迷路了。”“你怎么知道?”妈妈很奇怪。“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且,好像在找人……”“如果你是他该怎么办?”“我就去找警察叔叔,告诉他我叫‘明明’,我迷路了……”
明明有相当高的观察判断能力,他断言那个孩子迷路,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收集了各种可作论据的事实后得出的结论,他能根据别人的行为,推测其心理及原因,并能做出正确理解和判断,这就是他的推理能力在发挥作用。
明明妈妈在鼓励和发展孩子的推理能力的做法方面非常高明——让孩子自己用头脑思考问题。凭简单的一句“你怎么知道?”让他去思考、推测其原因。而在孩子做过各种思考之后,再加上后面那一句“如果是你怎么办?”,让他设身处地地考虑措施和对策,这种教育就更加完善了。如果家长直接教给孩子应该怎样做,虽然方法再简单不过,可是这样一来,就遏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的推理能力就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爱的箴言:
在限制中才能显出真正的高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歌德
第11招
鼓励孩子玩耍
跃跃从出生那天起,给人的感觉就是活泼好动,好像一秒钟都停不下来。随着她一天天长大,家里可供她玩的东西,不是拆个稀巴烂,就是缺胳膊少腿。为此,爷爷奶奶没少说她。
可是,爸爸妈妈却鼓励女儿这样尽情地玩耍。还引导跃跃用多种方法玩,玩出新花样,玩出新感受,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就算孩子异想天开,玩得“出格”,他们也不会批评。跃跃有很多玩具,那些看似复杂的玩具,对提高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大有好处。
对于跃跃选择玩什么,怎样玩,父母从不加以限制,还为她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妈妈和女儿一起探索在游戏中碰到的问题,一起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共同交流和分享其中的乐趣。在教女儿玩玩具的时候,妈妈不是只教她怎么玩,还引导她对玩具的内部构造感兴趣。这个玩具为什么能跑啊?它是怎么跑的,这个小汽车是怎么拐弯的?鼓励她拆开玩具研究。跃跃自己不能拆开的时候,妈妈就帮她拆开,再给她现场讲解。等到跃跃明白玩具的原理以后,妈妈再让她自己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虽然这对还未上学的跃跃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她在一点一滴的琢磨中,逐渐锻炼和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喜欢观察思考问题了。
通过玩耍,妈妈发现女儿的聪明、大胆、想像力之丰富、创意之巧妙,都是让家长自叹不如的。
相比国内,一些外国的孩子有更多的玩耍时间。6岁的露西上小学了,这可是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可是,她比在幼儿园时还轻松。早上8点坐校车走,下午2点就没事了,再去供低年级孩子玩的游乐场玩几个钟头,直到5点妈妈到幼儿园接妹妹时才把她接走。
露西在小学学习26个字母,学习简单的单词拼写,她回家也会把26个字母写几遍,不过不是简单地比着书抄,而是凭记忆按顺序写。
露西上了一次手工课,回家告诉妈妈要做一个纸瓶。过程是先把攒好的废纸泡在水里,软化以后,用食品加工机打碎,把半干的纸糊刷在气球外面,等它干了后再用各种颜色把纸壳装扮好,然后把气球的气放掉,剩下的就是一个样子有些古怪新潮的纸瓶了。
一次露西和同学们去了博物馆,在那里露西学会了做大肥皂泡。站在一个里面有肥皂水和大铁环的圈环中央,拉动一根绳子,牵起铁环,就能做出一个把人套在里面的大肥皂泡。
博物馆里有四个高高的漂亮的大玻璃瓶,里面分别盛的是着色的水、香波、机油、色拉酱。按动每个瓶子下面的一个按钮,就有一串气泡升上去。四个瓶子按了一圈,会发现气泡最小升得最快的是水。于是露西懂得了什么叫比重。
老师带领露西去动物园,在那里露西知道了什么动物是吃肉的,什么动物生活在沼泽地里。
一些国家的低年级孩子很少学习课本知识,他们的课程主要是拼写、美术、游泳、手工。
美国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择题目,自组程序、到图书馆、实验室和博物馆调研,完成课题研究。在家庭中,父母也尽量提供机会,帮助孩子自己解答问题。
一些国家孩子的自信心很足,这与经常动手关系很大。“I can do it”是美国孩子常说的一句话。美国人说,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可是我们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生活中由于过分保护造成的无意识的伤害比比皆是。其实,优秀的父母懂得做孩子的精神玩伴。
他自己玩得那么专注,他在不知疲倦地四处探索,根本没功夫“搭理”你。可你要是离开他的视线,他却能马上察觉到,并大声抗议!
