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人的分寸,做事的尺度
牧原

第一章做人不能锋芒太露,强出风头会让你处处树敌

锋芒太露,容易没饭吃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锋芒毕露”,锋芒本意是刀剑的尖端,后人将之比作一个人的聪明才干。锋芒原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然而凡事都有利和弊,如果一个人锋芒太露,自恃有才而狂妄自大、目中无人,那结果就不尽如人意了。

古人一直告诫我们要大智若愚。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好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是如此。当智则智,当愚则愚,愚也是一种智。必要时,甚至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都是明智之举。明朝刘基云:“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意思是说,智者能带几分愚,就是天下的大智慧。

可惜很多人都不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他们认为自己聪明过人,有才气、能力强,故而沾沾自喜,看谁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朵花。这种人最容易没饭吃,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

三国时期的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建安初年,二十出头的祢衡初到许昌。有人劝他结交陈群、司马朗。祢衡说:“我,怎能跟杀猪的、卖酒的在一起?”有人又劝其参拜荀彧、赵稚长,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看厨房了。”这位才子唯独与少府孔融、主簿杨修意气相投,对人说:“孔文举是我大儿,杨德祖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由此可见他何等狂傲。

献帝初年间,大将军曹操有召见之意。祢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求才心切,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的官。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之中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个没趣。曹操恨祢衡入骨,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了自己的名声。

曹操心想像祢衡这样狂妄的人,迟早会惹来杀身之祸,便把祢衡送给荆州的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倔傲无礼而得罪众人。刘表也聪明,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管书记,起初干得也不错。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说话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竟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罗唆!”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其时,祢衡仅26岁。

祢衡本有一技之长,受人尊重,但他却没能因这一技之长受惠于世,反而恃一点文墨才气便轻看天下,最终冲撞权势人物被杀。这就是锋芒太露的下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才子和思维敏捷的官员。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众人不解其意,又不敢问。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得知是杨修看破自己的意思时,虽然口中夸赞,但“心甚忌之”。

又有一日,有人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杨修入内看见,竟毫不客气地取出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你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笑了,但心里却十分厌恶。

曹操怕遭人暗杀,常吩咐手下人说,自己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在地,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的确是梦中杀人,只有杨修一语道破天机,说曹操只是伪装。

不久,刘备亲自攻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正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

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回家。夏侯惇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罪把杨修斩了。

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才华横溢,其才盖主,但恃才放旷,无所顾忌,不懂得韬光养晦。殊不知,帝王将相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最怕部下功高盖主。而杨修偏碰上曹操这个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吗?所以,如果一个人总是喜欢显露自己的才干,那么他必然会遭受很多的挫折,这是做人太单纯的表现。

真正聪明的人都会掌握“度”。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在《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

一个才智出众的人,应该是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深藏若虚。若自以为了不起,过分炫耀自己,表面上看来像是聪明,其实却有点儿近乎无知,这样的人又如何不失败呢?

处处自命不凡,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

在这个世界上往往有两种强势的人,一种是站在高处,等着别人来仰视自己的人;一种是时刻处在低位,隐藏实力、明哲保身的人。站在高处的人总有一天会被人拉下来,身处低位的人却总是游刃有余,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同样都是强者,但是不同的姿态往往决定了不同的命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在于每个人都具有嫉妒心。

俗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棵树如果高于其他树木,那么就容易被风吹折;泥土堆高于河岸,就必定被水冲刷;一个人如果表现过于出众,那么必定会被人打压和排挤。做人如果自命不凡、行事高调,那么往往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攻击,而且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和对象。

薛道衡是隋唐时期著名的才子,他13岁时便能很流利地背出《左传》,被人称为天才,所以很早就官拜国史侍郎。隋炀帝登基后,听闻薛道衡的天才名声,非常迫切地想一睹其文采之风,于是下诏召他进宫面圣,想故意考验一下对方,于是命他现场作文一篇。薛道衡平时自视甚高,满心以为皇帝对自己的才学非常赞赏,于是挥笔就写下《高祖颂》,结果隋炀帝看完之后却表现了一些不满,对众人说:“这只是文辞漂亮而已。”

其实薛道衡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不应该在新皇帝面前过分赞扬隋高祖的功绩和能力;第二,不应该在喜欢表现自己的隋炀帝面前锋芒毕露。薛道衡不知人情世故,一味高调表现自我,这给隋炀帝造成了很不好的印象。

