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工业战线的排头兵——马恒昌

【简述】

马恒昌(1907—1985),男,汉族,辽宁省辽阳市西马乡人。全国劳模,全国著名先进班组“马恒昌小组”的创始人,先后任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车间主任、总机械师。1951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部副部长,先后当选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曾13次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1985年7月18日因病去世,终年79岁。

【生平】

马恒昌1907年7月,马恒昌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西马乡一贫困家庭,10岁时就给地主赵国栋家当“半拉子”,每天要放四十多头牛。牛一放出去,就占满了半面山。由于饥饿,马恒昌个小体弱,根本上不去牛背,只能随牛四处奔跑。夏暑无衣,只有光胸赤足,手脚被扎得流血化脓;冬寒无棉衣,冻得浑身战栗,手脚只能在牛刚便出的烘便中取暖。15岁时到抚顺发电厂当了一名车工学徒。马恒昌顶着日本人的打骂和羞辱,靠站在日本人的身后“偷师学艺”,学会了车工手艺。由于不堪忍受残酷压迫,马恒昌两次回乡务农。1948年,辽阳地区春旱严重,马恒昌无奈之下,只能再次来到沈阳谋生。当年10月,他靠一手过硬的手艺,顺利进入了当时国民党军工部直属第十四机械厂,并被分到车工一组,成为该组手艺顶尖的大工匠,工友们都很佩服他。

1948年11月,沈阳获得了解放。马恒昌所在的工厂被军管会接收,1949年年初更名为沈阳第五机器厂。新任厂长郑重地让工人们推选一位信得过的车工组组长,结果,忠厚老实、技术高超的马恒昌被9位工友一致推选为组长。

工友们都很佩服马恒昌的为人和技术,只有那个姓韩的班长不屑一顾。此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全仗他的国民党员身份欺压工人。工友们早就恨透了他,但却敢怒不敢言。这个坏班长在马恒昌的车床边转了好几天,也没找到敲诈的借口。每天他都看到马恒昌不多说一句话,更不主动去看别人,只顾低头干活,他感到马恒昌这个“柿子”不大好捏,所以就没有轻易下口。由于他经常耀武扬威,欺压工人,工人们再也忍受不了他的恶行。马恒昌就和工友们联合起来同这个韩工头做斗争,在军代表王金平的支持下,最后终于把那个欺压工人的讨厌的家伙赶走了。他被全班工友一致推举为班长。在那段时间里,他发现工友们气顺了、劲足了,都拼命抢活干。

在生产中,马恒昌与大家逐渐熟悉起来,亲热起来。老大哥祝普庆就像兄长一样待人宽厚诚恳,关怀备至;青年工人赵连科、董振远,虚心好学,又有文化,将来肯定会有发展;老工人徐景荣,也是从农村被逼出来的,地主资本家的气没少受,苦没少吃,罪没少遭。他心直口快、敢做敢当,是条硬汉子,将来也是块好“料”。柳玉璞、章荣海在班里技术超群,见难活就上,从不服输,是小组生产的顶梁柱。他们的手艺和性格是用自己的血泪铸就的。马恒昌对班里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都十分看重,他总在琢磨如何将大家的长处和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同时对他们每个人的不足之处也了如指掌。马恒昌经常同他们谈心、话家常,打开他们的心结。他以亲兄弟一般的话语和办事主持公道的作风,赢得了工友们的信赖,大家都支持他、帮助他。

