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天才从这里开始

大脑又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正是因为它太神秘,人类对它的认识才很少很少。即使是一个有成就的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其大脑的潜能也只开发了一点点。

儿童的智力是怎样发展的

智力也称智能或智慧,即表示人们如何聪明。智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其含义深远复杂,因此,至今尚无一个为大家公认的定义。目前,我国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各种能力的总体,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动机,注意等为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类智能发育与先天遗传因素,大脑发育程度,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智力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智力年龄和智商

比奈首先提出智力年龄的概念,智力年龄也称心理年龄,用符号MA代表,它是由智力测验的结果计算出来的,如一个孩子的实际年龄(CA)是5岁,测得智力年龄是6岁,表明他的智力发展超前1年,如果他的智力年龄是4岁,则表示他的智力发育落后1年。用智力年龄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比用某人聪明些还是愚笨些是个很大的进步。以后更进步为用智力商数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智力商数简称智商,用符号IQ作代表。智商的公式为IQ=MA/CA*100。一般IQ的均值为100,大于100说明高于平均智力水平,低于100表示低于平均智力水平。

2、发育商

婴幼儿期神经心理发育水平主要表现在感知,运动,语言等方面。因此,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盖赛尔认为小儿智能检查应叫发育诊断,他提出了发育商(DQ)的概念。发育商用发育年龄或心理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的比率来表示,DQ的均值亦为100。90~110为中等水平,低于70为发育迟缓。

3、小儿智力等级的划分

智力水平以智商(1Q)来表示,群体的智商曲线是呈正态分布,即人群中极高智商或极低智商都是极少数,中间状态占绝大多数。智商均值100。智商低于70表示智力发育延缓,0~79为边缘状态,80~89属中下,90~109为中等,110~119为中上,120~129为优秀,大于130为极优秀,智商高于130的儿童,以往常称为神童,现一般称为超常儿童。

有些智力早期表现的儿童,在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不可能接受那种难度知识的时候,就顺利地掌握和理解了知识。如美国儿童赛兹,9岁时就能学会麻省理工学院某教授当年在德国考博士时非常难的题目,11岁时,就能在哈佛大学讲解四维空间这一数学上的困难。南朝鲜的儿童金雄榕3岁时就掌握了相当程度的日语和德语,数学方面学会了解方程、三角、几何、微积分等,4岁正式考入南朝鲜汉阳大学而轰动世界。我国福建省潭州市的儿童吴燕,8岁那年已同时掌握汉、英、日、法4国语言文字,英法两种语言都达到了大学外语系正式录取的标准。据研究,这些智力早期表现的儿童大致有以下3种情况:一种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大脑结构发育的完善程度)和早期教育都很优越,表现为接受事物快,智力发展出类拔萃;另一种是先天遗传素质一般,但出生后得到了适宜的早期教育,有效地促进了智力的较快发展;还有一种是由于儿童的内分泌系统失调,在生理和心理的某些方面表现得早熟,在行为的某一方面表现为异常迅猛发展,这种早熟儿同真正的超常儿童是不一样的,必须对他们鉴别清楚。

智力的早期表现是智力优异的标志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智力没有得到早期表现的人就缺乏优异的智力。很多大文学家、大科学家早年并没有特殊表现,甚至还被视为低能儿,但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晚些时候才放出巨大才能的光辉。如我国唐代诗人陈子昂20多岁时还是个纨绔子弟,后来他的《登幽州台哥》竟开了唐诗一代先河;明代著名学者李贽,40多岁前为了谋生,到处飘泊,无所作为,后来他发愤写书,晚年时完成《焚书》、《藏书》两本很有影响的巨著。清代的阎若璩,小时口吃,6岁入学,读书4遍仍背不出,以后勤学不已,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考据学家。

从大量晚成之才的事实中看,他们在儿童期一般都有与众不同的行为习性。如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年幼时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他画的“瓶菊”都是几何图形。美国“飞机祖师”莱特兄弟,小时候天真地爬到树上摸月亮。发明大王爱迪生,小学读书时,老师讲“2+2=4”,他就问“为什么?”在这奇特的习性和思维方式上,已经蕴育了才能的萌芽。家长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孩子习性中的颖悟因素,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对于早期不开窍的那些孩子,千万不要斥责或鄙弃他们,那种“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智力表现早晚并不意味着智力水平的高低。任何一个人,长于此,未必长于彼,全才是没有的,非凡的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而言。

家长们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时候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看到孩子古诗背得多、算术算得准时就感到高兴,认为这就是智力好的标志。然而仅仅这些表面的东西是不能完全代表智力的,要综合的评价智商。

爱尔贝早教中心的专家认为,传统的智力理论是狭隘而不全面的,它把智力看作是一元化的、单一性的,而且是可以量化的,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不断影响,智商的评判内容又注入了新的思想。

新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结构、多元化的。也就是说,儿童的智力好坏不能简单的以算题和背诵来评判。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除了数学逻辑智力以外,人还有能使自己在空间中自由驰骋、创造和解释图形信息的空间智力;还有能够灵巧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自己身体的智力;还有能够有效理解别人和善于与人交往的智力等。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智力的本质,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而不能把教育搞得单调而机械化。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力就是一种适应。这种适应能力是人类生存最为根本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应将生活实践作为教育的最根本的内容,让孩子早日接触自然、接触周围的人群、接触社会,这比把孩子禁锢在某个学科领域要强得多。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而有的家长却将游戏与智力教育对立起来,实在不可取。

在大人眼里孩子除了玩什么都不会,其实不然,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学习者。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来自他们对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他用眼睛观察世界,用耳朵倾听周围的声音,用手触摸物体的感觉,用心体会人的情感。孩子们心思单纯,所以经常与成人的见解大相径庭,这时家长们不要嘲笑孩子的观点,要鼓励他们多多发现、多多表达,他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也就是智力增长的过程。

专家认为,要认识世界,必然要求孩子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即必须有健全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几个智力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家长们要培养孩子稳定的心理素质,因为孩子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不仅仅只靠智力因素,还要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心理活动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爱好、动机、态度甚至精神意识、道德品质等因素)。有专家指出,早期教育是智力和非智力和谐发展的整体教育。即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语言、感官认知、音乐、身体运动、社会交往及动手操作等多角度、多方面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尽管家长极其重视,但对智力的发展规律却认识模糊,许多家长又模模糊糊。因此,向家长介绍有关智力与发展的基本常识就显得十分必要。

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智力水平已经达到了成人的60%~70%。余下的30%~40%,有待于在小学、中学继续开发。尤其是小学和中学的智力培养,将可能进一步拉开人与人之间的智力距离,所以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般孩子的智力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①直观行动思维(0~3),这一时期孩子的思维与动作行为紧密相连,如婴儿用手抓彩球,抓奶瓶时,他的脑子有简单的思维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活动越来越复杂起来。

②具象思维,(3~6、7岁):这时孩子的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想事情总是跟具体事物相连。如果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讲道理,最好与各种各样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具体例证相结合,否则孩子会难以理解。这一时期也是孩子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期,爱编故事,讲故事,也喜欢看充满魔幻色彩的童话故事。

③具象、抽象思维,(6、7岁~11、12岁):这时候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开始渐渐接触抽象思维。比如,孩子懂得了“3”、“9”这些数字可以是任何事物的数目,“3”既可以是3个苹果,也可以是3张扑克牌或3块糖。小学中年级是孩子思维力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孩子的思维能力将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家长应该特别重视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个过渡和飞跃。

④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11、12岁~14、15岁):孩子上中学了,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成了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但大多数还处在经验积累的阶段,没有把这些经验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理论和观念。

⑤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14、15岁~17、18岁):18岁是孩子成人的标志,这时孩子的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标准,已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并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做出规律性的总结。

这5个阶段,正是一个人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这里必须要提醒您的是,发展智力与学习知识不是一回事,知识≠智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学习知识要靠智力活动,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智力也得到发展。而人的智力不光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劳动、文体活动、交往、游戏等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智慧箴言: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苏霍姆林斯基

