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用抱怨的时间来调整自己

唤醒内在力量,让潜能无限涌出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糕。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

最早的发现是从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当他再去分析另外一只肾时,他发现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他为此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从医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患病器官是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器官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此外,他在给美术专业的学生治病时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这些搞艺术的学生的视力大不如常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阿费烈德便觉得这就是病理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重复。接下来,他把自己的思维触角延伸到广泛的层面。

在对艺术院校教授的调研过程中,结果与他的预测完全相同。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原来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缺陷不是阻止了他们,反而促进他们走上了艺术道路。

阿费烈德将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

同样,在人的天性中,有一种神赐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能形容、不能解释的,它似乎不在普通的感官中,而隐藏在心灵深处。

一旦处境危急时,这种力量就会爆发出来,使我们得救。在交通事故中,面临死亡威胁时,不论是谁,都会竭尽全力从险境中挣脱。在海难、火灾、洪水中,常常看到纤弱的女性们执行艰巨的任务。平时,人们会认为她们不可能承担。但面临险境时,她们创造了奇迹。

是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曾唤起的精神力量,使凡人成为巨人。可见,每个人都有潜能,但必须是在把自己逼到绝路的时候,自身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

曾经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农夫在山上拣到一只小鸟,一只很小很丑陋的鸟。农夫可怜它,就把它带回了家,跟其他小鸡一样,靠鸡妈妈喂养。渐渐的,小鸟长大了,农夫这才发现它原来是一只雄鹰,于是农夫就担心它吃鸡,想把它放飞。可是由于小鹰从来没学过飞,怎么也飞不起来,这可把农夫难坏了。正在这时,来了一个智者,他把小鹰带到悬崖边上,使劲儿把小鹰往悬崖下边摔下去。刚开始时,小鹰急速下落,当快到崖底时,小鹰终于飞了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若不是那个智者,小鹰恐怕一辈子也飞不起来了。

有危机才有动力。所以,我们不能给自己留后路,而要把自己逼到绝路上。这样,我们才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奇迹般的成绩。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能成功,只是敢不敢成功的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杆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因此,适时地将自己逼到绝路,你的潜能将无限涌出,做出非凡的成就。

我们发现,那些真正意识到自己力量的人会永不言败。对于一颗意志坚定、永不服输的心来说,永远不会有失败。他会跌倒了再爬起来,即使其他人都已退缩和屈服,而他永不。

有多少次困难临头,开始以为是灭顶之灾,感到恐惧,受到打击,似乎无法逃脱,胆战心惊。然而,突然间我们的雄心被激起,内在力量被唤醒,结果化险为夷。

来看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故事: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了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儿,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成就大业的人,面对困难时从不犹豫徘徊,从不怀疑是否能克服困难,他们总是能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获得最后的成功。

看似不可克服的困难,往往是新发现的预兆

有位著名科学家说过:看似不可克服的困难,往往是新发现的预兆。

成功者在问题中找机会,失败者在机会中找问题。对成功者来说,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方法;对失败者来说,似乎所有的方法都有问题。

如果你总看到障碍,你的眼睛就远离了目标。而如果你知道往哪里走,整个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门没锁上,我们就一直在找钥匙,其实,成功之门一直是虚掩的,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把时间浪费在寻找那把根本不需要的钥匙上,却很少有人想到先试试能不能推开那扇门。

曾经,有一位鞋商把他的两个销售人员叫来吩咐说:“给你们个任务,谁能完成,我将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你们谁去把鞋卖到非洲去?”

甲说:“老板,这不是难为人吗,怎么可能把鞋卖给非洲人呢?那里的人根本就不穿鞋的。”

乙说:“老板,我去!多好的机会啊,多大的市场啊,要是那里的人知道穿鞋的好处,天晓得会有多少人买我的鞋啊。”

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结果?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看事物的角度和高度的不同,从而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力的不同。就如同我们的生活,有人觉得痛苦,有人觉得快乐。其实,痛苦和快乐有时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是产生在每个人的认知中,是对结果执著的产物。同一件事,有的人认为是苦,有的人认为是乐,那是由于他们的认知不同。因此说,改变你的认知,你将决定苦乐。

要明白,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不等于没发生,我们不了解的事情不等于不存在。很多时候,问题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和机会,而没有问题则是最大的问题。

问题与机遇并存,问题与机遇博弈。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清醒、冷静,充分运用好我们的智慧,以尽量避免问题带来的伤害,从而寻觅、利用好新的发展机遇。

