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做人要大气,拿得起,放得下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从生活中攫取东西几乎是一种天性,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把到手的东西归还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容易拿起,却不容易放下,愿意去得到,却不愿意舍去。舍和得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参透了舍得,参透了智慧地放下和愚蠢地强占,你才真正地掌握了“舍”与“得”的要领,你才能够从生活中有所收获,看清人生的规律,才敢于去拿,才懂得去放手。

不要小肚鸡肠,整天围着自己那点“小九九”打转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竞争力不断的增强,现在的很多人性格也变得浮躁不堪。每当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很多人都为了一点点小事没完没了的纠结,到底是谁的错误,谁应该道歉。《论语》中说:“君子之道,忠恕则已矣。”意思就是说,君子之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君子之道,是有一颗忠恕仁慈之心。可见能够宽容待人,宽恕他人的行为是君子的德行。其实能够宽恕他人,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刘心武说:“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但是能够做到大度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在经历了一些小事之后,总是喜欢怀恨在心,整天围着自己的那点“小九九”打转。有的人记住了别人对自己的羞辱,有的人记住了别人对自己的错误,那么别人的错误就会一直折磨自己,自己也会因为这些错误而痛苦不堪。

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懂得宽容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戴和尊重,才能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当生活中那些“小肚鸡肠”的人遇到了“大度雅量”的人的时候,他们的怪罪不知道从何开始,自己也会感到十足的难堪。有的时候宽容会给人带来福气,因为你以宽容、和气待人,对方自然也大受感动,对你也会爱心回报。反之,你对他人内心常怀不平,对于他人总是抱怨不断,那么对方受到你的情绪影响,就会产生敌对和冲突的情绪。

姚明是中国著名的篮球明星,他的心胸和他的身材一样都是那种阔达之人。姚明对人不会小肚鸡肠,更不会对别人伤害自己的事情耿耿于怀。有一次,在全美直播火箭队与灰熊队的比赛时,前NBA球员、ABC电视网解说员斯蒂夫科尔在谈到姚明的时候,使用了“支那人”一词。很多人都知道,“支那人”是一种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但是斯蒂夫科尔显然是不知道这一点。后来,在到自己使用的词汇具有侮辱性之后,他专程给姚明打了电话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几天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有的记者问起了姚明这件事,姚明笑着说:“其实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且科尔专门打电话给我,他道歉的态度几乎可以用‘诚惶诚恐’来形容。他显然意识到自己犯错了,但他的态度说明他并不是故意的。在这个时候,我应该表示出自己的风度。”虽然姚明很大度,但是有些记者对他的大度表示不理解。

很多记者觉得科尔的话伤害到了中国人的感情,并希望姚明能够给予回击。但是姚明却说:“据我所知,科尔在马刺队效力时,曾把法国队友帕克称呼为‘法国人(FRENCHMAN)’,他可能以此类推,就把中国人喊成了‘CHINAMAN’。既然他已经为此道歉,那何必还追究着苦苦不放呢,这样的话,自己也活得很累啊。”

就这样,姚明用自己的宽容大度轻松地化解了这场可能引起争端的事件。他的宽容、大度,同时也赢得了无数人对他的尊重。火箭队前主帅范甘迪评价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相处的家伙。”姚明用自己的宽容和大度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平和和宽容,以及中国人的睿智。

古希腊哲人说:“人如果选择了计较,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如果选择了宽容,那么他将阳光洒向大地。”原谅了别人就等于宽恕了自己,如果别人让你很不满,你需要做的反抗不是让自己更不满,而是告诉他,你现在生活得很好,让对方的期望落空,才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宽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带着欺骗和委屈度过一天。但是如果我们计较了又会怎样呢?可以解脱自己,说服他人吗?其实世界就是由矛盾组成的,任何人或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如果你遇到了别人的小过错或者小过失就抓住不放,不仅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不平感,而且还是一种将自己与他人一同捆绑在“争吵的战车”上,永远斗争下去的愚蠢做法。宽容一个人比较容易让一个人在良心的驱使下,被你的宽容所感动,最后你们化敌为友。

人生没有绝对的“得”,也没有纯粹的“失”

欧洲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个农夫养了两只健壮的奶牛,准备依靠牛奶来赚钱,可是两只奶牛各怀心事,都不想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第一只奶牛说:“我只想吃鲜美多汁的嫩草,但我不会让人挤出我的奶。”所以它苦苦思索能够长期吃到嫩草而又防止被挤奶的方法。第二只奶牛也不想被人挤奶,它觉得只要被人挤一次奶,那么就会源源不断地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它觉得很苦恼。结果这两只奶牛每天都陷入苦恼之中,最终很快变得身形消瘦,而被主人卖掉了。

