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别太任性,口无遮拦就会祸从口出

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跳。同样一句话,说法不一样,收效也不一样。因此,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切忌太任性。三国时期,诸葛亮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挡住了百万曹军。真正的强者,从来不需要巧舌如簧,关键要说得够狠、够有力、够聪明,不但把话说进人的心里,还要征服人心,获取人心。

管好自己的舌头,别说不该说的话

春秋末年的儒家名师曾子,是一个很有名望和才学的人,作为儒学的传承人,他一生都恪守中庸之道,凡事都主张平和,从来没有真正得罪过别人,因为他平时做人很谨慎,说话也从不乱说,有时候明明自己有什么想法,他也不会轻易表露出来。他做人做事总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至于每次说话之后,他都要深深自省,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过什么,即便到了临死前,他还在担心自己曾经是不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甚至非常不放心地问弟子们自己的手和脚是不是还在。

其实,曾子的为人处世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或者说更像是一个大笑话,但事实上,正因为他处处小心谨慎,能够克制自己的嘴巴,他的一生才会平平稳稳,不曾有过什么坎坷经历。我们做人也要学习曾子的谨慎,尤其是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能说的话尽量少说,不能说的话要烂在肚子里,不要轻易说出口,无论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都不要把实话说出来,因为很多不该说的话实际上像一把利剑,既容易刺伤别人,也容易划伤自己,所以最好还是放在肚子里消化掉比较安全。

生活中有很多直性子的人,常常一激动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有什么就说什么,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的人看上去非常耿直可爱,可是因为说话太直往往被人讨厌和排斥。事实上说话很直爽的人往往不够委婉,所以当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时,就会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提出来;当他们表达不满的时候,就会当面批评和抗议;当他们觉得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会直接指正出来。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只是说出了真话,但是在别人看来,有可能会产生误会,认为你在针对他。其实做人还是要圆滑一些,要知道你的肺腑之言不一定就是好话,即便你真的对别人不满,也不要当面就把矛盾公开,这样只会让双方的冲突升级。有些东西也许是你看不惯的,但是即便看不惯也要懂得去接受它的存在,你不想面对的话,不妨选择沉默面对,尽量让它消失在肚子里,说出来也许会成为一个定时炸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比较黑暗的时期,各股政治势力互相对抗,常常弄得民不聊生,而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很多当权者都会选择拉拢当时的名人和世族,一些非常有名望有才学的人因此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为了防止受到政治迫害,很多人干脆选择隐居,逃离是非。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当时的名士,不仅长得挺拔俊美,而且才识渊博,深得当权者的重视,不过他这个人比较直率,不喜欢和当权者交往,也不稀罕官场的名利地位,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没有入仕之心,每天都和亲近的朋友们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乐,除此之外,他甚至喜欢打铁。

尽管远离是非之地,但是嵇康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往往招来祸患。某一天,朝臣钟会听闻大才子嵇康在打铁,于是借着拜访的名义前来炫耀,当时钟会驾着非常豪华的车辇来找嵇康。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知道钟会是故意来炫耀自己的排场和地位的,不过钟会的确是当权者司马昭身边的大红人,很多人都会敬他三分,嵇康原本可以做做样子,给钟会一些面子,这样实际上也就相安无事了。可是嵇康是个直性子,他看不惯钟会在自己面前卖弄,于是就故意装作没看见对方,这让钟会感到非常尴尬,他原本想在嵇康这个大文人面前炫耀,没想到遭了这样的冷落,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准备怏怏离开。

本来这件事就此作罢了,可是嵇康偏偏藏不住心里的不满,他不无讽刺地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句话摆明了就是不给钟会面子,钟会非常生气,于是恶狠狠地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两个人如此精简的一问一答,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对话,可是这一番对话的背后却隐含着浓浓的杀机。钟会由此心怀怨恨,经常在司马昭面前说嵇康的坏话,而嵇康也因为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个性而得罪了这位权臣,可以说嵇康最终被司马氏杀害与这事有很大关系。

