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始计篇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篇是首篇,起着总领全书的作用,是作者孙武军事思想的概述。始计篇主要论述了有关战争全局的预测、谋划的问题,指出预测和谋划在战争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和非凡的意义,此外,还深度探讨了准备战争与实施战争以及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基本条件,如: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充满睿智。

兵者,国之大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人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王君。他什么国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派人到各地去找美女。臣下们谁奉承他,他就喜欢谁;谁劝告他,他就迁怒谁。有个大臣叫褒珦,他劝告周幽王说:“您不问国家大事,不管天灾,亲近小人,这样下去国家会保不住的啊!”周幽王听了,非常生气,马上把褒珦关进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已经三年了,还没有释放。他的家里人见放出来没有希望了,便千方百计想使褒珦出来。他们知道周幽王最喜欢美女,于是就四处寻找美女,拿来献给周幽王。

功夫不负有心人,褒珦家里人果然在乡下买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他们教会了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取名褒姒,献给了周幽王,算是替褒珦赎罪。

周幽王见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命令把褒珦释放了。

褒姒并不喜欢周幽王,自从进宫以后,终日皱着眉头,思念乡下的亲人,从没有笑过一次。

周幽王想尽办法想让褒姒笑,可她怎么也笑不出来。这可急坏了周幽王,于是他出了一个悬赏告示:有谁能让王妃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黄金。

有个叫虢石父的谗佞巧诈小人,他既擅长阿谀逢迎,又贪财好利,他替周幽王想出了一个能使褒姒笑的主意。他对周幽王说:“当今君王英明,天下太平,原来用来防备犬戎的烽火台,已经好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君王和王妃娘娘一起上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去玩几天,等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燃,让诸侯以为是犬戎入侵,赶来救援。王妃娘娘看见这许多兵马,跑过来跑过去的,一定会笑的。”

烽火台周幽王听了虢石父出的这个主意,拍着手说:“好极了,好极了,就这么办。”

周幽王马上带着褒姒到了骊山。周幽王的叔叔郑伯友知道了消息,怕出乱子,急忙赶到骊山,劝阻道:“无故点燃烽火,是戏弄诸侯。将来一旦真的有事,再点燃烽火,诸侯一定不会相信了,到那时就危险了。万万使不得!”

周幽王正在兴头上,哪里听得进这样的话。他极不耐烦地说:“现在是太平盛世,你也太多虑了。就是戏戏诸侯也无妨!”

天刚黑,周幽王就迫不及待地命令把烽火点了起来。不多时,烽火四起,火光冲天,映红了夜空。

临近的诸侯望见了烽火,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赶来救援。

各路诸侯到了骊山,却不见敌人一兵一卒,只听见山上楼阁中,传出一阵阵奏乐和唱歌声。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时,周幽王派人告诉各路诸侯说:“辛苦了,各位!这里没有敌人,只不过是大王和王妃娘娘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听了才知道是这么回事,个个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褒姒在山上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看见许多兵马乱哄哄地跑来跑去,就问周幽王是怎么回事。周幽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并问她:“这好看吗?”

褒姒听了,觉得又好气又滑稽,不由得笑了,说:“亏你们想得出来。”

从这以后,周幽王更加宠爱褒姒,后来干脆把原来的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原来的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当他知道周幽王废了他的女儿,还要治他的罪时,就联络犬戎进攻镐京。

周幽王得知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赶紧派人去把骊山的烽火点了起来,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都以为又是周幽王在寻开心,全都不理睬。周幽王左等右盼,可就是没有一个诸侯的救兵到来。

犬戎大军攻进了镐京,周幽王带着褒姒和伯服急急忙忙逃离京城,逃到骊山脚下时,周幽王一行被犬戎人抓住杀了,而褒姒则被掳走了。此时,西周的诸侯们才知道犬戎真的来进攻了,他们各自带着军队来救援,犬戎人见诸侯们的大军到了,没有多做抵抗,而是一把火烧掉了镐京,带着抢来的周朝的大量财物退去了,西周就这样灭亡了。

商朝后期,纣王对外连年发动战争,对内滥施酷刑,残害忠良,他还大征徭役,建造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离宫,整日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激起百姓和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这时候,一个足以与殷商王朝对峙的奴隶制强国——“周”在沣水西岸悄然兴起。

公元前约1069年,周武王与各诸侯会于孟津,在孟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誓师仪式,发表了声讨商纣王的檄文,各诸侯群情激愤,都说:“商纣可伐!”但是周武王听从了国师姜尚(姜太公)的劝告,认为商纣王朝力量还十分强大,征伐商纣的时机还未成熟,断然班师返回。

公元前1066年,殷商王朝内部矛盾激化,贤臣比干被杀,一些朝廷重臣或被囚或外逃,纣王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姜尚对周武王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力劝周武王出兵伐纣。周武王盼这一天盼了十几年,立刻下令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随后以姜尚为主帅,统兵车300辆、猛士3000人、甲士45000人,誓师伐纣。

周军东进,开始的时候,一路之上颇不顺利,狂风肆虐、暴雨倾盆、雷电交加,折旗毁车,人马时有伤亡。姜尚巧妙地把这天地肃杀之征解释为鬼神对殷商发怒之状,并大力加以渲染,居然不但稳定了军心,还增强了斗志。由于商纣失尽了人心,四方诸侯及沿途百姓纷纷加入武王的伐纣行列,周军士气日益高昂。