其实,奶牛的吃草和产奶永远是相互依存的,想要吃到草,那么付出的代价就是产奶,而产出奶后,又得到了品尝青草的补偿机会,吃草和产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要素,要是独立地将二者分开来考虑,只是自寻烦恼罢了。两只奶牛将这两个问题分开来看,过度执着于得失,希望自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完全与自然法则背道而驰。

奶牛的烦恼在于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而人往往也是如此。我们烦恼的根源就在于自己的得失心太重,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每个人都渴望有所得而不是有所失,所以我们在得到之后,总是想着能够得到更多,而在失去之后又过分担心自己无所得。事实上,这根本不可能,你永远不可能从生活中得到一切,也不可能从生活中失去一切,因为你在得到之后一定会付出代价,而在失去之后也会得到一些补偿。

做人不能太患得患失,否则只会让自己过得更加痛苦,其实得与失总是相互纠缠、相互依存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绝对的得到,也没有人能够绝对的失去,你得到了什么,就必定会失去其他东西,你失去了这样东西,生活必定会给予另外的补偿。所以幸运的人不应该认为自己一直都会幸运,不幸的人也不要认为自己会永远不幸下去。

生活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人生是没有绝对的得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就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就是福祸转化、得失相依。正因为如此,我们无论面对得或者失的局面,都应该努力沉住气,都应该淡定地看待一切,不要为了一时的得到而庆幸,因为你得到之后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也不要为了一时的失去而气馁和绝望,因为失去之后一定会有所得。既然如此,不妨放开心怀,事事都顺其自然,反而能够求个心安理得。

有个小和尚看到禅院的草地已经开始枯黄,于是就下山买了很多草籽回来,他准备将这些草籽撒在地上,这样就能长出很多青草,禅院里也不至于太过萧条。可是在撒种子的时候,突然起了一阵大风,大风将很多草籽都吹走了,小和尚一时情急就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老禅师走过来安慰说:“吹走的大都是空壳的种子,撒下去也发不了芽,不如随它去吧!而且被风一吹,种子在其他地方一样能够发芽。”

小和尚撒完草籽后就坐在旁边看,可是一群麻雀突然飞下来吃种子,小和尚见状立即跑过去赶走麻雀,老禅师阻止了他,让他不要追赶麻雀了,实际上麻雀吃不了多少种子,而且一些不能消化的种子会被排出来,实际上也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当天晚上天气突然大变,下了一场暴雨,小和尚担心种子全部被雨水冲走了,于是向禅师哭诉,禅师笑着说草籽被雨冲到哪里,就会在哪里发芽,不如随它去吧!果不其然,第二年春天,碧绿的青草长满了整个禅院。

《幽窗小记》中说:“宠辱不惊,看前庭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做人做事应该保持淡然心态,要将人生的宠辱得失看得如花开花落那样平常无奇,也要看得如舒云漫卷般轻松惬意,做到得之不喜,失去无忧。

有句对联说得很好:“得失失得,何必患得患失;舍得得舍,不妨不舍不得。”人生原本就是得得失失,失失得得,并没有永远的得到,也不会有永远地失去。所以大文豪苏东坡说:“不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他认为过去的事情就应该像梦境一样,无论得失,都应该坦然地放下,不应该执着,否则只是自寻烦恼罢了。既然这样还不如坦然放下心中的枷锁,放下得失心,淡然地面对生活,其实放下了得失,人生也就无所谓得失了。

多为拥有的庆幸,别为得不到的郁闷

笔记小说《行路歌》中有一首诗:“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总不如;回头一看,还有挑夫。”意思是说当我们在羡慕别人骑马的时候,不妨回头看一看身后,也许很多步行的人正羡慕我们有毛驴可骑呢。这似乎是一种自我平衡的心理,有些人甚至觉得这是一种阿Q精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但做人要知足,不要总是盲目和别人攀比,不要总是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其实,当你羡慕别人的时候,应该看一看那些比你更惨的人,应该想一想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只有这样,你才会明白自己并不是被生活抛弃的人,也才会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生活有时候就应该这样,很多时候你认为别人比自己要好,可是却没有看见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没有想过自己其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当你想办法去追求更高的幸福时,实际上最容易忽视拥有的快乐。所以当你想要骑马而不可得的时候,为什么不好好享受自己骑毛驴的那一份自得与悠闲呢?殊不知当你连毛驴也骑不到的时候,也许才会想起骑驴的种种好处和快乐,可那时已经太晚了。

