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但是怎样的孩子才算是聪明,聪明的体现具体又指的是什么呢?从通俗意义上讲,聪明即是智力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高智商。聪明孩子的智商不是生下来就那么高的,除了先天遗传的因素外,妈妈可以依靠后天的爱和努力让他们的智商提高,这可是妈妈能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一、如何发现和培养智力超常的孩子
古今中外有很多智力超常儿童,如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6岁就能做诗;德国古典作曲家贝多芬13岁就创作了三部奏鸣曲……
妈妈们都希望拥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孩子是否聪明,常常以智商高低来衡量。所有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高智商的孩子,那么智力超常的儿童有一些什么特点呢?对超常儿童又该怎样引导呢?
1.智力超常孩子的特点
(1)他们大多活泼可爱,体力充沛,健康状况优于常人。他们对社会适应良好,与父母、朋友相处也比一般人更融洽。他们的情绪问题较少。与同年龄同性别的孩子相比,他们更有独立性,充满自信,心理更为成熟。他们还具有机智灵活、富有幽默感、成就动机水平高等共同特点。
(2)显露出非凡的观察力和好奇心。爱因斯坦5岁时看到指南针,他便大为惊奇,动起脑筋来,想弄清究竟什么东西让指针总是指向一定方向的。后来他回忆当时的情况说,这是第一次意识到可见的事物后面一定隐藏着不可见的东西,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童年时期对昆虫和鸟兽很感兴趣,以至于后来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而成为著名科学家。
(3)做事很专心注意力持久,记忆力好,如超常儿童邝亚南,能熟练地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一般来说年龄小的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但超常儿却能长时间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记忆力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例如在看图书、画片时,他们会长时间聚精会神、心无二用,不仅注意到其中很突出的特征,而且连较细微之处也能注意到。他们对事物的专心能随着父母的指令及时地转移。如他们在搭积木时很专心,如果让他们放下积木去干其他事,也能很快地集中注意力。
(4)善于观察、想象力丰富。超常儿童观察物体较仔细,且爱提问题,他们还能大胆发挥想象力。如小画家胡小舟6岁画的“在月亮上荡秋千”表现出了不寻常的想象才能。
(5)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兴趣稳定。他们可能对科学、数学或需要抽象思维的游戏更感兴趣。爱迪生9岁时,母亲送给他一本化学书,他就自己进行科学实验,以验证书上的论述。著名博物学家彼得生终生孜孜不倦地研究鸟类,这种兴趣是他5岁时开始的。
(6)个性特征良好。超常儿童一般都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不怕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中敢于扫除障碍。
2.对智力超常孩子应合理引导
(1)制定教育计划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父母不能以为智力超常孩子接受能力强,学的知识越深越好,这是不符合科学育儿原理的。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制定一套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教育计划,安排的内容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的学习内容孩子会因学不会而觉得沮丧,对学习失去兴趣,太浅的学习内容孩子会觉得自己已经懂了而不感兴趣。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外智力超常儿童的成长史,都证明了环境对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给孩子提供一个能积极动手、动脑的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如给孩子提供一只旧闹钟,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拆装探索其构造原理,既是废物利用,又开发了孩子的智力。
(3)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个性。首先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智力超常孩子不能整天只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事,还要让他们多了解周围其他事物,多与人交往,培养活泼开朗的个性。其次,要鼓励孩子胜不骄、败不馁。智力超常孩子往往受到周围人们的称赞,这个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不能骄傲,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有时孩子因失败会气馁,这个时候父母也要鼓励孩子不要灰心,开动脑筋,努力解决问题。
3.端正对待智力超常的孩子的态度
古今中外,有很多很有天赋的孩子最后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在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例子应该是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所介绍的方仲永了。
宋朝的时候江西金溪县有一个世代以农耕为业的方家,突然有一天,5岁的儿子方仲永向其父索要纸笔,其父自然极为诧异,连忙从邻居处借来,于是方仲永便题诗一首并落上自己的名字。此事传开后,大家都感到很惊奇,于是纷纷请他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他题诗。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便天天带着他走东串西,而没让他进一步学习。到了十二三岁,王安石再见到他时,他作的诗已很一般。再过7年,王安石打听他的情况。回答已是“泯然众人矣!”与方仲永极为类似的还有韩国的金雄熔。金雄熔是1963年出生在韩国的一名神童。5个月时他就能记住动植物的名称,8个月时就正式开始念书。3岁时,他就专心学习英语。4岁时即入韩国的汉阳大学,一时世界为之震惊。他4岁时曾到过日本,在电视台进行表演,当时也只用了3分钟就顺利地解开了大学入学考试试题中的一道难题,让日本观众大为吃惊。
这位神童8岁时也到过日本,但是从那以后就慢慢没有消息了。
从方仲永和金雄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对待超常儿童的错误态度。其一是很多人以为孩子表现出了超常的才能优势,他就会顺理成章地具有这方面的非凡成就,认为根本就不再需要特别的培养。似乎有一天,突然发现孩子在我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拿起画笔就画了一幅出色的画之后,就认为孩子已经不需要我们的培养,也一样会在我们不需要准备的情况下成名成家。其二是我们做父母的过分将具有超常天赋的儿童置于舆论之下,这样一来,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首先,在别人的称赞中,孩子本人极易失去进取心,他也认为自己是不用发展就能成为天才的人。其次,过分置于舆论之下,让毫无抵抗力的孩子去面对外界的谈论和评判,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想想看,即便是一个成人,在面对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都难以招架,更不用说一个孩子了。在这种压力下,孩子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一定要比同龄的孩子出色,一定要远远地把同龄人抛在后面才能行,否则别人就会嘲笑我。让一个孩子长期在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下成长,极易使他心理崩溃。直到有一天觉得不堪重负了,他就很容易消极地逃避发展,将自己超常的才能隐藏起来,宁愿做个平凡的普通人。这样我们的培养计划就会宣告失败。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被我们发现了的具有超常才能优势的孩子最终都能有非凡的成就。这多半是父母的不正确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
二、开发儿童智力的最佳时间
据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以成人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的智力就发展了50%,而到了8岁便已经发展了整个人生智力水平的83%~90%,也就是说,一个孩子是不是聪明的,在他8岁的时候,就基本上可以定局了。
1.大脑发育的时间性
如果我们将一只出生2个月的小猫的双眼蒙上4天,这只可怜的小猫可能会永久失明。这是因为其大脑皮层的某些神经细胞错过了发育成熟的机会。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大脑发育的特定时期,如果没有给予足够刺激让它认识垂直与水平的不同,那么大脑视觉系统就会失去区分水平和垂直线的能力。一只鸡如果饲养在没有垂直线的实验室里,一旦把它放出来,它会反复撞到篱笆柱子上,因为它根本不能觉察到这些垂直立着的柱子。
再如:对于天生患有白内障的婴儿,如果在出生两个月之内立即施行治疗,那么孩子以后的视力基本能达到正常水平。相反,如果在出生后6个月再施行治疗,其视力可能受到永久损伤。孩子的视觉系统协调双眼视力的功能也需要在出生后的3年时间内得到外界刺激才得以发展。凡是患有斜视疾病,或俗称“斜眼”的幼儿,都需要在5岁之前接受治疗,这样他的视觉皮层才能最终正常工作。
