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把好嘴门这道关,口无遮拦就会祸从口出

愚蠢总是在舌头比脑子跑得快的时候产生

《古兰经》曾经明确地规劝信士们谨防滥用舌头,有个人请教圣人:“你最怕什么?”圣人指着舌头说:“我最怕它。”另一次,有人又请教圣人:“我们要求得拯救的机密是什么?”真主的使者答道:“管好你的舌头。”一个人为什么最害怕舌头,而且为什么又要想办法管好自己的舌头呢?就是因为舌头往往会因为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而闯祸,会因为说了一些不经大脑的话而犯错。

事实上,很多人是急性子,说话办事总是风风火火,完全不经过深思熟虑,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这种人不喜欢等待,缺乏耐心。而且嘴巴里藏不住话,只要有想法,只要想说话,就会很快将话全部说出来,这种人说话通常都很快,总是脑子还没想清楚就把话说出来了,结果由于思考不及时,考虑不周全,而犯下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

汉朝时,汉人常常把匈奴人打得气势全无,正因为这样,匈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恢复元气,到了三国时期,曹操统一了北方,实力强大,而匈奴国则势力相对弱小。为了寻求生存的机会,匈奴就派使者来商谈休战,当时曹操专心应付蜀国和东吴,自然也不希望匈奴在背后骚扰,所以也有意和匈奴签订休战协定。

在召见使者之前,魏王曹操担心自己不够威严,于是就临时决定让自己手下一个相貌威严的武将冒充自己,前去商讨和谈事宜。当然,他自己则拿着刀立在一侧当起了侍卫,以便能够从旁观察情况。会面进行得非常顺利,双方很快握手言和,签订了协议,为了试探匈奴人对魏王的印象,曹操事后派人去打探,匈奴使者如实回答:“魏王的确雅望非常。”这番话不论是不是真心,至少不会让人感到面目无光,而曹操也能借此达到震慑的目的。可是这个时候,匈奴使者突然心血来潮,想也没多想,就补充了一句话:“然而榻旁捉刀人,真乃英雄也。”

这一句话说出口后,打探的人很吃惊,使者也自知说错了话,立刻闭口不谈,打探的人回来立即向曹操汇报了情况,曹操听完后想也没想就立刻派人诛杀了来使。很多人也许会感到奇怪,使者明明是在称赞曹操啊,证明使者很有眼光,而曹操也的确很有魅力。事实上,这句话恰恰触动了曹操的软肋。首先,这句话有揭穿真相的嫌疑,曹操自然不能容忍;其次,一个侍卫如果看上去比君主更有威严,那么在外人看来必定会认为曹操这个人还不如一个下人,这显然会让人笑掉大牙。这对曹操而言都是一种折辱,曹操一定不希望这样的话传出去。

其实那个使者也意识到了自己说错了话,但是一时心直口快,没有来得及做周详的考虑和分析,就贸然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犯了一个大错。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事后才发现自己说错了话,可这时往往已经太晚了,说出去的话往往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来的。

我们常常说做人要三思而后行,无论是做什么事,无论是说什么话,都要先进行三思,三思当然并不是指要经过三次考虑,也不是说要思考三个方面,而是说在说话办事之前一定要多进行思考,要进行准确分析,比如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话是不是得体,会不会引起什么误会,会不会给自己惹上麻烦,自己说这句话是不是能够找到更为合适的话来替代。如果所说的话不得体,甚至可能会造成误会和矛盾,那么就不要说出来,或者换成另外一种更容易被人接受的话说出来。

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们所说的话往往就具有可控性,能够尽量减少说多、说错的情况,使自己的描述更加准确合理,使自己的话更容易让人感到舒服。这就相当于给我们的嘴巴设置了一道闸门,我们说话不再是像洪水一样喷涌而出,而是适当打开闸门,有序地引导着倾泻出去,这样就不容易出乱子。

