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爷爷奶奶请放手,别让孙子成为“牵线木偶”

都说隔代亲,爷爷奶奶对孙子的感情那就不必说了。真是含在口不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飞了。隔代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他们乐于为孩子奉献一切,但这也恰恰是隔代教育的弊端所在,“一切依着孩子,一切包办代”替成了爷爷奶奶的新型代言词了。这恰恰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养成了自理能力差的恶习,从而使孙子能力低下,性格懦弱、依赖性强,意志薄弱。所以爷爷奶奶不要忽视孩子的独立能力,把它看成是小毛病。

爷爷奶奶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早班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这时,只见一位老奶奶肩上背着书包,左手提着水壶,右手领着个小男孩,颤颤巍巍在公交车上晃来晃去。一位年轻姑娘看到这个情景喊道:“大娘,到这来坐。”老人忙说好好,然后突然转头招呼那小男孩:“来来,有位置坐了”, 姑娘当时楞了下,就对那老人说:“哎,我是让你坐的,不是给你孙子坐的哇。”结果老奶奶很和蔼的对她讲:“不要紧,给他坐吧,站着累”。男孩火速的冲到位置上坐下,连句谢谢都没说,让奶奶站着,他坐着。看男孩的年级也应该上小学4.5年级了,个头甚至都超过奶奶了,从家到学校不过十分钟的车程都不愿站着,而把“大包小裹”的奶奶晾在一边,这种宠爱难道对孩子来说真的是最好的吗?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身边有4位老人宠着,爱着。老人们因为生活的年代吃了不少苦,因而打定主意坚决不让孙子再吃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保护孩子。一些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有的上了高中还不会洗衣服,不会照顾自己,所有跟“吃苦”有关的事全都由家长代劳了。所以孩子们的生活就像泡在蜜罐里一样,难以接受风吹雨打。其实这样的孩子将来很难适应“优胜劣汰”残酷竞争,为了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爷爷奶奶们应该让孩子们经常经历生活的磨练,养成坚韧的品格。能忍受艰难困苦,能忍受屈辱、挫折,才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吃点苦头。

一位记者曾采访一个叫明明的中学生,问他:“你平常洗袜子吗?”明明回答:“不洗。”“那平时都是谁给你洗的?”“奶奶给我洗。”“如果奶奶不在家呢?”“那只有请爷爷来洗了。”记者接着问道:“如果他们都很忙,没有时间给你洗呢?”“那就放着,等他们有时间再洗。”“以后你长大了,谁给你洗?”明明很坦然地回答:“长大了请保姆呀!”

如今,在中国有一种现象: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学生不能吃苦、害怕吃苦。而“吃苦耐劳”曾经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这种美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自我锻炼的结果。

现在,中国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缺乏锻炼的情况下,说出“可能我不太适合吃苦”这样的话来,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这种想法是极不足取的。请父母们想像一下:上了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将来由保姆服侍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独立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张欣于1994年以江苏省理科第3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进入麦肯锡咨询公司中国分公司工作。2001年,他又考取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非常注重对他意志的培养,经常会让他吃点苦。

1971年的冬天,小张欣出生了。他的出生让寒冷的冬天多了一丝暖意。妈妈把他抱在怀里,心里充满了怜爱。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在小张欣的身边。

突然,小张欣哭了起来。“是不是饿了,快喂奶!”看到小张欣不停地嘬着嘴,奶奶着急地说道。妈妈也很紧张,赶紧解开衣扣给孩子喂奶。但是,因为是第一次喂奶,小张欣总含不住奶头,妈妈急得满头大汗。小张欣也是哭得满脸通红,不停地寻找妈妈的奶头。这时,爸爸却把小张欣的小脸扭到了一边。“你干什么?”奶奶诧异地问。其他人也问:“这是做什么?”爸爸微笑着说:“这么小就知道什么事情都可以轻轻松松等着别人送上门,这怎么行呢?我要让他知道,得到一切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

其他人也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小张欣就这样接受了爸爸的第一堂挫折教育课。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以免长大后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无能之辈。

而中国的父母有时候容易走极端。知道吃苦对孩子好,就拼命让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之类的活动,实际上,这种短期的吃苦教育效果并不好。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逼”着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乐意,忍耐力就会降到最低点;加上他们心里明白,父母逼他们去“吃苦”,是父母对自己平时怕苦的一种惩罚,于是更加强化了“负意识”。还没出征就失败了,又怎么可能去获得胜利呢?

美国的芭贝拉·罗斯说:“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相伴而来的。”儿童教育学家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战胜生活中挫折和困难的勇气,是在童年时开始树立和发展的。因此为了孩子着想,父母们必须尽早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他们从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有了吃苦精神,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带孙绝招: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

—(俄)作家 屠格涅夫

保护孩子过度是“祸”不是“福”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就现在不少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学习、生活包办代替过多的现象提出过严肃的批评,认为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过度保护”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如果站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立场上分析,这种表面上的“过度保护”所掩盖的是家长们对孩子权利的剥夺。

一些家长往往是被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按照成年人认定的理想的模式和目标来左右孩子的成长,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未成年人自身个性的成熟和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在教育内容上,家长们不顾孩子的感受、需求、能力和他们的长远利益,按照成年人的意志为孩子安排生活方式和内容,确定生活目标和行为选择;在教育方式上,习惯于对孩子进行单向度的、教条的说教;在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上,“听话” 的孩子是好孩子,循规蹈矩被奉为楷模。

以至于现在不少孩子有自私、懒惰、做事胆小、依赖性强等弱点,所以爷爷奶奶就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对于那些要求子女“听话”和“顺从”的家长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对其认识也比较淡薄。

未来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大信息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创造力、适应能力、自立、自主、坚强意志等品质。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早期家庭教育应该注重自主意识的培养,充分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和机会。

1、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自主的机会

有两位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特殊教育意义的空间,想出了一个叫做“小留学”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欢迎。

所谓“小留学”,就是两家的孩子,都到对方的家中去住一两个月,上学仍在原来的学校。别看这么一个空间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却十分突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好处:

(1)孩子得到了锻炼。孩子初次离家,虽然不是一个人生活,但毕竟周围都是陌生人,环境不熟悉,因此也可算作独立生活的初步锻炼。

(2)培养了自理能力。初到别人家,孩子比较重视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他们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家务活抢着干,作息时间也安排得很紧,不会的事情努力学着做,这一段时问虽然不长,但进步得非常快。

(3)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留学”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着的都是陌生人,这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同时孩子可以学到如何对待新家中的长辈,如何对待新的邻居,如何接待来访的客人,在新家中听到长辈的教导,结合着原有的人际交往经验,感到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4)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孩子先后在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如果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也算是一种比较研究。两个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成员有不同的性格、观念和生活习惯。分析着两个家庭的种种不同,可以起到从一个小窗口,加深对社会认识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注意扩大孩子的空间,放手地去锻炼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向相反的方向使劲。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把自己已经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去上学。这位母亲肯定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都会清楚地感到,这种爱的结果将会是多么可怕。所以,爷爷奶奶们要记住,“保护”孙子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了度。

2、给孩子创造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往前走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爷爷奶奶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锻炼可分为体力锻炼、脑力锻炼和综合锻炼。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有一位到美国探亲的中国学者,遇到了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报,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子和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

大一点的孩子非常沉着地对他说:“你们家需要保姆吗?我是来求职的。”

学者好奇地问:“你会什么呢?年纪这么小……”

她解释说:“我已经9岁了,而且我已经有了l4个月的工作历史,请看这是我的工作记录单,我可以照看您的孩子,辅导他写做作业,陪他一起做游戏……”

当她观察到对方没有聘用她的意思,又进一步说:“你可以试用我一个月,不收工钱。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记录单上签个字,它有助于我将来找工作。”

学者指着那个五六岁的孩子问:“她是谁?你还要照顾她吗?”