很多人都说人是贪婪的,喜欢占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而事实上,多数人都是放下碗而看着锅里,尤其是看着别人的锅里,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更好吃,更有味道,可是却忘记了去享受自己碗里的那些美味,结果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反而浪费了自己的美味。做人要享受当下,要把握自己拥有的东西,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不要总是想要得到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不要总是认为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当你目光高远、只想着前方不可得的东西时,恰恰忽视了身边拥有的最美丽的风景。

做人要懂得知足,要懂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要总是去想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应该多看一看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应该为自己能够拥有这些东西而庆幸。其实,自己所拥有的才是最大的幸福所在。

二战的时候,有个法国士兵失去了左臂,战后他害怕回到自己的家乡,担心盲眼的母亲知道自己残疾后会太过悲伤。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和思考,他最终还是决定回家探望一下母亲。等他走到家门口后,母亲已经坐在那里等他了,见到母亲双鬓的白发后,士兵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他跪在母亲面前痛哭流涕。

而当母亲紧紧抱着他的时候,很快发现了失去的左臂,士兵的心里忐忑不安,觉得母亲大概伤心极了。他把头深深低着,害怕看到母亲极度惊讶和悲伤的表情。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妈妈感到非常平静,她抱着儿子说:“很高兴你能够平平安安回来。”士兵感到非常愧疚,他并不希望母亲为自己担心,于是原原本本地说出了自己被炮弹炸掉手臂的事情。母亲听完后,擦了擦眼泪,然后说:“我原以为自己再也见不到你了,但现在你还站在我面前,这是上天赐给我最大的礼物了。”士兵听罢,泪如泉涌。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不要在乎你失去了什么,而要看看你还拥有什么。”那些没能得到的东西,那些已经失去的东西,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过多地关注。一个人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些才是自己实实在在能够抓住和体验的幸福,总是为那些得不到的东西郁闷和悲伤,只会让自己错失属于自己的幸福。

生活常常只为我们留下半杯水,所以与其总是为不能得到满杯水而耿耿于怀、斤斤计较,还不如好好珍惜和享受剩下的这半杯水。对于平凡人而言,我们往往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拥有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拥有自由和快乐,但有些人却还要想尽办法去追求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名利权势。既然得不到名利,得不到权势,为什么不好好珍惜一个平凡人应有的生活呢?人往往因为贪婪而失去享受正常生活的权利。

比如历史学家就认为秦始皇当年本来可以活得更长久一些,可是正是因为他一直想着成仙,想着长命百岁,所以误食很多丹药,导致身体慢性中毒,以至于健康状况恶化。试想一下,如果他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沉住气,正确对待生老病死,能够安然享受自己的生活,不追求那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那么也许他的统治能够更长久地维持下去,也许他能够选择最适合的继承人。

人还是应该懂得享受生命,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东西,有人说这个世界为你准备的大礼物和大惊喜,实际上都已经在你身边了,所以把握自己拥有的幸福,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才是最大的幸福。

凡事不去强求,尽人事而听天命

唐代著名的惟俨禅师和弟子们讨论树叶。时值严冬,他指着枯树问弟子:树木到底是枯萎好一些,还是茂盛好一些?其中一个弟子立即回答说:“茂盛应该会好一些。”另一个弟子说:“我想可能枯萎会更好一些。”惟俨禅师听了不住地摇头,弟子有些疑惑,于是就问禅师究竟什么状态才是最好的。禅师淡然地回答说:“枯萎的让它枯萎,茂盛的让它茂盛。”这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境,凡事都不去强求什么,生活呈现出什么样子,那就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必要依据自己的私欲和想法去期盼做出什么改变。

