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秦国求贤令1

一车英出奇计洮水峡谷大血战

终于,秦孝公接到了景监送回的紧急密报——两个月内六国不会攻秦。

这时,渭水平川的老霖雨缠缠绵绵地下完了,正是太阳刚刚晒干地皮的时候。他看完密报,打马出城,沿着栎水北岸向西飞驰出三十余里。遍野葱绿,阳光明媚,秦孝公心中的阴霾也终于淡开了一些。在飞驰的马背上,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如何利用这两个月化险为夷?在弱肉强食的战国,任何诺言和盟约都是不可靠的。景监说两个月无事,肯定是费尽了周旋。即或如此,也难保魏国上层在两个月中不发生变化。秦国要消除这次灭国之危,秘密斡旋分化六国固然重要,但这决不是消除危难的根本点。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秦国必须抓住斡旋分化所争取到的短暂时日有所作为,至少彻底解除西陲的后顾之忧,将两面受敌变为一面防御。但是,西陲的危险部族还没有公然发动叛乱,秦军能先发制人么?这些部族和山东六国不同,他们在没有叛乱的时候依旧是秦国臣民,无端进攻即或取胜也是后患无穷。西陲大大小小几十个部族方国,从此将不再信任秦国,从而酿成连绵不断的骚动叛乱,这是任何一个大国都难以应对的,况且秦国还是积贫积弱的时期。然则,若被动等待他们发动叛乱而后击之,秦国又必然陷入两面作战,即或取胜,也必须以东部的丢城失地大血战为代价。万一不测,秦国有可能尽失关中,重新被挤回到陇西河谷。无论哪个结局,都是秦国所必须避免的。可是,其中的兼顾之策在哪里?不妨派一个干员到陇西和左庶长嬴虔商议,看有没有一个尽速解困的好办法。

太阳偏西时分,秦孝公才走马回城。

来到国府门前,他正准备下马,却听到一阵隆隆之声从身后急骤而来。一回头,只见一队战车急匆匆驶来,驾车者竟全是少年兵士。秦孝公感到诧异,栎阳城的老战车早就废弃了,如何竟有如此多的少年兵卒驾战车上街?正在此时,为首战车上的一个年轻将佐向后举手高喊:“停!”十余辆战车便辚辚隆隆地停了下来。秦孝公在街边大树旁下马,想看看这队战车究竟在做何军事?这时只见带剑小将军利落地跳下战车,到中间一辆战车前俯身察看车轮,又敲又打,竟一刻未完。秦孝公少年从军,对战车颇为熟悉,不禁走到战车前问:“病车么?”小将没有抬头:“行车声音不对,还没找出车病。”秦孝公道:“你起来,我来试试车。”小将抬头,见一个身穿软甲外罩斗篷,稳健厚重却又难辨年龄的将军站在面前,连忙拱手道:“是,请将军试车。”

秦孝公熟练地跨上战车,驾车向前疾驰一段折回,跳下战车道:“这辆战车,车轴磨损过甚,行将断裂,要换新轴。”小将露出钦佩神色,高声道:“将军,末将立即更换新轴!”秦孝公问:“这些老旧战车,你等驾出来何用?”小将肃然正色道:“禀报将军,秦国兵少力弱,末将想让这些未上过战场的新卒学会战车格杀,万一危急,这些老旧战车也可派上战场!”秦孝公大感欣慰,笑道:“你有此预想,堪称为将之才。今年多大?竟然是黑鹰剑士了?”秦孝公指着小将胸前的铁质黑鹰讶然赞叹。这种黑鹰徽记是秦军对剑术竞技中最优秀者的特殊标记,极难得到。

小将挺身拱手:“末将今年十八岁,十六岁时军中大校,得到黑鹰剑士。”

秦孝公惊讶笑道:“十六岁?比我还早一年?名字?”

“末将子车英,军中唤我车英。”

秦孝公心中一动,若有所思:“子车?子车氏?你,你与穆公时的子车氏三雄可有渊源?”

