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修养·德行篇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道德也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道德还是公正的法官,具有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正因为如此,加强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的。本篇选取“网开一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诺千金”、“一饭之德必偿”等《史记》中的名言故事,让我们从古代的这些道德楷模身上,学习为人处事之道。

网开一面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殷本纪》

一天成汤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愿从天上来的,从地下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成汤听了说:“唉,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打光了!”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

殷的始祖是契(音谢),他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音松)氏的女儿,帝喾(音酷)的次妃。历经十几代,在主癸死后,儿子天乙继位。这就是成汤。从契到成汤,曾经八次迁都。到成汤时才又定居于亳,这是为了追随先王帝喾,重回故地。成汤为此写了《帝诰》,向帝喾报告迁都的情况。

成汤在夏朝为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葛伯不祭祀鬼神,成汤首先征讨他。成汤说:“我说过这样的话: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众就可以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与不好。”伊尹说:“英明啊!善言听得进去,道德才会进步。治理国家,抚育万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为朝廷之官。努力吧,努力吧!”成汤对葛伯说:“你们不能敬顺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惩罚你们,概不宽赦。”于是写下《汤征》,记载了征葛的情况。

伊尹名叫阿衡。阿衡想求见成汤而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去给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成汤,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劝说他实行王道。也有人说,伊尹本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成汤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前来归从,向成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所做所为。成汤于是举用了他,委任他管理国政。伊尹曾经离开商汤到夏桀那里,因为看到夏桀无道,十分憎恶,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他从北门进城时,遇见了商汤的贤臣女(音汝)鸠和女房,于是写下《女鸠》、《女房》,述说他离开夏桀重回商都时的心情。

一天成汤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愿从天上来的,从地下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成汤听了说:“唉,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打光了!”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祝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听从命令的,就进我的罗网吧。”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汤真是仁德到极点了,就连禽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

就在这个时候,夏桀却施行暴政,荒淫无道,还有诸侯昆吾氏也起来作乱,商汤于是举兵,率领诸侯,由伊尹跟随。商汤亲自握着大斧指挥,先去讨伐昆吾,转而又去讨伐夏桀。最终获得成功,建立了商朝。

在政治上,采取“网开一面”政策,既显示了自己的宽容仁厚,又给自己留有后路,是一举两得的明智之举;在军事上,采取“网开一面”策略,是防止困兽犹斗,给己方造成巨大伤害,若给敌人留一点似乎可见的希望,他们的战斗也就不会那么坚决,在其退缩中更能有效打击敌人。而在生活中采取“网开一面”的态度,既显示了自己的胸怀,又给自己留有希望,还不会与人结怨,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信而见疑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贾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借此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屈原塑像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

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挡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大概不少人遇到过屈原类似的经历,只是我们的程度没有他的那么深。就是你是诚心实意的,却被人怀疑,那种委屈难受真是让人无法可说;自己是忠厚赤诚的,却被人诋毁,会让人生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哀叹。这时候产生一些怨愤的情绪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样处理呢?屈原选择了投江,他的痛苦之深,我们自是不能比,也不可效法他的做法。我们在一时怨愤过后,最应当的是冷静下来,尽量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坦荡赤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而唯独我是清白的,众人都是沉醉的而唯独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放逐了。”

楚怀王曾被山东六国推为纵约长,又趁越国内乱,攻灭越国,在六国中本是强国,但他排斥改革派,误信秦说客张仪,毁坏齐、楚联盟先后败于秦、齐,失去汉中等地。在位时贪令智昏,任用佞臣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致使国事日非。公元前299年入秦被扣,身死异国。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后,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希望有朝一日返回朝廷。

然而,当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于是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大怒,于是彻底放逐了屈原,断了屈原回朝的念想。

屈原来到了江边,在江边披头散发地边走边吟诵诗歌。他脸色憔悴,身体和面容都十分枯槁。一位渔夫见到他问他道:“你不就是三闾大夫吗?因为什么事到这来啦?”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而唯独我是清白的,众人都是沉醉的而唯独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放逐了。”渔夫说道:“但凡圣人,都能不被外物所凝滞而且能够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那你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众人都是沉醉的,那你为什么不能像众人一样吃酒渣、喝薄酒呢?为什么要胸怀美玉良才而令自己被放逐呢?”屈原道:“我听说,刚刚沐浴过的人一定要用手弹一弹自己的帽子,抖一抖自己的衣裳(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们又有谁能用清白之躯,去接受肮脏的东西呢!所以我宁可投入江中被江中的鱼儿吃掉,又怎能使我干净的思想蒙受世间重积的尘滓呢!”于是他作了一篇名叫《怀沙》的赋。然后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人活得越清醒就会越痛苦,所以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真是大智者之言。人生世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如果每件都去较真弄得清清楚楚,那也着实让人痛苦,所以还是糊涂一些好。糊涂不是无知,而是修身养性之道,正是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

