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培养最优秀的男孩
孙朦

第一章:帮助男孩校正人生方向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难?一位心理学家回答“当好父母最难”。对此,很多家长深有同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积极上进、努力拼搏并最终有所作为的人,但又常常感到茫然,不知从何抓起。本章中我们将阐述一系列科学的教育观念,让父母无愧于孩子“首席教师”的光荣称号。

成为男孩心中的偶像父母

俗话说,每个男孩的心中都有个一个英雄梦,同样,每个男孩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无所不能,他们崇拜父亲的高大,无所不知,充满力量。当然,同时所有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照顾与成长环境,都希望成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那么的纯洁和无私。而一味将爱意倾注给孩子,是否真的就能让他感到幸福呢?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感觉到满意了么?

一位学者为寻找答案对孩子们做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让这位学者大为惊讶,几乎所有被调查的男孩子都撇嘴说:不,我没觉着谁爱我。

学者循善诱道,对他们说: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是很爱你们的……孩子们不以为然地说:那只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应该做的。我以后长大了也会这样。

学者又问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们的呢?

“我帮妈妈买醋,她看我没打碎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儿子能帮妈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会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一个7岁的男孩说。

“我爸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歌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妈还没有回来呢,我就先给爸爸倒了。爸爸只说了一句,好孩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花,奶奶一直戴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是最爱我的……”另一个女孩说。

怎样才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父母呢?答案似乎已经很明确,首先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爱,其次还要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心理与需要,在孩子需要父母时,可以提供及时的爱与支持。依据学者研究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归纳研究结果发现,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父母一般应具有下列特性:

1.夫妻感情融洽争吵少

理想的父母不会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说脏话、批评他人、只会命令指挥从不以身作则。夫妻感情融洽,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与气氛,让孩子视家庭为生活的保障与避风港。爱将全家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有了爱,生命才显得伟大;有了爱,生活才出现意义。

2.和蔼可亲不打骂

一般的父母仍存有“棒下出孝子”等传统不当的观念。认为教养孩子以严,才能培养出有礼教的孩子,殊不知,打骂的教育足以培养出阳奉阴违的孩子。表面上服从父母,其实是口服心不服。

其次,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脾气暴躁、有攻击行为出现。如果孩子犯错之后,父母要教给孩子的是如何辨别是非对错的思考能力,而不是怒骂责罚的情绪发泄方式。孩子希望父母能容许孩子偶尔犯错的雅量,并给孩子将功补过的机会。

3.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位小朋友在谈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父母时这样说:我心目中理想的家长应该是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的家长。您在单位努力工作,我们在校也会努力学习;您和邻居友好相处,我们在学校也会团结同学;您在家温和体贴,我们也知道关心他人;您遇事不急不躁,我们也能学会处世冷静;您谈吐幽默智慧大度,我们也能学会开朗活泼,学有所长。现在学校正在开展素质教育,今后社会上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我们希望自己拥有良好的成绩,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所以也希望家长能够经常带我们跑步、打球、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经常带我们参加公益活动,和我们一起看课外读物,我们就一定会有巨大的进步,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总之,身教胜于言教,爸爸妈妈给我们带个好头,做个榜样。这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爸爸妈妈。

4.不要经常出去应酬

理想的父母不要把公事带回家,要保留一点精力回家。晚上或假日,尽量减少应酬,与孩子约定的时间要遵守。如有爽约时,也应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与说明。

5.经常陪他玩

由于工商社会,人人向钱看,父母忙着赚钱,经常疏忽孩子也需要父母陪的事实,认为只要孩子不出重大差错即可。理想的父母懂得随时抽空陪孩子玩。因为陪孩子玩不但可以联络感情,培养亲情,并可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其次,在玩的过程中可了解孩子的心事、想法、对父母的观感、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等,有助于了解孩子。陪孩子一起玩还可以发展出共同的兴趣,陶冶孩子的心性,协助孩子发挥自主性、增强创造能力、增进想象力。

6.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理想的父母要经常抽时间多说故事给孩子听,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启发男孩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除了可让孩子增加见闻,又能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7.不要在他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

虽然孩子的缺点不少,但父母应给孩子适当的自尊心,避免在他人面前指出孩子的缺点,批评孩子的不是,让孩子在他人面前下不了台,丧失自尊心。

8.不要逼孩子吃饭

孩子不吃饭虽然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事,但理想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生理状况,视孩子的生理状况合理安排饮食,不要勉强孩子把饭吃完,造成亲子间的紧张关系。

9.不要剥夺男孩子爱动手的权利

每个男孩都像个探险家,他们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去认识世界。然而这在很多父母只是他们的调皮和淘气。其实只要是孩子能力范围可及的事,尽量由孩子自己动手处理,除非孩子需要父母帮忙,否则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时,除了验收成果之外,更不要忘了多予称赞鼓励。

10.无论多忙都要停下来听孩子讲话

理想父母懂得凡事倾听、凡事商量的道理。平日不管有多忙,只要孩子有此需求,都应停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

正如每个孩子个性都不同一样,每个父母也各有自己的特性,所以要理想很难,尽力而为吧。“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让我们互勉,共同成为理想父母!

教子箴言: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早年教育决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时,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英)丹尼尔·笛福

给你的男孩进行智力投资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因而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切。当孩子能上幼儿园时,就开始考虑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培训班,请哪一方面的家庭教师,经常是节衣缩食为孩子慷慨解囊。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经济状况普遍得到改善,人们在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也逐步增大。但在家庭智力投资上有一共同点值得关注,就是投资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孩子,父母自身往往不在其列。有调查机构对1313个中小学生家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90%的家长期望孩子能达到大学学历;家庭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平均每人每年为200元,其中最高达15000元;购买复习资料、练习册,平均每人为l60元,其中最高达1500元。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已为人父母,孩子就是最重要的,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应是家庭开支的首选。而自己学习的好时光已过,无需再学,自己已没有智力投资的必要。这种思想,如进一步追究其根源,恐怕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生活准备式教育,教育的功利性很强,目的很明确,受教育就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能过上舒适生活,受教育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的。学校教育阶段一旦结束,就意味着受教育阶段的结束,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的接力棒可以交给下一代了。以后尽管也有人继续学习,但多是出于工作上的需要,而未把自我再提高作为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加以考虑。这种教育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并被习惯性地“克隆”了下来。

二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认为培养孩子就是尽一切所能让孩子吃好穿暖,到一定年龄送他们进各种培训班或少年宫学习,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行了,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教育机构,至于自己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教育是学校老师们的事情。他们没有认识到对自己进行智力投资,加强学习在教育子女方面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对孩子爱之过切,总想尽全部所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自己宁愿吃苦受罪,省吃俭用,却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费。

四是对学习存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进学校学习才算是学习,没学可上了,那么不学习也就情有可原了。

五是没能意识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前自己知识的不足以及及时学习新知的重要性,没有终身学习的思想。不少人觉得,孩子小时,靠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应付一下还不是绰绰有余的吗?何须再学?等孩子长大上学了,即使自己不懂也没关系,反正还有老师呢!