小将稍有沉吟,低声道:“穆公子车氏,正是末将先祖。”

刹那之间,秦孝公大为惊喜。子车氏三雄,那是秦穆公时候的三位名将贤臣。穆公将死时昏昧不明,竟下令这三位同胞英雄殉葬,引起老秦人的深刻哀伤,伤逝歌谣传遍了秦国的田野山村,又传到东方各国。三贤殉葬,子车氏一族泯灭,秦国也奇怪地就此衰落了。此后百余年间,秦国没有名将名臣出现。这是秦国的一段漫漫长夜,也是老秦人耳熟能详的悲惨故事。作为国君,秦孝公对这段历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常常是深夜时分,他会在书房里低哼着那首深沉忧伤的歌谣,默默地痛彻心脾地反省思索,激励自己不要重蹈先祖的覆辙。今日,竟然不期遇见子车氏后裔,他胸中顿时奔涌出一股热流,上前抓住小将的双手道:“车英,会唱那首《黄鸟》么?”

少年将军含泪点头:“将军,你也会唱《黄鸟》?”

“心祭先贤,我等一起唱。”秦孝公也是泪光闪闪。

车英颤声道:“将军,这是国府门前,还是莫唱《黄鸟》。”

秦孝公高声道:“车英,我就是国君嬴渠梁,唱……”

刹那之间,车英双泪奔流,扑身跪倒,哽咽一声道:“君上!”

这首《黄鸟》,寄托着老秦人对子车氏三雄的深深思念,也隐含着对秦穆公的重重谴责。今日国君要唱《黄鸟》,那是一种何等惊心动魄的预兆啊!年少睿智的将军如何能对自己家族的苦难无动于衷?一时间泪如泉涌。

这时,战车上的少年兵卒们也一齐下车跪倒高呼:“君上——”

秦孝公扶起车英,又对少年兵卒们挥手道:“来,我等唱起《黄鸟》,追念先贤,惕厉自省。”说着,便挽起车英和少年兵卒们,踏着秦人送葬时的沉重步伐,唱起了低沉忧伤的《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虎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当秦孝公兴奋地拉着车英回到政事堂书房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秦孝公高兴地吩咐黑伯安置酒肉,与车英饮酒叙谈。黑伯看到国君从未有过的笑脸,也高兴得脚步特别轻快。车英含泪叙述了子车氏部族两千余口出走陇西的坎坷曲折,秦孝公听得唏嘘涕泪,不胜感慨。想到子车氏一门的根基仍然在陇西,不禁忧心如焚,那里大战将起,子车氏一门岂非有灭族之危?他满面忧急地问道:“车英,你对西陲情势清楚么?”车英点头道:“大体晓得。”秦孝公道:“陇西已成危邦险地,子车氏族长知道么?”车英摇头道:“族中不知道,然我军必能战而胜之,君上无须多虑。”秦孝公沉重地叹息一声,便将秦国目下面临的危境和陇西的左右为难,一一说给了面前这位睿智英俊的年轻人,最后正色道:“车英,你带我一道手令,迅疾赶往陇西,我命左庶长嬴虔给你三千铁骑,将子车氏全族快速地秘密转移到陈仓地带。子车氏不能覆没!”

车英沉吟未答,有顷抬头道:“君上,大军秘密开进陇西,本为对叛乱出其不意地痛击。若以大队人马迁移族人,必使叛乱部族警觉。车英以为,还当以国难为重,平乱为先。”

秦孝公不禁感慨中来——仅此寥寥数语,就显出了子车氏的大义本色。他对面前这个论年龄尚未加冠的少年竟有如此冷静的胆识,感到由衷地赞叹,点头沉吟道:“车英,你说得甚好。然则,秦国如何能坐视子车氏再遭大难?”

“君上,末将有一计,可诱使叛乱早发,不知可行否?”

“好,快说!我正犯难。”秦孝公大为兴奋。

“君上派一干员,假扮为魏国使臣,试探陇西部族,若其当真做好了叛乱准备,可约定将叛乱发兵的日期提前。届时我五万铁骑埋伏在东进必经的要道峡谷,一鼓聚歼之。”

“啪”的一声大响,秦孝公拍案而起道:“好!真乃奇思妙想!”大笑有顷,秦孝公回头道,“车英,今日不期遇你,上天之意啊。就派你去做这件大事,如何?”

车英起身,肃然拱手:“末将决然不辱使命!”

秦孝公慨然笑道:“车英,自今日起,你就是左庶长嬴虔的前军主将!”

