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无须讨好世界,且让自己欢喜

1.与其讨好众人,不如取悦自己

记者问美国著名演员比尔·寇斯比:“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比尔·寇斯比说:“我不知道成功的秘诀,不过我可以确定失败的秘诀,就是想要取悦所有的人。人生中有的人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他想取悦所有的人,结果一事无成。”

环顾四周,我们到处可见那些处心积虑讨好别人的人,他们妄图让所有人喜欢自己。这些喜欢讨好众人的人,一般有以下几种行为特征:对他人亲切和善,非常好说话,凡事有求必应,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从不对别人说一个“不”字。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人,从表面上看特别完美,但实际上问题多多。

在这里,我们不妨看一看《父子骑驴》的故事。

有对父子牵着一头驴子进城去,路上的人看了嘲笑说:“哪有人这么笨,有驴子还不骑!”父亲听了,就叫儿子骑上驴子。

父子二人往前走了一段,又听到路人批评:“看看这个儿子真不懂得孝顺,居然自己骑驴,让他老子在下面走路!”儿子跳下来,让父亲骑上去。

他们才没走多久,又有人讥讽说:“看这个家伙自己骑在驴子上,却让年幼的儿子在下面走,真狠心啊!”于是,父亲叫儿子一起骑上驴子。

随后他们又听见有人说:“这对父子真残忍,可怜的驴子快被他们压垮了!”这对父子只好下来,决定一起抬着驴子走。

这个啼笑皆非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存心讨好他人,因为讨好任何人都是死路一条。如果你想讨好任何人,就等于任何人都讨好不了,不但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最后反而完全没有了自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一心想讨好别人,源自于他内心自我价值的缺失。《不再当好人》(No More Mr.Nice Guy)一书的作者克里斯托夫·托马斯·嘉德乐指出,几乎所有的好人在自己的意识或下意识中都有类似于这样的一个想法:“如果我把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变成别人希望我成为的那个样子,那么别人就会肯定我,觉得我好,也会敬重我,重视我。这样,我的生活就有了意义,有了价值,我也就找到了幸福。其实,这种幸福感或自我意识的满足完全依附于他人对我的看法,自己一点儿都不能把握它,所以实际上毫无幸福可言。”

另外,过分取悦他人更可能会让你付出高昂的代价,譬如活在失败的恐惧中,充满自卑、失去自我、时常自我责备,对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无力抉择、疲于追求完美,感觉被孤立,等等。如果长此以往会无限恶性循环下去,生理和心理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那些能在历史长河里被我们所熟知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个性鲜明、拥有自我魅力的人。曾有记者问美国著名演员比尔·寇斯比:“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比尔·寇斯比说:“我不知道成功的秘诀,不过我可以确定失败的秘诀,就是想要取悦所有的人。人生中有的人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他想取悦所有的人,结果一事无成。”

《伍尔夫读书随笔》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换言之,他一生都会有一种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好比一盘菜,这盘菜有自己独特的色、香、味。可以肯定的是,这盘菜绝对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如果有的话,中国也不会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存在即合理,因为社会允许各有千秋。正是因为这八大菜系没有融会贯通发展成一道能被56个民族同时喜爱的菜,才能坚持并发扬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当一道东坡肉被端上餐桌时,大家都能说出它属于浙菜。故而,与一味媚俗讨好别人的人相比,坚持自我本色更加难能可贵。

所以说,与其讨好别人,不如取悦自己。正所谓,学会爱自己,才能收获别人的爱。

2.他人即过客,你不用对每个过客负责

一个人要想把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出色、更精彩,就要做一个不解释、不证明的人。为理解你的人而活,对于那些不理解你的人,不必负责、不必解释。一切的一切,时间自会给予你公平的结论。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时光的过客,正所谓“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生命短暂无常,只有死亡才是真实的归宿和家园。所以,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就要加倍珍惜,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别人无论多重要,都将是匆匆过客。既然他人即过客,我们只需要活出本色,没必要对每一个过客负责,更不需要向他人证明什么、解释什么。

有人或许会问,如果“在自己的生命中让他人当主角”会有什么后果呢?