鼓励孩子去发现大千世界的奥秘

世界是新奇而有趣的,只有一颗充满好奇的心灵才能看见。然而我们对自己周围的日常事物习以为常。不是世界生硬无趣,而是因为我们的视野被简单化抽象化了而视角被僵化了,我们看到的世界不再好玩有趣。

孩子们都喜欢玩悠悠球,一种小型而又灵活的玩具,它在孩子手中,犹如长了翅膀一样上下翻飞:忽而腾空跃出数米,倏而又稳稳地收回掌心;忽而在线儿构成的框架里左右摇摆,倏而又在手掌下上蹿下跌;忽而打着转儿来了个720度,倏而又静静地“停”在那里活睡。孩子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悠悠球的奇迹。

孩子的们的表达能力有限,他们自己不会对我们说这个世界是多么有趣,但是他们能用那好奇的小眼睛显示出这一点。一种陌生的颜色,一串陌生的声音,一个能摸到的物体,它们是什么?也许孩子们还没学会提问,就已经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答了:或是往嘴里塞,或是放到耳边听,或是往地上扔。一只乒乓球在地上蹦来蹦去,出生不几天的小猫见着了,会竖起耳朵趴在地上,煞有介事地沉住呼吸观察老半天,最后向乒乓球扑咬过去,嬉戏不已;而换作一只老猫,它先是会警觉地撇一眼,然后无动于衷地继续躺在地上打着瞌睡。

孩子的眼里看不到危险,对孩子来说,虽然面前这只普通的小狗就像一匹高头大马,但很新奇。好奇心让他允许这个庞然大物摇着尾巴向自己走来,把巨大的“马”头放在自己的肩膀上,甚至用舌头舔自己的脸。你是什么感觉,会相信这个庞然大物只是在和孩子游戏吗?可是孩子就会信任这个大块头,因为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你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你的警觉,当这些大块头接近孩子时,你要确保孩子的安全。

也许你会感到惊奇,孩子的世界也会感到孤单。超市收银台前面的长队像一条林荫大道;公共汽车站的排队是一条条长腿……从婴儿车的角度看去,先是大人的腿,然后一直向上仰望,直到快到天空了,才能感到活力。当这个80多厘米高的小家伙被迫欣赏着这个不完整的世界,听着大人们讨论着股票,谈论着天气,计划着周末的旅游时,他只有三种选择:睡着、忍受无聊,或者愤愤地将目光从天空转移到地上。不如你把他抱起来,或蹲下保持和他一样的高度,只要能看到你的脸庞,即使听不懂你们的谈话,也会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孤零零的。

孩子面对的世界是充满了挑战的。一节台阶通常与两岁孩子的膝盖一样高,如果换算成大人的高度,孩子爬楼梯就相当于大人爬上凳子、然后踩上桌子、再站到冰箱上,最后才够到书架最上面的书。孩子就是这样艰辛地爬上一节节台阶,到达顶峰的——四个台阶对他来说如同爬了一座小山。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喜欢这种挑战,只是别让他成为孤独的征服者,你要在旁边鼓励他:“来,宝贝,别害怕!”

经常我们会问:成人眼里世界是怎样的?那么,任何一个回答似乎都有强加的嫌疑,然而对于孩子,尤其是对于刚出生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来说,至少可以有一个回答,可以避免这种嫌疑,那就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世界是好玩的。孩子的这种好奇天生就伴随着探索和学习的欲望。然而习惯会不断侵蚀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对自己周围的日常事物习以为常,而懒于探索,懒于学习。为了弥补习惯对天生的好奇心所造成的侵蚀,我们需要以更多样的方式,更细致地进行观察,以便丰富这个世界的形象,正是这种丰富才能为我们的好奇心注入新的活力,使之长盛不衰。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一片巨大的森林,名叫心灵。”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给孩子一片广阔的蓝天,让他去放飞思绪,他会为天空画上最美的彩虹。

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给孩子一片流连忘返的原野,让他们像彩蝶一样翩翩起舞,他们就会把馨香扑满大地。

让孩子的心灵自由的飞翔吧,让他们用纯净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由的眼光感悟世界,用灵性的眼光想象世界。

精彩的未来将会一步步呈现在眼前。

智慧箴言: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民间谚语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要想准确的认识事物,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不仅是孩子做好作文的基础,也是提高整个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是,有许多父母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周宇是个老师眼里优秀的“小作家”,每次作文都被同学们争相传阅,还多次获得校内外各种奖项。

周宇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也不多话。这种生活,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听话的习惯。

周宇最爱好写作了。她的父亲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父亲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她自觉地学会观察和思考,发展她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让她开始记日记。

周宇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有意识的培养她观察描写大自然。上小学三年级时,又教她注意观察人物,观察人的心理,进而观察思考社会和人生。

有一次,父亲带她到公园玩。临行前就告诉她:你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越细越好,回来写篇日记。这样,到了公园里,周宇就非常注意观察花、鸟、草、虫等。周宇本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父亲很好地利用了孩子这一天性,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尽情地玩耍之中,观察万物的悄然变化。去看春天的绿芽,夏日的鲜花,秋季的果实,寒冬的落叶,去听蝉鸣鸟唱。这些都引起周宇的兴趣和思考。

宇宙间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孩子观察的对象大至天地日月,小至虫蚁草木。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呢?

(1)学会在比较中观察。

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2)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

(3)把某些事物放大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些熟悉的东西,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可观察的了,但放大以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将手指用放大镜放大,可以看到平时看不清的指纹,将树叶放大,可以看清平时看不清的叶脉结构等。

(4)过于庞大的事务我们可以先认识局部。

有些事物的性质在扩大的范围不容易看清楚,可以把它缩小,比如大江里的水浑浊发黄,似乎不透明,假如用碗舀一碗水来看,就发现它们是透明的。

(5)形成重复观察的好习惯。

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6)观察不能停留于表面。

有些事物从表面上看,难以确定它的性质,则需要深入一步观察。比如,孩子弄不清为什么苹果、梨一类是植物的“果实”部分,土豆、白薯一类则不属于“果实”,而是茎块。成人可以将它们都切开,深入到里边看,苹果、梨一类里边有种子,土豆、白薯一类里边不含种子。孩子看到了种子,也就明确了谁是果实。

还有通过家长演示,孩子实践操作,让孩子观察图片等方法都能帮助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7)观察要有重点。

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8)尽可能让孩子多参加活动。

比如星期天带孩子外出参观游览,都要让孩子带着观察的任务离家,一路上边观察边思考,回来后写篇日记或作文。孩子观察得越细,印象越清晰,文章就可能写得更生动,更有真情实感。

(9)观察的同时插上想象的翅膀。

恰如其分的想象,会使观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广阔。

(10)观察要多角度进行。

让孩子通过定位观察来培养兴趣,如引导孩子读书,家长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从正面反复观察,还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对读书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培养孩子观察方法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维,把观察过程和思维结合起来。

(11)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和社会。

比如观察星空、观察大树、观察小猫小兔,观察市场上的繁荣景象,观察大街上一幕幕的场面……这对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丰富写作内容,提高整个学习效率,都有重要作用。

(12)要带着目的进行观察。

比如观察一个字,观察力强的孩子能很快地把寓于生字中的熟悉部件看出来,或把形近字、音近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区别清楚。观察景物、要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的顺序。观察的目的决定观察的方法:这好比木匠看木头,先看木头的长和粗;用木头烧火的人,先看木头的干湿;森林学家看木头,先看木头的年轮和想象它的生长过程。

智慧箴言:

观察,观察,再观察。

——巴甫洛夫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希望,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地长大成人。然而,有一个特殊的家庭群体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近年来,单亲家庭(包括失去一方亲人的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的数目正呈上升趋势。

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为心理异常、性格扭曲、行为极端化。这不但给社会带来了问题,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单亲家庭给子女的成长带来了种种不良影响。