谚语说: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踏出了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

元狩四年(前119),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几次亲自请求出征。汉武帝认为他已年老,没有答应;过了好久才准许他前去,任命他为前将军。

出边塞以后,大将军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赵食(音义)其(音基)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卫青收回调令。卫青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

李广不向卫青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卫青大军之后。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卫青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李广和赵食其。

李广雕像李广谒见大将军卫青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卫青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一个人若能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多么令敬重与仰慕啊!社会上多见的是大造声势,吸引眼球之辈;不乏的是为了出名,制造新闻之辈;更有甚者,为了出名,不择手段。二者相较,高下立见。

其实,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

无颜见江东父老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本纪》

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而尊我为王,我有何面目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什么也不说,难道我就不觉得愧疚吗?

项羽被困垓下,到了晚上,闻汉军四面大营皆有楚歌声,项羽大惊:“难道汉军已占了楚地吗?为何楚人这么多呢?”满怀愁绪之下,他起身在帐中饮酒。酒过三巡,项羽感慨良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力量能拔起大山啊,我的气概能压倒当世,时势不利啊,乌骓也不再飞驰,乌骓不再飞驰啊!我该拿它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歌唱了数阕。虞姬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汉兵已经得到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声,大王的意气已经尽了,我还为什么要活在世上呢?”歌罢,虞姬凄然拔剑自刎。

项羽骑上马,选了八百人,趁着夜晚突围向南,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羽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骑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来到阴陵时,项羽迷路了,他去问一个老农,老农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泽,耽误了时间,汉军追了上来。项羽又往东去,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28骑,项羽自忖不能脱身了,就对骑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退后数里!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

项羽在东城的战斗,重新鼓起他生存的希望,于是他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停船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方圆也有千里,百姓数十万,也足以称王。现在仅臣有船,愿大王尽快渡江,若汉军追来,则无法走脱。”项羽听到这话,才知道西楚并没有失陷,巨大的内疚和对过去杀戮的忏悔之心,还有为了捍卫“霸王”的荣誉,让他有了一个决定,于是他笑着说:“苍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要渡江呢?想当年我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向西,今无一人生还,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而尊我为王,我有何面目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什么也不说,难道我就不觉得愧疚吗?”他面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长者,我骑这马五年了,所当无敌,曾一日行千里,我不忍杀它,现在赐给您。”于是他命令骑兵全部下马以剑迎敌,最后仅项羽一人就杀了数百人,自己也负伤十余处。这时,他看到汉军中有他过去的部下吕马童,就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故人吗?”吕马童一看,马上对汉将王翳说:“这是项王!”项羽说:“听闻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我首级,今日我便为你们做件好事吧!”于是项羽自刎而死,时年30岁。

楚霸王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挥剑自杀,历来引人慨叹:有人认为他应当过江,唐代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有人对他不过江表示赞赏,南宋李清照诗云:“生亦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其实项羽无论是否过江,都无可厚非,不失其英雄本色。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留侯世家》

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

陈胜等人起兵反秦时,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寻机起事。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所以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会见项梁。项梁拥立了楚怀王。张良于是劝说项梁道:“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的后人,而韩国各位公子中横阳君韩成贤能,可以立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项梁派张良寻找到韩成,把他立为韩王。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随韩王率领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韩国原来的领地,夺得几座城邑,秦军随即又夺了回去,韩军只在颍川一带往来游击作战。

陈胜吴广起义线路图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辕山时,张良率兵跟从沛公,攻下韩地十余座城邑,击败了杨熊的军队。沛公于是让韩王成在阳翟留守,自己和张良一起南下,攻打宛县,向西进入武关。沛公想用两万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对于这个市侩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去,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疑兵,叫郦食(音义)其(音基)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

按照张良的说法实施后,秦军的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部下的士兵们不听从。士兵不从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然后追击败军到蓝田,第二次交战,秦兵终于崩溃。沛公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沛公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帐幕、狗马、贵重的宝物、美女数以千计,沛公想留下住在宫里。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张良说:“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凶残的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沛公这才回车驻在霸上。

喝过中药的人都知道,那是很苦的,但是它对于治病是大有裨益的。是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喜欢听好话、赞语甚至是谄言,正因为这一点,许多人被哄得找不着北了还不自知,其实真正对自己有益的还是那些忠言、警语甚至是不留情批评的话。这些听来尽管刺耳,让人心中不痛快,但想得通的人就会明白:这种不痛快只是心理上的,却能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安稳坚实。

一诺千金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栾布列传》

楚国人的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季布曾经是项羽的部将,他很会打仗,几次把刘邦打败,弄得刘邦很狼狈。后来项羽被围自杀,刘邦夺取天下,当上了皇帝。刘邦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气。愤怒之下,刘邦下令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