一个圆滑的人不一定总是要懂得说好话,但是一定要懂得把话说好,不中听的话可以委婉来说,或者选择不说,这些话虽然也是真话,可是真话未必受人欢迎,这是每个人在说话时应该掌握的技巧。所以即便你对人心怀不满,即便你对别人的行为有意见,即便你想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有些话的确不方便当面说出来,做人还是应该沉住气,要懂得掩饰自己,在某些情况下,要懂得撒谎,要懂得口是心非。对于那些不该说的话最好还是放在心里,不要轻易说出来,以免伤害和刺激别人,从而对自己不利。

佛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很多话本身可能是实在话,是真心话,但是这些话往往带着刺,带着毒,你说出来不仅会伤害到别人,而且最终会伤害到自己,与其这样,还不如三缄其口,什么都不说。其实当你隐忍着什么也不说时,事情往往也会就此作罢,你当然也不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做不到的事情,别轻易许诺

吹牛皮说大话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更喜欢和诚实的人打交道,所以夸夸其谈的人往往并不受欢迎。面子是群体生活的产物,如果单纯用独立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那么,无所谓面子不面子,但一旦站到了群体中间,面对亲戚朋友或者陌生人时,面子就毫无声息地出现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在自言自语时,往往不会说什么大话,只有在人前才有突显面子的想法和欲望。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当朋友们的请求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时,一定要实话实说,千万不可因为贪图一时的面子而满口答应,否则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一边是一时的面子,另一边是做人的最基本信誉,想必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知道孰重孰轻。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些人改不掉说大话的毛病,为了显示自己的神通广大,不管能否解决问题,先赚足面子再说,殊不知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是不可能长久的。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常常告诫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做出的承诺就好比是泼出去的水,无论怎样都是不可收回的,这就要求人们在许诺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否则便会丢掉自己的信誉,从而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交活动,毕竟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交朋友。

直到今天,中国古代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仍然广为流传,尽管朝代经过了无数次更迭,时代也早已变迁,但言而有信的美德从来都没有改变。做人要言出必行,做事要说到做到。现代社会,做生意赚钱要说话算数,交朋友更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随口说大话注定是会被众人唾弃的,言过其实的许诺损伤的不仅是信誉,还有朋友的信任和真挚的情感。

在一年一度的同学聚会上,大家敞开心扉热情地彼此交谈着。事业有成、家庭生活幸福的小于十分自然地成为大伙关注的焦点。在众多同学中,小于是唯一开公司的。经过几年的辛苦打拼,如今他公司的经营状况已经趋于稳定,盈利水平也是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逐渐上升。

相对于普通上班族的同学来说,小于自然要富裕得多,他在公司所在地的富人区买了独栋别墅,为了让妻子和儿子生活得更加惬意,还专门请了阿姨做饭。“小于,小于,赶紧说说你的致富经,我们可是还挣扎在温饱线上呢!”饭桌上不知是谁先开了口,紧接着大家一片附和声,小于瞬间就成了整个饭桌上的焦点人物。

对于众人艳羡的眼光,小于可谓十分受用,在觥筹交错中,他颇有一种衣锦还乡的风光之感,于是便神采奕奕地讲起了自己的发家之道以及投资技巧等。转眼,聚会便接近了尾声,当小于准备掐掉手中的半支烟时,曾经的好哥们大胖瞅准机会凑了过来。

“兄弟,我这有一个很不错的项目,肯定能赚钱,但就是缺资金,你财大气粗,能不能帮我一把?只需要投资20万,对于你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怎么样,有兴趣吗?”大胖一脸诚恳地望着小于,等待着他的回答。

在整个同学聚会上,小于被同学们当成最成功最富有的人,如今的他自然不愿意自己打自己的脸,所以随口回答道:“投资才20万啊,这还不容易,就算不赚钱,凭咱们的交情,我也肯定会帮忙。”大胖一听整张脸都笑开了花,他随口接道:“实在是太好了,我回去就写一份投资计划书,只要你的投资到位,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小于回应道:“好说,好说。”

