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打造平衡心态 乐观豁达做人

树立积极的心态

一份健康的心态对于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人对享有盛誉、成就卓著的林肯、爱因斯坦、罗斯福等人的性格特征进行过研究,发现如下特征是他们的共性:讲实际,有创见,结知交,重客观,崇新颖,求善执著,爱生命,重荣誉,能包容,富幽默。这些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心态特征对他们确立造福于人类的信仰,始终如一地为实现信仰而奋斗,起到了重大作用。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生的事业,就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世界,以积极的心态做人做事,以积极的心态指导自己的人生走向。

在人的一生中,积极的心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工具,是你能够看透自己的必备素质。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

在人的一生中,积极的心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工具,是你能够看透自己的必备素质。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发挥潜能,那么积极的心态便会使你产生成功的直觉,进而使你如愿以偿。

在美国,有一位叫塞尔玛的女士。她随丈夫从军,没想到,部队驻扎在沙漠地带,住的是铁皮房,与周围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语言不通;当地气温很高,酷热难耐;更糟的是,后来他丈夫奉命远征,只留下她孤身一人。因此她整天愁眉不展,度日如年。无奈中,她只得写信给父母,希望能够回家。

回信终于到了,但拆开一看,令她大失所望。父母信中既没有安慰自己,也没有说叫她赶快回去。那信封里只是一张薄薄的信纸,上面也只有短短几句话:

“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

她起初非常失望,但尽管如此,这几句话还是引起了她的兴趣,因为那毕竟是远在故乡的父母对女儿的一份关爱。她反复看,反复琢磨,终于有一天,一道闪光从她脑海里掠过,仿佛把眼前的黑暗完全照亮了。她惊喜异常,紧皱的眉头一下子舒展了开来。

原来从这短短几句话里,她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她过去习惯性地低头看,结果只看到地上的泥土。而生活中一定不只有泥土,一定会有星星!自己为什么不抬头去寻找星星,去欣赏星星,去享受美好世界呢?

她开始主动和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朋友,并惊喜地发现他们都十分好客、热情。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还送给她许多珍贵的陶器和纺织品作礼物;她研究沙漠的仙人掌,一边研究,一边作笔记,没想到仙人掌是那样的千姿百态,那样的使人着迷;她欣赏沙漠中的日落日出,她感受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她享受着新生活给她带来的一切。她发现生活完全变了,变得使她每天都仿佛沐浴在春光之中,每天都仿佛置身于欢笑之间。塞尔玛回美国后,根据自己这一段真实的内心历程写了一本书,叫《快乐的城堡》,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塞尔玛在沙漠从军的生活经历,前后简直判若两人,前期是无限的痛苦,后期是不尽的欢乐;前期是阴雨连绵,后期是阳光灿烂。沙漠没有变:铁皮房没有变;仙人掌阴影下华氏125度的高温没有变;印第安人、墨西哥人没有变。这一切都没有变,那变的是什么呢?

显然,变的是她的内心,是她内心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过去他习惯性地选择看泥土,选择事物的消极一面;后来她习惯性地选择找星星,选择事物的积极一面。其他什么也没有变,变的就那么一点点。但就这么一点小小变化,带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痛苦,一个快乐;一个失败,一个成功。

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

“思维心理学”专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他说,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中就丧失了斗志,不思进取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认为,悲观的人对失败的解释与乐观的人有所不同,悲观的解释形态有三个特点:

第一,在时间维度上,悲观的人把失败解释成永久性的,如果一次考试失败了,他们倾向于在时间上认为,今后所有的考试都会失败,我不是学习的材料,无论如何都注定考砸。而乐观的人则倾向于认为,这次考试失利是暂时的,下次就会考好了。

第二,在空间维度上,悲观的人把失败解释成普遍性的,如果这个学期的英语考试失败了,他们倾向于认为语文、数学和物理都会考不好,认为自己会在所有考试中都失常,自己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材料。而乐观的人则不将失败普遍化,认为英语没考好说明自己在英语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与数学和物理无关。

第三,悲观的人倾向于将失败解释为个人原因。别人都能把事情办得很好,都能正常地发挥,只有自己水平不够,能力不够,方法不通。自己是一个糟糕倒霉的人,不配做成功的事情。而乐观的人则认为失败虽然有个人原因,但有时一些无法抗拒的力量和运气也影响着成败。

这三种解释形态是相对固定的,是长期生活影响的结果,是早期教育的结果。它放大了危险,妨碍一个人的正常决策,会使人陷入严重的忧郁症。

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改塑。

用“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去对待别人,你会得到更多的朋友。当你留心发现并了解了别人的困难,你便获得了一种生命的智慧;当你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了别人,你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你会体验到人生的价值。你也许付出了时间、智慧,却收获了更可贵的友谊。

使用“快乐人生三句话”,你会发现:周围的老师同学没有变,学校的环境没有变,家里的成员没有变,但由于你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你看身边的一切事物时,心情都会变得快乐、开朗起来……用“快乐人生三句话”的爸爸妈妈们也会发现:孩子还是原来的孩子,家庭还是原来的家庭,可孩子却变得更懂事、更可爱了,家里的气氛也变得温馨、和谐了……

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父亲想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

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

“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门口横着一块大石头,进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一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

儿子问:“爸爸,那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出来搬走?”

爸爸这样回答:“那块石头从你爷爷时代,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体积太大,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时候。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锻炼你的反应能力。”

过了十几年,这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对他说:“菜园里那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他回答说:“算了吧!那块大石头很重的,如果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里非常不是滋味,那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可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出来了,这块石头没有想象的那样难挖,大伙儿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你抱着下坡的想法爬山,便无从爬上山去。如果你的世界沉闷而无望,那是因为你自己沉闷无望。改变你的世界,必先改变你自己的心态。

唤起心中的激情,培养积极的心态

这世界上的一个奇特现实是: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但失败和庸碌无为的人却很多,而且,成功者越活越充实、越潇洒,而失败者却过着空虚、艰难的生活。你是否想过,能否唤起心中的激情,拥有积极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成功与否。

罗杰是个多愁善感的小伙子,花落草枯都可能引起他的无限感触。如果仅仅是情感世界的丰富也就罢了,可他常常一言不发地凝神静思,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哀声叹气。