有一次,隋炀帝和大臣聊天,无意间夸口说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至于天下的那些什么文人志士,都不过是一些无病呻吟的小人物而已。大臣们听了连连点头,不过之后他们便利用皇帝的自大心理大做文章。几个人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说薛道衡仗着有几分才气,常常不听训示,更是藐视所有的读书人,认为没人比得上他,甚至不把皇上放在眼里。隋炀帝听到这番言语后非常生气,联想起上回的《高祖颂》,他怒火中烧,于是草草下令将薛道衡处以绞刑。

其实薛道衡并没有犯下什么滔天大罪,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平日太过自负,太喜欢表现自己,这种姿态刺激和威胁到了别人,以至于得罪了隋炀帝和大臣们,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所以做人还是应该保持低调,无论自己是否真有真才实学,都要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都要懂得降低姿态,要用低姿态来同别人打交道。如果把自己放在高位之上,那么只会招来嫉妒,被人狠狠排挤。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需要依靠良好的自我表现来吸引他人眼球的年代,这是一个需要搏命上位谋求发展机会的年代,所以每个人都希望高调地展示自我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事实上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并不是依靠外在的锋芒来展示的。山不显露自己的高度,不影响它的高耸云端;海不炫耀自己的深度,不影响它的容纳百川;大地不彰显自己的厚度,但是谁都不能取代它作为万物之主的地位。

欧洲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他们将两只猴子关在一起,然后每次给其中一只猴子吃黄瓜,然后喂另一只猴子吃香蕉。吃香蕉的猴子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结果导致吃黄瓜的猴子产生了很强的嫉妒心理,每次都攻击那只吃香蕉的猴子。而当两只猴子都吃黄瓜时,彼此也就相安无事了,这就是动物之间的嫉妒心理。而人作为灵长类动物,作为万物中最智慧的物种,嫉妒心实际上往往要重得多。人类在名利权势的争斗中,实际上更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更忍受不了他人的高姿态。

自命不凡实际上是一种虚荣心或者心理膨胀效应下的产物,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渴望自己的价值被展示出来,所以会选择用自命不凡的方法来压倒别人,选择用居高临下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可是,每个人都会有虚荣心,每个人都会有自我保护意识,你的自命不凡实际上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你的高调容易让人觉得卑微,正因为如此,大家会想办法打击你的气势,以获得新的人际平衡。

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沉住气,应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低调一些,高调的表现往往只是图一时之快,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但是对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没有任何帮助和好处的。一个人只有表现得越低调,你的能力才越经得起考验,比如丰实的稻穗往往低垂,它在低俯间具有充实的美;低俯的草,则往往更能经受风霜的考验,这就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每个人都想着如何能够出人头地,都想着技压一筹,成为人上之人,所以不免要高调行事,不免要高调做人。可是,越高调反而越容易成为他人攻击的对象,越强势越容易被人排挤。东晋道教学者葛洪说:“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那些总是摆出一副高姿态的人往往会被大家嫉妒和排斥。

一个人如果拥有过人的能力,拥有高于常人的智慧、地位、财富和名声,这些都是很好的竞争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善用这些优势,那么优势最终很可能会成为劣势。所以做人还是应该低调一些,要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要懂得保持低姿态,哪怕你站得比别人要高,也要尽量站在和别人一样的位置上来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让其他人放下防备之心,才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别做那只被枪瞄准的出头鸟

孔子曾经对人的心态做过一番非常深刻的表述:“不患贫而患不均。”意思就是说人们通常都不是很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贫穷,他们最害怕见到的就是分配不均衡,如果有人比自己富,有人比自己多,有人比自己更好,有人比自己更有才华,他们的内心就会失衡,就会不满。

正因为“不患贫而患不均”这种极端思想的存在,一个处于强势的人总是容易遭到别人的打压和排挤,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总是容易受到围攻,因为你的存在已经打破了集体生活圈中既定的生态平衡,你的存在会让所有人感受到威胁和不安。

也许很多人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志向,都有远大的目标,都想要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情,都想要成为最优秀、最成功的那一类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相互防备、相互猜疑,他们不希望有人先自己一步成功,不希望有人比自己更成功,所以一定会想办法扼杀那些最有能力的人,而且大家都会将那些出类拔萃且喜欢出风头的人当成最大的对手。正因为如此,贤能的人总是更容易受到外来的攻击,一旦他们出现了困难,也更容易引起别人幸灾乐祸的心理。

