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鞍钢“高炉神仙”——孟泰

【简述】

孟泰孟泰(1898—1967),河北丰润县人,鞍山炼铁厂工人。1949年8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鞍山炼铁厂党委委员、副厂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在鞍钢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曾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67年逝世。

【生平】

1898年8月17日,孟泰原名孟瑞祥,出生于河北丰润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希望他长大后能改变家中的贫困境况,给全家带来好运气,因此给他起名“瑞祥”。孟祥瑞只读了3个月的私塾就因贫困失学了,每天跟着母亲编苇席、挖野菜,10岁就能帮着父亲干庄稼活。在旧社会,孟祥瑞备受剥削和欺凌。1916年3月,未满18岁的孟瑞祥为了谋生,只身一人“闯关”。不久,即由奉天(今沈阳)辗转到了抚顺千金寨,找到远方叔叔孟镇广。一开始他和叔叔在一个煤窑里当采煤工,后经叔叔托人在离开千金寨不远的粟子沟找了一个抬沙子的小工,并改名孟宪刚。1917年,19岁的孟泰受尽磨难后在抚顺机车修理场干了10年铆工,练就了娴熟的技术。孟泰干活有眼力,又肯用心,技术上长进很快,师傅们都很喜欢他,但修理厂的日本工头却欺负他是年轻技工,不仅逼他多干活,而且把他当作仆役使唤。1927年年初的一天,他痛打欺侮自己的日本工头毛利后连夜逃到鞍山。不久,由好友马金山介绍考入鞍山制铁所做配管工。在报考时,孟泰填写名字时,嫌笔画太多,就灵机一动,写了“孟太”,旁边一位干杂役的小伙子,看了后笑着说:“你这个太字是不是写错了,该是这个泰字吧?这是泰山的泰,康泰的泰,很有寓意的。”他听了很高兴,就顺手推舟地答道:“对,就是这个泰字。”1934年,他与穷苦农家女乔世英结婚。从此,他家不断地添人进口,日子过得很紧张,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和4个女儿只好挖野菜、摘树叶充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鞍山遭到国民党接收大员们的抢掠,物价飞涨,孟泰领着一家6口挣扎度日。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钢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国民党政府撤退前,鞍钢遭到严重破坏,厂里一片荒芜,蒿草丛生,当时留用的日本技术顾问根本不相信共产党有能力恢复鞍钢生产。他们断言:“中国人只能在这里种高粱”,“要想出钢至少得20年后”。

1948年4月4日,鞍山钢铁厂成立。为避免战争破坏,钢铁厂组织一批政治可靠、有技术专长的工人向后方根据地抢运器材。当时长期受日伪、国民党统治的鞍山老百姓中有些人对共产党能不能坐稳天下表示疑惑。孟泰义无反顾地当着工友和家人表示:“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他积极参加抢运重要器材,全家随一批解放军干部辗转到达通化。在通化孟泰为抢修两座小型高炉立了功。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孟泰被调回鞍山钢铁厂。孟泰主张“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他最痛恨浪费现象,每次看见长明灯、长漏气、长滴油的浪费现象,他的眼睛就会冒火,并加以申斥。解放初期,鞍山一片荒凉,像一个病人瘫痪了。在困难的日子里,孟泰面对着那些庞大的站立在半空中带着满身创伤的高炉,眉头紧锁。他想:要修复高炉,最要紧是器材。于是,他一个人跑到废铁堆里,扒开一尺多厚的雪,也不怕冻手,一样样向外挑选,高压气门、弯头、活塞头、三通水门,凡是有用的一件也不漏下。捡回来,就磨,擦干净,抹上油。一寸的,二寸的,五、六、七寸的,都分门别类放开。每天上下班,他都是眼睛向下,不离地面,碰见螺丝、螺帽什么的,只要丝扣还好,就拾起来,在身上擦擦,装进口袋。有的人见了,嘿嘿一笑,背后说他中邪了。他知道了也不怪,心想:“走着瞧吧,我这些东西都是现时有钱没处买,等你们用着的时候就知道了。”

孟泰在仓库检查器件孟泰这种精神,终于感动了他所在的配管组,同志们都加入这项工作。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孟泰和配管组的同志们没有空手走过路,他们一点一滴地收集着器材。最后,配管组的4间屋子里的木架上,堆满了数以千计各种规格的水门、气门、弯头和水管……这就是名闻全国的“孟泰仓库”。