1、家庭的因素导致孩子心理的异常

亲人的意外亡故、家庭的破裂、父母的再婚等因素使原有的家庭生活秩序被打乱。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原有的家庭亲情关系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而未成年的子女往往由于一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而产生紧张、焦虑、失落的心情,加之同学、老师、社会可能对他们的偏见、嘲笑和歧视,都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感到孤独、恐惧、悲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心理障碍。刘强的母亲在他2岁时就离开了家,父亲经常不回家。刘强从小就和奶奶相依为命。二年级时父亲因盗窃入狱,刘强觉得无脸见人,不愿与他人交谈。后常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内,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

2、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导致性格扭曲。

由于家庭的变故,使孩子心理发生种种异常,又必然导致性格上的扭曲,往往表现为不合群、孤僻、冷漠、怯懦,不相信别人,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希望,意志薄弱,脾气暴躁。在单亲家庭中,因为父亲(或母亲)对孩子情感的需要关注不够,很少关心孩子的性格培养,所以单亲家庭孩子极易产生孤僻、不合群的性格。他们胆小,很难大胆提出意见和主张,怕家长对自己失望,又惟恐老师批评和指责,怕同学讥笑,遇到困难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3、单亲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常,这些孩子在行为上容易表现出极端的倾向,常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来,对同学有较强的攻击性,会发生打架,欺负同学的行为。有些孩子由于缺少家庭温暖转而寻找别人的“关怀”,容易和社会的不良人员交往以求得个人心灵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怎样为单亲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呢?

1、老师多关心单亲的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习态度、人际关系、情绪反应等方面往往表现出许多问题,他们更渴望得到关爱。所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要关注他们的表现,深入了解他们的处境,理解和信任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娜娜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娜娜与母亲一起生活,被打骂惯了,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拒绝一切同情和帮助,性格孤僻、怪异、冷漠。有一次,她在学校摔了一跤,膝盖和手都磕破了,老师、同学关切地上前询问,她却大吼:“不用你们管!”说完嚎啕大哭。见她这样,班主任老师忙说:“来,老师陪你去卫生室,上了药就不痛了。”说完老师背她到卫生室,给她上药,又拿毛巾给她洗脸,午饭时老师帮她拿饭盒端汤,下午放学,老师又骑车送她回家……在路上,她主动向老师道了歉。老师用无声的行动默默地感化她,她深受感动,从那以后,有什么委屈、快乐都跟老师说,和老师的关系友好、密切。

2、单亲的孩子要学会快乐的生活。

单亲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往往表现为:脾气大、焦虑、抑郁;自尊心过强,性格孤僻古怪,不合群;爱猜疑,易嫉妒、易愤怒;智力发展落后于完整家庭儿童,恐惧、悲伤、冷漠、自卑、自信心较差;固执、易受挫折;撒谎、偷窃、欺骗、斗殴骂人;非友好的不服从,对现实缺乏挑战的勇气,精神非常脆弱。这些异常心理的原因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直接关系。一方面,由于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在心灵留下深深的创伤,情绪不稳定,失去精神支柱和依托。另一方面,同学、亲朋好友的不理解甚至辱骂、取笑,以及学习成绩下降也是加重孩子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的快乐性格,使他们拥有一个快乐的集体。有了快乐的心情,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3、单亲的家长要全面培养孩子。

首先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长转变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让家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教育孩子,言传身教。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家长,由于自身的心情不佳、性情暴燥等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要让他们明确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家长的基本职责,家长要教孩子怎样做人——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劳动观念、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而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传授。配合学校教育努力使孩子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于明明早年丧父,母亲对其百依百顺。因此养成了他任性、倔强的脾气。班主任老师看到这一问题后,主动与他母亲联系,让她知道过分溺爱造成的危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孩子的性格有了很大改观。

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社会和他人的关爱,让我们以真诚和爱心,多一点理解与帮助,去温暖单亲家庭孩子冰冷的心,去弥合他们遭受创伤的心灵,让他们也能在愉快、幸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中,他就会有一种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中,他就学会了有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中,他的生活中就有了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正直中,他就会觉得生活有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就会相信自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他就会有头脑,平等地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中,他会觉得这世界有好的地方。

智慧箴言:

生活中的所有色彩和变化都吸引着孩子们的心灵。

——《泰戈尔评传》

别忘了赐予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安全感

每一个孩子对世界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有些孩子因为害怕这些危险不敢亲自去体验外面的世界,这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就要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有信心和勇气去探索世界。

当孩子迈出家门的第一步时,无论他离开家多远,都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小社会,就拿孩子进幼儿园来说,有些孩子连穿脱衣服、鞋子都是难事,更别提和小伙伴们相处了。到了午睡的时候,自己不会脱衣服,只好向老师求救,所以,每到幼儿园的午睡时间,老师都分外忙碌,因为不会穿脱衣服的孩子太多了。有时候老师太忙,结果就忽略了一两个孩子,结果就让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认为在外面就会面临种种麻烦,久而久之对学校就会产生厌恶和恐惧的心理。

为了避免孩子出现上述的麻烦,我们在孩子向社会迈出第一步之前要先教会孩子一定的生存技能,如果孩子在社会中能够自己应付一些事情,那么他们探索世界的勇气会大大增强,也会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中掌握新的知识,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世界并不是一个游乐园,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出去闯而刻意把外面描绘得很美好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孩子早晚会发现世界的危险,不如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并亲自战胜困难,这样,孩子走上社会后对抗挫折的能力会更强。

城市里的孩子很多都时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地把孩子带到一些生存训练营里接受一些难得的挫折教育。在那里,孩子们自己走天梯、过独木桥,还要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指定地点。一些没有经历过繁重体力劳动的孩子会叫苦不迭,但是当他们最终战胜自己完成任务时,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对于外界的探索热情也大大提高。

有些孩子对于妈妈的依赖性十分强烈,只要看不见妈妈在身边,就会感到手足无措,这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行为。作为家长的要对这件事给于足够的重视。

悠悠在刚开学的那几天,老是不愿意去上学,一旦去了,也哭个不停,看了真叫人心疼。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妈妈发现只要是自己从孩子的视野中消失,她就会担心,并有恐惧的反应。于是,妈妈就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理解看不见的事物仍然存在,驱走她的不安全感。

妈妈和悠悠玩捉迷藏的游戏,一开始她躲在沙发或椅子后面,问她:“妈妈在哪里?”过几秒钟,笑着钻出自己的头说:“妈妈在这里!”慢慢的,妈妈逐渐延长躲藏的时间,从几秒钟到半分钟,再到2分钟,或者躲到其他的房间。当躲到孩子看不见的角落时,不能让恐惧捉住孩子的心,要用语言和孩子保持联系,让孩子感觉安全。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悠悠的不安全感慢慢的消失了,上幼儿园也不哭了,做家长的应该在生活中随时告诉孩子,让她懂得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和事例,树立安全感。

任何伤害都会给人的心灵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伤害的影响会更大。大部分儿童严重心理创伤患者症状会一直延续到成年。在青少年罪犯中,严重的精神创伤的患病率是普通青少年的4倍。

天灾人祸不但可以伤害一个人的身体,也可以给人的心灵造成难以平复的创伤。身体伤害仅伤其表,精神伤害则伤其心。心理创伤给人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对儿童的伤害更无以复加。它沉重打击了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严重妨碍了儿童友善交往关系、良好沟通交流渠道和信任感、安全感的建立,挫伤了儿童积极探索精神、学习劲头、表现欲望、情感表达的内在趋动性,严重影响到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方法、感觉体验以及行为方式。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家庭是他们栖身的窝、藏身的巢,父母是他们遮雨的伞、依靠的树。非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伤害外,父母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制造者。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也是人最重要的精神需要。如果没有安全感,人们就会产生恐惧感、焦虑感、情绪的剧烈波动以及行为失常和身心失调。家庭功能的不健全,家庭氛围的不健康,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家长行为的不端正,教育目的的不正确,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思想的不民主等,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不仅要提供给孩子一个完整、健全、舒适、安全、温暖、美好的家,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活泼、自由、开放、自主、自立、发展的平台。只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只有科学的教养方式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说,父母是确保孩子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安全感是医治孩子心理创伤的灵丹妙药。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两三岁大的小朋友站在地上娇声娇气地求父母抱着走路,可是父母却回应说:自己走。小朋友只好哭着由父母牵着小手拉着走。