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

季布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任侠”闻名。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不仅如此,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对他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汉马功劳。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当时,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于是,曹丘生特地请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写一封信给季布介绍自己给季布认识。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他印象不好,劝他不要去见季布,免得惹出是非来,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无奈,只好勉强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作‘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声名,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

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曹丘生确实也照自己说过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这样,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

重承诺,守信用的人总会赢得别人的尊敬与好感,李白诗云“一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种视诺言重于泰山的人,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现今社会上却有一些人,随口承诺,转身即忘;也有一些人满嘴跑火车,说起话来不着边际,把人忽悠得云山雾罩的。

一个是否讲信用,这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古人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所以对于那些不讲信用的人,我们真是拿他没有办法,只能避而远之;如果实在要跟他们打交道,只有立字为据了,从而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他。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孔子世家》

我听说富贵的人送给别人财物,品德高尚的人送给别人言辞。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长大之后,他曾经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把钱财和粮食的出纳计算得非常公平准确。他还曾经做过管理牧场的小官,把牧场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他被提升为主管建造的司空。

南宫敬叔请求鲁昭公,让他和孔子一起去周朝学习礼仪,鲁昭公准许了,为他们提供了一辆车子、两匹马和一名童仆。孔子在周朝都城,曾经向老子求教,受益匪浅。他告辞老子的时候,老子对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给别人财物,品德高尚的人送给别人言辞。我不是富贵的人,只好充当一次品德高尚的人,用言辞为您送行吧!我送你这几句话:聪明敏锐的人会经常受到死亡的威胁,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辩、见识远大的人会经常遭遇危及到生命的困境,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罪恶。作为子女,应该忘掉自己,一心为父母着想;作为臣子,应该忘掉自己,一心为君主着想。”孔子把老子的教诲牢记在心。他从周朝返回鲁国以后,拜他为师的弟子渐渐增多了。

对于那些穷困潦倒、生活没有着落的人,送他钱财,无疑是雪中送炭,会令人记住感动一辈子。然而一种令人尴尬的现实是:许多人常去锦上添花,而不去雪中送炭。这值得我们深思与注意。

俗话说得好:“良言温心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言语对人是多么重要!会说话的就多给人一些良言,让人从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不会说话的就免开尊口,保持沉默也比出口伤人好。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列传》

泰山不拒绝每块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忽视千万平民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德行圣明。

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

李斯也在计划中的要被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他上书说:听说官员们议论要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觅得了由余,从东边楚国的苑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友。这五个人都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多个国家,也就得以在西戎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大,百姓们愿意为国家效力,其他国家也诚心归顺,击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政治安定,国家强盛。秦惠王用张仪的计策,功取了三川地区,向西又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攻占了汉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在东面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并进一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奉事秦国,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使公室强大,杜绝了私门权贵的势力,像蚕吃桑叶一般,逐渐吞并诸侯的土地,终于使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大业的基础。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了别国客卿的力量。由此看来,客卿有哪一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受他们,疏远士人而不重用,这就使秦国既无富足之实,又无强大之名。

李斯雕像现在皇上您罗致昆山的美玉,得到随侯之珠、和氏之璧,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竖着翠凤旗,摆着灵鼍鼓。以上这些宝物,并没有一样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您非常喜爱它们。这些东西说穿了,只不过是图眼前快乐,以满足耳目观赏需求而已。而现在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此人能用不能用,也不问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一律辞退,只要是客卿一律驱逐。这样看来,陛下所看重的是美女、音乐、珍珠、宝玉,所轻视的是人才了。这并不是统一天下、制伏诸侯的方法。

我听说过土地广阔所产粮食就丰富,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所以泰山不排斥泥土,才能堆积得那样高大;河海不挑剔细小的溪流,才能变得如此深广;而成就王业的人不抛弃广大民众,才能显出他的盛德。所以地无论东南西北,民众不分这国那国,一年四季五谷丰登,鬼神赐予福泽,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所在。而现在陛下您抛弃了百姓来帮助敌国,排斥宾客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后退而不敢西行,停住脚步而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

非秦国出产的物品,值得珍视的很多;非秦国出生的士人,愿意效忠的也不少。现在您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以帮助仇人,在内部削弱自己而在外面又和诸侯结下怨恨,这样下去,要使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秦王听了翻然醒悟,于是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

李斯以泰山、河海做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逐客”为一大失策,分析了用客与逐客对秦的利害关系,系秦国的安危、秦王的帝业于笔端,证明了客卿在秦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说服力极强,深深启发了秦王,而使一代雄主翻然醒悟,收回成命。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范雎蔡泽列传》

有欲望却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所谋求的;本来拥有却不知节制,就会丧失其现有的。

蔡泽,是燕国人。曾周游列国从师学习并向许多大小诸侯谋求官职,但没有得到任用。他听说宰相范雎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都在秦国犯下大罪,范雎内心惭愧抬不起头来,蔡泽向西来到秦国。