听觉系统也有相应的发育敏感期。在因分辨声音有困难而造成阅读困难的学生中,那些在4岁之前患耳疾而造成慢性或间歇性听力损失的儿童占有较高比例。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出生时很正常的女孩,从出生20个月后直至13岁期间,大部分时间被其患有神经病的父亲锁在衣柜里,每天只吃一些婴儿食品,如果她稍微发出一点声响就会被父亲严厉惩罚。由于这个孩子在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错过了所有来自外界的语言刺激。所以她成为医学界关注的对象。尽管后来对这个孩子使用了各种方式进行教育,使她掌握了一些词汇,但遗憾的是她从没能够说过一句完整的话。
根据现在所能掌握的知识,我们知道应该为儿童在感觉和语言的发展阶段提供丰富的感觉和语言刺激。虽然还不能制定一个精确的大脑神经系统成熟及促进其相应功能发展的时间表,但至少我们知道大脑是可塑的。
大脑的可塑性在儿童时期最强,但更可贵的是大脑的可塑性并不停止于人的生命初期。我们过去一直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其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将逐渐减弱,直到8岁,便不再有可塑性。但近年的研究发现,大脑神经的某些可塑性甚至可以延长到老年。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孩子的大脑发育完好。但是一些小的或是未经察觉的损伤和畸形都是导致孩子今后学习出现问题的因素。由于这些问题不明显,一般很难用神经学检测方法查出。结果当孩子出现学习障碍时,孩子和家长虽然很觉困扰却又不知原因何在。
现在有些大脑图像扫描技术,可以检测出婴儿大脑存在的微小的问题,但是这种检测费用太高,还不可能得到普及。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孩子的大脑发育状况做出检测。
①首先要保证经常性的检查孩子的听力和视力情况,比如在房间的不同角落发出声响,观察孩子的反应。
②如果孩子耳朵发生感染,一定要警惕是否出现听力损伤问题。这种听力损伤在当时往往不易察觉,所以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应经常到医院给孩子作相应的检查。
③如果孩子的某一感觉器官系统的发育明显迟缓,比如行动、动手能力比正常孩子晚很多,或者在某方面的学习领悟能力很差,应该立即找有关专家检查、咨询,这些专家会采取一些矫正方法,对孩子的发育进行补救。
2.不要错过大脑的生长发育期
要开发大脑智力、提高素质必须抓住大脑发育最佳的时机,因为此时期是神经反射敏感期,大脑呈一片空白,它将毫无批判地吸收外界信息。信息一旦入脑,即刻印在脑的结构中。因此,应尽早地将美好的、正确的知识信息抢先输入,占据大脑这块神奇的土地,使之成为知识的海洋,智能的发源地。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一旦错过了大脑生长发育期的开发,脑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定型,潜能的开发就会受到限制,即使有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巴甫洛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同时生下来的同样重的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在大房间,里面光线充足,音响丰富,设有滚筒、滑梯等玩具,小白鼠可以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组小白鼠,每只关一个笼子,那里没有光线,没有声音,没有玩具,没有伙伴,虽然有同样的营养,但经19天测试后,智力却大相径庭。前一组小白鼠机敏灵活,人抓不住它;后一组小白鼠呆头呆脑,人去抓它,它也不知逃跑。对两组小白鼠抽样解剖,发现有丰富信息刺激的小白鼠的大脑生出许多树状突和轴状突;而光吃不玩的小白鼠脑组织呈萎缩状态,份量轻,体积小。
又如印度8岁的狼孩,虽有人的遗传基因,但因环境的改变,多年野外生活的影响,使得他失去人的本性,虽从狼窝中救出,回到人间,派人对其进行十多年专门训练,也仅学会了站立、行走和用勺吃饭以及会说几句简短的话语。从这也说明了因其错过了一般人大脑的生长发育期,造成的是后半生无法弥补的损失。一旦脑组织呆傻结构形成,再努力教育、开发也无济于事。其他如学音乐、美术、外语、游泳、滑冰等等,都要提倡早期训练才能有所成效,起步迟了就难以成才。据说中国和日本的围棋高手几乎都是在5岁左右学会下棋的,而实际上他们接触围棋并饶有兴趣地看成年人对弈的时间还要早。到了成年人再从头学围棋是绝对成不了高手的。所以说儿童时期的智力开发就好比催芽生根,根深叶才茂,花红结硕果。
3.抓住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期
在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它主要是由创造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所组成,但也离不开注意力、观察力、记忆操作能力。如果没有这些能力作为基础并与之相融合,智力的创造性是无从谈起的。
创造力是人的最佳智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人智力水平和发展前途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你弄清楚了什么是最佳智力结构和自己孩子的智力特点之后,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就该有的放矢了。儿童在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就发展着自己的智力。教育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正确的教育可使儿童的智商大大提高。
是不是在任何时候实施教育都能产生类似的效果?不!很多动物实验都证明,动物在出生后某个年龄时期,学习掌握某种技能比其他时期要快。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为学习某种技能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错过这个时期,动物则难以掌握这种技能。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也有类似的现象。
研究证明,儿童各种能力发展是有阶段性和时间性的,切不可失去时机。例如某些关键期为:
①2~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正常言语环境中,这个时期儿童学习语言最快、最巩固,相反,在这个时期完全脱离人类的语言环境,其后很难再学会说话,狼孩的情况就是这样。
②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
③4岁前是儿童对图像辨认的最佳期。
④儿童在5~6岁时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
⑤儿童掌握概念的最佳年龄是5~5岁半。
因此,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进行恰当的良好的早期教育,儿童的学习效果就好,其智力也会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反之,即使是一个优秀的儿童,他也有可能甚至永远无法达到他原本应该达到的水平。
另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须注意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有的孩子本来智力发展很好,但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规定孩子每天做多少数学题,背几首古诗,练几小时琴……给孩子提出不恰当的、超负荷的要求。这样,学习成了孩子的沉重负担,进而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结果,孩子的智力不仅得不到充分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的孩子智力较差,若得不到父母的耐心教育和鼓励,也可能自暴自弃,失去信心,以致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三、为孩子创造益智的环境
现代的年轻妈妈只有一个孩子,自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天资聪颖。创造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才智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后天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智力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不少年轻父母不惜重金为孩子购买“补脑”、“健脑”、“益脑”之类的补品,往往收效甚微。与其这样,不如为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益智环境。
1.什么样的环境利于孩子成长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12岁以前没有进过幼儿园,也没上过小学。他说他的童年是在大海边度过的,被当地人称为“讨海”的一种活动成了他儿童时代的一门课程。这是多么重要的课程啊:无边的大海给了他宽阔的胸怀,汹涌的海浪给了他惊人的胆量,退潮后冲向海滩的捉鱼嬉戏给了他智慧和灵性。朱棣文从大海中“讨”到了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早期教育。诚然,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无法让孩子体会大海的魅力。但我们还是可以积极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益智的环境。那么,怎样为孩子创造益智的环境呢?
