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自信让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

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自信的孩子会积极乐观、主动进取、大胆尝试、勇敢接受挑战;不自信的孩子会一味退缩、自暴自弃,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态,激发孩子的自信心理,让你的孩子昂首挺胸、迎向阳光。

一、自信缔造美好未来

自信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动力。自信是成功的助燃剂,自信多一分,我们的成功就可以多十分。

拿破仑·希尔说:“有方向感的自信心,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去推动你的致富巨轮时,你就可以平步青云。”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接受《SUCCESS》杂志采访时说:“创业者若抱有无比的信心,就可以缔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1.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否能把握住,往往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不可少的条件。这儿有两个很好的例子:

麦克是《纽约时报》的一位著名记者。他总是津津乐道地述说他是怎样找到第一份工作的。

当时,他紧张兮兮地等在办公室门外,申请材料已经送进去了。一会儿门开了,一个小职员走出来:“主任要看您的名片。”

麦克从来就没有准备过什么名片,灵机一动,他拿出一副扑克抽出一张黑桃A说:“给他这个。”

半个小时后,麦克被录取了。黑桃A真是一张好牌。麦克若是没有足够的自信,怎敢用它当名片?

拳王阿里有一个绰号叫“牛皮诗大王”。他每次比赛前都喜欢作诗,以表达自己必胜的自信心。如他经常宣传的诗句是:

最伟大的拳王,二十年前便已露锋芒。我美丽得像一幅图画,能把任何人打垮。

我预告哪个回合取胜,就像这是必然的事情。我把敌人玩弄于掌中,迅如雷,疾如风。

也许正是因为心中充满了自信,才使得阿里一次次击败对手。在世界上,人们可能不知道外国总统是谁,但人人都知道拳王阿里。

人是自己命运的舵手,自信就是指引人生之舟航向的罗盘。

2.成败与自信息息相关

人生前途的成败得失和幸福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树立了坚强的自信心。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自信,他的前程必然是一片坦途。这一点美国旅馆业大王、世界级巨富威尔逊的经历可给我们以启示:

威尔逊在创业之初,全部家当只有一台分期付款赊来的爆米花机,价值50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威尔逊做生意赚了点钱,便决定从事地皮生意。如果说这是威尔逊的成功目标,那么,这一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他对自己的市场需求预测充满信心。

当时,在美国从事地皮生意的人并不多,因为战后人们一般都比较穷,买地皮修房子、建商店、盖厂房的人很少,地皮的价格也很低。当亲朋好友听说威尔逊要做地皮生意时,都异口同声地反对。

而威尔逊却坚持己见,他认为反对他的人目光短浅。他认为虽然连年的战争使美国的经济很不景气,但美国是战胜国,它的经济会很快进入大发展时期。到那时买地皮的人一定会增多,地皮的价格会暴涨。

于是,威尔逊用手头的全部资金再加一部分贷款在市郊买下很大的一片荒地。这片土地由于地势低洼,不适宜耕种,所以很少有人问津。可是威尔逊亲自观察了以后,还是决定买下这片土地。他的预测是:美国经济会很快繁荣,城市人口会日益增多,市区将会不断扩大,必然向郊区延伸。在不远的将来,这片土地一定会变成黄金地段。

后来的事实正如威尔逊所料。不出3年,城市人口剧增,市区迅速发展,大马路一直修到威尔逊买的土地的边上。这时,人们才发现,这片土地周围风景宜人,是人们夏日避暑的好地方。于是,这片土地价格倍增,许多商人竞相出高价购买,但威尔逊不为眼前的利益所惑,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后来,威尔逊在这片土地上盖起了一座汽车旅馆,命名为“假日旅馆”。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好,舒适方便,开业后,顾客盈门,生意非常兴隆。从此以后,威尔逊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假日旅馆逐步遍及世界各地。

威尔逊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败和他的自信心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时刻对自己充满自信,能够坚定不移地去做自己心中认定的事情,那么即使他才能平平,也可以取得卓越的成就。

二、对孩子信任,让孩子自信

有人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贵在信任。在家庭里,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同样需要信任。

1.孩子需要父母的信任

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他人的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孩子良好心态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和孩子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来进行的。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信任是成功家教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专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孩子对父母有特殊的信任,他们往往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启蒙老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信任,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的交流。

孩子一般会认为,只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的。父母的信任意味着关爱、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从教育效果看,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信任可使孩子感到自己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服从,心里话乐于向父母倾吐。这既增进了父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又使父母教育孩子更能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

反之,若父母对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够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他们对父母的信赖也势必减弱。这样,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相应减弱。

所以,父母应该信任孩子,做他们的朋友,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李昕的儿子,被她视为掌上明珠。都十岁了,李昕从来不肯撒手让其独行,甚至离家几步之遥的地方都不让他独去。李昕想法较多:怕孩子过道车碰着、遇到突发事件不会处理等,孩子曾经多次挣脱李昕的手,想自己去干一些事,都被她硬给拽回来了。这是李昕对孩子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缺少信任的表现,确切地说,这表明她对孩子本身缺少一种信任。