听到的回答更令人惊奇:“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来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车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费的。”

多么智慧的孩子啊!她们的父母也应该说是了不起的父母。可我们就有那么一些父母,不但自己从没想过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反而把学校为孩子创设的锻炼条件破坏掉。

如某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车上,竟有家长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最后,这位家长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孩子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难道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能立足吗?爷爷奶奶要从现在做起,告别孩子的书包和水壶,让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

3、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困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当爷爷奶奶家的小霸王?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我们必须和爷爷奶奶们探讨的课题。

有经验的家长应该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有位家长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他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他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

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家长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他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爬楼梯;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

在一些家长的潜意识中,亲子是一体的。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替代成就感”,在把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寄希望于孩子的同时,也把社会竞争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另一方面,自愿地包揽了本应孩子自己做的一切,使得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智能和社会性参与的权利受到限制。

家长对孩子权利剥夺的结果是,扼杀了未成年人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他们由在家庭中缺乏独立的机会开始,逐渐发展为缺少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在现实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因此,爷爷奶奶要特别注意,别以为孩子在您温暖的庇护下就一帆风顺了,孩子终归有长大的那一天,为了孩子将来能适应残酷的社会生存法则,爷爷奶奶就要放开紧紧保护孩子的手。

带孙绝招:

好钢丝经过锤打,就会发出强烈的火花。

——(古巴)思想家 何塞·马蒂

“爷爷奶奶,我不怕黑了”

著名教育学家孙瑞雪说:“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爱使人独立,独立使精神发展,爱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有了爱才有独立性,有了爱才导致独立性。”

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母亲的“感情私有”造成的,这些母亲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母亲一个人亲热,孩子愈依恋她,她愈高兴,她不愿意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就会冲淡对她的感情。母亲的私心使她不能替孩子的将来着想。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其实,孩子与父母长时期同床而睡,有些方面是有负面影响的。如:常常会妨碍了父母感情的交流;不利于孩子自立意识的培养;易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做事拖拉;到身体发育时仍和父母同居,还有可能滋生出种种消极的性幻想和手淫等不良习惯。

所以专家建议:两岁左右,最大不超过六岁,孩子应及时与父母分床睡。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从和父母相拥而睡,到自己独立居住一室,开始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孤独感及遗弃感,这时爷爷奶奶就要协助父母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恐惧感,引导孩子锻炼独立睡觉的能力。那么,爷爷奶奶们怎样纠正孩子老是和父母同床的坏习惯呢?

1、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独自睡觉的习惯

爷爷奶奶纠正孩子睡觉离不开父母的坏习惯要从小抓起,别等孩子渐渐长大了,那样改起来就困难了。

首先,即使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也不要让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爷爷奶奶可以睡在孩子的床上陪伴。如果这时候让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等孩子病好后,再让孩子回到自己的床上去睡就非常困难。

其次,当孩子偷偷摸摸地爬到大人的床上,或者死皮赖脸地要求和大人同睡时,爷爷奶奶的态度一定要坚决,严厉地勒令孩子回到自己的床上去,不能表现出丝毫的纵容和姑息。要知道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一定会有第二次的。

或者紧紧地裹住被子,让孩子无法钻进来。或者故意在睡梦巾把孩子挤到床角,或者把脚、胳膊搭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感到和大人睡觉很不舒服。慢慢地,也许孩子就更愿意躺在自己的床上睡觉。

第三,在布置孩子的房间时,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用品,按照孩子的心愿把房间收拾得舒舒服服的,让孩子迷恋自己的小屋。

第四,向孩子灌输“个人空间”意识,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干扰别人是不礼貌的。从小就培养孩子要进爷爷奶奶房间的时候,首先要征得爷爷奶奶的同意。同时,家长在进孩子的房间时,也要敲门,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

2、告诉孩子其实夜晚是美丽的

如果孩子真是害怕黑暗,而不敢独自去睡觉,那就先培养孩子面对黑暗的适应能力,教孩子学会享受黑暗。关了灯,陪孩子一起感受伸手不见五指的感觉。到室外,和孩子欣赏夜空里闪烁的星星,让孩子能够正视黑暗。

对于独生子的家庭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爷爷奶奶就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在外面受到挫折,到大人怀里寻求安慰或因为幼儿时受到惊吓、恐惧黑暗等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处理方法。

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而言,经常和大人同床睡的一个认为自己得到了家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另一个则刚好相反,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这种情况出现后,家长应该在家庭制造平衡的安全感,使孩子们之间和家长与孩子们之间平等快乐相处。

还有爷爷奶奶们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孩子感到恐惧的东西来吓唬孩子,睡觉前也不要让孩子看惊险的动画片。更不要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用一些鬼啊神啊的虚无的东西恐吓孩子。

孩子的成长、独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刀切”的做法不但收效甚微,而且可能带给孩子心灵的伤害。爷爷奶奶们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并不是不爱他、不要他了,而是因为他长大了。等孩子渐渐接受并认同这个观点之后,家长就可以一步步训练他独睡的习惯了。这时孩子也不会因为惧怕黑暗,拒绝独自睡觉了。

带孙绝招:

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苏联)作家 马克西姆·高尔基

怎样培养孙子的忍耐力

“奶奶,我要吃苹果。”嘉嘉拽着奶奶的胳膊,撅着小嘴撒娇。

“嘉嘉乖,等奶奶洗完这件衣服就给嘉嘉拿。”

“不行嘛,我现在就要,你现在就得给我拿来。”嘉嘉依旧继续缠着奶奶。奶奶动作稍微慢了点,嘉嘉一屁股坐到地板上,大声哭闹起来。奶奶慌忙扔了手里的活计,甚至来不及好好洗洗手,便脚不沾地跑去给嘉嘉拿苹果。

对于嘉嘉来说,等待是一件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在长期与奶奶打交道的过程中,她学会了使用哭闹这一招有效地对付奶奶。她知道,她哭闹得越厉害,她的愿望就越能在更短的时间里得到满足。嘉嘉的这一杀手锏确实很管用,奶奶果然不敢怠慢了。为了防止嘉嘉无休无止地哭闹,对于她的要求,不管有多不合理,奶奶都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满足。

“我一秒钟都不能等。”嘉嘉说到做到。她的毫无耐性令奶奶十分苦恼,但一点办法也没有。

在生活中还会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孩子还没把面前的食物吃完,便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吃另一些食物;在游乐场看到滑梯,无视小朋友排队轮候,硬要抢先去玩;上兴趣班,发现自己无法做好,就随便放弃,不再坚持;当欲望未能及时被满足时,就立即发脾气,甚至情绪失控……如此种种,都是孩子缺乏耐性的常见表现。难怪人们说:如今的小朋友一个个都是“急性子”!

