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这辈子很短,不要为别人而活
包小彬

第一章人要活着,但不要被活着

1.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中

随波逐流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比如很多知识分子看到做生意赚钱,也跟着下海经商;公司职员看到炒股赚钱,也跟着借钱炒股;农民看到别人种大蒜卖了高价,也跟着一窝蜂种起大蒜。然而,这样真的正确吗?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听说过“不合群”这个词,如果谁被大家议论为“不合群”,就等于说这个人存在某种缺陷,轻则为性格木讷古怪,不懂人情世故;重则可能是说这个人智商有问题、心理有疾病。总之“不合群”一词透出一种要开除此人“群籍”的味道。

因此,很多人为不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只好忍痛磨灭个性,削平棱角,隐藏感情,尽力扮演一个容易被众人接纳的“合群者”。正如马克·吐温所说:“跟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我所暴露给众人的只是修剪过、洒过香水、精心美化过的公开意见,而把我私底下的意见谨慎小心地、聪明地遮盖起来。”当一个人变成被人群接纳的人时,那个真实的自我早已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是一个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人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正在检阅部队,站在旁边的一个将军奉承道:“元首,您看下面的人还真够多呀!”

希特勒却不以为然:“不,我没看见一个人,我看到的只是人群而已!”

不可否认,希特勒是一个残忍之徒,但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聪明之人。他明白,要想让一个人成为听话、没有思想的执行机器,以及跟随指令疯狂地完成毫无人性的任务,就要让这个人真实的自我消失在人群中。一旦这个人失去自我,没有了思想与追求,那么诸多丢掉灵魂的人将会组成一个盲从的人群,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在掌控之中。

在生物界,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名字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爬行。行走时,最前面的毛毛虫负责掌控方向,后面的毛毛虫只需要跟随队伍前行即可。为研究列队毛毛虫的盲从性,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把一群毛毛虫放在大花盆上,并诱导领头的毛毛虫围着花盆绕圈,这时其他的毛毛虫也跟随着领头的毛毛虫,首尾相应,围着花盆形成一个圈。

就这样,毛毛虫队伍一圈又一圈地围着花盆旋转,其中的任何一只毛毛虫既是队伍的头又是队伍的尾,它们都跟着自己前面的那只毛毛虫周而复始地爬。几天之后,这些毛毛虫被饿晕了,一只接着一只地从花盆的边沿跌落下来。

在这个实验中,列队毛毛虫们之所以围圈行走却始终找不到出路,就是因为它们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使自己进入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之中。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与这些毛毛虫相似。有不少人为迎合他人,使自己成为所谓的“合群”之人,他们开始磨灭自我个性,轻信所谓的权威人物,从来不敢发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最终使自己的人生一塌糊涂。相反,当一个群体在盲目前进时,那些敢于后退或步调不一致者,才是真正的智者。

米勒是法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在未成名之前,他为混口饭吃,从偏远农村来到繁华的巴黎,开始画起当时最畅销的裸体画。

一天晚上,米勒在巴黎街头孤独地徘徊,在一个灯光明亮的橱窗前,米勒听到有两个年轻人正在议论一幅少女裸体画:“这幅画太糟糕了,令人厌恶至极!”

这幅被批判的裸体画,正是米勒画的。在这个繁华而浮躁的城市,米勒除了画女人的裸体,其他什么也画不出来,这令他痛苦万分。

回到家里,米勒对妻子说:“我决定从今以后再也不画裸体画,即使这种决定会令我们的生活更穷困。我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想让自己回到农村,真正生活在农民中间去。”

很快,米勒从巴黎移居到一个叫巴比松的村落。在这里,米勒用自制木炭画自己喜欢的素描。在最穷困时,米勒需要靠朋友的救济度日,而且他的作品经常会遭到资产阶级文人学士的攻击、诋毁。但他并没有动摇,依然坚持创作表现农民题材的作品,并创作了《播种》、《拾穗者》、《扶锄的人》等代表性作品。由于巴比松村落风景优美,后来更多的画家聚集到此地,形成著名的巴比松画派。米勒成为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并享有“农民画家”之美誉。

这位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我生来就是一个农民,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用毕生的精力来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画时代流行的东西。”