他准备去拜见秦昭王,先派人在范雎面前扬言一番来激怒范雎说:“燕国来的宾客蔡泽,那是个天下见识超群,极富辩才的智谋之士。他只要一见秦王,秦王必定使您处于困境而剥夺您的权位。”范雎听这些话,说:“五帝三代的事理,诸子百家的学说,我是都通晓的,许多人的巧言雄辩,我都能折服他们,这个人怎么能使我难堪而夺取我的权位呢?”于是就派人去召蔡泽来。蔡泽进来了,只向范雎作了个揖。范雎本来就不痛快,等见了蔡泽,看他又如此傲慢,范雎就斥责他说:“你曾扬言要取代我做秦相,可曾有这种事吗?”蔡泽回答说:“有的。”范雎说:“让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哟!您认识问题怎么这么迟钝啊!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各自完成了它的使命就自动退去。人的身体各个部分都很健壮,手脚灵活,耳朵听得清,眼睛看得明,心神聪慧,这难道不是士人的愿望吗?”范雎说:“是的。”蔡泽说:“以仁为本,主持正义,推行正道,广施恩德,愿在天下实现自己的志向,天下人拥护爱戴而尊敬仰慕他,都希望让他做君主,这难道不是善辩明智之士所期望的吗?”范雎说:“是的。”蔡泽又说:“位居富贵显赫荣耀,治理一切事物,使它们都能各得其所;性命活得长久,平安度过一生而不会夭折;天下都继承他的传统,固守他的事业,并永远流传下去;名声与实际相符完美无缺,恩泽远施千里之外,世世代代称赞他永不断绝,与天地一样长久。这难道不是推行正道广施恩德的效果而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的吗?”范雎说:“是的。”

蔡泽说:“至于说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的悲惨结局也可羡慕吗?”范雎知道蔡泽要用这些话来堵自己的嘴,从而说服自己,便故意狡辩说:“这三位先生,本来就是道德大义的标准,忠诚气节的榜样。因此君子为了大义遭难而死,视死如归;活着受辱不如死了光荣。士人本就该具有牺牲性命来成就名声的志向,只要是为了大义的存在,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为什么不可以呢?”

蔡泽接着说:“这三位先生,功业告成却不离开官职,遭祸竟至于如此悲惨。令人可叹,范蠡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超脱世俗远避世事,永做个悠然自乐的陶朱公。您难道没见过那些赌博的人吗?有时要下大赌注,有时要分次下小赌注,这些都是您所明明白白知道的。现在您任秦国相国,出计不必离开座位,策划不必走出朝廷,坐而指挥即可控制诸侯,谋取三川之地,展开威势,用来增强宜阳实力,打通羊肠坂道的天险,堵塞太行山的通路,切断范、中行氏这些韩、魏领土上的要道,使六国诸侯不能联合,栈道连绵千里,可通往蜀汉地区,使天下诸侯都畏惧秦国,秦国的欲望满足了。您的功业也到了顶点了,这也就到了秦国要分次下小赌注的时候了。若在这个时候却不引退,那么您就是商鞅、吴起、大夫文种的结局。《易经》上说‘龙飞得过高达到顶点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因而后悔(亢龙有悔)’,这句话说的就是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能往不能自觉返回所造成的状态,让人们警惕。希望仔细考虑这个问题!”范雎说:“好的。我听说‘有欲望却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所谋求的;本来拥有却不知节制,就会丧失其现有的’。承蒙先生教导,我恭听从命。”

几天之后,范雎上朝,向秦昭王推荐蔡泽。秦昭王便召见了蔡泽,跟他谈话后,很喜欢他,授给他客卿职位。范雎趁机推托有病请求送回相印。范雎被免掉了相国官职,昭王初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于是任命蔡泽担任秦国相国。

知足才能常乐,如果总是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也许连锅里的都没吃到,碗就掉在地上砸了。人往往有一个通病,已经拥有的却不知道珍惜,总觉得那没有得到的更好。其实事实常常不是如此。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说得深刻:人生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欲望得到了满足。前半句很好理解。因为人生是有理想的,每个人都在苦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一旦欲望无法实现,就会苦闷。而后半句则更为深刻,按说欲望得到了满足,就该舒心快乐。可是在现实中却不然。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些人欲望无穷,得陇又望蜀,以致闷闷不乐;另有一些人,虽然一直盼望欲望实现,可是一旦欲望被满足,才蓦然发现:原来自己苦苦追求的不过如此而已。还有一些人一旦得到了某种满足,就会无所追求,精神空虚,从而感到苦闷。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

——《鲁仲连邹阳列传》

燕将攻占聊城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就据聊城不敢回去。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攻不下聊城。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去给燕将。信上写道:

“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后顾及国君(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忿,不顾及燕王无法驾驭臣子,是不忠;战死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功业失败,声名破灭,后世无所称述,是不智。有这三条,当世的君主不以之为臣,游说之士不会为之记载,所以聪明的人不能犹豫不决,勇士是不怕死的。如今是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这时不能决断,时机不会再来,希望您详加计议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

