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培养活泼性格,会玩的孩子朝气蓬勃

这个世界多么需要活泼型,遇到麻烦时带来欢笑,身心疲乏时让你轻松,聪明的主意令你卸下重负,幽默的话语使你心情舒畅,热情和精力无穷无尽,创意和魅力为平凡涂上色彩,童真帮你摆脱困境,希望之星驱散愁云。

一、游戏伴孩子活泼成长

许多孩子的父母不许孩子玩,即使同意孩子玩,也限定时间和内容。他们总认为,学习成绩和学习时间成正比,学习的时间越长,就会学得越好。

联合国儿童公约里明确规定:儿童有游戏的权利。所以,父母们一定要给孩子游戏的时间,而且要给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地成长。

先看看国外的情况:

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父母认为他们孩子玩游戏是有益的,而且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对他们购买的游戏进行监督。此外,有60%的父母说。他们至少每月和孩子一起玩一次游戏;而有三分之二的家长认为,游戏对他们孩子的生活有正面的影响。

在欧洲的一项关于电子游戏的调查中,有4000名来自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父母参与,结果显示75%的受访者关心他们孩子玩的游戏内容。还有44%的父母认为每天的电子游戏时间应该限制在一个小时之内。调查发现平均有63%的儿童通常是独自玩游戏,并且没有任何长辈的监护。而很多家长们也表示自己会确认购买适合自己孩子玩的游戏。

实际上,游戏是动物的本能,所有动物都喜欢做游戏。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小狗和老狗互相咬架,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是为了发展它将来捕捉老鼠的能力,小狗和老狗互相咬架是为了以后能够取得防卫能力。孩子也是一样,为了发展他们将来用得着的能力,必须进行游戏。

其实,游戏具有开发孩子智力的功能,生活中许多知识都能巧妙地融合在游戏中。在游戏中,孩子不仅能感受到竞争的激烈,也有成功的喜悦和挫折后的思考,还能学会对事物的承受能力,学到很多无法从老师、家长以及书本里学到的知识和本领。

1.多“培”孩子玩游戏

游戏是一种聪明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但父母可能会认为它是在浪费时间。对儿童来说,生活的丰富多彩孕育在游戏之中,增加类似学校中的作业会剥夺这种生活的乐趣。儿童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即便是最复杂、最成熟的儿童也需要游戏。

很多父母误认为,孩子在业余时间要多学一些课外的本领,如钢琴、书法、绘画等,以后会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还有的父母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不学,将来就竞争不过人家。因此,孩子愿意学,也得学,不愿意学更得学。搞得孩子盼望着有星期八,那样,他们就不用去上课外班了。

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如果学生玩的时间太多,学习成绩下降,老师觉得丢面子。而在家里,孩子的学习不如同班学生,父母也会觉得脸上无光。孩子的课外时间太少,游戏太少,学习负担太重,最后导致他们对学习感到厌倦,觉得学习是一件苦事,把很多心思用在如何逃避学习上。即使是最循规蹈矩的孩子,也会讨厌学习。因为他们缺少游戏,缺少快乐,缺少生活的乐趣。

游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给儿童带来乐趣,使他们感到放松,而且在于它能提供情绪和智力方面的学习。从情绪上讲,即便是幼儿也会终止他不能十分理解的事情。这样他就会对正在发生的事更熟悉,并发现更容易接受。从智力上讲,游戏使儿童吸收新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与他已知的东西相融合。

通过游戏,儿童能训练、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创造性。与其他儿童做游戏是学习社会技能和交流技能的很有效的方法,尤其对那些有独立倾向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对沉重学习的缓和、休息,是他们本能、本性中必备的享受。有人说:“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大人们不是也常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吗?”如果孩子没有游戏就失去了天性中的“营养”,他们现在被太多地灌输一些大人的问题,以后无疑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畸形。会玩的孩子,能在游戏中能有自己独到想法,那么他在学习时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他的情商与智商会同时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也就更会学习。

2.和孩子一起游戏

陪孩子一起玩,不仅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和孩子交流沟通,甚至可以增加孩子的自尊与自信。让孩子心理更健康。可是很多爸爸或妈妈没有注意到那些可以让游戏更好玩的技巧。如何陪孩子玩,让孩子觉得好玩,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多学问。