伟大的艺术家米勒,明白自己不适合画裸像,就安安心心地做一位独具风格的“农民画家”。这种与众不同的选择,成就了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一个人如果能找到真实的自我,并一直坚持下去,最终往往会获得惊人的成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随波逐流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比如很多知识分子看到做生意赚钱,也跟着下海经商;公司职员看到炒股赚钱,也跟着借钱炒股;农民看到别人种大蒜卖了高价,也跟着一窝蜂种起大蒜。其实,每个人的能力、兴趣各不相同,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跟随别人,反而会丧失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最终在盲从的道路上耗死自己。

个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生命的价值,更是创造力的源泉。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当有一天,你若发现自己是众人眼中格格不入的“不合群”之人,请不要惊慌,更不要悲哀,这或许证明你的灵魂没有在人群中消失,依然保留着本真的自我。而那些在人群中随波逐流的人,他们却成了丢失灵魂的行尸走肉,早已在人群中把自己迷失得无影无踪了。

2.很多人活着活着,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如何不让岁月的刻刀改变我们的模样,如何找到真实的自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人生苦短,难道你甘心让自己的理想还未绽放就枯萎吗?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渴望风风光光,活出真我的风采。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总是活着活着就迷茫了,活着活着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当初那个自信的自己在现实面前退缩了,对整个世界开始妥协,逐渐变得面目全非,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每天陷于苦闷之中,明明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但每天的现状却又偏偏如此。内心自卑而空虚,面对自己喜欢的事业也不敢去追求,因为必须应对艰难的日常生活。有些人甚至把自己沉浸于网络的虚幻和酒精的麻醉中,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神经,生命宝贵的时光就这样一天天被浪费了。

我们是否真正地为自己活过一回呢?每个人都有必要问问自己。人生短暂,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如果死神站在你面前,你是否可以拍着胸膛说,这辈子我活得值了,没有任何遗憾?相信很多人都会手足无措。是的,我们这辈子活给世界看,活给别人看,唯独忘记了自己,甚至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是谁。

曾有一个《我不知道我是谁》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只名叫达利的兔子,达利正处于自我认知的困惑期,它不知道自己是谁。

达利问自己:“我是一只猴子吗?可是我没有长长的尾巴。我是一头无尾熊吗?可我也没那么难看。也许我是一头豪猪?可豪猪长满了刺!”

达利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住在哪里。它走进山洞,里边又冷又黑。它爬上鸟窝,可它刚躺下,却感觉这里太窄,腿脚都伸不直!达利看见松鼠在吃橡子,它决定自己也吃这种果实。

这时,专门吃兔子的黄鼠狼蹿出。黄鼠狼的牙齿像碎玻璃一样锋利,眼睛像跳蚤一样敏捷。达利向黄鼠狼打招呼:“Hello,你是獾么?你是大象?哦,我知道了,你一定是鸭嘴兽!”黄鼠狼说:“哦,不,我是一只黄鼠狼。”黄鼠狼?达利从没见过黄鼠狼,它继续问道:“你喜欢吃包心菜么?你吃小虫子么?你一定最喜欢吃水果吧?”话音刚落,黄鼠狼来到达利的跟前,大声说:“不,我吃兔子,你就是兔子!”“啊,我,我是兔子?”黄鼠狼舔着嘴巴,朝达利猛扑过去,达利想都没想,闪电般转过身,用它那超级大脚使劲一踢,黄鼠狼飞上了天。其他兔子纷纷从洞里跑了出来,它们欢呼着拥抱它,高兴地喊起来:“耶,英雄!英雄!达利,你是大英雄!”

“英雄?原来我是英雄,我还以为我是只兔子呢!”达利兴奋地说。

在这个世界上,兔子达利是很多人的写照。虽然他们活着,但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谁,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去模仿别人,这是一种内心的迷失。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丧失了真实的自我。比如,当看到某种职业热门,自己也跟风而上,等自己做了却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当看到别人穿金戴银,也从来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是否允许,总是透支消费;生活中“东施效颦”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在跟随别人的脚步中彷徨徘徊。最终,很多人活着活着,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我是谁?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希腊太阳之神阿波罗的圣殿门口,刻着一行古老的字,其内容是:“要认识自己,这是人类最大的智慧。”的确,一个人要想活出真实的自我,其首要任务就是认识自己。