父母能否重视对自己的智力投资,这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以及亲子关系的处理上所带来的效果往往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教育子女的能力和质量上。当小孩子稍稍懂事以后,对世界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爱读书、学习的父母不仅能够很好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且还能给孩子讲许多有趣的故事,懂得揣摩孩子的心理,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能够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习和生活,亲子关系融洽,家庭气氛温馨,孩子因而健康、聪明、活泼。相反,如果父母不注重对自身的智力投资,不喜欢看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陷于盲目,随大流,或是仅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不能敏锐地发现自己孩子的特长所在,因而也就很难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父母的威信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和孩子自觉接受父母教育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加强对自己的智力投资,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有助于维护并提高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男孩尤需要父母对其世界进行扩充和引导。如果你在他面前老是一问三不知,尽管表面上孩子仍然怕你,而实际上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已经渐渐地丧失了。

教子箴言:

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花的经验与艺术。

——(中)舒天丹

隔代教育男孩应该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自己照看孩子,便交由自己的父母照看,这种方式一般称作为“隔代教育”。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隔代亲”的说法,因此很多家长也认为由孩子的爷爷奶奶等长辈教育孩子很有道理,但有很多调查结果显示隔代教育的孩子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请看看下面的例子,也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案例一:

张磊特别淘气,在爷爷面前更是如此。晚饭的时候,张磊爸拿起碗到厨房盛饭,走过张磊身边时,张磊瞅准时机,一伸腿,把爸爸绊倒在地,爸爸手里的饭碗也飞了出去。爸爸火了,追着要打张磊,张磊转身溜进了爷爷房间。张磊爸忍着疼追进房间,一抬头,自己的爸爸横在面前,挡住了去路:“干什么?不许打孩子!”老爷子板着脸。张磊爸无奈地说:“爸,他伸腿绊我!这孩子学坏了,我必须揍他一顿。”老爷子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你这么大的人了,这都躲不开,笨不笨?好了!吃你的饭去。”张磊在爷爷背后偷笑。

警钟:不少隔辈人看不得孩子被批评、训斥,更别说挨打了。我们不提倡打孩子,但是适度的批评和约束不可少,然而在老人的干涉下,父母往往难以管束孩子。受到过分宽容和保护的孩子,更容易因此养成顽劣、冷漠的性格,缺乏爱心,不懂体贴,任意胡为,不守规则。

案例二:

小强的爸妈都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小强出生后,两人由于工作忙,无暇照顾小强,就把小强送回了老家。小强的爷爷对孙子倍加呵护,常常带他到树林里的小河边玩。小强手里拿着根小棍搅水、玩泥,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心满意足。回家时,爷爷把小强背在背上,一路走回去。小强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也是在老家上的。小强的爷爷陪伴了小强12年,在小强上初中前去世了。于是小强的爸妈把小强接回到身边,结果发现儿子和自己的心理距离很远——和爸妈不亲、冷漠、不主动和爸妈沟通。

警钟:孩子的心完全系在隔辈人身上,本应该建立在父母身上的深厚感情就淡漠了,因为隔辈人无意间夺走了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其实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正常的孩子2岁前没有归属感,2岁后才有,并且越来越强烈,谁与孩子最亲近,孩子的归属感就会落在谁的身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可能多的和孩子接触,把孩子扔给隔辈人,最后可能还会把麻烦留给自己。

案例三:

蒙蒙是个7岁的男孩,上小学一年级。他做事磨蹭,动作缓慢。刚入学时,老师一说话他就紧皱眉头,一副听不明白的样子,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说的什么呀?急死我啦!”并不时把小拳头攥得紧紧地。上课写作业慢,做课间操也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体育老师反映“他就连齐步走都比别人慢半拍。”在家里,他的爸爸妈妈也对这一点非常不满意。

警钟:蒙蒙的缺点就是隔辈人无微不至的照料所致。蒙蒙的爷爷就这一个孙子,姥姥家也只有这么一个外孙,可以说他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传统的观念使蒙蒙的长辈对他格外疼爱,倍加呵护,事事代劳,使他得不到任何锻炼机会。而且,老人的身体在一天天衰老,动作、思维越来越慢,孩子与老人相处久了,活动节奏也跟着变得缓慢。

有些老人怕孩子出问题,磕了、摔了不能向儿女交待,为了不出意外,严格控制孩子的行动,不让孩子跑、跳,结果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延缓了孩子的发育,甚至阻碍了孩子的认知。

案例四:

沈审也是在隔辈人照料下长大的孩子。一天,午餐时间到,老师对全班同学说:“请同学们把课桌上的东西都收起来,准备吃饭。”同学们都收拾起来,唯独沈审一动不动。老师把沈审叫到身边,问他:“刚才老师说的话你听见了吗?”沈审回答:“听见了。”老师接着问:“那你为什么不按要求做呢?”“这不是对我说的。”沈审从心里拒绝听老师的话。

老师只好重新对他提出要求:“那现在老师要你和同学一样把桌上的东西收起来,好吗?”低下头,嘴里挤出几个字:“不好,太麻烦了。”“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是规定,你知道吗?”“不知道。”

老师试图用事例说明“服从要求”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她把沈审抱到怀里,耐心地说:“假如我们俩一起开汽车出去玩,走到十字路口,遇到了红灯该怎么办?”“停车呀。”“如果我们不想停车,就想把车开过去行吗?”沈审眨了下眼睛,说:“那你就开过去吧!”看着沈审天真无邪的脸,老师哭笑不得。

警钟:隔辈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很多孩子因此养成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没有规则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简单思维模式。沈审的思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典例,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我们把这样的孩子称为“纯天然”。然而,孩子如果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也不欢迎这样的伙伴,会排斥他,时间长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努力减少老人带孩子的副作用,关键要做好下面几点:

(1)亲近孩子,多创造父母单独带孩子的环境,遇到过分保护孩子的老人,可以从两方面做工作——私底下提醒老人,请求老人配合;老人不在的时候教育孩子,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老年人运动不便,父母要多带孩子外出锻炼,防止孩子动作协调不足等问题。

(3)孩子将来进入幼儿园、小学,思维要和其他孩子同步,因此要注意经常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减少孩子将来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

教子箴言: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美)泰曼·约翰逊

保姆,家教中被忽视的参与者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青出于蓝,有魄力有智慧有胆识有情义,可是孩子毕竟需要多方面的培养,才能塑造出多方面的气质。许多家庭为了减轻育儿负担,纷纷请来保姆,而保姆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却往往被父母忽视了。常有这种情况:父母的性格都比较活泼、开朗、善于交际,而他们的孩子却文静内向不善于跟人和睦相处,原因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保姆的性格正是如此。还有的孩子甚至连处世的态度、说话的语气都酷似保姆。由此看来,保姆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1、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影响