在长吁短叹中,日子飞快地流逝了。有一天,过了而立之年的罗杰偶然碰到一位心理学博士。当博士听他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后,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原因:

“你过去之所以从未快乐过,关键在于你总把已经逝去的一切看得比实际情况更好,总把眼前发生的一切看得比事实更糟,总把未来的前景描绘得过分乐观,而到时候却又无法实现。如此渐渐地形成了恶性循环,自然就钻入‘庸人自扰’的怪圈了。”

心理学博士还说:“你的性格弱点就在于好高骛远,总是向世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可是你并不清楚那是无法达到的。你想片刻之间就解决人生的全部问题,自然就对昨天、今天和明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忧愁了。”

要成功必先懂得,做事成功与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不管面临怎样的困境,都不要抱怨命运,因为抱怨不但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而且也会把解决问题的机会错过。

通用公司要裁员,名单中有内勤部办公室的艾丽和米娜达,按规定一个月之后她们必须离岗,当时她俩的眼圈都红红的。

第二天上班,艾丽的情绪仍很激动,跟谁都没有什么好气,仿佛吃了枪药。她不敢找老总去发泄,就跟主任诉冤,找同事哭诉:“凭什么把我裁掉?我干得好好的。这对我来说太不公平了!”她声泪俱下的样子,既让人同情,又让人不知该怎样劝慰她。而她也只顾到处诉苦了,以至于她的本职工作:订盒饭、传送文件、收发信件等,都不再过问了。

艾丽原本是个很讨人喜欢的人,但现在她整天气呼呼的,许多人都开始有些怕和她接触,都躲着她,到后来甚至有点厌烦她了。

米娜达就与她不同。在裁员名单公布后,她虽然哭了一晚上,但第二天一上班,她仍然和以往一样地工作。由于大伙不好意思再吩咐她做什么,所以她便主动向大家揽活。面对大家同情和惋惜的目光,她总是笑笑说:“是福跑不了,是祸躲不过,反正已经这样了,不如干好最后一个月,以后想干恐怕都没机会了。”她仍然每天非常勤快地打字复印,随叫随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一个月后,艾丽如期下岗,而米娜达却被从裁员名单中删除,留了下来。主任当众传达了老总的话:“米娜达的岗位,谁也无可替代。像米娜达这样的员工,公司永远不会嫌多!”

下面再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美国心理学家布兰登讲述过他的一次亲身经历:

许多年前,一位叫洛蕾丝的年轻妇女无意中读了他的一本书,找他来进行心理治疗。洛蕾丝有一副天使般的面孔,可骂起街来却粗俗不堪,她曾吸毒、卖淫。

布兰登说,她做的一切都使我厌恶,可我又喜欢她,不仅因为她的外表相当漂亮,而且因为我确信,在堕落的表面下她是个出色的人。起初,我用催眠术使她回忆自己在初中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子。她当时很聪明,但是不敢表现自己,怕引起同学的嫉妒。她在体育方面比男孩强,招惹来一些人的讽刺挖苦,连她哥哥也怨恨她。我让她做真空练习,她哭泣着写了这样一段话:你信任我,你没有把我看成坏人!你使我感到痛苦,也感到了期望!你把我带进了真实的生活,我恨你!

一年半后,洛蕾丝考取洛杉矶大学,几年后又成为一名记者,并结了婚。多年后的一天,我和她在大街上邂逅相遇,我几乎认不出她了:衣着华丽,神态自若,生气勃勃,丝毫不见过去的创伤。寒暄后,她说:“你是没有把我当成坏人看待的那个人,你把我看做一个特殊的人,也使我看到了这一点。那时我非常恨你!要我承认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一生中从未遇到的事。”

洛蕾丝又重新找回了全新的自我,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为什么真正做到放弃完美、自我接受不容易?因为自我肯定这个事实,要求你必须真正保持清醒的头脑。振作情绪,抓住机遇,迎接生活的挑战,这就是自觉的生活,积极的心态。

学会忘记伤痕

有一天刷牙洗脸,无意间抬头,下巴底下那一道浅粉色的伤痕跳入眼帘,那是半年多以前,我不小心磕破的,当时缝了两针。

起初,因为疼痛的提醒,我常抬起下巴,揽镜自照,看那一道伤痕划过下巴,缝针的两道疤与磕出的口子交错咬合,总令我想起麻袋的封口,有几分触目惊心。

随着疼痛渐逝,而我又不厌其烦地抬起下巴,那道伤痕便渐渐淡忘了。今天偶然看到,发现它已经淡如微云。

其实,在我刚缝针时,朋友们总安慰我:伤在下巴上,无碍观瞻。只是我老是想到它,看一看,摸一摸,叹口气。而当我能够遗忘时,我的下巴似乎也像以前一样光洁。

事实上,有许多伤痕,藏在别人根本看不到的地方,甚至是自己都会忽略的地方,我们又何必对之耿耿于怀呢?忘掉那些伤痛,生活原本会快乐得多。

伤痕,只有你自己看得到。只要你对那些伤痕熟视无睹,他们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你没有必要把伤痛一次次揭给别人看,没有人探究你的隐秘,除非你自己不愿忘记,否则一切伤痛都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昨天是一掬欢笑,请把欢笑收藏;如果昨天是一滴眼泪,请把泪水晾干;如果昨天是一道伤痕,请把伤痕忘记。

点点滴滴收集,点点滴滴感悟,这便是智者的生活。

告诉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

1967年夏天,美国跳水运动员乔妮·埃里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负重伤,除脖子之外,全身瘫痪。

乔妮哭了,她怎么也摆脱不了那场噩梦。为什么跳板会滑?为什么她会恰好在那时跳下?不论亲戚朋友们怎样安慰她,她总认为命运对她实在不公。出院后,她叫家人把她推到跳水池旁。她仰望看那高高的跳台。想到自己再也不能站立在那洁白的跳板上了,那碧蓝的水波再也不会溅起朵朵美丽的水花拥抱她了,她又掩面哭了起来。从此她被迫结束了自己的跳水生涯。