豆豆专心地摆弄自己的小汽车已经好几分钟了,看他玩得那么专注,妈妈就放心地到厨房去准备晚饭。刚进厨房不到1分钟,这边小家伙已经叫唤起来了!等妈妈一出现,他又低下头继续玩起来,不再“搭理”妈妈。“这孩子,他自己玩旁边还得有专人陪着呀?!”
还真是这样。虽然他不再需要你时时抱着了,虽然他热衷于自己迈开脚步四处探索,但并不等于说你就可以大撒把,他需要你的关注来打消他的顾虑,需要你做他探索世界的精神支柱。
1.出发前:先确认妈妈的存在
即使在孩子最熟悉的家里,对刚开始探索的他来说,那些地方似乎也蕴藏着很多危险,他心里没底。这时,他会先看看你,那眼神好像在问:“妈妈,那个地方有没有危险,我是不是可以一个人去玩?”
如果你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孩子微笑,或者对他说:“宝贝,妈妈就在这儿,你放心去玩吧!”得到你的鼓励之后,孩子就会带着他那颗好奇心,放心地开始他的重大探险活动了!他在房间里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动动椅子,摸摸桌子。这对他来说,是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工作!孩子大一点儿后,会走得更远,待的时间更长。
2.探索中:需要你的情感照料
不要以为这个小探险家已经忙得忘记你了,这个小机灵鬼可是一直在关注着你呢。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孩子的探索始终是以你为中心的,好像你身上有一个磁场。他走到远处一会儿,又会跑回到你身边,然后再走出去,再回来……孩子始终在你四周活动,很少走出你的视线。
孩子在探索的时候,你要时刻关注着他,只有孩子意识到你的关注时,才会放心大胆地走出去。孩子在离你较远的时候,经常会回头看看你,或者时不时地叫一声“妈妈”,看看你有没有注意他。只要你给他一个微笑,他就会放下心来。你可以经常叫他一声,这样孩子不用回头也知道你在关注他,否则孩子就要重新回到你身边,确定自己是否安全。
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还需要确认一点:不管自己做什么,你都会很高兴,而且这跟他正在做的事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良好的自我价值。
关注他、肯定他、为他而高兴,你的这些情感照料,让孩子能更自信地迈出更大的步子,走得更远。
3.需要的时候搭把手
孩子不仅需要你的关注,而且还需要你的帮助。“妈妈,火车的轮子不转了!”“妈妈,天线孩子的开关在哪里?”这时候你要及时伸手相助,还可以引导孩子独立完成,乐于探索的小宝贝是很愿意自己“动动手”的。
而当玩具发出很大的声音,让孩子感到害怕时,你一定要及时站在孩子身边,告诉他:妈妈在这儿,不用害怕。然后帮助孩子把玩具声音调小,让孩子重新开始探索。
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鼓励中成长,在自由自在中变得成熟和老练。我们不能让下一代分数越来越高,掌握各类技能的年龄却越来越长。
爱的箴言:
孩子玩也是学,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第12招
爱动手的孩子更聪明
某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夹球游戏比赛,比赛中许多小朋友都熟练地一个接一个地把小塑料球从大口瓶里夹到小盆里。亮亮也很努力地夹着,可他的双手好像不听使唤,怎么夹也夹不住球。他的妈妈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夹,夹,小亮快点夹呀,手不要抖动……”亮亮急得汗珠都冒出来了,听到妈妈的喊叫,他有点恼怒地对着妈妈说:“谁叫你平时不让我用筷子吃饭!”妈妈脸红了。是啊,孩子不会用筷子该怪谁呢?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还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孩子五六岁了,却不肯自己吃饭、穿衣服;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收拾书包;上中学了甚至要妈妈给她梳辫子,更不要说做家务事了。孩子自理能力如此弱化该怪谁呢?