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工厂量具奇缺,大大制约了生产进度。马恒昌心急如焚,马上想到了自己家里珍藏的一件“宝贝”——“百分尺”。它能量出比头发还细的东西,在当时是件神奇得了不起的器具,对于靠车工活挣钱养家的马恒昌来说就更是金贵了。马恒昌的妻子把它当成全家的命根子,在闹饥荒时,情愿全家老小硬是吃糠咽菜,也没舍得把它卖掉。要知道,当时一把“百分尺”值两石粮食,足够马恒昌一家八口吃半年的。可是,看到工厂的困难状况,马恒昌主动说服了妻子,把百分尺捐给了工厂。马恒昌的妻子先是对丈夫的这一行为很难理解,马恒昌对妻子讲:“共产党救了咱全家的命,我们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献出百分尺,这才哪儿到哪儿!再说天底下还有那么多穷人没得到解放,我们能眼看着不管吗?”妻子听了马恒昌的话后,表示理解丈夫的这种行为,说:“给共产党用,那就拿走吧!”在以后的日子里,妻子非常支持马恒昌的工作,认为丈夫在外面做正事、做大事,自己默默地承担起全部家务事,从不让丈夫分心。

对马恒昌这种“义举”,领导问为什么要这么做,马恒昌回答道:“我们是主人,就应当负责任。”马恒昌带头捐献贵重的“百分尺”,在全厂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引发了全厂、全市职工轰轰烈烈的捐献器材运动,对当时恢复生产、支援前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还在进行之中,前线急需武器,工人们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加班生产。在马恒昌的带领下,车工一组的工人奋不顾身,出色地完成了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

马恒昌为了尽快完成17门高射炮闭锁机的军工任务,阻止国民党飞机的侵袭,他起早贪黑地拼命生产,累得鼻子流血不止,高烧39摄氏度,整个身子直打晃,可还手不离摇把。敌机来了,空袭警报响了,他连躲都不躲。不少组员都冲他大喊:“马师傅,你不要命啦!”军代表王金平也来拉他到防空洞去避一避。可马恒昌一动不动,高声说:“它炸它的,我干我的!”

1949年3月,为了多造枪炮,支援解放军南下,他们又向全厂70多个兄弟班组发起“迎接红五月”劳动生产竞赛。马恒昌跟大伙一起想办法搞技术革新,苦干加巧干,提前完成了生产计划,并创造了连干37天不出废品的新纪录。1949年4月28日,车工一组获得了“生产竞赛模范班”的奖旗,并在授旗会上被正式命名为“马恒昌小组”。从此,马恒昌的名字就与他的小组永远地联系在一起了!

马恒昌小组的民主管理制度,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马恒昌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设立了生产、技术、质量、文教、安全、生活“六大干事”岗位,让每个人自报岗位,形成了“小组的活大家干,小组的事大家管”的新理念。小组还创建了“技术研究会”、“先检查头一个活”、“三人互助组”等有效制度,大搞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1950年,马恒昌小组共改进15种工具,创造25项生产新纪录,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质量达标率为99%。

在小组,马恒昌创造了班组长工作“五在前”、关心组员“五必访”、思想工作“六坚持”等一整套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首先提出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做企业主人”的理念,依靠“劳动竞赛、民主管理、技术革新”三大法宝,开创了中国工业企业班组建设的先河。马恒昌小组的这些做法得到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开创了我国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的先河”。后来,马恒昌小组的这些经验被日本人学习和借鉴,成了日本企业管理的法宝。为了表彰马恒昌小组的先进事迹,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授予小组“新纪录运动中的集体优秀工作者”称号,授予马恒昌“东北工业部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50年4月,全国总工会推广了马恒昌小组的经验,在全国工矿企业掀起了学习马恒昌小组的活动。

1950年9月,中共中央和政务院决定在庆祝共和国建国一周年的前夕,召开开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为464人,马恒昌就在其中。马恒昌是在七岭子温泉疗养院接到东北总工会让他参加会议的通知。原来,马恒昌身体虚弱,加上积劳成疾,鼻子流血不止,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为了让他尽快休息和安心治疗,领导、医生、同事多次做工作,硬把他从工作岗位上劝下来,并找人代理组长,主持小组工作,这才使马恒昌安心地去疗养。

当上了劳动模范是马恒昌原先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临上火车前一天当晚,马恒昌兴奋得躺在炕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这些工农兵劳动模范受到了毛主席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会上,马恒昌代表小组向代表们介绍了民主管理和开展劳动竞赛的经验,受到代表们的一致欢迎。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先进班组,马恒昌本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开国劳模。

