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柳暗总有花明时

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

哲学家说:“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文学家讲:“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我们每天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变化,是刻舟求剑,以不变应万变,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还是采取灵活机动的变通方式应万变,这是我们需要确立的一种做人做事的心态。

有本书叫《一变就通》,它讲述了“水随器而圆,人随水则变通”的道理,书中指出:什么不可阻挡?变通不可阻挡!什么是无敌?变通就是无敌!你知道世界上最善于变通的东西是什么吗?有人说是变色龙,也有人说是天上的云,其实都不是,世界上最善于变通的东西应该是水。

水是什么?诗人说,水是音乐,泉水叮咚,沁人心脾;科学家说,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军事家说,水是百万雄兵,可以淹七军……我们如果能像水那样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该聪明时聪明,该模糊时模糊,该行动时行动,该停止时停止,那么再困难的问题我们也会迎刃而解,死角也能变成通路。

摩斯年轻的时候,想当一名艺术家,他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信心十足地来到美国准备开始他的艺术生涯。然而,由于他的画趋向于欧洲风格,太专注于浪漫主题的表现,所以在讲求实际的美国并不受欢迎。

1837年,美国政府委托画家以历史画装饰国会大厅。为此,国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准备挑选四位艺术家进行这项重要的工作,摩斯希望自己能是其中的一员,然而,名单揭晓时却没有他的名字。经过这次失败,摩斯决心放弃艺术,开始追求另一种人生。

摩斯想起几年前到欧洲旅行回来时,在船上和几个朋友谈到人们新发现的电磁现象,他决定以此为方向,研究“电”。在历经无数次失败后,摩斯终于发明了“电报”,为人类的通讯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危机与转机,往往只是一线之间。碰了壁之后,只要善于变通,重新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在心境转变的同时,成功的机会可能就会出现在身边。

当你认清自己没有成功的时候,实际上是对自己过去的否定,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应当是努力去发现自己还能干什么,而这第二步,是给清醒的自己找到一个新的人生轨迹的起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有他路,何必撞得头破血流还要继续撞。回头还可以去借梯子,借到梯子就能翻过去,走通这条路。无论是回头找新路还是回头找梯子,都是走出直线画圆,都是为了走通奔向前方的那条路。

生活中,有不少聪明人没走上成功之路的原因,就是犯了这种撞了南墙不回头的错误,就是没有走出直线的误区。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事业有成的话,就请你学会变通,在撞了南墙之后要细细思量,如认定确实走不通,那就要及早回头,寻找新的出路。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不能不面对变化,不能不面对选择。学会变通,不仅是做人之诀窍,也是做事之诀窍。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变通能力呢?

首先要学会审时度势,打破常规。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种心态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静与空。静就是冷静和宁静,达到一种平心静气,心平气和的状态;空就是无私而无欲,达到内心的空明澄静。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对静与空有两句名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内心宁静之后,才能接纳外面的景色。在现实中,我们也会达到内心“空”与“静”的状态。如果心浮气躁,就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会主观行事,一错再错。如果心平气和,就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能万事得理,一顺百顺。

其次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李嘉诚就是一位擅长换位思考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人合作,你能分到十分,你最好只拿八分或七分,这样你就会有下次合作。”

第三是要打破常规。我国有句成语叫作茧自缚,就是说习惯按所谓既定的规则行动,结果不敢越雷池一步,其结果就是困死自己而一事无成。

同时,学会变通要有勇气应对变化。勇气的作用就是调动起自己全部的能力去迎接变化和挑战。一个人要想学会变通,首先必须鼓起勇气。勇气是人的一种非凡力量,它虽然不能具体地去处理某一个问题,克服某一种困难,但这种精神和心态却能唤醒你心中的潜能,帮助你应对一切。

此外,学会变通要有信心开发潜能。所谓信心,就是指一种心态潜能。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充满信心的人,你有信心克服困难,有信心获得成功。那么,你身上的一切能力都会为你的信心去努力,你也就有可能成为你希望成为的那样;反之,如果你缺乏信心去努力,总以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做这一切,那么,你的一切能力也就会随之沉寂,你也自然就成为一个没有能力的人。

不仅如此,学会变通还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人的思维方式,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直线型,不会拐弯抹角,不会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二是复制型,常以过去的经验为参照,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向你关上一道门,就会在别处给你打开一扇窗。”诗人陆游有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们不拒绝变化,并且善于变化自己的思维习惯,善于改变自己的观念,就能走出困境,进入一片新天地。

实践证明,不管你是否觉察到,不管你是否愿意,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寻求变通。不同的是,善于变通的人越变越好,而不善于变通的人却是越变越差。我们只要掌握了变通之道,就会应对各种变化,在变化中寻找到机会,在变化中取得成功。