下面让我们看一则故事:托比从雅典去叙拉古游学,在经过卡塔尼山时,他发现山上有一只老虎。进城后,托比把自己在山上遇到老虎的事讲给人听,但是没有一个城里人相信他,因为从来没有人在卡塔尼山见过老虎。

为证明自己没撒谎,托比说:“我就带你们上山去看看,当你们亲眼见到老虎,就应该相信我了吧。”于是,柏拉图的几个学生跟托比一起上山,任凭他们找遍山上的每一个角落,却连老虎的毫毛都没看到。托比对天发誓:“我确实在这棵树下见到了老虎。”跟他一同山上的人说:“也许当时你的眼睛被魔鬼迷惑了。你以后就不要再说见到老虎的事了,不然城里的人都会说,叙拉古来了一个撒谎者。”“我怎么会是撒谎者呢?我的确见到过老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托比为证明自己看见老虎的事实,他逢人就说:“我没有撒谎,我确实看见老虎了。”最后人们不仅见他就躲,而且背后都叫他疯子。

托比来叙拉古游学的目的,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现在却成为众人眼中的撒谎者和疯子,这实在让他无法接受。为证明自己确实见到了老虎,托比到达叙拉古第十天,买了一支枪,独自一人来到卡塔尼山。他一定要找到那只老虎,亲手把老虎打死,然后向全城人证明自己没撒谎。

可是,托比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三天之后,有人在山上发现一堆破碎的衣服和一只脚。经法官验证,此人就是托比,而这只把托比吃掉的老虎,其体重至少在五百磅以上。

这则故事让世人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的很多不幸,都是在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过程中发生的。很多人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不顾一切,最终不仅把自己搞的狼狈不堪,甚至陷入生死险境。其实,这些急于证明自己的人,正是在寻找那只吃掉自己的老虎。他们时刻关心自己的声誉,为别人的看法、眼光所困扰。可以说,他们对别人十分负责。可是,他们却因此丧失了自我,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尽到责任。

人活在世上,难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到赡养父母、教育子女、忠于配偶,大到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不过,我们除了要对他人负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知道,每个人只有活一次的机会,如果你把这唯一一次的人生虚度了、荒废了,或者活着活着迷失了,那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他的很多责任都可以分担或者转让,唯独对自己的责任,他人无法替代,只有你自己来独自承担。所以,一个人要想把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出色、更精彩,就要做一个不解释、不证明的人。为理解你的人而活,对于那些不理解你的人,不必负责、不必解释。一切的一切,时间自会给予你公平的结论。

著名画家梵高在世时,世人都称他是疯子、神经病。身边的朋友也都嘲笑他的“画家梦”,认为他是异想天开的白痴,并以各种手段捉弄他、侮辱他。为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他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但他并没有因为众人的不理解,放弃自己追求艺术的梦想。相反,他更执着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并用他手中的笔创作出独具个人特色的画作。他曾经向世人留下誓言:“一百年后的人们,会认识到我的价值。”的确如此,如今梵高的画作流传世界,每一幅画作都流露出梵高独特的气质。

伟大艺术家尚不能被众人理解,更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之人?当你不被周围的人理解时,是否放慢了前行的脚步?是否开始放弃对梦想的执着?其实,我们要看淡这一切,并不是每一个行为都能被接受,也并不是每一种思想都能被理解。当你认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后,只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必对他人的看法负责,他们的理解不理解,这与你有何干呢?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四处透风的墙,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嘲笑及挖苦。他人的点赞,只能给你增添几块看似华丽的补丁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你衣衫褴褛的模样。而一个真正的勇者,会用自信来打造一套刀枪不入的盔甲,然后在属于自己的王国中做真正的英雄,岂会在乎他人是点赞还是拍砖!