一周后,大胖带着自己的投资计划书来到了小于的公司,并讲述了详细的计划方案,然而此时的小于却犯了难。他在同学聚会上不过是说说而已,根本没有投资的打算,尽管公司已经步入正轨,但所需要的流动资金也不是一个小数目,20万不多,但如果真抽调出20万给大胖投资,那么,公司的运营肯定会出现问题。由于太顾及面子,所以小于并不愿意承认自己资金紧张,所以便撒谎说自己喝醉了,并不记得有这回事。

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大胖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已经有了看法,既然做不到当初就不要说,说了到临头反倒不承认了,这实在不是君子之为。在大胖看来,小于只会开空头支票,根本不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从此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冷漠。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轻易许诺。刘墉曾经说过,不要在必输的时候逞英雄,也不必在无理的环境下讲道理。否则,你就永远没有讲道理的机会了。其实信义也是如此,一旦我们失信于人,那么要想再得到对方的信任就十分困难了,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空头支票,否则只能伤了别人,害了自己。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真能为对方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这固然是好事,但办事说话一定要量力而行,切不可红唇白牙说大话。尤其是在许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分寸,不要把话说得太满。有时候,并不是全力以赴就能事事顺利,因为很多客观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在正常情况下能做到的事情,放到特定环境中,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许诺不可过于草率。

若逞一时之勇,怎得万世英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人对如此深刻的道理置若罔闻。有些事明知做不到,但为了一时的面子,为了脸上有光,他们丝毫不顾及是否会因此失信,反倒是大包大揽,以至于最后不仅丢了面子,还丢了朋友与做人的尊严。倘若做不到,就不要为了逞强而许诺,只要我们向朋友说清,肯定能够赢得对方的理解,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通情达理的。

那么,社会交往中的面子难道就不要了吗?面子要不要,关键是要看事情的“面子价值”和长远利益。逞一时的口舌之快,许诺的那一刻,虽然面子十足,但这样的面子就像肥皂泡,阳光下五光十色,十分漂亮,但迟早都会破碎,到时候岂不是更没面子?有里子的面子才是真面子,所以先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追求面子,才不会徒劳无功,毫无意义。

即便是手握真理,也别咄咄逼人

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很多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喜欢用一些犀利的语言,以咄咄逼人的态度,去表明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在语言上战胜对方。但是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是任人宰割的小羊羔,所以咄咄逼人并不是件好事,因为这样做并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牺牲别人去做一件有利自己的事已经不妥当,硬把这件事当做对别人的一种慷慨和施予,就是自欺欺人的行为。而且,到头来必定是失败的。”

任何人内心都有自尊,适当地给人台阶下,才能求得人际的和谐。当一个人肆无忌惮地挥着道理的“鞭子”,闯入别人的内心领地,一味冲动地捅破这张网时,结果只会引起对方强烈的抵抗和反感。而使用委婉的语言,既不得罪人,又能达到目的,才是聪明人该去努力的方向。若与人在语言上交锋,应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即使道理在你这边,也不要咄咄逼人。当你把对方逼到绝路上时,别忘了自己面前也是悬崖。因此,收敛锋芒,既能避免伤害他人,更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当我们每次和别人意见相左时,就该问问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究竟是该咄咄逼人与人斗争到底,还是软弱屈服、妥协让步?作家三毛告诉我们:“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令人心服。”因此,你在说话之前,如果能先去掉霸气、傲气,换成和气,那么就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也能更好地收获人缘。

“不轻易指责别人”,是美国前总统林肯最伟大的优点之一,这也是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借鉴的地方。但是林肯年轻的时候比较狂妄,待人处世不够谨慎,喜欢咄咄逼人。