动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智力开发的“头脑体操”。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家长们以为让孩子学学乐器,练几样特长就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殊不知,这是害了孩子,误导了孩子。如果你真爱孩子,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孩子聪明,那么请创造条件,让孩子施展小手。训练手,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进行培养,下面是一些学者和家长的观点:
韩女士是一名医学院育儿专家,她说:儿童的智能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可以说训练了手就是训练了大脑。那么,如何训练手呢,不少专家都认为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进行,随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展开手的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孩子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儿童时期的孩子处于动作性时期,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性和探索性活动,好奇心强,有一定的破坏性。可以准备些旧杂志让孩子随意地撕,鼓励孩子在纸上涂涂画画,带孩子玩水、玩沙,捞小鱼等。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小动作玩具,如:积木和积塑、动物玩具、交通玩具、电动玩具、木偶玩具、翻绳等,这些玩具可以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动作,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趣味性强的动作性游戏,如:家长和孩子一同做撕纸游戏,把纸撕成长条做面条或老爷爷的胡须。家长为孩子画好苹果、房子等轮廓线,让孩子把碎纸贴在轮廓线内。让孩子在撕撕贴贴中锻炼手指的灵活性。需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4岁是一个关键时期,4岁被说成是“一切的出发点”,也被视作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用手能力的发展,注意多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4~6岁阶段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时期,比较关注自己的能力,善于模仿,活动量大,开始了学习活动,并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建立起初步的概念。这个时期的孩子,手脚灵活度进步明显。开始对道具发生兴趣,对于剪刀、锯子、锤子、画笔等使用手指的工具都喜欢摆弄,并且对工作性、结构性的游戏乐此不疲,他们非常喜欢剪纸,或是用浆糊贴纸,用小刀削木棍,用锤子钉东西。能自如地玩模型玩具、拼图游戏、陀螺、投球、单杠等能显示手的能力的游戏。能顺利地使用蜡笔、铅笔,对绘画的兴趣极浓,常有让大人惊叹的佳作出现。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放手让孩子去“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手脚愈加灵活,他们的好奇心愈加强烈,喜欢到处东碰西摸,经常搞破坏,比如剪坏了窗帘,拆坏了闹钟,弄乱了厨具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害怕孩子闯祸或出危险,就这也不让动,那也不让摸,把孩子的双手禁锢起来。正确的做法是,放手让孩子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当孩子喜欢上用剪刀剪东西,用锤子钉东西时,大人要多加观察,教给孩子安全使用手工工具,并在操作技能上扶孩子一把,比如帮孩子掌握结构操作中的插塑、编织、粘贴等技巧,鼓励孩子大胆地尝试,在摸这摸那中锻炼手的灵活性。二是多让孩子做手工游戏。幼儿阶段,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如绘画、剪纸、折纸、制作玩具、搭积木、制作陶艺等都有助于激发孩子动手的兴趣。
焦女士家有房、有车,两口子收入颇丰,属于那种中产阶层,很难想像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一点都不娇气,爱劳动,会做家务,心灵手巧。客人到焦女士家吃过饭,菜盘边上那精巧的面泥捏出来的豌豆花让客人忍不住摸摸,焦女士一脸自豪地告诉客人,这是她5岁女儿的杰作,让客人说不出的惊叹。焦女士性格率直,快言快语,说起让孩子在劳动中开发智力,锻炼动手能力,有许多的感慨:“你看这两天的电视新闻没有,新入校的大学生,有不少都请了保姆,帮助料理生活,这不是高分低能又是什么。还有前不久《羊城晚报》登了条新闻你看了没有,广州市小学生才艺表演,有个小学生表演的是做板面(一种面条),获得了一致好评。我觉得这种导向对,我们一说才艺就是吹拉弹唱,而劳动中所表现出的才艺却被忽略了,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我们现在的孩子太缺少劳动这一课了,其实劳动不仅是一种品德的培养,也是一种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种智利的开发,我对我女儿的教育就很注重这一点。从小我对我女儿的做法就是,她能做的,大人就不替她做。你别看我这人性子很急,但在鼓励孩子做事方面却很有耐心,有一次,等孩子系鞋带出门,我足足等了快20分钟,保姆都看不过去了,要上前帮忙,我没让,就让孩子自己一遍一遍地系,直到系好。还有我做家务的时候,喜欢招呼孩子一起动手。我们双休日回她外婆家包饺子,都有她参加,每次她都很认真,刚开始包的不是破了皮,就是捏不住,慢慢地就像个样子了,比我包得都好看。就从包饺子开始,女儿爱上了捏面泥,捏小人,捏花草,捏动物……因为喜欢捏面泥,又喜欢上了画画,你看这都是一连串连锁反应。