要明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一个不善于变通的人,只会四处碰壁,被撞得头破血流;而聪明人则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

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一根筋”地死守教条,永远也不会有突破。所以,做人要学会灵活变通,这样才可与时俱进,取得成功。

勤于思考,方法总比问题多

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坎坷和崎岖。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怕遇到难题就不敢去做任何事情,那样就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相信,只要勇于创新,困难再多也总能找到解决它们的办法。

美国曾有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旧斧子推销给了布什总统,从而获得了布鲁金斯学会的“金靴”奖。

布鲁金斯学会的“金靴”奖是推销界的“奥斯卡”,在乔治得奖之前,它已空缺了26年。

克林顿当政期间,该学会推出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内裤推销给现任总统。8年间,无数的学员为此绞尽脑汁,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该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

很多人照着以前的老思路,认为当今总统什么也不缺,即使缺什么,也用不着他亲自去购买;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亲自买,也不一定正赶上你去推销的时候。因此,这个题目很难解决。

正是这件在其他人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事,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他给布什总统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了您的农场(布什在德克萨斯州有一农场),发现里面种着许多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子,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小斧子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子。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

后来,乔治收到了布什总统的15美元汇款,并获得了刻有“伟大的推销员”字样的一只金靴子。

有些时候,敢于独辟蹊径的勇气很重要,能够变换思路,就不怕想不出办法。

詹妮芙·帕克小姐是美国大名鼎鼎的女律师。然而,她曾经被自己的同行——一位老资格的律师马格雷先生愚弄过一次,而恰恰是因为这次愚弄,使得詹妮芙小姐名扬全美国。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名叫妮可的小姐被美国一家著名汽车公司制造的一辆卡车撞倒。尽管当时司机踩了刹车,但不知怎么回事,卡车却把妮可小姐卷入车下,导致妮可小姐被迫截去了四肢,骨盆也被碾碎。但是,在警察调查此案时,妮可小姐却说不清楚到底是自己在冰上滑倒掉入车下的,还是被卡车卷入车下的,因为当时她自己也不是很清醒。而马格雷先生则巧妙地利用了各种证据,推翻了当时几名目击者的证词,使得妮可小姐因此败诉。

最后,绝望的妮可小姐向詹妮芙·帕克小姐求援,而詹妮芙则通过调查掌握了该汽车公司的产品近5年来的15次车祸,最后她终于弄清了其中的真正原因。原来,该厂生产的汽车的制动系统有问题——急刹车时,车子后部会打转,把受害者卷入车底。

于是,詹妮芙对马格雷说:“卡车的制动装置有问题,你隐瞒了这个事实。我希望汽车公司拿出200万美元来给那位可怜的姑娘,否则,我们将提出控告。”

而老奸巨猾的马格雷回答道:“好吧,不过,我明天要去伦敦,一个星期后回来,届时我们研究一下,再作出适当的安排。”然而,一个星期后,马格雷却没有露面。这时詹妮芙仿佛感到自己是上当了,但又不知道为什么上当。当她的目光扫到日历上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诉讼时效已经到期了。詹妮芙怒气冲冲地给马格雷打了电话,马格雷在电话中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小姐,诉讼时效今天到期了,谁也不能控告我了!希望你下一次变得聪明些!”

詹妮芙气愤极了,她问秘书:“准备好这份案卷要多少时间?”

秘书回答:“需要三四个小时。现在是下午一点钟,即使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草拟好文件,再找到一家律师事务所,由他们草拟出一份新文件,交到法院,那也来不及了。”

“时间!时间!该死的时间!”詹妮小姐在屋中团团转,突然,一道灵光在她的脑海中闪现——这家汽车公司在美国各地都有分公司,我们为什么不把起诉地点往西移呢?因为隔一个时区就差一个小时。而位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在西十区,与纽约时差整整5个小时。对,就在夏威夷起诉!

就这样,詹妮芙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几个小时。最后,她以雄辩的事实,催人泪下的语言,使陪审团的成员们大为感动。陪审团一致裁决:妮可小姐胜诉,汽车公司赔偿妮可小姐各种费用总计500万美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困难,但只要我们积极努力地去思考,方法总是会有的。同样,在工作中也是这样,遇到困难,只要我们去积极思考,总会有办法解决它们。所以,当我们遇到了难题时,首先就应该坚定这样的信念:方法总比困难多!