(1)要经常提供新颖的刺激,扩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儿童的生活环境较狭窄,但其智力发展速度又甚快,这就要求家长应经常带他们去看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逐步扩大他们的眼界和经验。例如,可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看各种动物,或带孩子去儿童游乐活动场所。由于孩子走出了家门,看见听到各种各样的新颖的东西和声音,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激起孩子的兴奋点,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不宜过分限制他们的活动。儿童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限制孩子的活动就意味着限制了他们的智力发展。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只要他们能拿到或搬动的东西,都可能成为玩具。如把地上拾到的小木棍插在沙土里,自称在“种树”;把漏勺放在水桶里搅,说是“捞鱼”。这在许多家长看来是“胡闹”,因为家长只要求孩子干净、整齐、听话和守规矩,结果使孩子变得怯懦,不敢说、不敢笑、不敢跑、不敢跳。这种过分限制儿童活动的教育方法是极为有害的。家长应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玩耍,多让孩子在操场上、公园里自由地做游戏,玩沙土、爬小山坡、奔跑跳跃。
(3)要精心为孩子提供“精神营养”———玩具与图书。并非所有的玩具都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长应视孩子的实际水平,选购最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玩具,如小积木、拼插车板和塑料的小炊具、小家具等。这些玩具可帮助孩子辨别不同的形象与颜色,认识物体,对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均大有益处。
图书对于激发孩子智力有其独到功能。儿童图书中的故事的基本特点是以图为主,为儿童提供了生动的直观形象。所有儿童从一开始就应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它不必是一个精美的书橱,只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有个地方可以去找些读物来看就可以了。要么随时陪他们去图书馆,要么不时给他们买些新书,尤其在你认为他们应该多读一些书的时候,就应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藏书,这样他们就能学会保护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来使用它们。放书的地方应能吸引人,书不要堆放得太挤,以便孩子的小手取书时方便些。
2.布置“儿童环境”,充分提供独立自主的学习机会
在现代家庭中,每个孩子都是宝,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被剥夺,一个整天被追着喂饭的孩子怎能指望他自己绑鞋带,扣钮扣呢?失去这种自由发挥的机会,孩子的智力发展也就因“过度关心”而受阻。
为了满足儿童此时的好奇心与探索性,父母亲应尽可能安排各种安全且具启发性的环境,供给各种小厨具、积木、镜子、小碟子等,让他们尽情地在游戏中促进智力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善于激励的家庭,墙上会有图片、装饰品和能用手触摸的东西。音乐也很重要。不仅仅要听录音机里穿插的喋喋不休话语的背景助兴音乐,而且要真正坐下来听你们喜欢的某些曲子。节奏感可以帮助儿童早讲话,并以一种较平衡的方式发展。
当孩子能够画画时,要保证让他们的努力得到认可。把孩子的画挂在墙上,而且要放在重要的地方。正如许多小学所做的,在厚纸板上简单地裱贴一下,周围画上轮廓清晰的线条。这样做对儿童很有利。看到这些画,作父母的都会从中得到许多乐趣并感到自豪。要不时更换纸板上的画,以鼓励孩子画更多的画,这也表明父母尊重和欣赏他们的努力。如果他们还没达到这个水平,那就可以贴一些广告画或是你自己的画。
儿童的学习用具是很重要的,应有足够的数量。作父母的要给他们预备大量削好的铅笔、颜料、画笔和纸等。儿童手头首先应有糊墙纸,之后大一点的儿童就可以用成批买来的绘图纸了。在学习用具上要慷慨,但不要过度浪费,这也是儿童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即他们应学会珍惜财富。
废弃的旧物也有用处,这一点每位父母都知道。蛋壳、果酱瓶等是儿童学习的惯用物品,是成千上万想象模型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无穷尽的可随时得到的资源可以利用,如豆形果实、种子、贝壳、冷杉球果、卷纸、布等。
四、让孩子养成动脑的良好习惯
“动脑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之一,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双手只用来做功课和玩电子游戏机,其他事情一概靠大人。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不仅双手闲置,灵气也丧失殆尽,当然也就谈不上伶俐了。
一个双手被闲置、灵气丧失殆尽的孩子往往是无责任心、无生存能力的孩子,他离开了父母怎么办呢?更为重要的是,灵巧的双手还代表着自觉劳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去做他们能做的一切事情,而不能只学书本知识,也不能做一个机械的、呆板的听课和写作业的“机器”。孩子们还必须会自己动脑、动手,通过亲身实践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创造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
那些双手灵巧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出色,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人格发展比较健康;反之,不爱动手、懒惰、被动的孩子,常常学习成绩很差,意志薄弱,对学习和其他活动无责任心。所以动手与动脑是相互促进的。
举世闻名的奇人海伦·凯勒,在降临人世后聪明可爱,深得父母喜欢,可是很不幸,一岁时,一场大病使她成为了又聋又哑的孩子。由于自己一直生活在那个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无法和别人沟通的窘境使她从小就变得暴躁,变化无常,对此,她的父母无能为力。她的父母曾经不止一次地教导她,希望她能学会最起码的知识,可是都没有取得很大成功。
六岁那年,海伦·凯勒的生命中出现了重大转机,改变她命运的莎利文老师出现了。有一天,莎利文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个“水”字,海伦·凯勒不知怎么搞的,总是记不住。老师指出海伦·凯勒记不住的原因出在哪里,她带着海伦·凯勒来到喷水池旁边,让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着,莎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了“水”这个字。从那以后,海伦·凯勒牢牢记住了那个字,再也没有和其他字搞混。
在莎利文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海伦·凯勒开始逐步学习,并最终战胜自己,摆脱了命运的束缚,走出了寂静的黑暗,成为生命的强者。海伦·凯勒的故事给了人们无尽的启发。
同样是教导孩子,为什么海伦·凯勒的父母所用的方法就不太成功,而莎利文老师的方法就取得很大的成就呢?原因很简单,莎利文老师是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最适合海伦·凯勒的教育方法。她不是在向海伦·凯勒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让海伦·凯勒学会了思考,结果海伦·凯勒取得了胜利,从生命的黑暗中站了起来,并成为举世瞩目的自强不息的生命楷模。
很多父母的生活中可能都会有这样很温馨的情景:抱着牙牙学语的孩子观赏一朵花,指着那盆花说那是“一朵花”,这时“一朵花”的语词与花的形象就发生了联结。如果重复说几次,孩子听到“一朵花”这个声音,脑子里就会浮现一朵花的影像。这就是记忆,是孩子们赖以不断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运作。许多人对孩子的教导往往停留在这个记忆的阶段,未做深一层次的启发与指导。例如一朵花的性质很多,包括形状、颜色、香味等,如果不从分辨与归纳中教孩子思考,他们的学习活动就没有机会从记忆提升到对事物的分辨、整理与分析。
人本来就有思考的潜能,父母不教孩子思考和处理所接触的事物,他们也能从记忆、认识、分辨和整理中自行学会思考。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如果一切由他们自己去尝试摸索,他们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很可能落后。作为家长,你必须适时地推孩子一把,使他们的进步能更快。透过对日常生活事物的分辨、归纳和整理分析,孩子的思考能力开始进步,处理资料的方式和过程愈来愈精细熟练,愈来愈合逻辑,这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过程。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能力之所以不同,很多人都将它归之于天赋,说这是孩子天赋不如别人,其实这是不对的,真正的原因是孩子的思考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导。
曾经有一位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个作文题:一座桥,要求他们就这个题目写一篇作文。这需要一些自由联想与资料整理的思考过程,应该不难写。但结果却出乎这位老师的意料,大多数的孩子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有的孩子找了一些资料,但也只是从表面做文章,丝毫没有想法,写上两三句话就草草结束了。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大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搜集分析资料,缺乏使用语言正确表达思想的训练。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往往是训练孩子思考的最好机会。作为家长,你可以教孩子认识事物,了解并做分析,更可以让孩子透过语言的表达,说出思想的结论。这时,正确的部分你要肯定它,赞美它,不正确的部分,则予以适当的更正。
语言的表达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正确的思想,因为它是思考的一部分。但是许多家长往往疏忽了这一点,孩子们的话说得不完整,不合逻辑,颠三倒四,甚至语汇不够,无法说出完整的语意,都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长此以往,孩子的思考能力很难不受到影响。
现在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长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面临极大的压力,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样一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不仅不能得到及时的维护,而且很难纠正孩子在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和不足。正确的做法是父母亲要多陪陪孩子,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让他们把所要表达的观点说得清清楚楚。当孩子表达不清楚时,要及时补救。另一方面,要找一些通俗有趣的故事和童话,多念给孩子听,并讨论其中的情节。