(1)表达对游戏的兴趣

如果孩子对游戏没有兴趣,游戏当然不会好玩。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如果勉强他去玩他不感兴趣的游戏,很容易玩不下去,倒不如和孩子商量着玩,玩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游戏。爸爸妈妈在陪孩子游戏时,要和孩子一样真诚投入、非常专心,短时间完整的注意力投入,比长时间的敷衍来得更有力量。

(2)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都需要爸爸妈妈注意自己,而且越多越好。倾听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和爱意,让他更想展现自己。孩子在游戏中所表达的可能有它潜在的涵义,爸爸妈妈多花些心思去倾听孩子所说的,收获的可能是孩子想对你说却不敢或不知如何开口的心里话。在倾听中,让孩子带领你去看他所看到的世界。

(3)多问开放性问题

游戏是孩子的国度。进入孩子的世界,你除了多听,还应开放自己,多问多学。不要假设孩子和你有一样的想法,也不要急着先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想象力常常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太阳可以是绿的,云也可以是黄的,爸爸妈妈有了这样的包容力,孩子更能拥有他自己。多问问孩子在做什么,了解他的想法,否则孩子会由于你的呵斥破坏了游戏的兴致,孩子也可能会觉得很委屈,这就得不偿失了。

(4)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游戏也是日常生活的缩影,孩子也会遇到问题和困难。爸爸妈妈可能会不自觉地帮他解决问题。其实游戏是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安全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搬不动他整箱的积木时,可以问问孩子“怎么办呢?”多些耐心,你可能会和孩子一起享受他打开箱子,搬出积木,解决问题的得意与骄傲。虽然在游戏的世界中,孩子才是主角,但爸爸妈妈全身心地投入与陪伴,也是游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了你的陪伴,孩子会玩得更带劲,也会因此而拥有一份健康的心态。

二、尊重和参与孩子的玩乐

许多家长经常会遇到以下一些尴尬状况:

你带孩子去楼下花园玩球,你本想陪他好好地玩,教他一点“本事”,可是他尽把球乱扔,刚开始你还没有觉得烦,时间一长,你尽“拣”球了,你就觉得很“烦”;你带孩子去沙滩上玩沙子,你本想让他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可他还不让你教他怎么玩,结果弄得到处“脏”兮兮的,你很心“烦”;你想培养孩子从小帮助人的意识,你让他来帮你剥豆子,可他尽帮倒忙,把豆子弄得到处都是,你又觉得“麻烦”了。

值得提醒的是:孩子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游戏是孩子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不能有任何强迫、催促或限制。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主要是“玩”,从玩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游戏以外的东西。

无论孩子参与何种活动,你不要首先就判断“活动有什么教育目的、会不会弄脏孩子的衣服”等,才决定让不让孩子参与,更不要因为考虑到活动目的就限制孩子的活动手段或方式,因为这个目的是父母的而不是孩子的,我们要尊重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和原因。你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考虑孩子是否真的喜欢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他是否表现得兴趣盎然、心情快乐。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特别耐心。你关注的不应是教育效果是否“立竿见影”,更应该关注是否给予了孩子快乐。只有在快乐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只是拥有“真正的健康”,孩子才能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提升。

1.孩子真正想要的礼物

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六一”都是一个充满梦想和欢乐的日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会因为这一天收到的微不足道的礼物欢欣不已,甚至只是一包糖。因为东西虽不值钱,但能在这一天强烈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浓浓的爱。然而今天,一些孩子从没有为物质缺乏而困扰,平时家长都是有求必应,仿佛礼物越是高档越能表达家长的爱意。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家境贫困收不到父母任何礼物而不高兴。

用昂贵的礼物表达爱意,这其实是在商业文化的熏陶下。受到物质至上主义影响的成年人的观念。然而,孩子的世界原先并不是物质至上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和爱。所以,那些家境富裕的家长们,在一味用昂贵的礼物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时,其实是在灌输给他们物质至上的价值观;而那些因家境贫困而对孩子没有丝毫表示的家长,也错误地将物质和爱等同起来。其实,孩子们真正想要的礼物,莫过于父母的陪伴,陪自己去玩。