有一次,孩子想自己上书店看书,李昕没有答应,孩子严肃地跟她说,“妈妈,请给我一次机会,信任我吧,我肯定没有问题。”面对孩子祈求的语气,李昕决定给孩子以信任。两个小时后,孩子高高兴兴地从书店出来了,一种自豪的表情挂在脸上。

从这以后,孩子能自己处理的问题,李昕都开始放手让他尝试着去做,有时还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孩子办,孩子完成的都还不错。孩子也感觉到了李昕对他的信任,变得懂事多了,还告诉她很多知心话,把她当成自己的一个好朋友。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其实,孩子从懂事开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就跟成人一样,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以及被信任。可是,很多父母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2.让孩子在信任中进步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曾指出,教育的奥秘在于坚信孩子“行”。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就是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父母要自始至终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都会让孩子激动好长时间,甚至会改变整个面貌。

在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暗含期待效应”实验。其原理就是信任,这种效应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家庭教育中,要求父母要从对孩子的信任出发,培养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别人的鼓励和信任中不断地进步。

对孩子信任,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和认可的快乐。他们会在父母充满信任和友好的目光与言语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做到信任孩子呢?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位哲人说:“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有所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引导孩子尊重别人但不迷信别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成功与失败。正确看待自己的进步,要有成功的自信心,而一个能够信任他人的人,也需要以自己的自信为基础。

(2)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

当孩子有了错误时,不要用偏激的言辞去斥责,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和孩子一起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指出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然后,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特别是人生观和道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孩子,有缺点、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做父母的要充分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错误。

三、不要对孩子下否定预言

一个人的前途是很难预料的。今天有许多成功企业家,在三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还是农家子弟。有的甚至在念小学或中学时也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取决于主观的因素外,还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环境,那就是机遇。

一个人的才能又是多方面的,有的人不会读书,但可能精于经营。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还漫长,一个不管现在多么平淡无奇的人,只要对将来抱着“前途大有可为”的希望,就会激起无穷的力量,走向成功的未来。

1.学会肯定你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或者不认真读书、完不成作业时,气急了,就会骂出一些令人泄气的话来。

“你一点用都没有!”

“你将来也就这样了?怎么能养出来你这么个废物!”

“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

殊不知父母一时的气话,但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截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他还能好好读书吗?

有社会调查也显示,不少孩子犯罪就是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视,而产生了挫折感。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开始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父母对他们前途的否定,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是稚龄的孩童,父母讲的话,对他们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使没有产生什么不良的具体行动,在人格上也会形成极大的负数。

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孩子是在周围人的肯定、否定评价中认识自己,寻找方向,从而不断前进的。父母对他们的评价至关重要。肯定性评价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更好的激励作用;否定性评价会使孩子心理不愉快,一方面可能反思问题,努力改正,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弱自信,产生自卑。任何一个孩子,渴望被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都大大超过被否定的心理需要,这就是为什么要父母坚持表扬为主、激励为主的原因。

鹏鹏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能力一点儿也没有信心。当他战战兢兢地把他的第一篇文章递给爸爸时,爸爸就注意到他眼中的不安,似乎他在等待着爸爸的审判。

“这是你的第一篇作文吗?”

“嗯,老师让我们写的。”

“我最喜欢的人,这是老师给你们出的题目吗?”

“对,老师还说,你写了谁,就把作文拿给谁看看。爸爸,你看我写的行吗?”

读完他写的文章后,爸爸发现那的确是篇糟透了的文章:问题没有交待清楚,句子不完整,还有很多错别字。爸爸应该怎样去评价它呢?

由于爸爸感到儿子对写作缺乏自信,爸爸知道不能简单地说一声“不好”就能解决问题。在爸爸沉默之时,鹏鹏流露出忧伤的眼神。可他没有想到,爸爸对他说了一句令人兴奋的话:“非常不错,这是你第一次写作,爸爸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比你差远了。”这时,鹏鹏的眼光中闪烁出兴奋的光芒。

不久,鹏鹏把他的第二篇文章给爸爸时,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以上面的事情为例,如果爸爸看到鹏鹏的文章不尽人意,立刻就把他否定了,甚至骂他“笨”、“蠢”,这样就伤了鹏鹏的自尊心,也毁掉了他的自信心,恐怕他以后再也不会用笔写文章了,也就扼杀了他的一种才能。

2.不要否定你的孩子

其实,很多父母在否定自己的孩子的时候都是无心的。有的父母太叨叨、口不择言,这些都成为他们与孩子沟通的障碍。建议父母重新学习“说话”,并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轻易否定孩子