通过做这些事,孩子的手明显地巧多了,对她学习其他的东西大有好处。比如,我孩子学钢琴,一练指法就像模像样,老师问,这孩子以前是不是练过钢琴。还有学电脑,她的键盘操作也很灵活,我觉得这些都和孩子平时做事,锻炼了手的能力有关系,而手的锻炼又刺激了脑的发育。因此,我的体会是:家长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轻而易举地剥夺了孩子劳作的快感,动手的体验。”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喜欢拆东西头疼不已。其实孩子动手“拆”也是创造,孩子喜欢乱拆玩具,也是一件令父母感到头痛的事。花几十元钱给孩子买上一个会自动开车、响喇叭、亮灯、转弯的电动玩具卡车,可没过几天,就被孩子拆了个七零八落。好好一件玩具,成了一堆废铜烂铁。其实,孩子喜欢拆玩具往往是出于好奇,而不是故意和父母作对或破坏欲强。对于一些构造精巧,能够活动或发出声响的玩具,孩子尤其好奇,于是便想打开玩具看个究竟。结果拆散了就装不好了。孩子喜欢拆玩具,应该说是孩子求知欲强的一种表现。家长对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应该鼓励,应在方法上给予指导。
1.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想法
家长要理解孩子拆玩具的出发点是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拆玩具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所以,对孩子不能予以训斥、责骂和讽刺。否则,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孩子的行为,提供必要的条件
如果发现孩子喜欢拆玩具,在购买玩具的时候就多给孩子买一些易拆装的玩具。让孩子在拆装玩具中增长知识,培养兴趣,甚至和孩子一起拆装,探索其中的奥秘。
3.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
对于一些有危险性的玩具或物品,如:电灯、收录机等。尽量别让孩子接触,对于一些结构性能比较复杂、容易损坏的玩具,可以由家长亲自动手拆装给孩子看或告诉孩子。东西不能随便乱拆,否则就会弄坏。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又满足了好奇心,就不会随意乱拆玩具和物品了。
拆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所以我们成人不要阻拦孩子的探索欲望。
爱的箴言:
终日埋头工作而不去玩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傻。
第13招
孩子的成长缺不了玩耍
许多家长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况:带孩子去楼下花园玩球,你本想陪他好好地玩,教他一点“本事”,可是他尽把球乱扔。刚开始你还没有觉得烦,时间一长,你尽“拣”球了,你就觉得很“烦”;你带孩子去沙滩上玩沙子,你本想让他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可他还不让你教他怎么玩,结果弄得到处“脏”兮兮的,你很心“烦”;你想培养孩子从小会帮助人的意识,你让他来帮你剥豆子,可他尽帮倒忙,把豆子弄得到处都是,你又觉得“麻烦”了……
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游戏是孩子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不能有任何强迫、催促或限制。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主要是“玩”,从玩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游戏以外的东西(比如你手中的奖品、提高能力等)。所以,无论孩子参与何种活动,你不要首先就判断“活动有什么教育目的、会不会弄脏孩子的衣服”等,才决定让不让孩子参与,更不要因为考虑到活动目的就限制孩子的活动手段或方式,因为这个目的是父母的而不是孩子的,我们要尊重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和原因。你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考虑孩子是否真的喜欢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他是否表现得兴趣高昂、心情愉快。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特别的耐心。你关注的不应是教育效果是否“立竿见影”,更应该关注是否给予了孩子快乐?只有在快乐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只有拥有“真正的健康”,孩子才能获得智力的发展……
1.孩子真正想要的礼物
在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六一”都是一个充满梦想和欢乐的日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会因为这一天收到的微不足道的礼物欢欣不已,甚至只是一包糖。因为东西虽不值钱,但能在这一天强烈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浓浓的爱。然而今天,一些孩子从没有为物质缺乏而困扰,平时家长都是有求必应,仿佛礼物越是高档越能表达家长的爱意。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家境贫困收不到父母任何礼物而不高兴。
用昂贵的礼物表达爱意,这其实是在商业文化的熏陶下,受到物质至上主义影响的成年人的观念。然而,孩子的世界原先并不是物质至上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和爱。所以,那些家境富裕的家长们,在一味用昂贵的礼物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时,其实是在灌输给他们物质至上的价值观;而那些因家境贫困而对孩子没有丝毫表示的家长,也错误地将物质和爱等同起来。其实,孩子们真正想要的礼物,莫过于父母的陪伴,陪自己去玩。