其实,任何一句成熟的、有内涵的话,实际上都需要经受住思想的沉淀,需要用成熟的思想来控制和支配,这些话是不能够随随便便就说出口的。其实说话的时候不要过于浮躁和心急,最好是沉住气、静下心来,慢慢说,而且最好是想一想该怎么说才说得更为恰当,怎么说才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意思。事实上有些人说错话并不是有心的,他想表达的意思也不是这样的,只不过因为一时心急才使用了错误的表达方式,才使用了不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为了避免发生误会,为了避免让人误解自己的想法,最好还是慢慢说,想清楚了再说,宁可说慢点,也不能词不达意,更不能说错话。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告诫自己的弟子,说话前先要用三个筛子将想要说的话进行筛选,第一个筛子就是真实,也就是说你所说的话是不是真的。第二个筛子是善意,如果说你所说的话或者听来的话不是真实的,那么就要看看这些话是否具有善意,你说出来会不会带来伤害。第三个筛子是重要性,当你心急火燎地想要说出这些话时,应该想一想这些话是不是很重要,是不是值得说出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要准备一些筛子,在说出口之前,尽量先筛选几遍,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说出来的话有价值有意义。

点到为止,有些话不能说得太透

说话,点到为止即可,有些话不能说得太透。不看场合、不分对象说话,很容易得罪人。没有谁希望别人揭自己的伤疤,相信你也不希望这样,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别人不愿意提起的事情,不要“一根筋”地问;对于别人忌讳的话题,不要“死心眼”地说;对于别人的缺点,千万不要当众指出。否则,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失去朋友。

失恋的时候,人的情绪反应强烈,内心痛苦不堪。这不,陈晓的一个朋友最近失恋了,情绪特别低落,疯狂地吃零食,于是陈晓劝慰朋友说:“失恋就失恋,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朋友听了这话,当即拍桌子对她叫道:“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又不是你失恋,你在这里瞎嚷什么?”陈晓一下子惊呆了,因为平时她的这个朋友非常温和,她想不通朋友说话为什么变得这么粗暴。

站在一旁说风凉话,这是安慰人吗?谁听了不生气呢?一个说话不看情况的人不仅可悲,更是可恨,可悲的是她一生很难有真正的好朋友;可恨的是,揭人伤疤,戳人痛处,让人勾起一段不快乐的回忆。

张亮精心准备一个星期的企划案被上司“毙”了,原因不是他的企划案不精彩,而是因为他的企划案和另一位竞争对手的企划案太相似。上司怀疑张亮抄袭别人,或模仿得太像,所以,狠狠批评了张亮,还以张亮为反面教材,警告大家今后一定要有创新思维。

一周之后,李娜因为新的企划案正在发愁,就请教张亮:“张亮,上次你的那份企划案的创意是怎么来的……”她的话还没说完,张亮就打断了她:“你给我闭嘴!”一时间,大家都很尴尬。

说话看对象、分场合、看情况,点到为止即可,任何人都要牢牢记住。

首先,说话要强调场合意识。说话看场合,说适合场合、氛围的话,才能让人喜上眉梢;说与场合、气氛相背的话,就会让人怒火中烧。比如,在寿宴上,不要说卖保险的事;在婚宴上,不要谈离婚、婚外情等话题;在丧礼上,不要嘻嘻哈哈开玩笑……否则,你只会遭人白眼,招人反感。总之,说话要分场合,在轻松的场合可以幽默一点,在严肃的场合,说话要严肃认真。

其次,说话要强调环境因素。所谓的环境因素,就是你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比如,在饭桌上,就说美味佳肴,说能激起大家食欲的话题。在厕所里,就别说吃饭类的话题,否则,就有失大雅。

中国人很热情,两个熟人碰面了,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问候一声。多半是问:“吃饭了吗?”尤其是在餐前餐后,使用这句问候更频繁。

有个人在洗手间里碰到一个熟人,对方正从里面出来,他张口就问:“吃饭了吗?”

对方答道:“刚吃过了,你呢?”

“还没呢,马上就去吃。”

很简短的对话,却给人非常不雅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说话不看环境的表现,在这一点上要特别注意,否则,会给人没教养、不文明的印象。

再次,说话要看具体的情况。别人心情好的时候,你怎么开玩笑,哪怕开玩笑骂他,他也不往心里去;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还嘻嘻哈哈,说话没轻没重,别人就可能跟你急。这就叫说话看情况。不注意这点,也很容易得罪人。

张悦和刘梅是好朋友,平时爱逗闷子。比如,几天没见,见面后来一句:“你还没‘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没呢,等着你给我送花圈呢!”然后两人哈哈一笑,感觉特别轻松。

有一次,张悦病重住院了,刘梅去医院看望她,见面后想逗逗她,又说:“你怎么还没死啊?”这一次,张悦变脸了,生气地说:“你给我滚出去,快点滚。”然后,把她赶了出去。

试想一下,人家正重病在床,心理压力很大,心情也不好。这个时候,你对她说“死”,显然是没有分清情境。你们平时关系再好,再怎么开玩笑,这个时候你也不能乱说话。这个事例充分说明,说话看具体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话烂在肚子里比说出来更好