有关这种顺其自然的心态,用超脱一些的观点来说,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一切都依据现实情况发展的结果来定,自己并不去强求什么。事实上求得一个好结果是每个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世事并非尽如人意。很多时候,生活会和我们开玩笑,我们难以心想事成,难以达成心愿和目标。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去计较和强求一定要有什么样的结果,既然失败了就证明时机还不到,不如顺其自然,坦然接受。如果坚决不肯放手,始终还想着如何翻身,那么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其实一个人努力了、付出了,就没有什么可惜的,没有可后悔的,有时候过程远比结果更加重要。所以人要懂得知天命,要懂得顺应生活,强求不会带来任何幸福。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只要努力活过了,那么活成什么样的状态就无关紧要了。”对于我们来说,人生需要付诸努力,需要我们全力以赴,这是一种状态。但是全力以赴未必会有称心如意的结果,既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不如坦然放手,这也是一种状态。这两种状态是不矛盾的,前一种是进取心,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后一种则是豁达心,是一种领悟生活后的淡然心境。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努力过了,只要想办法经历过了,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强求什么好的结果,最后收获什么,就不妨安心地接受什么。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就足够了,只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那么就应该无怨无悔,就应该能够过得充实了。

很多篮球选手,终其一生可能也没有获得过冠军,他们也渴望获得冠军,但是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没有获得冠军而自暴自弃,刻意贬低自己的职业生涯。NBA最著名的小个子球员艾弗森在2014年选择了退役,他曾经梦想着得到一枚总冠军戒指,甚至为此到了疯狂的地步,谁知天意弄人,他直到退役这天也没有将戒指戴在手上。很多人都为他感到可惜,可是在退役这天,他看得很开,觉得自己既然努力了就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他告诫自己应该尊重生活,并骄傲地告诉所有人自己就是无冕之王,就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

我们常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你的终究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无用,还不如放宽心,淡定地面对,强求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快乐,只会让自己在失败和痛苦中越陷越深。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把结果看得太重,一切还是要顺其自然,顺安天命。凡事只需自己付出努力,只要自己一直为梦想而拼搏即可,至于结果会怎样,完全不用太过担心和计较。

老艺术家葛存壮在谈到自己的人生时说:“我的自然条件不行,没长一张英雄面孔,就得顺其自然。我在事业上有追求,但没有野心,从来也不奢望能成大明星,不会在那方面动心思。”正因为抱着平常心态,正因为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生活,他才能够获得非凡的艺术成就,才能够在工作中找寻到生活的快乐。

相对于葛老的淡定而言,很多年轻人则想方设法要成为大明星,哪怕经受各种各样的困难,也要想办法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人物,想办法成为主角,可是往往只是做一些无用功。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宽心,坦然接受现实,这样反而可以寻找其他的出路,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角色,如果执着地吊在一棵树上,只会让自己走入死胡同中。

作家亦舒也劝告世人说:“何必同自己过不去,只有这么多,不去做非分之想,让自己开心点。”人应该洒脱一些,自己能走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能做到什么程度就算是什么程度。没有必要想着更多更好的东西,没有必要去强求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只要在工作中尽心尽力了,那么一切就可以听从天命安排。

其实万事万物皆有规律,恰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事物各安其性,各行其是。所以古人告诫我们要“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你可努力去改造,但是一定要知天命、循天理,强求只会破坏这种自然法则,只会让自己一无所获。

佛家人讲究一切随缘,“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只要遵循自然,一切都不去强求,那么人生就不会存在烦恼,生活也能变得轻松快乐。随缘不是一种随意,不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而是要沉住气,要注意遵循生活法则,要尊重现实情况,要懂得用一种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

活的太累,只因索求太多

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特洛伊的王子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他拥有无可比拟的财富,也拥有过人的智慧。可是他却认为自己还缺乏一个最美丽的妻子,所以当希腊主神的妻子朱诺、雅典城的守护者雅典娜以及爱神维纳斯让王子评判谁才是最美丽的女神时,王子接受了爱神维纳斯的贿赂,将票投给了维纳斯,自然而然他也得到了人世间最美丽的妻子海伦。可正因为将海伦赐给了王子,才引发了特洛伊之战。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越是贪婪,就越是活得累,而且要承受的风险也会增加。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容量都是有限度的,当你不断向生活索取,不断满足自己的私欲时,生命很可能无法承受如此多的欲望,最终这些欲望只会成为沉重的包袱,让你步履维艰,而且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佛家说每多一份欲望,那么自身便加深一层罪孽,因为欲望会膨胀,直到你无法抵挡和承担。比如我们常常会想着拥有自己的房子,可是当你拥有房子之后,你会想要住更大的房子,会想着住顶级豪宅。一个有欲望的人,一旦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想着追求更多的东西,而且会越来越多。