比如曾经因为“乌台诗案”而入狱的大文豪苏轼,在当时,很多人昧着良心攻击他,甚至想方设法羞辱他,因为苏轼实在太过于出色了,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人活在自己身边,所以当时的苏轼入狱几乎成了很多文人、小人的人生盛宴。最后当苏轼出狱时,也终于看透了社会,也参透了人生,终于领悟了伟人式的悲剧和悲哀。

事实上像苏东坡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毕竟这种“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思想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孙膑和庞涓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同门师兄弟,两个人原本应该互相爱护、互相扶持,应该成为最要好的兄弟,可是庞涓为人心胸狭窄,他非常嫉妒孙膑的学识和智慧均在自己之上,担心他会成为自己谋取功名的绊脚石。虽然自己比孙膑更早出山,而且庞涓也的确在魏王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可是当孙膑决定下山而且深受魏王器重时,庞涓再也坐不住了。而孙膑对这一切根本不知情,仍然想着建功立业,发挥出自己的绝世才华,所以不断在魏王面前展示自己,而这终于引起庞涓的不满,最终动了杀机。

后来,庞涓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功名,便设计陷害孙膑,将他打入死牢之中,不仅如此,他还恶毒地让人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致使他变成残废。到了这一步,庞涓仍然不死心,决定将这个心腹大患彻底消除,于是决定杀掉对方,幸好孙膑识破阴谋,在牢狱之中装疯才逃过一劫。

庞涓的恶毒之心的确是同门相残的祸首,但是直接的导火线其实在于孙膑,因为孙膑不通人情世故,处处在魏王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出风头的行为实际上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嫉妒,正因为如此,谁越冒尖,谁就越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所以当孙膑被陷害后,整个魏国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为他求情,这也证明了大家平时就对孙膑这只出头鸟心有不满。

能力出众是一个优势,如果你比别人更具实力,那么竞争能力无疑会得到提高,但是这种竞争优势不能明目张胆地摆在人前,你也不能仗着这种优势处处出风头,因为如果你把优势当成炫耀的资本,那么最后这种优势反而可能变成一种负担。

比如科学家发现南美丛林中有一种鸟儿非常漂亮,它们身上的羽毛很长,而且色彩艳丽,当它们求偶时,就会张开翅膀向异性炫耀自己鲜艳美丽的羽毛,以此来增加繁殖的机会。这原本是进化赋予的优势,可事实上,这种鸟儿常常在求偶的时候遭到猎杀,因为当它们张开翅膀炫耀的时候,鲜艳的颜色很容易吸引猎手,所以越是出风头的鸟,结果越容易成为猎手捕食的对象。

我们的高调表现往往就像鸟儿身上最显眼、最鲜艳的羽毛一样,平时它会是美的象征,是你区别于众人的标志,但是这种鲜艳的色彩会更快地吸引敌人的目光,因此它也有可能成为他人最合适的瞄准器和活靶子。所以鲜艳的羽毛往往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危害却很大,平时最好还是要懂得隐藏起来,不要到处去招摇,以免给自己招来无妄之灾。

都说枪打出头鸟,越是活跃,越是想要出风头,就越容易成为别人枪口下的亡魂,因为没有人愿意看见别人比自己好,也没有人愿意自己被人踩在脚下。当你高高在上、出类拔萃时,大家自然会将矛头对准你,不仅如此,外面那些放冷枪的人也会率先拿你开刀。做人还是低调谨慎一些为好,一个聪明的人,一个通世故的人,即便自己真的有超于常人的才学,也不会轻易在人前展示和显露出来,反而会沉住气让自己看起来更为低调一些,他们不会站出来当出头鸟,不会飞到比别人更高的枝头上去,更不会抢了别人的风头。

佛陀在告诫自己的徒弟时说:“如果你有十分的才能,那么就要隐藏起五分,这五分是用来自保的。”做人也应该如此,不要总是想着出人头地,不要总是想着如何去赢得更多的喝彩,其实在你征服所有的喝彩之前,不妨先隐藏一下自己的实力,莫贪图一时之快,而让自己的生活毁于别人的攻击。

你没有那么多观众,干嘛活得那么累

著名的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是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在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狂想的方式,而且习惯于特立独行的表白以及疯狂的表演欲望,这样一来他的作品总是显得很另类。有人对此颇为不屑,认为达利的作品全是垃圾,而且根本没有多少人能够看懂。达利没有辩解,反而高傲地说:“我的画永远都只为自己而创作,我根本不在意你是不是喜欢它。”