“我听说,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从前管仲射中桓公的衣带钩,是犯上;放弃公子纠而不能随他去死,是怯懦;身带刑具被囚禁,是耻辱。具有这三种情况的人,国君不用他做臣子而乡亲们不会跟他来往。当初假使管子长期囚禁死在牢狱而不能返回齐国,那么也不免落个行为耻辱、卑贱的名声。连奴婢和他同名都感到羞耻,何况社会上的舆论呢!所以管仲不因为身在牢狱感到耻辱,却以天下不能太平感到耻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纠去死感到耻辱,却以不能在诸侯中显扬威名感到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声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辉照耀着邻国。曹沫做鲁国的将领,多次打仗多次失败,丢掉了五百里的土地。当初假使曹沫不反复仔细地考虑,仓促计议就刎颈自杀,那么,也不免落个被擒败将的丑名了。曹沫不顾多次战败的耻辱,却回来和鲁君计议。趁桓公大会天下诸侯的机会,曹沫凭借一把短剑,在坛台上逼近桓公的心窝,脸色不变,谈吐从容,多次战败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功夫收回来,使天下振动,诸侯惊骇,使鲁国的威名在吴、越之上。像这二位志士,不是不顾全小的名节和廉耻,认为一死了之,身亡名灭,功业不能建立,不是聪明的做法。所以摒弃一时的愤怒,树立终身的威名;放弃一时的愤怒,奠定世世代代鲁仲连的功业。所以这些业绩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而名声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吧!”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污辱。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就自杀了。聊城大乱,于是田单进军血洗聊城。归来向齐王报告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他爵位。鲁仲连听后潜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人,人生的格局太狭小了,是难以有大的作为的;不能忍受小耻的人,动辄发怒就容易坏事,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试想:如果韩信不能忍胯下之辱,而是逞一时之勇,也许他当时就被人杀害了,根本活不到做大将军,名扬天下的时候。忍小耻并不是懦弱,而是有涵养的表现。须知只有忍辱负重者,才能成就大事。

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淮阴侯列传》

上天给予的好处不接受,反而会受到它的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要受它的祸患。

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想用妙计去打动他的心,于是借口给韩信看相向他进言。

蒯通说:“我曾经学过看相的方法。”韩信问:“先生怎样看相呢?”蒯通说:“人的高贵和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和喜悦在于气色,成功和失败在于决断,拿这三项来参酌一个人的前途,是万无一失的。”韩信说:“那么先生您相一相我怎么样?”蒯通说:“希望周围的人退避。”韩信说:“左右退下。”

蒯通说:“天下最初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他们一号召,天下的有识之士就像汇集的云雾、密集的鱼鳞一样集合在一起,声势如火焰迸发,大风席卷。当时,大家所关心的只是灭掉秦朝而已。现在楚、汉相争,迫使天下无辜百姓死亡惨重,老少父子抛尸荒野,无法计算。楚国在彭城起兵,转战四方,追逐败兵,直到荥阳,乘胜席卷大地,军威震撼天下。但是,却被困在京县、索城之间,被阻挡在成皋以西的山地已经三年了还不能继续前进。汉王率领几十万人马,据守巩县、洛阳一带抵抗楚军,依靠山河的险峻,虽然一天几战,却得不到尺寸战绩,屡屡败逃,不能自救,在荥阳溃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县、叶县之间,这真可谓智慧和勇敢都一起用尽了。将士的锐气因困顿于险要关塞之间而磨掉了,府库的粮食也消耗光了,老百姓筋疲力尽,怨声载道,动摇不定,无所倚靠。

“在我看来,非天下的圣贤之士,是平息不了天下这场祸乱的。现在,刘、项二王的命运悬在您的手上,您帮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帮助项王,项王就胜利。我愿意披露心腹,献纳肝胆,献出我愚妄的计策,恐怕您不能采纳。假如您能够听从我的计策,不如不损害刘、项双方利益,让他们都存在下去,您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这种形势下,谁也不敢先动兵了。以您的贤才圣德,又有众多的军队,占据着强大的齐国,有燕国、赵国的归附,从刘项两军的空隙地带出兵,去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众的愿望,向西劝说刘、项罢兵,为百姓请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起来响应,有谁不听从!

“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重新封立诸侯。诸侯一立,天下都会归服听命于齐国,并感激齐国的恩德。您据守齐国故土,拥有胶河、泗水流域,以恩德安抚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主就会互相带动着朝拜齐国。我听说,上天给予的好处不接受,反而受会到它的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要受它的祸患。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意见。”

韩信说:“汉王待我情谊深厚,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乘人家车的,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服的,要想着人家的忧愁;吃人家饭的,要拼死为人家效力。我怎么可以为利而忘义呢?”