这一年的12月,姜尚率军渡过黄河,在距殷商都城朝歌仅70里的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召开了誓师大会,历数纣王罪过,揭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的序幕。

此时,纣王正与东南边疆的夷族人交战,朝歌兵力空虚。周军兵临城下的消息传入朝歌,纣王慌忙把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仓促应战。双方在牧野短兵相接。战斗中,姜尚身先士卒,率战车和猛士冲入商军,打乱了商军的阵脚。商军本来就没有斗志,不但不再抵抗,反而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在中国历史上为时500多年的奴隶制国家殷商,从此灭亡。公元前1066年年底,周武王班师回到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是关系到本国民族兴盛、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经济文化繁荣的大事。穷兵黩武或者轻视、忽视战争的国家,必定都会有一个悲惨的下场。正义的战争追求胜利是为了制止战争,而非正义的战争只会给民众带来伤害。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

四曰将,五曰法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所以要从五个方面去加以度量,从计虑上加以比较,并探究制胜的条件和因素: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韩国,韩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王早有讨伐魏国之心,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救韩之计。

相国邹忌说:“劳师救韩,得不偿失;万一失败,更加不利。不如不救。”

大将田忌说:“如不救韩,韩国归降魏国,对我们齐国有百害而无一益,应该马上出兵相救!”

军师孙膑对邹、田的意见都不赞成。他说:“魏国攻韩,我们不能不救,但出兵过早,等于是我们代替韩国去跟魏打仗,实在是下策。我们应等到魏、韩两国都打得疲惫不堪时再出兵,这时定能大获全胜。”

孙膑画像齐王采纳了孙膑的策略,亲自召见韩国使者,与韩国使者畅谈齐、韩的友好,然后告诉使者,齐国决定派兵援助韩国。

韩国使者回国复命。韩王得到齐王的许诺,信心大增,命令三军拼死抵抗,给了魏军以极大打击。齐国看时机成熟,便命令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援韩国。

田忌采用了孙膑当年的“围魏救赵”之计,与孙膑一起统率大军,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魏王害怕了,连忙命令进攻韩国的魏军班师回国,随后又任命太子申为将军,任命庞涓为大将,率十万精兵与齐军决战。

孙膑对田忌说:“魏兵悍勇,交战之时,我军可佯装败退,引敌冒进,然后因势利导,消灭魏军。”说罢,讲出一条妙计,田忌大喜。

按照孙膑的计策,第一天撤军,田忌令兵士挖了供十万人做饭的军灶;第二天撤军,只挖了供五万人做饭的军灶;第三天撤军,军灶的数量减少到仅供二万人用。

魏军统帅庞涓见齐军军灶的数量急剧减少,不由喜形于色,骄傲地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齐军怯懦,才进入我境内三天,他们的兵士就跑了大半了。”他嫌步兵行动迟缓,就丢下他们,只带领轻车精骑,一路猛追,沿途又见齐军丢下一些辎重,庞涓认为齐军已经混乱,竟然一直深入齐国境地。

庞涓率军追到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天色已晚。这里地形险要,道路狭窄。庞涓突然发现路边一棵大树被刮去树皮,写着字,一时又看不清楚,就让兵士点燃火把照亮。庞涓还没看完上面的字,早已埋伏在那里的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庞涓领兵舍命厮杀,想冲开一条血路,无奈齐军重重包围,地形十分险要,冲不出去。惨败之下,庞涓又羞又愤,挥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俘虏太子申,十万魏军全军覆灭。从此,魏国一天天走向灭亡。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吐蕃纠集回纥等其他民族共二十多万人气势汹汹地杀入大震关,一度攻入京都长安。唐代宗命长子李适为元帅驻守关内,命老将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兵赴咸阳抵御。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与回纥建立了友好关系,他勇敢善战,身先士卒,回纥人十分钦佩,都称他为“郭公”。郭子仪决定利用这种关系拆散回纥与吐蕃的联盟,把回纥拉到自己这边,共同对付吐蕃。为此,郭子仪派部将李光瓒去“拜访”回纥头领药葛罗。药葛罗得知郭子仪来了,大为惊异,因为他在出兵前就听说郭子仪和唐代宗已经死了,于是提出要见见郭子仪。

李光瓒回到军营,将药葛罗的话转告给郭子仪,郭子仪立即决定到回纥军营去,亲自跟药葛罗商谈。郭子仪的儿子和众将领纷纷劝说郭子仪不能去冒险,又说:“即使去,最少也要带五百精兵做护卫,以防万一。”郭子仪笑道:“以我们现在的兵力,绝不是吐蕃和回纥的对手;如果能说服回纥退兵,或者说服回纥与我们结盟,那就能打败吐蕃。冒这个险是非常值得的。”说罢,只带领几名骑兵向回纥军营进发,同时派人先去回纥军营报信。

药葛罗及回纥将领听说郭子仪来了,都大惊失色。药葛罗唯恐有诈,命令摆开阵势,他本人弯弓搭箭立于阵前,时刻准备开战。郭子仪远远望见这边剑拔弩张的情况,索性脱下盔甲,将枪、剑放在地上,独自打马走上前。药葛罗见来者果然是郭子仪,立即召唤众将跪迎郭子仪入营。郭子仪见状,慌忙下马,将药葛罗及众将搀起,携手进入军营。

郭子仪对药葛罗说:“回纥曾为大唐平定安史之乱出过不少力,唐王也待回纥不薄,这一次为什么反要来攻打大唐呢?”药葛罗羞愧地说:“郭公在上,我们回纥人不说假话,这一次出兵实在是被大唐叛将仆固怀恩骗来的。仆固怀恩说郭公和代宗都已不在人世。如今郭公就在眼前,我们马上退兵!”