“谨遵君命!”车英英姿勃发,却无丝毫的浮躁气息。

“车英,你还得跟我去见见太后,她老人家要知道你是子车氏后代,不知该多高兴也。”

“君上,方今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我想星夜奔赴陇西。战场归来,车英当对君上与太后报捷。”车英两眼闪着莹莹泪光。

“你欲今夜西行?”秦孝公感到惊讶。

“君上,既出奇计,便当兵贵神速。车英早到一日,我军便添胜算一分。”

秦孝公感慨万千,拍拍车英肩膀道:“好将军。这样,我们即刻准备。黑伯,传谕栎阳令子岸,即刻调轻骑五十,到国府门前等候。”

“是!”黑伯疾步走出政事堂。

午夜时分,车英携带着秦孝公的手令并一应假扮魏使护卫的铁甲骑士,出了栎阳城西门,狂风骤雨般向西卷去。

这时的陇西,表面上依然很平静。但在这平静的表面下,却隐藏着即将爆发的巨大风暴。赵国特使的煽动和占据秦国西地的许诺,重新燃起戎狄部族沉睡了的草原战国梦。西豲、犬丘、大骆、大荔、红发、黄发等十六个部族首领歃血为盟,公推西豲头领刹云单于为盟主,约定在六国进兵之日大举叛乱,共同瓜分秦国。赵国特使代表中原六国宣布:消灭秦国后,六国永远不西出陈仓谷口,陇西、云中、九原、阴山以及漠北草原永远是戎狄部族的天下!整个戎狄区域都被这激动人心的许诺煽动了起来。牧民们纷纷收拾马具战刀,一队一队的赤膊骑兵重新在陇西山地与草原呼啸冲锋起来,疏疏落落的叛乱野火正在迅速聚集着。陇西大山里的左庶长嬴虔,自然嗅到了这股浓烈的血腥味。但嬴虔不是一个莽撞的统帅,他知道目下决不能出击,为了秦国西陲的安宁,他只能后发制人。虽然他对东部的压力感到焦灼不安,也只有眼看叛乱势力坐大而后再打硬仗。

就在嬴虔焦灼不安的时候,一队铁骑在漆黑的夜里飞进了陇西大山。秦军的秘密营地里,中军幕府的灯火通宵达旦地亮着。第二天黄昏时分,一队红衣骑士簇拥着一个华贵的魏国巨商,悄悄出了秦军山谷,向北飞驰,绕道北地西部沙漠而后急速南下。

几天之后,一个惊人的消息在草原和山地弥漫开来:五月初六山东六国将大举攻秦,草原戎狄部族也将在那一天举兵反秦,共同消灭秦国。赵国特使因为反对魏国盟主特使宣示的王命,被盟主特使和刹云单于斩杀祭旗。整个戎狄聚居区域,顿时活跃起来,参与叛乱的十六部族集合了八万骑兵,全部集结在洮水河谷,等待着大举东进的五月初六。

五月初四这一天,魏王盟主的特使再次赠送给头领们一批珠宝,带领他的十名随从护卫和刹云单于殷殷道别,回魏国复命去了。也就在这天夜里,左庶长嬴虔的五万铁骑开出渭水上游的狭长河谷,悄无声息地运动到东进要道——狄道峡谷的两岸密林中埋伏了下来。

五月初六,晴空艳阳。戎狄部族的八万骑兵,山呼海啸般向东开进了。按照他们的速度和骑士传统,一天之内便可以开到陈仓谷口,如果顺利,还可以捎带一鼓攻下雍城。赵侯特使、魏王特使都已经说明,秦国军兵全部集中在东部,栎阳以西没有驻扎防守。所以,戎狄骑兵连前方游骑斥候都没有派出,八万大军长驱直入。

洮水上游的广袤山原叫达坂山,向东数百里便进入了六盘山。两片连绵大山中,有一条大峡谷,洮水从峡谷中流过,两岸是马匹行人千百年踏出的小道。这是戎狄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时人称为狄道。南北流向的洮水,进入峡谷后骤然变窄,可着峡谷西边的大山满流而下,河道东边是两丈多宽的碎石山坡连接大山。所谓狄道,正是在这宽缓的斜坡上踏出的一条便道。这条狄道虽在峡谷之中,却是有水有草有遮盖,十分地便利行人歇息。所以,东来西往的商旅行人尽皆视狄道为福道,谁也没有想到这里会成为最险要的兵家要塞。