孩子们的脑子像一部录影机,你若注意教他们语言和思考,让他们聆听好的作品与故事,讨论故事的情节,他们的分析能力、思考和表达能力一定有惊人的进步。如果坚持这样做的话,也可能会引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如果孩子不爱动脑的话,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若对某件事有浓厚的兴趣,就会集中思想和注意力,就会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怎样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父母要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孩子,要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趣去影响孩子;同时,父母还要常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父母对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不可提出太高的要求,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从最直接、最容易思考的问题入手,如比较两事物的异同,然后逐渐加大难度,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遇到的困难。
3.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之中
儿童时期的孩子对抽象的理论不易理解,因此,光有说教不行,父母要创造动脑筋的环境,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动脑筋,如搞家庭数学游戏、家庭猜谜活动、家庭智力游戏、中秋赏月晚会等,将数学、智力题融入活动之中。
4.运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尝到动脑筋的甜头
哪怕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放过,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热情地鼓励他们。
五、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在智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人的智力结构中的诸多因素都离不开记忆,没有记忆,无论是观察、想象、思维或注意都无法进行,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孩子记忆力的辅导,以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问5岁的儿子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什么,他总是回答你:“我忘记了!”即使你引导他,问他“今天在操场上都做了什么?”他好像仍然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他不是不想说,也不是故作深沉,而是他真的忘记了。忘记自己吃什么了、做什么了,对于五六岁的孩子一点也不奇怪。孩子们的记忆力现状令一些家长们担忧。
其实,记忆力和孩子们能学会的知识一样,也是一种技能,是可以通过锻炼提高的。也许有些父母会问,在日常养育中如何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呢?我们认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很少,训练记忆力可从掌握周围的日常生活知识中培养,这里有一些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1)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提出各种记忆任务,培养孩子的记忆习惯。比如周末带孩子去动物园之前,提醒让孩子留心动物园中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各种动物长得什么样、是怎么去动物园的等,晚上回家后要求孩子说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听。孩子复述时可以帮他们记录下来,使孩子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或者在讲故事前,让孩子注意故事中讲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说了什么话等。给孩子提出的记忆任务要尽量具体、难度适中,当孩子完成任务时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
(2)孩子要有自己专用的毛巾、牙刷、牙杯和牙膏。把孩子的用具和爸爸妈妈的放在一起,每次洗漱时,让孩子自己拿取用具。换用毛巾、牙刷、牙膏时,挑选与原物不同色彩、不同形状或不同形象的物品,向孩子展示一下新用具,让他们比较与旧用具有什么不同。如果孩子一时说不出,可拿出旧用具让孩子比较。在以后洗漱时,看孩子能否正确取出自己的新用具,并让他们回忆新旧用具的不同之处。孩子对有“自主权”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意识,利用孩子的这种独立意识进行训练,孩子会自觉地加强记忆。
(3)利用游戏,让孩子在玩中记。“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的话正好说中了幼儿的记忆特点。明智的家长绝不能“命令”孩子记住这、记住那,而是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记。你只要想想“你拍一,我拍一,早早睡觉早早起……”这样的拍手歌,就不难想象利用游戏可以让孩子无意间记住多少东西了。可以训练幼儿记忆力的游戏很多,如说歌谣、讲故事、猜谜语、唱儿歌等。
(4)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排成一队,举办庄严的命名仪式,让孩子为它们起名。可以从三个玩具开始,逐渐增加玩具。一段时间后,你跟孩子商量,由你给它们命名,然后让孩子复述。在孩子眼睛里,玩具都是伙伴,拟人化的命名,他们认为理所当然,因为孩子有名字,伙伴怎能没名字?而且由他们命名,他们当然更为兴奋。哪怕他们起的名字听上去含糊不清、不知所云、变化多端也没关系,主要的训练在于回忆他所起的名字。
(5)要让孩子养成主动记忆的习惯,就要给他们布置记忆的“作业”,也就是要事先告知。比如,带孩子出去散步前,在家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人表示羡慕状,要求孩子回来后告诉他们看到了什么。要求必须具体、单一、指示清晰———看看大树下有没有花儿、花园里小桌子装好了吗,等等。“作业”由一项向几项发展,记忆对象由一个地点逐渐扩展到多个地点……给孩子提出各种记忆任务,会激发孩子的独立感与自豪感,对培养孩子的记忆习惯有强化作用。
(6)给孩子讲一个简单的图画故事,事先提出要求:等会儿你讲给妈妈听。结合图画,你重复一些重点的语言、动作描述,重复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跟着复述,然后让孩子以图为助给你讲故事,在他们有困难的地方适当提醒一下。如果他们讲得与图书不一致不要去纠正,肯定他们的合理创造;如果不合理而导致故事无法继续,就适当帮他们“拐个弯儿”继续进行。如果能帮孩子录音下来,再以赞赏的态度放给他们和亲朋听,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效果更佳。
(7)在准备出去拜访客人之前,交给孩子一个任务:出门的时候让孩子提醒你带上某件礼物。把礼物放置在不太醒目的地方,然后带领孩子跟你一起做繁忙的出门准备,看最后孩子能否记得提醒你。让孩子一起做繁忙的出门准备,转移了孩子对礼物的注意力,调动起孩子的兴奋情绪,这对孩子的记忆力是个不小的考验。这个游戏对纠正丢三落四、粗心大意的习惯也有一定的作用。
(8)把孩子熟悉的玩具藏在一个纸盒里,或孩子可以看到的某个容器里面。你形容一下跟玩具有关的记忆特征,比如,我们昨天给它洗过澡的,某某小朋友很想玩的……让孩子猜一猜,里面藏的什么玩具。
这个游戏让孩子从瞬时记忆转向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不但训练记忆力,对语言的理解力也有促进作用。
(9)给孩子一组同类物品的卡片,这些物品要在他们认知的范围里,比如衣物、水果、家具等。一组五六张、七八张不等,根据孩子的能力而定。让孩子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比如:衣服、裤子、裙子等,然后让孩子背过身,你再混进一张同类卡片,看孩子能否指出多了什么。用这种方法训练记忆,不但强化记忆能力,还能让孩子形成归类的思维方式。
(10)带孩子去购物时,让孩子数商店橱窗中商品的个数。家长和幼儿对比一下,看谁数得对,数得快。也可以增加一点难度,幼儿记住橱窗里商品后走开,过一会再回忆,看一看记住了多少。
(11)让孩子数天上的星星,至少数30个。数星星是件很难的事情,要求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才不会受其他星星的干扰。在数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事是忘了刚才数过的星星,结果数重了。此时家长要告诉孩子,数重了要重新数。
(12)制定计划,家长和孩子商量明天要做的事情,例如,早晨干什么,中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第二天,家长不要提醒孩子,到睡觉前看孩子计划执行得怎么样。
(13)给“无味”内容增添附加意义
要记的内容有意义,你可以让孩子在理解后再去记。如果是一些没有意义的材料呢?你可以引导孩子给要记的材料附加上“意义”。具体方法有:
①假想法。如让孩子记住富士山海拔12365英尺,就可以把富士山假想为“两岁”的山,即前两位数想成12个月(为一岁),后三位数想成365天(为一岁),这样一假想,就很容易记住了。
②形象法。看图识字要算最典型的形象法了。再如,让孩子记阿拉伯数字的字形,可以形象地想成:a.像铅笔细长条;b.像小鸭水上漂;c.像耳朵听声音;d.像小旗随风飘;e.像鱼钩来钓鱼;f.像豆芽咧嘴笑;g.像镰刀割青草;h.像麻花拧一遭;i.像勺子能吃饭;j.像鸡蛋做蛋糕。
③歌诀法。比如,“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整不差”的歌诀,可以帮助孩子很快记住哪个月份是31天。
④推导法。比如,孩子是4月份的生日,妈妈是5月份的生日,爸爸是6月份的生日。孩子只要记住一个人生日的所在月份,加以推导就全记住了。
六、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哈佛大学有一个理念是: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他的能力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因为思维指导行动,行动影响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
不要以为抓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从小培养孩子有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人的思维不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他不可能成功。
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孩子从正确的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有助于孩子能力的锻炼,知识的获取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能独立思考和解决。
1.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要使孩子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善于培养、呵护、珍惜孩子的兴趣。千万不要轻易做孩子扫兴的事。
我们不能替代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做到:
(1)发现、珍惜好奇心
好奇心是萌发创造性的起点和火花,对事物好奇,才会产生思考和探索。孩子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他们对什么都想了解,都爱问个明白。父母非但要有耐心,而且要尊重个体。
曾有这么一个孩子,上课时,总是做自己的事情,思想一点也不集中,同学们做这个,他却独自一个人玩别的,甚至对老师的话都没反应,父母则为他的“笨”、“不听话”而感到忧心重重。可是一位老师不这么想,经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这个孩子有他自己的特殊兴趣和不同一般的好奇心。比如他关心的是到底是水泥地滑,还是打蜡地板滑?是水泥地的摩擦力大,还是地板的摩擦力大?教师就有意识地对他进行诱导性的教育,充分肯定他的好奇心,并鼓励表扬孩子爱思考的精神,慢慢地,他不仅更加喜欢思考与探索,还积极配合班级,配合老师。可见,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受到肯定和鼓励,便会继续探索、思考和学习;要是受到压抑,就会丧失自信心和探索的兴趣。