2.陪孩子玩是一种责任
昏暗的阁楼里,一位老人正弓着腰整理小窗边的一摞纸箱。他从箱子里拽出一个本子,看起来像是已成年的儿子小时候的日记。
一段又一段记录激起了他心中对情感的饥渴。然而,这渴望却夹杂着愈来愈强烈的不安与痛楚,因为他发现,儿子朴实的叙述竟与自己的回忆大相径庭。怎么会这样?
他想起了自己保留多年的一本工作日记。于是带着儿子的日记本转身走下阁楼,来到书房,伸手取出一本旧工作日记,然后转身在写字台旁坐下来,把两本日记并排摆好。
他翻开自己的工作日记,目光落在一段显眼的记录上,因为和别的日子的日记相比它异常简短。那里工工整整地写着:“和吉米钓鱼浪费了一整天,什么也没钓着。”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用颤抖的手拿过儿子的日记,找到了相同的日期。只见一行潦草的大字重重地写道:“和爸爸去钓鱼了,最开心的一天!”
一家调研机构曾经对当地近千名儿童进行了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父母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有3/4以上的孩子希望和父母一起玩游戏、出去玩。时下很多做父母的忙于赚钱,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赚够钱,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创造条件,至于眼下欠孩子一点陪伴的时间,等以后日子好过了,再给孩子补上。其实,这种想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重复的,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很可能就没有办法挽回。当孩子需要与父母交流时,很多做父母的会以手上事情太多而拒绝,心情不好的父母甚至会施以棒喝,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因为,常被父母拒绝的孩子,最易产生焦虑情绪,变得性情孤僻,性格内向,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玩乐太小儿科,觉得孩子在幼儿园有小朋友玩,回家让孩子吃好睡好就行了。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孩子不仅能在玩中学习很多能力,而且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单是靠丰富的物质生活就能保障的,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慰藉以及游戏玩乐。
3.参与孩子游戏时的错误行为
(1)急吼吼地干涉孩子
对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戏。因此,孩子的很多做法可能让父母感觉困惑,尤其当孩子玩一些父母认为不恰当的游戏时,有的父母会急吼吼地跑去干涉,有的父母却觉得孩子玩游戏的小模样十分可爱,于是拿孩子当玩具逗乐,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孩子虽然小,但他天生就会察言观色,因此,父母的任何行为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孩子产生不一般的影响。
纠正法:
与孩子建立平等的玩伴关系是亲子游戏的最高境界,这样可更好地调动孩子玩游戏的积极性。
(2)人为地限制孩子的游戏方式
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与行为方式的最佳训练方法。父母不要人为地限制孩子的游戏方式,或为了让孩子“学”到“知识”而强迫孩子玩不喜欢的游戏。
纠正法:
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做游戏的主人。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确实出现无法解决或可能对他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时,父母才有必要介入,并对孩子加以引导。
(3)游戏违背孩子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兴趣与热情。比如,故意让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面,让它发出响声,这是孩子小时候乐此不疲的游戏。但如果让大一些的孩子玩这个游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寡味。
纠正法:
父母应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尽可能玩出适合他们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兴趣,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和想像力。
(4)认为良好的游戏习惯无关紧要
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等,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是孩子理解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途径。
纠正法:
玩具玩完了就让孩子自己收拾好,并物归原处;游戏时间要有节制,不能因为玩而影响吃饭、睡觉等。
(5)剥夺孩子独自游戏的权利
孩子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一直需要有人陪着,他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他们也会自得其乐地玩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体验独自玩耍的乐趣。
纠正法:
父母要尽可能利用机会鼓励孩子独立游戏,当孩子不哭不闹自己玩耍时,不要打扰孩子。
爱的箴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