然则,秦军统帅嬴虔却是早早就盯上了这条峡谷。这里本来就是早秦部族的根据地,嬴虔又曾在陇西驻防三年,对这里的一山一水都很熟悉。只因为戎狄已成秦国臣民,更远的胡人也主要在阴山漠北游牧,秦国西部长期没有战事,所以这里的要塞意义已经被人们忽视了。这次要截击戎狄,嬴虔自然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狄道峡谷。且不说这里是戎狄必经,仅说两岸广阔的高山密林,山坡不陡不缓,林木不稀不密,便于冲锋,便于隐蔽,当真是天下难觅的骑兵埋伏的妙地。嬴虔将五万骑兵分为四路埋伏,北边谷口埋伏三千人马,堵截退路;南边谷口埋伏五千人马,堵截出路;西边山高林密且有洮水滚滚,也只埋伏五千骑兵,专门截杀冒死泅渡过去的漏网敌人;其余三万余主力,全部埋伏在东岸十余里的山林之中。嬴虔下了狠心,要将戎狄骑兵一个不留全部铲除。他对各部发出最严厉的命令,谁敢放走一个戎狄骑兵,就用自己的头颅来换!

戎狄骑兵进入洮河峡谷,依旧是赤膊挥刀呼啸向前。当几近二十里长的峡谷装完了八万骑兵时,两岸密林中战鼓骤起,牛角号凄厉长鸣,滚木礌石夹着箭雨隆隆飞下,东岸山坡的黑色铁骑排山倒海般压顶杀来。戎狄骑兵猝不及防,潮水般回旋倒涌,无奈马前身后都是铁骑汹涌,迎头截杀。西边是波涛滚滚的洮河,退无可退,逃无可逃。东岸的秦军主力以五千骑为一个轮次,一波又一波地发动强力冲锋,轮番向峡谷中冲杀。

戎狄骑兵自古有名,素来令中原诸侯大感头疼。无奈碰上的是数百年的克星——老秦骑兵,顿时威风大减。自殷商灭亡,作为殷商弃儿的秦部族,便成为沦入戎狄海洋的唯一一支中原部族。为了生存,他们半农半牧,人人皆兵,死死奋战,竟是越战越强,非但占领了渭水泾水上游的几乎全部河谷地带,而且杀得戎狄部族竞相与他们罢兵媾和。到西周末年,老秦部族的五六万骑兵已经成为西部胡人谈虎色变的一支力量。时逢周幽王昏聩,宠信褒姒,要废长立幼;太子宜臼的舅父是申国诸侯,便联结戎狄胡合兵东进,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欲拥立宜臼即位。不成想戎狄单于野心大发,非但赖在镐京不走,而且准备东进中原。周太子宜臼屡发勤王密书,无奈中原诸侯都是老旧战车兵,对戎狄骑兵畏惧怯战,迟迟不来勤王救驾。无奈之中,太子宜臼不避艰险,秘密跋涉近千里,找到了老秦部族。秦人首领嬴襄(秦襄公)极是敏锐,看准了这个老秦部族返回中原的大好机会,亲率五万精锐骑兵秘密东进,在镐京原野与近十万戎狄骑兵展开了生死大战。激战三昼夜,戎狄胡骑兵溃不成军,仅余几万残兵逃回西域。秦人自此声威大振,非但成为东周的开国诸侯,而且成为西部戎狄胡人各部族闻风丧胆的劲敌。从大处说,没有秦国守在中原西大门,戎狄胡完全有可能洪水猛兽般反复冲击中原。正因为这种历史形成的威慑力量,秦穆公时代的统一西戎才没有费很大力气,半打仗半劝降地成就了西部统合。自秦穆公后百余年,西部戎狄与秦人没有过真正的战争。秦国日渐衰落,戎狄部族也慢慢松懈了对老秦人的敬畏之心。此次叛乱,他们更是对赵国密使的“秦弱”评价深信不疑,举兵东进,志在必得。他们实在没有想到,老秦国竟然还有如此强大精锐的一支骑兵。当那隆隆战鼓雷鸣般漫山遍野滚动时,当老秦人激越高亢的熟悉喊杀声震耳欲聋地扑来时,当黑压压的骑兵群从高山密林中压顶而来时,戎狄骑兵们顿时陷入慌乱之中。刹云老单于和一群头领们无所措手足,简直不知道该下令向哪个方向冲杀。很快,他们便感到了绝望。秦国铁骑威猛的冲杀,显然是要痛下杀手斩草除根。否则,如何连中原人“围师必阙”的用兵典训都全然不顾了。