春秋末年的儒家名师曾子,是一个很有名望和才学的人,作为儒学的传承人,他一生都恪守中庸之道,凡事都主张平和,从来没有真正得罪过别人,因为他平时做人很谨慎,说话也从不乱说,有时候明明自己有什么想法,他也不会轻易表露出来。他做人做事总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至于每次说话之后,他都要深深自省,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过什么,即便到了临死前,他还在担心自己曾经是不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甚至非常不放心地问弟子们自己的手和脚是不是还在。

其实,曾子的为人处世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或者说更像是一个大笑话,但事实上,正因为他处处小心谨慎,能够克制自己的嘴巴,他的一生才会平平稳稳,不曾有过什么坎坷经历。我们做人也要学习曾子的谨慎,尤其是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能说的话尽量少说,不能说的话要烂在肚子里,不要轻易说出口,无论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都不要把实话说出来,因为很多不该说的话实际上像一把利剑,既容易刺伤别人,也容易划伤自己,所以最好还是放在肚子里消化掉比较安全。

生活中有很多直性子的人,常常一激动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有什么就说什么,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的人看上去非常耿直可爱,可是因为说话太直往往被人讨厌和排斥。事实上说话很直爽的人往往不够委婉,所以当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时,就会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提出来;当他们表达不满的时候,就会当面批评和抗议;当他们觉得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会直接指正出来。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只是说出了真话,但是在别人看来,有可能会产生误会,认为你在针对他。其实做人还是要圆滑一些,要知道你的肺腑之言不一定就是好话,即便你真的对别人不满,也不要当面就把矛盾公开,这样只会让双方的冲突升级。有些东西也许是你看不惯的,但是即便看不惯也要懂得去接受它的存在,你不想面对的话,不妨选择沉默面对,尽量让它消失在肚子里,说出来也许会成为一个定时炸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比较黑暗的时期,各股政治势力互相对抗,常常弄得民不聊生。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很多当权者都会选择拉拢当时的名人和世族,一些非常有名望有才学的人因此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为了防止受到政治迫害,很多人干脆选择隐居,逃离是非。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当时的名士,不仅长得挺拔俊美,而且才识渊博,深得当权者的重视,不过他这个人比较直率,不喜欢和当权者交往,也不稀罕官场的名利地位,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没有入仕之心,每天都和亲近的朋友们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乐,除此之外,他甚至喜欢打铁。

尽管远离是非之地,但是嵇康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往往招来祸患。某一天,朝臣钟会听闻大才子嵇康在打铁,于是借着拜访的名义前来炫耀,当时钟会驾着非常豪华的车辇来找嵇康。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知道钟会是故意来炫耀自己的排场和地位的,不过钟会的确是当权者司马昭身边的大红人,很多人都会敬他三分,嵇康原本可以做做样子,给钟会一些面子,这样也就可相安无事了。可是嵇康是个直性子,他看不惯钟会在自己面前卖弄,于是就故意装作没看见对方,这让钟会感到非常尴尬,他原本想在嵇康这个大文人面前炫耀,没想到遭了这样的冷落,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准备怏怏离开。

本来这件事就此作罢了,可是嵇康偏偏藏不住心里的不满,他不无讽刺地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句话摆明了就是不给钟会面子,钟会非常生气,于是恶狠狠地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两个人如此精简的一问一答,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对话,可是这一番对话的背后却隐含着浓浓的杀机。钟会由此心怀怨恨,经常在司马昭面前说嵇康的坏话,而嵇康也因为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个性而得罪了这位权臣,可以说嵇康最终被司马氏杀害与这事有很大关系。

一个圆滑的人不一定总是要懂得说好话,但是一定要懂得把话说好,不中听的话可以委婉来说,或者选择不说,这些话虽然也是真话,可是真话未必受人欢迎,这是每个人在说话时应该掌握的技巧。所以即便你对人心怀不满,即便你对别人的行为有意见,即便你想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有些话的确不方便当面说出来,做人还是应该沉住气,要懂得掩饰自己,在某些情况下,要懂得撒谎,要懂得口是心非。对于那些不该说的话最好还是放在心里,不要轻易说出来,以免伤害刺激到别人,从而对自己不利。