那时,林肯一旦发现对方的错误就爱写信指责,有时还会将这些信故意扔在路上,让过路的人能够拾起看到。一次,林肯手下的一位将军因判断失误而错失了一次取胜的良机,林肯知道后非常愤怒。他马上坐下来,给这位将军写了一封信。林肯在纸上发泄完之后,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他突然觉得:也许我有些操之过急了,我没有在战场上,而是在白宫里安静地坐着,我命令将军去进攻是件提笔一挥的轻松事。但是如果我若和他一样在葛底司堡打仗,看见那些血肉横飞的惨状,听见那些受伤士兵的痛苦呻吟,目睹将士们死亡时的安静,也许我也不会急不可待地下令去进攻。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许我也会有将军那样的胆怯心理,并和他犯同样的错误。即使他做错了,但不管怎么说,事情已经过去了,把这封信发给他让他难过,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是发泄了胸中的怨气,而将军呢?他可能对我强烈不满,竭力为自己申辩,自然也会指责我的不是;也可能就此消沉,萎靡不振,不管哪样,我都伤害了一个指挥员的威信。

自此,林肯再也不写那些讽刺别人、伤害别人的信了,再也不去咄咄逼人了,而且他还经常告诫自己的朋友:“不要过于指责别人,咄咄逼人只会使你也受人谴责。”

周国平说:“大智者必谦和,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在和朋友直面讨论时,我们却很少想到这一点。我们常常用咄咄逼人的态度无情地剥掉了别人的面子,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这是多么浅薄、心胸狭窄的表现。

所以,即使你现在手握真理,也不应过于咄咄逼人,伤害别人的尊严。在无关得失的小事中,可以稍微谦和一点,可以让对方一步。这当然不是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作为自己晋升的阶梯,而在于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好感,给人一个台阶下,也可使自己免受不必要的伤害。

小华是一个食品公司的销售员,在一次公司例会上,大家都在讨论有关食品销售的问题,因为最近有一款食品的销量下跌得厉害。于是小华站起来建议实行买二送一的促销手段:就是用买两包食品的钱就能拿到三包食品。尽管小华表面谦虚,但心里却暗自得意,等待着同事们的夸奖。然而不仅没人说话,还有人质疑,提出了几个问题。然后,小华又花了整整1小时来说服大家:“相信我,这绝对是一个创新的好机会。”但是大家依旧没有说话,于是小华脱口而出:“为什么你们对我所有的建议都抱以这种奇怪的态度?你们倒是说说看,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更好的法子吗?”更糟糕的是,小华又添了一句:“是不是我的建议太绝妙了,你们想不出来,所以嫉妒吧!”

之后就听见一阵交头接耳的声音:“是谁把这个咄咄逼人的家伙招进来的?”“真是个笨蛋!”没过多久,又传来一个坏消息:某款食品的销量又下降了7个百分点。小华原以为自己能有番作为,谁料想由于上次在讨论会上的“精彩”表现,所有部门的员工都一致淘汰了小华的建议,即使它具有可行性。而小华从此也落了个自大狂的“美名”。

一提到咄咄逼人,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紧张的气氛和不愉快的心情。但是婉言却能使谈话在轻松愉快中进行,收到“咄咄逼人”所达不到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华这样说话喜欢咄咄逼人的人不在少数,当自己有想法或意见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提出来。尽管有时候完全是出于一片好意,而且自己所提的意见也很有价值,但由于态度不对,结果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可能还会使对方心存芥蒂。

正如《圣经·马太福音》里所写:“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所以在说话办事时,应该和和气气,以最委婉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这样既容易让对方接受,避免了伤害别人的自尊,又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话不说满,给自己留后路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说话太满,必定会自讨苦吃。

凡事多一些考虑,给自己留一丝余地,到最后也能有条后路可走。在人际交往中,少说绝对的话,尽量用“可能”“也许”“大概”,因为一旦有变故,还可以有回旋的余地。不把话说绝,是一个人老练成熟的标准。

古语说:“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大意就是说话要留有余地,以防事情变化。在待人办事方面如此,说话更要如此。

谁都明白,说话是一门艺术。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说出来的话定是严谨、稳妥、留有余地的,而那些不善言辞的人,往往会把话说得太绝对、太满。我们常说“祸从口出”,有时候把话说太满,等于是自寻死路,会把双方都推入尴尬的境地。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善于学习,就会发现很多名人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都喜欢用这些字眼:或许、尽量、可能、考虑、征询各方意见等。之所以这样回答,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点儿空间。人算不如天算,我们料不到明天会发生什么,说话不要太满,给自己一点容纳“意外”的空间,如果一下子把话说死,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小张在一家公司做广告策划,他做的策划方案非常有创意,深得公司领导喜欢。但是小张有个毛病就是过于自信,说话太满。

有一次,公司来了个大客户,领导准备把这个大饼分给小张,领导把小张叫到办公室说了此事,临走时还问他:“这可是条大鱼啊,小张!我相信你的创意没有问题,但是时间比较紧,他们只给了一星期的时间,你能不能做到?”