“耐性”这种特质,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否则孩子长大后,他的表现,就很难再符合家长的期望了。家长不能就耐性这一问题,突然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从来不曾有过这方面的意识,当然也就无法立即做到。因此,建议家长应在幼儿至小学阶段,便开始着力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坚毅能力。

如果孩子无法在小时候得到正确的“耐性”教育,长大后就要承受缺少耐性所造成的恶果。最明显的是,孩子会变得霸道,无法遵守社会规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此外,孩子容易被自己的情绪牵制,当事情不符合心意时,无法忍受,不能静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承受不起挫折,甚至可能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生活欠缺目标,进而影响社会交往。

那么爷爷奶奶们了解孩子有什么样的举动才是缺乏耐性呢?下面我们将为您列举一些孩子缺乏耐性的表现,您看看您的孙子(孙女)占几条。

1.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2.任性,经常容易哭。

3.情绪易激动,很难预测他们会干什么。

4.吃饭时爱动。

5.看电视时一会坐着,一会站着。

6.不能坚持玩一个玩具,而是拿拿这个,碰碰那个。

7.自私,只关心自己。

8.咬手指甲,神经敏感、神经质或经常感到不安。

9.情绪不稳定,变化无常。

10.所做的事与年龄不相符。

11.经常吵闹,坐立不安,多动。

12.经常打碎别人或家里的物品。

13.不能同小伙伴和谐相处,经常打架。

14.冲动,做事前不思考。

15.发火时骂人或说一些伤人的话。

16.不能如自己的愿望时就打滚耍赖。

缺乏耐性的孩子会出现三种倾向:过度的暴力性、依赖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这是缺乏耐性儿童的最大特征。不管是谁让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失控地尖叫、骂人或打小朋友等。刚开始自己还会自责,不过一旦形成习惯,自责感就会消失,连家长的劝导都听不进去,反而会使性子、发火。

依赖性碰到稍陌生或困难的问题,便丧失了独自解决问题的意志,转而向别人求助,这种依赖性会使孩子渐渐变得意志薄弱。

注意力低下没有耐性的宝宝做事肯定没有持久性,因而会显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时,看看这个拿拿那个;参加钢琴、美术、书法等学习班,没有一个能坚持下去。

为了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意志和耐性,爷爷奶奶应掌握如下的招数:

1、爷爷奶奶言传身教

家长首先要学会忍耐等待,才能让孩子学会忍耐。家长性子急躁,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绪问题。

以前老刘夫妇在孙子学习时,经常陪着孩子一起做作业、写字。由于他们不在孩子面前监督,孩子坐一会儿就要起来东走走、西看看,还经常写错题目,漏掉题目。他们告诉他写作业或者看书要耐心,可是语言是苍白无力的。老刘在孩子的房间时,他能安静地坐着耐心地看书写作业,一旦离开孩子的房间,孩子故态重萌,又开始“活跃起来”。为了培养孩子的耐心,老刘夫妇舍弃看电视的机会,天天督促孙子耐心学习,养成好习惯。只要孩子一出现浮躁的情绪,他就要求孩子学会克制,坚持下去。为了给孩子留出一定的弹性时间,大周给孩子规定学习的时间和在学校上一堂课的时间基本相当,甚至还少一些。如果孩子确实感到疲倦了,老刘也劳逸结合,让孩子站起来活动活动,或者吃点点心、喝点水。时间一天天过去,现在,孩子升人三年级了,他基本能耐心地对待学习和其他事情了,他的学习成绩也比以钱进步不少。

2、“约法三章”,奖罚并鼹,重在坚持

闹闹坐不住板凳,还没坐下几分钟,他就觉得好像过了很长时间;而在写字时,只要练习题稍微多一些,他就开始马虎起来,比如,“酒”的右边明明是个“酉”字,他却匆匆忙忙地把“酉”里面的一横忘掉。为了督促孩子养成做事情耐心仔细的习惯,爷爷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对他约法三章,比如,要认真对待学习,不到30分钟,不许离开书桌,更不许摆弄与学习无关的玩具;写字时如果把字写得歪歪扭扭,就罚写两遍;如果老师或同学反映他上课不注意听讲,回到家,美味的食品奖励取消,他的“购买计划、买玩具、买书等”也取消。如果他遵守规定,就允许他买一本书,或者给他买一件玩具。

孩子开始还以为爷爷和他闹着玩,有一次,抄写课后作业,他为了赶时问,争取第一个走出教室,不检查对错,应付了事,还把铅笔弄丢了一支。爷爷根据“规定”,一周时间不给他买美味小食品、玩具以及他喜欢的图书。自从有了规定以后,孩子“有章可循”,爷爷也不再凭感觉教育孩子了。为了不断提醒孩子记住这些要求,爷爷把“约法三章”写在纸上,贴在孩子房间的书桌前,并认真督促孩子执行。在爷爷的严格要求下,孩子的心慢慢地静了下来,做什么事情都不再那么敷衍了事了。

3. 因材施教的教育孩子

有些爷爷奶奶看到别人的孩子学钢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琴班;看到别人的孩子学围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围棋班。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当孩子对某种学习确实有兴趣时,给孩子创造机会,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没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开始就接触较难的教材,会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如果从简单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时再稍增加难度,这样一来,孩子在一点点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便逐渐提高了耐性。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确定目标,并帮助他们最终实现。此时,孩子最好要反复用嘴说出自己的目标,因为通过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坚守承诺,从而产生坚强的意志。

耐心是一种纪律,更是一种境界。若迷失于当今社会步调的紧张、快速,失去了一份耐心的积累与等待,妄想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那么与你企图达成的目标多半难以获致,或难以一如你所期望的迅速、容易地达到,因而让你愁闷、消沉,并且困惑。

带孙绝招: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甜蜜的。

——(法)教育家 卢梭

让孩子学会说:“爷爷奶奶,我自己来”

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而成长。与“真爱”相对应的是溺爱。这种爱技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对孩子给予过度满足,导致孩子缺乏自我。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莉莉今年4岁,早就能够奔跑自如了,可让人感到费解的是,每次到外面去玩,只要奶奶在,她肯定走不了几步就说累,非缠着奶奶让奶奶抱。周末全家去公园玩,爸爸妈妈出门前就跟婷婷“约法三章”,让她自己走,莉莉满口答应。进公园没走几步婷婷就赖着不走了,非要奶奶抱才行。

爸爸妈妈问:“你的脚呢?”莉莉撒娇地说:“奶奶就是我的脚。”爸爸妈妈还想说什么,奶奶却哈哈大笑:“莉莉真聪明,来,奶奶抱。”说着就要去抱莉莉,爸爸当然舍不得奶奶累着,只好自己抱。结果逛完公园,爸爸也累坏了。

“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愿,但很多家长因为教育方法不得当,孩子没有成“龙”,反而成了“虫”,家长的美好愿望也就落空了。如果想让孩子做人中之龙,首先要让他学会独立,自己的事自己做。

莉莉在奶奶的过度宠爱下产生了依赖心理,连走路都不愿意自己去走。这样的做法有很多副作用:一是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失去了,智力锻炼的机会也没了;二是孩子提高生活能力的机会失去了,剥夺了一次能力养成的机会;三是求知欲会很受打击。对此,爷爷奶奶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一点爱的距离,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来。

不少爷爷奶奶“心太软”,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进行“一条龙”、“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患了“软骨症”,见不了世面,经不住大风大浪。这样教育孩子的后果很令人担忧。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应成为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重要的一堂必修课。

因此,爷爷奶奶如果想锻炼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该多让孩子“自己来”,让他们自己面对各种问题,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利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先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上给孩子作决定的自由,然后再将他们可以作决定的事情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加,我们可以让他完成更难的任务,从而使孩子有了完成任务的骄傲感,更加自信和自律。

事事都包办代替的爷爷奶奶,显然不是好家长,这样只能害了孩子。孩子虽小,但他有自己的头脑、思想和情感,他是他自己。我们只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在一部分事情上帮帮他而已。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如果鞋带开了自己还不会系好的话,他会感谢爷爷奶奶以前十多年来辛辛苦苦为他系鞋带吗?他只能抱怨爷爷奶奶为什么没有教会他来做这样简单的事情。

杰奎琳,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遗孀,后来嫁给了世界船王奥纳西斯。尽管杰奎琳名扬天下、富可敌国,但她对儿子约翰的要求却十分严格,为了不使约翰日后成为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当小约翰11岁时,她就把儿子送到了英国的德雷克岛“挑战者营地”去接受训练,学习驾驶帆船、独木舟、练习爬山,通过这些来锻炼儿子刚毅果断的独立人格。