小朋友身高与大人相差很悬殊,站在大人人群里,小朋友看到的只是大人们高不可及的长腿,大人们那高高的长腿就像庞然大物那样在小朋友眼前不停地晃动,给小朋友以压抑感,使小朋友产生恐惧。

您也许不能理解为什么您的孩子会有那么多的请求,但请不要无情地拒绝孩子。如果发现那些请求是孩子为了保护自己而发出的“求救声”,请赶快顺应孩子的请求,让孩子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得到安全的保护,得到心灵的安抚。

智慧箴言:

孩子越是软弱,人们越应该赞赏他那种为了避免毁灭而找到的力量。

——《罗曼·罗兰回忆录》

怎样在玩耍中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抽象思维深刻地反映着外部世界,使人能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趋势,预言“生动的直观”没有直接提供出来的、但存在于意识之外的自然现象及其特征。它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孩子的抽象思维是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的。二岁的宝宝经常“听不懂话”,就是抽象的话语不明白,比如今天吃的是饼,摆在他面前他知道是饼,也会说,但是吃完了,你问他今天吃了什么,他就不知道说了,他的形象思维很好,模仿能力也很强,也很聪明,应该怎么培养他的抽象思维呢?

2周岁的幼儿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并在实践中使他们从个性中悟出共性。家长选择的事物往往是孩子最熟悉也最感兴趣的,如,要求孩子将画有大狗、小狗、黑狗、白狗、花狗的图片从许多混杂的图片中选出来,并归纳为“狗”这种动物,还要求孩子将画有萝卜、青菜、辣椒、豆荚的图片也从许多混杂的图片中选出,并归纳为“蔬菜”。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进行第二次抽象训练,即从各种不同狗或蔬菜的图片中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同点,如大小、颜色、形状、滋味等等。

对3周岁的幼儿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深一层的抽象思维,如可以说出麻雀、蝙蝠、老鹰、蜻蜓、飞机、蝴蝶、风筝等事物的共同点,即都会飞。再如还可把各种颜色的事物归成若干类,如把兔子、山羊、纸张、牛奶等归为白色类,把苹果、西红柿、红旗等归为红色类。

和我们不少家长相反的是,德国人似乎并不主张学龄前的孩子必须掌握多少词汇,或背颂多少首诗歌。他们认定,注意培养孩子拥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会给他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给孩子日后的成材铺平康庄大道。

我们的家长们特别关注于培养孩子的想像、表演、创作、绘画、演奏等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能力,对于抽象思维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国外的家长认为,父母应当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启动孩子抽象思维的开关,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一般来说,婴儿出生6个月后,便能够在大人的启发下初步理解两个相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按动开关电灯会亮,摇动铃铛会发出悦耳的声响。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自己动手,验证这种因果关系了。

家长们怎样通过各种手段训练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呢?

1、益智游戏。

游戏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包括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等。

2、故事里的逻辑思维。

给一个故事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舍弃和讨论,孩子们往往便拥有了较强的思辨水平。

3、绘制地图。

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三、四岁的幼儿在家长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或学校,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标示出来。

4、女孩应加强抽象思维的培养。

比起男孩子,女孩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此“软肋”往往导致她们在日后的数理科目的学习上相形见拙。

5、把不同事物进行归类。

孩子对概念的认识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根据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良好的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对于3周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训练其分类能力和概括能力。比如把雪花和牛奶等归为白色类,把西红柿、红旗等归为红色类。通过这类抽象思维活动,孩子能够从中提取有关颜色的抽象概念。

6、空间方位游戏

准备一把椅子、一只玩具狗、一辆玩具卡车和一只纸箱子。父母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说:“小狗累了,想坐到椅子上去休息,你能帮助他吗?”孩子照办后,家长接着边进故事,边请孩子继续做下去:

“小狗休息好了,想从椅子上跳下来,请你帮助,好,谢谢!”

“前面来了一只大灰狼,小狗想躲在椅子的后面,好的,你真帮了大忙!”

“大灰狼走了,小狗要到椅子旁边去翻跟斗,好,连翻了三个,真有趣!”

“小狗玩累了,来到椅子下面打瞌睡,呼噜噜、呼噜噜……”

“哦,他睡醒了,让爬到卡车里,带他去兜风吧!”

“我们先把车子开到椅子的前面,再开到椅子的后面,不错,再围着椅子转一圈,真棒!”

“小狗的肚子饿了,他想看看纸箱子的角落里是不是有吃的东西,带上他找了一个角落,再找另一个角落,你能告诉爸爸妈妈,纸箱子有几处角吗?一、二、三、四,四个角,对吗?对的!噢,在最后一个角落里有一块巧克力,快让小狗吃个饱。”

“啊,小狗又别出心裁,想躺在椅子面的反面晒太阳,这可难办,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对,只要把椅子翻过来,上下颠倒一下就行了!”

最后,父母代表小狗,向孩子表示感谢和赞赏。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正确判断不同的空间方位,掌握相应的词汇,并且能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

通过这种比赛,可以培养孩子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要作配合,适时地给孩子暗示、提醒和启发,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智慧箴言:

第一个注意到七条鱼与七天之间共同点的人,使思想史前进了一大步。

——怀特海

你的孩子属于左脑型还是右脑型

大脑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正是这个神奇的世界,创造了人类今天无比灿烂的世界。

大脑又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正是因为它太神秘,人类对它的认识才很少很少。即使是一个有成就的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其大脑的潜能也只开发了一点点。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由两个结构和机能不完全对称的大脑半球组织。右脑支配人体的左半部;左脑支配人体的右半部。左脑善于归纳、加工信息,是语言表达中枢;右脑则擅长演绎,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等。

怎样判断你的孩子是属于左脑型思维还是右脑型思维呢?下面的试题帮你判断。

1、右脑型思维特征:

(1)清楚记得初次见面的人的面孔。

(2)喜欢用木头或天然材料造的东西。

(3)肚子不饿就不肯吃东西。

(4)挨骂后不会闷闷不乐。

(5)对新的玩具和游戏立刻感兴趣。

(6)热衷收集组合模型和废物。

(7)清楚记得电视或画册上出现人的脸或表情。

(8)喜欢模仿大人做运动的姿势,也想学着做做看。

(9)经常想与别人一起进餐。

(10)说话时常以动作、手势来帮助说明。

(11)散步时边走边东张西望着四周景色。

2、左脑型思维特征:

(1)不太记得人的脸型和打扮。

(2)对塑料或金属制品感兴趣。

(3)每天按时乖乖地吃饭。

(4)被骂后,总是气嘟嘟的。

(5)对新玩具或游戏不太感兴趣。

(6)喜欢“过家家”或捉迷藏。

(7)想出故事情节自己表演,经常把自己所看到的电视剧或童话故事告诉别人。

(8)不教他做新的运动时,绝不想尝试。

(9)可以独自一个人吃饭。

(10)说话时少有动作或反应。

(11)散步时对其他东西不感兴趣,并急急忙忙地走。

符合1栏情形多的孩子是右脑型,2栏多的是左脑型。1栏符合4—6项,说明右脑状态良好,应加强训练。2栏符合达7项以上,则右脑处极佳状态。

现实生活中,“右利手”的人占总人数的92%以上,左脑相对发达;然而,右脑的记忆容量却是左脑的100万倍。因此,一个人是否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是右脑的开发。6岁以前是脑组织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如何在这段时间用科学方法训练、开发孩子的右脑,就成了早期教育的枢纽工程。

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身体部位在大脑皮层都有其相应的“代表区”,它们所占的位置与其活动的精细程度成正比。就拿人脑皮层运动区来说,手和指部及口部所占位置最大,所以,进行这些部位的适当锻炼反过来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

如何进行右脑开发呢?