佛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很多话本身可能是实在话,是真心话,但是这些话往往带着刺,带着毒,你说出来不仅会伤害到别人,而且最终会伤害到自己,与其这样,还不如三缄其口,什么都不说。其实当你隐忍着什么也不说时,事情往往也会就此作罢,你当然也不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话不说满,要给自己留后路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说话太满,必定会自讨苦吃。

凡事多一些考虑,给自己留一丝余地,到最后也能有条后路可走。在人际交往中,少说绝对的话,尽量用“可能”、“也许”、“大概”,因为一旦有变故,还可以有回旋的余地。不把话说绝,是一个人老练成熟的标准。

古语说:“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大意就是说话要留有余地,以防事情变化。在待人办事方面如此,说话更要如此。

谁都明白,说话是一门艺术。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说出来的话定是严谨、稳妥、留有余地的;而那些不善言辞的人,往往会把话说得太绝对、太满。我们常说“祸从口出”,有时候把话说太满,等于是自寻死路,会把双方都推入尴尬的境地。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善于学习,就会发现很多名人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都喜欢用这些字眼:或许、尽量、可能、考虑、征询各方意见等。之所以这样回答,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点儿空间。人算不如天算,我们料不到明天会发生什么,说话不要太满,给自己一点容纳“意外”的空间,如果一下子把话说死,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小张在一家公司做广告策划,他做的策划方案非常有创意,深得公司领导喜欢。但是小张有个毛病就是过于自信,说话太满。

有一次,公司来了个大客户,领导准备把这个大饼分给小张,领导把小张叫到办公室说了此事,临走时还问他:“这可是条大鱼啊,小张!我相信你的创意没有问题,但是时间比较紧,他们只给了一星期的时间,你能不能做到?”

小张拍着胸脯回答道:“绝对没问题,放心吧!三天之内我就能搞定它!”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张刚开始做的时候还有点头绪,后面因为被一些琐碎的杂事影响,于是越到后面越没有想法。三天后,领导见小张一点动静都没有,便问他进度如何,小张老实回答说:“哎,话说太满了,三天之内根本做不完……”

领导拍着他的肩膀示意他继续努力,但是再也不敢把一些大方案交给他,而且对于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也已经逐渐开始反感。

没有人喜欢大话连篇的人,特别是吹得天花乱坠,却不见实际行动的人。这难免会让人觉得华而不实,不值得信任。其实把真实情况说出来,给自己留点缓冲的空间,既无损诚意,又显出你的谨慎,别人反而会因此更信赖你,就算把事情搞砸了,想必也不会太责怪于你。

说话不留余地,就等于不留退路;凡事不留退路,就等于自寻死路。就像气球留有空间,是为了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杯子留有一丝空间,就不会因太满而溢出来;人说话留一定的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而出现下不了台的局面。因此,话不说太满,还有从容转身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隙。留有空隙,事后才会有回旋的余地。就像两车之间总会有段安全距离,留一点缓冲的余地,我们才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毕竟,谦虚一些总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而一味拍胸脯,只是让人觉得不够稳重、不能信任。不管是生活中的为人处世还是在职场,尽量不要用“我保证、一定是这样”,而应该多用“我试试看、应该没问题、我尽量”等字眼,这是为了防止自己做不到的时候所留下的退路。话不说太满便能收放自如,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平衡。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成功时,他给人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当时已经卖出很多本了,我便觉得自己还不错。于是到了客户家里后,我便向客户说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我就跟那家的一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小男孩想了想便问我:‘我想知道,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我当时一听,立马就面红耳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从这次经历过后,我就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正因为我明白了这一点,后来才逐渐走上了成功之路。”

民间有句俗谚:“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其实生活中很多的尴尬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话说得太绝。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提醒自己,在说话时要留一丝余地,使自己进可攻、退可守。

说话不说太满,给自己留余地,需注意以下两点:

1.说话不要违常理

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拿着自己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尖利的东西也刺不穿它!”接着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什么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有人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这盾,会怎样?”

有一些人说话就喜欢偏向于夸张,爱用夸大事实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夸张却不能违背常情常理,一旦事实夸得太大,便容易给别人留下话柄。

2.说话不要太绝对

如果有人斩钉截铁地说:“答案绝对是这样!”那么别人心里定会有疑问:“难道真是这样?”