约翰l3岁时,杰奎琳又把他送到缅因州的一个孤岛上去学习独立生活的勇气和技能。20天的训练中,不给食物。只给一加仑水、二盒火柴以及一本如何在野外谋生的书。

在约翰15岁那年,杰奎琳又送儿子到肯尼亚的荒郊野外里独自生存,在暑假期间,杰奎琳还把儿子送去参加“国家产外学校”的70天训练。

做了这些,杰奎琳还觉得不够,为了更进一步强化约翰独当一面的才能,杰奎琳又送儿子参加赴危地马拉志愿队,从事地震救灾工作,使他经受了许多磨炼。

由于种种原因,约翰自幼自卑、羞怯、优柔寡断、依附性强,但是杰奎琳从不放弃锤炼约翰独立自主的任何机会,使他成为一个自信潇洒、积极上进、理智节制、圆通练达的年轻人。

约翰于l983年毕业于布朗大学,在印度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回美国在纽约担任42届发展协会副主任。

1996年,约翰创办了一家杂志社,自己任杂志社的董事长。由此可见约翰由一个自卑怯懦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与母亲独特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值得爷爷奶奶借鉴,吸取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爷爷奶奶应该知道,孩子总有一天是要独立的,如果孩子想自己动手,家长没必要总是关心这关心那。就算是看到孩子做得不对或是丢了什么东西也可以先不管,放手让孩子去做。这样的做法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在自己动手尝试中获得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经验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它们都会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

带孙绝招:

年轻人畅谈自己正在做的事,老年人细诉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愚者高论自己想做的事。

——(法)唯物主义哲学家D.狄德罗

多让孙子给您帮帮小忙

在家庭生活中,爷爷奶奶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分派一些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给花草浇水等,以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更好地体验劳动的乐趣。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的小事,不但有助于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还能改掉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

优裕的生活环境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越来越懒惰,爷爷奶奶尤其要注意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克服“偷懒”的心理。对洗碗、洗菜、洗锅、倒垃圾等轻活儿,尽量让孩子独立去做。有些家务,如包饺子、收拾房间、整理桌面、叠被子等可以让他和大人学做;还可以让孩子帮忙买油盐酱醋等,既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能让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所提高。爷爷奶奶不用担心这样会把孩子累坏,孩子往往比大人想象的能干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就变得越来越能干。

一些家长有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孩子长大了,子让就会帮忙做家务了,可是到了该帮助做家务的时候了,孩子却认为那是额外负担,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有些爷爷奶奶在孩子还小时,总怕她会打碎碗,弄脏衣服,或打扫不干净,所以每当孩子主动伸出帮忙的手时,爷爷奶奶总会说:“你还小,以后再做吧。”孩子怎么坚持也没用,结果现在让孩子帮忙时,爷爷奶奶就会发现孩子就多少有点不耐烦,即使干了,也劲头不大。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在教育学生方面很有一套。在家中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孩子在家不大吼大叫,吃饭时也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伸直。家规一套又一套的。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严厉的叱责。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做饭,他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来,母亲问他中午吃些什么,他说没有吃什么。母亲问他十二岁的姐姐,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两姐弟却说:“你没有告诉我们呀!”

同样的情形,那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子里没有酱油。而家里又适逢有客人造访,菜不能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手回家了。

这些孩子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常遭家长的叱责。家长管得过严,从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动习惯。

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自己从没有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他们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这些都一一说明,家长管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发育与成长。过多的或不当的叱责不仅会束缚孩子的主动精神,也会扼杀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与依赖性。然而今日的世界却到处充满挑战,要求所有的人具备独立思考、坚强的意志、创新与创造的能力。

有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一个大毛病就是“四体不勤”,在家里只管念书,百事不管,不爱劳动,不会劳动。这当然不是天生的,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喜欢做事情的,上述家长对孩子小时候的描述具有普遍性,这是小孩子好奇、好动的天性使然。可见,究其原因在于家长,一方面是家长过分疼爱,另一方面是家长没有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好处。

爷爷奶奶可以先对孩子提出任务,再悄悄创造让孩子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让孩子学洗衣服时,可以先洗污渍少的,再逐渐增加难度,这样才会增加孩子做家务的兴趣,而不至于让孩子一下子被难倒或再也不听从指挥。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或间接指导孩子做简单的事,让他体会到依靠自己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

在给孩子分配家务的同时,爷爷奶奶还可以用给孩子讲名人轶事等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许多大事。

孩子做家务的时候,老人最好不要过度关注,要给孩子充分的行动自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大人不要中途插手,在进行过程中最好别提出任何建议,给孩子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才敢大胆地去尝试,也更容易成功。

当孩子独立完成了一件事的时候,祖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例如孩子自己洗了脏衣服,尽管洗得不怎么干净,我们也应该微笑着夸奖他“会自己洗衣服了,真是个好孩子”等等。同时,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教孩子一些做家务的技巧和方式方法,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再例如,当看到孩子打扫房间时,应该及时称赞他:“你真能干,家里干净多了……”

孩子对大人的评价和肯定都很在意,因此当孩子主动向爷爷奶奶展示自己做事取得的成绩时,爷爷奶奶一定要停下手中的工作,及时给予孩子关注和夸奖,给孩子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让我来看看,嗯,确实有进步!”

平时,爷爷奶奶还可以请孩子“帮忙”。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行动不那么灵便,可以经常让孩子帮助自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比如晒衣服的时候,对孩子说:“乖孩子,帮奶奶拿几个衣架!”这种情况下,孩子总会积极地去帮忙。

爷爷奶奶可别小瞧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给您帮点小忙的作用。让孩子做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劳动教育,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有好处。

一、可以锤炼孩子的动手才干和解决题目的才干,这个直接作用于孩子逻辑思维才干的进步,可以进步孩子的数学和物理的学习才干和语言逻辑才干。

二、可以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会干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强。

三、可以培育孩子的责任心,通过做家务,孩子可以体谅家长的辛苦,逐渐承担自己在家庭里、社会上的责任,培育了孩子良好的品格。

四、劳动能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心理学家研讨发现:当人在体力劳动和体育锤炼时,头脑里氧气最充分。成人一次留意力只能集中50分钟,因此不能让大脑连续学习几个小时,这样效率就会降落,还会造成神经虚弱。而人在劳动和运动时,思维部分是休息的。应该是学习45分钟,劳动或锤炼15分钟,天天累计劳动或运动量至少一小时,这样会使学习更有效率。

总之,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多给您帮点小忙和家人一同操持,一同分享,可以促进家庭人际关系的融洽,增进亲情,形成和睦、团结的家庭。所以爷爷奶奶以后再做家务的时候别忘了算上孙子一份。

带孙绝招: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俄)无产阶级革命家 列宁

培养孙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思想观念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在行为意义上表现为个体为达成未来的目标而延迟即时的快乐与满足。”自我控制能力可以表征一个人身心发展的成熟度。

对于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的个别差异。比如,孩子也知道饭前吃零食不好,但当他看到香喷喷的点心和甜甜的巧克力时,禁不住美味的诱惑,趁妈妈不在家就拿来吃。孩子在去医院的路上,答应妈妈看病时不哭,但当医生把听诊器放在他的前胸,他又“哇”地哭了出来。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说明,他们并非有意和大人过不去,只是因为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

小宝是一个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讲,虽然老师一再提醒,但他仍然控制不住接连不断的小动作。一旦下课,他就快活得像个学龄前孩子,东跑西窜,玩个没够。如果爷爷奶奶让他坐下来写作业,他就哼哼唧唧,晃来晃去,又是撒娇,又是装肚子疼。这样不但影响了他自己的学习,也带动了班上其他同学学他。使爷爷奶奶又头疼又苦恼。

自我控制能力是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爷爷奶奶应该注意孩子自制力品质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好孩子的自控能力呢?