3.任性地活出自己,活出无可替代的价值

一个人要想活得与众不同,就一定要明白,人的价值与付出的劳动量无关,而和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有关。当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越高,他的重要性就越大,那么他的社会地位就越高,其创造的价值也就越高。

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它自己的专属。比如茶,每种茶都具有属于它的季节——花茶属于春天,绿茶属于夏天,青茶属于秋天,红茶属于冬天。再比如蚂蚁,在庞大的蚂蚁团队中,总有几只蚂蚁举足轻重、无可替代。

在成群结队的蚂蚁中,绝大多数的蚂蚁都非常勤劳,它们不是在搬运食物,就是在寻找食物的路上。然而,在众多蚂蚁中有为数极少的几只蚂蚁,它们总是在左顾右盼,根本不具有其他蚂蚁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什么这些懒惰的蚂蚁能够在蚁族中生存呢?为弄明白这个问题,生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在懒蚂蚁的身上做了标记,切断了蚂蚁们所有的食物来源,并且还毁掉了蚂蚁们的居所,然后观察结果。

随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生物学家们发现,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那些勤劳的蚂蚁们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而那些懒惰的蚂蚁则挺身而出,它们带领众蚂蚁向早已侦查好的食物源前进。当生物学家将这些身上做有标记的懒蚂蚁拿走,剩下的蚂蚁们手忙脚乱,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直到将懒蚂蚁放回队伍中,整个蚁群才恢复原本忙碌有序的工作状态。

通过这个实验,生物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懒蚂蚁虽然不出力劳作,但它们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们不慌不忙,机智应对,用智谋使整个蚁群安全脱险。

每当说到“无可替代”,我们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努力固然重要,但我们却要推翻“努力万能论”的谎言,关键在于能否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相对优势”,爆发自己的小宇宙,充分施展自己的能量。

美国有一位工程师,他每次维修机器的出场费高达1万美元。有一次,他被邀请到某个工厂维修机器,他敲敲这儿,摸摸那儿,最后在机器的某个部位画了一条直线,然后对维修工人说:“问题就在这里。”工人按照工程师的吩咐,将那个部位的零件拆卸下来,一会儿的工夫,机器就恢复了正常运转。随后,厂里如约付给他1万美元。工人们看到后满心里都是羡慕嫉妒恨,酸酸地说:“你这条线可真够贵呀,只需要简单的一笔,1万美元就到手了。”工程师笑道:“这条线的价值只是1美元而已,而知道把线画在哪里,其价值是9999美元。”知道把线画在哪里,这正是工程师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不可被替代的根本所在。

要想任性地活出自己,我们需要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我们这里所说的不可替代,是指一个人的能力不可替代,而不是指某个岗位的不可替代。可能有人会说:“我是保护军火的,我是银行押运钞票的,我的岗位非常重要,为什么我的收入却很低?”这种重要只能说明你工作的岗位重要,并不代表你本身重要。当你的位置换了张三、李四,照样也能够站岗放哨。反之,这种工作只有你一个人能胜任,其他人都做不了,那么你这个人就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你本身也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某银行柜台工作人员,她每天工作的时间不短,付出的辛劳也很多,但月收入却只有2000多元,还不如银行中推销理财产品的营销人员,与银行厂长的收入更是没的比。为此,她想不通:“都是付出每天的时间来工作,凭什么我的收入远不如他们?”

你再看看摆摊的小商贩或站在高墙上做危险工作的建筑工人,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但他们每天的收入也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马路上的100个人中,有80%的人能够胜任小商贩或建筑工人的职位,他们的能力具有极大的可替代性,自然他们的重要性不高,收入也颇低。可是,在马路上的100个人中,有几个人能够胜任建筑工程师的职位?也许只有一两个人能够替代他。所以,工程师每天只需拿着图纸在工地上晃悠几圈,指指点点,每个月的工资却是建筑工人的4~5倍。为什么?因为工程师有知识、懂技术,自然可替代性就低。再比如银行行长,也许在1000个人甚至10000个人中才能找到一个能够替代他的人,说明他的可替代性更低,自然报酬就更高。

总之,一个人要想活得与众不同,就一定要明白,人的价值与付出的劳动量无关,而和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有关。当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越高,他的重要性就越大,那么他的社会地位就越高,其创造的价值也就越高。此时,他便可以任性地活着,活出他人无可替代的姿态。