小张拍着胸脯回答道:“绝对没问题,放心吧!三天之内我就能搞定它!”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张刚开始做的时候还有点头绪,后面因为被一些琐碎的杂事影响,于是越到后面越没有想法。三天后,领导见小张一点动静都没有,便问他进度如何,小张老实回答说:“哎,话说太满了,三天之内根本做不完……”

领导拍着他的肩膀示意他继续努力,但是再也不敢把一些大方案交给他,而且对于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也已经逐渐开始反感。

没有人喜欢大话连篇的人,特别是吹得天花乱坠,却不见实际行动的。这难免会让人觉得华而不实,不值得信任。其实把真实情况说出来,给自己留点缓冲的空间,既无损诚意,又显出你的谨慎,别人反而会因此更信赖你,就算把事情搞砸了,想必也不会太责怪于你。

说话不留余地,就等于不留退路;凡事不留退路,就等于自寻死路。就像气球留有空间,是为了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杯子留有一丝空间,就不会因太满而溢出来;人说话留一定的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而出现下不了台的局面。因此,话不说太满,还有从容转身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隙。留有空隙,事后才会有回旋的余地。就像两车之间总会有段安全距离,留一点缓冲的余地,我们才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毕竟谦虚一些总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而一味拍胸脯,只是让人觉得不够稳重、不能信任。不管是生活中的为人处世,还是在职场,尽量不要用“我保证、一定是这样”,而应该多用“我试试看,应该没问题,我尽量”等字眼,这是为了防止自己做不到的时候所留下的退路。话不说太满便能收放自如,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平衡。

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成功时,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当时已经卖出很多本了,我便觉得自己还不错。于是到了客户家里后,我便向客户说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我就跟那家的一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小男孩想了想便问我:‘我想知道,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我当时一听,立马就面红耳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从这次经历过后,我就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正因为我明白了这一点,后来才逐渐走上了成功之路。”

客家有句俗谚:“人前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其实生活中很多的尴尬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话说得太绝。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提醒自己,在说话时要留一丝余地,使自己进可攻、退可守。

说话不说太满,给自己留余地,需注意以下两点:

1.说话不要违常理

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拿着自己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尖利的东西也刺不穿它!”接着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什么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有人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这盾,会怎样?”

有一些人说话就喜欢偏向于夸张,爱用夸大事实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夸张却不能违背常情常理,一旦事实夸得太大,便容易给别人留下话柄。

2.说话不要太绝对

如果有人斩钉截铁地说:“答案绝对是这样!”那么别人心里定会有疑问:“难道真是这样?”

对于绝对的东西,很多人在心理上都会有一种排斥感。即使表达的是事实,但是心里总会存有一丝疑虑。所以倒不如除去绝对,用这样的口气说话:“答案大概就是这样。”

人们常说“话不要说满,事不要做绝”,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谈话时,即便这件事我们绝对有把握,也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话太满便容易有漏洞,绝对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人的反驳,还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些,给自己留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去承受变化。

“心直”固然可嘉,但“口快”却未必值得称道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段话让我们读懂一个道理:为人过于直率,说话过于直爽,就显得粗俗野蛮。

生活中,难免有些人心直口快,口无禁忌。如果不分场合地点,不分谈话对象,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往往会带来不良后果。轻则使人下不了台,重则造成隔阂,遭人怨恨。所以,我们说话时千万别太鲁莽,否则只会伤人伤己,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心直口快”,并不是所谓正直的表现。很多时候,不分场合的心直口快往往是为人处世的大忌。所以我们说话一定要分清场合,千万不能太直,说话之前要想清楚,一定要顾及对方的脸面,让别人有台阶可下。