2.陪孩子玩是一种责任

广东省妇联曾经对当地近千名儿童进行了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父母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孩子希望和父母一起玩游戏、出去玩。时下很多做父母忙于赚钱,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赚够钱,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创造条件,至于眼下欠孩子一点陪伴的时间,等以后日子好过了,再给孩子补上。其实,这种想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重复的,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很可能就没有办法挽回。当孩子需要与父母交流时,很多做父母的会以手上事情太多而拒绝,心情不好的父母甚至会施以棒喝。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因为,常被父母拒绝的孩子,最易产生焦虑情绪,变得性情孤僻,性格内向,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玩乐太小儿科,觉得孩子在幼儿园有小朋友玩,回家让孩子吃好睡好就行了。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孩子不仅能在玩中学习很多能力,而且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单是靠丰富的物质生活就能保障的,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慰藉以及游戏玩乐。

3.参与孩子游戏时的错误行为

(1)急吼吼地干涉孩子

对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戏。因此,孩子的很多做法可能让父母感觉困惑,尤其当孩子玩一些父母认为不恰当的游戏时,有的父母会急吼吼地跑去干涉,有的父母却觉得孩子玩游戏的小模样十分可爱,于是拿孩子当玩具逗乐,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孩子虽然小,但他天生就会察言观色,因此,父母的任何行为都会在孩子的小脑瓜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孩子产生不一般的影响。

纠正法:与孩子建立平等的玩伴关系是亲子游戏的最高境界,这样可更好地调动孩子玩游戏的积极性。

(2)人为地限制孩子的游戏方式

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与行为方式的最佳训练方法。父母不要人为地限制孩子的游戏方式,或为了让孩子“学”到“知识”而强迫孩子玩不喜欢的游戏。

纠正法: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做游戏的主人。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确实出现无法解决或可能对他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时,父母才有必要介入,并对孩子加以引导。

(3)游戏违背孩子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兴趣与热情。比如,故意让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面,让它发出响声,这是孩子小时候乐此不疲的游戏。但如果与大一些的孩子玩这个游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寡味。

纠正法:父母应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尽可能玩出适合他们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兴趣。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

(4)认为良好的游戏习惯无关紧要

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等,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是孩子理解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途径。

纠正法:玩具玩完了就让孩子自己收拾好,并物归原处;游戏时间要有节制,不能因为玩而影响吃饭、睡觉等。

(5)剥夺孩子独自游戏的权利

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直需要有人陪着,他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他们也会自得其乐地玩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体验独自玩耍的乐趣。

纠正法:父母要尽可能利用机会鼓励孩子独立游戏,当孩子不哭不闹自己玩耍时,不要打扰孩子。

(6)在孩子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

游戏是孩子自己寻求答案的最佳途径。当孩子热衷于游戏活动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这时,应尽量帮助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孩子弄脏衣服或出现别的问题而约束他们。

纠正法: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去游戏。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有当孩子确实不能解决时再给予一些帮助。

三、灵活玩牌学本领

扑克牌是大人们常玩的游戏,考虑到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我们不能沿用大人的游戏规则,不妨找出一些新的扑克牌的玩法。

1.比较数的大小

(1)出牌比大小,爸爸(妈妈)和孩子各有一半牌,每次双方各出一张牌,都反扣在桌上,然后数一、二、三,同时把出的牌翻过来。比较这两张牌的数目,若是一样大的,就各自收回牌,若不是一样大的,小的牌被大的牌吃掉,归大牌所有者(这两张牌不能再用来出牌)。直到把双方的牌都出完,最后看谁得到的牌多谁就赢了。

(2)翻牌比大小,先把牌都反扣在桌上,爸爸(妈妈)和孩子各翻一张牌,比较牌的数目,若是一样大的,就仍翻转回原处,若不是一样大的,就大牌吃掉小牌,这两张牌都归翻大牌的人。直到把反扣的牌都翻完,最后看谁得到的牌多谁就赢了。

提示:每次比较两张牌的数目时,要让孩子念出牌的数目,说说几比几大,几比几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教会孩子认识数字,更能明白数字之间的大小概念。

2.换牌

取3张牌,把大王放在其中,让孩子记住大王的位置,然后开始把牌的位置不断地变化,最后让孩子找到大王到底在哪个位置。速度由慢而快,变化的次数也由少到多,牌数也可以增加,这样可以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如果孩子们比较多,那在一起玩这个游戏更是兴趣盎然。

3.接龙

先将牌中的4个“7”并列摆出来,然后爸爸(妈妈)和孩子各取一半牌,双方轮流出牌,以“7”为中心,按数的相邻关系接龙,如“7”的上方接“8”,“7”的下方接“6”,每个“7”都可以接龙。每次只能接一张牌,无牌可接就由对方接着出牌,直到把所有的牌都出完,谁的牌先出完,谁就赢了。