那些轻易否定孩子的父母,只想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却忽略了孩子需要的尊重,交流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孩子曾经这样说:“我很喜欢周星驰的片子,他给我带来了很多笑声。可是妈妈每次看到都说我是‘彪子看彪子’,真郁闷,以后有什么话我也不对她说了。”很显然,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期望中的认同,父母的评价只会把孩子从身边推开而不会有什么教育效果。

试想,如果父母不忙着否定孩子,反而能够心平气和的向孩子请教“周星驰是怎样成名的”“周星驰扮演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等,这既会引导孩子进行深入思索又可以使孩子看到父母的“深度”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2)语言中不要含有不良情绪

父母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乐观地对待孩子,孩子才会给父母乐观的回报。有一位父母的每一句话中都包含着不良情绪:“他们数学老师很坏”“他爸爸也不管孩子”“当时别听他们班主任的话好了”……感觉事事很糟,处处不顺,而且这都是别人的责任。这种不良的情绪会传染,孩子会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变得消极起来,并形成外归因的思维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3)不要说孩子:没出息

“没出息”,这句话出自父母口中的频率是相当频繁的。这句带着强烈贬损意味的话,不知刺伤了多少孩子的心。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尊心。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需要来自父母的肯定和赞扬。即使是批评,也应当人情人理,让孩子心服口服,千万不要说孩子“没出息”。

(4)避免语言中的消极心理暗示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长期的不良心理暗示可以导致孩子认知思维层面的偏离,进而引起相应的心理和行为改变。“我的孩子太笨”“她有些自卑了,都不找孩子玩了”“他一考试就发烧”……因为孩子对自身状况缺少判断能力,潜意识里很容易认同父母的这些消极说法,父母说的多了,往往会弄假成真。

(5)在孩子失落时支持他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太弱小,在他们的人生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和支持他。每个人都会有失落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失去信心的时候,只有让孩子充满信心,他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之中面对一切挑战,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每当孩子痛苦和失落之时,做父母的不要忘记对他说,“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

任何人都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往往比成功更多。孩子失败了,父母绝不能说“我就知道你不行”之类的话,而是要帮助他从失败中走出来,要多加鼓励。

四、走出自卑的泥潭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对自己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不恰当的认识,自卑就是一种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我贬低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是由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

1.不做自卑的奴隶

人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不可能”等,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自我评价过低,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等。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一方面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逐渐形成了敏感多疑、胆小孤僻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自卑使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消极应付工作和学习,不思进取。因为自认是弱者,所以无意争取成功,只是被动服从并尽力逃避责任。自卑不仅会使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且也会引起人的生理变化,最敏感的是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

自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自卑与生俱来,人人都有,无论圣人贤士、帝王富豪还是布衣寒士、贩夫走卒,在潜意识里都是充满自卑感的,真所谓“天下无人不自卑”,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2.调控自卑心理

自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现象,然而作为一个成功者,他能够克服自卑、超越自卑,他能够合理地调节心理承受力,从而成功地做好事情。他们都用什么方法调控呢?

(1)认识法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认识到人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人是追求完美、不断完善的;而对于自己的缺点也不能悲观,正视缺点并设法弥补它,这样你便会消除自卑。

(2)转移法

通过把兴趣转向自己爱好的业余活动或事业上,淡化心理上的自卑阴影,缓解紧张。

(3)分析法

这种方法也叫心理分析法,即通过对心理医生的咨询,了解到自卑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自卑问题。

(4)行动法

行动法也就是找一些较容易的工作,然后用自己的实力完成,这样便会收获一份喜悦。接着再找一个新的目标,完成后再找。这样你的自信心就会逐渐恢复,从而战胜自卑。

(5)补偿法

补偿法也就是通过努力奋斗,突出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从而弥补自己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缺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偿作用”,即扬长避短,把自卑转化为自强的动力。

古人说“有长必有短,有明必有暗”,所以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人人都有自卑的一面。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只有战胜“自卑”,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成功者。

3.用自信驱逐自卑

在搏击中,最好的防卫方式是进攻。同样,在战胜自卑的过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内心中树立起自信,用自信去驱逐内心的自卑。下面是我们提出的一些方法,有助于提升你的自信心:

(1)坐前面的位子

许多人在开会或参加集体活动时,喜欢挑后面的座位。其中的原因,多数都是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而这正说明他们缺乏自信。请从现在开始,尽量往前坐吧!当然,坐前面是会比较显眼,但你要知道,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2)学会正视别人

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面前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裁怕你……而正视等于告诉别人:我很诚实,光明磊落,毫不心虚。请练习正视别人吧!这不但能带给你自信,也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

(3)将走路的速度提高25%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常与此人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的不愉快的感受有关。而借着改变姿势与步履速度,可以改变心理状态。普通人走路,表现出的是“我并不怎么以自己为荣”,另一种人则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比一般人快,像在告诉全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重要的事情,而且我会做好。使用这种加快步伐的方法,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滋长。

(4)练习当众发言

在会议中沉默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会觉得我很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越是这样想,就越来越会失去自信。但如果积极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下次也就更容易发言。要当破冰船,第一个打破沉默,也不要担心你会显得很愚蠢,因为总会有人同意你的意见。