在问题与机遇的博弈中,并不需要只是感受与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及其危害,更重要的是要能从中迅速寻找到机遇,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自己。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这里面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马沙漠。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太平洋冷湿气流与沙漠上的高温气流终年交融,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也丝毫无益于这片干涸的土地,因为白天强烈的日晒会使浓雾很快蒸发殆尽。一直以来,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看不到一点绿色。

加拿大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物理学家来到这里,除了村子里的人,他没有发现多少生命迹象。但他有一个重要发现——这里处处蛛网密布,这说明蜘蛛在这里繁衍得很好。那么,为什么只有蜘蛛能在如此干旱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罗伯特把目光锁在这些蜘蛛网上。借助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这些蜘蛛丝具有很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根源。

那么,人类为什么不能像蜘蛛织网那样截雾取水呢?在智利政府的支持下,罗伯特研制出一种人造纤维网,选择当地雾气最浓的地段排成网阵。这样,穿行其间的雾气被反复拦截,形成大的水滴,这些水滴滴到网下的流槽里,就成了新的水源。

如今,罗伯特的人造蜘蛛网平均每天可截水一万多升,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之需,而且还可以灌溉土地。在他的努力下,这里已经长出了百年不见的鲜花和青绿的蔬菜。

有问题,就必然有机遇与之相伴。充分认识问题及其危害的存在,同时也应看到机遇就在面前。认清危害以避之,抓住机遇谋发展,应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谋略。

了解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

当我们在此处碰壁时,并不能说明我们也敲不开彼处的那扇门。作为一个渴望有所作为的人,懂得取长补短,找到自己的优势是十分重要的。你做不好校对稿件的工作,并不说明你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策划编辑,因为你时常会有惊人的好点子。简单的数学题目常常难倒你,但是当他们看到你画出来的油画作品时,眼里写满了赞许。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他擅长和不擅长的特定区域,当这边向你说“不”的时候,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一定有一扇门等着你去开启。我们都知道的朱德庸就是在一所所学校、一个个老师向他说“不”的时候,孤独地用自己的画笔挥洒热情,终于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所以,我们要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自己。

对每个人来说,要走向成功,就要展示自己的优势——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这样,自己擅长的才更容易得手。

那么,我们怎么来分析自己呢?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善于利用这些特点让它变成你的优点,让别人看到你与别人的不一样,吸引别人的眼球。

多年前,当梅艳芳刚刚崭露头角时,以一张稚嫩纯真的脸,一头飘逸的秀发以及她低沉的嗓音和自己特有的舞台风格,一举夺得香港新秀的桂冠。那时候,有人说她是徐小凤第二,也有人嫌她太丑。但是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梅艳芳红遍了香港乃至东南亚,并成为人们眼中的“天皇巨星”,人们尊称她为影后和圈内的“大姐大”。

可以说,梅艳芳长得并不是十分出众,但她自童年起就以舞台卖艺为生的经历,让她自有一番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并且她十分清楚怎样把自己的优点突现出来。因此,她在舞台上俗艳变幻,得到了“百变女王”的称号。

一位伟大的企业家说:“用人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必须尽量发掘他人的优点。当然,发现了缺点之后,也应该马上纠正,以七分心血去发掘优点,用三分心思去挑剔缺点。”

当然,我们在应聘的时候不要奢望HR会去想方设法找你的优点,他们都只是在看你表现出来的优、缺点,你的表现怎么样,他就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因此你要集中精力去扩大自己的优势。

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两个好朋友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说:“我今天比赛赢了网球冠军和游泳冠军!”朋友听了,惊奇地问他是怎么赢的。他说,他和游泳冠军比赛打网球,和网球冠军比游泳,就都赢了。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是这和我们小学时候学过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却有着异曲同工之意——我们要懂得以自己的优势去比掉别人的弱势。

的确,在绝大多数人都很平凡的时候,你要是很突出,那么你就胜利了。比如说在找工作时,你可以分析你的绝对优势,选择那些正好适合自己的职位去应聘。但大家要明白的是,毕竟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我们要善于管理自己的不足方面,将其尽量做好或者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优点。