1、刺激指尖法

开发右脑,国外学者主张从儿童做起,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发展表现在手指尖上。”他将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联系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随着双手的准确运动就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活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左右手并弹的钢琴、电子琴。

2、借助外语开发右脑

美国神经外科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3、体育活动法

如每天跳上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右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地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4、借助音乐的力量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此时,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有一点须提醒父母的是,左脑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前面一直强调左脑的重要性,是因为以往偏重左脑功能的社会,往往忽略右脑的配合,造成了左右脑不平衡的状况。事实上,左右脑之间需要不断的相互交流及合作,才能有良好的均衡活动。大脑生理学家强调:“如要使右脑的直觉或灵机闪现,左脑也要经过适当的锻炼。”

怎样锻炼左脑呢?

1、多推理分析。

思考问题的时候,把问题写在纸上,列出问题的细节,一个一个分析,然后把细节整理,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将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细节一个一个梳理清楚,养成分析推理的习惯。遇到事情多思考,问个为什么?不要老靠直觉作判断(右脑偏向的人多数情况下凭直觉下结论,缺乏细节推理分析的过程)。

2、做事有条理、有计划。

做事情之前,把任务目标写出来,且分成总目标和具体阶段目标,做成执行计划。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就必然需要做计算分析,锻炼条例性,组织性和控制能力。

3、借助推理性强的故事锻炼左脑。

读一些思辩性强,推理性强的文章,精细阅读,提高复杂语言逻辑的分析理解能力。

4、多进行数学演算。

如果是在校学生,可以在数学理科计算分析方面多下功夫。

思维任务需要左右脑的密切配合,脑偏向的人在思维和个性方面表现出一些缺陷,所以有必要左右脑都进行训练,促进脑平衡。思维的协调性得到了改善,大脑的功能和发育也会更加协调。

智慧箴言:

即使是为了得到问题的部分解决,科学家也必须搜遍漫无秩序地出现的各种事件,并且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联贯它们。

——爱因斯坦

不同思维类型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每个父母都想及早为孩子找到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却对孩子的思维能力了解不够。也许孩子正淋漓尽致地发挥着某一方面的才智,只是父母根本没有察觉到而已。

其实,每个孩子所具备的智力类型都不相同。因此,在父母吹毛求疵或要求孩子表现完美而喝斥他前,必须先了解孩子属于哪一种智力类型?自己是否在求全的错误?

1、擅长动作的控制。

5岁的淘淘用纸折叠了一个青蛙和一堆幸运星。妈妈见了大吃一惊,她从来没教他折这些东西。“这是你折的吗?”妈妈的语气充满怀疑。淘淘点头。“那你倒是说说看,怎么折的?”淘淘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啦?到底是不是你折的?小孩子可不许撒谎!”妈妈口气一硬,淘淘更不知道怎么说了,索性把头低了下去。

像淘淘这种“嘴笨”的孩子,强迫他用语言来说明过程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这样会使淘淘感到为难,造成以后再做什么事情刻意留心过程的心理。

淘淘能做出这些东西,绝不是“手巧”这么简单,而是依仗一种智能—动作型智力。与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人不同,淘淘这类孩子是通过“动作”来发挥自己才能的,对于整个操作过程及其中原因,他却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他的注意力、理解力全部集中在动作上,在其中体验到了成功和乐趣。所以妈妈应鼓励他,让他知道,这也是一种才能,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2、擅长语言表达。

与淘淘相反,6岁的芸芸属于那种特别能说的孩子。“你真能说,可是没有实践不行呀!”妈妈对讲得头头是道的芸芸说。“实践,什么叫实践?”芸芸不明白。“实践就是实际行动。”妈妈说。“我明白啦!收拾玩具,打扫卫生……”芸芸立刻接口说了下去。

妈妈总觉得芸芸光说不练,不是个完美孩子。然而芸芸的健谈,说明她很聪明,至少富有“语言型”智力。

这类孩子的特点是反应问题快,并且能用语言巧妙适时地表达出来。这一优点,应该受到充分的爱护和培养。父母不但不应指责,还应该通过语言游戏来指导她以求更大发展。至于实践方面,有机会可以母女同做“收拾干净”的游戏,这样孩子就会更充分地理解“实践”的含义,芸芸的发展也会更加均衡、健全。

3、擅长推理思考。

在街上,4岁的明明发现有一个孩子在哭,马上对妈妈说:“妈妈,他迷路了。”“你怎么知道?”妈妈很奇怪。“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且,好像在找人……”“如果你是他该怎么办?”“我就去找警察叔叔,告诉他我叫‘明明’,我迷路了……”

明明有相当高的观察判断能力,他断言那个孩子迷路,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收集了各种可作论据的事实后得出的结论,他能根据别人的行为,推测其心理及原因,并能做出正确理解和判断,这就是他的推理能力在发挥作用。

明明妈妈在鼓励和发展孩子的推理能力的做法非常高明——让孩子自己用头脑思考问题。凭简单的一句“你怎么知道?”,让他去思考、推测其原因。而在孩子做过各种思考之后,再加上后面那一句“如果是你怎么办?”,让他设身处地地考虑措施和对策,这种教育就更加完善了。如果家长直接教给孩子应该怎样做,虽然方法再简单不过,可是这样一来,就遏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的推理能力就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智慧箴言:

在限制中才能显出真正的高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歌德

鼓励孩子玩耍,不要把孩子绑在各种枯燥的课程中

跃跃从出生那天起,给人的感觉就是活泼好动,好像一秒钟都停不下来。随着她一天天长大,家里可供她玩的东西,不是拆个稀巴烂,就是缺胳膊少腿。为此,爷爷奶奶没少说她。

可是,爸爸妈妈却鼓励女儿这样尽情地玩耍。还引导跃跃用多种方法玩,玩出新花样,玩出新感受,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就算孩子异想天开,玩得“出格”,他们也不会批评。跃跃有很多玩具,那些看似复杂的玩具,对提高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大有好处。

对于跃跃选择玩什么,怎样玩,父母从不加以限制,还为她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妈妈和女儿一起探索在游戏中碰到的问题,一起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共同交流和分享其中的乐趣。在教女儿玩玩具的时候,妈妈不是只教她怎么玩,还引导她对玩具的内部构造感兴趣。这个玩具为什么能跑啊?它是怎么跑的,这个小汽车是怎么拐弯的?鼓励她拆开玩具研究。跃跃自己不能拆开的时候,妈妈就帮她拆开,再给她现场讲解。等到跃跃明白玩具的原理以后,妈妈再让她自己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虽然这对还未上学的跃跃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她在一点一滴的琢磨中,逐渐锻炼和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喜欢观察思考问题了。

通过玩耍,妈妈发现女儿的聪明、大胆、想象力之丰富、创意之巧妙,都是让家长自叹不如的。

相比国内,国外的孩子有更多的玩耍时间。6岁的露西上小学了,这可是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可是,她比在幼儿园时还轻松。早上8点坐校车走,下午2点就没事了,再去供低年级孩子玩的游乐场玩几个钟头,直到5点妈妈到幼儿园接妹妹时才把她接走。

露西在小学学习26个字母,学习简单的单词拼写,她回家也会把26个字母写几遍,不过不是简单地比着书抄,而是凭记忆按顺序写。

露西上了一次手工课,回家告诉妈妈要做一个纸瓶。过程是先把攒好的废纸泡在水里,软化以后,用食品加工机打碎,把半干的纸糊刷在气球外面,等它干了后再用各种颜色把纸壳装扮好,然后把气球的气放掉,剩下的就是一个样子有些古怪新潮的纸瓶了。

一次露西和同学们去了博物馆,在那里露西学会了做大肥皂泡。站在一个里面有肥皂水和大铁环的圈环中央,拉动一根绳子,牵起铁环,就能做出一个把人套在里面的大肥皂泡。

博物馆里有四个高高的漂亮的大玻璃瓶,里面分别盛的是着色的水、香波、机油、色拉酱。按动每个瓶子下面的一个按钮,就有一串气泡升上去。四个瓶子按了一圈,会发现气泡最小升得最快的是水。于是露西懂得了什么叫比重。