孟泰艰苦创业的精神受到中共鞍山市委和鞍钢公司的高度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交器材运动。在修复炼铁厂2号高炉中,所用的管件大部分取自“孟泰仓库”。1949年6月27日,修复后的2号高炉生产出第一炉铁水。1949年7月9日,鞍山钢铁厂举行盛大开工典礼。会上,表彰了在护厂、抢运、献交器材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孟泰等9人被授予特等功臣。同年8月1日,孟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鞍山解放后第一批发展的产业工人党员之一。同年8月15日,在鞍山市纪念“八一五”光复4周年暨鞍钢立功竞赛运动庆功大会上,孟泰又获得了特等功臣的光荣称号。同年9月7日,鞍钢炼铁厂1号高炉修复投产,其配管材料亦为孟泰及伙伴们捡来的。孟泰的事迹开始见诸鞍山市《工人生活报》(《鞍山日报》的前身)。同年10月,鞍钢党组织公开。孟泰转为正式党员并担任配管组组长兼工人技术员。他先后为瓦斯贮藏器装上了防尘罩,为检修高炉的架工师傅设计并制作了卷扬机。

孟泰的钻研精神与苦干精神同样有名。著名的“孟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来在高炉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工作规律及操作技术。“一五”计划开始后,他以主人翁的姿态带领工友们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自制高炉风口,巧制“桥型抓”。除自己实现60多次重大技术革新外,还组织和带领了一大批劳动模范、技术专家与能工巧匠,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和技术攻关活动,为改造和建设鞍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起孟泰的钻研精神,女儿孟庆珍有着生动的记忆。1953年,孟泰第一个报名参加了鞍山市总工会开办的扫盲学习班,他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也常常是第一个走进教室的学员。他付出了数倍于其他学员的努力,女儿经常笑他“又着魔了”。“来,考考爹。”见女儿走过来,孟泰自信地把识字课本往孟庆珍手里一塞。孟庆珍为父亲的精神所感动,她一方面自己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主动当起了父亲的“小家庭教师”。受同学的识字卡片的启发,她在父亲的识字课本上增添了不少小图案,蝴蝶、镰刀、轮船、高炉……有了女儿的帮助,孟泰学习的效率更高了。6个月后,他欣然领取了毕业证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张优秀学员奖状。

孟泰从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中,加深了对党对人民的热爱。在入党宣誓以后,他满怀激情地说:“我是党的人啦,今后党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一步也不能落后。吃苦在先,享乐在后,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叫我牺牲也行。”

1949年年底,鞍钢第一次评工资,按照孟泰的技术水平和资历,工人们都主张他应该评为一等。但是,孟泰不同意:“还是我自己评评吧。公公道道,我只要个二等,就心满意足了。伪满时期,国民党时候,我都拿头等工资。为啥现在要二等?头一层,那时候是糊弄洋鬼子,越少干越好,越多拿钱越好;如今是实打实给自己干,应当多干少拿。再一层,我眼也花,耳也聋,上年纪啦,干活比年轻的差多啦。还有一个大缺点,没有文化……”他话没说完,大伙就哄起来了,七嘴八舌,没有一个同意的。人们追着问:是谁带头捡的废旧材料?是谁白天黑夜在炉子上?是谁一代代地带出来的徒弟?孟泰急了,红着脸和大家争了半天,到底把一等工资让给别人了。

孟泰以厂为家,他爱护高炉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他为了人民的利益、党的利益,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他曾几次冒险抢修和排除机器故障。有人问他当时怎么想的?他说:“比如,你家里失了火,你想里边有一箱子衣服,又有新买的柜子,又有两袋子粮食,哪怕火烧到房檐,你也能踢开窗子,顶着火跳进去。我就是这样想的,只怕炉子炸坏,只怕引起瓦斯爆炸,只想赶快把铁水堵住,什么死呀活呀,心里根本没想这回事。”

一个寒冷的晚上,孟泰因工受伤,住在疗养所。炼铁厂来电找他,孟泰马上穿好裤子赶到三里外的现场。原来,高炉水管被堵塞了。孟泰和工人们一层一层爬上高炉,一根一根地检查几百根水管。冷却水把他们浇得像从河里打捞出来的一样。转瞬间,这些冷却水又把身上的棉衣凝结成薄冰了,皮帽子冻得像钢盔一般。他们还要跪在或蹲在冰水里坚持工作,衣服被冻得嘎嘎作响,手脚也被冻得麻木而失去知觉了。突然间,孟泰晕倒在地上了。大家赶快把他抬下来,在好几分钟内,他手不能曲,腿不能弯,全身棉衣冻得硬硬的,两只眼睛也几乎看不见了。直到暖气慢慢地烤湿了他的衣服,他才缓缓地醒过来。孟泰一醒,就挣扎着要坐起来。他问:“水管是不是都弄好了?”“一切都弄好了,放心吧。”他用手摸摸被浇湿的半白的头发,两只又宽又厚的手掌使劲地摆动着,好像随时要把全身的力量使出来似的。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孟泰主动当了护厂队员,他把行李扛到高炉上。几次空袭警报响起,孟泰都是手拎大管钳,飞跑到高炉总水门旁准备随时用身体护卫,抱定与高炉共存亡。1950年8月中旬的一天,4号高炉炉皮烧穿,铁水与顺炉皮而下的冷水相遇产生爆炸。孟泰将生死置之度外,冲上炉台抢险,迅速用铁板将水流引离炉皮,并采取一系列处理措施,避免了一场炉毁人亡的事故。这年初冬的一个晚上,高炉水门被堵,孟泰踹碎水道表面冰层,跳入其中,俯身抠除堵塞的杂物,使高炉循环水线恢复畅通。工友们把孟泰从冰水中拉上来时,他已冻得浑身颤抖,嘴唇发紫。经历十几次抢险之后,铁厂工人敬佩地称呼孟泰为“老英雄”。