她曾经绝望过。但现在,她开始冷静思索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她借来许多介绍前人如何成才的书籍,一本一本认真地读了起来。她虽然双目健全,但读书也是很艰难的,只能靠嘴衔根小竹片去翻书,劳累、伤痛常常迫使她停下来。休息片刻后,她又坚持读下去。大量的阅读,使她终于领悟到:我是残了,但许多人残了后,却在另外一条道路上获得了成功。他们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创造了盲文,有的谱写出美妙的音乐,我为什么不能?于是,她想到了自己中学时代曾喜欢画画,这位纤弱的姑娘变得坚强起来了,变得自信起来了。她捡起了中学时代曾经用过的画笔,用嘴衔着,练习画画。

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啊。用嘴画画,她的家人连听也未曾听说过。

他们纷纷劝阻:“乔妮,别那么死心眼了,哪有用嘴画画的?我们会养活你的。”可是,家人的话反而激起了她学画的决心,“我怎么能让家人一辈子养活我呢?”她更加刻苦地练习,常常累得头晕目眩,甚至有时委屈的泪水把画纸也淋湿了。为了积累素材,她还常常乘车外出,拜访艺术大师。好些年头过去了,乔妮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她的一幅风景油画在一次画展上展出后,得到了美术界的好评。

不知为什么,乔妮又想到要学文学。她的家人及朋友们又劝她了:“乔妮,你绘画已经很不错了,还学什么文学,那会更苦了你自己的。”她想起一家刊物曾向她约稿,要她谈谈自己学绘画的经过和感受。她下了很大力气去写作,可稿子还是没有写成。这件事对她刺激太大了,她深感自己写作水平差,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

这是一条满是荆棘的路,可是她仿佛看到艺术的桂冠在前面熠熠闪光,等待她去摘取。

终于,又经过许多艰辛的岁月,乔妮这个美丽的梦终于成了现实。1976年,她的自传《乔妮》出版了,轰动了文坛,她收到了数以万计的热情洋溢的信。两三年后,她的《再前进一步》一书又问世了,该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教育残疾人应该怎样战胜病痛,立志成才。后来,这本书被改编成剧本搬上了银幕,影片的主角就是由她自己扮演,她成了青年们的偶像,成了千千万万青年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榜样。

别人想当然的推论和判断,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烦恼。要无视别人消极思想的负面影响,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在众人的误解面前不妥协,敢于坚持沿着既定方向前进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自己创造的幸福。

不断给自己更多的希望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命并非只有一处灿烂辉煌。认真思考自己该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世,这样做永远不嫌太早或太迟。未雨绸缪不但没有损失,反而使人获益良多,你必须让思想尽情展翅翱翔,因为飞得越高,望得越远,才有望走出眼前生硬的疆界,突破现有的成见。现在就跨出新生活的第一步,对于自己的过去,大可不必耿耿于怀,是好是坏都已过去,且把它看做一张白纸,你心中就不会再有埋怨与不满了。

如果你认为人来到世上是应该有所作为的,那就更要重视自己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伟大的、有创造力的,只是我们常忽视这一点,生活中永远不乏体验与成长的机会,即便身处绝境,不也正是开辟新天地的大好时机吗?一味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只是浪费生命。如何生活的决定权在自己,这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如果此时此地的生活并不快乐,也不成功,何不勇敢地尝试改变,去另辟蹊径呢?

有的人坚持着“矢志不渝”的思想,守着最初的道路不放;如果从实际出发认为有偏颇,也可以退回来另走别的路。一件事情即使未成功,也不要因此轻视自己的能力。许多人之所以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多半因为小看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领域,如果固守一处,缺乏发展的信心,会使你失去发展的机会,失掉可能有的成功。

古人落榜不失志的例子可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曾巩,北宋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胞弟、表弟们几次在科举考试中都未考中进士。有一年,曾巩与其弟应试,不料又名落孙山,有人作诗讽刺他们说:“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并不介意,也不灰心,一再教育诸弟要经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学习上要永不懈怠,刻苦攻读。又到科举考试之年,曾巩与弟弟们又去赴试,临行之前,曾母感叹地说:“你们六人当中,只要有一个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考试结果张榜公布,曾巩兄弟六人都中进士,且名次都在前列。

既然选择了考试成才这条路,就要懂得,坚持才能成功。

矢志不渝的追求进取固然可贵,另辟蹊径开发自我价值的精神更值得钦佩。

蒲松龄,是清初山东人。由于当时科举考试中贿赂盛行,舞弊成风,他四次考举人都落第了。蒲松龄志存高远,并未因落第而悲观失望,他立志要写一部“孤愤之书”。他在压纸的铜尺上镌刻一副对联,联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以此自敬自勉。后来,他终于写成了一部文学巨著———《聊斋志异》,自己也成了万古流芳的大文学家。

人生并非只有一处辉煌,辉煌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创造。立足眼前,审时度势,作出自己的选择,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若要寻找它,须从新的角度看待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心,你会发现自己有越来越多值得欣赏的地方。唯有充满信心,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方能注意到生命中许多微妙的层面,创造成功的机遇,拓宽视野,走向生命的开阔处。

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不快乐

快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愿意,你可以随时调换手中的遥控器,将心灵的视窗调整到快乐频道。

从前,在威尼斯的一座高山顶上,住着一位年老的智者。至于他有多么的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智慧,没有一个人知道,人们只是盛传他能回答任何人的任何问题。

有两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并不以此为然,他们甚至认为可以愚弄老人,于是就抓来了一只小鸟去找他。一个男孩把小鸟抓在手心,一脸诡笑地问老人:“都说您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任何问题,那么请您告诉我,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老人想了想,他完全明白这个孩子的意图,便毫不迟疑地说:“孩子啊,如果我说这鸟是活的,你就会马上握死它,如果我说它是死的呢,你就会放手让它飞走。你看,孩子,你的手掌握着生杀大权啊!”