在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的过程中,他的年轻和不够成熟的外貌成为一项受人攻击的不利因素。当时的众议院里有几个民主党人,经常攻击肯尼迪是乳臭未干的孩子,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些攻击,肯尼迪只是付之一笑:“可能萨姆·雷伯恩认为我还年轻。但对于一位年逾78岁的人而言,他看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很年轻的。”还有一次,他的对手哈里·杜鲁门在演讲时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人。”这位前总统的话锋公开针对肯尼迪。肯尼迪的回应机智、敏捷而又不失逻辑,他说:“如果年龄必须要作为选择领袖的标准,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而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阻止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军、麦迪逊发起《宪法》的起草以及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

他的一句话打击得别人哑口无言,而且让自己的不足点一下子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同样,对我们而言,只有明白自己有短处,承认有一些事你做不来,才能正确去避短。不要认为不足点就完全不能提,而要认清自己,全面分析自己。

发现自己的优势,是自信的基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克利夫顿说过,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所以请不要埋怨自己的弱势和缺陷,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上面,关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要明白,这些自己拥有的优势才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阿格·罗伯特是与毕加索同时代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农场里,在小时候,他也喜爱绘画,但由于生活艰苦,他每天忙于各种繁重的农活,无暇休息。而在休闲时节,他会一天花上好几个小时凝神注视着周围五彩缤纷的景物。这样整整过去了50年,他没有再动过一下画笔。后来他退休在家,闲来无事,又重新拿起了画笔。积聚多年的才能喷涌而出,他很快就达到了创作的高峰,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过20多场个人画展,成为当时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如果阿格·罗伯特能够早一些发现他的优势的话,成功就会来得更早些。

成功学家哈伯德认为,人们常常花上几十年的时间从事某项工作,却很少花上几个小时考虑自己在这个工作中拥有哪些优势。优势或者天赋表现在,如果你在持续地做某件事时,你能够乐在其中。

哈伯德在他的书中指出:“优势并不一定都是某类工作,它更可能是工作中的某个方面,如做事富有开拓精神,谨慎,遵守纪律或者细心;如做人热情,有威信,懂得包容或体谅。也可能是自己热爱的某个价值观念,如思考、成就、信仰以及公正等等。”

他举过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医生从事本行业工作几年了,她每天照顾病人越来越感到心烦,她越来越不愿意和病人在一起了。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入错行了。她反思自己,终于明白了,她喜欢照顾病人,只不过不喜欢照顾重病人,因为她对成就有不懈的追求,她喜欢看到自己照顾的病人日渐康复。于是她有意地选择照顾那些轻患病人,这样,她的工作越来越快乐,她的病人也康复得很快。这个例子中的医生在工作中出现的焦虑、心烦的消极情绪就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工作中的长处,进而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待到她找到自己的位置,再工作时就变得积极而有信心了。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瓦尔德就是在找到自己的优势后努力突破自己,从而发挥出了自己的价值。奥斯瓦尔德读中学时,父母为其选择了一条学习文学的道路。但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他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很完美的品德,也无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后来他改学油画,但他既不善于构思,也不会润色,更缺乏艺术的理解力,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变得简短而严厉:“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材。”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奥斯瓦尔德并未气馁,他们主动到学校征求意见。化学老师见他做事一丝不苟,就建议他改学化学。这下,奥斯瓦尔德的智慧火花仿佛一下子被点燃了,这位在文学、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材被公认为化学方面的高材生。1909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做任何事情都应如此,要先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然后涉足那个领域,不断努力,不断突破,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时,请充电

近年来,随着职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各种职业培训学校应运而生,职场人士也意识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充电”已经更多地融入于人们的生活。据了解,很多职场人士看重的不仅是薪水,而是在相关领域迅速得以提升。

无论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还是因金融危机暂时失去工作的失业者,或者是仍然在原岗位上工作的幸运儿,他们都愿意通过学习的方式为自己充电。大学毕业生和失业者认为通过充电可以获得更多工作的机会,而在职者则认为充电能够帮助自己站稳脚跟甚至获得职位上的升迁。

“今天你充电了吗?”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职场上的一句流行语。

杨澜从一个学生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把一个有着良好家教和较高文化素质的青春少女形象和富有女性细腻情感的职业妇女形象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既高雅又本色,既轻松又令人回味的主持风格。

在完成了《正大综艺》200期制作之后,杨澜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国,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学硕士学位。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杨澜已经取得了成功,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她完全可以在她的位置上享受着她已获得的荣誉。

但是,越是有功底的人越能体会到功底和学识的重要,越能产生在功底和学识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渴望,所以杨澜离开了众人羡慕的主持人的位置,去美国读书,成为一名学生。当她再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时,她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因此,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行走于职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肯定的是,职场“充电”是职场人士不断前进的动力。