比尔·盖茨曾说:“一个出色的员工应该懂得,要想让客户再度选择你的商品,就应该去寻找一个让客户再度接受你的理由。任何产品遇到了你善于思索的大脑,都肯定能有办法让它和微软的Windows一样行销天下。”

洛克菲勒也曾经一再告诫他的职员:“请你们不要忘了思索,就像不要忘了吃饭一样。”

所以,只要勇于创新,解决困难的方法总是有的。同时,也只有努力地去找方法解决困难,你才有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冲破思维定势,找到机会的通路

认识的固定倾向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经常使我们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愠而吼,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以自由发挥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势开始。

所谓思维定式,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续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构成思维定式的因素,主要是认知的固定倾向。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式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他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贫穷的外来移民家庭。从小他就是个腼腆内向的孩子,和他一样大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什么也不会。

每次考试,他总是倒数几名。老师不想让他回答问题,因为他总是羞涩地说:“不知道。”大家认为他是笨蛋,是个白痴。伙伴们嘲笑他,说他永远和失败在一起,是失败的难兄难弟。邻居们说:“这个孩子将来注定一事无成。”

他努力过,可是收效甚微,自己在学业方面取得的进步近乎为零。但是,他还在不断加班加点地苦读。

他每天醒来后都害怕上学,害怕被嘲笑。周末,他坐在自家的门前,看着草地上喜笑颜开的男孩们,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渺茫。

时间在一天天地流逝,而学校也在考虑劝其退学。

一天,他看到一个老人为了一张被老鼠咬坏的1美元钞票而痛哭不已。为了不让老人伤心,他悄悄回家将自己平时积攒的硬币换成一张1美元的钞票交给了老人,说这是他用魔法变回来的。老人激动不已,说他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

父亲知道这件事后,决定要带他出门,目的地是波士顿。他说:“我们坐汽车可以到达。”父亲说:“那我们坐汽车吧。”可是,在中途的一个小站,父亲下车买东西忘记了汽车出发的时间。就这样,汽车在他的喊叫声中呼啸而去。他很害怕,心想:“这下怎么办,没有汽车,父亲怎么能到波士顿呢?”波士顿汽车站到了,他下车时却看到父亲正在不远处等着他。他快速跑了过去,扑进父亲的怀抱,诉说一路的忐忑不安,害怕父亲到不了波士顿,并惊讶父亲是如何到达的。

父亲说:“我是骑马来的。”他惊讶不已。父亲说:“只要我们能到达目的地,管它用什么方式呢。孩子,你学业不成功,并不代表你在其他方面不能成功,换一种方式吧!”此时,他猛然醒悟。

后来,他看到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痛苦不已,就想,假如自己用魔法帮助他们实现,即使是假的,但起码从精神上也能减轻他们的痛苦。

从此,他对魔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跟随一些魔术师学习魔术。

他开始为自己的梦想奋斗。教他魔术的老师发现他在这方面具有很高的悟性,学东西很快,而且每次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很快,老师的技巧便被他学完了,他不得不换老师。就这样,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换了4个魔术老师。然后,他成了大名鼎鼎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

有人问他是怎么成功的,他说:“父亲告诉我,成功对我们来说好比是个固定的车站,我们在为怎么到达而绞尽脑汁。大家都在争夺汽车上的座位,没有得到座位的人不得不等下一班汽车。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骑马或者乘轮船去车站呢?这样我们不是也能到达吗?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

最后,大卫又说:“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切是父亲安排好的。其实那个小站离波士顿很近,骑马竟然比坐汽车还快,所以父亲到得比我早。”

道理浅显易懂,可是真正理解它并付诸行动的人却很少。

为了理想,过程的苦累只是实现理想的推动力。困难会让人更有决心和毅力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但是,一定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发现自己不断努力但仍然不能取得成功时,你是否可以告诉自己换一种方式呢?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你会离成功更近。

想更好地生存,就要成为适者

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往往在很多时候,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而只能是我们自己去适应环境。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

达尔文也在进化论中说:“在生物体生存的竞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反之则被淘汰。”从动物生存到人类生存,适应与适者是生存的一条普遍的道理。

在美国加州的岛上,有一种鸟叫美洲鹰,它的体重达到20公斤,两翼自然展开达到3米。由于有人高价收购,导致美洲鹰在岛上绝迹。当人们认为世界上不可能再出现美洲鹰的时候,美国一名专门研究美洲鹰的科学家阿·史蒂文,却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一个岩洞里,发现了绝迹多年的美洲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洞中到处是奇形怪状的岩石,岩石与岩石之间最大的距离是0.5英尺;最狭窄的地方,两块岩石几乎紧贴在一起,有的岩石薄得像刀片,有的岩石尖得像钉子。别说身体庞大的美洲鹰无法生活,连麻雀恐怕都很难栖身。美洲鹰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所有专家都难以想象。经过观察,科学家才发现美洲鹰在穿过缝隙的一刹那,翅膀紧紧地贴在肚子上,双脚直直伸到尾部,与伸直的脖子和头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巨大的布满老茧的躯体在瞬间变成一条又柔又软的“面条”,进而轻松做到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