同样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每个人的手里都握着关系着自己成败与哀乐的大权。

一位朋友讲过他的一次经历:

一天下班后我乘公交车回家。车上的人很多,过道上站满了人。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对恋人,他们亲热地相挽着,其中女孩背对着我,背影看上去很标致,高挑、匀称、活力四射,她的头发是染过的,是最时髦的金黄色,她穿着一条今夏最流行的吊带裙,露出香肩,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女孩,时尚、前卫、性感。他们靠得很近,低声絮语着什么。这位女孩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笑声不加节制,好像是在向车上的人挑衅:你看,我比你们快乐得多!笑声引得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他们,大家的目光里似乎有艳羡,不,我发觉他们的眼神里还有一种惊讶,难道女孩美得让人吃惊?我也有一种冲动,我想看看女孩的脸,看那张倾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但女孩没回头。

后来,他们大概聊到了电影《泰坦尼克号》,这时那女孩便轻轻地哼起了那首主题歌,女孩的嗓音很美,把缠绵悱恻的旋律处理得很到位,虽然只是随便哼哼,却有一番特别动人的力量。我想,只有足够幸福和自信的人,才会在人群里肆无忌惮地吟唱。这样想来,便觉得心里酸酸的,像我这样从内到外都极为黯淡、孤鸿无侣的人,何时才会有这样旁若无人的欢乐歌声?

很巧,我和那对恋人在同一站下了车,这让我有机会看看女孩的脸。我的心里有些紧张,不知道自己将看到一个怎样的绝色美人。可就在我大步流星地赶上他们并回头观望时,我惊呆了,我也理解了片刻之前车上的人那种惊诧的眼神。我看到的是张什么样的脸啊!那是一张被重度烧伤了的脸,用“触目惊心”这个词来形容毫不夸张!真搞不清,这样的女孩居然会有那么快乐的心境。

朋友讲完他的故事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感慨道:“上帝真是够公平的,他不但把霉运给了那个女孩,也把好心情给了她!”

倘若生气时就生气,悲伤时就悲伤,懒惰时就偷懒,这些只不过是顺其自然,并不是好的现象。释迦牟尼说过:“妥善调整过的自己,比世上任何君王更加尊贵。”由此可见,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明朗、愉快、欢乐、有希望、勇敢地掌握好自己的心灵之舵。

有一个人夜里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到一位头戴白帽、脚穿白鞋、腰佩黑剑的壮士向他大声叱责,并向他的脸上吐口水……于是他从梦中惊醒过来。

次日,他闷闷不乐地对朋友说:“我自小到大从未受过别人的侮辱。但昨夜梦里却被人骂并吐了口水,我一定要找出这个人来,否则我将一死了之。”

于是,他每天早晨一起床便来到人潮熙攘的十字路口寻找梦中的敌人。几个星期过去了,他仍然找不到这个人。

人常常会假想一些敌人,然后在内心累积许多仇恨,使自身产生许多毒素,结果把自己活活毒死。你是不是心中也还怀着一股怒气呢?要知道这样受伤害最大的是自己,何不看开点,放自己一马呢?

掌控你心灵的,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你必须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来支配自己的命运。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和麻烦,但你是否曾注意到,某些人即使在处理一些伤脑筋的问题时也不会整天愁眉苦脸,而会比较乐观。事实上这些快乐的人却不一定个个是幸运儿,相反地,大部分人都曾遭受一连串噩运的打击,并且并不富有。失恋的沮丧、失业的苦恼、负债的压力、上司的白眼、辛勤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但他们为何仍是一副乐天派的模样呢?为何仍能苦中作乐呢?他们是怎样办到的呢?答案就是他们掌握了快乐,激励自己做得更好些。因为他们常怀着一颗满足的心,照亮了自己的世界,也缓冲了挫折的打击。这些快乐的人拥有充足的快乐理由,使自己的人生总是充满希望。他们能做到,为什么你不能呢?

一个人如能不管际遇如何,都保持快乐的心境,那真比坐拥百万家产还更有福气!

我们一生很少有几次真正感到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海阔天空。人生际遇不是个人力量可以左右的,而在诡谲多变的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摆脱烦恼的办法,就是使自己“随遇而安”。

有一次,一位中年人从秦皇岛搭公家运货的车子回北京。车到中途,忽然抛锚。那时正是夏天,午后的天气,闷热难当。在赤日炎炎的公路上无法前进,真是让人着急。可是,他当时一看情形,就知道急也没用,反正得慢慢等车子修复才可以走。他问了问司机,知道要三四个小时才可修好,于是他独自步行到附近的海滨游泳去了。

海滨风景宜人,在海水中畅游之后,暑气全消。等他游泳尽兴回来,车子已经修好待发,趁着黄昏晚风,直驶北京。此后,他逢人便说:“这是一次最愉快的旅行。”

随遇而安的妙处由此可见一斑,假如换了别人,在这种情形之下,怕是会站在烈日之下,一面抱怨,一面着急。而车子既不会提早一分钟修好,那次旅行也一定是一次最痛苦、最烦恼的旅行。

在你的周围,有许许多多欢乐、欣喜的事,你何必偏偏去想那些使人不愉快的事呢?

环境常有不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于个人怎样面对麻烦和不顺。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倒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还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在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有一对相爱但不能结合的情人,他们经过了一段短暂的痛苦之后,知道了痛苦无益。于是,他们用明朗和快乐的态度去各奔前程;用真诚的友谊互相勉励对方去好好生活。当然这种爱情的升华并不是常人所能办到的,不过他们这种解脱苦恼,求得快乐与平安的智慧是值得赞赏的。

当我们处于无可改变的不如意的时候,只有泰然面对,并且从容地在不如意中去发掘新的快乐,才是求得乐趣的最好办法。

有一位老妇人,她只有一只眼,而且还被非常厚的伤疤所遮盖,她读书时必须把书紧贴到脸前,十分吃力地用那一只眼看。为了克服困难,她对生活采取了一种愉快的,甚至可以说是狂欢的态度。当她52岁时,医生为她动了一次手术,奇迹发生了,她的视力比从前提高了40倍!一个崭新的、令人欢欣鼓舞的美好世界呈现在她的眼前。她发现,即便是在水槽里洗碟子对她来说也是令人激动的。她能够在锅中随意拨动雪白的肥皂水,心里都感到万分高兴。

想一想这位老妇人,看一看我们自己,我们该感到羞愧。我们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能生活在一种美丽的环境中,还有什么值得烦恼,值得忧虑的呢?切记:常为自己的所有而高兴,不为自己的所无而忧虑。这就是自得其乐的妙法。