但事实上,生活根本就不需要这些东西,根本就没有必要过度追求这些东西,有可以填饱肚子的饭菜,有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子,有可以御寒保暖的衣服,有可以维持生计的收入,这些就足够应付生活了,就足够保证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了。当生活得到满足后,我们一样可以收获快乐,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没有必要非得追求更多的东西满足心理上的平衡,而事实上欲望永远不能带来平衡,它只会让你的压力越来越大,只会让你背负更多的痛苦和折磨。

居里夫人成名之后,得到了很多的财富,而且名声也越来越大,可是对于生活,她却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有一天,她决定将那些华美的家具全部送人,朋友们非常惊讶,这么多好东西摆在家里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还要送出去呢?居里夫人说:“这些东西的确非常好,我很早以前就梦想着拥有一个漂亮的房子,拥有无可比拟的家具和装饰品,但现在我只希望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生活。”

原来当居里夫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后,她为了装饰好自己的房子,常常跑来跑去到处购买家具,而且时常犹疑不定,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也徒增了烦恼。另外,成名后,经常会有很多人前来拜访,她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应酬。现在把家具送人了,她就不用成天忙碌于招待前来拜访的宾客,从而保证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当一个人过度追求物质生活,过分看重名利地位的时候,他往往会丧失生活最本质的东西,生活的平衡也会被打破。那些华美的家具,别人或许会觉得可惜,但居里夫人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对于一个一心沉浸在科学事业的人来说,那些招待客人用的器具显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变得不合时宜。倘使仍然执着于追求更多的东西,那么她的生活节奏就会被无情地打乱。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为获得更多的东西付出心血,不肯轻易放手,然而生活有时候需要轻装上阵,一旦索求太多,最终只会增加更多的人生压力。

有个行路人对别人诉说自己的苦楚,说自己为什么总是越走越累,别人提醒说:“你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停下来收集好东西,见到美丽的花草,见到美丽的石头,见到新奇古怪的玩意,就不断往行囊里装,你装的东西越来越多,自然也就感到越来越累了。”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个路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收获更多的东西,总是渴望占有更多的东西,但是当我们越积越多,当我们欲望越来越大时,就会发现有一天自己再也背负不了这些欲望了。想要让自己过得更加轻松,想要让自己的步伐更加轻快有力,那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抛弃那些多余的东西,克制自己的欲望,只有轻装上阵,那么无论遇到什么状况,都能够如履平地。

正因为欲望容易成为包袱,因此当我们面对各种诱惑时,应该沉住气,要懂得克制和拒绝那些诱惑,要懂得抛弃那些负重,轻装上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走越远,人生的道路才会走得更加轻便顺利。当然,一个人是难以完全断绝欲望的,一般人也无法真正做到无欲无求,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还是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索求现象。但是这种索取应该有一个限度,应该把握好分寸,不能无限度地索取。一个人应该只追求最需要的,而不是追求自己最想要的,好的东西太多,一个人想要的东西也太多,如果任凭欲望越来越多,就会为自己增加烦恼和压力。

缘分来时要珍惜,缘分散时心淡定

人生要讲究缘分,无论做什么都要遵循缘分行事,在佛家人看来,一切顺其自然就是一种缘,不妄念,不执着,这就是缘。在道家看来,缘也是一种自然状态,是一种无为,无为其实是一种顺应时势的行为。人生似乎离不开缘分,我们事业的成功,我们爱情的成功通常都和缘分有关。当然,缘分并不总是存在的,缘生缘灭是一种自然状态,它并不是一辈子都留在身边的东西。

正因为缘分随时回来,也随时会走,我们更要懂得珍惜缘分,更要懂得沉住气,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缘分,不去强求,不去妄想,不去杞人忧天,不去肆意挥霍。缘分来的时候,要懂得好好把握住这份缘,要懂得好好珍惜这份缘,因为一旦你错过了,那么它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到来了。当缘分走时,也要放宽心,证明这份缘已经不适合自己,不如洒脱地放手,不要执着抓住不放,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

说到缘分,最常见的就是爱情。当丘比特之箭射到你身上时,你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份感情,不要等到错过了,失去了才去珍惜,因为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所以感情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懂得去好好保护它、爱护它。而当感情破灭的时候,证明彼此的缘分已经过去了,这时候,就不要再执着于过往的感情之中,而应该及时解脱出来,坦然面对分手,坦然接受缘尽的事实,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都说爱情要好聚好散,这就是一种淡然的随缘姿态。有缘时,相互尊重、相互爱戴;缘去了,也要保持君子风度,为他人、为自己都道一声祝福。事实上,很多人都会错失缘分,当缘分来的时候,没有发觉,更没有好好珍惜,可等到缘分去了,又苦苦纠缠,不肯放手,结果总是活得很累。有句话说得好: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一个人曾经拥有过了,那就是最大的幸福,那就是对缘分最大的尊重。