开会时,马恒昌坐在会场前排,他将主席台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位位看得真真切切。他一眼不眨地聆听党的指示,由于没文化,不能记录,只能将领导的话一句句地刻到脑海里。

大会开始介绍经验,他走到麦克风前有些紧张,他说:“我是马恒昌,是沈阳……”还没讲全单位名称,台下就发出一片笑声。也许是这个笑声,鼓励马恒昌把小组在党的领导下,如何一步步地成长起来,都干了什么活,今后又如何打算,讲得很有条理、很全面,也很感人,台上台下不时地传来一阵阵笑声和掌声。

在9月30日晚的国庆招待会上,由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等人提议,马恒昌获得了代表工人阶级第一个向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酒的殊荣。当李立三同志将马恒昌介绍给毛主席时,毛主席像见了老朋友似的连说:“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马恒昌激动地说:“我代表工人阶级向您敬酒,为您的健康干杯!”毛主席也举杯示意,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为了工人阶级幸福干杯!”并同他热情握手。毛主席同马恒昌热情握手。会后,很多代表争相跟马恒昌握手——因为马恒昌跟毛主席握过手,大家分享着马恒昌的幸福。从1950年到1976年,马恒昌共13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保家卫国。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工厂遵照党中央和政务院的命令,东北人民政府将工厂的一部分向北迁移。马恒昌小组顾全大局,第一个报名、第一批北迁来到齐齐哈尔。

第一批北迁共有94人,厂长刘斌带队。那时马恒昌正在疗养院疗养,但是,他已报名,从12月24日起,他就属于北厂的人了。小组里的徐景荣、董振远、佟俊山、刘瑞民、王占学、赵殿奎、赵炳衡、章荣海、张明武、赵永春作为94名成员的一部分被批准第一批北迁到齐齐哈尔。截止到1950年年底北迁人数已达671人。十月下旬的沈阳城区,还是郁郁葱葱,而北疆齐齐哈尔已是千里冰封,大地已被初冬的大雪所覆盖,显得格外清冷,与沈阳大都市特有的繁华形成一个鲜明的反差,这个反差预示着一场艰苦卓绝的创业斗争开始了。94名北迁勇士经过一夜和多半天的长途奔波,25日下午两点多火车到达了北迁目的地——齐齐哈尔。当晚,勇士们从广播里听到了中央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大家欢欣鼓舞,能为抗美援朝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自豪欣慰、无怨无悔。10月26日,抢运和安装设备的紧张战斗就开始了。马恒昌小组争挑重担,主动要求去火车站搬运机床。搬运的设备小有上千斤,大足有上万斤,在没有起吊设备的条件下,全靠橇棍橇,滚杠滚,滑板拖,绳子拉,真正称得上是人拉肩扛。组员们豪迈地说:“我们全组合起来就是一台起重机,一定要把机器运回去!”组员们越干越勇,越干越热,竟然脱掉了棉袄,只穿着被汗打湿的衬衣,浑身还冒着热气,眉毛、头发、胡楂子都结满了白霜。刘斌厂长发现以后,心疼地高声喊道:“那是谁?不要命了!都把棉袄给我穿上!”徐景荣光顾干活,湿手抓在滚杠上,立即粘掉了一块皮,鲜血直流,他一声不吭,用手绢包扎一下,又和大家一道干了起来。有一天,小组正在搬运一台立钻,这台立钻足有两米多高,上重下轻,只能立式搬运,不能放倒。这是北迁设备中唯一的一台立钻,大家格外小心,一点一点地挪动着,决不能有任何闪失。因为地面不平,高高的立钻突然向一边倾倒,在紧急时刻,只见一位小伙子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肩膀死死地扛住了倾斜的立钻,大家立刻冲上去,终于把立钻扶正了。刘斌厂长面对此情此景,深有感慨地说:“真不愧是模范小组啊。”这个在关键时刻扛住机床的小伙子就是“塔轮大王”佟俊山,后来有幸成为共和国第一批工人大学生。说北迁创业艰苦卓绝,不仅仅因为那时物资奇缺,而且居住条件艰苦,那时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大家要在零下三四十摄摄氏度的严冬里作业,每天一干就是十几小时。还有,当时的齐齐哈尔市郊区经常有野狼出没,职工宿舍就在当时的郊区。夜班工人们在自行车上拴个铁桶,一边骑车一边“咚咚当当”地敲桶,以震慑野狼。