老师带领露西去动物园,在那里露西知道了什么动物是吃肉的,什么动物生活在沼泽地里。

国外的低年级孩子很少学习课本只是,他们的课程主要是拼写、美术、游泳、手工。

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择题目,自组程序、到图书馆、实验室和博物馆调研,完成课题研究。在家庭中,父母也尽量提供机会,帮助孩子自己解答问题。

外国孩子的自信心很足,这与经常动手关系很大。“I can do it”是美国孩子常说的一句话。美国人说,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可是我们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生活中由于过分保护造成的无意识的伤害比比皆是。

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鼓励中成长,在自由自在中变得成熟和老练。我们不能让下一代分数越来越高,掌握各类技能的年龄却越来越长。

智慧箴言:

孩子玩也是学,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爱动手的孩子更聪明

某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夹球游戏比赛,比赛中许多小朋友都熟练地一个接一个地把小塑料球从大口瓶里夹到小盆里。亮亮也很努力地夹着,可他的双手好像不听使唤,怎么夹也夹不住球。他的妈妈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夹,夹,小亮快点夹呀,手不要抖动……”亮亮急得汗珠都冒出来了,听到妈妈的喊叫,他有点恼怒地对着妈妈说:“谁叫你平时不让我用筷子吃饭!”妈妈脸红了。是啊,孩子不会用筷子该怪谁呢?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还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孩子五六岁了,却不肯自己吃饭、穿衣服;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收拾书包;上中学了甚至要妈妈给她梳辫子,更不要说做家务事了。孩子自理能力如此弱化又该怪谁呢?

动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智力开发的“头脑体操”。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家长们以为让孩子学学乐器,练几样特长就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殊不知,这是害了孩子,误导了孩子。如果你真爱孩子,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孩子聪明,那么请创造条件,让孩子施展小手。训练手,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进行培养,下面是一些学者和家长的观点:

1.韩女士,医学院育儿专家:儿童的智能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可以说训练了手就是训练了大脑。那么,如何训练手呢,不少专家都认为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进行,随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展开手的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孩子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儿童时期的孩子处于动作性时期,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性和探索性活动,好奇心强,有一定的破坏性。可以准备些旧杂志让孩子随意地撕,鼓励孩子在纸上涂涂画画,带孩子玩水、玩沙,捞小鱼等。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小动作玩具,如:积木和积塑、动物玩具、交通玩具、电动玩具、木偶玩具、翻绳等,这些玩具可以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动作,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趣味性强的动作性游戏,如:家长和孩子一同做撕纸游戏,把纸撕成长条做面条或老爷爷的胡须。家长为孩子画好苹果、房子等轮廓线,让孩子把碎纸贴在轮廓线内。让孩子在撕撕贴贴中锻炼手指的灵活性。需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4岁是一个关键时期,4岁被说成是“一切的出发点”,也被视作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用手能力的发展,注意多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4~6岁阶段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时期,比较关注自己的能力,善于模仿,活动量大,开始了学习活动,并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建立起初步的概念。这个时期的孩子,手脚灵活度进步明显。开始对道具发生兴趣,对于剪刀、锯子、锤子、画笔等使用手指的工具都喜欢摆弄,并且对工作性、结构性的游戏乐此不疲,他们非常喜欢剪纸,或是用浆糊贴纸,用小刀削木棍,用锤子钉东西。能自如地玩模型玩具、拼图游戏、陀螺、投球、单杠等能显示手的能力的游戏。能顺利地使用蜡笔、铅笔,对绘画的兴趣极浓,常有让大人惊叹的佳作出现。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放手让孩子去“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手脚愈加灵活,他们的好奇心愈加强烈,喜欢到处东碰西摸,经常搞破坏,比如剪坏了窗帘,拆坏了闹钟,弄乱了厨具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害怕孩子闯祸或出危险,就这也不让动,那也不让摸,把孩子的双手禁锢起来。正确地做法是,放手让孩子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当孩子喜欢上用剪刀剪东西,用锤子钉东西时,大人要多加观察,教给孩子安全使用手工工具,并在操作技能上扶孩子一把,比如帮孩子掌握结构操作中的插塑、编织、粘贴等技巧,鼓励孩子大胆地试,在摸着摸那中锻炼手的灵活性。二是多让孩子做手工游戏。幼儿阶段,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如绘画、剪纸、折纸、制作玩具、搭积木、制作陶艺等都有助于激发孩子动手的兴趣。

2.焦女士,某公司总经理助理:焦女士家有房、有车,两口子收入颇丰,属于那种中产阶层,很难想象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一点都不娇气,爱劳动,会做家务,心灵手巧。我到焦女士家吃过饭,菜盘边上那精巧的面泥捏出来的豌豆花让我忍不住摸摸,焦女士一脸自豪地告诉我,这是她5岁女儿的杰作,让我说不出的惊叹。焦女士性格率直,快言快语,说起让孩子在劳动中开发智力,锻炼动手能力,有许多的感慨:你看这两天的电视新闻没有,新入校的大学生,有不少都请了保姆,帮助料理生活,这不是高分低能又是什么。还有前不久羊城晚报登了条新闻你看了没有,广州市小学生才艺表演,有个小学生表演的是做板面(一种面条),获得了一致好评。我觉得这种导向对,我们一说才艺就是吹拉弹唱,而劳动中所表现出的才艺却被忽略了,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我们现在的孩子太缺少劳动这一课了,其实劳动不仅是一种品德的培养,也是一种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种智利的开发,我对我女儿的教育就很注重这一点。从小我对我女儿的做法就是,她能做的,大人就不替她做。你别看我这人性子很急,但在鼓励孩子做事方面却很有耐心,有一次,等孩子系鞋带出门,我足足等了快20分钟,保姆都看不过去,要上前帮忙,我没让,就让孩子自己一遍一遍地系,直到系好。还有我做家务的时候,喜欢招呼孩子一起动手。我们双休日回她外婆家包饺子,都有她参加,每次她都很认真,刚开始包的不是破了皮,就是捏不住,慢慢地就像个样子了,比我包得都好看。就从包饺子开始,女儿爱上了捏面泥,捏小人,捏花草,捏动物……因为喜欢捏面泥,又喜欢上了画画,你看这都是一连串连锁反应。通过做这些事,孩子的手明显地巧多了,对她学习其他的东西大有好处,比如,我孩子学钢琴,一练指法就像模像样,老师问,这孩子以前是不是练过钢琴。还有学电脑,她的键盘操作也很灵活,我觉得这些都和孩子平时做事,锻炼了手的能力有关系,而手的锻炼又刺激了脑的发育。因此,我的体会是:家长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轻而易举地剥夺了孩子劳作的快感,动手的体验。

智慧箴言:

终日埋头工作而不去玩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傻。

童言无忌——孩子说话时不要呵斥

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很单纯的,他们的话语也都充满的纯洁天真的一面,有时候孩子的话在大人看来也许很可笑、或是很荒谬,但请珍惜孩子的这些话,因为孩子只是表达了他们真正的想法而已。如果孩子的话真的有不妥之处,请耐心的给他讲道理,千万不要呵斥孩子所说的话。

如果您带着孩子出席某些社交场合,孩子很可能会说出一些不合适的话,弄得大人很尴尬。这时候家长往往会很生气,认为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事实上,孩子真的很无辜,他并不知道在这种场合下哪些话不能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孩子与外人交往的经验不足: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父母呆在一起,很少与外人接触,因此,孩子的社交经验十分缺乏,往往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在社交场合公开谈论,哪些事情是隐秘或令人难堪的。

(2)孩子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习惯于所有的人都围着他转,却不知道为别人考虑。孩子做事往往靠一时的兴趣和好奇,一旦发现感兴趣的事,就去做,不会考虑其他的因素。三四岁的男孩很容易对妈妈的乳房感兴趣,所以一看到乳房,就兴奋地喊叫,如果是在一个公共场合,就会让妈妈感到很尴尬。

(3)孩子不会区分一些具体的事物:例如,有的妈妈告诉孩子说,爸爸是妈妈的丈夫,于是孩子就会认为30岁的男人都是另一个妇女的丈夫。如果在社交场合看见一个叔叔和一个阿姨在一起,就天真地说叔叔是阿姨的“丈夫”,结果弄成了笑话。