快乐心态也需要细心播种

快乐虽然是情感上的享受,却是一定要用理智去追求的。

快乐是有成本的。要求得快乐,必须先磨炼自己的耐性,先付出艰苦和等待。我们必须先播下种子,去慢慢灌溉,用不求收获的、理智的心态去等待快乐果实的成熟。

要尝到成功的快乐,必先付出勤劳与努力;要尝到交朋友的快乐,必先克服自己的自私自利;要尝到恋爱的快乐,必先学会怎样不滥用爱情和牺牲自己。一切快乐都要付出耕耘的辛劳,然后才可望收获。

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和事业,最好先把成败得失的念头抛开。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当成自己创造的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眼界放开,胸襟豁达,一切苦恼紧张自然就可以减少,成功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了。

当你胸中有广大的世界,对眼前狭小生活圈子中的恩怨,自然就不想去计较了。

许多有抱负的人都忽略了积少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起步晚的、比他天资差的人,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感觉到自己在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时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却忘了播种。

一味地对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焦急慨叹是没有用的。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正如爬山,你只好低着头,认真耐心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见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了多少险路。这样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自然会累积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标的成功。

最终的目标绝不是转眼之间所可以达到的,在未付出辛劳艰苦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那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而唯有从打基础做起,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前行,才会慢慢地接近它。

古人说:“唯有埋头,乃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仅是一粒干瘪的种子,永远不能发芽,长成一棵大树。

有两个人,一个体弱的富翁,一个健康的穷汉,两人相互羡慕着对方。富翁为了得到健康,乐意让出他的财富;穷汉为了成为富翁,随时愿意舍弃健康。

一位闻名世界的外科医生发现了人脑交换方法,富翁赶紧提出要和穷汉交换脑袋。结果手术成功了,穷汉成为富翁,富翁变成了穷汉。

但不久,成了穷汉的富翁由于有了强健的体魄,又有着成功的意识,渐渐地又积累起了财富。可同时,他总是担忧着自己的健康,一感到些轻微的不舒服便大惊小怪。由于他总是那样担惊受怕,久而久之,他那极好的身体又回到原来那多病的状态了。或者说,他又回到以前那种富有而体弱的状态中。

那么,另一位新富翁又怎么样呢?

他总算有了钱,但身体孱弱。然而,他总是忘不了自己是个穷汉出身,头脑中始终有着失败的意识。他不想用换脑得来的钱舒适地建立一种新生活,而是不断地把钱浪费在无用的投资里。钱不久便挥霍殆尽,他又变成原来的穷汉。然而,由于他无忧无虑,换脑时带来的疾病不知不觉地消失了。积极的运动,使他又像以前那样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最后,两个人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有人常常感叹世道不公,为何自己囊中空空,但想一想,如果给你换掉“脑袋”,你是否最终仍会回到原来的模样。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认识自己而又清楚自己的方向,始终不渝地去发挥自己的天赋,尤其是件难事。多数人都以别人的习惯为自己的习惯,以别人的爱好为自己的爱好,以别人的方向为自己的方向。

世间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成败的关键并不只在于他们是否知道该如何做,而在于他们做了没有。

成功并不是一种虚荣,它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由社会为你开出的客观的证明。

成功主要来自自己认真的耕耘,而不是来自他人的辛劳。每人有每人自己的一方天地。不要让无益的竞争迷惑了自己的方向;不要让嫉妒干扰了埋头做事的心情。

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或金钱。成功也并不一定是指大事,每一件小小的工作的完成,都是成功。

先吃最好的那颗葡萄

有一个对生活极度悲观的人,总是感到自己过得不快乐。于是,他去找哲人询问原因。

哲人没有回答他,而是端上来一盘葡萄,问道:“这盘葡萄有的好,有的不好。如果让你吃的话,你是先挑好的吃,还是先挑坏的吃呢?”

那个人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先挑坏的吃啦。”

“那你的理由是什么呢?”哲人问。

“谁都知道‘先苦后甜’的道理,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会让人感到更满足。这个道理您不是常常讲吗?”那个人的回答振振有词。

哲人不紧不慢地说:“问题的关键恰恰在这里,就人的一生来说,大部分时候应该坚持‘先苦后甜’。但是,你对这句话不要理解得太机械。拿吃葡萄来说吧,如果你先从坏的开始吃,那么你每次吃到的都是最坏的那一个;反过来的话,你每次就能吃到最好的那一个了。那些坏葡萄是放得时间太久了,如果你先吃它们而把好葡萄继续放下去的话,那么好的也就变坏了。人生的苦乐也是这样,当你必须吃苦的时候才去吃苦,但当苦与乐都存在,可以供你选择时,你又何必舍乐而求苦,心甘情愿地去做‘苦行僧’呢?”

快乐是人生的真谛,我们之所以有时候必须吃苦,是因为吃苦能够让我们得到快乐。否则的话,吃苦就不值了。那种为了吃苦而去吃苦的心态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

悲观的人总是放弃快乐,或者无视快乐,甚至否认快乐的存在。这种人甚至为自己寻找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很“崇高”,结果反而使自己的一辈子都过得不快乐。

其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快乐,欠缺的只是发现快乐的眼光和享受快乐的心态。

快乐才会年轻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以岁月来计算还是以心理年龄来计算,这是一个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

心理年龄的最基本要素是快乐,快乐的人才会永远年轻。

年轻不只是外表,更是一种心境,一种亮丽、快乐、蒸蒸日上的心境;是一种节奏,像钟表一样从容自如地不停摆动,具备一定速度和节奏;是一种品味,是在多年的无私追求和志愿服务中历练出来的一种气质。年龄的生物钟,必须用智慧的指针去引领。

衡量生命意义的尺度是快乐。快乐包含了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喜悦、善行的满足、无债的轻松、对生命的信心及对大自然的回报……

著名画家毕加索1966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个人回顾展,所有的作品依照毕加索创作年代的先后依序排列。

从这一次的回顾展中,可以看出毕加索画风的转变与沿革。他初期的画作都是一些风景画以及静物的写生;接下来的作品,可以看到风景画上出现了一些不搭调的新颜色,而静物写生也不是原来那样的风格。

再向后期发展,毕加索的作品开始展现出世人所熟知的画风,抽象而变形的人体、笔下充满活力的线条以及各种用色大胆的方块图形,充满了引人徜徉其中的无尽趣味。

有一位画家兼评论家的友人,在看完这次画展之后,对当时已85岁高龄的毕加索质疑道:“对于您这次画展的年代排列顺序,我感到不解。您的初期作品看起来是如此稳重、端庄和严肃,而越往后发展,越是变得不同,显得狂放不羁,没有规则可循。依我看,您的画作如按年代排列,应该要倒过来才对,您对于这一点,有什么看法?”