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年轻时曾经和一个女孩相恋5年,就在他准备提出结婚的时候,女友突然提出了分手,这对林清玄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非常看重这段感情,所以苦苦哀求对方能够回心转意,甚至不惜跪在咖啡厅里求她,结果反而让女友觉得很尴尬,处处躲避他。

心灰意冷的林清玄知道女友再也不可能改变想法了,对于感情难以割舍的他感到非常痛苦,每天都悲郁不已,不仅身形日渐消瘦,而且开始出现严重的脱发症和抑郁症。难以解脱的他最终决定殉情,以死亡来证明自己的爱,来寻求精神和肉体的解脱。为此,他制定了一个很唯美的自杀计划,他留下遗书,决定在一个满天晚霞的黄昏里跳海,可是当他站在海边寻死的时候,却意外地被一个和尚救下了。

和尚问他是否真心爱过那个女孩,林清玄回答说是。和尚又问他曾经是否感到幸福,林清玄又连连点头。和尚于是说:“那就行了,你已经得到过幸福,那么何必一定要计较现在的失去呢?”经过一番点化,林清玄幡然醒悟过来,开始尝试着去放下这段不愉快的经历。几年之后,他和第二位女友在茶馆里喝茶,结果女友向他提出了分手,林清玄这次已经看得很开了,他没有大吵大闹,没有显出太过悲伤的表情,只是淡淡地对女友说:“只想请你等一下,等我喝完这杯茶。”

林清玄富有禅意的淡然姿态恰恰表现出了他的随缘,表示他真的从生活中寻求到了超脱之法,能够用最淡定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缘分。都说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拿起来的时候,要用心去拿,要拿出自己的诚意,拿出自己的爱,要懂得珍惜自己拿起的东西。而等到即将失去的时候,要注意轻轻放下,要懂得拿出自己的宽容、大度,要懂得放松自己的心灵,淡然地目送它的离开。

有人说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到不粘滞于物,所谓不粘滞于物,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关照、自我放松的境界,一个人不会被外事外物所干扰,不会过分执着在外事外物当中,凡事都可以超脱出来,以一种最淡定的心态来面对,以一种最轻松自在的方式来领悟。随缘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就是一种顺其自然,不粘滞外物的状态,一切都跟着自己的心走,心静了,对缘分也就看得开了,对它的把握也就更有分寸了。

生活要随缘,只有懂得随缘的人才懂得更好地把握幸福,随缘并不是悲观主义,并不是一种宿命论,也不是放弃自己的进取心,随缘是一种更为理性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更为豁达的生命形式,它是智者的进取,是静者的洒脱,是幸福者的淡然。为人处世要随缘,凡事做到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一切都顺其自然,一切都不强求。到来的时候,用心去把握,失去的时候用心去解脱,一切都是稀松平常,一切都放在平常心中。

“空杯”心态,敢于归零才有超越

空杯心态是心理学中的名词。古时候有一个佛学造诣很高的人,听说在一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请教他。老禅师的弟子接待他的时候,他态度十分蛮横,目中无人,觉得自己造诣很高,看不起老禅师的弟子。

这位老禅师接待他的时候,十分热情,并且还为他倒了茶水。可是在倒水的时候,水已经满了,但是那位老禅师还是不停地往里倒。他就问这位老禅师:“水已经满了,为什么你还在不停地倒呢?”大师说:“对啊,既然已经满了,为什么还倒呢?”意思就是说,既然你已经造诣很高了,何必再求学呢?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

空杯心态的意义其实就在做事之前首先应有个好的心态,拥有了好心态,才是把事情办好的前提。如果想学到学问,就要把自己当成一只空着的杯子,谦虚一点,而不是骄傲自满,这样才可以学到学问。

人的心脏只不过一个拳头的大小,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如果一些尘土附着进来,难免让我们劳累,只有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放开手,随时接受外界的事物,才可能得到新的东西。

有一天,有位妈妈正在家里洗衣服,这时候,突然传来3岁女儿的急促的叫声:“妈妈,快来呀!”她一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就急忙跑到女儿面前,原来,女儿的手被卡在一个花瓶中,花瓶由上向下变细又变粗,所以才会把女儿的手卡在里面。

女儿被花瓶卡得哇哇直叫,她听女儿的叫声,恨不得立刻把女儿的手从花瓶里弄出来。但是试了很多次,还是无法把女儿的手从里面弄出来。于是这位妈妈找来一个锤子,小心翼翼地把花瓶敲碎了。

费了半天力气,女儿的手终于出来了。这时候,这位妈妈看到女儿的手紧紧攥着,出来了也没有松开。妈妈就问她:“你手里有什么?怎么也不松开呢?”