很多时候,我们却并没有达利的洒脱不羁,每当自己做一件事时,总觉得别人在关注自己,总是太过在意别人的感受,事实上,当你站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也许并没有什么观众,因此你没有必要继续那么辛苦地演戏,没有必要委屈自己去迁就别人。人不应该活得太累,只要认真做好自己,只要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了。没有必要为别人活着,更没有必要为别人活得那么累。

每个人只要活着,就会和周围的人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别人,没有人是能够独立存在着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意别人怎样说自己,在意别人怎样看待自己,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有时候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甚至委屈自己去生活,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行事,这样的活法往往很憋屈,也很压抑,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

其实每个人都要过自己的日子,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去追求,因此不需要总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需要总是去考虑别人的想法和看法,更没有什么必要总是迁就别人的意思去做。我们常常说自己要表现得更好一些,要争取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要争取成为完美的人,争取将事情做得完美。

但实际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虽然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自己的价值被人肯定,没有人希望看见自己被人排斥和否定,但是一个人是不可能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即便你做到再好再完美,依然会有人唱反调,依然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依然会有人站出来投反对票,或者泼你冷水。社会学家说一个人的周围总有30%的人不愿意接受你的存在,总是有30%的人不相信你,想要完全讨好别人根本就行不通。

每个人都应该沉住气,要懂得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其实不妨想一想,我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观众,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观众,别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根本就不会在意你在做些什么,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总是去尝试着照顾别人的想法。能够为他人着想本身是好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过自己的生活,人生的路始终都是为自己走的,我们应当为自己而活,按照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方式去追求人生。我们根本没有那样的时间和精力去顾及更多人的想法,没有时间去为别人而活。

在钢琴家肖邦还没有成名之前,他曾辗转各地去演出,可是他的演出从来就没有得到别人的赞赏。匈牙利钢琴大师李斯特看到肖邦的表演后却非常吃惊,觉得这个人将来必定会成为名家,当然他也指出了肖邦身上的问题,他发现肖邦在演奏的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左顾右盼,总是会特别在意观众对自己演出的反应,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到观众的冷落,导致肖邦非常敏感,总是想办法来讨好观众,而恰恰是这些细节上的疏忽导致演出容易出现问题,至少证明了肖邦没有尽全力去演出,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感情。

了解情况后,李斯特决定帮助他,于是他将肖邦带到法国,然后让他在剧场里表演,但是为了防止肖邦分神,他建议剧场里的灯全部熄灭,这样一来,观众能够用心倾听演出,而肖邦也不会因为观众的反应而受到打扰。结果这个演出方法很成功,观众们几乎是屏住呼吸听完肖邦的钢琴曲,而肖邦也终于静下心来认真完成了演出,这一次使得法国人一下子见识到了肖邦的钢琴魅力,很快喜欢上了他,而肖邦凭借这场独特的演出很快扬名欧洲。

其实肖邦一开始之所以没有受到观众的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内心的杂念太多,总是过于在乎观众的表现,却忽视了表演的本质,因此没有办法静下心来表演,这样演出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当他放下心魔,能够为自己专心表演,这时所有的感情和才华都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来,艺术的感染力自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过分讨好别人,过分迁就别人的意愿,那么就很容易迷失自己,不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不清楚什么才最适合自己,最终只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痛苦。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是为了让自己可以过得更加开心快乐和幸福,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简单来对待生活呢?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追求人生呢?人生没有必要活得那么麻烦、那么累,我们也没有任何必要去取悦别人。如果说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那么我们没有必要为所有的观众去演出,更多时候,我们应该为自己去表演,哪怕台下没有一个观众,我们也应该给自己一点掌声,应该为自己好好表演一次。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放松自己,应该用淡定的心态来评价自己的生活,要知道别人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审判者,也无法决定我们人生的好坏,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呢?人生的确需要观众,但是最重要的那个观众首先应该是自己,我们的表现首先就应该对得起自己。生活没有必要去多想,也没有必要老是盯着别人不放,凡事不妨洒脱一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把风头留给别人,把“风采”留给自己

都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生活这场戏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戏份,既然是戏,那么就一定会有生旦净末丑,就一定会存在主角和配角。从个人的情感角度出发,自然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主角,成为舞台上最闪亮的明星,不过当你想方设法当主角,当你想方设法在舞台上闪耀全场时,也许会遭受到外界更多的攻击。