郭子仪说:“我们大唐兵多将广,像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叛乱都能被平定下去,吐蕃与安、史相比尚且不如,哪里会是大唐的对手!如果回纥能与大唐联手,共同打败吐蕃,代宗皇帝一定会感谢你们的。”

药葛罗激动地说:“我们回纥听郭公的!就这么办!”说罢,命令士兵取酒来,要与郭子仪盟誓,郭子仪连连拱手致谢。

回纥人十分讲信义,盟誓之后,立即调兵遣将,向吐蕃发起攻击,郭子仪也倾全军精锐同时向吐蕃发起进攻。吐蕃大败,损兵折将数万,仓皇逃命而去。

郭子仪未费一刀一枪,将“劲敌”回纥“转化”为朋友,又借助回纥人的力量打败了吐蕃,捍卫了大唐的疆域。

孙子讲的“五事”,总括了准备战争与实施战争所必须把握的基本事项,从而为驾驭战争选择了最佳切入点。这“五事”将政治、经济、天时、地利及人事管理综合加以考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军事上如此,生活中做事亦如此,做一件事情之前,要通盘考虑,方方面面考虑周全,将整体纳入心中,而不要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这样事情才会圆满,才会成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领就是指有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毅果敢、军纪严明的军队指挥官。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对楚国开战,但苦于没有运筹帷幄、攻城拔寨的大将。谋臣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齐国人孙武,并把孙武所著兵法十三篇呈与吴王,吴王为孙武高妙的战争见解和横溢的军事才华所折服,终于下令在宫中接见孙武。

孙武本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陈完因国内动乱逃到齐国,其五世孙、孙武的祖父陈书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战功,齐景公赐姓孙。孙武出身在这样一个军旅世家中,从小受到军事思想的熏陶。齐国是大军事家姜子牙的封地,又是大军事家管仲活动的场所,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军事遗产,孙武潜心研究军事,大有所获。

孙武画像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四姓之乱”,孙武与家人离开齐国,来到南方新兴的吴国,在都城姑苏(今苏州)附近隐居,与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结为知己,同时,呕心沥血,写成了兵法十三篇。

孙武来到吴王宫中。吴王对孙武说:“先生的兵法十三篇惊世骇俗,可是吴国是一个小国,兵微将寡,如果跟楚国这样的大国作战能有几分胜算?”孙武回答道:“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我的兵法十三篇不仅可以运用于行军作战,还能动员妇人女子,驱而使之。”吴王大笑,说:“我的宫中就有女子数百人,我要亲眼看看先生如何‘驱而使之’?”吴王下令从后宫挑选180名宫女,交由孙武调遣。

孙武将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各执兵器,又请求吴王派他最宠爱的两名爱姬分别担任左、右两队的队长,向她们宣布了军法:一不许交谈喧哗;二不许擅自行动;三不许混乱队伍。又命军法官设下铁钺(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然后对众宫女说:“一击鼓,握好兵器;二击鼓,左队向右转,右队向左转;三击鼓,相互击斗;锣声响,收兵!”

号令一出,宫女们嘻嘻哈哈,笑作一团。

孙武严肃地说:“约束不明,申令不清,这是为将的过错。可再申前令,解释清楚。”孙武再次申令军法及操练的要求,然后传令击鼓。然而宫女们还是笑得东倒西歪。孙武举起令旗,第三次申明前令,命令击鼓。宫女们仍然不听调遣,大笑不止。

孙武忽然眼睛一瞪,吼道:“军法官!”“在!”“军士不听,该当何罪?”“斩!”孙武说:“军士不能尽斩。这是左、右队长的罪过!”于是下令:“将左、右队长,斩!”

吴王急忙派人去为两位爱姬求情,孙武说:“将帅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终于斩了吴王的两个爱姬。孙武重新演练宫女,进退左右,整整齐齐,规规矩矩。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的爱国英雄,年少时就有立志报国的雄心,他非常勤奋好学,喜欢舞文弄墨,尤其喜欢读《孙子兵法》。

考取功名后,岳飞率领岳家军屡次打击金兵,每次作战,他尽招各位将领共同谋划,谋定而后动,每次战斗都取得胜利。金兵十分害怕岳家军,他们流传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雕像名将张俊曾问岳飞用兵之道,岳飞回答道:“智、信、仁、勇、严,缺一不可!”这正是《孙子兵法》中对将帅的素质要求。

1984年12月,已有近30年历史的青岛电冰箱厂濒临破产:全厂800多名职工,年产电冰箱740台,年亏损额高达147万元。时任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年龄35岁的张瑞敏被调到青岛电冰箱厂,挑起了厂长的重担。

张瑞敏对全国的电冰箱厂家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了一个问题:全国的电冰箱厂家有100多个,但没有一家是名牌!张瑞敏信心大增,果断地做出一个重要的决策:“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创名牌。”

一天,张瑞敏发现一个顾客来退换一台劣质电冰箱,顾客在工厂的仓库里查看了几十台,才认可了一台。张瑞敏感到痛心:“创名牌?没有质量做保证,名牌会从天上掉下来?”他把库中的400台电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有76台不能投放市场。张瑞敏让人把76台劣质冰箱集中在一起,召集全厂职工来到现场,又拿来一把大铁锤,下令:“砸碎它们!”工人们迟疑不前。张瑞敏说:“如果我们把这76台卖出去,那就会继续犯错误,最后导致我们公司破产。”几名工人走了出来,抡起大锤,把76台电冰箱砸成一堆废铁。