少说话不代表自己没学问,而多说话也不表示有水平。一个对任何事都直言直语的人,不仅不能证明其学问高,反而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常说“祸从口出”,因此管住自己的嘴巴十分重要。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玛丽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经常得罪人。

一天,邻居亨利的太太苏珊穿了一件裙子出门,苏珊有些胖,穿裙子显得有些臃肿。玛丽看见了,笑着说:“亨利太太,你这是又怀上了吧!”把苏珊气得够呛。

没过多久,苏珊的丈夫亨利在家里的阁楼上吊死了。玛丽想去安慰一下,到了苏珊家,玛丽一直在夸苏珊的家装修得漂亮,一句没提苏珊丈夫亨利在阁楼上吊的事。出门的时候,玛丽还夸了一句:“苏珊,你们家阁楼真大。”苏珊回答说:“哪里,也不大,连晾衣服都晾不了。”玛丽立马回了一句:“得了吧,你们家阁楼这么大,刚好可以用来吊点东西。”

苏珊听了想起自己的丈夫,难过得哭了起来。

一些说话很直白的人,总觉得自己说的是真话没有恶意。然而他们却不知道,“非常诚实有点毒”,说话不分场合,心直口快其实很容易伤人。

心直口快的人,很多都是只在乎自己感觉的人。他们往往不会去想别人听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生气,于是结果往往是自己的得不偿失和别人的心怀不快。哪怕有时候,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说话没注意场合,心直口快,别人听起来也会觉得非常刺耳,甚至会反感。

出言不慎,祸机所伏,说话之前一定要在脑中过滤一遍,要多聆听,克制自己直言直语爱说话的冲动。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北宋时期的寇准,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官,曾两度为相,先后五次进入朝廷中枢机构。但因说话直爽,几经旋升旋贬,5次被赶下政治舞台,遭遇罢相复相、几起几落的厄运。

丁谓在任中书官职时,对寇准也是非常恭敬。有一次会餐,寇准不小心在胡子上沾了汤汁,丁谓看见了,立马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非但没感谢,还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丁谓感到非常不快,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

之后,丁谓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讽刺、挖苦语言伤害的大官共同勾结,一起对付寇准。他们全力诋毁寇准,并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寇准心直口快,本就直言不讳,最后连皇帝也觉得寇准太心直口快不会讲话,于是寇准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流放,最后客死雷州。

寇准悲剧的发生,就是因为没有管好自己的嘴巴,说话太直。所以在说话之前还需再三斟酌,看怎么说才最得人心。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不是教人做个两面派,而是与人沟通的智慧。不要只顾自己痛快,而要多看看对方的脸色,看清楚场合行事。这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若太心直口快伤人了,那么这段友谊则很难修补回来。所以要改掉“不分场合直言直语”的坏毛病,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

如何避免心直口快伤人,还得学点说话交际术,以下两点,可供参考:

1.说话要委婉

委婉法,是运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语言表达本意的方法。

委婉法是说话交际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地说话,能使本来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环境中接受信息。委婉说话是一种“软化”艺术,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可以把一些不便、不忍,或者场合不允许直说的话题,把“棱角”磨得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使听者更容易接受。

比如说:我们可以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

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这件事做得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这件事做得对”。

还可用缓和的推诿,把“我做不到”改成“照目前的情况,恐怕很难办到”。像这些,都能起到“软化语言”的作用。

2.学会含糊

含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

运用适当的含糊,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说话艺术。说话要含糊,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在有些特定的场合,假如我们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有些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工作报告时说:“近日来,我们单位内有一些同事的工作不怎么认真。”这里的“一些”,就是一个对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如果指明点出是某个同事,一切可能会尴尬收场。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在《增广贤文》中有句话叫“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主要是提醒世人,在待人处世中,千万不要轻易把自己的老底交给对方,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话留七分。