美洲鹰为了躲避人类的追捕,来到这样的岩洞里,为了适应环境,为了让自己庞大的身躯能穿过岩石之间狭小的缝隙,在一次次受伤中调整自己、改变自己,终于让自己的身上有了老茧以抵御岩石的摩擦,让自己庞大的身躯柔软到可以瞬间成为一条直线。美洲鹰无法改变岩洞的狭小,但是它却改变自己,进而获得新生。

我们再举一个生物界的例子。生物学中有一个典型的适者生存的实例就是工业区桦尺蛾“黑化”的现象。桦尺蛾是生活在欧洲的一种蛾类。正常的桦尺蛾的体色是灰白的,它夜晚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其体色与树干上的地衣颜色十分相似,不易被它的天敌鸟类所发现。19世纪英国工业化造成严重污染,大烟囱排出的大量煤烟,杀死了树干上浅灰色的地衣,把原先密被地衣的树干变为黑色。从而改变了桦尺蛾的栖息环境,原本具有的保护色,在新的环境中变为显露的。于是,灰白色的桦尺蛾变得容易被鸟发现并捕食,而原来容易被发现的黑色品种却得到了掩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黑色类型逐渐代替了浅色类型。在工业黑化的作用下,黑色的桦尺蛾适应了新的环境而被保留下来,自从1850年人们发现了第一只黑色桦尺蛾,到19世纪末,黑色类型占95%以上,而浅灰色类型从99%降到5%,甚至更少。由此可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其生存的重要保证。

做人也是如此,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除了对自然环境的先天性适应能力外,人类学会了在生产生活中,适应一些新的变化,这些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人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即便环境再恶劣,我们也不能抱有脱离这个世界的态度,不能坐以待毙。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环境,必须先优化自己的“主观环境”,战胜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在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多人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的环境,也就适应了别人,成就了自己,而有的人被环境影响,成了环境的牺牲品。置身于不如意的环境中,不要无谓地埋怨环境,而要主动乐观地创造条件赢得支持。我们要积极适应周围环境,融入周围环境,直至享受周围的环境。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一定要学会去适应环境。

大家一定知道关于发明鞋子的典故,在还没有发明鞋子以前,人们都赤着脚走路,不得不忍受着脚被扎被磨的痛苦。某个国家,有位大臣为了取悦国王,把国王所有的房间都铺上了牛皮,国王踩在牛皮地毯上,感觉双脚舒服极了。

为了让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感到舒服,国王下令,把全国各地的路都铺上牛皮。众大臣听了国王的话都一筹莫展,知道这实在是比登天还难。即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凑不到足够的牛皮来铺路,而且由此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有多少。正在大臣们绞尽脑汁想如何劝说国王改变主意时,一个聪明的大臣建议说:“大王可以试着用牛皮将脚包起来,再用一条绳子捆紧,大王的脚就不会忍受痛苦了。”国王听了后觉得有理,于是一试还真的不错,便收回命令,鞋子就这样发明了。

把全国各地的路都铺上牛皮,虽是国王也难以做到,而用牛皮把脚包起来,只需要一小块,任何人都可以做到。适应环境与自我调节,实际上是很多人要面对的一个人生课题。每一个在社会上的人,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让环境反过来适应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选择环境,而又因条件有限,外界的环境不符合我们对环境的要求,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自我调节,然后去适应环境,习惯外界的一些环境条件。

有一个人总是落魄不得志,每天哀怨度日,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便去向智者求助。

智者沉思良久,然后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大悟:“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无语,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悟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智者摇头,轻轻端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子融入沙土,不见了。这个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智者弯腰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智者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

只要我们还活着,必然面对生存,只要我们想更好地生存,必须成为适者。在任何年代,适者都是一个在生存选择、计划、行动时,不因循守旧,而善于随机应变的英雄!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一个是适应能力,一个就是自我的调节能力,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重要前提。一个人不能改变环境,那就主动地适应环境。成功总是青睐那些认真工作、积极进取的人。如果整天一肚子牢骚委屈,自以为大材小用,不仅没有人同情,还可能会被环境所淘汰。

可以执著,不能固执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评价某人是一个执著的人,而有些人我们则会称之为固执,那么执著和固执有什么区别呢?比如做一件事情,如果选对了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那么便是执著,如果选错了方向还不知悔改,依然一意孤行,那么便是固执。固执的人通常坚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是正确的,而且自以为是,不肯改变,不愿意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和建议。

在我们身边,当需要对某个问题表明态度或者做法的时候,有很多人喜欢说“我这样一定是对的”,毫不在意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种固执己见,往往会对自身造成很大的伤害。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只是顽固地坚持,只会让自己错过更多成功的机会,不断地让自己经受挫折,离成功越来越远。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一位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对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对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儿,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飞机缓缓地飞了过来,飞行员丢下绳梯之后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见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父还是意志坚定地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共在的!”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最终被淹死了。