说着就小心地把女儿的手掰开了,原来里面有一个硬币。还好女儿的手没事,她放心了。但是当看到这个硬币的时候,她还是觉得有点哭笑不得。因为她刚刚打碎的,是一个价值不菲的花瓶。

其实女儿的手并没有卡在那里,而是因为她用手紧紧抓住了那个硬币才导致她的手在花瓶里出不来。于是,这位妈妈问她女儿:“你为什么不把手松开,那样你的手不就出来了吗?”

“但是我一松手,硬币就又掉进去了呀”,女儿无辜地说道。

为了一个硬币,而损失了一个价值不菲的花瓶,就像是做了丢掉西瓜而拣芝麻一样的傻事。看起来很可笑,但是这件事在我们成年人身上也不少见。有些人,就是因为心态不好,刻意追求,不肯松手,最后导致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外在的松手,来自于内心的空杯,如果内心不空的情况下,对外界的一些东西,也只会斤斤计较,锱铢必较。

要做到空杯心态,是不容易的,一般人都会骄傲自满,会目中无人。如果可以真正做到空杯心态,那么一个人就是前途无量的了。因为保持空杯心态,可以让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并与阻碍自己发展的因素告别,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有一个博士毕业后去找工作,他专业知识和素养都非常高,而且也是导师的得意门生,所去的公司也都是导师专门推荐过去的。但是,在毕业的三年内,他走马灯似的换了许多工作,也没做出什么突出的成绩来。

这个博士百思不得其解,便回到学校去见他的导师寻找答案。当他把经历都告诉导师之后,导师明白了为什么这几年来,他一直没做出成绩。

原来,这位博士自恃才能高于常人,因而骄傲自大,每到一家公司,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他也都刮目相看,但是他却处处挑剔,觉得自己是个高才生,应该受到别人的尊敬,应该受到领导的重视,他处处看别人不顺眼。长此以往,大家都对他有意见,怀着这种心态,工作自然也没有突出成绩,领导也对他不满意,就这样,到最后总是不得不辞职。

导师告诉他,你怀着这种骄傲自大的心态,到哪里都不会取得成功的。因为你认为你肚子里的知识已经满了,已经放不下任何东西了。如果你把你思想里的东西都掏空,就当做重新开始工作,开始学习,那么,你才会取得进步,取得成绩,学到知识。

听了导师的话,这位博士便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一次,他努力忘记自己的博士身份和之前在学校取得的成绩,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来对待,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工作终于有了起色,同事对他也非常尊敬。

空杯心态并不是一味地否定我们成功的过去,而是要求我们在否定过去的基础上,展现出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去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对待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所以说,时刻怀有空杯心态,敢于把自己过去的一切归零,重新开始,才有机会获取更大的成功,才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事业和境界,否则,你只会在原地踏步。

沉住气,舍得小利,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美国总统哈里逊小时候看上去非常木讷,而且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傻瓜,所以大家经常联合起来戏弄他。那时候,大家围在一起,然后有人会把一枚1美元的硬币和一枚5美分的硬币丢在地上,大家让哈里逊去拣,结果哈里逊每次都无视1美元的硬币,而是拣起5美分的硬币。看到这种状况,大家都认定哈里逊不认识钱,而且是个白痴,正因为这样,众人反而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游戏,继续拿他寻开心。

有个好心的老太太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提醒哈里逊说:“傻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拣1美元的硬币,它可比5美分值钱多了。”没想到哈里逊笑着说:“我知道,但是如果我拣起了1美元,那么大家就不会再给我扔钱了。”

我们常常直观地认为5美分要比1美元差很多,所以基本上都会去选1美元,可是1美元的硬币往往只能捡起一次。如果假装是个笨蛋,那么5美分就能够捡起多次,这样一来实际上的价值远远大于1美元了。可以说哈里逊突破了常人的惯性思维,将目光看得更远,而且懂得舍弃一些暂时的小利益,以确保能够收获自己的长远利益。