西方有位哲学家说过:“我宁愿什么也不说,也不愿暴露自己的愚蠢!”所以说,在公共场合上的人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给自己平添几许分量。然而对于一些不必说、不该说的话,我们要做到闭嘴,避免言多有失。另外在说话中必须要了解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那么你即使说三分真话,已嫌过多了。

现在许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思想都比较单纯,在与别人交谈时,通常口不择言,想到什么一股脑儿地全都说了出来,本来想表达自己对对方的一番诚意。殊不知,对方本来就居心不良、意图不轨,那么你的那些话语就会被对方加以利用,最后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晓宁毕业后进了一家广告公司当职员,在公司里她结识了一个名叫彤彤的同事,她们成为了非常好的同事兼朋友。而且晓宁有什么话也都喜欢对彤彤说,每到周末,她们还经常相约出来玩,彼此关系相处得也是特别融洽。

有一次,晓宁跟另一个老员工一起接待了一位客户,中途客户悄悄塞给了这个同事一个纸包,说是“辛苦费”。晓宁的同事当时没有说要,但也没说不要,在最后走的时候顺便把那包东西也收到了自己的包里。当这位同事和晓宁一起出来后,还暗示她不要声张,因为这在公司里是禁止的。

但是,有一天晓宁和彤彤在外玩儿时,彤彤突然问她,上次一起和晓宁办事的那个同事是不是收了贿赂?因为彤彤看见那个同事从办公室出来后,神色比较紧张。晓宁一开始还想着那位同事的叮嘱不想说,毕竟公司有明文规定,私下收取客户礼金,绝对是要被开除的,而且自己也答应了那个同事要保密的。可彤彤一直在深究,终于晓宁禁不住好姐妹的软磨硬泡,就把那次的事情都说了出来。最后,她还反复对彤彤说不要再告诉其他人。

然而,就在上班的第二天,那个同事被经理叫了过去,原来彤彤为了能够博得经理的信赖与提拔,就把晓宁说的话全部告诉了经理。最后,那个同事走的时候,恶狠狠地说晓宁真是一个卑鄙小人,公司里其他的人知道了后,也远离了晓宁,害怕自己的隐私什么时候也被她发现,惹得人尽皆知。

在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说话的分寸,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能说,晓宁就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对社会上的人情世故不太了解,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较单纯,所以最后让自己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其实只要我们留心的话,可以发现同事之间很少有真正能够交心的朋友,因为大家之间涉及的不仅仅是利益,还有上司的赏识,职位的高低等等,都会让同事之间产生私心。

无论是在人生的战场,情场或是商场和职场,任何人都很难期望大家推心置腹。别看许多人平时嘴上说得非常好,可一旦公司有了“肥”缺,大家免不了为这个职位弄得勾心斗角,有的时候也会为了一些公司的蝇头小利挤得头破血流。所以,人际关系在运行时,多少有点保留,总比什么都照直说好,平时在跟同事相处时,要怀有戒心,不要将同事们怀有某种企图的话太当真。

古人云:“谦受益,满招损。”话太多往往容易失控,头脑发热,忘了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导致祸从口出。其实,不论对别人说自己的秘密,还是去听别人的秘密,都没有什么好处。社会上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很多,我们一定要学会谨言慎行,这样才不会给自己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明白“言多必失”的道理。给自己保留一份说话的空间,这并不是什么所谓的狡猾和心机,只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而已。轻易相信别人,反而容易上当,因此我们要学会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样可以给自己留一些后退的空间,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说话看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意思是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对象,不能信口开河,避免得罪人。

有人说,场合是衡量一个人说话分寸的试金石。试想一下,当一个正常人在众人面前发现自己裤子的拉链开了时,他会本能地背过身去,悄悄地把拉链拉上。同样的道理,一个正常人在众人面前,会本能地闭口不谈自己的隐私。这就是说话场合的分寸把握,我们应该把这种分寸融入到潜意识中去。