从小培养,及时监督。

对孩子的自制力,不应消极地等待它“树大自然直”,必须从小积极培养。从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话时开始,家长就要注意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正确评价和判断自己行为的适宜度,让孩子慢慢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一般来说,孩子比较小时,自制力的培养主要是生活习惯上的问题,如规定孩子有规律地生活,让孩子按时就寝、准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做作业及游戏、按时完成爷爷奶奶指定的家务等。也许开始培养时,孩子并不一定完全理解某种做法的道理,而是单纯地响应。例如,爷爷奶奶不许孩子玩火柴,每当孩子拿起火柴时,就受到不能玩这个的约束,久而久之,看到火柴就不动手了,但对于火柴燃烧,玩火很危险的道理却还不甚了解。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爷爷奶奶在培养孩子约束自己的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及时的进行道德教育。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自制力的发展是和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等相联系的。爷爷奶奶要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独立完成作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形成比较稳定的意志品质。

比如,爷爷奶奶可以制定家庭规则来要求家庭成员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晚上不能太晚回家:未经家人同意不能在外留宿;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当然,爷爷奶奶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比如,未经家人同意而在外留宿会让家人担心,这样孩子会比较好接受。

采取“积极倾听”的做法。

家长学会用言语表达对孩子的同情,例如,“我看得出来你今天很不高兴,你能具体地给我讲一讲吗?”当孩子说出自己希望得到某件东西的想法之后,爷爷奶奶要告诉孩子,因为得不到某件东西而不高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此去伤害别人甚至损坏别人的财物,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通过讲道理,让孩子忘掉刚才的不快,并尽快平静下来。如果在这样做了之后,孩子仍然耍脾气,那么,爷爷奶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他的方式,让孩子独自反省一会儿。爷爷奶奶可以呆在附近,但不要去管他,要让孩子知道,靠耍脾气是不能左右爷爷奶奶的。过了一会儿,爷爷奶奶再走到孩子跟前说,“现在该控制一下你的情绪了。我们开始数数,当我从l数到l0的时候,你就会平静下来了,是吗?”这时,大多数孩子可能从中学会了自我控制。

孩子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就会盲目行事,很难干好与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事情。例如,一名中学生成绩很好,但由于迷上了电子游戏,便整天泡在电子游戏机室里打电子游戏,一发不可收拾,而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导致被学校开除。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爷爷奶奶要帮助孩子建立“可”、“否”的观念,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先在脑海中有一个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我。

带孙绝招:

人可以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

——(德)哲学家 诗人 尼采

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潜能

琦琦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性格内向,聪明,各方面都不错,可就是不爱举手发言。爷爷奶奶对这件事特别着急,每天放学时总问:“你今天举了几次手?”结果孩子把这事当成负担,上课时特别紧张,想举手又怕,每次站起来又不知道该说啥。

为此,老师和她的爷爷奶奶进行了交谈,一起分析了琦琦的情况,他们认为琦琦之所以不敢举手发言,可能是由于大人对此事过分关注,从而造成她的心理负担。所以老师和琦琦的爷爷奶奶约定,今后不再每天问她的表现,而是让她主动报告自己的进步。等她恢复了自信,再给她提出努力的方向。

根据琦琦的爷爷奶奶反映琦琦喜欢讲故事的情况,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为琦琦的班级每个星期五都要举行一次讲故事比赛,讲得最好的小朋友可获得“故事大王”的称号。那天,老师有意请了几个口语表达能力一般的孩子讲故事,然后神秘地告诉大家:“我们班有个小朋友讲的故事可好听啦,你们想不想听?”“想听——”孩子齐声道。“你们看者她,她有点不好意思讲,怎么办呢?”孩子们嚷开了,有的说“我们闭上眼睛听。”有的说:“我们转过身去听”……老师见时机已成熟,就说:“掌声欢迎琦琦同学。”琦琦低头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了上来,用细微的声音说:“我讲的故事叫《老虎和小羊》,她边说边看老师,老师却装作豪不在意的样子,看到大家都没有注视她,她的声音稍稍大了些,班上很安静,故事讲完了,孩子们为她鼓掌。此时,琦琦小脸上充满了激动和快乐。以后上课也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了,性格也变的开朗很多。”

现实生活中,家长们无不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成长的期盼,当看到人家的孩子表现杰出时,不少家长常会埋怨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这种一味埋怨孩子的做法不仅是徒劳无益的,相反还会伤害孩子的幼嫩的自尊心。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潜藏的才能,即便是临床上认为弱智的儿童也是这样。努力激发出孩子的潜能,给其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是爷爷奶奶应当着力去做的事,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

留意观察孩子的潜能。在日常生活中,爷爷奶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喜好憎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或在自己阅读、游戏时,可以察觉出他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有耐性却有创意,虽不善言辞却很热心,把这些蛛丝马迹记录下来,你就能归纳出孩子的性格趋向或者说擅长的一面,从而诱导激发他。

给孩子制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了解孩子的性格趋向与喜好之后,别忘了给他机会多加练习。比如,有家人过生日时,鼓励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每周一晚上轮流朗读短文并发表心得,让孩子把当天经历的有趣的事叙述一遍或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随时给机会让孩子帮家长的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这样越做越熟练,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

指导孩子要有耐心。既然给孩子机会,就要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有些爷爷奶奶一时叫不动孩子做家务事,干脆自己做;嫌孩子不会买东西,索性自己出门;认定孩子念不好书,便帮他一题题复习……久而久之,孩子生出惰性,心想反正爷爷奶奶一定会伸手援助,便乐得坐享其成,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所以,当爷爷奶奶埋怨孩子懒隋时,不妨扪心自问,是否对孩子缺少耐心,把孩子的表现机会“洗劫”一空了。

多给孩子肯定的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当孩子自己动手做、开口说时,爷爷奶奶应该给他肯定的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个天才,也需要有一个练习的机会来酝酿信心,而后越走越顺。如果只是一味地打击、批评,孩子会窘得抬不起头,再也不肯尝试,终其一生都要靠家长来帮助的。

带孙绝招:

思考是理性的劳动,幻想是理性的游戏。

——(法)文学家 雨果

爷爷奶奶别替孙子承担责任

现在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些爷爷奶奶过度保护孩子,在孩子即将遇到挫折时,先替他化解,这样不但使孩子形成不健全的性格,过于软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且一遇到困难或挫折,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殊不知,爷爷奶奶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爷爷奶奶就要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纠正他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当孩子想跑步时,家长就可能会说:“别跑,会摔跤的。”你当然是好心,作为家长,你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你知道吗,你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肯定他一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的话,你强调的是鞋带,而不是孩子的笨拙。而且事实上,当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对你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你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尤其是在幼儿时期,此时的孩子是父母等长辈的“掌上明珠”,“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每一个举动、每一句娃语都博得长辈的满心欢喜,加上优越的物质条件,于是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孩子一哭就“哄”,有求必应,说一不二,孩子在众星捧拱月般的环境中成长。长此以往,幼小的孩子滋长“骄”、“娇”两气,形成不良的性格和习惯,这已给孩子今后的良好发展设下了种种障碍。

责任感的培养是少年儿童健全人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责任感将为孩子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养成自治、自理能力。责任感的培养有助力孩子理解、体谅别人,养成合群的好习惯;还有助于孩子关心,疼爱别人,能很快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并及时纠正错误。而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反应不闻不问,我行我素。