其实,想要演好一出戏,想要让自己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演好一出完美的戏,那么就总是要有人甘愿作出牺牲,总是要有人来担任配角,要成为衬托红花的绿叶。正因为如此,聪明的人总是能够退居二线,主动隐藏自己的锋芒,充当别人的绿叶,尽量释放出陪衬者的价值,尽量把风头让给别人,因为他们明白如果自己当仁不让,总是要争着抢着出风头,那么戏剧也许会以悲剧收场。

1946年,22岁的艾柯卡第一次来到福特公司面试,然后他顺利成为福特公司里一名普通的汽车销售员,其实汽车销售员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职业,但是年轻气盛的艾柯卡立志要在公司里做出一番成就,他觉得进入福特公司就是一个发展机会,于是非常努力地工作,加上他本身就具备成为一名优秀销售员的潜质,所以他的汽车总是要比别人卖得多,卖得好。随着业绩的不断攀升,艾柯卡的能力受到上司的重视,于是他很快就获得了提拔,而且提拔的速度很惊人,没过多久,艾柯卡就依靠出色业绩而成为华盛顿特区的经理。

可以说,艾柯卡一时之间几乎成了整个福特公司的名人,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着创造更大的业绩,他所想的就是进入福特高层,这样他才有机会做更多的事,才有更多的机会成就自己的理想,所以他仍然拼命工作,希望可以用自己的表现征服所有的高层领导。果不其然,艾柯卡很快就被调到福特公司的总部,高层破天荒地决定让他担任汽车和卡车两个销售部门的经理,这样疯狂的狂飙突进在福特公司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由此可见公司内部对他个人能力的器重,而此时的他也正式进入福特公司的核心阶层。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福特公司的总裁亨利·福特近距离观察了艾柯卡,他觉得艾柯卡是难得的人才,一定会将福特的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最终还是说服了董事会,然后将艾柯卡提拔到公司副总裁的位置上。这时候的艾柯卡已经是仅次于福特的二把手了,而他的强势表现几乎震动了整个汽车行业。

公司里所有的人都把他当成一个神话来对待,整个汽车行业的人也在乐此不疲地谈论这个突然崛起的强人,艾柯卡的名字一下子就成了整个福特公司的代言人,但事实上这个公司的当家人和代言人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亨利·福特。对于一个几乎将所有功劳都揽于一身的人才,亨利·福特的心中是五味杂陈,他曾经是这家公司的荣耀所在,如今一个外人竟然抢走了所有的功劳和荣耀,这个总裁突然之间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影响。

在一次例行会议上,亨利·福特开除了艾柯卡,对于这次的事件,除了当事人之外,根本没有人知道公司里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艾柯卡被辞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但谁都知道真正的导火线也许就是他的功高震主。试问一个抢走自己所有风头的人,你还会愿意将他留在身边吗?

其实,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每个人都想要成为群体的焦点,想要成为舞台的明星,但是明星也许只有一个,真正站在聚光灯下的人也许只有一个,你想要去争取,别人同样也在下苦功夫琢磨,这样一来无疑就将自己摆在别人的对立面去了,这样你就无形中为自己树立了更多的对手和敌人。事实上,最好的办法就是沉住气,坚持退让一步,将风头让给别人,不仅如此,最好还要主动去衬托别人的风采。这样既能够满足对方的虚荣心,那么无疑就抓住了对方的心,并成功取得对方的信任。同时也能够寻求自保,并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就像是电影中的主角和配角一样,比如周星驰的电影中就有很多黄金配角,没有了这些配角,那么周星驰的电影就会失去色彩,当然如果让这些配角来担当主角,那么整部电影也会失去味道。所以好的配角总是懂得将风头留给主角,总是懂得尽可能衬托他人,而事实上他们这样做也能够最大化地体现自己的价值,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风采。

对于演员来说,要把舞台的风采留给主角;对于员工来说,就要把所有的风头留给领导;对于球员来说,要懂得把风头留给最强势的队员。做人要懂得不与人争功,甚至主动把功劳让给别人;要懂得适当隐藏自己的实力,尽量突出别人的能力;做人不能越俎代庖,不要去做自己工作范围以外的事情。只有想办法衬托别人,只有想办法将风头留给别人,你的存在才会更让人放心,你的存在才会慢慢凸显出应有的价值。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有时候,我们要懂得“退位让贤”,要懂得不贪功不邀功,要懂得当一个知心的绿叶,只有适当隐藏自己的风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见解再高明,也不能把别人踩到脚下