哲学家卢梭说:“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再有第二个你被铸造出来。在这个世界上,名声、财富或多或少总能求得一些,但是每个生命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却是独特的,是其他任何人都无可替代的。在生命的范畴中,人类的第一哲学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一个人只有活出真正的自己,才能活出人生的轻松与洒脱,才能活出生命的特色与滋味。

请不要用别人的影子来刻画自己的未来,不要用别人的“闪光点”来照耀自己的生命,更不要用别人的行为来框定自己的人生。这都是对自己的鄙视与不尊重。世界上不存在两个相同的“你”或“他”,所以你不是谁,谁也不是你。好好做自己,人生才美好。

3.活出自己内心的愿望,不要活成他人想要的形状

我们曾经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就算再长,一辈子也只有百年而已。那么,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呢?或许,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各不相同。比如,有些人为名利而活,他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禄;有些人生活在灯红酒绿的浮华之中,他们信奉及时享乐的人生信条;有些人为儿女子孙而活,他们追求的则是后辈们功成名就、人生安康。

那么,这些人生活得幸福吗?他们的人生成功吗?其实,人这一辈子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种,那就是按自己内心的愿望来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而不是努力活成他人想要的形状。下面让我们看一个耳熟能详但却十分经典的故事:

有一美国富翁去墨西哥的海边度假。在渔村的码头,富翁看到一只小船正在靠岸,船上放着几条大黄鳍鲔鱼。富翁对渔夫的捕鱼技巧恭维了一番,然后问渔夫:“抓这么多鱼需要多长时间?”渔夫说:“只需一会儿工夫就能抓到。”富翁又问:“为什么不多工作一会儿,以捕获更多的鱼?”渔夫不以为然地回答:“这些鱼已足够一家人的生活所需。”

富翁又问:“你每天只工作这么短的时间,剩下的时间用来做什么?”

渔夫想了想说:“我每天早晨睡到自然醒,起床后出海抓几条鱼;出海回来陪孩子们玩一玩,中午陪老婆睡个午觉;黄昏的时候去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侃侃大山。日子过得充实而忙碌!”

美国富翁认为人不应如此虚度,于是给渔夫出主意说:“你每天应该多花些时间捕鱼,这样你就有钱买只大一点的船。等你买了大船,就可以抓更多的鱼。然后买更多的船,拥有自己的渔船队。这样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把大量的鱼直接卖给加工厂。当你攒够了钱,可以开一个海产品加工厂,自己生产、销售。然后,你可以把工厂扩展到洛杉矶、纽约等城市。”

渔夫问富翁:“完成这一计划需要多长时间?”

富翁回答:“大概需要20年。”

渔夫又问:“那然后呢?”

富翁兴奋地说:“时机一到,你可以宣布企业上市。如此一来,你就可以像我这样,成为身价过亿的富人。”

“再然后呢?”渔夫接着问。

富翁说:“那个时候,你就退休了,可以搬到海边的渔村去住。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起床之后出海抓几条鱼;回家后陪孩子们玩一玩,中午陪老婆睡个午觉;黄昏的时候去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侃侃大山。”

渔夫疑惑道:“我现在不是已经过上这样的生活了吗?20年后,可能我都老得快死了吧!”

在这个故事中,渔夫可谓智慧之人,他清楚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更清楚自己的内心追求什么。然而,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像这位美国富翁设想的那样,总是在刻意寻找什么,总是不遗余力地去获得什么。然而,等把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全花费在某件事情上后,却猛然发现,兜兜转转几十年,又回到了生命的原点。而我们花大半辈子所追求的东西,并不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眼前那些触手可及的美好。

很多时候,我们一味地追求别人眼中所谓的成功与幸福,反而忽略了现在拥有的幸福。而对于那些真正明白自己内心愿望的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并不被别人的言语左右,而是按照心中的意愿,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在美国某个小镇上,有一年轻小伙子靠沿街说唱为生。有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女子,也住这个小镇上。他们总是在同一家餐馆用餐,时间长了,彼此就熟悉起来。

某日,两人又在同一家餐馆用餐,中国女子对小伙子说:“别再靠卖唱为生了,还是去做一份正当职业吧。我可以介绍你去中国教书,在中国你能够拿到比现在高2倍的薪水。”