责任心,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今后他对社会,对家庭的价值体现。可以说,没有责任心的人,既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别人的感情回报。所以爷爷奶奶要格外重视对孩子的责任心培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在年近50的时候,方得一子。老年得子是人生的乐事,这位老人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他看儿子喜则喜,儿子悲则悲,一切都顺着孩子。孩子到四五岁时,由于父母溺爱,强横霸道,为所欲为,一不高兴就骂人打人。到十七八岁时,年纪大了,胆子也大了,常常偷他父亲的钱到外边去赌博,一掷千金,毫不在意。父亲知道了,当众大骂他一顿。儿子不但不听,反而骂他父亲:“你死都不会死,还要来骂我,你当心点,我迟早总要杀死你。”其父听到儿子这么说,虽有点担心,但总是不大相信。不过也不能不防备。这天夜里,父亲把一只小斗桶放在床上盖上被子,像是有人睡觉。他躲在暗处观察动静。果不其然,半夜里儿子摸进屋来,举起大斧朝床上猛劈下去。当时,儿子以为砍死了父亲,马上逃跑了。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位老人已有80多岁,暮年孤独,苦不堪言,睹物兴怀,悲感交集,虽恨他儿子无天良,但也仍旧望他回来。一天,老人正在桑园散步,忽有一年逾30的农夫走过来,对他说:“请你把这株老桑枝弄弯来。”老人笑嘻嘻回答道:“老弟!老桑枝哪里还能弄得弯呢?”农夫说:“不错,不错,桑枝要小弯,儿子要小教。”老人听到这话,不觉顿触旧恨,泪珠点点,泣不能抑。原来这位农夫就是他那失踪了十几年的儿子。见到儿子,老人也终于醒悟过来,悔恨地说:“我的儿呀,你以前要杀我,是我不从小教你的缘故呀!”

俗语说“严是爱,松是害”,爱是有度的制约,爱而不严,孩子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严而不爱,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情爱之蜜只有渗入严格之水,爱才会更加甘甜。那些为人父母的,千万不要忘了给你的爱加一点“严”,将“严”渗透到爱的过程中,爱严相济,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爷爷奶奶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

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心,父母的责任心真正应该体现的地方不是在孩子衣食方面,而是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对孩子盲目地给予自以为是的爱,不仅是无效的行为,更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不注重孩子的责任心的培养,那么将来孩子长大后就很可能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人。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就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内内的事,家里的人不能围着他一个人转。

2.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正确地处理孩子的过失,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当孩子知道自己有过错时,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要求: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求得心理平衡。这是多么好的教育机会呀!在孩子内疚和不安急于求助时,让他明白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这一做人基本原则,这将使他刻骨铭心。

1922年7月4日(美国国庆节)前夕,一个11岁的小男孩用某种方式得到了一些禁止燃放的爆竹,其中包括威力很大的掼雷。下午他来到罗克河大桥旁,背靠桥边一堵砖墙甩响了一只掼雷。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他正在洋洋得意时,一辆汽车驶过来,司机命令他上车。

“爸妈教导我不要上陌生人的车!”小男孩拒绝说。直到司机亮出了警徽,他才听命上车。

到了警察所,他被带去见所长,他认识那位所长,他经常和他父亲一起玩纸牌游戏。当然他希望得到宽大处理,但所长马上给他父亲打电话,把他的劣迹告诉了父亲。不论交情如何,父亲必须付12.5美元的罚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钱。所长严格执行了禁放爆竹的规定。

事后,父亲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但父亲并没有因为他年龄小而轻易原谅他,而是板着脸深思老半天不发一言。母亲在旁“开导”,父亲只冷冰冰对孩子说:“家里有钱,但是这回不能给你,你应该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这12.5美元是我暂借给你的,一年以后必须还我。”这件事迫使小男孩到处打零工偿还他欠父亲的债。

为了还父亲的债,他边刻苦读书,边抽空辛勤打工挣钱。由于人小力单,重活做不得,便到餐馆洗盘刷碗,或捡破烂,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自豪地交到父亲的手里.父亲欣慰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将来是有出息的。”

后来那个小男孩参加总统竞选,并成功当选,他就是罗纳德.里根。里根的父亲对里根的教育告诉我们,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要是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家长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这样会淡化了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也可以称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应负的责任,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都应该恰当地引导孩子,让他承担,这才是新时代爷爷奶奶的真正爱心。

带孙绝招:

生活是由一系列的经验组成的,每一个经验都会使我们变得成熟一些,虽然有时我们很难体会到这一点。

——(美)政治家 福特

老人别怕孩子“搞破坏”

一般来讲,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由于动手能力不强,在与周围小朋友的交往感受到比较,孩子内心会非常沮丧,这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形成孩子不原意动手做,执行力差,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孩子不爱动手做作业。而不动手去做最后会导致,孩子看什么都很简单,但自己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眼高手低。这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儿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爷爷奶奶的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存发展的能力,是在残害自己的孩子。

纵观世界上对人类文明进程有重要影响的杰出科学家们,他们大多从小就开始动手操作,虽然有的行为被成年人视为“破坏”,让父母皱眉、老师头疼,然而就是这些淘气的“坏”孩子,长大后却凭其从小养成的良好的动手习惯而成为科学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辉煌一笔。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是孩子一生受之不尽的无尽财富——思考、创造、智慧和动手能力。

1、首先爷爷奶奶要认识孩子为什么要“搞破坏”

小机器人的零件散落在客厅里,桌上的电话机被拔掉了线,台灯罩也掉到了地上……不用说,这又是滔滔干的好事!刚满四岁的滔滔,越来越让他的爷爷奶奶不知如何是好了。滔滔一点也不笨,他说话早,走路早,动手也早,可他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强”了,只要是他玩过的东西就难逃被“肢解”的厄运。他的爷爷奶奶有时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滔滔的这种情形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儿童破坏性行为,孩子有这种行为,爷爷奶奶大可不必紧张不安,不妨和儿童心理学家一起认识孩子的这种行为。

(1)用“破坏”来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从婴儿起就开始接触和认识外界的一切,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他们会利用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偶尔也会摔一下的方法,来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如果您家的孩子正处在这个时期,就请把家里的东西收藏好,给他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买些耐摔的玩具,让他好好研究研究吧!这时,爷爷奶奶要慢慢引导孩子,使其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同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孩子手里的东西要少棱角且质量好。

如果孩子好奇地想知道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比如总想弄明白不停转动的大座钟里到底装了些什么?电视机里是否真有个会讲话的小人?那么,爷爷奶奶修理家中物件的时候,不妨让他也来参与。可以当着他的面拆卸家中废弃的物件,没有危险性的动手部分可以让“好奇宝宝”来操作。

(2)不要责备“笨拙”的探索者。幼儿手脑的配合还不是很谐调。他们在四处碰触探索的过程中,会由于手脑配合的不谐调而产生许多“危险动作”,例如一不小心就把桌子上的杯子打翻了。或是把玻璃瓶打破了。其实,他不是故意的,爷爷奶奶应该更耐心些,帮助他懂得什么是危险。

对孩子无心造成的过失,爷爷奶奶可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杯子打翻了,就让孩子用抹布擦干桌子,玻璃瓶打破了,让他帮助拿来扫帚和簸箕。让孩子善后要比严厉地责备他好,毕竟他不是故意的。

(3)孩子无法控制他们的“蛮力”。幼儿对力量的使用也有一个尝试的过程,因为他们还不了解应该用多大的气力去完成某件事,所以家里会出现抽屉被拉到地上,东西被摔坏等现象。这也是他们的正常行为,是孩子在学习与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

总之,对孩子的这些行为,爷爷奶奶应该做的不是惩罚,而是让他们领会哪些事他们做了别人会称赞,哪些事他们做了会造成伤害,从而让孩子了解普遍的社会规范,知道每个人做事的限度和应该遵守的法则。