(5)经常开怀大笑

这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开怀大笑,你会觉得美好的日子又来了。但是要笑得大,不要要笑不笑,要露齿大笑才能见效。

(6)注意仪表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当看重一个人的内在而不是外表。但请你不要太天真,大多数人都是以你的外貌打量你,因为你的外表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而且这种印象会持续下去,在许多方面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穿着得体是必要的,因为这样不但会使别人看你时觉得你很重要,你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真的很重要。当你去面试,当你去与人谈判,当你去赴约,请你为这些活动打扮一下。你端庄整洁的衣着、精神焕发的容颜,会告诉对方:“这里站着一个精明能干、很有头脑、大有前途的人。他值得信赖。”穿着得体,这花不了你多少金钱和时间,但却会带来很大效果,最重要的是,你也会因此而信心倍增。

(7)经常鼓励自己

你要经常自己鼓励自己。在做一项工作前,先要鼓足自己的勇气,要找出自己能做好这项工作的有利条件、长处、优点,并且勉励自己:我一定能做好这项工作,我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我相信能克服……你也不要忘了在做成这项工作后,自我庆祝一下,自己给自己一份嘉奖:去喝杯酒,或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一下。美国女演员露丝·戈登就时常给自己打气,她说:“一个演员需要别人恭维。当我很久没有得到别人的赞扬时,我会自我恭贺,因为我清楚这些恭贺毕竟是真挚的。”

(8)修炼自己的内功

一些人缺乏自信心,除了轻视自我外,也与“内功”不够有关,就是说,他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还有欠缺,因此常常会表现得“底气”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充实自己,“有了金刚钻”,就“敢揽瓷器活”了。

张仪敢到各国君王处游说,是因为他曾经历过一番苦读,研究过当时各国的情势。因此才能说动骄傲的君王,采纳他的意见。哥白尼敢于向“地心说”挑战,是他广泛而深入地钻研天文学、数学和希腊古典著作,并在30多年里孜孜不倦地观测天象的结果。有着厚重的知识功底,他才能写出伟大的《天体运行论》。“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阿基米德有这样的豪言,是因为他掌握了科学知识。拿破仑自信地说:“‘不可能’的字眼,只存在于愚蠢人的字典里。”他如果没有非同寻常的军事才能,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没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没有刻苦锻炼出来的才干,要自信,只能是自欺欺人。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自信心,首先就会束缚自己发展的手脚,也不会得到别人的敬重和信任。但自信必须有知识做后盾,这是我们应该牢记的。

五、不可过分保护你的孩子

家庭应该注重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反对过份保护孩子,一方面过份保护会使孩子失去锻炼、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过份保护也使孩子感到能力缺乏,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1.培养孩子自立能力

在美国的一次旅行途中,一位中国旅行家看到过这样一幅图景:

去加勒比海的豪华游轮的乘客开始陆陆续续地上船了,人人都背着旅行袋,兴高采烈,在佛罗里达的阳光下,显得健康而有朝气。在这群游客中,有一家人吸引住了他的注意力。这是一对夫妇带着四个子女,孩子们都是中学生的样子,其中一个女孩令我不得不多看几眼,她是跛子,而且跛得很厉害。让他感到触目的不是她的残疾,而是她背上背着的大包袱,显然包袱里面是她的旅行用品,如果她是一人旅行,倒也不为怪,怪的是她身后的兄弟个个人高马壮,他们轻松地背着自己的背包,很坦然地跟着姐姐后面跨上船来,再看父母也丝毫没有要照顾这女儿的意向,他不觉很为这女儿叫屈。如果不是碍于她的家人在旁,很可能要去帮忙了。

这件事在他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初始时,认为美国真是人情淡薄之极,连家庭之内都无互相照顾之情,若是在我国,即使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公益心强一些的,恐怕也会援手相助,何况家人。

许多年过去后,他对美国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因倾力于对孩子的教育,接触到不少美式教育理论,这件旧事又回到他的脑际。

旅行家在这里谈的是自信,一个人的自信最重要的支柱是什么呢?是相信自己有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从自立能力的培养为起点。

对于一个有残疾的孩子,自信心更加容易受到伤害,一个连自己的起居都不能照料的人还能谈得上其他吗?

试想,如果上面例子中的家庭,对女儿施行特殊照顾,生活起居样样帮忙,尽量避免她在体力上的不便,这样虽然满足了父母及兄弟姐妹对自己的亲人的不幸予以补偿的渴望,对她表现了令人温暖的亲情,但是对其漫长的人生来说我们是在帮助她还是在伤害她呢?