听到中国女子的提议,小伙子先是愣了几秒钟,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做的不是正当职业吗?我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它能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我为什么要抛弃亲人、抛弃家园,独自一人远渡海外去做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呢?”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活着,但并没有明白活着的真正意义。他们活着的目的可能是为工作、为金钱、为父母、为孩子,但唯一没有考虑到的,就是为自己而活。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总是委屈地活着,他们可以忍受工作的不顺心,可以承受婚姻的不幸福,可以在不愉快的人际关系中强颜欢笑,可以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欲望。总之,只要能够活出令众人羡慕的模样,哪怕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也在所不惜。

人生中,我们谈论最多的往往是成功和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成功而幸福的人生呢?其实,所谓成功并不是前程似锦、功成名就,所谓幸福也并不是让周遭的人认为你幸福。而真正成功幸福的人,则是过一种平凡却属于自己的生活。正如作家杨绛在百岁感言中所说:“我们曾经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4.太过匆忙,你是否早已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

每个人都匆忙行走在拥挤的路上,我们总以为自己奔走的方向通往天堂,而我们却逐渐靠近一扇通往地狱的门。真正的天堂,其实在另一个极少有人到达的地方。

纵观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每个人都很忙,忙着不停地奔波。然而,很多人由于行走得太过匆忙,却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初衷。美籍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都走得太远,已经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在行走途中遇到美丽的风景,或碰到某些难以跨越的障碍时,我们要么停止前行的脚步,要么改变行走的方向,从而使自己违背初心,离梦想越来越远。

我们为何要出发?又准备到哪里去?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则哲理故事:

一头母狮病故,狮王看着母狮的尸体心如刀绞,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不睡。狮子大臣们安慰狮王说:“大王,既然狮后去了,那就让它入土为安吧!”狮王认为众臣说的有理,就为母狮举行隆重的葬礼,并建造了一座华贵的坟墓。母狮被安葬后,狮王每天都去它的墓地散步。狮王发现母狮的墓地荒芜冷清,就在坟墓旁种了许多鲜花。当鲜花开满墓地,狮王感觉还缺少一些树,又令狮子们种了很多树。

很多年过去了,母狮墓地旁边鲜花娇艳欲滴,树木郁郁葱葱,狮子沉醉于美景之中。不过,狮王依然感觉这个地方还不够完美。在思索了片刻之后,狮王认为是坟墓破坏了这美好的景致。于是,狮王令众狮把母狮的坟墓迁到别处。如此一来,风景总算完美了。然而,狮王却忘记了自己当初美化这个地方的初衷。

其实,类似故事中狮王的错误,我们人类也经常会犯。比如,我们的人生主要由工作和生活两部分组成,而且工作的目的是为更好地生活。但很多人却为了工作而失去了生活,他们每天没早没晚地加班,甚至连节假日也不让自己休息,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陪家人。最终,他们也许赚到了足够多的钱,但并没有享受到天伦之乐的幸福。

一个人,无论他的梦想是什么,无论以什么方式去奋斗,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日三餐,离不开亲情、友情、爱情,其最终目的也是让自己及所爱的人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其实,很多时候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完全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抓住它。反之,如果我们为奋斗而奋斗,为忙碌而忙碌,在忙完之后,却发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只不过是“无事忙”而已。

有一年轻人,休息日闲在家里无事。他看着家中一面空白的墙,心中琢磨道:“如果在这里挂一幅画,可以让家里更美一点。”于是,他找来一幅画,然后忙着找钉子、锤子。当把钉子敲进墙后,却发现钉子太小,根本挂不住这幅画。怎么办?于是,他决定往墙上加一个木楔子,然后就去找木头。找了半天,找到一块木头,但没有办法把它锯下来。为锯木头,他去邻居家借斧子。找到斧子后,又发现斧子劈出来的木头不规则,需要用锯。然后去更远的邻居家借锯。当把锯借来后,发现锯条坏了,又开车去更远的地方买锯条。

就这样折腾了一整天,终于把需要的工具都凑齐了,对着一堆齐备的木匠活工具,这个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他早已忘了准备挂在墙上的那幅画。

我记得曾读过这样一句话:“愚者永远比智者更忙。”当时并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却发现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所谓的“忙”字,不就是“心”的灭亡吗?当一个人的心迷失消亡了,他所做的一切也将失去原有的意义。

佛家云:“你所真正在乎的,其实也正是你的死穴所在。”每个人都匆忙行走在拥挤的路上,我们总以为自己奔向的方向通往天堂,而我们却逐渐靠近一扇通往地狱的门。真正的天堂,其实在另一个极少有人到达的地方。难道,这不正像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吗?