第14招
让游戏开发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是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具备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等优秀的非智力品质,就能够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智力结构过程,使智力活动显现积极的活跃状态,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出超乎寻常的高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成就最大者与最小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不自卑、不屈不挠等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上的差异。国内最近一项研究也表明,智力中等而非智力品质优秀者,学习成绩可以与智力较高者并驾齐驱,智力较高而非智力品质不佳者,不能取得出色的成就。即使是智力较低者,也完全可能借助良好的非智力品质而获得一定的成就。
由此可见,一个明智的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品质培养。这就是:
(1)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和稳定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对待孩子要爱而不宠,严而可亲,尊重体贴,使孩子避免产生撒娇、任性或自卑懦弱等消极情绪,能专心致力于各种活动,从而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制力。
(2)要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父母应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巧妙地穿插一些富有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而我们有的家长常常不顾幼儿的特点,不讲方式,强制孩子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或超出他们接受能力的知识,结果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厌恶学习的种子,也摧残了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3)把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和坚持性寓于游戏中。幼儿的行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他们往往不能善始善终地做一件事,父母应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加强训练。游戏是孩子们特有的世界,寓教于游戏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给孩子一种玩具的多种玩法(用积木拼凑各种图形)可使孩子长时间专注于一项活动而不感到乏味,从而培养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意志。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游戏不以为然,随意干扰,这会促成孩子做事心不在焉、有始无终等不良的非智力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为培养孩子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性格创造条件。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生活的意愿,如独立行走、自己吃饭、洗脸等,父母对此不要包办代替,应放手让孩子独立去解决问题,以锻炼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诱发孩子积极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其勇敢坚韧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基于这一目的,父母可经常从假设性的特定情境出发,设置一些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让孩子想办法解决。还可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带有惊险色彩的活动,如荡秋千、登浪船、坐电动飞船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每一个积极行为,都予以及时的鼓励,就会促使其优秀非智力品质的形成与巩固。
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于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也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它是通过家庭的影响、教育的熏陶和自我实践逐步塑造的,也是在智力开发过程中同时完成的。在开发孩子智力品质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爱的箴言:
成就最大者与最小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不自卑、不屈不挠等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上的差异。
第15招
给孩子一个益智的成长环境
一些孩子为什么能比较聪明,原因自然有许多,但重要的一点是后天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长来说,为孩子积极创造益智的环境尤为重要。那么,怎样为孩子创造益智的环境呢?