对于绝对的东西,很多人在心理上都会有一种排斥感。即使表达的是事实,但是心里总会存有一丝疑虑。所以倒不如除去绝对,用这样的口气说话:“答案大概就是这样。”

人们常说“话不要说满,事不要做绝”,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谈话时,即便这件事我们绝对有把握,也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话太满便容易有漏洞,绝对的东西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反驳,还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些,给自己留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去承受变化。

对别人的“秘密”,要装聋作哑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龙是世间的灵物,平时表现得非常温顺,很多人都可以从容地骑在龙背上腾云驾雾,可是有个人某一天发现了在龙的咽喉上存在一块逆鳞,而这块逆鳞实际上是龙的秘密和禁忌,是不准别人知道和触碰的东西,这个人却对逆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忍不住用手去触碰,结果龙就毫不客气地把他吃掉了。

其实人身上也存在这样的逆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禁忌和秘密所在,这些东西是我们深藏起来,不愿意和人分享的东西,是我们私密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你足够识趣和聪明的话,就不要跨越雷池,不要去打探别人的隐私和秘密,更不要随意就将别人的秘密说出去,这样对别人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同样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事实上,在如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个人隐私的保护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当中,总是要时时防备着周边的人和眼睛。而偏偏有很多人喜欢窥探他人,喜欢打听别人的秘密,而且也喜欢到处宣扬别人的秘密,甚至专门以此为乐。比如很多人喜欢找出别人身上的毛病,喜欢调侃别人身上的缺陷,要么就将别人的秘密公布出来,成为所有人的笑谈。

从道德层面来说,窥私行为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轻易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这样做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是一种非常不文明的行为。而从人际交往的层面来看,窥私往往是一种损人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让别人对你失去更多的信任,甚至会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具备排他性,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隔阂,每个人为了寻求自我保护,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和别人保持距离,甚至可以排斥别人。而一个人身上的排他性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秘密,有关个人隐私和秘密的事情,我们通常会表现得很谨慎,一旦有人试图窥视秘密,我们总是本能地做出反抗。所以如果当一个人试图了解他人的秘密时,往往会被他人列入人际交往的黑名单,没有人愿意和这种喜欢窥私的人在一起。

所以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去探听别人的隐私,不要去了解别人最私密的生活,也许你能够满足一时的兴趣,但却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不仅要做到洁身自好,最好还要主动远离那些秘密,比如当你无意中发现别人的秘密时,当你道听途说知道他人的私密时,最好还是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这样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有些东西还是不知道为妙,因为它们很可能带有很大的危险性。

每个人都具有猎奇心理,都想要了解那些未知的、神秘的东西,觉得那些才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和价值,但是好奇往往是祸患的根源,一个人越是对别人的秘密感兴趣,就越容易惹上麻烦。私密有时候就像罂粟花一样,看上去很美丽,很有诱惑力,可是一旦你迷上了它,实际上就会将自己推入黑暗的深渊。

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曾流亡英国数年,但是2006年,他最终还是离奇地死在了医院中,有关他的死亡,很多医学专家认定他是死于重金属铊和放射性物质钋中毒,很显然这是一起明显的谋杀,因为类似于重金属铊或者放射性物质钋,常人是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的。那么利特维年科为什么会被人投毒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曾经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中校特工,手中掌握了一些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重要秘密,而随着他的叛逃,这些重要秘密很可能会泄露出去,事实上,早在1998年,他就爆料俄罗斯金融巨头别列夫斯基被联邦安全局列入暗杀名单的事,结果引起轰动。正因为他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秘密,俄罗斯政府决定除之而后快。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位因为知道秘密而惹祸上身的俄罗斯公民了,他的好朋友波里斯科夫卡娅是一名非常有名气的女记者,她曾经因为报道车臣问题而扬名世界,但是记者喜欢挖掘真相、调查秘密的职业习惯最终害死了她,因为了解了太多车臣的秘密信息,她在利特维年科死前的一个月被人枪杀在莫斯科的公寓楼中。

所以有时候还是不要轻易去探听别人的秘密为好,正因为是秘密,是别人不愿意告知公众的东西,所以一定会想办法隐藏起来,如果你总是抱着窥探的心理去深入挖掘,那么实际上就容易触及别人的禁忌,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做人还是应该低调平和一些,无论别人的秘密多么富有吸引力,都要沉住气,不能被那些秘密拖下水,即便知道了那些秘密,也不要随口张扬,不要到处传播,尽量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这样反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自己置身事外,不会牵涉其中。