一个残疾的孩子,很容易对自己产生怜悯,由于身体上有缺陷,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畏惧之心,甚至悲观失望。家人对她的特意呵护,只会加重她的这些感觉,使她对自己失去信心。一个连自己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该是多么可悲可怜。在这样的心境下成长的孩子不单单是生理上有残疾,更重要的是心理上也有残疾。生理上的残疾可以用各种器械和技术来克服,但心理上的残疾却难以修复。

2.松开对孩子的束缚

家人的特意关怀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我们应当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闯荡,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生理健康的孩子,但道理却是相同的。做父母的都是爱孩子的,希望能提供一切能保障他们幸福的东西,但幸福是要依靠自己挣得的,我们没有办法给他们买幸福保险。如果说有什么相近的保险,那就是树立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用不恰当的爱阻止孩子锻炼自己。

孩子们需要一定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食其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自信心。明智的父母,应当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条件,尽量地培养自理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信心在能力的支柱成长。

六、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

有的家长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最出色的人才,却又不允许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发现自己的能力,而是怀疑他们的能力,甚至限制他们的发展,这是不对的。

作为家长,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增强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鼓励。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就像植物每天都需要阳光雨露一样。鼓励的重要性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我们成人自己也需要,只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忘记它们也渴望被鼓励的感觉。

1.鼓励孩子战胜困难

如果我们将自己放入孩子的处境,就不难理解,试想当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他所看到的是什么呢?是色彩缤纷的环境,来往穿梭的人影。他大一些时,想加入到大人的行列,像大人一样行动自如、举止潇洒,但后来觉发现自己连走路这样简单的事,都要慢慢学来,这是多么严峻的现实啊!处于这种境况下的孩子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呢?就是在这种一无所能的情况下,瞄准“万能”的成人世界,开始万里跋涉,从最基本的技能学起,希望有一天能自立,能够成为家庭、社会中称职的成员。在这种时刻,他们最需要的又是什么呢?是鼓励,是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也是我们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但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往往忽视了鼓励的重要性,常常忘记鼓励,轻视鼓励。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需要的是教育,而教育更多的是训导与惩罚。鼓励是什么,他们不了解,也不在乎。他们没有认识到没有鼓励,孩子就不能健康地成长,没有鼓励,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打击孩子自信心的例子。

可爱的小杰克4岁了,他看着妈妈给花浇水,就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拿起水壶,想要帮助妈妈。“别动,杰克,”妈妈说,“别把水洒到身上,让妈妈干吧,你还小呢。”

妈妈没有意识到她这样做是多么残酷地打击了杰克的自信。她使杰克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那样很可能会降低杰克对自我能力的评估。4岁的孩子是可以给花浇水的,就是把衣服弄湿了、弄脏了又有什么关系!孩子一旦能够识别各种花,并且看到浇过水的花更加美丽,他会充满自豪感,从而引起更多的兴趣去探索这个世界。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给孩子这个机会。

彼得3岁了,他很懂事,自己试着穿鞋。“来,彼得,妈妈给你穿,你穿得太慢。”妈妈抱过彼得,三下二下系好鞋带。彼得面对妈妈熟练的技巧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他灰心了,伸着脚让妈妈给他把鞋穿上。

如果妈妈放手让彼得自己去穿,第一次有可能穿不好,以后会穿得又快又好。到时再表扬几句,彼得会认为自己又学会了一技之长,以后处理其他事会很有信心。

对这样许许多多的小事,有些家长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调告诉孩子,他们不能干,不熟练,不如大人。当然这里有一个客观情况,妈妈急于出门,好在送完彼得后不误上班时间,但这一点可以用其他方法弥补,像提前让彼得穿鞋,或在晚上抽出时间让彼得练习系鞋带。

2.生活中不要怀疑孩子的潜力

家长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出色的青年,不惜花钱让他们去上各种训练班,提高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不允许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发现自己的潜力,而是怀疑他们的潜力,限制他们的发展。

当两岁的孩子要帮妈妈收拾桌子时,父母们经常夺过碗碟:“小宝贝,你会把碟子摔碎的。”为了不使碟子破碎,结果使孩子的自尊心破碎。孩子们努力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他们总想试着干这干那,好奇心驱使他们一次次地接受挑战,他们会跟在大人身后,你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我们却泼冷水。

当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家长会说:“穿错了,穿反了。”当他们自己吃饭时,家长又说:“看你把衣服弄得多脏。”接着家长就把勺子拿过来,喂他吃。就这样,家长让他们看清楚了自己是多么的不行,大人是多么的能干。如果他们不高兴,不肯张口吃饭,坚持要自己吃,家长还会大发脾气。家长并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打击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家长相信孩子长大后能够干成事的,而且还要干大事,但现在还小,所以不需着急。家长忘记了从孩子出生后,就急切地盼望他们能跟我们笑一笑,挥一挥手,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喊妈妈喊爸爸,还鼓励他们学习、行动。那时候,父母还有耐心、有意识,因为这里面有娱乐成分,而且说说笑笑也不会给大人带来麻烦和干扰。一旦他们的行动给家长带来麻烦和干扰,家长就宁愿等一等,等到明天再要求他们做事。