事实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在不停地行走,我们在辛苦地奔波,我们在周而复始地忙碌,但我们却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追求是什么,忘记了自己最终应该去哪里。所以,很多人奋斗了一生,也忙碌了一世,却只是从“一无所有”变为“极端贫困”——因为行走的脚步太过匆忙,早已忘记自己当初为何而出发。

5.不必用别人的标准来框定自己的人生

有人的地方就有嘴巴,有嘴巴的地方就有是非。如果我们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总是按照他人的标准来活,这不仅会让自己失去个性,而且要承担违背内心意愿的苦楚。

在芸芸众生中,不但每个人的外貌不同,而且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千差万别。然而,却有人喜欢模仿他人,并拿别人的标准来框定自己的人生。

当有人说:“你这样不对。”你说:“我改!”当有人说:“你那里也错了。”你说:“我再改!”当有人说:“你这儿、那儿都不对。”你又说:“我继续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知错必改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而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总是拿别人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来衡量自己,并盲目地改变自己,其结果往往是,你让甲满意了,却无法让乙也满意;你让乙满意了,却又无法让丙满意。最终,你把自己改得面目全非,而且丧失了内心的价值观,沦为他人标准的附庸。所以,一个人最智慧的做法就是,不迁就世俗,更不在乎他人的说三道四,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标准行事。

曾经有一个画家,他想画一幅人见人爱的作品。经过三个月的苦心创作,终于完成,便拿到市场上展览。

为了解众人对自己画作的看法,他在作品旁边放了一支笔,并在纸上附了一句话:“如果你认为本人作品有欠佳的地方,请赐教,且在画中标出。”天黑后,他准备收摊儿回家,却发现画上被涂满标记,几乎每一笔都有人指出不足,这令他内心充满不悦及失望之感。

为真正认识自己的水平,画家决定再换一种方法试试。第二天,他又画了一幅与昨天一模一样的画拿到市场上。但不同的是,他在纸上写的文字是:“请观赏者将自己最欣赏的地方标记出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画上涂满了赞美及肯定的标记。

“原来如此!”画家不禁感叹道。

确实如此,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诋毁、批评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不被赞美的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而且会随时改变。也许,在某些人眼中看起来极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极美的。在某时某地看起来不和谐的事物,如果换一个地方或时间,反而会变得美妙、和谐起来。如果我们总试图靠别人的看法与标准而活,那么我们的自信心将像建在沙滩上的城堡,随时都有被海浪淹没的可能性。

有人的地方就有嘴巴,有嘴巴的地方就有是非。如果我们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总是按照他人的标准来活,这不仅会让自己失去个性,而且要承担违背内心意愿的苦楚,这种为痛苦买单的行为,岂不是让自己吃了大亏?

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麦克斯·威尔医师曾为总统夫人的一位朋友做过一次手术。手术结束后,总统夫人邀请他来到白宫,并把他安排在白宫中住了一晚。据总统夫人介绍,麦克斯隔壁的那个房间,林肯总统曾经住过,为此麦克斯兴奋不已。他开始用白宫中的文具与信纸给母亲、朋友写信,并在心里对自己说:“麦克斯,你太幸运了。不仅能够来到白宫,并且住在林肯总统睡过的房间隔壁,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呀!”

第二天早晨,麦克斯与罗斯福总统及总统夫人一起用早餐。他一边吃早餐,一边想着如何向朋友描述今天吃早餐的美好情景。这时,仆人送来一盘鲑鱼。麦克斯什么都吃,但从来不吃鲑鱼,看着餐桌上的鲑鱼,麦克斯惧怕无比。罗斯福夫人向麦克斯微笑,并指着罗斯福总统说:“他很喜欢吃鲑鱼。”麦克斯心想:“既然总统都喜欢吃鲑鱼,我也一定要吃。我是什么人呢?决不能怕鲑鱼!”就这样,麦克斯有生以来第一次吃鲑鱼。结果,他一整天都不舒服,直到晚上时仍然想呕吐。

后来,麦克斯一直在思索与总统一起吃鲑鱼这件事。关于此事,他在自己的著作《心灵的慧剑》中写道:“其实我一点也不想吃鲑鱼,而且根本没必要吃,但我却为了附和总统背叛了自己的内心。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不正是很多人为了成功而最常碰到的陷阱之一吗?”