1985年,青岛电冰箱总厂引进德国技术,生产出了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当年扭亏为盈。1988年,“海尔”夺得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此后,“海尔”又成为国家十大驰名商标的唯一家电冰箱企业,是第一家通过IS09001国际认证的企业,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

“海尔集团的最大成功就是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战斗力极强的管理体系,这就是以OEC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OEC管理又称“日清日高管理法”,即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做完,今天做的事情应该比昨天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张瑞敏从美国航天局倡导的“零缺陷标准”中得到启发,提出了“高标准、零缺陷、精细化”的质量管理口号。海尔在不断地壮大,但是张瑞敏并不满足,他说:“在市场竞争中,有名牌,但没有规模,名牌便无法保持和发展;有规模而无名牌,规模便无法保持和发展。因此,海尔创出名牌后,必须走规模经济的道路,组建联合舰队。”1991年,海尔集团正式成立,张瑞敏出任总裁。从1991年开始,海尔先后成功地兼并、收购了青岛电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青岛红星电器有限公司、安徽黄山电子厂等多家企业,拥有了冰箱、电工本部,冷柜、电热本部,空调、电子本部,洗衣机住设本部,工装事业本部,金融事业发展部,生物工程事业部等七个核心产业群。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压下,海尔集团仍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近50%。张瑞敏说:“海尔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也一定能够达到。”

张瑞敏是第一位走上美国哈佛讲台的中国企业家,先后荣获“全球30位最受欢迎的企业家”、“亚洲风云人物”等殊荣。美国最具权威的商业杂志《商业周刊》评价张瑞敏说:“拥有更多的像张瑞敏一样的惜时如金的企业家,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4年,海尔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排在第95位。

“智、信、仁、勇、严”是为将者的“五德”,这五德从各个方面对将帅提出了要求,如果为将者能够做到这五方面的要求,必然会得到部下的拥护和爱戴。如果将帅不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出榜样,也必定不得人心,难以服众。今天,这“五德”也可以引申为对一切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留之去之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它指导战争就一定能取胜,那么我就留下来;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肯定必败无疑,那么我就告辞离去。

公元前526年,楚平王为了巩固与秦国的关系,提出与秦国联姻。秦国国君同意了,并将自己的妹妹孟嬴许配给楚平王的儿子太子建。大臣费无极被楚平王派去迎娶。费无极是个奸佞小人,他深知楚平王好色,为了取悦平王,费无极想将孟嬴改嫁平王。孟嬴被迎娶到楚国境内后,费无极快马加鞭地跑回都城,向平王夸耀孟嬴的美貌,平王于是产生了将孟嬴据为己有的意图。他让费无极去办理此事。费无极用掉包之计,将随同孟嬴陪嫁的一位秦国少女,冒充孟嬴,嫁给公子建,而将孟嬴送给了楚平王。一年之后,丑闻泄露。费无极为了保命,便制造种种事端,诬太子建谋反,要设法除掉太子建。楚平王霸占儿媳后,也怕儿子报复,于是听信了费无极的谗言,贬太子建到城父(今河南宝丰)。孟嬴生的儿子珍被立为太子。太子建逃亡宋国。

费无极陷害太子建时,太子建的老师正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费无极恐其报复,决定斩草除根。于是费无极诬陷伍奢是策划太子建谋反的主谋,伍奢被打入死牢。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子胥和伍尚都很有才能。伍尚在费无极的引诱下,来到郢都被抓,和他的父亲一起被斩首。

伍子胥最终突出重围,逃到宋国,与太子建会合,偏又逢上宋国内乱,君臣相攻,宋国无法久居,于是两人逃到郑国,太子建哀求郑定公帮他们报仇,郑定公没有同意。太子建勾结反对派大臣篡权,郑定公将他杀死。伍子胥抱着太子建与冒充孟嬴的秦国少女所生的孩子公子胜,侥幸逃出虎口。

公元前522年,历尽磨难与艰辛的伍子胥,来到吴国都城。在这里,他巧遇吴国贵族公子光。伍子胥与公子光相处,他察觉到公子光与吴王僚之间矛盾很深。于是他心想:如果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自己便立下奇功。到那时,就可借吴国之兵伐楚报仇。他将勇士专诸引荐给公子光,准备刺杀吴王僚。

楚平王死后,楚国政局动荡。吴国趁楚弱之际出兵攻楚。公元前515年,攻楚的吴兵被楚军绝了退路,被围困起来。伍子胥和公子光决定,趁吴国内部兵力空虚之机,在宴请吴王僚时将他刺杀。在一队全副武装的卫士的保护下,吴王僚前来公子光的府邸赴宴。宴会上,吴王僚被刺死。公子光自立为王,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继位后,公子光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封伍子胥为相国,让伍子胥为他主持国政。