先分牌,双方各一半,谁有红桃“7”就先摆出来,然后轮流出牌接龙,无牌接龙时可以出“7”,若无牌接龙又没有“7”,就由对方接龙。每次只能出一张牌,直到把4条“龙”都接完。谁的牌先出完谁就赢了。

提示:出牌接龙时,最好说说接龙的两个数的“大1”、“小1”关系,如出牌“9”接在“8”的上面,就说:“9比8大1个”,有利于孩子认识相邻数关系。

4.速记牌

随意地取3张牌,给孩子看后,倒扣过来,让他说出刚才看到的3张牌是什么,根据他的能力。牌可以由少到多,给他看的时间也慢慢减少。这个游戏的趣味性比较小。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坚持不了多久,大人可以陪着做这个游戏,当孩子表示厌倦时则可以换别的游戏来玩,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通过不断地重复。增加孩子玩这种游戏的兴趣。速记牌是锻炼孩子记忆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如果你的孩子能够一次性记住5~7张牌,那就相当理想了。

5.配对子

(1)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摆牌,把扑克牌都反扣在桌上,一行一行地对齐。

(2)爸爸(妈妈)和孩子轮流翻牌,每次只能翻两张牌,可以同时翻两张,也可以先翻一张。再翻一张。

(3)翻出的两张牌若是相同数目的,如都是“8”,翻牌的人就可以取出来,配成一对,归自己所有。

(4)若翻出的两张牌不是相同数目的,如一张是“4”,一张是“7”,就不能取来配对。而是仍翻转回原处。

(5)如此轮流翻牌,直到把桌上的扑克牌都配成对子取走。最后比一比,谁配成的对子多,谁就赢了。

提示:

玩牌时可以把牌当中的J、Q、K、A拿出来,以免孩子搞混;出牌的时候鼓励孩子大声把自己要出的牌报出来,从而加强对数字的认识;为了让孩子保持玩纸牌的兴趣,刚开始时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胜利的机会,等他熟练掌握后,就得认认真真地跟他玩,要教育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输赢。

四、气球的快乐玩法

五颜六色的气球,几乎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每逢过节拿在手里都会让他们开心。其实除了把气球拿在手里玩之外,还可以有其他许多快乐而有意义的玩法,并且还能让孩子从中学到很多本领,得到很多乐趣。

1.和孩子比赛

(1)头顶球:每人依次顶一下,不能让气球落在地上,否则就算输;

(2)打排球:把家人分成两队,中间设定好分界线,开始排球比赛,得分多的一对队为胜利者:

(3)射门大赛:找两把椅子,分开一段距离放,设置这个区域作球门,轮流用脚踢气球,比比看谁进球最多;

(4)踩气球:在每个人的双脚各绑上几个气球,互相追逐和躲闪,比比谁踩到别人的气球多,同时又能保护好自己的气球不被踩到;

(5)夹球走:两人一组面对面站好,气球夹在两人胸前,双手放在背后,规定好比赛路线,两人一起向前走(跑),看看哪一组最先到达终点而且气球没有落到地上。

(6)揪尾巴:每人用一根绳子的一端系住气球,另一端塞进自己的裤腰里,扮作动物的尾巴,比比看谁能揪到别人的尾巴,越多越好,同时又能保护好自己的尾巴不被揪下来。

2.气球会飞吗

找两个分别装有氢气和空气的气球,让孩子两手分别拿好一个,然后松手放开,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孩子会发现一只气球向上飞,另一只却落在地上!问问孩子为什么,鼓励他动动脑、想一想、猜一猜,一起翻翻书找找答案,从小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寻找科学的答案:原来是因为里面装的气体不同,氢气的密度比空气轻,会让气球飞起来。而装了空气的气球不会飞起来,一松手就会落在地上。接着让孩子在那只装了氢气的气球下面挂些小东西(如纸、小挂件、小娃娃等),试试看气球还能飞起来吗?和孩子一起做些记录,哪些东西可以和气球一起飞起来,哪些东西不行。培养孩子认真做实验、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

3.用空杯子吸住气球

找一只空杯子(最好开口大一些,口的边缘薄一些),在里面倒入一些开水(超过杯子容量的一半),然后把杯子里的开水倒掉,迅速将一只气球按住杯口,注意要按紧、不能有缝隙!这样按了一会之后,把杯子倒过来口朝下拿着,按气球的手松开,看看气球会掉下去吗?如果成功的话,气球会被杯子牢牢吸住!这是什么原因呢?启发孩子想想和倒进去的开水有没有关系呢?杯子里的空气发生了哪些变化?找找有关热胀冷缩方面的资料。原来开水使得杯子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开水倒掉之后,气球堵住了杯口,里面的空气慢慢地冷却收缩,把气球紧紧地吸牢!