生活中,有些女人总少那么一根筋,说话不看场合。比如,在寿宴上大谈人寿保险的好处;在新婚现场对新郎新娘说“今天饭店的菜真好吃,下回还要记得请我,我一定来”;在飞机场大谈飞机失事有多么可怕。她们只顾自己说得开心,却没意识到已经中伤了别人。这就是不会看场合说话的表现。

某法院开庭审理一起入室抢劫案,被告在法庭上一口咬定自己没有入室抢劫。为了核实事实,审判长准备把被告的妻子传到庭上作证。但由于一时着急,他竟然脱口说道:“把被告的老婆传上来。”

顿时,法庭现场一片哗然,严肃的气氛立即被冲淡了。

法庭之上,审判长应该用法庭用语,宣布“传证人某某某到庭。”这才是符合场合的话语。而他不注意场合,说出日常用语,自然坏了法庭的规矩。由此可见,说话分场合非常重要。只有依据不同的场合,选取最恰当的语言,才能准确到位地表达思想感情,才能说得恰如其分。这就叫“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也可以说“拿什么钥匙开什么锁”。通常来说,说话要看以下几种场合:

1.自己人场合和外人场合。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说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而对外人说话,要注意措辞,要怀有戒心。正所谓“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要努力避免“乱放炮”、得罪人。

2.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在正式场合说话要严肃,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胡言乱语。在非正式场合,说话可以随意一些,就像聊家常一样,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感情。切记:在正式场合讲话要注意措辞,不要讲一些俗不可耐的话;而在非正式场合说话要通俗易懂,不要文绉绉的。

3.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比如,你参加老人家的寿宴,见到寿星时可以说:“我特地来看望您的!”这样显得庄重、有诚意。如果你对寿星说:“我是顺便来看你的。”就显得很随便,没有诚意了。当然,在随便的场合可以这么说,以减轻对方的负担。比如,邻里之间串门时,可以说得随便点。

4.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一般地说,说话要注意场合中的气氛。在别人办喜事时,最好别说悲伤的话题;在别人办丧事时,不要嘻嘻哈哈,说逗乐的话题。否则,别人会说你太不懂事、太没教养了。

说话除了要看场合,还要看对象。俗话说:“见什么菩萨卜什么卦,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地位、长幼之分,在说话之前,一定要清楚别人的身份。比如,和老人家说话,要多用敬语,要表达礼貌,比如,“大爷,您好!”和孩子说话,要力求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而不要装腔作势;和下属说话,要注意语气,不要太过随便;和客人说话,要杜绝生硬的口气,避免使用套话。总之,说话之前要看看你面前是什么人,这样才能达到妙语生花的效果。

珍珍是一名优秀的餐厅服务员,她在接待客人的时候,非常善于看对象说话。

当她看到知识分子进店时,就说:“同志,请到这边坐。想要清淡口味的,还是偏辣的?拌鸡丝或溜里脊怎么样?”

当她看到工人进店时,就说:“师傅,刚下班吧,想吃盖浇饭,还是拉面呢?”

当她看到乡下老大娘进店时,就说:“大娘,来了啊,身子骨真硬朗啊,您想尝点啥?”

与知识分子打招呼文雅、委婉,与工人同志打招呼直接、爽快,与老大娘打招呼通俗、朴实。这样就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不同的说话对象,让人觉得珍珍的谈吐有亲和力。

事实上,说话看对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在听别人说话时,仔细品味对方的身份、地位、学识,用符合他口味的说话方式与他交流。

一般说来,与严谨、老练的人说话,要注意表达尊敬的态度,说话要稳重一点。既不要高谈阔论,也不要巧舌如簧,而应该让你的语言朴实无华,直而不曲,给人一种老实、敦厚的印象;与性情豪放、粗犷的人说话,要表现得耿直、爽快,甚至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表现得是非、善恶分明;与学识渊博的人说话,你不妨以理论问题为题谈起,引经据典,而且要注意措辞文雅和含蓄,显得谦虚好学。

总之“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用不同的谈话方式适应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对象,这样你就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UJBmHf0KSWv1pSNrg8P4YBK0fVW4pylbKgNaz9NljseRTmdWJlyMJtBEes5ZDDg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