孩子们有天生的主动性,他们从很小就认为自己能干一些事情。

如果小孩子3岁的时候,总是跟着妈妈身后叫着:“我要浇花”、“我要打鸡蛋”、“我要洗盘子”、“我要打扫屋子”,而妈妈的回答永远是:“宝贝,你太小了,去玩玩具去吧,去看电视去吧。”

那么,等到小孩子10岁的时候,妈妈说:“儿子,来帮我把洗衣机里的衣服取出来,放到烘干机里。”孩子可能会说:“妈妈,我忙着玩游戏机呢。”或者说:“先等一等。”

结果一天过去了,他还是没做这件事,或者他会很奇怪,这种事情,干嘛非扯上我呢,以前不也是妈妈自己完成吗?妈妈还没明白,是她把孩子教育成这个样子的。

七、鼓励扶植孩子的自信

鼓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够巩固孩子的自信。成功可以来自于建立丰功伟绩,但更多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1.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景:

小潘妮今年4岁,一天她的妈妈买回了食品,正在厨房打开冰箱,把鸡蛋放到冰箱里。小潘妮本来跪在厨房桌子上,看妈妈摆放买来的食品。当妈妈把放鸡蛋的盒子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然后把鸡蛋从买来的食品袋中拿出来时,潘妮便伸出手去抓盒子,也想帮着把鸡蛋放到鸡蛋盒里。“别动!潘妮,”妈妈大声叫道,“你会打碎它们的,最好让我来做这个。亲爱的,等你长大一点儿再来帮忙好吗?”

孩子积极的探索是加速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在探索的成功与失败中,孩子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理解自身。如果孩子的探索并不会带来任何危险,只是可能打碎几个鸡蛋而已,作为妈妈,为什么要制止他,又为什么要让他等待呢?如果我们用太多此类阻止来遏制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那么又要用多少鸡蛋弥补这种精神呢?我们太多地注意到正式的、有专家参与的教育,只要花了钱,看见有形迹的结果,才认为孩子得到了益处。

为什么我们重视分数、文凭,因为它们给我们一种简单的依据,使我们相信孩子进步了,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对于那些不能马上见到成效的潜能的提高,便缺乏耐心去观察,从而会忽视它。家长可能会说:“会不会摆鸡蛋有什么关系,还是别给我找麻烦吧。”这样,孩子会渐渐失去这种探索的勇气,接受成人的观念,那就是等待适当的年龄或条件再进行学习。其实,到那个时候,为时已晚。

2.培养孩子敢于尝试的勇气

在孩子的出生阶段,在婴儿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要学习各种方法,以使自己适应,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世界中。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作家长的往往无意之中给他们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不是帮助他们。我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们的能力,从而打击它们的自尊。

比如,一个两岁的孩子帮助妈妈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这样你可以保存好那个盘子,但是你的举动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阴影,而且推迟了他的某种能力的发展,或许你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大人们常常不经心地向孩子们展示自己多么有能力、有魄力、有生气。我们的每一句话,像“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怎么把衣服穿反了”这类话,都会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是多么的缺乏经验。我们这么做就会使他们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忘记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闯荡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孩子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做某种事情,否则的话,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这类事情。但是往往孩子在那个时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我们却人为地推迟了他学会本领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减弱他们的进取心。这种消极影响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当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时,他会对自己微笑,对自己的能力的证明感到满意,但如果失败了,他不但会觉得沮丧,还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继续尝试的勇气。孩子在试着做事情时,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做家长的要有意识地避免用任何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不能在孩子脑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在我们的脑子里,我们必须清楚,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这个孩子缺乏技巧,这种技巧有时是因为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而丝毫不该影响孩子本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同时并不降低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孩子和成人一样有勇气去犯错误、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勇于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对于家长来说,我们自己就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

要想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不要讽刺他们,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们,以免产生骄傲情绪。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顾及到一点:不要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如何去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3.有效地鼓励孩子

学会适时鼓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要仔细地研究与思考如何去鼓励孩子,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

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现在他的行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价值的信任,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积极主动性,他不会通过积极参与和贡献,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没有自信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是没有价值的,那么还不如做些恼人的具体事情起码能得到别人的注意。家长主观而不问青红皂白随意训斥或打骂孩子,是最容易挫伤孩子自尊心和自信的。

鼓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要发现鼓励自己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入地、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就需要我们家长花时间去找到这种不同之处。

家长要鼓励孩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终日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有自信的孩子,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好坏。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将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自行选择、决定,使之看到正确结果,这才是最好的培养自信心的正确办法。

从根本上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还应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对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个大局势能够做出多少贡献,由此找出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我们讲述这些道理,就是想让所有关心下一代的人们,有意帮助孩子使他们懂得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他们可以做出贡献,可以与别人合作,可以参与,可以帮助别人使其变得更好。鼓励的重点侧重于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是家庭的一部分;而赞扬更侧重于个人,侧重于个体本身。