在很久以前,人们都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有个年轻的科学家某一天突发奇想地猜测这个世界会不会存在黑色的天鹅,而当他说出自己的疑惑时,很多人都笑话他,认为这个科学家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对于科学的事情一窍不通,很多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甚至认为这个科学家简直就是辱没了科学这两个字,于是忍不住对他百般讥讽。

但是当欧洲第一批探险家和航海家踏上澳大利亚这片神奇的土地时,意外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存在类似黑色天鹅的东西,于是将黑天鹅的消息带回欧洲,年轻的科学家欣喜若狂,于是开始着手自己的研究。这时候那些老科学家跳出来驳斥这种研究,认为黑天鹅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他们建议永久地压制这个不负责任的科学家。其实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老科学家们并没有错,但是他们过于自大和极端的做法让人无法忍受,年轻科学家非常不甘心,于是跟随探险家来到澳大利亚,并最终带回了样本。这个时候,大家才为年轻的科学家平反,而那些先前的反对者,那些自认为见多识广的人此时羞愧得无地自容。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坚持己见,而且还见不得那些和自己有差异的观点,尤其是当我们自己占理时,更是要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我们不要认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比别人高明,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别人更好,就刻意去贬低和否定别人。其实,无论自己是对还是错,都应该保持低姿态,都要谦卑地看待别人的观点,哪怕别人的想法不合情理,也要懂得去尊重对方。自以为占了理,就有理由贬低别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就可以得理不饶人,这种想法和心态只会让别人更加讨厌你。

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但是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想法和价值观,对于同一件事物,人们常常会因为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难免会产生分歧。出现分歧的时候,我们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别人,也不要认为自己有理,就将别人的想法贬得一无是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虽然这种想法不一定正确,但是你也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即便要反驳,有时候也应该以退为进,而不是直接去否定别人,更不能觉得自己有理而贬低别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做人还是应该为他人的面子着想,要给别人留下余地。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方军队由于缺乏优秀的将领,导致战事失败,节节败退,当时林肯向北方的联邦军队举荐格兰特将军,但是这个要求被拒绝了,其实格兰特将军是一个非常有领导能力的军事家,他非常适合主帅的位置。不过高层人员并不这么想,林肯没有同他们争辩,更没有认为他们对军事一窍不通,而是顺从了大家的意思。

一段时间之后,北方军队再次遭遇失利,军队不断后撤,而新任的主帅依然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大家只能再次换帅。这时候林肯再次举荐了格兰特,可是大家还是不同意,林肯知道战事紧迫,不能再拖了,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反驳众人,据理力争,而是再次选择妥协。第三任主帅上任之后,战况没有什么起色,北方军队仍然再吃败仗,这个时候,林肯又一次举荐了格兰特,结果大家没有办法可想,只能勉强同意,结果格兰特很快就带领军队扭转了颓势,并最终打败了南方军队。

后来有人问林肯:“您的眼光真的很不错,格兰特将军真的是带兵打仗的不二人选,可是您当初为什么不坚持力排众议呢?”林肯笑着说:“如果我强硬地和其他人对着干,那么格兰特将军就永远也不会成为统帅。而事实上其他人的想法并非都是错的,他们也很有远见,至少在很多方面,他们所考虑的东西要比我更多。”林肯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而与众人争吵,甚至是颐指气使,更没有在事后落井下石,而是让别人有台阶可下,这种低调谦卑的姿态自然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欢迎。

其实,出现分歧和误会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别人的想法一棒子打死,更不能直接将别人的想法无视掉。哪怕自己的见解再高明,哪怕自己的想法再合理正确,也要懂得退让一步,要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尊重,同时也能够冷静下来倾听你的观点。

韩信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的确无人能及,但正因为如此,他总是目中无人,瞧不起其他将领,比如,他就非常看不起樊哙这样的人,甚至嘲笑对方是个不会打仗的莽夫。每次谈论起战事,只要别人说起什么观点,他就一个劲地反驳和嘲笑。长期如此,他的人缘就变得很差,以至于最后他被吕后设计陷害时,很多人反而拍手称快。