3岁的非非这几天出现厌食、乏力的症状,而且还有些低烧。爸妈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非非患了肺结核。可是非非爸妈从没得过这种病,怎么会传染给非非呢?最后,他们把疑点落到了与非非朝夕相处的保姆身上。经医院诊断,保姆原来是肺结核患者。非非爸妈后悔不迭:只恨当初请保姆时没带她去做健康检查。

很多家长为了减轻育儿负担,便把孩子交给保姆来带,如果保姆患有某种传染病或是某种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就很有可能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将疾病传给孩子。所以在聘用保姆之前,要求其进行全面健康体检是很有必要的。

有的家长在聘请保姆时只看外表,保姆脸色红润,做事麻利就认为她身体健康。其实,一个人的身体是否真的健康,必须通过相关的检查才能判定。如上所述,有的人患肺结核连自己都不知道,必须通过胸部透视才能发现。

家长们带保姆去体检,不能只是简单地抽血做个化验,看其是否患有甲肝、乙肝,这种检查很难达到健康体检目的。系统、全面的体检应该包括:(1)普通检查,主要是听心肺、摸肝脾是否肿大,以及看保姆是否患有传染性皮肤病等;(2)胸透,看肺部是否有阴影,是否患肺结核;(3)查血,看谷丙转氨酶是否正常,是否患有甲肝、乙肝等;(4)查妇科,看是否患有性病等。

另外,保姆被查出患有以下疾病的不能上门服务:(1)病毒性肝炎及其携带者;(2)活动性肺结核;(3)接触性传染的皮肤病,如疥疮、手癣、脚癣、股癣等;(4)性病,如淋病、念珠菌性阴道炎等;(5)伤寒及带菌者。

2、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影响

小丽是个文静内向的姑娘,老家在广西。高考落榜后,她心情一直很压抑,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很少跟人讲话。后来,老乡带她去上海当保姆,因为她“文静”,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再加上有高中学历,很快被磊磊爸妈看中,专职照料他们不满周岁的儿子磊磊。在雇主家中,小丽也很少说话,尽心尽力地带磊磊,磊磊爸妈对她很满意。

转眼间,磊磊4岁半了,样样都好,就是很少说话,也很少跟同龄的伙伴玩耍,整天皱着眉头,活脱脱一个“忧郁女神”。

由于孩子年龄小,正处于模仿期,更容易受到跟他接触较多的保姆的影响。保姆的一举一动甚至神态等都成了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选择保姆时,一定要注意她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家长应选择这样的保姆:

(1)活泼开朗,爱说爱笑。好性格的保姆有利于孩子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相反,如果保姆多愁善感,终日郁郁寡欢,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如胆小懦弱、过分依赖等。所以家长应请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人当保姆。

(2)富有同情心和耐心。年幼的孩子在身心方面都需要得到细心的呵护,没有同情心和耐心的保姆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常听说有些保姆在家长不在时对孩子进行身心的惩罚,这不能不引起家长注意。

(3)智商正常。智力正常的保姆可给孩子带来“灵性”、丰富的智力刺激和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保姆说话、思维没有逻辑性不利于孩子智力和语言的发展。

(4)有自信心,不卑不亢。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保姆,在主人面前低三下四,会影响到她对孩子的态度,如有讨好孩子、不敢对孩子提出正当的教育要求等倾向,而且她的自卑心理和表现也会有意无意传给孩子。

保姆的个人心理素质,有些是可以在短期内训练的,有些则很难扭转。但再好的保姆,也不可能全部替代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影响

李先生和太太平时工作都比较忙,经常上夜班,孩子一断奶,他们便托人从乡下找来保姆,照顾孩子。

一天,正在上班的李先生中途回家取东西,当他打开房门时,差点被眼前的一幕气晕,宝宝躺在床上吮吸着保姆的大脚趾,而保姆边嗑瓜子边看电视,连李先生回来都没有察觉。

保姆大多数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在语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与都市家庭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朝夕相处过程中,保姆的不良习惯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请保姆时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普通话要标准。孩子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模仿。由于孩子与保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如果保姆的普通话说得很差,孩子的普通话水平就很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幼儿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特别是语音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此期间形成了不规范的发音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勤劳、讲卫生,不能有小偷小摸的恶习。

(3)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文明礼貌习惯,例如懂得礼貌用语、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节、社会公德等。

4、家长VS保姆

保姆的到来使三口之家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和家长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对此做出适当的调整会使孩子更加受益。

保姆与家庭主人之间的关系是由劳动雇佣关系产生的,劳动报酬由双方协商自愿达成,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说,两者是平等的,但是从劳动内容来说,两者又是不平等的。保姆为家庭主人提供劳动服务,但其工作项目、方式和评价具有不确定性,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干得怎么样,主要是主人根据自己的感觉说了算,保姆自主选择的范围很小。如果这种互动行为把握不好,就会与保姆在人格上的平等和劳动上的尊重产生矛盾,为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现代家庭文明留下隐患,保姆对主人“毕恭毕敬”或主人对保姆“颐指气使”的现象,将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有位妈妈的想法和做法就颇有教育内涵。这位妈妈平时工作非常繁忙,所以请保姆帮她照顾孩子,但她们约定的是小时工服务关系,只要妈妈下班回家,保姆就可以离开了,即使有点家务活没有做完,要么妈妈接着做,要么保姆第二天来做。其实,她家里的住房很宽裕,为什么不让保姆住在家里工作呢?这位妈妈说:“如果我在家,必然会指使保姆做这事做那事,这对孩子影响不好,如果他学会了理所当然地对别人发号施令,就显得没教养了。”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保姆像个匆匆过客,来去突然、似乎无足轻重,对成人的影响随着事过境迁便逐渐消失,但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吸收性,与保姆曾经相处的时光会成为他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体验,其产生的影响将保持长久的“有效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保姆是孩子的“临时家长”或者“代理家长”,分担着父母的家务活和对孩子的生活照顾,而家庭教育是自然融于生活中的日常教育,所以父母一方面要积极帮助保姆履行她的“家长角色”,提高其生活技巧,传授基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使其在与孩子的共处中不经意地渗透教育的含金量。同时,也要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家长角色,切勿把保姆为父母省出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看电视、打牌或者用于纯属成人消费、休闲、娱乐的生活,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最需要的是“血浓于水”的“亲子时光”,而不是照看细致的专人保姆。父母可以利用省出来的时间与精力设计和从事品质较高的亲子活动,让自己的家庭成为一家人的“快乐大本营”,使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潜能发展得到“总动员”。

教子箴言: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维形。

——(美)塞德兹

管教男孩不必做大声婆

很多男孩从小就像一头小马驹一样桀骜不驯,他们总是喜欢跟父母对着来,一刻也不肯停下。他们倔强执拗,对喜欢的东西不得到手誓不罢休,很多父母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在超市里气急败坏地对孩子大声呵斥:“今天不买巧克力!”孩子却丝毫不买账,非但赖着不走,还哭闹不止,真让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丢面子。难道,应付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就那么难吗?