4.用气球“盖房子”

准备好1个气球,几张报纸,15厘米长的细线1根,还有一些面粉和糨糊。先把气球吹好。开口用线绑好;再和孩子一起动手把报纸撕成5厘米见方的小方块,层层相叠粘在气球上,至少要粘3~4层,别忘了提醒孩子开口处不能粘住!然后把气球放在通风的地方风干1天,观察一下报纸是否干了,如果已经干透了,就把气球的开口松开、把气球取出。孩子会发现一个黄蜂窝完成了!原来黄蜂就是这样给自己盖房子的。和孩子一起仔细留心一下生活周围有关动物自己造房子的情况,一起收集有关动物造房子方面的知识,会发现原来一些动物和人类一样会给自己盖房子,它们知道该用什么材料,知道如何连结,比如有的鸟类会在大树的分枝处用一些树枝和泥土等其他物质筑巢,蚂蚁用唾液混合泥土来造蚂蚁窝等等,你和孩子一定会觉得大自然真是很奇妙!

5.摩擦以后

让孩子两手各拿一只气球(气不要打得太足),紧挨着摩擦一会,然后停下来仔细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孩子试着描述一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我发现两只气球不能紧紧靠在一起了,要向两边跑,中间好像有一股力量把它们分别向两边推!翻翻有关摩擦方面的书,和孩子一起找找答案,这可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查找资料、寻求答案!

6.气球和电视

打开电视机,再把一只氢气球放在屏幕前,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孩子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气球被吸在屏幕上了!原来这是静电在“捣鬼”。这可是一个孩子的发现,你看她多会动脑筋玩,能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奇怪现象,和大人一起找答案,向她学习吧!你一定也会有许许多多的新发现,学到很多知识。

7.气球会沉下去吗

准备好一盆水,把气球放进去,气球当然会飘浮在水面上。让孩子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气球沉下去,鼓励孩子大胆地设想、勇敢地尝试(比如在气球下面捆绑一些锁之类的重物),从小就有科学探索精神,并且知道一些现象都是相对的,都有一定的条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结果就会发生变化,原来浮在水面的气球,下面加了重物以后就会沉下去。

8.喷射气球

把一个气球吹大,让孩子用手捏紧开口,然后手一下放开,仔细观察会有什么情形发生?气球会一边发出怪声一边到处乱跑!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气球里的气体在“作怪”!手放开以后,气球里的气体争先恐后地冲出来,产生一股反作用力。将气球往空中推,气球就是靠着这些喷出的气体前进。

你可以让孩子具体地感受一下这股力:吹好一只气球,让孩子把手或脸靠近气球的开口处,然后把口松开,孩子就会感到有一股气体冲向手或脸。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孩子了解一下飞机的工作原理,有可能的话可以购买一些飞机模型或是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简易飞机,知道飞机的喷射引擎是利用空气往后排放。使飞机往前行进!

五、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法国作家阿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1.乐观是一种积极性格

乐观是一种性格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的身体比悲观的孩子要健康,他们也更容易成功。

美国有一对兄弟,一个非常乐观,一个却出奇的悲观。他们的父母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

有一天,他们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过了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父母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父母会责骂自己。

当父母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父母来了,乐观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因为他乐观,因为他努力,因为他心中有爱,他天天快乐地生活、努力地工作,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到最后当上了美国总统。

乐观与悲观的区别就是对事件的原因做出不同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他们能够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事件发生,他们也能视为是暂时的。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他们不是责怪自己,就是迁怒他人。

乐观是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有希望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孩子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对象,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无法乐观地面对人生,就会意志消沉,对前途丧失信心。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2.孩子的乐观是可以培养的

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改塑。也就是说,孩子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呢?