吴王阖闾为了进一步拓展势力,于公元前496年出兵讨伐越国,但被越国国君勾践派兵打败,自己战死于阵前。阖闾的儿子夫差即位为吴王。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举兵伐越,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求和,伍子胥劝谏夫差杀掉勾践,但夫差受奸臣之言蛊惑,又被越国所贡献的美女所迷惑,于是同意与越国议和。公元前489年,吴王夫差准备出兵北伐齐国,争霸中原。伍子胥认为越王勾践收服民心,勤俭治国,认为这个人将来必为吴患,因此现在所担心的应该是越国,而不是相隔遥远的齐国。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讨伐齐国,大获全胜。夫差从此疏远了伍子胥,说他对讨伐齐国表示淡漠,有投敌叛国之嫌疑。还有人指控伍子胥将儿子放在齐国,是早就做好了叛国投敌的准备。伍子胥无言以对,百口难辩。

夫差决心除掉伍子胥,于是赐伍子胥自刎。伍子胥仰天长叹:“我扶助你父王称霸诸侯,威震天下,又冒死相争使你被立为太子。你即位时,曾想将吴国分封于我,今天怎么反而听信谗言而杀长者!吴国灭亡为时不远了。”

伍子胥雕像伍子胥在临死前还说:“我死后请把我的眼珠挖下来挂在都城东门楼上,我要睁眼看着越军打进来!”吴王更加恼怒,即刻将伍子胥斩决。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之机大举攻吴,夫差兵败,在求和无望的情况下一死了之。自刎之前,他幡然悔悟,为自己当初错杀了伍子胥而羞愧。让左右用布帛将自己的脸蒙上,他无颜再面对地下的伍子胥。

范蠡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前半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曾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名就之后,他急流勇退,成为富甲天下的大商人,是我国古代商业领域的杰出典范。

范蠡年轻时才智出众,在地方长官文种的劝说下,两人一起离开楚国到新兴的越国为臣。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继位的第三年,勾践想伐吴,范蠡劝他不要轻易用兵。他结合越国的实际,从战略思想的高度,阐述伐吴将要带来的种种恶劣后果。范蠡主张应重视天时、地利、人和,遵照客观规律办事,范蠡还认为越王不顾当前越国弱于吴国,是不懂得避敌锋芒,等待时机的韬略,如此贸然进攻吴国,越国必败。

越王勾践并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结果两国交战,越军大败,只剩下5000人困守都城会稽。越国危在旦夕,范蠡建议越王用美女、宝物和卑躬屈膝的方法来麻痹吴王。勾践听从了范蠡的建议,派文种以美女、宝器买通吴国宠臣太宰伯。太宰伯从中说和,吴王也就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提出让勾践到吴国当人质,然后才罢兵而归。

勾践在吴国当人质长达三年之久。勾践卧薪尝胆,范蠡也始终跟随左右鼓励他。在公元前490年,范蠡由吴归国,位居大臣首位(相当于相位)。在朝臣中,越国君臣共论兴国大计。范蠡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本,农事做得好,可以生长万物,人可以各尽其用,并认为对天时的掌握和农事的进行都要适度,不可勉强,越王对他的看法很赞赏。后来,经过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越国果然很快就恢复了元气。

公元前482年,吴国农业歉收,但夫差还野心勃勃地决定起兵北征,与齐晋争霸中原。吴军北上的消息传来,勾践和范蠡商议出师伐吴,越军分成三路入淮,断绝北去的吴军归路,主力从吴国南境直逼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吴军大败,越军焚烧了姑苏,夺取了吴国的船只。吴王夫差闻讯后,率师南归,向越求和。越王认为还不能一举灭吴,也答应暂时言和,暗地里却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

吴国连年灾荒,物资缺乏,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军队也在北上伐齐抗晋等战役中消耗很大,精锐丧失。于是,越王勾践在与范蠡等重要大臣商量之后,认为伐吴的时机成熟,于是决定向吴进军。吴军全线大败,越军三战三捷,直至姑苏城下。

公元前475年,越军再次进攻姑苏,很快打到城下。过了两年,越军攻破姑苏外城城门。夫差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派使臣跪到勾践面前求和。勾践也有些不忍心,打算接受,范蠡当即说:“君主,您忍辱受苦20多年,为了什么?现在绝不能抛弃前功。”于是回绝夫差的使臣,毅然鸣鼓进兵。夫差看此情况,无奈之余只得自杀,吴国就此灭亡。

灭吴之后,越王大宴群臣。乐师们作曲歌功颂德,欢庆灭吴之功。但范蠡并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与勾践君臣数年,他十分清楚作为君王的勾践的贪婪本性:只爱土地,不惜臣民的死活,即使国家安定以后,也永远会向外扩张,于是范蠡决定离开勾践,急流勇退,以保全自身。

范蠡归隐后,隐名埋姓、辛勤耕种、煮盐经商,不久便财源大增,声名远扬。齐王听说范蠡的才干,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卿相。范蠡不想再入仕为官,于是决定离开齐国。离开齐国的范蠡,辗转来到定陶。范蠡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商人。

为人要知进退,有进有退才可包周全,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的人极有可能遭到嫉恨,受到伤害,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况且,有的时候,退也是一种进,只不过是采取的方式不同,但最后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因此,能屈能伸,有进有退,才能伸展自如,尤其在现今社会,知进退更是有着巨大的意义。

兵者,诡道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这句话的大略意思是:战争是一种诡诈的行为,为达胜利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有能力打要故意装作不能打;没能力打却要故意装作能打。本来要采取的行动或者要用的人要故意装作不采取或者不采用。本来要从近处进攻,故意装作要从远处进攻;本来要从远处进攻,却故意装作要从近处进攻。敌军如果贪图便宜,那就尽可能诱惑他们,使他们上钩;如果敌军内部混乱,那就乘机袭取;如果敌军力量充沛,自己就要有所防备;如果敌军实力强悍,则要避其锋芒以待时机。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手下的一员重要将领,公元217年,吕蒙担任汉昌太守,率军驻扎在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和西蜀大将关羽统率的大军相对峙。