神父上了天堂,见到上帝后很生气地问道:“主啊,我终生奉献自己,战战兢兢地侍奉您,为什么您不肯救我!”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来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你还是不要;第三次,我派一架直升飞机来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急着想要回到我的身边来,可以好好陪我。”

假如神父早点随救生人员离开,也就不至于落得被水淹死的结局,正是他的固执己见,让他丧失了生命。坚守信念无可非议,但当它变成一种顽疾时,就与成功相悖了。毫无意义的坚持,会使自己沿着错误的方向不知改变,让自己走进悬崖峭壁,让车到山前变得“无路可走”。只有适当地放弃那些固执,才能柳暗花明,让自己重新找回宽阔的大道,走向成功。

人应该执著,但绝对不能固执,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无法改变,我们应该学会改变自己,适应那些无法改变的。

一位非常有威望的大师说,他通过意念能把远处的大山召唤过来,当大师开始操作这件事的时候,许多人慕名而来,要和大师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到了约定的时间,大师便开始面向大山的方向,大声说“过来吧,大山。”之后,大师问周围的人,山有没有近一点点,大多数人都说没有。然后大师继续说“过来吧,大山。”如此重复了几个小时,周围的人依然说大山没有过来,于是大师继续召唤,一直从早上呼唤到太阳下山,大山依然没有近一点点,不耐烦的人们早已经离开大半。

最后,大师领着众人向大山的方向走了几步,又问众人,山有没有近一点点,众人说好像有一点了。大师继续领着众人向山的方向走动,直到山底下,问众人“现在大山有没有过来?”众人恍然大悟。

大师说:“如果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是我一辈子的所悟。”

固执是一种不理智的坚持。山自己并不会移动,如果只是固执地在原地等待山过来,那么山一辈子都不会来到我们面前。愚蠢的固执,使人们的思想变得僵硬,让人们失去了更多进步的机会,让生命变得失色。

执著和固执只有一线之隔,执著多一点便成了固执,然而执著和固执所产生的结果却是有天壤之别的。做人做事都应该执著而不要固执,认清自己的方向,听进别人的劝告,灵活地适应环境,这样才能做一个生活的智者,最终取得成功。

学会绕道而行,有时会更容易达成目标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着急赶着上班。由于这天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而且关系到他能否升职,所以绝对不能迟到,但是不巧的是刚好这天,他的闹钟却没有响,最糟糕的是还有20分钟会议便要开始了。情急之下,年轻人急忙跑到路边,准备坐出租车赶过去,只有这样才能来得及参加会议。

很快,年轻人拦到了一辆出租车,匆匆忙忙上车后,焦急地对司机说:

“师傅,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时间非常紧急,拜托你走最短的路!”司机转过头来问道:“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年轻人好奇地问:“最短的路难道不是最快的路吗?”“这你就不懂了吧,现在是最繁忙的时间,最短的路基本上都堵车。

你要是赶时间的话便得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儿路,却是最快的方法。”听了司机的话,年轻人恍然大悟,选择走了最快的路。途中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街道堵得水泄不通,司机解释说那条正是最短的路。司机所言不差,多走一点儿路果然畅通无阻,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年轻人赶上了会议,在那次会议上还升职当了部门主任。有的人也许会说,我是强者,我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根本不需要绕道而行,在他们看来绕道而行是弱者采取的方法。

你真的能克服一切困难吗?真的能把所有棘手的问题处理得尽善尽美吗?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你就到不了目的地,学会绕道而行,有时候会迅速而且轻松地到达目的地。无论你的能力强弱,选择绕道而行绝对是明智的举动。

即使你能克服眼前的困难,但如果克服困难所花费的时间、财力和人力远远超过绕道而行,你为什么不选择绕道而行呢?

马兵是某公司的职工。一天下午,他早早回到家,熬了一锅绿豆汤。等妻子回家后,喝着汤高兴地问:“这绿豆汤真香,哪里买的?”马兵说不是买的,是他乡下姑妈托人带来的。妻子高兴地说:“姑妈真会疼我们,知道天气这么热,特意拿绿豆给我们。”马兵说:“那还用说,我从小就是姑妈一手带大的,姑妈待我比待她亲儿子还亲呢!”妻子说:“她老人家这辈子受苦受累的,有机会咱一定要好好报答她。”过了几分钟,马兵说:“听带绿豆的那人说,姑妈的肠炎又犯了,哎,咋办呢?”妻子说:“那还用说啊,赶紧接过来看啊!没心没肺的,亏她那么辛苦地把你拉扯大,容易吗?”