(2)经常发问,引导孩子思考
父母非但要学会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还要主动、积极地去发问。由于发展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核心,也是孩子成长重要的能力,所以要培养孩子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让孩子养成平时喜欢思考的习惯,并在孩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如果你陪孩子去参观一个摄影展览,对于展出的作品,你可以发现他的兴趣点,可以一起去讨论,去评价,更可以问他一些问题:为什么认为这个作品好,你的理解是什么?别人的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等等。
如果你陪孩子是参观一个科技展,则他的问题会更多,这是什么材料?这个设施是什么功能?为什么?等等,对于这些,可以鼓励他多问问展台的工作人员,当你碰到孩子提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时,千万不要厌烦或简单化处理,最好是告诉孩子:“这个问题还真难,我也不太清楚,等我查查书,或问问其他朋友后告诉你。”注意要说到做到。当然,现在有互联网,可以和孩子一起查一查感兴趣的问题。
(3)沟通交流,激发思考
平时,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交谈,通过交流来激发孩子的思考。但是,要注意的是,讨论问题时,要尽量谈一些有利于孩子独立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思考。无论是当孩子碰到问题时,还是为他们提一些具体的建议时,都应启发孩子想办法,让他们自己作判断,自己解决问题。
2.培养孩子良好思维习惯的原则
(1)从简单、常见的事物入手
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不能起点太高,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刚开始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逐渐具备创造的观念,在大脑中逐渐形成创造的意识,让孩子从常见的事物开始训练创造能力,让他们在平常中找到异常,在熟悉中找到陌生,使他们不易形成“熟视无睹”的心态,这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
夏天,孩子们在小区游乐,有的孩子在荡秋千,有的孩子在沙坑玩,也有一些孩子陪老人在一些健身设施边上玩。这时候,有一个男孩一溜烟地爬上了一根铁秆,原本这是固定拉绳器械的,他在顶上异常兴奋,大喊:“我最高!我最高!”。这英雄式的招唤,一下子将孩子们的兴趣调了上来,另外的孩子一哄而上,争着向上。这时候,有两类父母:一类呢,赶紧阻止自己的孩子不要参与这种危险运动;而另一类呢,则积极鼓励孩子参与并想让孩子试试身手。如果这时父母组织一下,效果就更好了:
比一比:谁爬得最快!
猜一猜:第一名爬得最快是什么原因?
试一试:爬得慢的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动作要领爬得快一点?
学一学:重力、摩擦力、体力、安全知识
当孩子对某事发生兴趣,或兴致正高时,是孩子在有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得到一种满足,他们就会产生情绪方面的快感,这不仅能带来快乐,更有利于深层次地启发思维,容易并能积极地展开想象。快乐能带来大脑思考的活跃深度,而这正是父母启发、引导思考的好时候。
(2)独立进行创造性思维
家长要引导孩子独立地进行创造思维,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发现新的具有创造意义的解题方法。独立思考是孩子发展创造能力的一个关键点,因为孩子模仿能力较强,依赖感较强,如果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就会逐渐养成依赖的习惯,这对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让孩子尽早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创造活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艰辛的脑力劳动。家长应尽早让孩子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让他们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的兴趣和动机。家长可以为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成功地解决,在一次次成功的快乐中,孩子的创造观念逐渐形成。创造成了孩子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犹如吃饭、睡觉一样,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我们对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就成功了。
(4)改变教育理念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许多误区,举个例子,孩子坐在椅子上,自己摇摇晃晃摔倒了,当妈妈的为了哄他,让他不要哭,就一边打椅子一边说:“宝宝乖,不是你的错,都是椅子的错。”这样,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个观念:什么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你看椅子又没思想,都有错。
有时妈妈带小孩逛商店,小孩不小心摔倒了,妈妈马上说“都是这地板太滑了!”这样教育小孩,他们长大后碰到什么事情都会怪别人,从不找自己的问题,不改进自己。
有这种思维习惯的小孩是难以成功的,因为成功与失败就一字之差:“主”动还是“被”动。凡是怪别人的人都是被动的,别人好他就好,别人不好他就不好,这样的人注定要失败;凡是主动的人都会找自己的问题,能够把握自己,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功。成功的最大敌人就是“怪别人”这种思维习惯。
为什么很多孩子的毛病总是改不了,就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从不认为是自己的错,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所以改不了。因此,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怪别人的思维习惯,哪个家长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你的孩子将来就有希望了。
3.儿童应具备的良好思维习惯
(1)专心
当任何人对一些事物和原因有十足的兴趣时,他会投身其中,即我们所说的“尽情地”或是全心全意地投入。这种态度或意向的重要性,在智力发展上非常重要,有效思维的最大敌人莫过于兴趣的分散。
(2)好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经常引导和启发孩子发问,刺激孩子的大脑积极思维,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达到提高智力的目的。
(3)有序
有序思考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不紊地去观察、分析和解答问题。
(4)反思
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因此,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地方易犯错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错误的根源,分析出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孩子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又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很有必要对解题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方法、纠正错误。反思可改善孩子思维能力和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5)高效率
高效率要求孩子养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许多孩子学习很“磨”,看书、做作业时间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同一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需要认真训练。
(6)多角度
希望孩子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强,那就要培养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要多角度思考的习惯,以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一道题:“树上有五只小鸟,如果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小鸟?”答案没有惟一,可以是一只,也可以是两只、三只、四只、五只或一只也没有等。像这样的问题有益于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7)创造性
我们所要培养的是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常规,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质疑能力、辨识能力、善于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8)独立思考
当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启发他们思索,引导孩子查阅工具书或资料寻找答案,告诉他们这个问题可通过查字典、查百科全书、查辞海、查资料等就可解决,也可以由家长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等方法。这样做即可激发孩子在学习上的探究心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了孩子学习方法,使他们终身受益。
(9)仔细
儿童观察事物时,往往不精确、不具体。要培养他们仔细观察、仔细读题等习惯。
(10)实践
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大胆的实践。儿童的实践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实践,这种实践主要是指孩子直接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各种知识。第二种实践是指间接实践,这种实践主要是指孩子通过学习他人已有成果的活动,如听课、读书、看电视等。对孩子来讲,两种实践活动互相补充,缺一不可。通过实践,孩子可以获取知识,同时通过实践发现“疑问”,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某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夹球游戏比赛,比赛中许多小朋友都熟练地一个接一个地把小塑料球从大口瓶里夹到小盆里。亮亮也很努力地夹着,可他的双手好像不听使唤,怎么夹也夹不住球。他的妈妈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夹,夹,小亮快点夹呀,手不要抖动……”
亮亮急得汗珠都冒出来了,听到妈妈的喊叫,他有点恼怒地对着妈妈说:“谁叫你平时不让我用筷子吃饭!”妈妈脸红了。是啊,孩子不会用筷子该怪谁呢?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还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孩子五六岁了,却不肯自己吃饭、穿衣服;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收拾书包;上中学了甚至要妈妈给她们梳辫子,更不要说做家务事了。孩子自理能力如此弱化又该怪谁呢?