东吴一直想夺取关羽镇守的荆州,但一直没有得手。公元219年,关羽和曹军在襄樊大战,吕蒙认为这是东吴夺取荆州的好机会,但他发现关羽对东吴可能偷袭荆州早有防备,在荆州沿江各处,每隔二三十里就设有一个岗楼和烽火台,每处有士兵把守,并在荆州留下重兵,防务十分严密。

吕蒙前思后想,终于想出了夺取荆州的计谋。他建议孙权:“现在关羽进攻襄樊,后方留有重兵,很明显这是担心我袭取荆州。我经常患病,现在请您下一道旨意,以我有病为名把我调回建业(今江苏南京)。关羽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我们不会有攻打荆州的打算,一定会把留守荆州的部队调去攻打襄阳,趁这个机会,我军渡江而上,昼夜兼程,袭取荆州。我调离后,可以让陆逊替代我,陆逊是个有长远眼光的将领,而且他还很年轻,也没有什么名气,关羽肯定不把他放在眼里。这样,让陆逊找准机会伺机进攻,荆州一定会被拿下的。”孙权同意了吕蒙的建议,很快,孙权下达了一道旨意,把吕蒙调回建业修养,而任命陆逊为右都督,代替吕蒙把守陆口。

很快,关羽知道了吕蒙病重被召回建业,接替他的是一名碌碌无名的青年书生,他不由得暗暗高兴。

陆逊到了陆口后,为了麻痹关羽,特地写了一封十分恭维的信,派人送给关羽。在信中,陆逊跟关羽说,非常钦佩关羽的神勇,其功劳和威名可以流传万世,自己是一介没有任何建树的书生,自知才疏学浅,希望关羽给予多多的关照。

关羽看了陆逊的信后,觉得陆逊态度谦虚,为人老实,于是就放下心来。他把留守荆州的一部分人马调往襄樊参加对曹军的作战。

关羽像陆逊获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报告给孙权。孙权马上任命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各路人马,向荆州方向开去。东吴军队沿江而上,进到浔阳(今江西九江),为了不被沿江的西蜀岗楼和烽火台发现,把所有的战船都伪装成商船,让精兵藏在船舱里,船上摇橹的兵士都扮成商人,这些假扮的兵船一批批直向北岸划去。船到了北岸,蜀军守防的兵士误把他们当作商人,就允许他们把船停在江边。当天夜里,船舱里的士兵一起出来,悄悄摸到沿江的岗楼和烽火台,俘虏了守卫的蜀军。

就这样,吕蒙的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北岸,接着进军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和江陵(今湖北江陵)。当时,防守江陵、公安的将领是关羽的部将糜芳和博士仁,二人与关羽有隔阂。吕蒙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设法招降了他们,就这样,吕蒙的军队不战而取得了公安和江陵。

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后,长期以来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就企图乘机进入中原。这时各诸侯国因为失去了盟主,已成为一盘散沙。宋襄公此时便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出头领导各诸侯抗衡楚国。

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为为抬高自己的声望,召集了楚、陈、蔡、郑、许、曹等国的国君举行盟会,希望在这次盟会上最终确立诸侯盟主的地位。楚成王早已处心积虑要算计宋襄公,便乘赴会之机,率军北上。而宋襄公对楚国的战略动向毫无觉察,出发前又拒绝了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带战车、以防不测的建议,轻车简从前往盟会召开地盂邑。结果在盟会上当场被楚军拘捕。楚军押着宋襄公乘势攻打宋国,多亏公子目夷等人事先已做准备,率领宋国军民进行顽强抵抗,才抑制了楚军的猛烈进攻。几个月后,楚成王接受了鲁僖公的调解,将饱受屈辱的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义,出尔反尔,更愤慨其他诸侯国见风使舵,背宋亲楚。恼羞成怒的他一心想报仇雪恨。可他知道齐国的军力不如楚国,所以不敢主动招惹楚国,而是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带头臣服于楚军的郑国,他决定兴师讨伐它,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挽回自己被楚囚俘而失去的面子。这时公子目夷和大司马公孙固认为攻打郑国会引起楚国出面干预,对宋国极为不利,所以劝阻宋襄公要头脑冷静,不要伐郑。可刚愎自用的宋襄公根本听不进大家的劝告,一意孤行地联合了卫、许、滕三国出兵攻打郑国。

郑文公听到宋军大举来攻,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郑。宋襄公得到了这个消息,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不得不急忙从郑国撤军。宋军虽然返回了本土,但楚国仍然不依不饶,准备从郑国境内追杀到齐国。宋襄公为了阻挡住楚军,将部队部署在自己的边境地区,宋军在泓水的北面等待着楚军的到来。公元前638年11月,楚军开进到泓水南岸,并开始了渡河。这时宋军早已摆好了阵形,可以随时出击。公孙固看到虽然楚强宋弱,但宋军占有先机,就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渡河到一半时发起突然袭击。这一合理建议却被宋襄公断然拒绝,从而使楚军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队形,这时公孙固又提出乘楚军列阵未定之际发起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就这样,一直等到楚军做好了一切作战准备,宋襄公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了重创,宋襄公本人也受了重伤,他的禁卫军全部被楚军所歼灭。幸亏公孙固等人拼死掩护,宋襄公才狼狈不堪地突出了重围。