眼见必死,戎狄骑兵在各族头领率领下死命拼杀。从午时杀到黄昏,峡谷中被箭雨礌石滚木击杀者尸骨累累,南北两谷口被秦军铁骑杀得尸体封住了山道。紧靠西山的滚滚洮河,被鲜血染成了红河!随着暮色降临,秦军的铁骑方阵变成了散骑冲杀,火把漫山遍野,战鼓震天动地,不管戎狄骑兵叫喊什么,秦军只是轮番冲杀,眼看是不许一个人活在眼前。尸横遍野,鲜血汩汩。太阳落山以后,戎狄骑兵只剩下不到两万残兵。他们的斗志被彻底击垮,乱纷纷下马,丢下战刀,拥到河边一齐跪倒在地,哇哇啦啦地嘶声哭喊。

黑色铁骑围拢了,带血的战刀丛林般悬在头顶……

满身鲜血的车英颤抖了,低声道:“左庶长……放了,他们。”

黑色大纛旗下,左庶长嬴虔的左臂尚在汩汩流血,右手提着第三把带血的长剑,面色狞厉地喊道:“放了?他们都是狼!狼!——砍下每人右臂左脚,爬回去!”

火把下,黑色铁骑列成一条长长的甬道。万余戎狄骑士徒步缓缓进入铁骑甬道,每过一个,便有一道闪亮的剑光,一声凄厉的嘶吼。当月亮爬上山头时,洮河峡谷外的山原上到处蠕动着断臂残肢的血人,到处弥漫着绝望痛苦的嘶吼,连虎狼野兽都远远地躲开了这道恐怖的峡谷。

二秦国特使来到了洛阳王城

公子卬从上将军府中回来,高兴得直想大笑大乐一番。

庞涓接到戎狄全军覆没的消息时,震惊愤怒得竟摔碎了手边一只魏王亲赐的玉鼎。多少年来,无论遇到多么难堪的困境,庞涓都从来没有失态过,这次他实在是忍不住了。他在六国会盟时表面上虽然对赵侯的“两面夹击”不以为然,实际上却是非常重视的,甚至比赵侯本人还更清楚这步棋对灭秦的重要。他时时都在等待赵国特使的回音,准备一旦约定时日,魏国的十万铁骑就全数开出华山大营,届时一鼓攻下秦都栎阳并占据整个渭水平川,让其他五国无可奈何。蹊跷的是,戎狄部族如何竟敢在没有约定的情势下举兵东进?他感到震惊的是,秦国军兵又如何有如此强大的战力,竟一举歼灭了戎狄数万骑兵?他感到愤怒的是,魏王竟不让他全权调遣灭秦大计,以致延误时机。六国会盟之后,为了削弱赵侯的“两面夹击”的影响力,他曾对魏王提出早日进兵,魏国和秦国打到胶着状态时,戎狄从背后发兵同样是万无一失。可魏王偏偏不听,公子卬也竭力主张要等候赵侯约定的戎狄叛乱,说是魏国可以减少流血。结果如何?一脚踩空,竟让秦国抢先消除了后患,腾出了兵力一面对敌,当真是莫名其妙。

思忖半日,庞涓雄心陡起,决意亲率十万铁骑和秦国大打一场硬仗,一举摧毁秦国主力。他对自己亲自严格训练的铁骑战力,有十二分的自信。但是要打大仗,必须有魏王的命令,可魏王目下能同意么?庞涓第一次感到对魏王失去了把握,隐隐约约感到了魏王似乎在限制自己:六国会盟,特使本来就是让公叔痤做的;会盟后对自己提出的快速进兵也莫名其妙地搁置了起来;丞相明明是自己的,偏偏又莫名其妙地模糊起来……那么,这次如果提出和秦国大打,魏王会同意么?蓦然之间,他感到了平日的谋划总是自己一个人提出似乎不妥,其他重臣总是默然不语,他们肯定会在背后千方百计地非议自己。这种非议日积月累,岂非一点一滴地销蚀着自己在魏王心目中的地位?看来,今后的大谋略必须找到共谋者一起动议。那么这次呢?反复思忖,庞涓想到了公子卬。他隐隐感到了这个貌似豪侠的王族贵胄,对自己的妒忌和对魏王的影响力,若能和他共谋,岂非一箭双雕?既消除了公子卬的妒忌,又增强了谋划的可行和自己在魏王心中的地位。好也,就该如此办理。