1950年9月25日,孟泰光荣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53年5月,在中国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全总执行委员。同年9月,孟泰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作为人民代表的孟泰,除了做好厂里的本职工作外,还要做许多社会工作。常常是在家里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人来找,其中有工人、农民,也有机关干部、家庭妇女,反映情况、寻求帮助甚至喊冤告状……不管来的是什么人,也不管为什么事情,孟泰总是热情接待,认真倾听,只要力所能及,他总是有求必应。一生如一日,他就是这样勤恳无怨的,以自己的言行感动着周围每一颗身心,感动着社会,感动着他热爱的这个国家。

十多年如一日,孟泰做了许多事情,其中大部分他都记不得了。一个人不想请功,不想领奖,怎么能记住这些呢?倒是别人替他记得不少:什么2号高炉节约用水,煨管子的工具胎,桥形大抓改进,修理场一年不领料的倡议,高炉风管的改进,等等。人们或许要问:所有这些,到底为国家创造了多少财富,节约了多少钱?可惜没有统一的计算,要举出准确的数字是不可能的。以2号高炉的节约用水为例,每年可以节约26万元左右。至于一些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则着眼于工人的安全、体力劳动的减轻、提高劳动生产率等,这些,就无法用钱来估算了。

孟泰几十年与高炉循环水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创造了“眼睛要看到,耳朵要听到,手要摸到,水要掂到”的维护操作法。孟泰只要把手伸向流淌的循环水水流,便可准确判断出水的温度、压力及管路流通的状况。凡是高炉循环水出故障,他都能手到病除,同行们送了他一个绰号“高炉神仙”。

1953年春,孟泰作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成员,慰问保家卫国的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指战员。在桧仓郡,孟泰满怀深情祭扫了烈士陵园,凭吊了英勇牺牲的杨根思、黄继光、杨连第、邱少云、毛岸英等优秀中华儿女。

在慰问期间,孟泰向志愿军指战员讲述了鞍钢的生产工艺流程,矿石如何经过高炉、平炉、轧钢千锤百炼最后成为钢材;讲述了自己在旧社会如何当奴隶、新社会如何做主人的两种不同命运;介绍了鞍钢工人如何忘我劳动支援抗美援朝。回到国内孟泰到各厂做报告,介绍了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迹,使职工们深受鼓舞。

1956年9月4日,孟泰等一行17人应苏联工会中央理事会之邀,组成中国工人疗养团赴黑海疗养院疗养。在黑海著名疗养胜地索奇,孟泰结识了一批苏联、罗马尼亚、波兰的劳动模范,传播了中国工人与这些国家工人的友情。1957年10月,孟泰又以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成员的身份,第二次赴苏联参加了“十月革命”40周年的庆祝典礼。

孟泰的事迹广为传播之后,慕名前来造访的人逐渐增多,有解放军和志愿军的代表,有作家、画家和演员,有新闻记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孟泰的老朋友。著名诗人郭小川曾发表叙事诗《追踪着老孟泰的脚步》,著名电影剧本作家于敏曾写了《老孟泰的故事》一书,画家路坦创作了石版画组画《孟泰》,作家们用生动的笔触讴歌了孟泰这位可亲可敬的劳动英雄。

1957年6月,孟泰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同年12月,孟泰出席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为全总执委。

1959年4月,孟泰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主席团成员。同年10月,孟泰参加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建、财贸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再度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这个时期,孟泰已与名扬全国的技术革新闯将王崇伦结成一对忘年交。1959年,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孟泰连续半个多月炉上炉下转了多次,经过反复思考,他提出将高炉循环水管路由并联式改为串联式方案。经过组织全厂各方面人员进行联合攻关施工,改造后铁厂高炉循环水节约总量达1/3,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