85岁的毕加索两眼闪着光芒,戏谑地回答道:“我的看法很简单!人一旦开始上了年纪,往往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回归青春!”

大师的看法的确有引人省思之处。从孩提阶段开始,我们每天期待着能够尽快成长。而随着年纪日渐增长,却又在不经意间,让自己受到一些无谓成见的困惑和影响,将自己设限于原地打转,无法再有任何突破。

经由毕加索这个故事的启发,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放下每日的许多烦恼想法,让自己的思维回归青春,重新变得柔软而具有弹性;让心弦不再那么紧绷,试着放松对自我严苛得过分了的要求,活在青春轻松的心境中,才可以生活得更快乐。

孩子或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们随时会沉醉于当前的嬉戏,享受刹那间的无尽欢乐。这种纯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羡慕不已。但事实上我们也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那种纯真的快乐正是我们人生的本原心态,只是我们在成长中接受了多方面的人文教育,忧患意识也就随之形成,所以我们的忧患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学而时习之”。

因为思虑过多,我们常常把人生复杂化。明明是活在现在,却总是惦记着过去,又忧虑着未来。当我们背负着过去、未来与现在同行,人生当然只有重负压身,步履维艰。那么就向孩子们学习吧!让我们的心灵自我皈依,回归本原的纯真快乐状态。习惯于用纯真的眼光看待世界,快乐自然随处可得。

失去了童真的人叫老于世故,而不是成熟。成熟也不等于衰老,正如孟子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人的烦恼多半来自于自私、贪婪,来自于妒忌、攀比,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苛求,陷入“活给别人看,看着别人活”的迷宫。

我们走在一个具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和太多的竞争的人生路上。我们总有几丝忧虑,几多彷徨,还会常常有些无奈。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梦想,希望心态能够轻松一些、快乐一点,环境变得柔和一些、美好一点,对于未来,目标更明确一点,前景更壮观一些。

不为虚名所累

虚名不是虚荣,虚荣是一种内心的虚幻荣耀感,会使人脱离现实看世界;而虚名是别人加给自己的一种名誉。一般来说,名与实是相符的,一个人的名声和他的实际贡献是相等的。但是,有些人获得了名誉之后,就不再继续发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再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名誉就和实际渐渐地不相符合了,也就成了虚名。

虚名会使人放弃努力,沉睡在他已经取得的名誉上,不思进取,最后将一事无成。还有一些人取得名誉之后,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拼死拼活地要维护自己的名誉,结果,早早地就被名誉束缚住了,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一位作家朋友,极看重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得了肝病,不愿告诉别人,也不去诊治,将病情当秘密一样守护,唯恐自己给人留下一个弱者的印象,结果到了肝癌晚期,一切都已经晚了,被人送进医院不到两个月便与世长辞,年仅43岁。可以说,他是被自己的名气累死的。

名誉毕竟是人的身外之物,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的生命更重要。为了追求身外之物的名誉,而影响健康甚至送掉性命,就是舍本逐末。我们社会上有很多先进人物,他们常常在这种名誉下,生活得很苦很累,失去了常人生活的乐趣,总是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就像给自己带上了名誉的枷锁,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失去了生命的本真。

不为虚名所累,就是一切以人为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不要被眼前的花环、桂冠挡住了前面的道路。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开这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不因小成就妨碍自己的大成功。

放弃是一种大气魄

所谓“大弃大得,小弃小得”。家家都有不少已被时代淘汰,但并未完全丧失使用功能的物品,有些人家舍不得丢弃,日积月累,无用之物越积越多,等到堆放不下了,只能惋惜地集中扔掉,同时慨叹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有些人随时淘汰那些不再需要的东西,省去了集中处理的精力,平时家中也显得简洁时尚。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便过着平凡的日子,也依然会不断地积累,大到人生感悟,小到一张名片,都是从无到有,积少成多。无论人的名誉、地位、财富、亲情,还是烦恼、忧愁,都有很多该放弃而未放弃或该储存而未储存的。人类本身就有喜新厌旧的癖好,都喜欢焕然一新的感觉,但不学会放弃就无论如何也无法焕然一新,学会放弃也就成了一种境界,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在生活中应该学会遗忘不如意的时刻,学会放弃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心胸自会坦然。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当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极至高峰。我们很多时候羡慕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人其实也该像这鸟儿一样无拘无束,无羁无绊。这才是鸟儿应有的生活,才是人类应有的生活。

然而,这世上终还有一些鸟儿,因为忍受不了饥饿、干渴、孤独乃至于“爱情”的诱惑,从而成为笼中鸟,永远地失去了自由,成为人类的玩物。

与人类相比,鸟儿面对的诱惑要简单得多。而人类,却要面对来自红尘之中的种种诱惑。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些诱惑中迷失了自己,从而跌入了欲望的深渊,把自己装入了一个个精致的所谓“功名利禄”的金丝笼里。

这是鸟儿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然而更为悲哀的是,鸟儿被囚禁于笼中,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仍欢呼雀跃,放声高歌,甚至于呢喃学语,博人欢心;而人类置身于功名利禄的包围中,仍自鸣得意,唯我独尊。这应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哀。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不断放弃的。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在淘金的过程中,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掠夺,得到的是安心和快乐;在春风得意,身边美女如云时,放弃对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

古人云:无欲则刚。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没有太多的欲望,就会活得更加简单,更加洒脱,更加自由。

于是,在滚滚红尘中,怀一颗平和心,挡住各种诱惑;做一件常事,学会放弃许多;当一个平凡人,简简单单生活。

放弃是一种气魄,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适当的放弃何尝不是一种美德。或许有另一扇窗户开着,蜜蜂掉头就能飞出去,外面是自由的天,自由的地,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心。

成则愉悦,败亦英雄

北京街头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行色匆匆肩挎名牌坤包的白领,手提文件包的公务员,飙车疾行的出租车司机,兜售各种衣食用具的生意人,四平八稳坐在奔驰,宝马车后座吞云吐雾的老板,衣衫褴褛跪地求乞的乞丐,向路人要钱说买汉堡包的小姐妹和离她们不远处斜眼旁观的父亲……