我们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而“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句话则更进一层,非但你要失去机会,还会因此遭受祸患。有时候就是这样,别人好意给你的,你却不要,这是不识抬举,别人就可能从此与你为难;机会来了,你却不采取行动,这是错失良机,等你后悔为时已晚,从而你会受到心灵上的折磨。

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淮阴侯列传》

猛虎犹豫不能决断,不如黄蜂、蝎子用毒刺去螫;骏马徘徊不前,不如劣马安然慢步;勇士孟贲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决心实干,以求达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闭上嘴巴不讲话,不如聋哑人借助打手势起作用。

蒯通欲劝韩信与刘项三分天下,韩信看重刘邦所施的恩德,不忍背弃。

蒯通说:“您自以为与汉王相友善,想建立万世的功业,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当初常山王张耳、成安君陈余还是平民的时候,相约做了共生死的朋友,后来因为张餍、陈泽的事,两人发生争执,互相怨恨。常山王的兵力东进攻下井陉,把成安君杀死在泜水以南,头脚分为两处,终于为天下人耻笑。这两个人交情,可说是天下最好的,然而,最后却到了互相残杀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祸患就是产生于贪心不足和人心难测。如今您要凭借对汉王的忠信与他结交,必定不能像张耳、陈余的交情那么深,而且您同汉王之间关系到的事情,多半比张黡、陈泽的事更为重大。所以,您以为汉王不会危害到您,这是错误的。

“大夫文种、范蠡曾经保住了灭亡的越国,使勾践称霸,立功成名以后,一个被迫自杀,一个不得已而逃亡。这就叫野兽打尽后煮杀猎狗。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的交情不超过文种、范蠡对勾践。这两个人,足够您借鉴的了。希望您深入地考虑考虑。我还听说,一个人的勇敢和谋略使君主感到震惊的,必然有危险;功勋胜过世上所有人的,反得不到封赏(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请让我说说大王您的功劳和谋略:您曾经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魏豹,活捉了夏说,率军攻下井陉,杀死成安君,占领赵国,胁迫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摧毁楚军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司马龙且,最后西去向汉王报功,这正是所谓:功劳天下无二,谋略世上少有。现在您有功高震主的危险,有无从封赏的功劳。归附楚王,楚人不敢相信;归附汉王,汉人感到害怕。您凭着这样的声威和功勋,打算到哪里去安身呢?现在的情况是,您处在臣子的地位,却有着使君主害怕的威势,有高过天下所有人的名望,我私下很为您感到担心。”

韩信韩信辞谢说:“先生暂且不要说了,我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蒯通重又游说韩信道:“听取正确的意见是成大事的征兆,制定正确的策略是成大事的关键,听错误的意见,打错误的主意而能长久安全的,很少听取意见能分辨主次得失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来迷惑他;安心于养马等低贱差事的人,就得不到万乘之国的权力;谨守着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丞相的位置。所以说,做事坚决是智慧的表现,行动迟疑是事情的祸害。

“专在小事上用心思,就会漏掉天下的大事,明知事情应该怎么做,可是却不敢断然行动的,这是一切事情的祸根。所以俗话说:猛虎要是犹豫不决,不如黄蜂、蝎子用刺去螫;千里马要是徘徊不前,不如劣马稳步前进;孟贲式的勇士要是狐疑不定,不如庸懦的人决心达到目的;就是有虞舜、夏禹那样的智慧,要是闭口不言,还不如聋哑人用手势来表达。这些都说明,最可贵的是行动。功业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得到而容易丧失。时机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希望您详细考虑。”

韩信犹豫再三,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以为功劳多,汉王最终不会夺去我齐国封地,于是谢绝了蒯通。后来韩信被刘邦借吕后之手所杀,临死时才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

决策果断、处事干脆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但总比那些不敢开始行动,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人要好,他至少总有成功的希望,而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往往会错失良机,与成功失之交臂。所以,如果你想获得成功,优柔寡断就是一个危险的敌人,在它还没有伤害到你、破坏你的力量、限制你一生的机会之前,你就要果断地把它置于死地!不要等到明天,就从今天开始!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商君列传》

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才叫聪明,能够自我省察才叫明智,能够自我克制才叫强大。

商鞅出任秦相十年,很多皇亲国戚都怨恨他。赵良去见商鞅。

商鞅说:“我能见到你,是由于孟兰皋的介绍,现在我们交个朋友,可以吗?”赵良回答说:“鄙人不敢奢望。鄙人不才,所以不敢从命。鄙人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不该占有的职位而占有它叫位贪位,不该享有的名声而享有它叫位贪名(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鄙人要是接受了您的情谊,恐怕那就是鄙人既贪位又贪名了。所以不敢从命。”

商鞅说:“您不高兴我对秦国的治理吗?”赵良说:“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才叫聪明,能够自我省察才叫明智,能够自我克制才叫强大。虞舜曾说过:‘自我谦虚的人被人尊重。’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张去做,无须问我了。”商鞅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魏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比,谁更有才干?”