(1)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乐乐六岁了,在上幼儿园大班。一天,妈妈从幼儿园接乐乐回来时,就发现乐乐有点闷闷不乐。

妈妈问道:“乐乐,今天幼儿园有什么高兴的事呀?”

“没有高兴的事情,一点都不好玩。”乐乐不高兴地回答。

“为什么不高兴呀?出了什么事吗?”妈妈又问。

“今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很会说话,老给同学讲搞笑的事情,同学们都爱和他在一起,都不理我了!”

妈妈笑了,原来,乐乐今天在幼儿园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吗?以后,你每天都可以跟这样一个会说笑话的人玩了,你不高兴吗?”妈妈引导乐乐。

“可是,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呀!”乐乐有些生气了。

“只要你也跟那位新同学一起玩,你们不是都可以玩得很快乐吗?其他同学还是跟你一起玩的呀!”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乐乐点了点头。

很明显,乐乐同意了妈妈的看法。一路上,乐乐又恢复了往常的快乐,又蹦又跳的,很开心的样子。

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很快变得开心。

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的好办法。

(2)父母要做乐观的人

在生活和工作中,每个家长也会遇到各种困难,父母如何处理周围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做乐观的人。如果父母能在面对困境、挫折时保持自信、乐观,奋发向上,孩子也会受父母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乐观地去面对,勇敢地去接受。

父母平时应该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知识,让孩子深信,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不愉快的事情只是暂时的,不普遍的,只要乐观地对待挫折和遭遇,生活仍然是美好的、幸福的。

例如,因为公司业务繁忙,临时通知大家要周末加班,妈妈可以对孩子这么说:“今天妈妈要去公司加班,这表明妈妈的工作很重要,妈妈很忙。”而不要对孩子这样说:“该死的,今天又要加班去,真烦。”

作为父母,当你向孩子说明你的情况时,事实是已经客观存在,你说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但是你说话的口吻与方式给孩子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

当你向孩子说:“今天妈妈要去公司加班,这表明妈妈的工作很重要,妈妈很忙。”孩子会觉得妈妈很能干,在公司是核心人员。

如果你对孩子说:“该死的,今天又要加班去,真烦。”孩子会觉得你是不愿意加班而不得不去,这就给孩子留下了不快乐的感觉。

(3)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

许多孩子因为没有自己的自由,所以感到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为父母对孩子太过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也无法在做事中得到乐趣。

有关专家提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一般来说,只有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因此,聪明的父母不妨做个“懒惰”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处理自己的事情。

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家长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耍。

(4)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

孩子在遇到困难和不愉快的时候,他们也会表现出悲伤的情绪。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在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那么,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结果反而造成悲观消极情绪。

亭亭是个八岁的小姑娘,刚刚上小学,班里发生了一件让她伤心的事情。她的好朋友小敏在班上结识了一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从此,小敏与新同学的关系非常好。亭亭就这样遇到了朋友的冷落和友谊的挫折。亭亭非常伤心,她向妈妈哭诉自己遇到的情况,满以为妈妈会给自己安慰和温暖,可是妈妈反而呵斥道:“这么一点小事值得大惊小怪吗?还伤心,真没出息!”

妈妈的话让亭亭更加伤心和难过。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不敢对妈妈诉说了。等妈妈意识到亭亭的变化时,亭亭已经变得非常悲观、消极和内向了。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就自然会恢复平衡的心情。

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5)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感觉前途一片黑暗。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乐观性格,就要先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和悲伤。

下面是一位外国大提琴家的童年故事,这是个关于希望教育的一个绝好的例证:

有一天,一位拉提琴的小孩,拖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的步伐,心情显然好极了。

一位长者问到:“孩子,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

这个孩子懂得一个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所以,他一定会成功。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就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

(6)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父母应该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这样可以使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来。

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地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

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让孩子多到同学家去玩等。

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开始时,可以暗示孩子主动提问,主动要求、主动学习。紧接着,当孩子主动行动了,父母要用表扬、奖励等方法强化孩子的自主观念和乐观精神。

孩子主动去做了,不一定成功。父母要激励孩子,告诉孩子,失败了一次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情多了,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就不容易产生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了。

六、幽默与快乐共存

幽默是父母排解烦闷的阀门,它能将与孩子交流中紧张、激烈的气氛排除掉,以免造成紧张的氛围,并能创造亲切、愉快的气氛,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