马兵想接姑妈来城里看病,但是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喝绿豆汤,然后把话题转移到姑妈身上,营造了内心深处对姑妈的愧疚,然后又借别人的口说姑妈有病了。紧接着,又通过一句明知故问,让妻子把自己想说的说了出来。

在日常的交往当中,一般来讲直言快语是坦诚的表现。但是,有的时候,有些事情直言快语就是办不好,学会绕道而行,多“兜几个圈子”把话题再转到正题上来,却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试想一下,如果马兵把想要接姑妈来城里治病的想法直接告诉妻子,说不定会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呢!

“绕道而行”是一门艺术,要成功地运用好,还要看实际情况的需要,那么什么情况适合“兜圈子”,而什么时候又不适合这样拐弯抹角呢?

1.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说的时候可以“兜圈子”。比如说恋人之间,婆媳之间等刚刚建立起来的关系,由于感情还不牢靠,所以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说,说轻了表达不出真实意思,说重了容易伤害彼此的情感,为以后的交往埋下隐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学会多绕道而行,多“兜几个圈子”,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话语把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

有一位刚刚结婚不久的小媳妇,一天,看到小姑子穿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心想肯定是婆婆给买的。于是她找准时机,在婆婆和小姑子都在的时候,大声地向小姑子问道:“哎呀,裙子真漂亮,在哪里买的啊?有时间的话,我也要买一条。”这时候,婆婆坐不住了,说:“哪里,是在不远处的服装大厦里面随便买的,本来要给你也买一条的,怕你看不上,就没敢买,你要是喜欢,下午我转悠的时候给你也买一条。”如果这位小媳妇大声嚷嚷着要婆婆也给她买的话,想必婆婆会拒绝,甚至因此而严重影响了婆媳之间的关系。不但达不到要让婆婆为自己也买裙子的目的,而且还因此而得罪了婆婆。

2.出于礼节,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说可以“兜圈子”。在私人交往中,比如关系较好的朋友和知己之间有话可以直接说,可是在一些公共场合,以及和一些刚认识不久的朋友说话就要合适、贴切。为此,遇到这种情况要善于打比方。如果一位朋友晚上在你家聊了很久了,可是还没有要走的意思,那你就适时地讲一个相关的故事给他听,把故事中主人的不满和期望讲明白,这样,既让对方从故事中明白了你的意思,又因为是故事,不会伤害现实中的人的情感。

3.有些时候,某个意思直接挑明的话,一时半会儿让对方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想说的先隐藏起来,而从身边的事物和结论中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夹杂在中间,间接地把信息传达给对方,而且有必要的话,再加上一句明知故问的话,通过对方的嘴说出你想要说的话,就如同前面提及到的马兵的事例一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其硬拼,不如巧胜

在战场上常常发生以弱胜强的故事,在商场上也发生过小企业战胜大财团的例子。诚然,实力是获得胜利的必要因素,但是很多时候,适当地运用智慧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很多人也许自身拥有着不俗的实力,在竞争中喜欢和对手硬拼。有的时候他们可能凭借压倒性的优势取得竞争的胜利。大多时候,他们的胜利都来之不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显得异常“悲壮”。更有甚者,只懂得使用蛮力,和对手硬拼,会被对手用智谋打败。而如果我们处于弱者的地位,那么必须放弃硬拼的想法,制订合理的计划和方案,才能应对激烈的竞争,取得最后的胜利。“田忌赛马”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思路。

田忌是齐国的大将,很喜欢赛马,而他的君主齐威王也十分喜欢赛马,君臣之间常常以赛马取乐,而田忌则是屡战屡败。这天齐威王兴致来了,于是又和田忌比赛赛马,并且以很多黄金做为赌注。

他们决定三阵定胜负,于是各自选出了三匹好马进行比赛。比赛的时候,田忌的上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结果田忌输了;田忌的中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田忌又输了;田忌的下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田忌还是输。这样连输三阵,齐威王赢走了所有的赌金。

比赛结束,田忌觉得很扫兴,于是起身准备离开赛马场。这时他忽然听见人群中有人在喊他的名字,他四处寻找,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连忙摆手:“不是挖苦你,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同威王再比赛一次,你肯定能有办法赢。”

田忌听后很泄气:“这已经是我最好的马了,没有跑得比它们还快的了。”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道:“不需要换马,只要听我的安排,我自然有办法让你赢。”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这次的赌注。齐威王一看田忌的架势,心中暗暗好笑,“这不是在白送给我钱嘛”。他于是吩咐手下将前几次赢的钱都拿了出来,而且又加上了一千两黄金。