1959年,鞍钢在孟泰、王崇伦的倡议和带动下,形成了一支以各级先进模范人物为骨干的1500多人的技术革新队伍。1960年年初,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着停产的威胁。孟泰、王崇伦迅速动员和组织了500多名技协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此项重大技术攻关的告捷,在当时的全国冶金战线轰动一时,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多年来,孟泰自己设计制造成功的研制双层循环水给冷却热风炉燃烧筒提高寿命100倍;试制成功的瓦斯灰防尘罩,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组织技术人员提高更换高炉风口、铁口速度的技术攻关,刷新了铁厂生产的历史纪录。为了表彰孟泰在技术革新中的特殊贡献,1960年5月18日,经鞍山钢铁公司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孟泰由副技师破格晋升为工程师。

孟泰在鞍钢炼铁厂担任副厂长的8年中,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1958年的一天,孟泰到配矿槽了解生产状况,发现这个岗位由于上道工序厂家运送来的烧结矿热量未散而高温难耐,最高温度接近80℃,工人整天汗水淋漓。他立即召集能工巧匠到现场研究降温方案,并亲手画出安装冷却水管线的草图。经过一番苦战,冷却系统起动运转,作业环境的温度降到规定标准以下。一个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如此为生产工人排忧的好事,孟泰年年都要办上十几件。在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日子里,孟泰看见炉前工人勒紧裤腰带干繁重的活,体力日渐不支,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家中,一狠心就把几个女儿靠挖野菜喂养大的两口猪送到厂里,为全厂职工改善伙食。当厂党委书记在食堂里激动地告诉大家,孟泰全家吃菜团子,却把家中孩子千辛万苦喂大的两口肥猪献给厂里时,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1962年3月,孟泰从一位医生的口中得知鞍钢立山医院由于缺少病床,一批急待住院的职工因此入不成院而影响了身体康复。孟泰挤出时间到供应处,无缝钢管厂、焊管厂等单位联系,替医院买了几吨废钢管,然后又从厂里带来青年突击队成员利用工余时间自制铁床。一周之后,50多张床整整齐齐搬入病房之中,为医院解决了燃眉之急,还节省了一笔可观的费用。1964年12月,孟泰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8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孟泰的名声越大,找他反映问题和求助解决困难的人也就自然多了起来。为此,他常常是连吃饭都顾不得。女儿们心疼年迈的父亲,有时就出面“挡驾”,孟泰得知后,严肃地批评了她们。孟泰多次敞开心扉动情地说:“当人民代表就得心甘情愿给人民办事,自己少吃几顿饭,晚睡几会儿觉都是值得的。”“把老百姓反映的事解决好,才能吃得香,睡得着,才配当人民代表。”凡经孟泰接待的事,件件有回音,能解决的都较快地得到了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孟泰和周总理在一起1966年1月,孟泰担任鞍钢工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鞍钢的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主持鞍山市委、鞍钢工作卓有成绩的王鹤寿等一批老干部被打倒。孟泰面对每况愈下的鞍钢生产现状,忧心如焚。他顶着各种压力,多次向广大工会积极分子和技协活动积极分子反复宣传任何时候都要维护鞍钢正常生产这个大局。当有一小部分人煸动“红卫兵”到鞍钢厂区搞大串联、冲击鞍钢生产指挥中枢大楼时,孟泰挺身而出,与十多位劳动模范分赴鞍钢厂区的主要入口的大门,劝阻住了“红卫兵”,最终使一小部孟泰雕像分人企图破坏鞍钢生产的阴谋未能得逞。1967年,孟泰作为周恩来总理特邀的代表,带着几十万职工的意愿进京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汇报鞍钢的情况。在北京孟泰一下子病倒,住进北京医大附属医院,失去了活动和讲话的能力。1967年9月30日,积劳成疾的孟泰在北京医大附属医院病逝,终年69岁。

1979年12月6日,鞍钢举行孟泰同志追悼大会。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王鹤寿、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冶金工业部、辽宁省、鞍山市、鞍钢的领导同志及各界代表人士8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1986年4月30日,鞍钢公司在鞍钢生产指挥中枢大楼前隆重举行孟泰塑像揭幕仪式。孟泰塑像的基座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题词:“孟泰精神永放光芒”。1993年4月30日,鞍钢工会与鞍山市立山区政府共同在立山公园建造的孟泰全身塑像落成,立山公园更名为孟泰公园。王鹤寿亲笔题写了孟泰公园的匾额。

【总结】

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不折不扣的“鞍钢老英雄”,曾先后8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由他所创建的“孟泰仓库”和“孟泰精神”以及“孟泰工作法”享誉全国,在历史上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也曾引导了无数人不断向前,如今,孟泰精神仍然值得人们去学习和借鉴。 tL79Y2FxRtx4LxONRjOSwmTTiRF/MSsch1ltvfDQVTNrMaAMW59Una64vNF6z6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