曾读过一个太阳和风的故事:太阳和风打赌,看谁能让路上一位穿大衣的男人脱掉身上的大衣。风说:我可以。于是鼓足力气吹起了十级大风,结果不仅没将那男人的大衣给吹掉,反而让男人更加裹紧了自己衣服。太阳则是让自己热力十足的照射着那个人,结果不一会儿他就忍不住在太阳热情的照射下自然而然地脱掉了大衣。

有句话说,在暴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男孩,养不成沉静从容的气质。你想要做一个像风一样费大劲却无功效的“大声婆”妈妈,还是愿意让自己去试试温柔和煦的太阳策略呢。生活中许多的例子都证明,用吓唬、训斥、武力威胁等方法让孩子听话并不一定非常奏效。相反的是,有时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种姿势,却能使不听话的男孩乖乖地就范。

有一位台湾的“故事妈妈”到上海的一个小学讲课,在要进教室前,班主任就向“故事妈妈”提警告:“我们这班听课秩序很不好,小朋友常会吵吵嚷嚷,不安静的听课,所以你必须要把嗓门放大点儿才行。”这让随行的人员有些着急,心想即使有着打雷一样大嗓门的班主任都“震”不住的小朋友,说话温煦的“故事妈妈”怎能“镇”得住这些小猴子呢?谁知“故事妈妈”一上台既没大吼也没小叫,脸上挂着笑容闭着嘴,用安安静静的眼睛慢慢扫过台下的每个孩子。

一分钟后,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安静了下来。

两分钟后,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也闭上了嘴。

不到三分钟,就好像在玩“一、二、三木头人”游戏一样,所有原本在吵嚷的、在座位上蠢动不停的孩子,都被“故事妈妈”的静默不言给“定”住了,安安静静的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故事妈妈”开始用跟班主任宏钟般的音量比,只能称作是小铃铛的音量说:“老师没法用大嗓门说话,所以如果大家想要听精彩故事的话,就得把小嘴巴闭起来,小耳朵竖起来专心听才能听得到哟。”

小朋友真的很安静的听完了整个故事,当然说故事期间仍不免会有“屁股是尖的”、“管不住话会从嘴巴里跑出来”的孩子发出干扰的声音,“故事妈妈”不会因此而提高自己的声音,反而就此闭嘴不语,其它想听故事的同学就会充任“纠察员”而予以管束。

怎么样,此时的无声胜有声吧!在此,就让我们一起来认真研究这种巧妙的策略吧!

1、体态:镇定自若

镇定自若的体态语言传达的信息是:“这没什么好商量的,小家伙!”因此,父母应展示自己的镇定自若,平静而坚定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自然会让孩子感受到出相当的压迫力。

如果这时父母表现出过于激烈动作,诸如:挥动手臂、长篇说教、拍桌子等,则会破坏你们想要传达给孩子的意思:“小祖宗,听话吧,不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一旦孩子恶作剧般地想知道妈妈跟着会“怎么办”的话,那这次正面交锋必定会以父母的惨败而告终。要做出镇定自若的体态语言,必须集中全部精神,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吵闹不休,同时父母应尽量让自己放松。

2、表情:不怒自威

面无表情地做出“不怒自威”的神态,真的很奏效!看看以下这个生活片断:吃晚饭了,妈妈让加文帮忙把菜端到饭桌上,可加文正在看动画片,一动不动。妈妈再三要求,加文仍然我行我素:“我不!等看完电视再说!”这时,妈妈采取了这样的应对方法:

第一步:态度坚决。妈妈关了煤气,走近加文,不但脸朝着他,肩膀、膝盖、腿部全都朝着他,让加文感到了妈妈是认真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是身体没有完全朝向孩子,朝夕相处的孩子便能轻易解读妈妈其中的犹豫态度,妈妈嘴上虽在说“快去!”可是面朝别处的膝盖却暴露了其真实的想法,孩子心里在琢磨“其实,妈妈只是心血来潮,我要坚持,不能放弃自己的做法”。

第二步:身体放松。妈妈站在孩子面前,用毫无感情的语调、孩子能听得见的音量叫他的名字,并不断跟他作目光交流,什么也没有说,加文的视线开始从电视上分散了。为了放松,您必须作缓慢、均匀、较浅的呼吸,就好像正在剥开被水沾湿的卫生纸,记住妈妈此时的表现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威慑”作用。

第三步:不怒自威。妈妈站在加文面前,双手放在背后,什么动作和语言都没有,目的是为了让加文去端菜上桌。加文完全被动了,最后说:“好了,我来了。”

放松面部的所有肌肉后凝视孩子,能做出对孩子产生压迫感的神情,这并不困难,只须嘴唇紧闭,这种平板的表情完全可以用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变色来形容。同时切记,此时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笑意,即便是嘴角的轻微上翘,也会让妈妈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妈妈不能跟孩子作普通的谈话或交流心情,因为在妈妈对孩子提出正当要求的时候,必须让他坚决执行。

3、姿势:微微俯身

有时候会碰到令人头疼的情况,孩子怎么说也听不进去,反而大喊大叫:“我就不!”这时一定要记住,孩子不管是顶嘴也好,耍性子说“不”也好,如果得不到父母反应的话,这些举动都是无用功。此时父母可以继续保持平板的体态语言,走到离孩子非常近的地方,慢慢俯身,用平静的语气低声对他说:“我要你马上去厨房端菜。”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威严不可抗拒,从而最终服从父母的命令。

这样管教孩子没有大声训斥,更没有暴力,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的自尊心都不会受到损害。

教子箴言:

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美)唐·艾里姆

让亲子关系和谐

大家如果回首童年或许会感慨地发现,那些让您刻骨铭心受益终身的教育,大都是您最喜欢最爱戴的人给予的,而这些美好的记忆与您所厌恶的人可能毫不相关。

我们几乎都能感受到这样一个现象:男孩尤其喜欢给老师捣乱,他们让很多老师头疼,但是,他们的捣乱却又不是普遍性的。如果是他喜欢的老师,他不但不捣乱,还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如果他讨厌他的老师,则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讲的一切。孩子对于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也基本上如此。大家面对现实也许会感到,当你与孩子的关系发生了问题,你的教育也会随之陷入困境。所以,如果用一句话说出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那就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

1.关键在定位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家长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2.与孩子共同分享一种兴趣