齐威王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屑,他不相信田忌能赢自己。一声锣响,第一局的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结果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赢下了第二局。齐威王开始有点心慌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他会输,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田忌也没想到自己会赢,得意地拿走了赌金。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其实田忌的马和齐威王的马速度上相差并不是很多,田忌只知道和齐威王硬拼,于是每次比赛都以失败告终,虽然每次输掉的劣势都很小,但就是无法获胜。田忌调整了策略,放弃了硬拼的想法,出其不意,虽然丢掉了一场比赛,却获得了比赛的最终胜利。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我们应该学会从劣势出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极力突出自己的长处,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从而趋利避害,最终取得成功。任何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该如此,不能处处都计较得失,不能处处都与对手硬拼,否则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放弃与对手硬拼,及时调整策略,优化资源配置,用自己的优势竞争力打击对手最薄弱的地方,才能取得看似不可能的胜利。

英国航空公司是一家老牌航空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都极具影响力。英国维珍航空则是一家后起之秀,名气规模等都不如英国航空公司,因此营销业绩也不如对手。为了扭转在竞争中的不利局面,英国维珍航空采取了“田忌赛马”的对策。

英国航空公司的财力雄厚,头等舱的设施豪华,耗资昂贵。如果维珍航空同对手硬拼,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头等舱的设置,那么肯定是没有便宜可赚。维珍航空的策略出其不意,打破了航空业的惯例。他们取消了飞机上的头等舱,将以前用于头等舱的投资全部用于商务舱建设,提高了商务舱的设施配置和服务标准,使得他们的商务舱的档次大大高于英国航空公司的商务舱。此举不仅吸引了维珍航空本身的商务旅客,还将英国航空公司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经济舱乘客吸引了过来,公司业绩猛增。

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有着无数的坎坷,需要我们去跨越和征服,倘若我们不懂得放弃,一味地硬拼,只能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包袱,给自己带来失败和打击。孙膑在赛马中果断地放弃了第一阵,维珍航空放弃了与对手在头等舱的较量,所以他们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放弃,不与对手硬拼,增强自己的实力,从各方面完善自己,让自己不断地成熟起来,强大起来,最终取得竞争的胜利,取得事业的成功,取得人生的辉煌。

为了成功,不妨多绕几个弯子

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或者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或者阻力,比如,我们与之交往的人比较有个性,不善于与人交际等等,或者做的事情有一些困难,本来计划的很好的事情执行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当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望而却步放弃努力,还是勇往直前,想办法将困难解决呢?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的确,生活中一帆风顺的事情总是太少,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这样那样的事,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或者逞匹夫之勇一条路走到黑,都不是最好的做法。做人做事不能呆板固执,遇到阻碍的时候,想办法绕个圈子,也许就会少碰一些钉子,就像有位哲学家说过的那样:“懂得绕弯子的人,才有可能是达到光辉顶点的人。”

人们都说钱钟书先生的脾气非常怪。有一家出版社因为做一个稿子需要向钱老收集一些资料。但是好几个编辑给钱老写的信都如石沉大海,没了音讯,就连主编也为此大伤脑筋。后来,一位编辑觉得也许事情没有那么难办,于是他便偷偷地给钱老写了一封信。

这位编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首先他个人非常仰慕钱老,对他的著作和经历颇有研究;其次,钱老的叔父是这位编辑当年的校长。有了这两个原因,这位编辑觉得也许自己会有一些收获。

于是,这位编辑投其所好,为钱老夫妇的姓名编了两条灯谜,并叙述了和钱老叔父的关系。结果,没过多久这位编辑就收到了钱老的回信。这位编辑趁热打铁,随即写信给钱老提出了收集资料的要求,后来自然得到了钱老的配合。

可见,有时候做事情不妨先兜个圈子,那么看起来困难重重的事情也许很容易就办成了,所谓“曲径通幽”应该就是这个道理了。

有一位青年人,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文学天才。在他上高中的时候,他就十分喜欢文学创作,他总觉得自己如果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其他学科不学也罢,因此,他总是以一种不屑的态度对待其他学科的学习,可想而知,他的数理化等科目的成绩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然而,几年过去了,他的作品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由于他鄙视其他科目的学习,他也没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可以说,他的文学梦既心酸又漫长。但是即使生活困顿、食不果腹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总认为自己终有一天会像卡夫卡一样扬名世界。直到有一天,他读了一个小故事才改变了自己坚持多年的想法。那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科学家把一只蜜蜂和一只苍蝇同时放到一个瓶子里,然后把瓶口封上,并在瓶子的另一头留了一个小孔。出于本能,蜜蜂和苍蝇都拼命地想从瓶子里出去。有研究表明蜜蜂的记忆力比苍蝇药好,但是蜜蜂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飞不出瓶子,原来,蜜蜂记得原来的路,所以它拼命地撞向瓶口,企图从那里出去。而苍蝇却四处乱飞乱撞,不一会儿,它就从那个小孔中飞出来了。

读了这个故事,青年人豁然开朗,他领悟到,单凭主观愿望死钻牛角尖必然要四处碰壁,最终只会困在牛角尖里自取灭亡,要想发展就应该懂得变通,不能死守一条路,如果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就应该果断地放弃,不应该呆板固执。为了成功不妨多绕几个弯子,也许前面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法国作家勒农曾经说过:“你不要焦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盘旋曲折的山路,要拐许多弯,兜许多圈子,时常我们觉得好似背向着目标,其实,我们总是越来越接近目标。”是啊,一个不呆板固执,会兜圈子,懂得绕道而行的人,往往也是第一个获得成功的人!