在马恒昌小组的影响和带动下,北迁建厂工作在顺利进行中,机器安装提前5天完成;水暖安装提前3天完成;电气安装提前1天完成;工具场于12月1日开工;工厂于1951年1月13日全面开工。当年,工厂就完成了军工急需的弹头机、火帽机、装药机等多种机械设备,并成功地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升降铣床和251型镗床,为中国机械工业的起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的深入开展。

马恒昌小组从广播里听到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的消息深受鼓舞,决心为抗美援朝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他们当时想,仅靠我们一个小组的力量那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全厂、全国的工人兄弟都能动员起来,那力量可就大了!因此,1951年年初,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率先向全国工人提出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全国工业战线广大职工的热烈响应,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有18000万个班组积极响应。响应倡议的班组,从首都北京到南国的广东、马恒昌小组成员广西、福建,从东北沈阳到上海、武汉、西安、四川,不仅有国营企业的班组,而且还有私营企业的班组,不仅有工矿企业的班组,还有文教卫生科研单位的班组。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在当时被称为“马恒昌小组运动”,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月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划,创造了69项新纪录。

前苏联和东欧的部分国家曾多次派出工人代表团到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马恒昌小组考察,前苏联还专门发行了马恒昌纪念邮票。1951年,马恒昌小组又重新修订了爱国公约,并订出捐献超额奖金50%和每人献工一天等多项长期捐献计划。据估算,他们共计为国家捐献相当于近1000吨粮食的财富。

后来,当人们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时,都赞不绝口:“马恒昌小组功不可没。”但马恒昌和他的组员们却说:“我们想到了,就去做了,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句朴实的话语却反映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正是这种精神,让马恒昌和他的小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

马恒昌对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马恒昌小组运动十分高兴,但他更注重扎扎实实,他希望把广大职工都组织动员起来,把运动持久开展下去,取得实效。因此,1951年1月29日,正在辽宁鞍山七岭子工人疗养院疗养、身体还十分虚弱的马恒昌通过新闻媒体,发表了给全国职工兄弟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的原文是:

亲爱的全国职工兄弟姐妹们:

我躺在病房里,从电匣子听到你们热烈的应战消息,我特别高兴,我的身体也觉得好了些。你们厂矿,有在首都的、天津的、唐山的、济南的、重庆等各地的,甚至还有住在数千里以外的南方。不管我们距离多远,我都向你们敬个礼!

这一次全国生产大竞赛是爱国主义的竞赛。就是说,我们全国人民都在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工作。许多人已经参加志愿军到朝鲜去了,青年工人、学生们走进了军校。我们在工厂里生产的工人,就只有用组织生产竞赛支援他们。用这样的实际行动来实现毛主席的指示,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力量和经济力量,这样和平才有保障,胜利果实才不被美帝国主义夺去。

工友同志们,我是一个生长在东北的45岁的老车工,我尝过满洲时代亡国奴的苦味,受尽了蒋介石的压迫。所以,我一听美国又来了,使我非常愤怒,我决心要把马恒昌小组搞得更好,来回答美国侵略者。

工友同志们!我们这次竞赛,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运动了,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我们已经搞起来了,就一定要把它搞得像个样子。我是个心直口快的人,有话就说出来,我希望:

一、要说到就要做到。我们马恒昌小组首先要做个榜样,到一定的时间,在报纸上公布成绩。

二、不要光向我们应战,你们还要向全厂每个小组挑战,尽可能地帮助与推动你们全厂的小组都来参加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这样起的作用就会更大些。

三、不要犯冷热病,要持久地经常地竞赛下去。

最后,祝大家竞赛胜利!