世界闻名的丹麦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出生于一个城市的贫民家庭。他创作出的童话故事如《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受到全世界儿童的热烈喜爱。他父亲虽以修鞋为生,但却深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领着安徒生沿着羊肠小道,攀上高处,给他讲欧登王城堡的故事,讲他小时候所经历的遭遇,讲穷苦人的故事。父亲明白自己不能给儿子提供什么好的玩具,看着小安徒生求知若渴的眼睛,他也常常感到很内疚。

有一天,他在做活时剩下了一块木头,顿时想到可以给孩子做些小玩意儿啊!他决定给儿子做几个木偶。父亲把木偶做好了,又对他说:“你去和妈妈要一些没有用的碎布来,给这几个小‘演员’缝制几件衣服。”小安徒生听了,高兴地叫道:“好啊,就去问妈妈!”他兴冲冲地跑到妈妈那儿的帮助下,终于给小木偶们各自缝了一套徒生细心地替他们穿好。父亲对他说:“们是不是很像几个演员?咱俩玩‘演戏’怎样?”他从院子里搬来一张桌子当作舞台,的头巾当幕布,还从书架上找来一本名叫《荷尔堡》的书做剧本,就这样,父子两人在堂屋里兴演起戏来。他们互相练着台词,不时地争执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简直像两个专业的演员。爸爸滑稽的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把小安徒生逗的东倒西歪,实在演不下去了!妈妈这时也放下手里的活儿当他们的观众。隔壁的邻居们也被笑声吸引过来,都笑这父子俩真是疯了!

之后,安徒生又遇到一位对他创作很有帮助的人,一位在医院里专门给人收拾东西的老太太约翰妮,她是位和善并且会讲很多故事的老人,对这座古城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老树,都能讲出故事来。讲完后她总是说:“这一切都是存在的,不是瞎编的。”安徒生认真地听着这些故事,听时他常流出眼泪或者大笑起来。日子久了,他听到了很多的故事,就把这些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自此以后,安徒生就迷上了故事,迷上了演戏。那些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对他来说,就像挪威古老神秘的森林一样吸引着他。为了演好戏,为了了解更多的故事,他疯狂地喜爱上了看书。这对他以后的童话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意识到机遇是要靠自己努力寻找的。于是在1819年6月的一天,十四岁的安徒生走到母亲的面前,说出自己埋在心中多年的理想,“我要当演员,我要演戏。”他不顾家人好心的劝阻,毅然踏上了通往哥本哈根的漫漫长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安徒生在剧院牧童合唱队或士兵队里扮演小角色,度过了哥本哈根那漫长的冬天后,他逐渐意识到演戏并非他追求的最终目标。他开始改变追求的目标,他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支配演员的行动,他要写作。为了避开一些人鄙视的目光,他外出旅行,到法国、德国或者意大利,广泛接触生活在下层的穷苦人民,他为自己没有能力来帮助他们而感到痛心,于是他就用童话的形式,把人民大众的疾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出来。

他热爱编故事,以每年写一本书的速度勤奋写作。他的童话作品每写出一篇,都会得到世界性的赞誉。他在写童话故事的同时,还写小说和戏剧。几年以后,他用巨大的艺术创作成果,证明了自己非凡的成功。他执著追求的梦想,也得到了实现,他的童话作品一版再版,各种荣誉纷纷而来。

3.误解后真诚的向孩子道歉

大人有时会错怪孩子,这很正常,因为许多大人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孩子犯了错,要向大人认错,向被冒犯的大人道歉;可大人犯了错,错怪了孩子,却很少向孩子说声对不起,这就不正常了。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一所小学,就发生了老师向学生道歉的新鲜事。

一次,班主任梁老师走进教室,看见刘晨同学正在大声说话,就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批评了他。刘晨很不服气,对老师说:“不是我先说的,为什么光说我一个人?”梁老师没想到刘晨会反驳,顿时有些生气:“我就看见你说了!”刘晨的眼里涌出了泪水,不再吭声。

晚上,刘晨想起白天的事,心里委屈极了。原来,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有同学高声说话,影响别人写作业,于是他站起来说:“你们别讲话了……”正在这时,老师进来了。

怎么办?是把委屈憋在心里,还是告诉老师?刘晨决定写在日记里。第二天,语文老师批阅日记作业时,看到了刘晨的这篇日记,便马上交给了梁老师。梁老师了解到事情的真相,知道自己冤枉了孩子。怎么办?是找刘晨当面认错,还是公开道歉?梁老师想了一想,决定公开向刘晨道歉。

在家长会上,梁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和家长的面,检讨了自己没有调查清楚就错怪刘晨的错误,并诚恳地向刘晨说了声:“对不起!”刘晨做梦也没想到,梁老师会对自己说“对不起”,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教师,能向一个11岁的小学生公开道歉是多么难得!这说明,学生在老师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她把孩子看作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而给予尊重;同时,她又对孩子这样的未成年人,用自己的真诚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人无完人”,谁都免不了会有过失。我们总不能像蜗牛一样,把所有的错误都装进一个大壳子里,天天背着,那有多累啊!其实,大人做了错事,也应该像孩子一样大胆承认并立刻改正。丢掉面子,丢掉错误,轻装上路,那有多轻松啊!

一次专家座谈会上,有位家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人犯了错误,面对孩子,应该怎样解释呢?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我知道了就责备他,骂他。以后通过找老师,我发现错怪了他,但没有勇气向孩子承认错误,这一点让我们大人很难办。这位专家回答说:大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大人也要实话实说。如果能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我错怪你了!’孩子是会非常感动的。

有时,家长老是放不下架子,觉得自己是大人,怎么可以随便向孩子说‘对不起’呢!其实这还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跟孩子可以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有来有往,谁做得不对谁就认错。这样,反而显得大人很光明磊落,在孩子眼中也很有分量。

教子箴言:

家长既要负责孩子身体的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怎样学会知识,又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中)杨振武

运用有益的暗示教育鼓舞你的男孩

“这孩子太不一般了,他看一样东西总是目不转睛”“看看,我们的孩子,他的精力多好,总是手脚不停”“哎呀,这孩子哭起来像打雷一样,这太神奇了”“看看这孩子真不简单,吃这么苦的药,一声不吭。”“你看,他的力气真大,这么重的东西他都能拿得起”如此种种,几乎每个男孩都希望自己是个强者,是超人。面对他都有的表现,父母都应本能的把它描述成自己孩子不凡的禀赋,运用积极的暗示。这种称赞无须夸张和虚饰,让男孩真的以为自己一定很出色。结果那么,这种暗示被孩子所接受,他真的会表现很出色。

1.暗示的力量有多大

“你真笨,你看看,这么简单的题你都做不出来!你啊,我看是稀泥糊不上墙,真是没指望了。”