我们可以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乐趣在于使我们的周围感觉到我们的存在,由于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鼓励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他们无须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只要他们肯于尝试,他们就会感觉到无穷的乐趣,这样才能塑造完整无缺的自我意识。

美国公众教育中,有一个日益壮大的趋势就是要建立各种各样的课程与活动,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大多数教师都同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尊,认为这是教育人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在失败的时候,不要对自己这么说:“你看,这下可彻底摔了一个大跟头。”或者说:“你看,你做不了这件事吧!”或者是“你真是笨蛋,怪不得没有人喜欢你。”

我们用鼓励法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却应该学会接受失败和错误,并使其成为做人的一部分。他们应该习惯对自己说:“这次我失败了,但我还有另外的机会。我知道我是可以成功的,下次我一定要努力。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的,我的朋友懂得那些,他们仍会喜欢我的。”有这种自信心的支持,我们的孩子才能做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八、及时夸奖你的孩子

日本教育学家研究表明,经常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跟很少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相比,其成才率要高出五倍。其实,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及时夸奖孩子,因为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

1.孩子需要被夸奖

每个人天生都会有被肯定被夸奖的需要,孩子更是这样。当孩子乐颠颠地把刚画好的一幅画捧到你面前时,当孩子兴冲冲把在学校里得到的红花放在你手心时,当孩子扶起了不慎摔倒在地的小伙伴时,当孩子讲完一个故事,叠好一件衣服时,他的眼睛往往会望着你,眼里充满着期待,他在期待你的夸奖。

可惜的是,有些父母,也许是因为怕夸奖多了会让孩子产生骄傲的心理,也许是没有意识到夸奖的妙处,以为孩子的良好行为是理所当然的。因而,总是不肯对孩子进行夸奖。其实,孩子良好行为只有在得到不断夸奖时,才会不断重复,最终形成习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夸奖,孩子的心里就不会增加印象,这种良好的行为也就会慢慢停止。

作为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都要及时夸奖和鼓励,让孩子在夸奖中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豆豆从小时候起,妈妈就很注意夸奖他,在夸奖的过程中,妈妈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今天夸他乖,吃饭表现好,他明天吃饭时会表现得更好;如果今天夸他嘴乖,会叫人,明天他会更注重礼貌;如果今天夸他小手帕洗得干净,明天他的小手帕会洗得更加干净;如果今天夸他的儿歌唱得好,明天他唱儿歌时会更加来劲……

夸奖还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从四年级起,豆豆开始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洗地板,擦桌椅,做饭等等,刚开始,他做得很不顺手,把地板擦得像个大花脸,把饭做得半生熟,但妈妈并没有责骂他,而是不断地鼓励他,委婉地教给他改进的方法,因为有表扬在先,他也就很乐意接受改进意见,渐渐地,擦桌椅,做饭就成了他每日必做的功课。

豆豆上学时,一度时期成绩不大理想,期末考试甚至出现数学要补考。但妈妈从不责怪他“笨”,而是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不失时机地鼓励他、夸奖他。他最怕做应用题,刚学会做时,六道应用题仅能做对二道,然而妈妈却大声夸奖他:“不简单,这么难的应用题你都会做!妈妈小时候还没有你聪明哩!”

豆豆刚上小学,妈妈开始教他自己看书,刚开始他根据拼音,一个字一个字边拼边读,很是费力,一度想放弃,妈妈没有生气,而是不停地鼓励他、夸奖他。豆豆好不容易把一本故事书啃了下来,妈妈不失时机地夸他:“真不简单,刚上一年级就学会自己看书了。”他在妈妈的及时鼓励下,看书的劲头更足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到了三年级,他已经能捧着名著读得津津有味了。

因为喜欢看书,豆豆的作文水平也很不错,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豆豆写作的自信心更足了,竟然对妈妈说他想向报社投稿。虽然妈妈觉得豆豆作文水平离发表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妈妈没有取笑、打击他,而是鼓励、表扬他,然后告诉他,要投稿可以,但必须要认真修改才行。豆豆满怀信心地和妈妈一起对那篇文章进行了修改,最后那篇文章真的发表在一家晚报上,那是他的处女作。

本案例中,在妈妈的及时夸奖教育中,豆豆强烈的自信心被培养起来,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这充分证明了夸奖孩子的效果和力量。

2.夸奖孩子讲究艺术

夸奖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常夸奖孩子,好处实在多多。学会夸奖孩子也并不难,关键是父母有没有这种意识,能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夸奖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和强迫的效果要见效得多。但夸奖孩子并不是一件易事,夸奖孩子要讲究艺术。

(1)夸得准

所夸的事实要准确,不夸大、不缩小。如果夸得不准,孩子就会产生疑问,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如果夸错了,孩子就会把错的当成对的,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孩子会把错的当对的,以后你想改过来都很难,因为他心目中的是非标准因你的错夸而混淆了。要正确夸奖孩子,就必须要多陪陪孩子,多关注孩子,只有熟悉了解了自己的孩子,才能给孩子及时、必要、准确的夸奖。