动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智力开发的“头脑体操”。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家长们以为让孩子学学乐器,练几样特长就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殊不知,这是害了孩子,误导了孩子。如果你真爱孩子,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孩子聪明,那么请创造条件,让孩子施展小手。训练手,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进行培养,下面是一些学者和家长的观点:
韩女士,医学院育儿专家
儿童的智能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可以说训练了手就是训练了大脑。那么,如何训练手呢,不少专家都认为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进行,随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展开手的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孩子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儿童时期的孩子处于动作性时期,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性和探索性活动,好奇心强,有一定的破坏性。可以准备些旧杂志让孩子随意地撕,鼓励孩子在纸上涂涂画画,带孩子玩水、玩沙,捞小鱼等。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小动作玩具,如:积木和积塑、动物玩具、交通玩具、电动玩具、木偶玩具、翻绳等,这些玩具可以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动作,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趣味性强的动作性游戏,如:家长和孩子一同做撕纸游戏,把纸撕成长条当做面条或老爷爷的胡须。家长为孩子画好苹果、房子等轮廓线,让孩子把碎纸贴在轮廓线内,让孩子在撕撕贴贴中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需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4岁是一个关键时期,4岁被说成是“一切的出发点”,也被视作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用手能力的发展,注意多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4~6岁阶段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时期,比较关注自己的能力,善于模仿,活动量大,开始了学习活动,并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建立起初步的概念。这个时期的孩子,手脚灵活度进步明显,开始对道具发生兴趣,对剪刀、锯子、锤子、画笔等使用手指的工具都喜欢摆弄,并且对工作性、结构性的游戏乐此不疲,他们非常喜欢剪纸,或是用浆糊贴纸,用小刀削木棍,用锤子钉东西。他们能自如地玩模型玩具、拼图游戏、陀螺、投球、单杠等能显示手的能力的游戏,能顺利地使用蜡笔、铅笔,对绘画的兴趣极浓,常有让大人惊叹的佳作出现。
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应注意这样几点:
一是放手让孩子去“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手脚愈加灵活,他们的好奇心愈加强烈,喜欢到处东碰西摸,经常搞破坏,比如剪坏了窗帘,拆坏了闹钟,弄乱了厨具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害怕孩子闯祸或出危险,就这也不让动,那也不让摸,把孩子的双手禁锢起来。正确地做法是,放手让孩子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当孩子喜欢上用剪刀剪东西,用锤子钉东西时,大人要多加观察,教给孩子安全使用手工工具,并在操作技能上扶孩子一把,比如帮孩子掌握结构操作中的插塑、编织、粘贴等技巧,鼓励孩子大胆地试,在摸着摸那中锻炼手的灵活性。
二是多让孩子做手工游戏。幼儿阶段,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如绘画、剪纸、折纸、制作玩具、搭积木、制作陶艺等都有助于激发孩子动手的兴趣。
焦女士,某公司总经理助理
焦女士家有房、有车,两口子收入颇丰,属于那种中产阶层,很难想象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一点都不娇气,爱劳动,会做家务,心灵手巧。我到焦女士家吃过饭,菜盘边上那精巧的面泥捏出来的豌豆花让我忍不住摸摸,焦女士一脸自豪地告诉我,这是她5岁女儿的杰作,让我说不出的惊叹。
焦女士性格率直,快言快语,说起让孩子在劳动中开发智力,锻炼动手能力,有许多的感慨:你看这两天的电视新闻没有,新入校的大学生有不少都请了保姆,帮助料理生活,这不是高分低能又是什么。还有前不久羊城晚报登了条新闻你看了没有,广州市小学生才艺表演,有个小学生表演的是做板面(一种面条),获得了一致好评。我觉得这种导向对,我们一说才艺就是吹拉弹唱,而劳动中所表现出的才艺却被忽略了,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我们现在的孩子太缺少劳动这一课了,其实劳动不仅是一种品德的培养,也是一种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种智利的开发,我对我女儿的教育就很注重这一点。从小我对我女儿的做法就是,她能做的,大人就不替她做。你别看我这人性子很急,但在鼓励孩子做事方面却很有耐心,有一次,等孩子系鞋带出门,我足足等了快20分钟,保姆都看不过去,要上前帮忙,我没让,就让孩子自己一遍一遍地系,直到系好。
还有我做家务的时候,喜欢招呼孩子一起动手。我们双休日回她外婆家包饺子,都有她参加,每次她都很认真,刚开始包的不是破了皮,就是捏不住,慢慢地就像个样子了,比我包得都好看。就从包饺子开始,女儿爱上了捏面泥,捏小人,捏花草,捏动物……因为喜欢捏面泥,又喜欢上了画画,你看这都是一连串连锁反应。通过做这些事,孩子的手明显地巧多了,对她学习其他的东西大有好处,比如,我孩子学钢琴,一练指法就像模像样,老师问这孩子以前是不是练过钢琴。还有学电脑,她的键盘操作也很灵活,我觉得这些都和孩子平时做事,锻炼了手的能力有关系,而手的锻炼又刺激了脑的发育。因此,我的体会是:家长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轻而易举地剥夺了孩子劳作的快感,动手的体验。
八、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成事,也可以败事。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锻炼的,尤其在儿童时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塑造的。家长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引导,从而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打好基础。
孩童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家长要抓住这个时机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细水长流,做父母的花多少力气,在孩子身上就有多少成果。下面来看一个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成功案例:
儿子鲁鲁4岁了,幼儿园老师和亲友们都说鲁鲁语言表达能力很强。问我是怎样培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这个问题我们一时也回答不出。仔细想来,鲁鲁的语言能力有时也真的出乎我们的意料。比如,问他今天幼儿园吃什么?他回答说:“今天吃‘五颜六色的炒饭’(扬州炒饭)。”再问他炒饭里面五颜六色是什么?他会说:“有黄色的玉米啦,绿色的豆子啦,红色的火腿肠啦……”
有一天他突然和外婆说:“妈妈昨天给我好东西玩。”外婆问是什么好东西?他说:“是五彩缤纷的五角星。”外公从幼儿园接他回家,一同放学的小朋友一会儿就跑得看不见了,他对外公说:“他们跑得无影无踪了。”路边的一位阿姨好奇地问鲁鲁说:“什么是无影无踪?”鲁鲁回答说:“就是跑得看不见了。”类似的表达或提出的问题都使我们感到意外。那么,我们在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第一,非常重视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我们知道,4岁以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再来补救就难了,严重的语言能力缺陷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再说,父母们都希望孩子的智力,能在学前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目前智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要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必要条件是能够与孩子进行充分的语言沟通,其他如孩子的想象、记忆、观察等能力的提高都与语言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孩子言语表达得流畅、敏捷、精确,会对孩子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第二,为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必要物质条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来选择图书,有精美的图画的故事书、色彩鲜艳的图片、儿童动画碟片、玩具等。鲁鲁讲的许多话都是从这些故事书、动画片中学来的。市场上有很多这方面的读物,我们在精选适合年龄的商品上花了不少的精力。但是有了这些物质条件,还必须让这些条件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全家人都出力,让这些物质条件成为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工具。
第三,发挥亲情优势,让全家人都成为孩子的老师,创造一个宽松、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鲁鲁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不自觉地让他看些卡片,念给他听,尽量地在他面前多说话,用语言来诠释自己的动作、表情,他慢慢长大了,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发展起来,越来越快。