如果孩子拉抽屉的力气用大了,不妨再让他慢慢地轻轻地拉一次。让孩子尝试从轻到重地使用力气也能使他学会如何控制好自己的力量,这对周围环境的损害也会小很多。

(4)留心孩子用“破坏”来“抗议”。如果爷爷奶奶发现孩子有破坏行为,就应该多留心他最近的动向,说不定他的“破坏”情绪的起因是大人对他过于严厉。有时候,孩予外在的破坏行为也是他内心困扰的表现。也许孩子只是觉得孤单,也许他只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2.让孩子在“破坏中”锻炼自理的能力

在目前中国的家庭中,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动手的机会越少,有一个神童,五岁时,各科综合评测就已经达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这孩子弹得一手好钢琴,非常优秀,但是她对自己的妈妈寸步不离,因为她已经养成了每天要妈妈帮助穿衣喂饭的习惯,离开妈妈,她的生活难以自理。她的妈妈是一个记者,为了孩子,辞职在家,专心培养和照顾这个令人羡慕的神童。同时,由于这个孩子过于依赖妈妈,同妈妈的接触也最密切,所以,她开始排斥爸爸,她认为爸爸是多余的人。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但是我知道另一个没走太远的优秀孩子。

儿童时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等到秋天要收获的时节才匆匆忙忙开始播种,就已经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撒种、灌溉、施肥,才能让这小小的种子及早发芽、茁壮成长。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养也要在儿童时期开始。很多家长都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想法,这对孩子太冒险了,因为孩子的成长道路,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不知道孩子会遇到什么,如果一切都寄托于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来解决本应该由我们承担的责任,这似乎没有尽到家长所应尽的义务。所以爷爷奶奶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搞破坏”,别扼杀了孩子动手的能力。

带孙绝招: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一旦长大后如何仍不失为艺术家。

——(西)画家 毕加索

给孙子零花钱,不如教孩子怎样理财

目前的孩子普遍存在挑吃比穿,不爱劳动,不珍惜物品,不刻苦学习的现象。许多爷爷奶奶也认为勤劳俭朴是过时的口号,将上述孩子的不良表现,看做是小事,不屑一顾。甚至有自己小时候吃苦多,现在条件好了,让孩子多享受一些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唐代诗人李商隐说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道出了勤俭才能兴旺发达,奢侈必然破落衰败的国和家的兴衰之道。试想,我们的孩子从小只知道享乐,不求上进,只思索取,不思奉献,长大不是庸才就是“败家子。”

乱花钱是许多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爷爷奶奶更是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许多孩子吃要最好的,穿要名牌的,家长总是宁愿自己节约,也要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们总是说:“唉,为了孩子……”于是,孩子就变本加厉,内心的欲望不断膨胀,这样不仅家长无法承受,孩子的心灵也会被金钱所扭曲。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孩子的理财教育相对比较欠缺。在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父母从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对他们进行理财教育。欧美发达国家的父母认为,培养孩子自主理财的习惯,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正确理解金钱。要让孩子认识到金钱在生活中是必需的,要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必须用钱交换: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花的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用劳动换来的,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让孩子认识到钱不是万能的,金钱并不能买来亲情、健康、生命等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爷爷奶奶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理财的习惯呢?

1.首先爷爷奶奶要端正对孩子的爱

邓肯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我每次听到别人谈论,多赚些钱留给子孙,我总觉得他们这种做法夺去了儿女种种冒险生活的乐趣。他们多遗留一块钱,便使儿女多一分软弱。最宝贵的遗产是要儿女能自己开辟生活,能自己立足。”

约瑟夫·雅各布斯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国建筑业巨头。l971年的一个傍晚,他和妻子在加州帕萨迪纳的家中与3个女儿就自己的巨额财产如何处理的问题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因为我非常爱你们,”约瑟夫·雅各布斯慈爱地说,“所以我决定不留很多钱给你们。”然后,他给女儿们讲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谆谆教诲她们要学会自立,自己去创立人生和财富。在得到女儿们的赞同后,他签字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在自己死后捐献给慈善事业,每个女儿只得到l00万元——这只是他巨额财产中很少的一部分。什么是爱孩子,每一个家长都有不同的体会,但是,有一点爷爷奶奶是需要明确的,溺爱不是真正伟大的爱。

在中国,由于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爱就不用细说了,但是,许多爷爷奶奶给孩子的爱都仅仅局限于表面。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这些事情本来应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样有利于让孩子学会做人的起码道理,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用金钱来解决问题。以为给孩子钱,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不会被人看不起了,殊不知,孩子在金钱面前逐渐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这样的爱能说是伟大的吗?真正的爱应该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让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

约瑟夫·雅各布斯事后是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的:“父母如果溺爱孩于,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情。”其实,约瑟夫·雅各布斯认为应该让孩子对金钱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如果孩子坐拥巨额家产,不用劳动也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贪婪的享受,那么这无疑是把孩子推向了堕落的深渊。孩子由于体会不到挣钱的辛苦,他们会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婪,从而做了金钱的奴隶;一旦某天他们没有了钱,就有可能受人控制,走向堕落。

在这方面,许多富翁都有相似的看法。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是当今世界首富,他与妻子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满足孩子们的一些要求上,他们绝对是一对“吝啬鬼”。盖茨从不会给孩子们一笔很可观的钱,当小儿子罗瑞还不会花钱,而女儿珍妮佛已经可以拿着一些零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罗瑞总是抱怨父母不给自己买他最想要的玩具车。盖茨却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的确,在钞票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养尊处优终将会让他们一事无成。所以盖茨夫妻二人宁愿将这些钱捐给最需要的人,而不随意交给孩子挥霍。盖茨甚至公开表示过:“我不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因为这样对他们没有一点儿好处。”

2.爷爷奶奶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节制

洛克菲勒经商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把父母教育自己正确认识金钱的办法也用于教育他的子女。他在家里搞了一套完整的虚拟的市场经济,让妻子做“总经理”,而让孩子们做家务。每一项家务所能获得的报酬被公布出来,只要孩子们主动去做这些家务,他们就能得到相对应的报酬。母亲则根据每个孩子做家务的情况,给他们零花钱。

洛克菲勒经常告诉孩子们要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他在厨房里摆放了6个杯子,杯壁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姓名,杯子里面装的则是孩子们一周用的方块糖。如果哪个孩子过多地贪吃了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方块糖的时候,他则只有喝苦咖啡了。想要得到糖,那就只有等到下周父母再次发放了。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孩子们都知道了有节制的生活是有好处的,而随便消费自己的东西,消费完了等待的就只有苦味了。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越早接触钱,越早具备理财的观念,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关键是家长如何教孩子花钱、理财。洛克菲勒的聪明在于用生活事例教会了孩子钱是来之不易的,花钱要有节制。

所以不论自己的经济条件如何,爷爷奶奶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一定耍有节制,不可随意多给,也不要有求必应,耍把钱的数额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应给多少,钱数应根据孩子的日常消费来预算,例如,主要包括餐费、交通费、购买学习用品的费用、必要的零食费等。一般来说,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给孩子一些零用钱。最好的方法是每星期的同一天给孩子同样数目的钱,这样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随着孩子年龄和责任心的增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可逐步增加。当然,爷爷奶奶所给的钱应该比预计的要稍微多一些,比如比必须要花的钱多l0%,这样可以让孩子理财有一定的灵活性。

3.教孩子有计划她花钱

孩子的欲望总是很强烈,老是喜欢买一些新鲜的东西。刚开始时,孩子的这种欲望是无意识的,家长如果不注意而一味迎合就会纵容、滋长孩子的不良欲望。怎样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首先,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许多爷爷奶奶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带着孩子走进玩具店或者商店的时候,孩子总是会没完没了地要求家长买各种玩具和食品等。这是许多家长感到头痛的问题。有一位奶奶非常明智,她每次带孙女去商店前,总是先跟孙女说:“今天,奶奶带你去商店玩,你可以买一件你最想买的东西,价格在20元以内。你得先想好要什么才决定买,如果你要好几件东西,奶奶就不带你去了。”孙女听完奶奶的这个“条件”后,总是高兴地回答:“奶奶,我知道,我最想要一个布娃娃,不过我还得去店里看看什么娃娃漂亮。”于是,祖孙俩就去商店了,奶奶带着孙女看各种各样的娃娃,并给她讲一些与娃娃有关的故事,孙女最后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娃娃回来。