庞涓很为自己想到的这步棋骄傲,通权达变,名士本色也。

庞涓殷殷请来公子卬,热诚地为他摆上了隆重小宴,又衷心地提出了和公子卬合谋共力建起大魏霸业的意愿,而后仔细地描绘了与秦国大打的谋划,端的是煞费苦心。然而庞涓怎么也想不到,公子卬竟然不置可否,只是连连大笑,说秦国能消灭戎狄几万大军,证明秦国战力尚存,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庞涓惊讶得睁大了眼睛,会盟时公子卬对灭秦可是比他激烈坚定得多,曾几何时竟变成了“徐徐图之”?然后,公子卬就兴致勃勃地邀他去品评一把“亘古第一剑”。庞涓冷冷笑道:“国之第一利器,在良将锐士。”便默然静坐,不屑与语。公子卬却是哈哈大笑,扬长而去。庞涓忍无可忍,气恼得掀翻了长案。

公子卬舒畅得几乎要飘起来了。怎么就如此地天从人愿,他正在为如何劝说魏王取消灭秦而发愁,戎狄叛乱失败的消息就传了过来,顿时就有了堂堂正正的理由。他整日为庞涓的不可一世蔑视自己而心中发恨,这个庞涓就盛情邀请他共谋大计,还要跟他共建大业。他原本对丞相大位只是缥缥缈缈的钦慕,压根儿就想不到会轮到自己做丞相。可偏偏的事有凑巧,戎狄起事兵败,他在此前又坚持劝说魏王推迟发兵谨慎从事,魏王对他的老成谋国大加赞赏,当面表示准备让他做魏国丞相。这一切都顺利得让他无法预料,他岂能不感到上天对他的眷顾?尤其今日看到庞涓的谦恭热诚和心事重重,他如何不开怀大笑?更要紧的是,他做了丞相,就可以将魏国的兵器买卖和盐铁买卖,名正言顺地交给猗垣去做,这样他就可以神鬼不知地坐拥猗垣一半财富,岂非妙不可言?

如此多的好事,如此充溢的舒畅惬意,公子卬觉得非要找个可以与语的人诉说一番方可。这个人不能是庙堂朋友,这些大事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秘密;也不能是夫人亲戚等,这些大事对他们来说是保持自己尊严的光环。蓦然间他想到了猗垣,此人小国巨商,行事机密且善解人意,日后又是自己的财源,正可借此卖个大大的人情,一箭双雕美妙之极。他双掌一拍,命令家老立即备车去洞香春请猗垣来。

半个时辰后,家老却空手而返,带回的消息是:猗垣先生三天前已经到楚国去了。公子卬悻悻了半日,索性到涑水河谷狩猎去了。

就在公子卬兴奋寻觅的时候,那辆青铜轺车已经驶近了洛阳城的东门。轺车上,华贵的薛国巨商猗垣变成了一身黑衣的秦国将军景监,驾车的白面俊仆也变成了顶盔贯甲的秦国骑士,车后二十余名护卫则是一色的秦国铁骑。

景监一行遥遥可见洛阳时,正是仲夏清晨。广阔的原野上五谷苍黄绿树葱茏,洛阳城却像一个衰颓的老人蜷缩在洛水北岸,古老破旧的城门箭楼上没有守军,只有一面褪色的“周”字大纛旗孤独慵懒地舒卷着。东门外的官道原本是天下通衢枢纽,车马竟日川流,如今却是车骑寥落,昔日六丈余宽的夯土大道萎缩得只剩下轮辐之宽,连道边高大的迎送亭也淹没在摇曳的荒草之中。景监心中不禁一阵苍凉酸楚。