有人作过一个关于职场充电的调查。有近50%调查者认为,“充电”的首要原因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职业机会,有26%的人认为是职场竞争压力,不进则退的原因,12%的职场人士是因为本职工作需要,还有近一成的人是为了将来创业作准备,只有3.25%的人是因为个人兴趣,因而乐此不疲地学习,还有0.72%是为了出国。

在知识经济时代,每天我们都要去努力学习。过去一个人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就可以终生受用,现在不行了。今天还在应用的某项技术,明天可能就过时了,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应接不暇,要使自己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不断学习。

充电不是盲目的,更不应该为了跳槽而盲目去充电,职场充电也要适时。我有一个朋友,在IT行业工作5年多了,有一次聚会,他和我说起最近的感受。

他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大家说起新的技术,或者上司要求开发新的程序时,他都觉得自己并不是很理解,对程序代码感到陌生,不再像以前一样信手拈来。有时候不想让同事、上司看出自己的尴尬和茫然,他必须花很大的精力遮掩,但效果却很不理想。

刚开始的时候,朋友安慰自己,一定是自己的错觉,可是,欺骗自己并没有改善这种情况,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朋友逐渐有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整个人都失去了精神。

我建议他,去充电吧,不会并不可耻,既然知道自己的欠缺,就应该努力弥补。

为了不让自己真的被时代淘汰,朋友自己掏腰包参加了几期美国专家举办的IT行业培训,虽然花费很高,可学习下来,感觉心里踏实,工作起来也充满了自信。

找到工作就一劳永逸的体制已成为历史,我们一直都处在一种与最新科技知识赛跑的状态。记得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对我们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天不学习就是在退步。信息时代的知识呈膨胀性扩展趋势,刚刚掌握的资讯,也许过两天就过时了,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很容易被淘汰。

一个人就好比一台运驶的汽车,工作了一段时间,就要加加油,只有这样,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其实职场人士充电,是防止“人才贬值”的一种好方法,要让自己“不贬值”,那就需要不断“充电”。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人们常说的: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永远休息。

同时,职场充电,也是一种来自职场压力的自我释放,压力得到了缓解,自身的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一位在日企做销售的李小姐告诉我,他们企业每年都会安排培训,但她还是觉得竞争压力很大,于是自己掏钱在双休日里学管理学,“我也不知道学这个将来有没有用,但我觉得只要在‘充电’心里就踏实许多,这应该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人对自己在职场中的职位缺乏安全感。职场竞争不进则退,不想在工作中取得成绩、获得升迁的职场人士往往会被淘汰。

一位业内的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就曾提醒职场人士,职场培训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盲目。“充电是为了充实自身,为未来的职业发展铺路的,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通过充电提升个人能力与价值,才是职场竞争力的核心”。

进入职场,每天都要不断学习,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能前进就是倒退。小张是广西某外贸公司的首席设计师,被大伙誉为“鬼才”。由他设计的产品外观,不仅得到客户赞赏,在市场上也总能大卖,这让他成为老板的得意干将。

可是最近半年,情况却发生了改变,有客户认为由小张主笔设计的一个系列“太过套路、没有新意”而取消了订单,更有客户反映由他设计的产品不被终端用户,认可影响销路。更糟糕的是,小张自己也觉得很久没有新想法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客户取消了订单?原来,是小张没有根据市场行情进行研究和学习,设计的产品不能满足终端用户。不论是“鬼才”还是“天才”,如果不能保持一个学习的常态,终有一天,会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因此,当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时,请充电吧。

做好能做的事,才能去做想做的事

孟子说,让你搬走一座泰山,那是你实在无法办得到的事;但叫你替一位老人折一根树枝,却是举手之劳的事。如果你连这一点都不愿意做,那就很不好了。可见,古贤孟子主张做人应该做好自己能做得到的事。

的确如此,做人就应当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用心做了,就能无愧于己,也无愧于人。

自己不能达到伟大,但能让自己崇高起来。也就是说,自己想成为一个伟人是很难的,但却能通过不断学习、修养和实践,使自己具有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同样,自己不能左右社会,但却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己不能强迫别人改变意志、改变意识、改变观念,但却能改变自己。自己能在不懈努力后,具有好思想、好精神、过硬的本领和真才实学,从而使自己为社会多尽心智,多作贡献。

自己不能成为一部机器,但却能成为这部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把它拧在这部机器的哪个地方,就可在那里闪闪发光,就可在那个地方发挥应有的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自己当初有如此的豪情万丈、壮志雄心,但往往事与愿违、一事无成,其实可能是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我们只有做好能做的事,才能去做想做的事。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火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火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找柴火,可回来时却发现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火。由于柴火准备得足,水不一会儿就烧开了。

智者这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火,你该怎样把水烧开?”