所以做人还是低调一些为妙,一个人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要轻易就去反驳别人,更不要轻易去轻视和否定别人的想法,这是一种交际上的修养。英国心理学家欧弗斯托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说服别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对方提出观点的时候,不提什么反对意见,而是先赞同,然后慢慢说服对方,这就是著名的欧弗斯托法则。在日常的交际中,我们未必都会用到这个法则,未必一定要说服别人,但是对别人的观点保持应有的尊重是必要的,无论对方说了什么,都要先沉住气,认真听完,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低调礼貌的表现实际上能够为我们赢得更多的尊重,我们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无所争未必就无所为

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不过中国人其实向来都不主张“争”,老子说过做人要讲究“无为而治”,孔子则主张为人处世要坚持“中庸之道”,庄子看得更开一些,他追求的是一种“逍遥”状态,更是与世无争,而到了墨子这里,他倡导的是“非攻”,等到郑板桥出现的时候,更是要求做到“难得糊涂”。虽然不同时代的社会法则不一样,但是本质上还是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中国的哲学家们提倡的还是“不争”,也就是说要主动避让和隐藏,不要和别人直接发生冲突。

当然所谓的“无所争”其实并不是“无作为”和“不作为”,“无所争”其实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一种低调的处世风格,它要求我们能够适时沉住气,能够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和野心,能够让自己更加安全地和别人相处,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

历史上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其实就是无为而治的一种结果,汉高祖刘邦由于多年征战,加上内斗不断,导致国力空虚,再也无力进行战争。为了振兴汉室,汉文帝开始采用老子的无为之道,不兴战事,不搞各种大工程,不建造奢侈的宫苑,不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汉景帝也跟随父亲的脚步,什么也不做,就连匈奴人他也采取怀柔政策和和亲政策,主动向对方求和,将本朝的公主嫁过去,并且给予对方更多的马匹和绸缎。

当时,有很多人批评这两位皇帝,认为这两个人懦弱无能,只懂得一味妥协和退让,完全失去了大国的风度,但事实上,正是因为两个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去争,才使得汉朝能够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并且迅速壮大起来。而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国家已经变得很强大了,所以这时候,汉武帝才有了征战四方、驱除鞑虏的雄才伟略。

即便是现代社会,有很多人仍然采用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总统里根,里根曾经购买过英文版的《道德经》,他非常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意思是说圣人不妄逞权能,所以不会失败;不抗拒渐进的演变,没有执念之心,所以不会使局面失控,也不会失去什么。

很多总统一上台都会说自己在任期内将会做些什么、将会实现什么目标,但那时大多数都是一个幌子,很少有人能够达成目标的,而里根总统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干脆什么也不去承诺,什么也不去做。他曾在国情咨文中表达了他治理国家的原则,那就是将权力充分授予人民,让政府扮演一个无为的角色,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正因为如此,在他任期内,几乎所有的美国阶层收入都得到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死对头前苏联却在各种改革中败下阵来,最终解体。

所以说“无所争”并非是无所为,也并非是无所得,一个人无论得势还是失势,都应该保持冷静,要能够沉住气,不要为了一时的威风,不要为了解一时之气而做出什么冲动的决定。其实有时候退让一步,或者静下心来什么也不去做,反而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生存时间和发展空间。因为你什么也不做时,就不会对别人造成威胁,那么别人自然不会对你发起攻击,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韬光养晦,慢慢壮大自己的实力,从而为日后的生存增加筹码。

在动物世界中,豹子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杀手,基本上没有什么天敌,但是当它遇到鬣狗时,总是远远地躲避,哪怕对方抢走自己的食物,它也不会冒然发起攻击,而是非常理性地离开。其实按照攻击能力来说,豹子未必会输给鬣狗,但是豹子从来不会冒这种风险,因为它通常都是独居动物,而且是依靠速度吃饭的,如果和鬣狗发生冲突而导致自己受伤,那么它的生存机会就会很渺茫,所以它情愿将食物拱手相让,什么也不争,而且它完全有能力再捕获新的猎物,这种代价显然要比和鬣狗直接发生冲突要小得多。