马恒昌1951年1月29日于鞍山七岭子工人疗养院

1952年10月,马恒昌作为赴朝慰问团的成员,去朝鲜慰问志愿军,并在前线做了报告。当马恒昌报告了全国工人阶级在马恒昌小组运动中取得的成果时,战士们欢呼雀跃起来。在炮火硝烟的朝鲜战场上,有200多位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将士,写信表示支持和响应“马恒昌小组运动”倡议,有的甚至写了血书。马恒昌小组的英雄业绩不仅感动了广大志愿军指战员,也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同志的褒奖。同年,马恒昌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部的副部长。

“文革”期间,在谁也不敢抓生产的混乱形势下,马恒昌不顾年逾花甲,奔走呼吁,劝勉职工坚守岗位、坚持生产。此时,他晋升为厂总机械师,负责全厂的动力设备和机床的维修保养工作。虽然已经贵为厂总机械师,但马恒昌是始终不离开车间、机床。他每天早6点就到厂里,转一圈,来到组里督促生产。厂外“革命”闹翻了天,厂内马恒昌小组仍然坚守工作岗位,机床轰鸣,卡盘飞转,全车间、全厂的设备也开动起来了。“文革”还没结束,马恒昌不顾年迈体弱,率领齐齐哈尔刀具队,深入到华中、华东和华南三个地区九个省市40多家企业去学习、推广和表演先进刀具,希望在齐齐哈尔市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拓出一条新路。20世纪70年代中期,马恒昌兼任了齐齐哈尔市职工技术协会委员会副主任。他主动担起了先进技术推广传播使者的重任。他把小组和厂内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在全厂开展以革新攻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技协活动,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生产技术难关。几十年中,马恒昌和他的技术服务团队,足迹踏遍19个省市自治区。

几十年来,马恒昌和马恒昌小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累计完成了93年的工作量,多为国家和企业创造效益2620万元,累计实现技术创新成果1190项。小组先后有3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2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3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1人被选为省市人大代表或党代表。小组5次被命名为国家级先进集体,54次受到省部级的表彰奖励。

马恒昌一辈子不吸烟、不饮酒、不请吃、不吃请,这是他对个人生活的自律。

但只有一人例外,他请吃,也收礼了。

此人便是中村良一。

据史料记载:中村良一,马恒昌小组组员。他1927年生于日本,1945年6月,刚满18岁时到沈阳,在一家日本人开办的工厂当兵器修理工。两个月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村没有回国。1950年8月,他被派到马恒昌小组,成为唯一一名外国籍组员。又过了两个月,中村毫不犹豫地随北迁队伍来到齐齐哈尔。1953年根据中日协定,中村挥泪告别了中国,回到了日本。

中村在小组工作近三年的时间里,认真地带过徒弟,立过功,受过奖励,表现很突出。中村感恩中国政府在政治上不歧视他,小组工人真诚地帮助他——为他凑钱去丹东接新娘嘉美玲子,工厂把中村玲子安排在工厂卫生所工作。同时还给他们夫妇操办婚礼和解决住房,小组还为中村凑足了回国路费,中村对此万谢不止。

中村回国后,自办了一个小企业,专门生产汽车前窗的雨刷器,后来发达了,在日本小有名气,被选为日中技术交流协会副会长,为日中邦交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他率团来中国访问时,我国国家副主席王震等领导人还亲切接见过他。

一次,中村来华访问,他找个时间来见马恒昌。马恒昌对中村这次家访,原本想谢绝,但考虑到中日关系,特别是中村对小组的感情,还是接待为妥。齐二机床厂党委和行政都十分重视,还派人到马恒昌家里帮助做准备。

中村十分感激马恒昌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并为他做了那么丰盛的宴席,中村吃得很开心。他说,齐齐哈尔是他的第二故乡,说马恒昌的父母就是他的亲人。他诚恳地邀请马恒昌全家都到他的家中做客。他一再表示:一切费用都由他出,他现在完全有能力办到。