“孩子,妈妈相信你,相信你努力后会取得好成绩,相信你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前一句是我们听到最多、说得最多、也最刺耳的声音,但由于经常会听到,经常会说到,所以也就习以为常,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了。然而,家长们是否会想到,久而久之,我们传给孩子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呢?我们又向孩子暗示了什么呢?我们的孩子是否从母亲那里得到了这样的定论:“我不行,我很笨,我就这样了。”于是,破罐子破摔,你说我坏,我就坏得“吐血”;你说我笨,我就笨得不识东西南北。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其实,孩子是否能够成才,与从小所得到的暗示,尤其是来自他最信赖、最权威人的暗示是分不开的。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公开宣称:他们发明了一种绝对正确的智能测验方式。为了证实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两人选择了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级,帮全班所有的小学生做了一次测验,并于隔日批改试卷后,公布了该班5位天才儿童的姓名。

20年之后,追踪研究的专家发现这5名天才儿童都有极为卓越的成就。这项发现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他们请求两位心理学家公布当年测验的试卷,弄清其中的奥秘。

两位已是满头白发的心理学家,在众人面前取出一只布满尘埃的箱子,打开后告诉在场所有的专家及记者:“当年的试卷就在这里,我们完全没有批改,只不过是随机抽出了5份试卷,将名字公布。不是我们的测验准确,而是这5个孩子的心态很好,再加上父母、师长、社会大众给予他们的协助,使得他们成为真正的天才。”

可是,我们的孩子得到这样的暗示了吗?我们是否会鼓励孩子:“我的孩子,你是妈妈心中的天才!”如果你那正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也像那5名幸运儿童一样,经常得到你的鼓励:“孩子,妈妈相信你,相信你能成为最好的自己。”那么,你想到过孩子的反应吗?或许孩子会更加快乐自信;或许他更加愿意多动脑筋;或许他每天愿意多花一个小时看书;或许他会更卖力地投入学习中,以获得更佳的成绩。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因为他更愿意成为最好的自己。

2.巧妙暗示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应用那些让人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应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几种情景暗示,或许能在教育孩子时对你有所帮助。

(1)眼神暗示: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就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的双手就“安静”了。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2)表情暗示:家里来了客人,瓜瓜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可以、不能、不该等等,使暗示对象做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3)行为暗示:在恰当的时候,以行为代替语言,有时比语言更有力量。例如,有一位母亲在吃饭时对孩子提出以后每天中午要午睡的要求。第二天,又发现孩子中午到处乱翻,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位母亲没说一句话,而是走过去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这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马上主动去午睡。

(4)认知暗示:父母应抓住孩子的思想状况,利用积极的认知暗示,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孩子有许多不良习惯,父母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要求孩子给自己远方的好朋友或自己的老师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近期有什么打算。从此以后,这孩子果真克服了不少不良习惯,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在于孩子在写信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反省、自我认识,避免了心理对抗和厌烦。

(5)环境暗示:学习的环境对孩子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根据家庭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这种情境:制定切合实际的家训于室内。家训要求简明扼要,对孩子有激励督促作用;悬挂名科学家画像;在孩子房间利用室内板报提出本周或近期的奋斗目标,这些都能在环境方面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暗示。

(6)语言暗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再根据不同情境学会用适合的语言、恰当的方式,注意用间接的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传递意愿、表达感情,能使孩子体验更深,更易接受,更易沟通情感。

教子箴言:

运用腔调、表情,举止适度,这一切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件琐事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要教家长学会注意这些琐事。

——(前苏联)马卡连柯

正确处理与男孩的冲突

独生子女任性、爱发脾气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而相对女孩的乖巧,男孩子则更容易和父母之间激化矛盾。比如自己的要求没能满足,就大哭大闹,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颇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当遭到孩子的反抗时,很多父母的表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其针尖对麦芒的对峙,另一种则是无限的宽容让步。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一个男孩良好性格的养成。如果我们用民主的态度来代替专制,就不会卷入权力之争。教育孩子的过程可以说是无尽的冲突过程,孩子的执拗常使父母火冒三丈,却不知如何对付。

5岁的吉米使妈妈束手无策,每次该吃饭的时候,妈妈把饭盛好,放在桌子上,吉米不是在看电视,就是正玩得高兴,总是不来吃饭。气得妈妈只得打他几下。但有时刚刚揍完,他泪痕未干,就又东张西望不好好吃饭,或者只是这一顿好好吃,下顿饭又不按时吃。

妈妈总是想要告诉吉米:“让你吃饭你就吃。”而吉米的行动告诉妈妈:“我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5岁的吉米就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法来抵抗妈妈,打败妈妈。妈妈和吉米天天在较量。如果妈妈不知道问题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这种关系是不好改变的。

我们可以用自然结果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叫了吉米两声,他还不来按时吃饭,等大家用完餐后,就把饭茶收拾起来,不再给他吃。如果他再来要零食,要喝牛奶、吃饼干,则坚决不给,让吉米等到下顿饭一起吃,就这样坚持下去。吉米饿了,又不能吃零食,下次便会按时来吃饭。我们态度应很明确:“吃饭是自己的事,你不来吃就只有饿肚子。”如果我们采取强迫手段要孩子一定按时吃饭,孩子就会反抗,互相对抗的结果会变成我们在鼓励孩子反抗。

5岁的罗伯特因为感冒、发高烧,两天没有去幼儿园。今天他稍好一点,想去游泳,妈妈说:“你不能去,你还没全好。”罗伯特噘起嘴不高兴。一会儿妈妈听到后门响了一下,罗伯特穿好了游泳裤,正在下水。“对不起,罗伯特,你今天不能游泳。”妈妈走过去把罗伯特拉了回来。罗伯特又哭又叫,朝着门又冲了过去。妈妈走过去,关上门,什么也没说,她也没有制止罗伯特哭泣。罗伯特哭了一阵,开始咳嗽。妈妈还是什么也没说,继续挡着门,不让罗伯特出去。最后罗伯特大叫道:“我恨你,妈妈。”然后到自己屋里去了。妈妈继续干自己的事,并不理会罗伯特。

这件事看起来妈妈是在与罗伯特打权力之战,罗伯特要去游泳,而妈妈堵着门不让他出去。这里妈妈有一个迫不得已的原因。在一般的情况下,妈妈可以考虑应用结果法,使孩子从结果中吸取教训。但在此例中的结果却是妈妈与孩子都难以承担的。没有哪个妈妈忍心让孩子生病以取得自我教育的结果,这样是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妈妈需要利用一下自己的权威,这是她的责任,保证孩子不再生病。妈妈在这里采取了非常冷静的态度,没有激化矛盾,更没有为维护自尊而采取过于激动的手段。

有些做父母的总是为自己辩解,似乎所有对孩子的逼迫行为都是为孩子们的利益才那样做的。我们真是为了孩子们吗?我们自己的利益是不是也在其中?如果孩子照我们说的做,我们是不是得到了自我的满足?我们是真的想做一个好家长,还是想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孩子很听话,从不违抗命令?我们是不是不顾孩子自己的意愿而行事?我们是不是想占上风?如果我们时常检查自己的动机,就会做得更明智合理一些。