商鞅赵良说:“一千张羊皮比不上一领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比不上一个人正义直言(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允许大臣们直言谏诤,国家就昌盛,纣王的大臣不敢讲话,因而灭亡。您如果不反对武王的做法,那么,请允许鄙人整天直言而不受责备,可以吗?”商鞅说:“俗话说,外表上动听的话好比是花朵,真实至诚的话如同果实,苦口相劝、听来逆耳的话是治病的良药,献媚奉承的话是疾病(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您果真肯终日正义直言,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药了。我将拜您为师,您为什么又拒绝和我交朋友呢!”

赵良说:“你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说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商邑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您一出门,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车辆,车上都是顶盔贯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您的车子奔随。这些防卫缺少一样,您必定不敢出门。《尚书》上说:‘依靠美德的一定兴旺发达,凭借暴力的必将灭亡(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的处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亡一样危险,您还打算要延年益寿吗?那为什么不把商于十五邑封地交还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商邑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政教为荣宠,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所要拘捕您的人难道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像抬起足来那样迅速地到来。”但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后来公子虔一班人告发他谋反,最终被秦惠王五马分尸。

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才叫聪明,可是有一些人自以为聪明,所以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做出了很愚蠢的事。

能够自我省察才叫明智,可是有一些人却不知道自省,一味地埋头蛮干,结果撞得头破血流了,才知道原来自己错了,后悔当初没有三思而后行。

能够自我克制才叫强大,可是有一些人却以为处处张牙舞爪,彰显自己的力量才叫强大,其实这往往是一种怯懦弱小的表现,真正的强者是不怒自威,它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让别人不敢侵犯。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范雎蔡泽列传》

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是必定报答的,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在王稽的推荐下,范雎担任了秦相之后,王稽曾经对范雎说:“事情不可预知的有三件,毫无办法的也有三件。君王说不定哪一天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一件事情。您突然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二件事情。假使我突然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三件事情。如果君王有一天死去了,您即使因我没被君王重用而感到遗憾,那是毫无办法的。如果您突然死去了,您即使为还未报答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假使我突然死去了,您即使因不曾及时推荐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

范雎听了闷闷不乐,就入宫向秦王进言说:“不是王稽对秦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不是大王的贤能圣明,就不能使我如此显贵。如今我的官位做到了相国,爵位已经封到列候,可是王稽还仅是个谒者,这该不是他带我进关的本意吧。”

秦昭王便召见了王稽,任命他做河东郡守,并且允许他三年之内可以不向朝廷汇报郡内的政治、经济情况。范雎又向秦昭王举荐曾保护过他的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是必定报答的,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一饭之恩必偿,是应当的,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睚眦之怨必报则值得商榷,人生在世,难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如果把这些都当仇怨记着,会弄得自己很痛苦,而且总想着去报复,人生就不用干别的事了。而且,冤冤相报何时了呢!?做人还是应当大度一些,应当记住别人给你的恩惠,最好忘掉别人给你的伤害。

贵交贱朋,富结贫友

贵而为交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

——《范雎蔡泽列传》

显贵了还要交低贱的朋友,是为了不忘低贱时的情谊;豪富了还要交贫困的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时的友情。

范雎任秦相的第二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秦国向东进攻韩国的少曲和高平,拿下了这两个城邑。

秦昭王听说魏齐藏在平原君的家里,想替范雎一定报这个仇,就假装交好写了一封信给平原君说:“我久闻您为人有高尚的道德情义,希望跟您交个像平民百姓一样无拘无束的知心朋友,您肯光临我这里小住几日的话,我愿同您开怀畅饮十天。”

平原君本就畏惧秦国,看了信又认为秦昭王真的有意交好,便到秦国见了秦昭王。昭王陪着平原君宴饮了几天,便对平原君说:“从前周文王得到吕尚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夷吾尊他为仲父,如今范先生也是我的叔父啊。范先生的仇人住在您家里,希望您派人把他的脑袋取来;不然的话,我就不让您出函谷关。”平原君说:“显贵了还要交低贱的朋友,是为了不忘低贱时的情谊;豪富了还要交贫困的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时的友情。魏齐,是我的朋友,即使他在我家,我也决不会把他交出来,何况现在他根本不在我家呢。”

昭王又给赵国国君写了一封信说:“大王的弟弟在我秦国这里,而范先生的仇人魏齐就在平原君家里。大王派人赶快拿他的脑袋来;不然的话,我要发动军队攻打赵国,而且不把大王的弟弟放出函谷关。”

赵孝成王看了信就派士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宰相虞卿。虞卿估计赵王不可能说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跟魏齐一起逃出了赵国,两人抄小路奔逃,想来想去几个诸侯国都没有能急人之难而可以投靠的人,就又奔回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投奔到楚国去。

信陵君听到了这个消息,由于害怕秦国找上门来,有些犹豫不决不肯接见他们,就向周围的人说:“虞卿这个人怎么样?”当时侯嬴也在旁边,就回答说:“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可了解别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个虞卿脚踏草鞋,肩搭雨伞,远行而到赵国,第一次见赵王,赵王赐给他白璧一对,黄金百两;第二次见赵王,赵王任命他为上卿;第三次见赵王,终于得到相印,被封为万户侯。当前,天下人都争着了解虞卿的为人。魏齐走投无路时投奔了虞卿,虞卿根本不把自己的高官厚禄看在眼里,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爵位而与魏齐逃走。能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投奔您,您还问‘这个人怎么样’。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了解别人也实在不容易啊!”