中村回国后,寄来一张他二儿子结婚的十二寸彩色照片,同时还托人给马恒昌带来一个袖珍助听器和一座台式、在半扇形面上嵌着樱花的镀金电子表,这个礼物马恒昌一直珍藏着。

马恒昌原本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后来通过努力学习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人。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1951年12月,马恒昌被组织批准去沈阳东北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文化。他克服年龄偏大等诸多困难,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投入到新的火热学习生活之中。1956年毕业后,马恒昌被提升为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总机械师。

马恒昌不仅创立了马恒昌小组的民主管理模式,焕发了工人的主人翁意识,给工矿企业基层班组的民主管理打下了基础;还依靠忘我生产、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新中国的生产建设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并对全国的工人阶级都产生了巨大的精神推动力,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令共和国为之感动的光辉历史,竖起了一面历经时代考验、永不褪色的旗帜。

1985年7月18日,马恒昌因病逝世,终年78岁。住院期间,家人们在工厂的安排下来先后来到北京,都住进全国总工会招待所。家人按照医院限定的探视时间和人数,分别到病房探视。马恒昌发觉了这种情况后不安了,他对家人说:“你们都回去吧,厂里给我治病得卖掉好几台床子,你们就不该来。”

7月22日,在齐齐哈尔工人文化宫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向马恒昌遗体告别和追悼大会。追悼会的上空,云低天暗,细雨霏霏,参加追悼会的人泪水涟涟;送行的人群护着灵柩,向火化场和革命公墓缓缓前行,此情此景充分表达了齐齐哈尔市人民对这位开国劳模的真切爱戴和深切的悼念。1990年,江泽民同志挥笔写下了“马恒昌小组精神代代相传”的题词。

2009年9月14日,马恒昌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马恒昌雕像马恒昌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忘我奉献精神代代相传。他那忠于党和人民始终如一的革命精神,求真务实、敢于攀登、爱岗建功、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坚持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立足岗位、胸怀全局的主人翁精神,攻关解难、讲究实效、不断实现技能跨越的创新精神,思想育人、理念育人,同心共赢、兴业报国的奉献精神。永远令人怀念“马恒昌小组”这个永不褪色的产业工人集体,从敬业到精业、从吃苦耐劳到创新进取,50多年来,在保持工人阶级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的同时,通过丰富知识结构及创新学练技艺方法,使小组的技术革新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追思马恒昌的光辉业绩,学习和传承马恒昌的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马恒昌小组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是深化新时期班组建设的内涵,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和谐企业建设,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做出新贡献的重要抉择。第十七任马恒昌小组组长、全国人大代表孙普选说:“许多年来马恒昌创造的‘忘我生产、无私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在新时期这种精神更得到了完善与升华:只有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马恒昌小组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马恒昌的长子、74岁的马春忠评价父亲:经历了自发—自愿—自觉的人生跨越。可以说知恩图报的朴素情怀是马恒昌为国家奉献毕生心血的基础,直至升华到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的责任感。1985年7月临终前,马恒昌对子女们说的是:“共产党的恩情咱老马家几辈子也报答不完啊!”报效新中国,成为马恒昌一生的信仰。

【总结】

20世纪50年代初,“马恒昌小组”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英雄集体。这个英雄集体闻名全国,带动了一场席卷神州大地的热火朝天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这个英雄集体以第一个实行班组民主管理、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性劳动竞赛、第一个成立技术研究会倡导技术革新、第一个建立岗位责任制、第一个建立健全班组管理制度,被誉为“我国班组建设的摇篮”,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马恒昌小组”的带头人就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有“工业战线的排头兵”之称的马恒昌。马恒昌是“马恒昌小组”的核心,是“马恒昌小组”的灵魂。 MiOSjGc09hL5uy44siem19ReHeRjzTo5bKqEYI7TkFiuJC49FxEOVzJMnr3CMo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