兵者诡道是作者十分重要的军事论断,是古今中外用兵者遵守的用兵原则。兵者诡道,通俗来讲就是兵不厌诈,战争本来就是一种不讲究方式、手段只追求目的的特殊行为,战争中,亦真亦假,以假示真,以真示假,假假真真,真真假假,利用各种各样的假象迷惑、诱骗敌人以取得利己的形势,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是形势所需,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先决条件。纵观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正义、非正义战争,莫不是诡道重重,假象连连,以最大、最可能、最出人意料的“诡道”来取得胜利。其实,不但在战争方面,兵者诡道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在其他领域,兵者诡道同样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古代社会如此,现代社会依然如此。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要在敌人不曾防备的地方进行攻击,要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兵家取胜的奥妙,只有在实践中体会,而不能事先说明。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实力最强。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钟会进攻蜀国。蜀帅姜维坚守剑门关,依凭险要的地势,顽强地抵挡住了钟会大军的进攻。

钟会兵力虽强,却奈何姜维不得,加上军粮供应跟不上,就想退兵回去。这时,大将邓艾对钟会说:“将军何不派遣一支队伍,偷渡阴平小路,奇袭成都呢?这样的话,姜维必定回兵救援,将军则可趁机攻取剑门关。”

钟会知道,阴平小路四面都是崇山峻岭,地势极其险要。如果从阴平偷渡,蜀军只需用少量兵力扼住险要,再派兵阻断进犯者的退路,进犯者就只能被困死在山里了。他本来就瞧不起邓艾,又听他讲出这种异想天开的计策,更是嗤之以鼻,但他很想看邓艾出丑,于是便对邓艾说:“妙计!妙计!”并派邓艾兵出阴平小道。

邓艾则坚信从阴平小路能够奇袭西蜀,于是他马上率人赶到阴平,然后派儿子邓忠率5000名精兵,手执斧头、铁凿,做开路先锋。他则带领大军,备足了干粮、绳索,紧随其后。大军每前进100多里,就留下3000人安营扎寨,保证前进的军队能与后方保持联系,以防万一。

邓艾率大军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中披荆斩棘,行军20多天,行程700里。当他们来到摩天岭时,摩天岭如天险一般挡住了前行的道路。邓忠对父亲邓艾说:“摩天岭西侧是悬崖峭壁,无法开凿,我们前功尽弃了。”有些士兵胆怵了,心里直打退堂鼓,说:“白费了这么多工夫,撤回去算了!”

邓艾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克服了那么多困难,现在胜利在望,我们一定要坚持住,再难也一定要设法通过。”说到这儿,他忽然计上心来。他让人用藤条编成一些绳索,系在悬崖的树上,又让大家先把行装、兵器扔下悬崖,然后对士兵说:“大家照我的样子,滑下悬崖!”话音未落,他就抓住绳索带头滑了下去。将士们深受感动,都像邓艾那样,一个个沿着绳索滑了下去。邓艾重新集合队伍,发现没有伤亡。

邓艾率领魏军突然出现在江油城下时,守将马邈吓得魂不附体,不战而降。邓艾拿下了江油城后,又经过一番苦战,占领了绵竹。这时,邓艾大军已迫近成都。蜀国皇帝刘禅接到战报,想调回剑门关姜维的人马,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得出城投降。

1660年5月,郑成功在厦门击溃清军的围剿后,意识到清军绝不会善罢甘休,又听说台湾百姓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痛苦不堪,于是决心离开厦门东进,一举收复台湾岛。

为了麻痹荷兰统治者,郑成功一面招募士兵,修造船只,积极做好东进准备,一面给占据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写了一封信,表示了“对荷兰国的善意”和自己决无对台湾“采取敌对行动”的意图。揆一早已知道郑成功在大陆屡遭清军追剿的情况,担心有朝一日郑成功会到台湾来。荷兰政府为加强台湾的防务,特意从巴达维亚(雅加达)抽调樊特郎率领12艘战舰和1453人增援揆一。接到郑成功的信后,樊特郎认为郑成功的信“可信”,于是,只留下3艘战舰和600名士兵,率其余的船只和人员返回了巴达维亚。

郑成功雕像郑成功探知樊特郎的去向,感到机不可失,便于1661年3月22日率3万精兵从科罗湾出发,直奔台湾岛。

当时,荷军在台湾的总兵力为2000余人,由外海进入台湾的水道主要是一鲲身岛和北线尾岛之间的大港,这里完全处于荷军的炮火控制之下。进入台湾的另一条水道是北线尾岛与鹿耳屿岛之间的鹿耳门港,只能通行小船,荷军在那里只建有一座小屋,派一名伍长率6名士兵驻守。

郑成功在探知这些情报后,制订了避开荷军炮火控制下的“大港”,经由鹿耳门港直接在台湾本岛登陆的计划。4月2日下午,郑成功的战舰利用涨潮的机会平安穿过鹿耳门港,消灭了毫无戒备的6名荷兰士兵,成功地驶抵台湾本岛。在台湾本岛老百姓的帮助下,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全部登岸。随后,郑成功迅速抢占了赤嵌街的粮食仓库,包围了仅有200名荷军士兵防守的赤嵌城。