(2)夸得真、夸得及时

只有真心、真情地夸奖,孩子才能给予积极反应。如果父母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孩子往往感到父母是在骗他。当孩子做了好事或有了进步,最好当时就给予夸奖和鼓励,这样孩子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及时得到最大的满足,把后面的事情做得更好。

(3)夸得具体

对于孩子来说,夸奖不能太笼统、模糊,不能简单地用“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真棒”这样的一般赞语,而应对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具体细节给予肯定,使孩子明白“好”在哪里。

(4)注意夸奖的方式

夸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小到一次拥抱一颗糖果,大到一件玩具一次旅游。父母可视孩子年龄的大小和具体行为来选择,孩子一般不会太在乎奖励的多少而更在乎你有没有奖励。夸奖孩子时,还要注意让孩子明白他因为什么事而得到夸奖,太随意的夸奖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5)不妨经常夸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个优点和一个好的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很长过程。夸奖孩子也不能浅尝辄止,偶尔为之。家长要时常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经常夸奖孩子的进步。日积月累,孩子的进步自然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巩固。

总之,夸奖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作为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要及时夸奖和鼓励孩子,从而促使孩子不断进步、天天向上。

九、自信让孩子愉快地接纳自己

1.发现自己的长处

下面是一则英国寓言:

有一天,一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

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许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只有顶细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长。

国王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草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国王啊,我一点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您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丛葡萄、一株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您希望于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如果一个人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在学习、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发现自己的长处,让自己有机会依照自己擅长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那他就不至于在学习上遭遇痛苦或不必要的失败经历。

2.不要消极看待自己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和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意,是满意还是不满意。精神健康要求一个人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态度,而且是一种愉快而满意的接纳自己的态度。即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要欺骗自己、拒绝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接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本人条件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有生理缺陷,但很乐观;有些人五官端正,却并不喜欢自己;有些人并不富裕,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并不觉得快意。

从孩童时代起,别人就告诉我们,爱我们自己无异于自私和骄傲。我们学会先人后己、多想别人,因为这样才显示出我们是个“好”人。我们学会了自我埋没,并且常常受到“把你的东西分给妹妹”之类的教育,至于这些东西是我们的宝贝还是珍爱的玩具,那都是无关紧要的。尽管妈妈或爸爸未必与他人分享他们大人的东西。我们甚至会被告诫:你应当“坐在那儿别出声”,或者“你应该守规矩”。

孩子们自然认为自己是美丽的和重要的。但等他们到了十几岁,社会教育便在他们的思想中扎了根。人人都持自我否定态度,并随着岁月流逝而越来越甚。毕竟,我们不能总是爱你自己——否则,别人会怎么看你!

当然,这些社会信息的微妙暗示本身并不带有恶意,但它们的确束缚了个人意识。从父母、兄弟姐妹、学校和朋友那儿,孩子们学会了这些冠冕堂皇的社会礼节——成年人之间所特有的社会礼节。除非为了取悦于大人,孩子们相互之间从不理会这些礼节。看看这些礼节吧:大人进来时要站起来;离开饭桌前要征得大人同意;容忍别人没完没了地拧脸蛋、拍头顶……其中的信息很明显:大人是重要的,小孩不算什么;别人是重要的,我们自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首先产生的后果是“不要相信我们自己的判断”,尔后便是随“礼貌”而来的许许多多的后果。这些所谓“礼貌”的清规戒律是你根据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我意识、降低自我价值的根源之一。毫不奇怪,这些自我怀疑和自我摒弃的定义会一直延续到我们成年之后。

3.接纳自己的人最美丽

有一个美国医生,他以善做面部整形手术而闻名遐迩。他创造了许多奇迹,经整形把许多丑陋的人变成漂亮的人。他发现,某些接受手术的人,虽然为他们做的整形手术很成功,但仍找他抱怨,说他们在手术后还是不漂亮,说手术没什么成效,他们自感面貌依旧。

于是,医生悟到这样一条道理:美与丑,并不在于一个人的本来面貌如何,而在于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美的,他真的就会变美,如果他心里总是嘀咕自己一定是个丑八怪,他果真就会变成丑八怪的。

一个人如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变成一个美人;同样,如果他不觉得自己聪明,那他就成不了聪明人;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隐隐地有此种感觉,那他也就成不了善良的人。

有这么一件事:

心理学家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照顾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陪送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位漂亮聪慧的姑娘。

结果怎样呢?

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妩媚婀娜、姿容动人,连她的举止也同以前判若两人。她聪明地对人们说:她获得了新生。

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的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美,这种美只有在我们相信自己,周围的所有人都相信我们、爱护我们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 3fZBNaBnOUZDD3YN5fOcueAUjja3XXx/+FDAlKWS8kpsJqq97l4hSCQymWOl46q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