西方有句谚语:好奇害死猫。都说猫有九条命,无论怎样都不会轻易死掉,可是猫往往却死于自己的好奇心,人往往也是这样,猎奇心和窥私心理往往会让我们陷入麻烦之中,所以平时不要去打探别人的隐私,更不能到处宣扬别人的隐私,要尽量管住自己的嘴巴。无论对方是你的对手、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路人,你都不要拿别人的私密事来开玩笑,最好的做法就是避而远之,要么就一直锁在自己的心里,一旦泄漏出去,你就会被人讨厌和排斥,会失去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言多必失,慎言才能少是非

有个人宴请朋友,可是到点时,还有一些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脱口而出:“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罗?”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有些人还没到,这边又有人准备走了,心中一急就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听了很不舒服,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纷纷离开。

这时候,整个屋子里只剩下一个客人了,这个人好心劝主人:“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觉得很委屈,急忙解释说:“可是我的本意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接着,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于说话过多,往往会犯下类似的错误,让人产生误解。所以在很多场合,能够少说话的还是应该尽量克制自己,不要说得太多,以免越说越错,越错越多。

说话是一种技能,会说话的人往往更受欢迎,但是会说话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多说话,相反地,多说话的人往往容易犯错。中国向来就有“言多必失”的千古名训,英国也有“雄辩是银,沉默是金”的金玉良言。一个人话说的越多,破绽往往也就越多,错的内容也越多,很多时候话中还会夹杂着很多个人的信息,包括一些秘密,如果多说了就等于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秘密,弄不好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道家创始人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认为一个真正聪明且有学问的人是不会轻易多嘴多舌的,反而总是有意保持缄默,而那些喜欢说话,喜欢多嘴多舌的人看上去能说会道,但是却不够明智,不够谨慎和成熟,说话很多表面上是一种自我展示,但实际上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正因为如此,做人还是应该少说话,当然少说话并不是不说话,而是要人们在与人交谈时尽量少言、慎言、不多言、不妄言,只有保持适当地沉默,只有保持谨慎态度,只有沉住气,认真思考自己要说出的每一句话,这样才能保证不会祸从口出。

《菜根谭》中说:“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意思是一个人说的十句话中即便有九句说对了,也许也不会有人因此而称赞你,但是当你不小心说错其中一句时,就可能会招来众人的指责。当你的十次计谋有九次成功,也未必会归功于你,而只要你失败了一次,所有的错误都会被归结到你的身上。所以说话做事之前一定要细细思量,尽量少说或者不说,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是一个非常喜欢演讲的人,据相关部门统计,小布什先生也许是美国历任总统中话最多的一位,堪称一位“话痨总统”,很显然,他说的话最多,出现的错误相应的也是最多的。比如2004年8月5日,他在签署国防拨款法案后就反恐问题发表了一段很失败的演讲,当时他为了强调政府的反恐决心,情绪非常激动,而且明显是和恐怖分子针锋相对。他对着听众说:“我们的敌人变换手法,随机应变,我们也一样。”紧接着他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他们从不停止考虑危害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新途径,我们也一样。”很显然,他在这里将美国政府和恐怖分子混为一谈了,这无疑是给政府抹黑。

当看到众人吃惊的表情后,布什似乎意识到自己这一次又没管好嘴,犯了错误,于是当场就露怯了,他立刻改口说:“我们会永不停息地思考最好的对策,尽力去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必须永远想在敌人的前面!”但是很显然,这样低水平的演讲实在难以让美国人放心和满意。

有个作家曾经说做人如果想要说出好话,那么应该向和尚学习,道一千句一万句,也比不上一句“阿弥陀佛”有效,简简单单四个字,把什么话都说尽了,把什么意思都表达进去了,这样既不会犯错,也不会惹上麻烦。听起来只是一个玩笑,但事实上话说多了真的会给自己造成困扰和麻烦。

另外,从社会博弈的角度来说,多说话就会泄露自己更多的信息,让对手了解你的真正实力和水平,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估。同时,对手也可以透过你的谈话来了解你的缺陷和不足,这样就可以针对你的弱点做出猛烈攻击,这样一来,你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在大众面前说很多话的,更不会因为乐于表现而沉不住气,将自己的信息全部透露出去,他们总是小心谨慎,尽量表现得更为低调一些。

所以,一般情况下,做人还是少说一点话为妙,要做到长话短说,不表现,不炫耀,更不说废话。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要简单、精练,有时要注意保持沉默,要沉住气,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能有什么就说什么,说多了未必是好事,反而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赞美的话要迎合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粮食。”马克·吐温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赞美的作用和力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过:“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在赞美的时候,如果你能迎合别人的身份和地位,给足别人面子,那么你就能轻松俘获别人的心,赢得别人的好感。关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典故。