鲁鲁从小就爱听故事,我们讲故事时就努力地作到声情并茂、合理夸张,尽量地产生一些问题适时地提问,让他补充完善,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和参与性,提供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他的领悟模仿能力和合理运用能力完全是出乎意料的,别看他只有4岁,但有他自己的想法、喜怒哀乐,每天我们都会花些时间陪在他身边,或玩或观察或耐心地听孩子的表达,尽量让他无拘无束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的时候想到的事情,一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们就会让他放慢说话速度,一点一点地把话说完。渐渐地鲁鲁从听故事到能简单地复述故事,从复述故事到很自然地运用故事里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在他的脑海中,饭必须是“吃”,奶必须是“喝”,绝对不允许错误,否则立即就会被他指出并纠正。
第四,经常向孩子提出问题和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高度的活跃,互相促进。
孩子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上,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会向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家长厌烦孩子提问题,马虎、含糊、答非所问、回避,甚至拒绝回答孩子的问题,这对孩子的求智欲是一个重大的打击,长此以往,孩子对周围事物不再感兴趣,少说话少发问,甚至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
家长应该积极地、热情地、科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如此,家长还应该启发孩子提出问题。如有一次,外婆在房间里打死一只蚊子,外婆问:“鲁鲁,这楼上的蚊子是哪里来的呢?”鲁鲁说:“是从楼下飞上来的。”外婆说:“蚊子是飞不了这么高的呀。”鲁鲁想了想说:“那蚊子怎么上楼的?”外婆说:“是坐电梯上楼的。”天真的鲁鲁睁大眼睛想了一会儿说:“外婆,蚊子不会按电梯开关,它怎么能坐电梯上楼呢?”外婆说:“蚊子在电梯外边等着,等有人进电梯时,跟在人的后面,进到电梯里面,如果人到了十楼,电梯门打开,蚊子就飞到十楼了。”鲁鲁高兴地说:“明白了。”现在如果你问鲁鲁蚊子是怎样上楼的,他就会绘声绘色地讲,蚊子怎样跟在人的屁股后面,怎样进入电梯,等电梯到了楼上,电梯开了门,蚊子又怎样飞了出来。更有趣的是,现在每逢进电梯,鲁鲁都要看看有没有蚊子跟进来,有一次还真的让鲁鲁在电梯里找到了一只蚊子。
夏天外公带鲁鲁外出找阴凉的地方玩,对鲁鲁说:“夏天的太阳火辣辣,那么,冬天的太阳呢?”鲁鲁回答说:“冬天的太阳暖洋洋。”在和孩子的交往中,这样的问和答非常多,鲁鲁已经习惯了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回答大人所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觉得这样有目的地训练,对于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很大好处。
九、增强孩子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孩子来说,想象对他们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家长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进想象。对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
有个孩子在同学中人缘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块怪异的石头,就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块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类的意见。久而久之,老师把问题反映到孩子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是在撒谎,而是在想象。
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捡到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拿过来一看,发现这是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旧罢了。姐姐把这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能好好惩罚弟弟,以便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的习惯。可是父亲叫来孩子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
父亲对孩子的怂恿行为,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这势必会害了孩子,孩子长大以后会变成满口假话的人。但是结果证明人们的这种担心是错误的,谁也没有料到,这孩子长大后成了一个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家,他就是达尔文。他的“进化论”就是建立在超乎常人的想象和为此进行的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进化论”。
细心的妈妈一定注意到,自己的孩子特别会想象:有时候,他会告诉你他就是哈利·波特;有时候,他可能会告诉你他想和蓝猫一样去遨游太空呢!也许你会忍住笑,点头同意他的意见;也许你情绪正不佳,便否定他:“瞎讲什么,异想天开!”
年轻的妈妈们如果发现孩子有一些较夸张的想法,应该注意保护,千万不能横加批评,挫伤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从谈起。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给孩子充分想象的空间,也许孩子有时的比喻并不恰当,但妈妈应予以适当的肯定。
有一天晚饭后,妈妈带着孩子去散步,忽然孩子兴奋地看着月亮说:“妈妈,今天的月亮很漂亮,像一只灯泡!”妈妈忍不住大笑,因为从来不曾有人将月亮比成灯泡。孩子顿时愣在那里,他一定感到自己说了什么傻话。此时妈妈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为什么年幼的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象?古人比喻月亮像一个明晃晃的铜镜,现在的小孩到哪里去见这样的镜子?如果妈妈今天对孩子说,月亮根本不像灯泡,它是一面镜子,孩子可能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想象月亮是其他东西了。
十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孩子又注意到月亮,同样兴奋地告诉妈妈说,今天的月亮像个香蕉。妈妈这次微笑地点点头,说:“很好,今天的月亮弯弯的,非常像香蕉。”也许,妈妈的心里从来不曾认为月亮与香蕉有何相像,但今天经孩子这一说,哎,还真的有些像呢!
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很多方法,年轻的父母们不妨试试看:
1.利用神话和儿歌启发想象
德国诗人歌德幼年时,母亲就常常给他讲神话故事。讲到最惊险处就停住了,以后的情节让歌德自己去想象。幼年时的歌德为此做过多种设想。有时他和奶奶一同谈论故事情节,然后再等待着第二天故事情节的“公布”。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歌德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设想的,然后再把故事情节讲出来。这样,歌德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发展,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语言学教授斯特娜夫人也非常认同神话和儿歌的作用,她说:没有风趣的人干什么都只论事实,排斥想象。他们甚至把圣诞老人和仙女从家里撵走。他们的这种干巴巴的生活态度也传染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他们认为违反事实的传说和不合情理的儿歌等对孩子有害无益,他们更不懂得传说和儿歌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事实上,即使大人的生活没有想象也是无趣的,何况孩子们。因此,从家庭里撵走圣诞老人和仙女,就如同撵走伴侣和抛弃玩具一样,对孩子来说是残酷无情的。
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行为习惯方面,神话和儿歌会起到神奇般的作用。因此,斯特娜夫人非常重视利用它们来教育自己的女儿小维尼。她在书中有如下的记录:
我的家中不排斥仙女,我经常给女儿讲传说和儿歌,使她知道大自然是仙女居住的可爱世界,因此,她从小就爱大自然。同时,她还从传说和儿歌中学到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和品质,如正直、亲切、勇敢、克己等。
由于孩子们来到人世间还没有多久,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在他们眼中根本没有善、恶、是、非的存在。给他们讲述传说和儿歌是让他们分清善恶的最好方法。斯特娜夫人还用这种方法矫正女儿的不良行为,巩固和发展她的一些好的方面。
为了发展小维尼的想象力,斯特娜夫人不仅同女儿讲述已有的传说和童话,而且还让她看有趣的画儿,进而让女儿讲述自编的故事,并鼓励她把故事写成文章。为了发展女儿的想象力,她还和女儿各自交了一个想象的朋友,她写道:
我和小维尼各有一位想象的朋友,一个叫内里,另一个叫鲁西。当我们住在农村远离朋友们时,我们就请出两个想象的朋友,这样我们可以4个人一起玩。所以小维尼任何时候也不会感到无聊、苦恼。令人可笑的是,有一次保姆说:“太太,你的女儿有些怪,好像是在和幽灵玩。”
2.利用绘画启发想象
图像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图画,并鼓励孩子试着以此为基础画出来。
绘画最易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也是最为儿童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孩子虽然画技不高,但却能表达其思维活动过程。对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们“想”得越多越好。
北京市和平里四小就是一个注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学校。有一天,日本教育代表团来校观摩四年级的美术课。美术老师胡明亮画了一只流着眼泪的小鸭子,让同学们以这只鸭子为主题,当场创作一幅图画。30分钟后,全班36名同学创作出37幅画,令日本教育家们大为惊讶,连连称赞:“中国的孩子太富有想象力了!”
孩子们都画了些什么呢?