4.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不必理会别人的大道理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听了很多大道理的时候,却发现,这所谓的“道理”不但不能为我们指点迷津,反而使我们在错误的道路走得越来越远,最终迷失了自己。所以,一个人要想活出生命的精彩,就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即不被所谓的大道理误导。

翻看微信,看到朋友微信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当你每天睁开眼,你会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选择做应该做的事情?”仔细想了几秒钟,我感觉自己还是会选择应该做的事情。虽然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随心所欲的想法,但是在各种条条框框及人生道理的约束限制下,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难道这样就能生活更好吗?

读书时,中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活在套子里的人》。如今自己长大了,开始有了独立的生活,这时才体会到生活的各种滋味。感觉自己甚至身边的很多人都是生活在套子里的人,不敢尝试新鲜事物,甚至不敢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比如,在我们小的时候,总是被父母安排读什么样的学校,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现在我们成人了,虽然有权利选择吃什么、穿什么,但却又被套入社会这个更大的套子里,虽然在行动上获得较多的自由,但我们的思想却受到多种限制,被太多的大道理和他人的经验之谈束缚,变得更加畏首畏尾。

在印度,曾有这样的情景:一个小小的柱子上,一截细细的链子竟然能牢牢地拴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而另一头小象却是用一条很粗的链子拴着。小象虽然被铁链控制了四肢,但它使出浑身的力量想挣脱链子的牵制,去争取不远处的食物。尽管小象的脚被链子磨破,流出了血,但它仍在不停地努力逃脱束缚。而那只堪称庞然大物的大象,挣脱链子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它却永远跨不出这一步。因为,在它还是小象的时候,驯象人就用一条极粗的铁链子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小象无法挣脱,慢慢地就习惯了,后来就不再挣扎,现在的它虽然能够轻而易举地逃脱链子的束缚,但它却失去了挣扎的思想。对于大象的这种思想及行为上的变化,驯象人解释说:“大象之所以不会逃脱,是因为我锁住了它的灵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思想被束缚之后,他的灵魂就已经适应了安逸,从此开始变得随波逐流,并最终丧失了主动思考、主动行动的力量。这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被困难禁锢的人是痛苦的,被感情禁锢的人是愚钝的,被思想禁锢的人是可悲可怜的。”其实,禁锢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一个人的思想被一种无形的枷锁禁锢时,这个人就会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听之任之、麻木不仁。

韩寒曾说:“听说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道理都是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思想,也许这些道理适合某个人,甚至让他成功了,但这些道理未必适合你。比如,有些人崇拜某个明星,不仅在穿衣打扮上刻意模仿明星,甚至连名字也改的一模一样。这所有的行为都是一个脑残粉丝的愚蠢表现,他们早已在别人的道理中迷失了自己。所以,一个人要想生活得更好,就要做到不盲从、不崇拜,即使听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要活得随心所欲。

小时候的我很爱问为什么,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令大人们头痛不堪。有一次,我问母亲:“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当时母亲正在忙,不耐烦地告诉我:“春天、夏天时的叶子是绿色的,等到了秋天,叶子就变成了黄色的。”我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话。

后来,老师在课堂上问:“小朋友们,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我第一个站起来回答:“叶子在春天、夏天是绿色的,在秋天时是黄色的。”我刚说完,有个小朋友就立马站出来反驳道:“枫叶在秋天是红色的。”我与那个小朋友极力争论,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我输了。从此,我知道树叶不仅有绿色、黄色,而且也有红色的。

此事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件事,让我真正明白,不要一味地去相信他人所谓的大道理,这些道理也许在某个范围内是正确的,但它未必适合世界上所有的人。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不要因为他人所谓的大道理,而轻易改变自己内心原本坚定而美好的想法。

在这个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社会,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的意愿所为吗?”也许有人会说:“身边的每个人都这样生活,我也只能这样了,不然就被归为‘异类’。”的确,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在过着大同小异的生活,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这样虚度自己的一生。