检查一下我们的管束结果,也能得到一些启示,了解我们是否在与孩子进行权力之争,主要不在方法,而在结果,我们“教育”孩子之后他们仍坚持原来的行为吗?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我们做父母的自己先做到了吗?他们是不是在反抗?我们的语调是不是告诉孩子们我们很霸道?我们的语调是不是表明我们很专横,很生气?坚持立场一般是用无声与平静来表达,为权力则是用争吵、生气的形式来表达。

了解儿童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对待孩子,以达到你所要求的目的。罗伯特发脾气,因为他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并不表明他在“恨”妈妈。妈妈知道这只是一时的执拗。坚持住了,罗伯特会放弃。关键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帮助罗伯特冷静下来,不使对抗升级。

妈妈把车停在学校门口,4岁的金就是不下去。金病了一个星期没去上学,现在病好了,他还是不想去学校。妈妈央求说:“快点,金,都快上课了,老师和同学在等你。做个好孩子。”金却缩在车座上,不肯下去。妈妈向老师求救:“金不去上学,我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下,应采取与罗伯特的妈妈相似的处理方法,把他拉下车,不说什么,也不发脾气,很果断地去做,随情况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行动。如果妈妈不生气,冷静行动,就不会发生权力之争,也给金一个受教育的机会。

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要格外当心,不要让孩子的挑衅将你引入权力之争。这里面最关键的控制因素是作为成人和家长的自尊心和权威感。如果你火冒三丈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本身,而是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时你应当强迫自己退出冲突,否则便会误入歧途。

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在今天的社会中,民主的意识已渗透社会的各个层面,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里,施行绝对的权威都是不受人欢迎的。作为家长我们不应也不能够再像以往那样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在家庭中,我们必须建立起和谐的合作氛围,对孩子施行引导和鼓励,用民主的态度来代替专制主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与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冲突。我们家长的地位不再是权威人士,而是通情达理的领导人,对孩子不是实行压力逼迫,而是引导、影响,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服从我们,而是服从社会规范,我们不是用惩罚来制服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自我决定。

当我们的孩子反抗我们时,我们的特权受到最大打击。如果我们所关心的是事情的正确处理,而不是自己权力的范围,就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如果用民主的态度来代替专制,我们就不会卷入权力之争。

用正确的态度来处理与孩子问的冲突,需要父母们的毅力和耐性。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相互尊重,尊重事实的本来面目,以此来争取孩子,这些做法都可以帮助我们赢得孩子的合作,避免权力之争。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当孩子已经开始发脾气,使性子,局势已经有些僵化时,临时抱佛脚,想出一个逻辑结果来让孩子就范,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

避免冲突,争取合作是我们的理想,无论从父母的角度还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合作是共同的愿望,冲突是不会让任何一方感到愉快的。合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彼此了解、协调、改善的过程。在合作中,我们应摸索出一些规律和技巧,鼓励孩子们与我们合作。合作必须靠赢得,而非强迫。正确的行为是鼓励的结果,强制不能带来根本的认同和长期的合作。

教子箴言:

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家庭教导技术的应有的外部表现,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喊、央告、恳求。

——(前苏联)马卡连柯

男孩的心,你要听听

很多父母都表示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男孩一般不愿意表达感情,表露真心,所以当有事情发生时,双方因为没有养成好的沟通习惯,而多会发生无意义的争吵。更有很多家长表示每次想和儿子坐下来好好沟通的时候刚刚开始就吵了起来,其实这会增加交流的困难。在真正开始交流之后,交流双方都应保持理性的态度,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来对待对方。对家长来说,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不要一遇到与自己观点不符的地方就以“过来人”自居,全盘否定孩子的思想,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没有家长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关键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做到用心。

父母经常会这样抱怨:“孩子什么事也不愿和我讲。”而孩子却诉苦说:父母不理解我们的需要,他们想说的就说个没完,而我说时他们却心不在焉。”其实男孩也有自己的疑惑有自己的烦恼,有许多事情、感受是很想跟父母说的。他们有欢乐、有苦恼、有意见没有得到及时的交流,主要责任还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认真地或不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

如何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实质上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有问题。不愿听孩子讲话、不和孩子谈心,你怎么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你又怎么可能帮助教育孩子?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敞开心怀和孩子谈看法、讲见闻、说愿望、道欢乐、诉苦衷,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对话的家庭气氛。

有一个l3岁的男孩子,由于母亲不再给他零花钱了,没钱去打游戏机,所以对母亲很反感。母亲说什么他都不听,事事与母亲对着干。这位母亲说,为了孩子学习、生活得愉快,我经受的艰辛都不让孩子知道,没想到他现在这样对待我。

后来,在外地做工的父亲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艰辛和经历都告诉孩子,不久之后,妈妈发现孩子竟然变乖了许多,问孩子的爸爸是怎么回事。孩子的爸爸说:“小孩子也是人啊,很多问题,你只要去跟他沟通,他就会明白了,你以前缺乏和孩子沟通啊!”母亲听了恍然大悟,以后特别注意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结果,孩子身上许多逆反的行为,都消失不见了。

如果这位母亲以前就能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艰辛,那么,孩子就会理解母亲,改变自己对母亲的错误态度。那么,父母们应当怎样与孩子沟通呢?

1.要消除对孩子负评价的心理定势

父母对孩子过去的表现所形成的看法会影响现在对孩子所说话的理解,甚至误解和歪曲。不是一好百好,爱屋及乌;也不是一坏全坏,以偏概全。孩子是发展变化的,父母要排除主观偏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2.一定要认真听孩子讲话

对于孩子的话,父母应表现出热情和兴趣,并表现出很高兴和孩子沟通。孩子讲话时不打断、不批评,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感到他被理解、重视和接纳。

3.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父母要注意孩子内心的需要与感受,体会他的心声、苦恼和心理矛盾,鼓励他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并不表示对他的感受不理解、不认同。父母对孩子的感受认真加以理解和评价,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4.言语要切合实际,合乎情理

父母与孩子交流思想情感要实事求是。无论是批评、表扬和评价,也无论是谈论家庭和社会问题,都要切合实际,有理有节,不能跟着感觉走,随着性子说。比如,你批评孩子一件事情没有做好,你不应这样说:“笨蛋,我已经说过一千次了,为什么还不改。”这就是夸大其词,于事无补。要经常运用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沟通方法,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强教育效果。