赵亦鑫画的是《失去自由》:小鸭子被关在铁笼子里,望着一群高飞的大雁在默默地流泪。
陈溪画的是《不准动!》:一个带着假面具的人正用枪口对准一只流泪的小鸭子。
李佳画的是《水污染》:小鸭子从被污染了的河里叼起一条小鱼,而小鱼只有骨头架子,小鸭子伤心地哭了。
最精彩的是唐小晰的《触景生情》:一只小鸭子呆呆地站在“烤鸭店”门前,看到爸爸妈妈都被挂起来烤熟了,自己成了“孤儿”,不禁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如果我们的父母都能像胡明亮老师这样教孩子,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那孩子可就解放了。
3.用游戏启发想象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孩子的自发游戏,父母应该给予关注。游戏对儿童来讲,就如同成人的工作、学习一样,是发展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活动。
孩子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多种活动,凭借想象扮演多种角色,表现多种生活情境,自己动手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用积木搭娃娃床,用杯子当锅给娃娃做饭,用圆环做方向盘开汽车,用纸撕成条做面条等;还与小伙伴共同商议分配角色、安排活动。当孩子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游戏的情节也具体化了,孩子的创造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犹太人家庭中最常玩的游戏就是让孩子拣圆豆。方法是把绿豆、黄豆或其他圆形的、体积小的、颜色不同的物体混合放在一个盘子里。再准备四五个不同颜色的小碗,让孩子从盘子里取出豆子或其他物体,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放入不同颜色的小碗里,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通过辨别颜色、形状和大小来激发想象力。
有的父母因不了解孩子们的想象世界,当孩子用木片和纸盒等建造城市、宫殿时,他们为了收拾屋子,就往往不给孩子打招呼就破坏了孩子的游戏,这就无情地摧残了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样做非常不对。他们的这一举动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和游戏的欢乐,而且有碍于孩子将来成为诗人、学者、发明家……
4.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梦想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梦想,他们幻想自己的将来是多姿多彩的。虽然有的梦想似乎是不切实际的,但却是孩子有想象力的表现。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更不要讽刺孩子的梦想。正确的做法就是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梦想,鼓励他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天晚上,莱特兄弟在大树下玩耍,他们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的月亮,觉得又亮又好玩,就商量要把月亮摘下来,放在屋里当灯用。于是,兄弟俩就开始脱掉鞋子,爬上高高的大树,希望站在树上把月亮摘下来。但是,当他们快爬到树顶的时候,一阵风吹动树枝,把弟弟从树上摇落下来。幸运的是,他被一根树杈钩住了衣襟,后来是爸爸把弟弟抱了下来。爸爸一边给孩子包扎伤口,一边对他们说:“你们想摘下月亮的想法很好,但月亮并不是长在树梢上,而是挂在天空中。想要摘到月亮,你们就应该造出一种会飞的大鸟,骑上它到空中去摘月亮。”父亲的鼓励在年幼的莱特兄弟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们果然造出了会飞的“大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让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5.鼓励孩子多联想
联想,就是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毕加索有一辆废弃的自行车。有一天,毕加索对着这辆破自行车凝视了片刻,在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构思巧妙的艺术形象。毕加索把自行车的坐垫和车把拆下来,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惟妙惟肖的牛头:坐垫的前部是牛的嘴巴,后部是牛的额头,车把则是两只牛角。
经过毕加索的重新组合,原先破旧的自行车有了新的意象,这个意象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把与某个物体相关的一些事物联想起来,孩子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让孩子通过联想来提高想象力。
6.生活中善于诱导
①买上五六种水果,让孩子自己做水果拼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说不定能得最佳创意奖呢!
②今天让孩子做世界的主人(当然是他们自己的小世界),由孩子设计、布置自己的房间,爸爸妈妈必须听孩子指挥,看看孩子是否有设计方面的天分。家具换一种摆法,换一种思维,或许能触动小孩子的灵感。
③买一块便宜的布料,由孩子自己动手裁剪,看看孩子心中的时装是什么样子的。
④少买电动玩具,多买一些能动手的玩具,最好母子能一起动脑设计玩具。给孩子一个可乐瓶和三个小时的时间,看看能变出什么诱人的新型超级玩具。
⑤星期天,妈妈做一次懒人,让孩子安排吃什么菜,喝什么汤(必须是家里从来没有这么搭配过的),想象一下是不是很美味?
⑥问问孩子,如果从今以后全是白天或全是黑夜,你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生活?
许多父母抱怨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其实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教育的机会,生活中充满了各学科知识,完全可以有机会利用孩子开心、兴趣的时候,一点一点积累,让孩子以后在上课学习时再遇到这些内容就不觉得枯燥了。
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孩子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一个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创新能力有关。作为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们,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培育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饥荒而亡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中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刊出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庞大,信件如雪片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竭尽所能,甚至天马行空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宏观见解。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如果是你,在没有看到正确答案之前,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回答?
最初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相信许多人会犯和绝大多数人同样的错误,那就是读完问题一直在考虑哪位科学家对人类的作用最小就把他丢下去。人们甚至可能在思考当今世界人们更需要什么?环境?和平?食物?都是同样的重要,丢下哪一位科学家对世界的损失都同样的巨大。舍谁?留谁?答案的选择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孩子做出了正确的回答?莫非这小男孩是一个神童?但看到问题的答案却又出奇的简单,即使是智力一般的人也能够想到。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其中不乏教师、医生、工程师之类的高级人才)回答不出来?
无独有偶,《实话实说》曾经做过一期儿童节目,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梦想。他们跃跃争先,各显奇招,让人耳目一新,他们什么梦都敢做:盖会飞的房子,飞遍名山大川;种能长漂亮衣服的大树,提高审美情趣;克隆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以假乱真,让他替自己做作业,替自己挨打。他们还把各大星球的职能重新分工:把月亮办成幼儿园,建立儿童乐园;让太阳生产热能,服务各大星球冬天取暖;让水星进行养殖,发展航海事业;在土星上种植粮食,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在金星上印钞票,让中国全面进入小康;在木星上打家具,美化人们的生活……他们心疼地球太累了,想让地球好好休息休息!孩子们的想象太美妙了,好得出奇,他们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海阔天空,无遮无拦,他们的小脑袋瓜简直就是一个博大的自由王国,什么千奇百怪的念头都有。
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一座金库。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似乎就失去了原有的灵性了?
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我们的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得大奖,但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诺贝尔奖先后举办96次,获奖者达1600多人次,而中国作为占世界1/5人口的泱泱大国,却无一人获奖。杨振宁、李政道、朱棣文、丁肇中等华人,也是在美国的国土上获此殊荣的。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说:“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有创新及冒险精神,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这也许是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基本的原因吧。那我们孩子的创新思维哪里去了?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他对束缚儿童思维的教育方法十分痛恨,以旧中国妇女遭遇“三寸金莲”的不幸命运作类比,为孩子们大声疾呼:“今天裹,明天裹,今年裹,明年裹,似乎非把我们的孩子裹成‘三寸金头’不可。如果中华民族不想以‘三寸金头’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唱‘三花脸’,就要把裹头布一起解开,使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突围而出!”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要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要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要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更丰富的知识;要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学习人生,让创造性思维健康成长。
那么,家长应怎样具体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
1.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校有校风,班有班风,家应该有家风。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家庭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和谐的。不管家庭成员有多少,也不管地位及年龄差距有多大,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应该是自由自在的,而不应该是压抑的、紧张的,甚至是恐怖的。
就目前而言,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恰当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家长说了算,一切都得听家长的,孩子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包括孩子对自己的事的决策权;另一种是孩子说了算,孩子是太阳,是小皇帝,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办。这两种家风都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宽松愉悦,有事大家商量,共同想办法,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减少外部压力,增强内部动机
对一些创造力很强的作家的研究发现,当他们从自己的内在兴趣出发进行创作时,往往能产生更富创造性的作品。当他们为了获得金钱或过分注意外部对他们的评价时,其作品往往平淡无奇。研究还发现,高创造性的人才都具有较强的抵制企图支配他们的各种外部压力的能力,他们很少屈从。屈从于外部压力,会在人身上诱发各种与创造过程不协调的动机。
因此,我们教孩子学习时应在内在兴趣上下功夫,增强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应过多地使用惩罚、奖励、竞争等增加外部压力的方式督促孩子学习,要把孩子害怕犯错误、害怕得不到表扬的心理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孩子过分担心受到处罚或批评,过分渴望实物奖励和表扬,就会影响内心的自由而阻碍创造性的发展,因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造力得以表现的重要条件。
3.经常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很高,也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住在农村的,可带孩子去城市,让他们认识认识城市的建筑、交通等设施;住在城市的,可带孩子去农村走走,让他们认识认识农作物、家畜、家禽以及欣赏欣赏田园风光,了解花鸟草虫的生存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4.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增加其选择自由
研究表明,自由选择会比强制选择带来更高的创造性。例如,让一组儿童自己选择活动中要用的材料,另一组儿童则由别人替他们作选择,结果前一组比后一组表现出高得多的创造性。鉴于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扭转管理与教学中对孩子控制得太死的传统做法,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材料、活动空间、活动伙伴等方面给孩子一定的选择自由。这对孩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