那么,那些成功者呢?他们与众人有什么不同呢?他们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不甘心活在别人的道理中,更不会被社会上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始终使自己处于“独立思考”的状态,并敢于在人群中随心所欲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听了很多大道理的时候,却会蓦然发现,这所谓的“道理”不但不能为我们指点迷津,反而使我们在错误的道路走得越来越远,最终迷失了自己。所以,一个人要想活出生命的精彩,就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既不被所谓的大道理误导,也不要让他人的思想绑架了自己的人生。

5.允许自己犯傻、犯错、任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如果你不够成熟、不够稳重,说明你犯的错太少,吃的苦也太少;而一个人比你成熟得快,则说明他比你犯的错多,也比你吃的苦多,因此他比你成长得更快。所以,每个人都要给自己犯傻、犯错的机会,并允许自己任性地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每当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就会有长辈跳出来教训说:“你是不是傻了,竟然会犯这样的错误?”的确,人人都喜欢被赞美,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总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实,我们完全不必为犯错的事而担心,因为犯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总是有意识地防止自己犯错,此刻你正在进行犯错。

关于犯错,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另外,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错误犹如一种地心吸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允许自己犯傻、犯错,允许自己任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犯错是人生常态,即使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即使你处处小心谨慎,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不犯错。一个人刚出生来到世上时,大脑是一张白纸,单纯、天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我们在犯错、改错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在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则两兄弟成长的故事。

有两个兄弟,他们成长在加州一个幸福但并不算富有的家庭。他们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在一家与航天有关的私人公司工作,母亲是一位英语教师。父亲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几十年,拥有稳定的收入、社会保险及各种福利,虽然工作辛苦,但却不像其他行业面临失业、降薪等压力。更重要的是,父亲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并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无限乐趣。

这兄弟俩似乎都继承了父亲的某些特质,比如聪明好学,能够轻松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从职业方向上来看,工程师成了他们将来职业的模板,他们很适合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工程师。

在就业时,哥哥杰夫子承父业,成了一名电气工程师。当时的电气工程师非常热门,杰夫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不过,在杰夫心中,既不讨厌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仅此而已。

弟弟丹没有按照父母的期待来选择职业。他虽然也获得了工程学学位,但讨厌工程师的工作。丹做事缺少常性,经常改变主意,而且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这让父母甚是担忧。丹曾经幻想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厨师,对餐厅的流程运作非常着迷。但丹对美食本身不感兴趣。所以,在做厨师一段时间之后,丹决定换工作。此时,丹所拥有的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工程学位以及无用的厨师工作经验。可以说,丹的人生是错上加错。

几年之后,电气行业萧条,做工程师的杰夫失业了。在拿到解雇通知书之后,杰夫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反思。以曾经的错误为鉴,杰夫申请了法律学校,成了一名专利律师。在律师职业中,他利用自己原来的理科背景,并与创新领域密切结合,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而弟弟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职业波折之后,终于找到自己的“综合模式”,成为一名像工程师一样思考的餐饮业管理者。

上述兄弟俩的职业经历告诉我们,人既不是神,也不是圣,所以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每个人都会犯错。这犹如我们走路时总会遇到绊脚石一样,当一个人被绊倒之后,会受伤、会疼痛,下次再从这里经过时,会想起曾经的痛,然后小心地绕过这块曾使自己跌倒的绊脚石。所以说,犯错是一种成长,一个人只有在犯错后才会修正,一个人只有在犯错后才会总结各种宝贵的经验。自古以来,因为犯错而促进社会进步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正因为尼克松犯了“偏离美国既定政策”的错误,于是叩响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个人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总是在逃避,不给自己犯错的机会。从某一程度上来说,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与他犯错误的次数密切相关。越成功的人,他经历的错误往往就会越多,他们改正错误的次数也会越多。而每一次改正错误的过程,正是他们提高及自我完善的过程。

如果你不够成熟、不够稳重,说明你犯的错太少,吃的苦也太少;而一个人比你成熟得快,则说明他比你犯的错多,也比你吃的苦多,因此他比你成长得更快。所以,每个人都要给自己犯傻、犯错的机会,并允许自己任性地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犯错中不断成长、逐渐成熟。