1.要经常提供新颖的刺激
新颖的刺激可以扩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因为孩子是在不断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接受与作出反应的过程中,提高了大脑和各种器官的灵敏性,进而加速了智力发展的进程。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较狭窄,家长就应经常带孩子去看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逐步扩大他的眼界。
例如,可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看各种动物,或带孩子去儿童游乐活动场所等等。由于孩子走出了家门,看见、听到各种各样的新颖的东西和声音,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激起孩子的兴奋点,从而提高他的观察力、想像力、记忆力,为其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2.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
家长不宜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孩子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限制孩子的活动就意味着限制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家长要求孩子干净、整齐、听话和守规矩,结果使孩子变得怯懦、不敢说、不敢笑、不敢跑、不敢跳,这种过分限制孩子活动的教育方法是极为有害的。家长应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玩耍。
3.要精心为孩子提供玩具
并非所有的玩具都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长应视孩子的实际水平,选购最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玩具,如小积木、拼插板、塑料小炊具、小家具等。这些玩具可帮助孩子辨别不同的形状与颜色,认识物体对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均大有益处。图书对于激发孩子智力有其独特功能,尤其是连环画类的图书,为孩子提供了生动的直观形象。但由于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长应帮助他理解作品的内容,可先给孩子讲一两遍,然后让他自己重述其内容,这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爱的箴言:
生活即是教育,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第16招
运动是孩子的智慧源泉
生活中人们常会见到,有的孩子很乖,即使玩起来也规规矩矩,一点都不讨人嫌;有的孩子则是一刻都不能消停,总是在“上山下海”,闹腾不休,确实挺让人烦。对此有人认为安静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有人却不以为然。那么,到底“静孩子”好,还是“动孩子”好,家长们更喜欢哪一种孩子呢?
世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皮亚杰说:“智慧的根源来自于幼儿期的感觉和运动的发展。”在人生发展的早期,动作发展是判断大脑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起重要影响的因素。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运动本身既是一种智能,也是促进智能发育的一种力量。
众所周知,运动锻炼能够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增强体质。不仅如此,0~3岁是孩子动作发展的关键期,从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走、跑、跳、蹲、钻以及手眼协调,形成一环扣一环的动作发展阶梯,一步领先则步步领先。运动还使孩子明白自己很有力量,能驾驭很多事物,这对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运动兴趣的转折期在1岁半。
孩子运动智能的发展存在一个由自发性到自主性的过程。自发性是孩子身体发育到一定程度对运动的自然需要。一两岁的孩子处于动作发展迅速增长时期,受这种生命成长内在动力的驱使,孩子总想自己多运动、多动手,这样才能满足机体生长的需要。
等孩子过了动作发展迅速增长期以后,便进入“犯懒期”,他的运动兴趣开始降低。孩子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增强自主性,主要指孩子对运动的积极情绪、兴趣与好奇,以及运动锻炼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同伴关系及社会性满足,这样运动锻炼才会真正成为孩子的需要与动力。但是自主性不像自发性是自然到来的,需要家长的培养和教育。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发展运动智能呢?
1.正确把握各个月龄的运动指标
爱学习的家长都会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对自己孩子所处月龄的发展指标比较关心,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运动技能低于书上说的,或者低于同龄的其他孩子,有的家长就会很着急,担心自己孩子的发展落后了。实际上,孩子的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大,如果这种差异在3个月以内,家长就不要过于着急,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体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2.调动孩子的运动兴趣
父母有目的地训练孩子的运动能力是有必要的,但不要把运动当成单调的技能训练。
运动锻炼游戏化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他才会跟父母积极配合,这一点对低龄孩子很重要。为此,父母要常常编造一些情境和故事,他才能放松地在游戏中得到锻炼;也可带孩子到一些休闲娱乐场合去玩一些大型器械,这也是促进身体运动的好办法,只是要为孩子做好周边的安全保护。
3.合理安排孩子的运动量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现状,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如果运动量太小,身体锻炼的效果不大;而运动量过大,则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不良影响。究竟多大的运动量合适,需要家长慢慢观察和计算。最初,家长先记录孩子运动时间的长短和强度,了解一个基数,慢慢把握孩子的体能特点,然后在这个基数之上逐渐延长和加大,获得一个新记录之后,再保持一段时间,日后再逐渐延长和加大,这样就能保证孩子的运动智能在健康和安全的范围内不断进步和发展。
4.遵守运动智能发展的顺序而不要跳级
孩子的运动发展顺序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从抬头、坐、爬、站到走步、跑步、跳跃,其中每一个动作都有其不可逾越的独特发展意义。但是只为大人着想并追求商业利益的一些养育产品,对孩子产生了消极影响。
爱的箴言:
运动让孩子对生活更加充满热情,家长应该努力提高孩子的运动兴趣,在运动中发展孩子的综合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