我们对于这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理解:白领匆匆忙忙就是为了升职、加薪、得红包,忙不迭地跳槽也完全是为了薪水的涨落;公务员为的是挣工资、升迁;其余人不必赘言,总之谁也离不开名、权、利、色这个圈子。男人跑不出酒色财气,女人挣不开利锁名枷。

不过,人与人还是有所区别的,有成功的人,有失败的人,有成功了又失败的人,有失败了又成功的人;成功失败又成功,失败成功又失败;也有一直失败的,从未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多;而一直成功的却是太少了。然而,没尝到过失败滋味的人也永远不知道成功是什么味道。

成功、失败如何界定?如果以朱迪·福斯特这样的奥斯卡影后为演员成功的标准,恐怕许多国家都没有一个成功的演员,如果以马克·吐温为写作成功的标准,恐怕大家都不要写文章了。

成功的界定应该是这样的:无论干什么事情,做什么行当,如果在你的岗位上做出一点别人无法替代、重复不了的工作,有别人不能取代的一面,哪怕是很小的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你就是成功的。如果你的工作、你这个人在世界范围内都无人能够取代,世人都无法重复你,那你就是一个极其伟大的人,谁也忘不了你,你的名字将永远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成功是要付出艰辛的,苦中作乐是免不了的。真正的奋斗者确实以苦作乐,也确实是其乐无穷,不能拼搏的时候反而是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但是成功的花环并不能保证落在每个努力过的人的头上,它只属于那些幸运儿,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出自己的特异性,在自己的领域获得突破的。

世界上有许多努力过却最终未获取成功的人,应该怎么评价他们?

首先,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是那些浪费自己的才华,庸庸碌碌的人;

其次,他们在努力的同时获得了真正的人生体验,体验到了拼搏的快乐,他们在人生路上书写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这永远是他们这一辈子最宝贵的东西,永远值得他们去怀思去回想,这使得他们的一生了无遗憾。前面还说过,成功是有界定的,在一定意义上他们还是取得了成功,即使是很微不足道的;

最后,必须说的是,成功很多时候是不能从名利的角度看的,尤其不能以金钱衡量,以金钱衡量成功是一种亵渎,真正的成功是对人生的一种完善,是生命里一点亮色的东西,是永远不能消磨的一段记忆。

失败,其实也有褒义的,失败意味着一个人曾经努力拼搏过;没有失败过的人,更根本无从谈起成功二字,没有拼搏过的人是永远的失败者。失败的人依然会赢得众人的尊重,比那些根本没努力过的人胜过百倍。

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能够面对人生挑战,不断在逆境中求胜的人。而那些承认人生失利而画地为牢的人乃是真正的失败者。真正成功者的定义就是具有勤于学习的能力,受人尊重,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追求更加卓越的成功目标和拥有一颗平常、宁静心态的人。尽管失败了,但只要我们奋斗过、拼搏过,就可以说无怨无悔了。

错过一个人,是为了遇到对的人

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明白。一如感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地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那么多无谓的执著。学会放弃,生活会更容易。

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忆;学会放弃,让彼此都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爱就不会刻骨铭心。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但爱情没有永久的保证书。

有位男士饱受一位前女友骚扰,骚扰范围之广,等于古代的“诛九族”,所有亲戚朋友都备受这位不甘离去的女友的电话恐吓。后来他亲自去恳谈和解时才发现,原来他的前女友已经有新的男友———她自己有新欢,但就是不让他轻松如意。

在心中如果有“曾经拥有就永远不要失去”的偏执狂与占有欲,越想要获得爱的永久保证书,就只会越来越偏离。

谁说喜欢一样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它。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许更多,他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也许那代价是沉重的,直到最后自己才会发现罢了。

有时候为了强求一样东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惫不堪,是很不划算的。再者,有些东西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它并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你再发现你失去的和放弃的东西更珍贵的时候,你一定会懊恼不已。所以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时,得到它并不一定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谁说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和他在一起。

有些人,为了能和自己所喜欢的人在一起,他们不惜用“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最原始的办法,想以此挽留爱人。也许这留住了爱人的人,但是却留不住他的心。更有甚者,为此而赔上了自己那年轻而又灿烂的生命,这也许会唤起爱人的回应吧,但是这也带给了对方更多的内疚、自责和不安。

其实喜欢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和他在一起。虽然有人常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喜欢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让对方快乐,因为对方的喜怒哀乐都会牵动你的心绪。所以还有这样一句话“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因此,当喜欢一个人时,暗恋也不失为上策。

无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喜欢一个人也罢,与其让自己负累,还不如去轻松地面对,即使有一天放弃或者离开,你也学会了平静。

喜欢一样东西,就要学会欣赏它,珍惜它,使它更弥足珍贵。

喜欢一个人,就要让他(她)快乐,让他(她)幸福,使那份感情更诚挚。如果做不到,那还是放手吧,因为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给心灵的耳朵“静音”

有一个人,性格内向,喜好安静,可妻子生性活泼,一天到晚总有说不完的话。后来他们有了孩子,孩子的性格与他们的母亲一样,好说好动,一刻也不安宁。再后来,儿子又有了儿子,个个随祖母的脾气,唧唧喳喳,他真是烦透了。

无比烦恼的他来到了教堂,祈求上帝帮他解决这一问题。上帝正面对着墙上自己的画像祈祷着。他非常纳闷:“亲爱的主啊,你是万能的,为什么你也在祈祷呢?”

“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你看,我还在祈求自己呢,你还是回去吧!”上帝在自己胸前画了一个十字,回头对他说。

他没有回去,而是和上帝讨价还价:“万能的主啊,快救救我吧,你不知道,全家上下20口,每人嘴里都唠叨不停,要是再待上一刻,恐怕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唉!”上帝叹了口气,“除人之外,你家还有没有其他东西?”

“有。”他回答,“有1条狗、10只鸡、20只鸭。”

“听我的话,孩子,把这些东西全关到你的屋里,一周后再来找我。”上帝说。

为了表示对主的虔诚,他照办了。一周后再次来到上帝的面前。

“怎么样?”上帝问。

“更吵了!”他说,“人言,兽语,禽鸣,人兽人禽嬉戏的声音,兽禽鸡鸭打斗的声音……真是烦死了,地狱恐怕都不会这样吧?”