有一天,秦昭王在朝廷上和大臣们商议事情,期间与大臣中期发生了争论,结果中期获胜了。而且中期非常狂妄、执拗,竟然一句客套话都不说,就大摇大摆地走了,让秦昭王感觉很没面子。秦昭王非常生气,想杀掉中期以解心头之恨。

就在这时,一位忠臣出来圆场,他说:“中期这个人也太狂妄了,要不是碰到陛下这样仁慈豁达的君主,而是碰到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恐怕中期就要掉脑袋了。”

秦昭王听了这位忠臣的话,心里美滋滋的,气很快就消了,中期也幸免一死。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聪明的大臣给秦昭王戴了一顶“仁慈豁达”的高帽,当众赞美了秦昭王,使之龙颜大悦,还救了中期一命,真可谓“一言救命”。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赞美可以让人绝处逢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享受。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赞美,毕竟赞美是一门艺术。因此,如果你想一句话笼络人心,就必须学习赞美的技巧。在赞美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拿捏好分寸,张弛有度,才能让人如痴如醉。

美国的“化妆品女王”玫琳凯特别善于赞美别人,常常让人受宠若惊,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她的推销。有一次,玫琳凯上门推销化妆品,开门后,看到一张冷淡的脸。玫琳凯理解主人的不悦,毕竟谁也不希望有人冒昧地上门推销。

在玫琳凯表明来意之后,女主人毫不客气地对玫琳凯说:“对不起,我现在没有钱,或许我哪天有钱了,会买你的化妆品。”

就在那短短的十几秒钟内,玫林凯敏锐地察觉到女主人怀里的狗价值不菲,非常名贵,知道女主人是假装没钱,想拒绝她。于是,玫琳凯笑着对她说:“你的小狗真可爱,一看就是名贵的狗。”

“那当然!”女主人见玫琳凯赞美自己的爱犬,马上露出了笑容。

“这么可爱的狗,你肯定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和培养吧?”

“是的,是的!”女主人开心地接话,并为玫琳凯介绍她为了照顾这条狗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

玫琳凯非常认真地听着,给女主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她插话道:“看你的小狗这么名贵,你肯定不是一般的阶层。就像这些化妆品一样,价格比较贵,只有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女士才享用得起。”

女主人已经对玫琳凯产生了好感,自然不会再拒绝,很爽快地买下了一套高档的化妆品。

从玫琳凯成功推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恰如其分的赞美,能给人沁人心脾的愉悦感,让人不知不觉间被俘虏了。玫琳凯在赞美客户的时候,提到了“身份”和“地位”,这对客户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和恭维,难怪能那么轻易地打动客户。

在赞美别人的时候,迎合对方的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要,具体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来详细分析:

赞美要迎合别人的身份。

赞美别人之前,要考虑别人的身份。如果不看身份,对什么样的人都用同样的赞美,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赞美为人父母者,可以把他们的孩子作为赞美的切入点,夸他们的孩子聪明伶俐,比夸他们更管用;赞美恋爱中的情侣,可以赞美他们般配,这比夸男的长得帅、女的长得漂亮更管用;赞美厨师,可以赞美他的厨艺高超,炒的菜是美味佳肴;赞美老师,可以把他的学生作为切入点,赞美他名师出高徒,等等。

赞美要迎合别人的地位。

地位,指的是在具体的团队组织中担任的职位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下级赞美上级,就要侧重于赞美上级的能力、权威和影响力,表现出钦佩之情;晚辈赞美长辈,就要侧重于赞美长辈的仁慈、智慧,表现出尊重之意;同事赞美同事,就不必表现得屈从和逢迎。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赞美更应该考虑别人的地位。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必要时候要学会说“不”

初次交女朋友,你觉得对方的长相让你爱不起来,但是由于她是上司介绍的,于是你不好意思开口拒绝。就这样,你装模作样地约会,让女孩误以为你对她一见倾心,时间越久,女孩陷得越深。到最后,你想拒绝时,却感到更加为难。

在服装店买衣服时,你挑选了一件款式和做工都不错的衬衫,但在价钱上,你却觉得不够实惠。你犹豫了很久,原本决定不买了,但是当你看到热情的售货员时,马上心软了,觉得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你最后咬咬牙,打开了钱包,买下了这件衬衫。