在这个地球上,无论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他的内心总会有不如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想法,也正是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很多人无法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自己,而是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而做出一些违背内心愿望的事情。

然而,人并不是商品,不存在固定的统一标准。如果一个人总是活在他人的标准之中,那么他将永远无法活出真实的自我。所以,不必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要企图向别人看齐,更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框死自己,那只会徒增苦恼,让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

6.妄图照顾所有人的感受,注定自己不会好受

一个再如何八面玲珑的人,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认为他是好的。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利益角度不同,而且每个人对好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就像商场中的衣服,每件衣服都颜色各异、款式不同,它们的存在只是为那些欣赏并适合它们的人。

大千世界,人头攒动。虽然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但每个人眼里的世界各异,而且众人对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或人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想让一个人高兴容易,想让两个人满意也不难。但是,如果你企图照顾到所有人的感受,让所有人对你满意,那绝对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然老祖宗也不会造出“众口难调”这个意味深长的词。所以,人活着不要妄图照顾所有人的感受,这注定了你自己将不会好受。

一日,有人问孔子:“听说某人住在某地,据说当地的邻里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你认为这个人怎么样呢?”

孔子答曰:“能够让所有人喜欢,这固然很难得,但这将注定他本人活得并不轻松好受。我认为,如果他能够做到让所有德操高尚的人喜欢,让所有道德低下的人讨厌,那他才是一个内心坦荡的真君子。”

不要试图讨好所有人,否则你就会失去自己的原则,做不了坦荡的人。毕竟,一个人要想照顾众人的感受,必然要牺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来迎合众人,这将会非常委屈自己的内心。

关于这个话题,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总结出了与孔子相似的观点,他说:“你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你希望自己能够和身边的每一个人搞好关系,于是你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讨好迎合他人。但最终结果却是,那些不欣赏你的人依然对你冷眼相待,而你自己也因为做了违心的事,丧失了好心情。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交心的好友,让身边大部分人欣赏,令少部分人讨厌,这样的人生将会更加快乐,因为完美平衡了自我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林肯还不是总统时,有一次他召集6个幕僚一起开会。会议期间,林肯提出一个重大法案,但幕僚们的看法并不统一,于是7个人在会议桌上激烈争论起来。林肯在认真听取了他们6人的意见后,依然感觉自己的决策是最全面、最正确的。

最后决策时,6个幕僚还是坚决反对林肯提出的法案。但林肯却不为所动,而是毅然对他们说:“虽然我的这个决定让你们心里不好受,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这个决策,但我仍然宣布这个法案已经通过。”

从表面上看,林肯独断专行,不尊重他人的意见,更不在乎他人的感受。而实际上,林肯已经对他们的看法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分析,这6个人之所以同时反对林肯,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境界还不够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大部分人都犯了人云亦云的错误,根本没有做到用智慧解决问题。此时,如果林肯感情用事,一味地照顾幕僚们的感受,将会做出错误决策,其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大大损害公众利益。既然如此,林肯就只能力排众议,始终坚持正确的观点。

环顾四周将不难发现,每个人的身边都存在大量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你想顾及每一个人的感受,你想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打发高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关注一下西方国家的投票选举活动,你将会明白,即使那些选举获胜的人,依然还会有40%以上的人反对他们,他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对自己举双手赞成。同样,对于芸芸众生的我们来说,更无法做到顾及身边所有人的感受。无论你说什么,或者做什么,总会有50%以上的人站起来反对,这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活在社会上,一个再如何八面玲珑的人,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认为他是好的。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利益角度不同,而且每个人对好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就像商场中的衣服,每件衣服都颜色各异、款式不同,它们的存在只是为那些欣赏并适合它们的人。对于那些不欣赏它们的路人甲或路人乙,它们不需要迎合,更不需要在意。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不会因为他人的反对而惴惴不安。