父母采用幽默的方式教育孩子,既可以不触碰孩子的逆反心理,保护他的自尊心,又有利于训练孩子口语能力,开拓思维,对于发挥其想象力和开发智慧也受益匪浅。

1.生活需要适当幽默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适当的幽默,因为幽默能制造轻松愉快的情调。当然,幽默并不是哗众取宠、插科打诨,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

幽默要恰当地运用,当幽默表现恰当时,它就是佳肴中的精致点缀,如果表现得不恰当,它就可能被认为是无聊卖弄。

贝西自幼是吃奴隶奶妈的奶长大的。有人攻击他,说他吃奴隶奶妈的奶长大的,身上有奴隶的血统。贝西却说:“不错,我是吃奴隶奶妈的奶长大的。不过,听说你是喝牛奶长大的,那你身上一定也有牛的血统了?”

贝西的回答是一种智慧的幽默,是一种犀利的反唇相讥,不但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表现有力,让攻击他的人哑口无言。

小佳佳不爱吃饭,一次妈妈带她去老乡家走访,邻家的狗冲上来,吓得佳佳往妈妈身后躲。回来路上。佳佳问妈妈:“为什么狗狗只咬我不咬妈妈呢?”妈妈问她:“狗狗最喜欢吃什么?”小佳佳想了想,回答:“吃骨头。”“对啦,你看你尽是骨头。来之前我又没跟狗狗打电话,所以它就要咬你了。”妈妈调侃地说。

“那怎样狗狗才不咬我呢?”小佳佳又问妈妈。

“像我这样,每天吃三大碗,多长一些肉,身强力壮,狗狗就不会咬你了。”

从此以后,小佳佳就开始少吃零食多吃饭了。

还有一次,小佳佳放学回来,不知书包甩在哪里了,好不容易才找回来。妈妈没有骂她,并安慰道:“你看,书包里塞了这么多无用的东西,它驮累了就躲着小主人呼呼地睡着了,记住,以后,上学时一定要注意招呼一声小弟弟,并要把它身上无用的东西都拿出去,减轻它的负担。”

佳佳听明白了,赶紧将书包里的玩具、球拍等都拿出来,这样小书包轻多了,而且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丢书包的现象了。

2.让孩子拥有幽默的魅力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敏捷的思维和幽默的魅力。

幽默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如果家长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孩子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会幽默。父母对孩子说话幽默,孩子也就会学着以幽默的方式回答父母。

龙龙的爸爸是个作家,写东西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抽烟,谁也劝不了。

一次,龙龙回到家中,郑重其事地对爸爸说:“我们老师说了,吸烟,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会引起深度剧咳,小偷就不敢上门了。二是节省了衣料。咳的时间一长,逐渐变成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是可以演包公。吸烟吸的时间长了,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惟妙惟肖,连装都用不着化了。四是永远不老。据医学记载,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活到老了。”

爸爸正在思考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听到龙龙的这番话,紧锁的双眉舒展了,手中的烟也无声无息地掐灭了。这比奶奶和妈妈整天的唠叨效果好多了。

七、在心灵上播下快乐的种子

当你的生活轻快流畅时,你会笑逐颜开;当一切事都不妙时,你还可以保持最初的微笑,那你就是真正的乐观和快乐。

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被发现。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把负面的情绪从心中扫去,把快乐的阳光迎接进来,这样的人生,才会有灿烂的阳光和美好的色彩伴随你的左右。

1.把快乐藏在心中

快乐之根就在我们身上,快乐的秘密就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有一天,天堂里的上帝和天使们召开了一个有关快乐主题的会议。

上帝说:“我要人类在付出一番努力之后才能找到快乐,我们把人生快乐的秘密藏在什么地方比较好呢?”

有一位天使说:“把它藏在高山上,这样人类肯定很难发现,非得付出很多努力不可。”

上帝听了摇摇头。

另一位天使说:“把它藏在大海深处,人们一定发现不了。”

上帝听了,还是摇摇头。

又有一位天使说:“还是把快乐的秘密藏在人类的心中比较好,因为人们总是向外去寻找自己的快乐,而从来没有人会想到在自己身上去挖掘这快乐的秘密。”

上帝对这个答案非常满意。

确实,快乐的秘密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都具备使自己快乐的资源,像谦虚、合作精神、积极的态度,还有爱心,这些特质几乎都可以在每个人的身上找到,只是许多人没有把这些快乐的资源运用好,所以才会不快乐。