消息传到揆一那里,揆一大吃一惊。但是,面对十多倍于己的“敌人”,揆一心有余而力不足。4月6日,赤嵌城的200名荷兰守军全部投降。此后,荷兰人虽然又从巴达维亚派兵来增援,但回天乏术。到这一年年底,荷兰人全部投降,台湾岛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可以说是兵者“诡道”谋略最重要的内容,是兵家出奇制胜的奥秘所在,出击贵在其不备,在其不意,这样才能打对方个措手不及,历史上许多的战役,都是在对手失去防备或在其想不到的时候取得胜利的。另外,很多时候,机会会稍纵即逝,所以,一旦看准了机会,就不要错过,而要果断出击。

庙算胜者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凡事在战争开始以前,通过对战争的各种条件和要素进行分析,预计自己能够取胜的,所握有的胜算也就多;在战争开始以前,通过对战争的各种条件和要素进行分析,预计不能取胜的,所握有的胜算也少。对战争的各个方面的条件和要素分析得越详细,取胜的把握就越大;对战争的各方面条件和要素分析不足,取胜的可能性就要降低。何况根本不加筹划分析呢?我们从这些分析来看,战争的胜负就十分清楚了。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后不久,曾为汉朝天下的建立做出重大贡献的淮南王英布兴兵反汉。

刘邦向文武大臣询问对策,汝阳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

汉高祖刘邦刘邦召来薛公,问薛公:“英布曾是项羽手下大将,能征惯战,我想亲率大军去平叛,你看胜败会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胜无疑。”

汉高祖道:“何以见得?”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会去征讨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有三种情况可供他选择。”

汉高祖道:“先生请讲。”薛公道:“第一种情况,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急忙问:“第二种情况会怎么样?”

“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只有天知道。”薛公侃侃而谈,“这是第二种情况,乃为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既认为朕能获胜,英布自然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该是怎样?”

薛公不慌不忙地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置于淮南。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长驱直入,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面现悦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目光短浅,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料到必出此下策!”

刘邦连连赞道:“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并非不知,先生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朕封你为千户侯。”

“谢陛下!”薛公急忙跪下谢恩。

汉高祖刘邦封薛公为千户侯,又赏赐给薛公许多财物,然后于这一年(前196)的10月亲自率领大军征讨英布。

刘邦虽然贵为皇帝,但曾经南征北战,因此,十分熟悉兵法。双方的军队在西(今安徽宿县境内)相遇后,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很旺,于是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待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金鼓齐鸣,会师进攻,很快,英布战败,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谋杀,英布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

1958年7月31日,前苏共总书记、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应毛泽东的“邀请”来到中国。

在这以前,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泽东表达了前苏联领导人的一个“意愿”——希望在中国有一个潜艇基地。当毛泽东向尤金寻根问底时,尤金又遮遮掩掩地提出一个“联合舰队”问题。毛泽东生气地讲:“你讲不清,请赫鲁晓夫来讲!”于是,赫鲁晓夫就来了。

毛泽东把赫鲁晓夫请入中南海,寒暄过后,宾主分别坐下。毛泽东直截了当地说:“尤金向我讲了,你们有那个意思,所以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一口气讲了十多分钟,毛泽东默默地听着,不停地吸烟。突然,毛泽东打断赫鲁晓夫的话,说:“你讲了很长时间还没有说到正题。”

赫鲁晓夫一愣,这才注意到毛泽东神色肃穆,气氛有些不对劲,但他仍然勉强地笑了笑,说:“是呀,是呀,你别忙,我还要继续讲……”

毛泽东不理会赫鲁晓夫的狡辩,说:“请你告诉我,什么叫联合舰队?”

赫鲁晓夫支支吾吾:“所谓联合,就是共同商量的意思……毛泽东同志,我们出钱给你们建立个电台,我们的舰队现在正在太平洋活动,我们的主要基地……”

毛泽东愤然地站了起来:“你讲的这一大堆毫不切题,我问你,什么叫联合舰队?”

赫鲁晓夫尴尬地掩饰道:“我们不过是来跟你们共同商量商量……”

“什么叫共同商量,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了?”毛泽东动火了,“你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你们都拿去算了!”

当时,前苏联在欧洲各社会主义国家里都派驻了军队,建立了各种军事基地,毛泽东对此了如指掌。

赫鲁晓夫试图避开锋芒,用迂回的方式说服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我们能不能达成某种协议,让我们的潜艇在你们的国家有个基地,以便加油、修理、短期停留等。”

“不行!”毛泽东断然拒绝。

“你们的潜艇也可以使用我们的基地……”

“不要!”毛泽东说,“英国人、日本人,还有别的许多外国人已经在我们的国土上待了很久,被我们赶走了。赫鲁晓夫同志,最后再说一遍,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赫鲁晓夫嘟哝着说:“不同意就不同意吧,我们不提这个建议了。”赫鲁晓夫于8月3日离开中国,悻悻地返回前苏联。

在飞机上,沮丧之余,赫鲁晓夫突然明白了自己此行失败的原因:毛泽东早在“邀请”之前,已运筹不止一日,而自己竟然连一点准备都没有!

战争的决策关乎到战争的胜败,因此一定要十分详细、十分严谨地研究和考虑。对于战争的决策者来说,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要做出不同的计划和安排,有时,哪怕是一个细枝末节的疏忽,也会带来惨败。打仗要打有准备的战争,为帅者,要敢于去决策,也要善于去决策,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去赢得胜利,牢牢地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VKbQ8DjhJx0Bf1/KcCPUVo8+0UjSbdTF7ZWrFUIMRrr9IMGisuUWP8p0hmqdSC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