青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水壶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的水太多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火,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火!”

青年顿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划掉了许多,只留下最近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删繁就简,从最近的目标开始,做好能做的事,才能去做想做的事,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I have a dream”这是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人人都有梦想,人人都会朝着自己的梦想去追。追梦的过程异常艰辛,我们绝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才是最重要的。

残疾女孩张海迪,用她的笔写下了《轮椅上的日子》、《生命的追问》等书,还自学了英语、法语、德语。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微笑着对记者说她只是做了自己所能做的,自己只是努力地争取把它做好罢了。可以说,坚忍踏实是张海迪的真实写照。

从古到今,多少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而他们总认为是在做着自己分内的事。有些人做出了一些成就而被人知晓,但还有更多的人仍在埋头实干,我们更应该向这些人致敬。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不仅要求我们坚忍踏实,更要求我们有一种执著、永不言弃的精神。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是我们在成长中前进的基础;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是我们改造世界的条件;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是一种气概,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进步,这需要我们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著精神;需要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观心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实际上是对我们意志、毅力、心态的考验和磨砺。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们不能做到事事顺利,但可以做到事事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平凡而不平庸。做好自己能做的事,终能成就生命的辉煌,体现生命的价值。

发现自身天赋,找到适合的出路

战国时期的公孙龙是赵国的风流名士。他手下有三千门客,这些门客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本领。他常说:“一个聪明人应该善于接纳每一个有自己特长的人。”

一天,一个流浪汉来见他,并向他推荐自己:“我有一项特别的本领,想投靠你门下。”公孙龙高兴地问:“你有什么本领,快说来听听。”那个人回答道:“我的声音特别大,很善于叫喊。”公孙龙听了,就转身问他旁边的门客:“你们有谁善于叫喊?”结果没有一个人回答。于是,他就收下了这个人做他的随从。

没过多久,公孙龙和他的门客一起出外游玩。他们来到一条河边,发现渡船在河的另一头,河流很宽,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公孙龙想起他最近收的那个人的本领是善于叫喊,于是,他就转过头去对那人说:“你大声叫对面的船夫,看能不能把他叫过来。”那人觉得展示他技能的时候到了,就竭尽力气大声地向对面喊:“喂,船夫,过来,我们要过河。”当他叫声刚停,对面的船夫就摇着船过来了。公孙龙对这个新收的门客非常满意。

这就是“一技之长”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处境如何,一个人拥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就不难生存。社会发展到今天,分工越来越细化,相对于全面发展型人才来说,我们更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型人才。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你的精力永远也用不完,也无法完成一件事情的所有环节,因为我们还需要效率。因此,最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必须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朝着你认定的方向努力,虽然会有很多挫折,但你始终是前进的。如果你认不清自己,什么都想做,又不知道做什么好,在十字路口左右徘徊,刚前进了一段路又折回来,朝另外一个方向出发,不多久发现不合适,又返回来……如此这般,人生到底经得起多少这样的折腾呢?和你一同出发的人已经到了终点,你还在路上摸索,你付出的代价太大,而收获太少。

神仙垂怜两个刚刚丧失双亲的孩子,把他们叫到跟前,慈爱地说:“我要传授你们本领,然后靠本领去生活。”

神仙问哥哥:“你要学什么本领?”

哥哥说:“我想做一名伟大的潜水员。”

神仙点了点头,又问弟弟。弟弟回答说:“请授予我精湛的医术。因为我的父亲母亲死于瘟疫,我要用这项本领拯救那些可怜而无辜的病人。”

神仙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并给他们一道符咒,作用在于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仍然有两次求助的机会。

哥哥做了一段时间的潜水员后有点厌倦,就开启了那道符咒,请求神仙授予他另外的本领。这次他选的是飞行员。结果只学了点皮毛,他又觉得在天上飞和在水里游一样无趣,于是再一次请求神仙授予他本领。这一次他又想学火车司机,神仙仍然微笑着满足了他。这次的时间更短,甚至不到一个礼拜就放弃了——他受不了火车没日没夜的轰鸣声。等他再次开启符咒的时候,突然发觉自己已经没有向神仙求助的机会了。他变得一无所有。

为了生活,哥哥只好一边乞讨一边寻找弟弟帮忙。等找到弟弟时,他简直不敢相信,弟弟已经拥有了一座别墅,他创办的医院和医学院人人皆知。

哥哥不解地问:“难道你没有向神仙进行第二次求助吗?”