“孩子,回去把禽兽都赶出去,打扫一下房间,一周后你再来见我。”

不到一周,他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上帝的身边,问:“万能的主啊,我十分虔诚地向你表示感谢,现在一切都好了,我感觉世间原来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

“请不要感谢我,孩子。”上帝说,“每个人的上帝只能是自己,你应该感谢自己才对呀!”

他的眼里充满疑惑。上帝继续说:“来我这里之前,你住在那样的环境中,现在,你所处的环境依然没变呀!你能感到安宁和幸福,得益于你心态的改变和心灵的觉悟。”

人都有这样一种习惯,生活在痛苦之中时,会痛不欲生,当更大的痛苦降临时,他就会觉得与眼前的痛苦相比,以前的痛苦根本称不上是痛苦。

有句名言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能在一切环境中保持宁静心态的人,是有高度修养的人,也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人。这种人能冷静地应对世间的千变万化,永远不迷失自己的目标。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抗干扰能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个“台”,就是宁静的心灵。

有两位著名的画家,一时兴起,相约用同一个题目一起作画,两人想一决高下。他们抽中的题目只有一个字———“静”。两位画家用心冥想了片刻,便开始提笔在画纸上着墨。

过了不久,两人的作品几乎同时完成。第一位画家自豪地将他的画作摊开来,只见长长的画轴上,一片碧绿动人的湖水无尽地延伸开来,湖面不见一丝波澜,岸边的垂柳,婆娑摇曳的倩影,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湖水当中。从整个湖畔的画面看来,当真只有一个“静”字可以形容。

第二位画家由衷地夸赞了几句,缓缓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那是一道雨后山中的雄伟瀑布,湍急的水流猛烈地冲向陡峭的山石,颇有万马奔腾的架势;仿佛观画者的耳中,依稀可以听到瀑布不断地传来轰然巨响的隆隆声。在气势壮阔的瀑布半腰处,有着一处突兀横生的枯枝,正随着水波的冲击,不断地晃动着。而在摇曳不停的枯枝树梢,凌空悬着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当中正有一双幼小的雏鸟,安详地闭着双眼,沉沉地睡着。对于瀑布巨雷般的声响,雏鸟恍若不觉。

第一位画家呆呆地看着这幅画,不知过了多久,方似大梦初醒一般,轻轻地摇着头,口中讷讷地道:“我只能描绘情景,你却能诠释出情境,你的确是高明得多了。”

所谓“静”,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是不沉寂的。人生亦是如此,“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一定能领会“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一定得“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这就是忙中“静”趣。

永远让自己“笑靥如花”

百货商店里,有个穷苦的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男孩在闲逛。走到一架照相机旁,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让我照一张相吧。”妈妈弯下腰,把孩子额前头发拢在一旁,很慈祥地说:“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来说:“可是,妈妈,我仍会面带微笑的。”

如果我们在生活的照相机前也像那个贫穷的小男孩一样,穿着破烂的衣服,一无所有,也能坦然而从容地微笑吗?下面是一位年轻人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想起大学期间认识的一位旧书摊主,因自己生性爱书,便常常去买旧书,经济又实惠。摊主是位五十开外的中年男人,头发已有点白了,虽然他看上去满脸疲倦,但他脸上却始终挂着一种温暖而平和的微笑。他的生意也不都是很好,但他脸上的微笑从没因此收敛片刻,依然笑对着每一位从他书摊前经过的人。

时间长了,我与他混得很熟。后来从他口中得知,他原来在这座城市里一家有名的企业上班,不巧的是他下岗了,更不幸的是妻子又遭车祸,至今仍躺在床上,本来殷实的生活已跌入贫困的深渊。再加上一个读高三的女儿也正是用钱的时候。没办法,只好出来弄点旧书卖,只求能把这个家支撑下去。他还讲了自己生活中其他一些颇使人心忧的事。令人吃惊的是,当他讲述那些常人也许无法承受的不幸时,脸上仍带着淡淡的笑容。

一天在他摊位上翻阅旧书时,突然下起雨来。他对我说:“小伙子,能不能帮我把书收起来?”我爽快地答应了。随后,我心里一动,萌发了去他家看看的念头,便对他说了自己的想法,他微笑着说:“欢迎,欢迎。”

他家很狭窄,他说他本来有套宽敞的住房,但为了凑妻子的医药费而卖给了别人。刚一进门,我就被他妻子的一张笑脸所感动。她坐在沙发上,从她身上一眼就可看出,她的健康状况很不理想。他妻子的微笑正如他示人的微笑一样温暖而平和。从这张笑脸上根本找不到那种重伤在身、贫困交加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厌世、焦躁、淡漠与敌视的神情。那张脸虽清瘦苍白,但洋溢出来的微笑却如花般灿烂、鲜丽,使整个房间弥漫着一种醉人的温馨。他们好像完全不顾忌我这个外人在旁,他坐在妻子身旁,微笑着问她好点没有,她妻子也微笑着抚摸着他的脸,问他累不累,那情景令人羡慕而感动。此时,她的女儿放学回来了,她身上散发着一股青春活力,脸上的微笑一如她的父母。我在那份温暖和美丽的微笑中还读出一种自强与希望。

我明白他们一家人为什么在接踵而来的不幸中,仍能示人以如花般的微笑了,更深深感受到那种蕴涵在微笑后面坚实的、无可比拟的力量———那是一种对生活巨大的热忱和信心,一种高格调的真诚与豁达,一种直面人生的成熟与智慧。我想,这是支撑起一个幸福家庭的基石啊。只要具备了这种淡然如云、微笑如花的人生态度,任何困境和不幸都能被锤炼成通向平安的阶梯。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困难、挫折甚至不幸,如果你遇到这些,还能像文中的人物一样微笑如花吗?请你记住短文中小男孩的微笑,记住旧书摊主一家的微笑。正如文章结尾所说,任何困境和不幸都能被锤炼成通向平安幸福的阶梯。 0Nf1EQ0IJ4Psm305XfI1vkkfNtnPyP67yGMBz7upxCFiTaqu2a5IG3GGXGEvym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