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分明有讥讽自己的意味深感惭愧,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可是魏齐听到的是信陵君当初不大肯接见他的消息,便一怒之下刎颈自杀了。赵王得知魏齐自杀身亡,终于取了他的脑袋送到秦国。秦昭王这才放平原君回赵。

显贵了还要交低贱的朋友,是为了不忘低贱时的情谊,这种得意不忘形的人是真的可贵,才可能变得更显贵;豪富了还要交贫困的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时的友情,这种发达了不忘本的人值得尊敬,才可能更长久地富下去。人生无常,富贵从来多变数,贫贱常有行运时,所以要给自己留有后路啊。只有那些能低得下头的人,才能最终把头昂得更高。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滑稽列传》

在宫内敲钟,声音可以传到外面;鹤在遥远的水泽深处鸣叫,声音可以传到天上。

这天,朝廷召集学宫里的博士先生们参与议事,大家一同诘难东方朔说:“苏秦、张仪偶然遇到大国的君主,就能居于卿相的地位,恩泽留传后世。现在您老先生研究先王治国御臣的方术,仰慕圣人立身处世的道理,熟习《诗》和诸子百家的言论,不能一一例举。又有文章著作,自以为天下无双,就可以称是见多识广、聪敏才辩了。可是您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地侍奉圣明的皇帝,旷日持久,累积长达数十年,官衔不过是个侍郎,职位不过是个卫士,看来您还有不够检点的行为吧?这是什么原因呢?”

东方朔说:“这本来就不是你们所能完全了解的。那时是一个时代,现在是另一个时代,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张仪、苏秦的时代,周朝十分衰败,诸侯都不去朝见周天子,用武力征伐夺取权势,用军事手段相互侵犯,天下兼并为十二个诸侯国,势力不相上下,得到士人的就强大,失掉士人的就灭亡,所以对士人言听计从,使士人身居高位,恩泽留传后代,子孙长享荣华。

商鞅“如今不是这样。圣明的皇帝在上执掌朝政,恩泽遍及天下,诸侯归顺服从,威势震慑四方,将四海之外的疆土连接成像坐席那样的一片乐土,比倒放的盘盂还要安稳,天下统一,融为一体,凡有所举动,都如同在手掌中转动一下那样轻而易举。贤与不贤,凭什么来辨别呢?当今因天下广大,士民众多,竭尽精力,奔走游说,就如辐条凑集到车毂一样,竞相集中到京城里向朝庭献计献策的人,数也数不清。尽管竭力仰慕道义,仍不免被衣食所困,有的竟连进身的门路也找不到。假使张仪、苏秦和我同生在当今时代,他们连一个掌管旧制旧例等故事的小官都得不到,怎么敢期望做常侍郎呢?古书上说:‘天下没有灾害,即使有圣人,也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才华;君臣上下和睦同心,即使有贤人,也没有地方建立他的功业(天下无害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所以说,时代不同,事情也就随之而有所变化。

“尽管如此,怎么可以不努力去修养自身呢?《诗》说:‘在宫内敲钟,声音可以传到外面;鹤在遥远的水泽深处鸣叫,声音可以传到天上。’如果能够修养自身,还担忧什么不能获得荣耀!齐太公亲身实行仁义七十二年,遇到周文王,才得以施行他的主张,封在齐国,其思想影响留传七百年而不断绝。这就是士人所以日日夜夜,孜孜不倦,研究学问,推行自己的主张,而不敢停止的原因。如今世上的隐士,一时虽然不被任用,却能超然自立,孑然独处,远观许由,近看接舆,智谋如同范蠡,忠诚可比伍子胥,天下和平,修身自持,而却寡朋少侣,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你们为什么对我有疑虑呢?”

于是那些先生一声不响,无话回答了。

与“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类似的名言有“酒香不怕巷子深”,多用来比喻:真正有才能的人,即使不四处宣扬,名声也会自然传扬开来。

不过,在当今这个社会,善于推销自己还是很重要的,只是我们要把握一个度,不要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就好。 b/gSuiPk9d4sNmZrzrFq3GFu3JzyW+n2O8kY3Xrpla9v8hbqLvtNTByXyYKzRm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