6.人生苦短,别跟自己过不去

人生短暂,过分较真,过分执着于外在,过分跟自己过不去,都是用他人的所谓成功标准来强迫自己,实际上,这正是对自己精神上的迫害。人人都应该追随自己的内心,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人生像是一场梦,充满了对明天的美好向往;人生又像是一场探险,需要趟过一条条河,爬过一座座山。人生就是这样,有坦途也有坎坷,有欢乐也有悲伤,变幻莫测,让走在路上的我们捉摸不透。所以,面对人生路上遭遇的一切,我们要拿出一颗豁达的心,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该放下的就放下,别跟自己过不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尽享短暂的人生,而不是被痛苦所束缚。

放过自己,不跟自己过不去,最好的秘诀就是两个字——放下。放下,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大智慧。关于放下,佛教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个婆罗门双手各拿一枝花到释迦牟尼佛前敬献,没想到佛陀竟大声对婆罗门呵斥:“放下!”婆罗门无奈,只好听从指教,将左手拿的花放下了。但是,佛陀紧接着又呵斥一句:“放下!”于是,婆罗门只好将右手拿的花也放下了。然而,出乎婆罗门意料的是,佛陀继续说了一句:“放下!”

听到这里,婆罗门开始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手里的花都已经丢弃了啊。于是,他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自己的疑问:“我已两手空空,没什么东西可放下了,为何还要我放下?”

佛陀听了他的话解释说:“我的本意并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只有当你将这些都放下时,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这个佛教故事告诉我们,所谓“放下”,不是放下手上的东西,而是放下心中的负赘。人生在世,很多人的心已经被各种欲望、贪念搞的超负荷了。带着这样一颗沉重的心上路,怎么能不处处跟自己纠结呢,又怎么能发现这一路的美好风景呢?

人生有很多小聪明,而大智慧只有一个,那就是别跟自己过不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人生有所追求、有所期待是一件好事,但一定要让自己轻装上阵,否则不但痛苦,还可能会毁掉自己的梦。

关于别跟自己过不去,其实人人都明白,但遗憾的是,当人们走进世俗生活,就把这些道理抛之脑后,继续“我行我素”了。就像下面这个故事里的猴子:

东南亚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找一只木箱,然后将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里面,箱子上开一个小洞,这个洞的大小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但当猴子伸进手去抓住水果后,手就抽不出来,要想让手出来,必须把手中的水果放下。

面对这样一个箱子,面对里面诱人的水果,大多数的猴子都没有选择放下水果离开,而是紧紧攥着一个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当猎人来的时候,看见猴子仍在徒劳无功地跟自己较劲,于是毫不费力地就把猴子捉住了。

我们有时候也正像是这故事里的猴子,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不是放手离去,而是执迷不悟,跟自己过不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极端的人,为了金钱竟然去抢劫,甚至害人性命,结果当然是害人又害己。这种做法难道不是跟猴子一样的吗?

人们一贯的想法是,得到越多越富有。但是,因《瓦尔登湖》一书而享誉世界的美国著名作家梭罗却说:“人越是有许多事能够放得下时,他就越富有。”他这里说的是,你放下的物质东西越多,你的精神世界就越富有。不过,现在的世界正好相反,人们正拼命地去拥有更多的金钱、荣誉、美色等,具体表现为房子、车子、手机、智能设备等,但拥有的越多,烦恼也越多,并没有找到满足的感觉。

人生短暂,过分较真,过分执着于外在,过分跟自己过不去,都是用他人的所谓成功标准来强迫自己,实际上,这正是对自己精神上的迫害。人人都应该追随自己的内心,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看淡身外之物,跟自己的内心和解,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幸福。

人没必要跟自己过不去,放下一切,活出洒脱的自己才是最美的人生。 Y+yx7sZmPt4fu5ByOALQqhfHKwkaTSEjqcTHN7CIfoRwy+idBDrhglNDYx9ixr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