当有一天,你的行为或言语令身边的某人不高兴时,你就会心平气和地想:“你不高兴没关系,你不欣赏我没关系,你骂我甚至唾弃我也没关系。你只不过是50%与我意见不一致者中的一个人而已。如果我照顾了你的感受,就会令我自己不好受,甚至会令那50%支持我的人也不好受。”

所以,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要妄图照顾所有人的感受,只要你能够做到让自己好受,让那些在乎你、理解你、支持你的人好受,就已经足够了。

7.独立,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想过好人生,就一定要学会独立。因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学会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承担,内心才会足够强大,才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遇到的各种挫折与磨难。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让自己活下去,并且好好地、淡定地活着。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独立,厌恶被他人控制、束缚。可以说,独立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现在,如果我问大家:“你感觉自己独立吗?”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们认为自己独立的理由是:“我靠自己的智慧赚钱,靠自己的劳动吃饭,我不依附于别人活着,自然我的生命就是独立的。”

独立,难道仅仅是指经济上的独立吗?如果你这么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不仅要在经济上独立,更要在心智、思想上独立。概括来说,真正的独立者必须符合以下考核标准:经济上独立,心智上健全;做事独立自主,行动自由;足够自信,有自己的处世准则;有自己的信念追求,有独立成熟的思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自律、自省。如果你达到了以上标准,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独立者。

说起独立,不禁想起一个幽默的故事:

苏州有一呆子,已年满30岁,还靠父母养活。在呆子的父亲50岁那年,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推算出呆子父亲的寿命为80岁,呆子的寿命为62岁。也就是说,在父亲去世后,呆子需要独自活在世上两年。听到算命先生的话,呆子哭着说:“我父亲80岁的时候,我才60岁,剩下的那两年,我靠谁来养活呢?”

乍听起来,此故事幽默诙谐。可静心思考,却发现这并不是一个令人一笑了之的轻松故事,它深刻反映了某些年轻人难以独立的心理缺陷,心理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为“婴儿情结”。

比如,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总是靠着有钱有势的爹妈生活。他们不仅在经济上不独立,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且在精神上也无法做到独立,他们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凡事都亮出“我爹是xx”的招牌,并仗着父母的光环唯我独尊、胡作非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要想独立,要想过有灵性的生活,首先要做到与他人、与热闹的圈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波斯诗人萨迪说:“从此以后,我们告别了人群,选择了独处之路,因为安全属于独处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思考问题,才能够形成自己独立成熟的思想。反之,如果一个人时刻混迹群体圈之中,每天热闹非凡,固然心情愉悦,但自己的行为、思想很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时间一久,就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能力。

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是你爱的,也有的人是爱你的。但无论是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他们只能陪我们走完生命中的某段时光,剩下的路程需要你自己行走。为使自己独自行走的岁月痛苦少一点,我们必须要学会独立。

有一位老人与一个年轻人同时在沙漠中种胡杨树,当把树苗种上之后,年轻人总隔三岔五地给树浇水,而老人看树苗成活后就很少来。即使偶尔来一次,老人也从来不浇水,只是把那些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

转眼,几年时间过去了。有一次,沙漠中刮起了严重的沙尘,年轻人发现自己种的胡杨树全被大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所种的树,只是被吹断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枝叶而已。年轻人很诧异,问老人原因。老人答道:“你经常给树浇水,它们的根就不会往泥土深处扎。而我在树苗成活后就不再浇水,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扎到地下的泉水之中。树的根如此之深,怎么可能轻易被风刮倒呢?”

其实,人的一生,就像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树,只有经历沧桑,才能让自己学会坚强。所以,要想过好人生,就一定要学会独立。因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学会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承担,内心才会足够强大,才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遇到的各种挫折与磨难。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让自己活下去,并且好好地、淡定地活着。

依赖就像毒品,是一件令人感觉舒服的事情,但却会让一个人变得懒惰、软弱,失去自我。当有一天,你所依靠的人突然离你而去,此时你不仅失去了快乐,而且失去了精神支柱,让自己在软弱中死亡。正如易卜生说:“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那些真正独立的人。”所以说,做人最重要的是独立。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独立,更要在人格、思想上做到独立。 y8p1ZofXG+Ff4X58Q54M3RkyNGBT7COB8AucNnxVup0cDzNTM7sIMucPp83GNz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