5.沟通时言语要清楚、具体、明确

“好吧,你玩一会儿,就回来做作业。”这“一会儿”是多长时间,孩子有他的打算,父母有自己的要求,两者不一致,结果产生冲突是必然的。同样也不能接受孩子言语不详的话,否则也会带来麻烦。如孩子说:“妈妈,这个双休,我们几个同学到盘山去玩玩行不?”你不能马上明确表态。因为孩子和几个什么样的同学去,具体怎么安排的,什么时间回来都不清楚。父母与孩子间产生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往往是由于言语不祥、语义不清、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造成的。所以,沟通要成功、有效,言语就要清楚具体。

孩子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不会有自觉性,你不说明原因,只是“我说你做”,会有强迫命令之嫌,孩子会认为你主观,强加于人。所以对你的决定要说明原因。另外,当出现问题时,父母还应有自我批评精神,把属于自己的问题说清楚,不能把自己的毛病、问题模糊地敷衍带过,却去具体指责孩子的不对,那样的话,孩子会认为你没有责任心,是不可信赖的父母。所以,与孩子交流时时刻刻都要抱有信任、友善、尊重的态度,口气不应有烦人、生气、责备或警告之意。

教子箴言: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让“父亲教育”回归家庭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父亲比做一棵大树,母亲则是一片绿草地。”母亲更多地提供给孩子温情、舒适感;而父亲则提供力量、支持和依靠。很多男孩人生的第一个偶像,多是自己的父亲。父亲对男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上,这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所不能替代的。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

1.父亲教出来的天才

(1)伟大的发明家

他的父亲热衷于科学和研究。为了全面培养孩子,父亲在家里办起了实验室,请来了高水平的家庭教育专家,让孩子们学习各种知识。

在他17岁时,父亲送他去周游世界,历时两年,学到了不少知识,结识了不少科学家和学者。19岁时,他确定了自己的终生道路,决心像父亲一样,当个科学家。后来,他真的成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他就是诺贝尔。

(2)父亲的助手

他的父亲,是巴黎一名外科医生,也是他的接生婆。他从小就被要求到父亲的诊所当学徒,接受父亲的言传身教,积累了丰富的助理经验。有时他还会替其他著名的外科大夫做助手。后来,由于朋友极力劝告,父亲才让他到大学就读,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就是法国的查尔斯·理歇特。

(3)择善而居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教育非常落后的地方。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喜欢打闹,贪玩,10岁那年他曾两次逃学。为改善他的学习环境,父亲决定迁居伦敦。由于不适应新环境,父亲为他请来了家庭教师,他的成绩迅速赶了上来。后来,他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说:“父亲给我的童年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他就是发现氩气的英国科学家瑞利。

(4)父亲帮他建“实验室”

他出生在一个令人神往的大学城——英国的剑桥。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读中学时对化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由于没有条件让他从事正规的化学实验,父亲就和他一起共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仪器是他从公园里捡来的破瓶子,而药品则是父亲从商店里买来的。从此,他就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英国的诺里什。

(5)培养小“书迷”

他的父亲经营一家书店,他从3岁时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看书,还经常向父亲提出各种问题。父亲不懂的,就鼓励他从书中寻求答案。读中学时,除了学好功课,他读了大量的书,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他就会顺便记下来。27岁时,他就成了博士生导师,在教育战线上,他培养出了2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他本人也于190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美国的汤姆逊。

(6)不能放弃

他的学习成绩不好,所以,他想放弃学业。他找到父亲,对父亲说了自己的打算。父亲对他说,不管你以后要做什么,书都必须要读。没有什么不能面对和克服的困难,只有克服了困难,才能真正超越自己。听了父亲的话,他决定不再放弃学业,而是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并发愤读书,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就是日本的福田谦一。

2.父爱与母爱同等重要。

37岁的计算机博士刘同波,是一家著名的计算机公司的技术部经理。他的妻子经营一家玻璃工艺品公司,生意甚是红火,其经营的玻璃制品已经打入欧洲市场。由于孩子降生,先后请两个保姆不得力,在无人照看孩子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妻子蒸蒸日上的事业,为了照顾及教育孩子,刘博士毅然辞职回家“相妻教子”。

这条新闻出来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有人认为是对人才的浪费,有人则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抛开其他讨论不谈,我们只在家庭教育范围内进行探究。在中国,对孩子的教育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育女性化。家庭教育中,妈妈起着主导作用;进入幼儿园,老师几乎全是女性;进入小学、中学,女教师占大多数;进入大学后,男女教师的比例才大体均衡。当然,这和女性认真、仔细、体贴等先天的优势有关。然而,这种情形,却造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男性教育的严重缺失。

学校教育中男女比例的失调,一时间无法改变,这就需要家庭教育中,爸爸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孩子补充相应的教育营养。研究显示:父亲对孩子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孩子,数学成绩佳。相比之下,与母亲常在一起的孩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更擅长与人交往。

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有更强的目的性。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而母亲在这方面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有较高期望,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就显得无计划,并力不从心。

从教育内容来看,在知识的传播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也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等知识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风情民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是给孩子讲童话,涉及社会知识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父亲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在孩子参加一些危险和复杂的事时,母亲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伤、摔伤、磕伤。

此外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以至父亲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会落后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亲综合症”。因此,在家庭里应提倡加大父亲与孩子交往的力度,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为孩子的体能、智力、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3.怎样成为一个好父亲

(1)帮助妻子就是对孩子的爱

尽管现代父亲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任何父亲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即在承担家务和养育子女方面,父亲的付出总是占第二位的。所以现代父亲应该自觉地尽可能地帮助妻子做家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抚养子女的任务中。

(2)将一切可能的时间都献给孩子

这并不意味着突然改变你的生活规律,而是要更灵活地掌握时间,形成以孩子为主的工作、生活日程表。

(3)做有预见性的父亲

“如果当时这样做就好了!”我们或许都听到家长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但遗憾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教育和培养孩子,把握现在,预见未来。

(4)不要以自己的模式塑造孩子

支持并鼓励孩子走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应该强迫他接受你的意愿。大多数父亲之所以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可能是希望子女将父母梦寐以求的理想变为现实。

(5)不向孩子隐瞒生活中的阴暗面

对孩子不应隐瞒生活中的阴暗面,要根据其年龄和成熟程度慢慢向他解释。无论事情如何严重,父亲都应该主动将真相告诉孩子。否则他会通过同学或朋友得到某些信息,而道听途说的东西往往不那么真实可信,会令孩子感到迷惘。

(6)与妻子共同研究如何培养子女

教育和培养孩子是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父亲一手包办是不合适的。只有夫妻双方经过协商取得一致才能防止偏差,收到有益于孩子的最佳的教育效果。

(7)重返童年

如果你准备当个称职的父亲,那么你应经常的带着孩子去电影院欣赏动画片或者陪他一起玩拼图、搭积木。也许这些活动对成年人来讲毫无意义,但对孩子的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教子箴言: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法)蒙田 pKSofoN9EVEfHiV0CqhEZOaI17DX39MxdPAb30uLXjA/SdXJHjXHmpk88Tmh5K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