这位奶奶的聪明在于给孩子出了一个难题,孩子需要事先来决定她要买什么及价格上限。专家帕特里夏·埃斯特斯说:“适当地拒绝孩子很重要,即使你完全是可以满足他们的。必须让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例如,许多小孩喜欢吃冰淇淋,如果买一杯要花2元的话,家长就可以告诉他们:“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给你1元,等到明天再给你1元,你才能买来吃。”

其次,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钱花到哪里去了。洛克菲勒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觉前必须记下每一天的每一笔开销,无论是买小汽车还是买铅笔,都要如实地一一记录。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孩子们的记录,无论孩子们买什么,他都要询问为什么要这些东西,让孩子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孩子们的记录清楚、真实,而且解释得有理由,洛克菲勒觉得很满意,那他就会奖赏孩子们5个美分。如果他觉得不好就警告他们,如果再这样,就从下次的劳动报酬中扣除5个美分。洛克菲勒的这种询问孩子花销但绝对不干涉的做法,让孩子们很高兴,他们都争着把自己记录整齐的账本给父亲看,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不再乱花了。

当孩子手中有了一定数目的钱时,爷爷奶奶要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地使用。许多孩子的毛病就是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花完了再要。针对这点,爷爷奶奶要督促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消费计划,当然,消费计划主要由孩子来制定。

例如:爷爷奶奶在给孩子钱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个支出原则,让孩子自己去制定计划,爷爷奶奶不要干预孩子制定计划,但是要对孩子的计划进行监督、检查,看看孩子是否根据计划合理地使用零花钱。通过家长的指导和监督,孩子就会提高理智消费的能力,能够有所节制地花钱。

再次,要教孩子一些节约花钱的方法。告诉孩子,一个人可以在生活中尽量减少金钱的支出,这样,手中的钱就会多起来。有什么方法可以少花钱呢?例如,买东西之前必须要想清楚是否真的需要,可以让他们在心里问自己“是不是已经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打算要买的东西。”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有些支出是不必要的。教孩子每周在固定的一天去购物,不要天天购物。购物之前一定要列个清单,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买东西,不要见什么买什么。鼓励孩子把手中的零花钱用到正当有益的地方。在培养孩子上述的品质的过程中,家长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孩子身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爷爷奶奶要教会孙子合理理财,首先自己得是理财好手,这样榜样作用就会更有说服力,孩子也更容易得到启发。

带孙绝招:

天才不能使人不必工作,不能代替劳动。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的工作。

——(苏)数学家 斯米尔诺夫

爷爷奶奶要“倚老卖老”的教育孩子

奶奶出去买菜了,把5岁大的笑笑留在家里。那是个寒冷的冬天的早上,笑笑觉得无趣,便找来一个打火机打着玩,突然打火机燃着了被单,引起火灾,他吓得不敢动弹,等到邻居招来消防队员破门而人时,不幸已经发生了。

这类不幸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孩子碰到危险不知道如何应付。你的孩子有能力处理紧急事故吗?你的孩子知道如何避开危险吗?只告诉你的孩子提防陌生人,遇到火警不要惊慌失措是不够的,爷爷奶奶们一定要把人生中的遇事经验传授给孩子,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碰到危险情况该做些什么和不应该做些什么。“倚老卖老”有时也未必不可。

首先爷爷奶奶说话的语气要肯定,不能吓唬孩子。想一下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讲给他听,问他该怎么办。把你们的一问一答当成游戏,可使该子对找到“答案”而兴致勃勃。此外,要注意安排一些实习,因为许多的孩子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真正遇事时却不能付诸实际行动。下面7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还有应该如何应付的建议,爷爷奶奶可以参考下与孩子一起进行讨论:

1、你和爷爷在一个大购物中心(或者公园),你让一些东西吸引住了,停下来看一看,一抬头,爷爷却不见了,告诉那里的负责人你找不到爷爷了,在购物中心去找穿制服的警卫人员,千万不要随便抓住个大人就告诉他你找不到爷爷了。

2、你独自在家,有人敲门,你从窥视孔里发现是一个陌生人:独自在家的时候,千万不要给陌生人或只来过家里一两次的人开门,即使那人说有紧急的事情,或者说是你的爷爷奶奶叫他来的,也不要开门。但不理也不行,窃贼也许是在试探你家里有没有人。你要隔着大门对外面的人说,你的爷爷奶奶在休息,请他稍后再来,然后打电话给爷爷奶奶或邻居:“有陌生人在敲门,在他离开以前,请你在电话里陪着我。”

3、你步行回家途中。注意到有人可能在跟踪你:走到马路对面或另走一条路以避开那人。假如那个人还在紧跟着你,甚至强迫你,跟你一起走,你就应该跑向一处人多的地方,例如商店或者繁忙的十字路口。不要随便看见一所房子就跑去,因为那房子也许是空的。又或许那里的人不给你开门,如果你家里没有人也暂时不要回去。

4、夜晚家里人都睡着了,你闻到燃烧东西的气味醒了过来:要大喊“失火了!失火了!”叫醒家人,然后顺着你们平时讨论过或防火演习中预定的通道离开室内,到外面约定的地点。记着不要使用电梯。如果有烟,俯下身子爬出去。可是如果你发觉卧室门过热,那表示火头就在门外,开门很危险。假如你住的是高楼,不要试图从窗口跳出去,应该用被单打信号,让消防队员知道你在屋里。这些都做了以后,便尽量贴近地板,因为那里的空气中烟量较少,用湿布掩住口鼻,等待消防队员救你出去。

5、你发现惟一在家里的大人一动不动地躺着,你使劲摇他也不醒:如果家里有电话,应打紧急事故电话,等人来救援或请邻居来帮忙。

6、你独自在家,不小心割伤了自己:如果流血很多,用干净的毛巾包住伤口,但不能包到太紧使你感到疼痛。然后打电话给父母或邻居。

7、你和一个不会游泳的小朋友在河边或游泳池边玩,他掉进了水里:除非你受过适当的救生训练,否则不要跳到水里去救人。这时你要大声呼救。假如有个救生圈或是任何漂浮的东西,扔给你的朋友,高声喊他抓住,等人来救援。你也可以趴在水边,把你找到的一根木棍、树枝或长杆伸给你朋友抓住,把他拉到岸边。但是要记住,手不能伸得太远,而且一定要保持腹部贴地,那样你才不会失去平衡跌到水里。

给爷爷奶奶的一些提示: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家长平常应多下点功夫:可以沿孩子放学常走的路,向他们指出什么地方可以去求救,什么地方必须躲开,如小巷和无人的空地等;要孩了实习割伤、轻微烧伤与其他损伤的急救法,鼓励他们学习急救课程;告诉孩子,如果没有大人的看护,不要在水边玩耍;帮助孩子记住住址和电话号码,如果电话有区域号也要记住,要他能正确说出自己住在哪里:教孩子使用电话,在家里电话上贴上个卡片,把你的住址、警察局、消防队、医生、医院和一个邻居或亲友的电话号码写在上面以便孩子在急用时能够很快地寻求帮助。

带孙绝招:

生活是一本最大、最厚的书,是一本最生动、最激动人心、似乎好懂、其实难懂的书。

——(中)作家 秦兆阳 HpxN19vmB3A7zD7seNfRN8BKWa4h0NNJTB8HNiUrHHE9n4iKvlCR86ejVnTRahi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