不得不说哈里逊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投资者,是一位懂得用长远的目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懂得如何放长线钓大鱼。而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善于放长线钓大鱼的高明投资者,这些人目光长远,而且往往能够深谋远虑,懂得舍弃眼前的小利益,以谋求更大更多的利益。在这些深谙长线投资策略的人当中,最出色的人物莫过于秦国的丞相吕不韦。

吕不韦原先只是一个商人,但是他一直想要接触政治,想要走上仕途,所以就想方设法接近那些政治人物。当然,为了顺利进入政治场合,他懂得进行合理投资,而这个投资人就是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王子子楚。

子楚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由于母亲不受宠幸,子楚自然也就率先成为了秦赵两国政治外交的牺牲品。当时由于秦赵两国经常交战,所以子楚在赵国备受欺凌,而且经济十分拮据。而当吕不韦到赵国做生意后,立即发现了这件事,而且敏锐地感觉到子楚可以为自己的政治铺路,于是就决定出手帮助对方。

吕不韦经常替子楚支付酒钱,从而让这位落魄的秦国王子十分感激,两人也因此渐渐熟识起来。看到时机成熟后,吕不韦提出要帮助子楚当上秦国君王,他告诉子楚说秦国太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而子楚身为人质且排名靠后,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当上国君,但是如果自己愿意出钱帮助子楚笼络备受安国君宠幸的华阳夫人,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

看到吕不韦愿意花钱帮自己铺路,子楚很高兴,于是两个人开始按计划行事。吕不韦回到秦国,托人找关系后见到华阳夫人。吕不韦花掉了大量的家产和珠宝送给华阳夫人,然后在华阳夫人面前说了很多子楚的好话,并且转达了子楚对父亲和华阳夫人的思念。华阳夫人听后十分感动,渐渐起了恻隐之心。不仅如此,他还暗示华阳夫人虽然如今备受安国君宠爱,但膝下无子的她很可能在年老之后失去宠幸,所以有必要寻找一个继任者做靠山。

华阳夫人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到安国君面前诉说子楚的贤与孝,而且还哭诉着表示自己膝下无子,愧对国君,因此希望尽心选好最佳的继承人,来减少自己的罪过。安国君听到这番话后立即决定日后登基时立子楚为太子,并让吕不韦担任子楚的老师。

子楚争取到太子之位后,许诺他日登基后让吕不韦出任宰相。不仅如此,吕不韦还设下陷阱,让自己一个怀孕的小妾去勾引子楚。这样一来,等到子楚登基称帝后,吕不韦的孩子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龙种,甚至成为一国之君。果不其然,日后吕不韦成为了宰相,而等到小妾的孩子嬴政登基时,他更是被尊称为“仲父”。这个时候,他的权势更为显赫,长时间地把持着朝政,总揽国家大权。

其实,吕不韦的成功不在于他所具备的独到眼光,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舍弃自己的家产来为政治铺路。试想一下,如果他只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只是一个懂得顾及眼前利益的商人,那么就不会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而且也不会将鱼线越放越长。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具备吕不韦那样的野心,具备吕不韦那样的目光,但是却很少有人具备吕不韦的冷静和沉稳。作为一个商人,他没有被“利”字困住,而是通过让利和舍弃利益来谋求更大的利益,来创造和把握更大的机会。

中国有句俗话叫“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想要获得更多的东西,那么就要懂得付出自己的饵料,就要懂得有所舍弃。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最终目标,要懂得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我们还应该沉住气,不要冲动行事,必要的时候,要适当地付出一些成本,要适当地舍弃一些小利益。如果你一毛不拔,唯利是图,什么代价也不愿意付出,什么利益都不愿意放过,那么最终很可能钓不到任何大鱼。

人生就是一次投资,虽然投资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但是利润有大有小,有长期和短期的区别,投资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要确保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一定要更为客观、全面地评估自己的投资行为。很多投资者自以为很聪明,看到一点利益就想抓在手中,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看到更为长远的利益所在,结果往往因为一时的贪婪和短视而错失好局。最成功的投资就是长线投资,如果沉不住气为了小利益而去努力,那只能是一种短期的投机主义,最终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3Zo5fROtHT3nGVJFGMBrLYSfDSGIwzwwdJ71kLicfttgW4trdW7KZYsLYNzjST4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