在社交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家长一定要处理好,建议您采取以下的做法:

(1)不要呵斥孩子:如果这时候呵斥孩子,孩子会感到十分委屈,甚至会让孩子对社交产生恐惧感,变得内向不爱说话。

(2)不要大笑:家长们的大笑往往意味着宽容和疼爱,但孩子不能理解家长的心思,以为他的话很正确,大家都喜欢他这么说,为了讨大人的欢心。他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3)让孩子停止说下去:虽说是打断孩子说话,但也要注重方式,不要粗暴的打断,可以用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最爱听的故事或好吃的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暂时搁置这件事。等客人走了以后,把孩子叫到身边,和他讲道理。

(4)给孩子讲道理:等离开社交场合以后,对孩子所说的话进行分析,告诉孩子哪些话时不合适的,对他进行教育、引导,这对孩子的社会化是很有帮助的。

无论多大的孩子,都有他们爱憎观点,大人们也许会将这些看法装在心里,但孩子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时候家长不要轻易否定孩子,要耐心地和孩子进行探讨。如小凡从幼儿园回来后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小明。”妈妈立刻回答:“别这么说,小明是个好孩子。”这样一来,小凡就会觉得和妈妈没有共同语言,以后再有什么想法也不会告诉妈妈了。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小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准备怎么办?”通过这样的交谈,父母不但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还教会了孩子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也增进了母子间的亲密感和信任度,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头疼的就是孩子说粗话的问题了,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1、受环境的影响。如果孩子身边的人有说粗话的习惯,那么孩子是一定会说粗话的,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的最强的,而且孩子没有是非观念,别人骂,我也跟着骂,是孩子学骂人的一种普通心理。作为父母,要分清孩子是跟谁学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如果孩子的骂人行为是跟小伙伴们学的,父母就应该告诉他: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宝宝不学。把不文明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有的父母平时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响,也学会了说粗话。这样的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严于律己,从头做起,为孩子营造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其次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教会幼儿学用礼貌用语。如果父母偶尔再犯,那么就应该坦诚地跟孩子检讨:“刚才是由于不高兴,说出了那句话,我们是不对的,你也不要学,今后我们谁都不说这种话了。”

父母还要十分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尽量让孩子避免接触周围不良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听不见脏话,学不到脏话;同时还要教育孩子说粗话是不文雅的行为,让孩子对语言有一个基本的辨别能力。

2、报复别人的骂人行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伙伴之间:发生了矛盾,以牙还牙,受了欺负,借骂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如果这时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孩子一通,就会使孩子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等。如果对孩子的骂人行为置之不理,孩子就会认为这是正确的行为,下次还会这样做。正确的做法是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教孩子用谦让的态度来解决小伙伴之间的纠纷,并应明确表态。孩子怕失去父母的爱,怕失去小伙伴的心理,会促使孩子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3、孩子骂人养成了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出口成“脏”的习惯,那你就要分外重视了。对这样的孩子,应采用暂时的冷漠,不理睬他,不高兴的脸色,严厉的语调等来对待,这些都会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抑制、减少他的不良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不良行为一旦成了习惯,克服它是要有一定的过程的,在帮助孩子纠正骂人的坏习惯时,也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努力改掉坏毛病。例如,可把“不骂人”列入“一天行为要求”中,如果孩子做到了,就一定要表扬,坚持下去,定会有成效。

我们要教育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长辈,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如果孩子的话冲撞了长辈,我们应该立刻让孩子改正过来,还要教会他怎样做个尊重长辈的好孩子。

6岁的乐乐正在外婆家玩耍,她爷爷风尘仆仆从十几公里外的乡下送玉米棒来了。孙女接过一根玉米棒乐呵呵地啃着,爷爷拍起双手笑眯眯地唤着:“乖乖,来,让爷爷抱抱!”哪知,这娃儿不但没有上前,反而两眼盯着爷爷边后退边喃喃责怪道:“你黑死了,丑死了……”弄得爷爷好一阵尴尬。

在一旁的外公外婆听了小囡的话,感到情况十分严重。他们在道歉声中送走老人后,便拽着外孙女做起了教育:“你爷爷是个农民,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泥里滚土里爬,种粮挣钱,将你爸爸养大,现在又大老远送玉米给你吃,你怎能嫌他黑,说他丑?爷爷劳动最光荣,身子黑也美,小孩子就应该尊敬老人……”一番话说得乐乐眼泪汪汪,似乎认识了错误。

外公外婆随后又想到:乐乐才6岁,她怎么知道说这话,会不会是女儿——孩子妈妈就有这个“观点”,给她做了误导。晚上,外公外婆同自己的女儿进行了一番谈话。女儿虽然否认向孩子说过这话,但承认背后可能议论过。于是,外公外婆严厉批评了女儿,并订下“约法三章”,要她和孩子爸爸今后一定要带头尊敬老人,凡事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真正懂得热爱劳动、尊敬老人。

在父母和外公外婆的教育下,乐乐渐渐懂得尊重老人了。过了一段时间,乡下的爷爷又来孩子外婆家看孙女了。这次乐乐不仅热情地边喊着爷爷边像燕子般扑进爷爷怀里,还天真地作了自我检讨:“上次我对不起爷爷,我说错了……”逗得爷爷、外公、外婆以及孩子爸妈,都湿润着眼睛,开心地笑了。

教育孩子说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却相当不容易,很多孩子都把父母们苦口婆心的说教当成耳边风。

“孩子怎么这么犟呢?我们说了那么多都是为了他们好,想想看,如果是别人的孩子,我会对你说那么多吗?爸爸妈妈不会害你的!”在教育子女无效后,父母真是满肚子的苦水无处说。

一位母亲抱怨:“我一直非常注意孩子的成长,特别是他的缺点,我会想办法让他尽量改正。为此,我天天讲,月月讲,真是磨破了嘴皮子。刚开始我说他,他还听,慢慢的他就对我说的话不予理睬,不当回事。现在我无论说什么,他都好像没有听见,无动于衷。我实在想不出用什么方法来管教他……”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让父母和孩子都犯难的局面呢?主要还得归咎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

这位母亲的苦恼其实是孩子对反复出现的某类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导致心理反应迟钝或弱化,甚至不起反应,这是目前很多父母共同面临的一件头痛事。父母首先检讨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家长常犯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批评孩子简单化

有的父母养成了随口批评、责骂孩子的习惯,不着重说明孩子过错在哪里,也不分析过错的原因,而是更多发泄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孩子必然把父母的批评责骂当作耳边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将过错与人格混为一谈

无论多大的孩子,都是有一定的自尊心的。当孩子有了过错以后,父母批评孩子不是对事不对人,而是用简单地否定、粗暴地训斥、讽刺来对待孩子。如“你真是笨,一辈子没有出息”,“现在就学会了撒谎,长大后不知道成什么样子”。这类语言最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3)对孩子要求过高

有的父母往往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不是站在发展的立场上,宽容的接受孩子由于缺乏经验与能力而犯的过失,而是小题大做,大发脾气,并且将孩子以往的所有错误重新数落一遍,引起孩子反感。

如果您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出现了以上的情况,那还等什么,赶紧改正过来吧,把严厉的批评换成积极的鼓励,相信孩子会听进入你的话。

(1)批评时只对事不对人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当对孩子有全面的认识评价,既看到孩子的过错,又看到孩子的优点长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应当向孩子解释为何受到批评,如何改正,避免再犯错误。

(2)批评的语言不要经常重复

在好的话说多了都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反复唠叨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因为反复雷同的讲话内容,对孩子缺乏刺激的新鲜感,使孩子心生厌烦。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可以重复一下,一般的事情父母只需要说一遍就可以了。

(3)尽量少批评

批评用得过多过滥,会带来十分不良的后果。所以,从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观点看,父母应该着重鼓励,少施惩罚批评。

智慧箴言: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

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不可以想象您的孩子在经过了某种训练后,就突然会成为您所希望的成功人士。教育是要倾注一生心血的事业。在您50岁“慕然回首”时,才能够知道您的教育究竟是否成功。