拿得起,放得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一次关于生活艺术的演讲中,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拿起一个装着水的杯子,向在座的听众问道:“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

“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

“我也不知道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也不会觉得累。”教授说,“现在,我的问题是:如果我这样拿着几分钟,结果会怎样?”

“不会有什么。”大家回答。

“那好。如果像这样拿着,持续一个小时。那又会怎样?”教授再次发问。

“胳膊会有点酸痛。”一名听众回答。

“说得对。如果我这样拿着一整天呢?”

“那胳膊肯定会变得麻木,说不定肌肉会痉挛,到时免不了要到医院跑一趟。”另外一名听众大胆说道。

“很好。在我手拿杯子的期间,不论时间长短,杯子的重量会发生变化吗?”

“不会。”

“那么拿杯子的胳膊为什么会酸痛呢?肌肉为什么可能痉挛呢?”教授顿了顿又问道:“我不想让胳膊发酸、肌肉痉挛,那该怎么做?”

“很简单呀。您应该把杯子放下。”一名听众回答。

“说得对。”教授说道,“其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就像我手里的杯子。我们埋在心里几分钟没有关系。如果长时间地想着它不放,它就可能会侵蚀你的心力。日积月累,你的精神可能会濒于崩溃。那时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了。”

教授这番话的另一层含义是,如果你手中的成本正在逐渐增加,你越来越感到吃力的话,你应该及时放弃。否则,你的身心将被拖垮。放弃很难受,但是不放弃更痛苦。所以,该放手时就及早放手,而去把握真正属于你的。

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车子后座放着一块玻璃,但是在路上不小心被颠坏了。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停下车子看看怎么回事,然后再唉声叹气一番,而是直接调转车头又去买了一块。大多数人都赞叹老头那超然的心态,可是轮到自己,却往往做不到。

那么,为什么人们总是拿得起放不下呢?因为那些已经沉没了的成本,却还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难以割舍。他们把它当做“鸡肋”,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实际上这些人不明白:沉没成本永远是决策的非相关成本,与其相伴随的机会成本才是决策相关成本,需要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之所以会对决策产生这样微妙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机会成本不是现实的成本,是隐性的,而沉没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有一种“割肉”的痛楚。成本沉没在水里着实令人感到可惜,然而伤心懊悔不是于事无补吗?还不如适时放弃,抓紧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出来。

日本钟表企业精工舍是一家世界闻名的大企业,其手表的销售量长期位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它的崛起,主要归功于第三任总经理服部正次的勇于放弃、敢于创新的战略计划。

1945年,服部正次就任精工舍第三任总经理。受二战的影响,精工舍的生产销售元气大伤,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服部正次针对这一状况,制定了“不着急,不停步”的战略,着重从质量上下手,开始了赶超钟表王国瑞士的步伐。

可是10多年过去了,服部正次带领的精工舍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却仍然无法与瑞士表分庭抗礼。服部正次看到,要想在质量上超过有着深厚制表传统的瑞士,恐怕是“此路不通”。怎么办呢?也许是自己错了,也许应该另辟蹊径,转换经营策略。

经过慎重的思考,服部正次决定放弃传统的机械表制造,转而开发新产品——石英电子表。与机械表相比,石英表的最大优势就是走时准确。表中之王的劳力士月误差在100秒左右,而石英表的误差却不超过15秒。1970年,石英电子表开始投放市场,立即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轰动。到了70年代后期,精工舍的手表销售量就跃居到了世界首位。

要知道,对服部正次来说,放弃不是一句话的事情那么简单。放弃现在的设备、制度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意味着向世人承认自己当初的决策不够准确。这种低头和妥协,也是需要勇气的。但倘若不能拿得起又放得下,又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成功的企业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理性的放弃,从而迎来了新的成功。这种放弃,无论是放弃落后的技术、陈旧的设备,还是陈腐的管理策略,都是一种积极的进步,是一种基于战略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创新的选择,更是一种可以给我们启迪的人生智慧。 cARPx2n0127fpGbh3kWvuH6+kTdR8EwN1QohFunOERHuoPDVm0twnfwks5QPA6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