弟弟说:“当然求助了,但我每次求助的都是医学上遇到的难题。”

这就是哥哥和弟弟的区别。什么都想学,什么都半途而废,最终一事无成;扎扎实实地学一门自己的特长,日积月累,最终走向了成功。道理很简单,可做到的人却真的不多。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天赋,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坚持不懈地去开发,使它成为自己的特长,这样,就一定能凭借它为自己谋得一个好的出路。

不要抱怨自己没有机会

人类社会是一个共生共存、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网络体系。任何一个人的事业,都离不开他人的协作、帮助和支持。做人、做事、建功、立业,无不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相融、互助友爱的人际环境。而发牢骚、说怪话、抱怨不止、议论不休,是对良好人际关系的极大破坏,这会使你远离组织、远离朋友、远离帮助,最终远离成功,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赛娜是一家大型超市的收银员,从进超市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么“站得那么久很累啊,活太脏了”,“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每一天,赛娜都是在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度过。她认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隶一样卖苦力。因此,赛娜每时每刻都注意着同伴和顾客的眼神与行动,稍有空隙,便偷懒耍滑,对手中的工作总是应付了事。

转眼,几年过去了,当时与赛娜一同进厂的三个收银员,各自凭着积极的工作态度,或另谋高就,或被公司送去培训以担当更重要的职务,唯有她,仍旧在抱怨中做着让自己讨厌的收银员。

其实,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在工作中,有很多人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才华横溢,但却长期得不到提升。而他们不愿意自我反省,却总是怀疑环境,对工作抱怨不休。抱怨的人很少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他们认为主动、独立地完成工作不是自己的责任,却将诉苦和抱怨视为理所当然。而与此同时,机遇也随着抱怨悄悄溜走了。

比尔·盖茨说过,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机遇、眼光和行动。可是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面对机会却无动于衷,那只能说明这些人没有眼光,更谈不上有什么行动了。这些人整天抱怨、指责,口中喊着要机会,但是在机会面前,却又很茫然,还要说三道四。殊不知,机会常常是悄悄地来,如果你不抓住它,它就会偷偷地溜走。

菲尔德年轻聪明、拥有雄心大志。他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他渴望名声、财富和权力,因此他常常抱怨: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我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产在巴拉旺而不是在我常去游泳的海湾?拿破仑偏能碰上约瑟芬,而英俊高大的我却总是没有人垂青?

上帝想成全菲尔德,于是,也照样给菲尔德掉下一个苹果,结果菲尔德把它吃了。上帝决定换一个方法,在菲尔德闲逛时将硕大无朋的卡里南钻石偷偷地放在菲尔德的脚边,将菲尔德绊倒,可菲尔德爬起后,怒气冲天地将它一脚踢下阴沟。最后上帝干脆就让菲尔德做拿破仑,不过像对待拿破仑一样,先将菲尔德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菲尔德身无分文地抛进塞纳河边。就在上帝催促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菲尔德投河自尽了。

菲尔德错过的仅仅是机会吗?

其实,当面临一个新的机会时,我们不妨先试一试,一旦感觉这样的机会适合自己发展,再付出巨大的行动。如果对一个新的机会开始就说“不”,“我不行”,甚至看都不看一眼,那这样的人一生中都不会有辉煌和成功,因为他选择的是平庸。

那些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幸运之神的宠儿,而只是一些工作在平凡岗位的普通人。但不同的是,他们从不抱怨,而是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终通过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所以说,不要抱怨自己没有机会,而应该扪心自问,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你认真分析过你的工作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成就吗?你认真思考过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成为行业精英吗?你是否把对别人职位和薪水的羡慕,转化成努力工作的动力,而不是抱怨呢?

很多时候,“宝贝”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而改变自己的机会就在日常的工作中。如果你能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断进取、全力付出,相信机会降临在你头上的时候,一定不会轻易溜走。 e52zJTdvJsOvdUMdOS2Wkd5/5Xv4nRajP3p8ASXfz3JbqNp/GHxgbAxzHbn5F0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