2.拥有快乐健康的思想

玛丽是个生活忙碌的女人,她的生活也一直非常忙乱。

玛丽一边在大学学风琴,又在城里开了一间语言学校,还在她所住的沙漠柳牧场上教音乐欣赏的课程。同时,她还在星光下骑马,还参加许多大宴小酌、舞会。

有一天早上,她整个人都累垮了,她的心脏病发作。医生叮嘱她要躺在床上静养一年。医生只是叮嘱她养病,并没有鼓励她,让她相信她还能够恢复健康。

当玛丽听到一生让她在床上躺一年,她简直吓坏了。这就相当于做一个废人,也许还会死掉的。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碰到这样糟糕的事情,可是她还是遵照医生的话,躺在床上休养。

玛丽的一个邻居是个艺术家,叫鲁道夫,鲁道夫先生对玛丽说:“你现在觉得要在床上躺一年是一大悲剧,可是事实上不会的。你在思想上的成长,会比你这大半辈子以来多得多。所以,不要气馁,不会进步的!”

听了鲁道夫先生,玛丽平静了下来,开始想充实新的价值观念,于是,她看过很多能启发人思想的书。

有一天,她听到一个无线电新闻评论员说:“你只能谈你知道的事情。”这样的话,她以前不知道听过多少次,可是现在这句话才真正深入到她的内心,她决心只想那些快乐而健康的思想,因为这些思想可以让她赖以生活。

每天早上一起来,她就强迫自己想一些她应该感激涕零的事情:

比如说,她拥有的真的很多,她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儿,她的眼睛看得见周围的事物,她的耳朵听得到收音机里播着的优美音乐,她有时间看书,她有很好的朋友,每天来看她的人多到使医生挂上一个牌子说,她房里每次只许有一个探病的客人,而且只许在某几个钟点里。她还有好吃的食物、好看的衣服。她是多么幸福啊!

从那时候开始,她一直过着丰富又很幸福的生活。她非常感激能在床上度过那一年,那是她有生以来度过的最有价值、最快乐的一年。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她现在还保持着当年养成的那种每天早上算算自己有多少得意事的习惯,这是她最珍贵的财产。

3.让孩子养成快乐的性格

要想让孩子养成一个快乐的性格,我们应当努力培养他们乐观的品格,为他们营造追求快乐的环境。

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友谊,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怎样愉快地跟人交流,融洽地与人相处。

教你的孩子调整好心态,当孩子陷入痛苦或忧虑之中时,可以采取听音乐、阅读、骑自行车或与朋友交谈等方法,让孩子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尽快恢复愉快的心情。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多寻求、开发良好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就能使孩子快乐起来。

除了要养成乐观的性格之外,我们还应当教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情绪来代替消极的情绪。心灵上的杂草要以庄稼来覆盖,杂草是悲观,庄稼就是快乐。

著名音乐家鲁宾斯坦曾经遭遇过失败的打击、失去的心痛,甚至他还曾经自杀过,幸好没有成功。事后,他反问自己:“为什么我要结束生命?”本来人出生时就是一无所有,没有金钱,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什么都没有,就是赤裸裸地来,而再次失去这些,那又有什么好可惜的,得失本无常,何不给自己一片快乐的天空呢?

快乐绝对不是有钱人、聪明人、权势人的权利,也许我们很穷、也不聪明、地位也不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体验自己能拥有的快乐。

一个人要不要快乐是自己决定的,生病时可以快乐,穷的时候可以快乐,甚至死的时候也可以快乐,自己为什么要被外在环境所主导呢?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活得快乐,就算没有钱或是永远被人瞧不起,还是要保持快乐。

生命是乐、生活是乐、生气是乐,贫穷也是乐,一切随缘而乐,但看自己能否体验、享受任何时刻所面对的乐趣。只要你愿意,快乐唾手可得;只要你愿意,生活中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快乐。

把消极的情绪从心中消除出去,为心灵播下快乐的种子,这样你的人生才会充满快乐。人生之路不会一路平坦,一定会有坎坷。人生在低潮、不如意的时候,你也可以把它看成另一种快乐的埋藏处,有变化生活才有美丽,只要你愿意,快乐就会永远伴随你。 bX67dUFsxQB4ki+SFqMjtNgGN4OwfXmkueC34J+NS/SqxnkuA8h2+tLBploVuM0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