几个同事下班之后,拉着你去喝酒、唱歌,你本来有事要忙,但见同事们热情相邀,便不好意思拒绝,只好硬着头皮、装作高兴地去了。有了第一次,便有了第二次。今天这位同事请客,到了明天,你也得表示表示。可是你本意真的不喜欢这种活动,你感到很不自在。

……

不好意思说拒绝,觉得开不了口,但又表现得言不由衷,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欲藏又露。在这种情况下,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了你的内心,让你显得非常被动和尴尬。更重要的是,由于勉为其难,内心始终不畅快,你的表现可能有失妥当,甚至会引起别人的不快,这对你的人际关系也会造成影响。因此,不懂得说“不”的人往往不会快乐,也往往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好感。

老张平时爱说大话,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有亲戚在铁路局,春节买票有困难尽管找我,我一句话就帮你办了。”原本他只是吹牛逗乐,没想到朋友把这话传出去了。到了春节,同事老陈找到老张,让他帮忙买火车票。老张不好意思拒绝,硬着头皮答应了。结果,他凌晨两点起床排队,裹着军大衣站了六七个小时,最后却只给别人买了张站票。

没想到,当那位求助者拿到站票时,表情非常不悦:“你不是说有亲戚在铁路局吗?怎么连一张座位票都买不到呢?”言语中充满了怨气,这让老张打掉牙往肚里吞,有苦说不出来。

为什么不好意思呢?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国外研究机构有专家表示,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这样一种意识:“我有权利说‘不’,千万不要觉得拒绝别人是不好意思的事情。”有了这种意识,你在拒绝别人时才能心情坦荡,举止大方,态度明朗,避免被误解和猜疑。

当你说出“不”字时,也许对方一开始会觉得失望和遗憾,但由于你的态度和表情已经表达了你的坦诚,对方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淡化内心的不快。相反,如果你犹豫不定,不知道该不该拒绝,不知道该怎样拒绝,心里发虚、迟疑不决,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坦诚,误以为你的拒绝是找借口。

有些人可能觉得,为人就应该有风度,就应该大气,就应该给别人面子。因此,面对别人的要求时,做不到也不好意思拒绝,哪怕托人帮忙,也要帮别人把事给办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却有失理智。要知道,风度是风度,面子是面子,为了风度做好人,为了面子当白痴,这是愚蠢的行为。

真正聪明的人既懂得什么时候该拒绝,又善于巧妙地说出“不”字,赢得别人的宽容和体谅,丝毫不损害大家之间的关系。当然,这里头是有艺术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实用的拒绝技巧。

拒绝技巧1:诱导法

所谓诱导法,指的是一种幽默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拒绝术。这种拒绝法一般用于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比如,有个人向你打听公司的机密,你可以故作神秘地对他说:“如果我告诉你,你可以替我保密吗?”对方说:“我能。”你可以顺势说:“那我也能。”

拒绝技巧2:推托法

别人请你帮忙,而这件事你做不到时,你可以采取推托法拒绝。比如,顾客要求去你公司仓库看看,你可以说:“前几天经理刚宣布过,不准任何顾客进仓库,我怎能带你去呢?”再比如,有人要你帮忙给他找工作,你可以说:“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能做主的,而要好几个人商量决定。我把你的要求传达过去,让人事部讨论一下,你看怎么样?”

拒绝技巧3:委婉法

委婉拒绝法是为了避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打击别人的信心,也是为了避免别人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而使用的。一般来说,委婉拒绝法用来拒绝那些自尊心比较强的人,委婉拒绝是为了不伤害对方的面子,避免产生尴尬。比如,下属向你提了一个建议,你不想采用,可以对他说:“这个设想不错,只是目前条件不成熟。”“这倒是个好办法,但是老板可能不接受。”

拒绝技巧4:隐晦法

隐晦法拒绝比委婉法拒绝更加委婉,例如,公司老板想辞退一位员工,他对员工说:“小伙子,我真难以想象公司少了你会怎么样,不过我从下星期一开始想试试看。”再比如,某公司的领导不想承办某次活动,面对别人的劝说,他说:“我们公司的环境不太好,场地也有限,我看某某公司适合举办这种活动。”

总而言之,拒绝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来运用。另外,在拒绝的时候,为了避免造成不愉快,你一定要保持诚恳的态度,使用得体的语言,这样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 l5XpbqFc6HMFGZHONuAaTCHziu1LoTQwR8mg1U+CpKdmou16WGCGPtnQbYpFmXz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