孩子长大成人了,可以独立生存和赚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您的教育就“成功”了。教育成功的标准应该是看他/她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否愉快,能否尽职,能否无悔于他的努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要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我们要能够正视和面对孩子的失败,并能够在孩子的情绪处于最低潮时,信任他、鼓励他、帮助他。要始终让孩子知道您爱他,让他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努力和付出,总会越过低谷,走向成功的明天。

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赶鸭子上架”,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只能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们家长对于孩子的文化教育是最重视的,不管孩子的资质如何,总是想让孩子在学习上能超过别人,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但实际上孩子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出众,有的孩子可能在体育方面有潜力,如果一味的在学习上要求孩子,不但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家长和孩子都会弄得身心疲惫。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你只要抓紧时间学习,妈妈就高兴。”

家长之所以这么关注孩子的学习,主要还是功力心理在作祟,因为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读书在父母眼里是通常成功人生最为便捷的道路。

与中国的家长相比,外国的家长很少为孩子设计未来。有一位华裔男孩毕业于免费公立中学后,考上了剑桥大学医学院,其家长觉得甚有面子,周围华人也感叹做父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将来儿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年薪20万英镑,父母多享福,并以此作为督促自己子女发奋的活样板。但一些洋邻居却不是这么认为。有一个同龄英国男孩,自小学至高中每年皆花费数万英镑接受昂贵的私立教育。高中毕业后,小伙子居然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头半年先是到印度、澳洲和北极旅行,跋山涉水地吃了不少苦,有几次还险些丧命。接着他又奔去了非洲,留在乌干达当了义务乡村教师。这个孩子十分孝顺,经常与父母通信交流,并在信中告诉父母他如何克服种种艰难与当地土著沟通,如何与艰苦的物质条件搏斗等。每当收到儿子的来信,父母都骄傲地拿给外人看,他们认为孩子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一点是最宝贵的。周围的华裔家长感到很纳闷:真搞不懂这些洋人,明摆着太亏了。

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教育的最主要区别,东方社会比较注重财富和地位,而西方教育则比较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在西方社会中的犹太社区、印度社区、华人社区,邻里亲友与同事间就富裕、职业、学位及脑子的成就等互相攀比是出了名的。逼着孩子学习的现象在这些东方家长中也比较常见。伦敦有一家收费昂贵的私立幼儿音乐学校,被父母拖着去上课的孩子,其中40%来自华人家庭。可见父母一但形成了将来要让孩子出人头地的想法,那么逼迫孩子接受各种不喜欢的教育的情况就出现了。

在最近几年,美国人的教子方式开始被教育学家们关注起来,因为美国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美国的学校生活是非常轻松的,老师从来不给孩子留过多的作业,孩子放了学之后,就可以自由的玩耍。但老师们非常强调孩子的交往能力,他们会不断鼓励孩子们加入各种团体中,如球队、舞蹈团等,学校里最出风头的孩子也是在各种文体活动中表现出色的积极分子。

在轻松学习的同时,美国人还非常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老师鼓励孩子创作各种模型,在作文课上鼓励孩子大胆发挥想象力,憧憬美好的未来。在这种教育的大环境下,美国的孩子都有很强的时间能力,并且都有很独立的个性。

这种不强迫孩子学习的教育方式不但让家长老师省了很多力气,而且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会在一个健康快乐的氛围下长成一个独立优秀的好青年。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懂得等待。这对父母是一个忠告,当今社会,不少孩子已为“尽快”成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两户人家,一家的主人是勤快人,他每天都把院子里的杂草除得干干净净。而另一家则比较懒,除了偶尔扫一下落叶,那些杂草却不去拔。初春时候,院子里冒出了几簇草,后来长出几株腊兰,据说,腊兰一棵至少值万余元。那位勤奋的主人看到蜡兰后十分很吃惊,叹息说:“我几乎毁掉了一种奇花啊,如果我能耐心地等那些杂草长大,看看他们是什么,那么几年前我就能发现腊兰了。”

是的,我们总是盲目拔掉那些还没来得及开花的野草,没有给予它们开花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腊兰”与我们失之交臂。

孩子的成长和庄稼、花草一样,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待他们长大,而不是在幼苗时期就断定他的好坏。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其实是一个很片面、有些急功近利的口号。家长们要给孩子时间,让孩子有机会证明自己。

教育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最适合他发展与成长的环境,那些还没有长大的幼芽,需要我们成人最为耐心的保护,孩子也有敏感的自尊,大人们要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静静地看他们证明自我、展示自我,而不是对他们的行为指手画脚。

当然,我们有耐心的等待孩子长大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对孩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留。相反,它更需要父母对孩子的细腻关注和耐心等待。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方面,让我们少一些急躁的功利和包办代替,多一些等待、理智和宽容。

孩子的潜力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也许有一天你会为你的孩子惊叹不已。我们这时才发现,原来孩子个个是天才,孩子人人能成才。

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这个词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但实施起来确实相当困难。很多家长一位孩子的素质就是有很多的才艺特长,于是给孩子报各种舞蹈班、钢琴班、绘画班,结果不但孩子学的痛苦,而且大量的辅导班占据了本应属于孩子的玩耍时间。孩子学会了琴棋书画,但发自内心的笑容少了,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与此同时,真是的素质教育却是迫在眉睫需要改善的,只要看看国庆节当天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结束后满地的垫屁股报纸、塑料袋,再看看长假前两天济南蝴蝶展中近8000只美丽生灵被游客抓捏致死的惨像,就不难得出结论。

优良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植根于心灵深处的内在意识,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做人的属性。所以,素质教育应该从幼儿时期就被重视起来,否则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与家庭方面的急功近利相比,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集中现行学校教育唯分数论的目标追求上。不可否认,学校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学校扮演着实践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角色。造成这一处境的原因,学校有着不可言表的苦衷。有的校长就说“素质教育是好事,但是哪个学校离得开中高考呢?素质教育搞得再红火,中高考成绩不行你又怎样向上级、社会、家长交代?”所以,众多的学校既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制约,又不得不向素质教育靠拢,只能这样带着镣铐跳舞。素质教育难以实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落后。这种落后直接导致学校不懈余力地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学校教育的成果被片面地锁定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的这种追求把教育的功利性体现地淋漓尽致。正是这样,众多学校的所谓素质教育都成了应试教育的面具或装饰品。应该说现行素质教育正处于一种迷失状态,如果把原因简单归结到学校教育身上,一味地去职指责、批评学校,对学校来说是不公平的。学校想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初衷没有变,只是在教育方法、培养方式上的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现行学校教育的缺点和不足,整个社会,尤其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画框框,并且把更多的希望和责任寄托给了学校,在本质上讲中国的家庭教育对应试教育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远离功利,不应该变味。素质教育,对学校来说,应该是一种教育运行机制;对家长来说,更是一种冷静的教育心理。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成功的标准也千万个,父母何必对孩子苦苦相逼呢?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回旋的余地,把功利的心态放下,也许父母们将发现,其实孩子生存得很好。如果只以考进大学为成功的标准,那么享受“成功”果实的将只会是少数的家庭,而另外绝大多数的家庭注定要成为失败者。

孩子们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孩子在一起玩、一起笑,那种声音真是花开的声音,真是自然的、纯真的、发自心灵的声音。但是我们的父母就未必有这样的心态。很多父母站在窗前看着孩子玩,看着看着心里着急起来了,就知道玩,学习怎么办,心态马上改变了。照这样下去,父母只会要求孩子不停地学习,孩子们的童年也就到了被摧毁的边缘。

聪明的父母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你的孩子成为一株了不起的蜡兰,给孩子留出发展的余地。同时也应该知道,在孩子的一生中,能够出人头地当然好,但所有一切的前提应该是,孩子自己感到幸福。

智慧箴言:

只有有耐心圆满完成简单工作的人,才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困难的事。(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 EJKDtY0QbscCxdRj09NcDY6W4Nq20s0bVzzCLRJ4quXCP5bsxYh2ppn1kLd2688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