所以有时候还是应该低调一些,该示弱的时候一定要沉住气低头示弱,不要逞一时之勇,更不能盲目冲动地去争、去抢。其实,当你退让在一旁,什么也不做的时候,恰恰是对自己最大的帮助,因为你得到了更多壮大的空间和机会。当你什么也不去做的时候,事情反而能够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菲尔·杰克逊是NBA历史上最著名的教练之一,除了三角进攻,他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执教理念,那就是不轻易叫暂停,他从来不会和其他教练一样动不动叫暂停,他觉得不应该去打断球员的节奏,应该给予球员更多自由发挥的余地,正因为如此,他带领的球队总是总冠军的热门。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看你做了多少,而是看你做了什么,看你如何去做的。很多时候我们渴望去做到更多,渴望去争取和获得更多的东西,但事实上做得多、争得多不一定是好事,而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做也不见得就一无是处,不见得会一无所有。其实,当你低调地面对生活,面对对手时,你的无为其实为自己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做人的真正境界应该是不争之争。

没有找好自己的定位,怎么能有精彩的人生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经说过:“如果你在游戏中感到很痛苦,那说明你的玩法选错了。”可以说,如果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出差错,总是感到迷惑和失落,总是无法准确把握目标,那么也许是因为我们本身的定位出现了差错。

有很多人常常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在整个团队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比如一些职场人士,常常弄不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应该处在何种位置,往往是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别人怎么做他也跟着怎么做,因此总是会觉得自己在团队中是多余的,而且还常常不受欢迎,破坏整体的工作节奏和工作氛围,无论做什么都存在一种违和感。这就是定位不清带来的后果,你会在社会生活中迷失自己。

其实人生就像是演戏,每个人都想要演好一出戏,想办法成为舞台上最好的演员,那么怎样做才能打造一个最好的自己,打造一个最好的演员呢?每个人都应该找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都应该清楚自己最适合演什么、最适合怎么去演。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戏路,演出才会精彩,我们也才能够将角色演活。一旦你觉得自己的演出生硬别扭,一旦你觉得自己和舞台的节奏相脱节,那么肯定是因为选错了角色,选错了戏路。

其实无论做什么,都要沉住气,都要认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因为只有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的东西,你才能够将这些东西做到极致。每个人都拥有选择的机会,但是最好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去做那些最能带来成就感、最光鲜的事情,不要总是心浮气躁地被那些“好项目”所引诱,那些“好”东西未必适合你,一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成功才更有保障。

社会就像是一张大拼图,每个人都是这张拼图中的一个部分,想要让自己在社会中发挥最大的价值,那么就要懂得将自己安放在最适合的位置,这样你才能成为整张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才会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就像唐僧师徒一样,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最应该做也最擅长去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团队。如果唐僧去打妖怪,孙悟空去挑担子,猪八戒来领导团队,沙僧来当开心果,那么整个团队也就不会获得成功,他们中的每个人也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点,我就能够撬动整个地球。”其实,很多时候成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我们需要找准一个点,找准一个能够改变人生的点,只要你了解自己最擅长什么,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坚持下去,那么你的能力、价值就会成倍地放大,你成功的机会也会不断增加。

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在这里,刘邦将张良当成了谋士,然后让萧何管理后勤保障工作,对于韩信,刘邦让他带兵打仗,可见每个人都有了最合理的安排,而对于自己,刘邦的定位就是一个领导者,没有多少实际的专业技能,但是领导和管理能力一流,所以他适合当一个好领导。

刘邦有一次和韩信谈话,两个人说到了带兵打仗的事,刘邦突发奇想地问:“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毫不客气地说:“最多十万。”刘邦听了不是很高兴,于是接着问:“那你呢?”韩信自信地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这样的话无疑会惹怒刘邦,但是韩信接着说:“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言下之意,韩信虽然能够带兵,但是刘邦能够带将。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意思就是说,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算的人用不着任何工具;善于封闭的人不设机关也没有人能打开;善于束缚的人看不到绳结却没有人能解脱。圣人一贯善于挽救人,就不存在没有用的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力,就不会有废物。这就叫做因循自然的智慧。可见刘邦就是那样大智大慧的人。

对于每个人而言,想要获得成功,想要让自己获得更加精彩的人生,就不要盲目地做事,不要盲目地设定工作计划,应该先沉住气,应该先沉下心,慢慢分析自己,给自己一个最准确的定位,了解自己最应该做些什么,了解自己最适合担任怎样的社会角色。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定位人生实际上就是磨刀的过程,定位找准了,也就意味着刀被磨快了,这样一来工作的时候就能够事半功倍,那么离成功也就能够越来越接近。 BISklBMDUI0WCSXPwN+/gVa4jrE0lGrWxiLBG28wUw/dWEDBlM6rVx3t43F5Z2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