老秦人对洛阳王室有着一种特殊的复杂情怀。三百多年前,在戎狄骑兵毁灭镐京诸侯无人勤王的危难时刻,老秦人举族东进,非但一战歼灭了戎狄骑兵,而且为周平王东迁洛阳护送了整整六个月。周平王感念老秦人力挽狂澜于既倒,将周王室的根基之地——关中盆地全部封给秦人,数百年流浪动荡的秦部族一举成为一等诸侯大国。若论封地形胜险要,尚远远优于晋齐鲁燕四大诸侯。周平王册封秦国时,曾万般感慨地说了一句话:“周秦同根,辄出西土,秦国定当大出于天下!”几百年来,周王室即便在衰微之际,也从来没有忘记秦国的任何一次战胜之功。五六年前,秦献公在石门大胜魏国俘虏公叔痤时,周王室还派来特使庆贺,特赐给秦献公最高贵的战神礼服——黼黻。那是周天子对大捷归来的王师统帅颁赐的最高奖赏,上面有黑白丝线绣成的巨大战斧,有黑青花纹的几近“亚”字形的空心长弓。老秦人呢,在王权沦落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虽说也做过几件向王权挑战的事,但比起其他诸侯毕竟是小巫见大巫。洛阳周室和自己的开国诸侯秦国,始终保持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礼让和尊敬。令人惋惜的是进入战国以来,洛阳王室衰落得只剩下大小七座城池,秦国也是越打越穷,土地萎缩得比初封诸侯时少了一半。两个先后崛起于西陲的老部族,都衰落了,都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景监从安邑急赴洛阳,是接到了秦孝公密函,告知他西陲大捷秦国危机稍减,嘱他从安邑迅速取道洛阳面见周王,看能否借出一批粮食和盐铁。目下的秦国,在山东战国和诸侯间几乎没有一个盟友。六大国限制本国商贾和秦国做生意,中小诸侯则迫于大国淫威,不敢和秦国做生意。这样一来,秦国所急需要的粮食、盐、铁、麻布等便出现了长期的匮乏。只有洛阳王室和秦国始终没有断绝往来,残存着一缕先祖沉淀的情分。秦孝公的想法是,洛阳王室久无战事消耗,也无须向其他诸侯纳贡,多年积累也许还有些许剩余之物,能借多少算多少,好为抵御即将到来的六国进攻积蓄一点力量。

景监从来没有来过洛阳,传闻的三川形胜曾给他记忆中留下了天国般的洛阳王畿,留下了辉煌的王权尊严和无与伦比的财货富贵的印象。在魏国安邑时,他想象洛阳至少应当和安邑的繁华相差无几。今日,当他走近这座赫赫王城时,他几乎不相信眼前的城池竟会是洛阳。作为一个军中将领,当他从遥远的地方感到王权的光环已经消失时,他无论如何想不到古老的王权圣地果真会如此的衰颓破败。眼前的洛阳,骤然之间打碎了他一个美丽的梦幻,顿时觉得空落落的。他颓然坐倒在车中,沉重地叹息一声,眼中热泪无声地涌流出来。

景监的轺车按照礼仪,先行到接待使臣的国驿馆安歇。这座国驿馆冷清得像座破庙,蛛网尘封,满院荒草。好容易找到一个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吏,不管来人说什么他都听不见,只是自顾嘶哑着苍老的嗓子高声道:“上大夫,樊余。他管事。”

樊余上大夫的名字,景监倒是知道。就是这个樊余,三次以机智的说辞,斡旋化解了魏国楚国齐国觊觎洛阳的危机。有他理事,也许还有点儿用。景监一行便径直找到樊余府上。樊余很是惊喜,洛阳王室竟有使臣来访,说明天下还有诸侯记得天子,岂非大大的好事?樊余热诚地安置景监一行在自己府邸住下,又在正厅为景监小宴接风。当景监坦诚奉上秦孝公书简并说明来意后,樊余沉思无言,半日才问道:“敢问秦使,一则,若有器物,如何运到秦国?二则,周若助秦,何以为报?”景监道:“回上大夫,这第一件,我有魏国通秦的商贾令,可以以魏国官商名义运达秦国。第二件,秦国三年后加倍奉还,此间周室若有危难,秦国将决然勤王。”樊余沉吟有顷,长叹一声道:“洛阳王室之政务,目下唯有太师颜率和樊余照拂。贵使已经看了,洛阳王城衰败破落,一班臣工无所事事,政荒业废矣。贵使既来,也是周室振作的一个机会。我即刻便知会太师颜率,明日樊余陪贵使晋见周王便了。”

小宴后,樊余匆匆去找太师颜率商议,直到掌灯时分才回来。樊余说,颜率太师赞同助秦,然他卧病在榻不能视事,樊余顺道察看了洛阳府库方才赶回。景监躬身大礼,连表谢意。樊余道:“洛阳府库囤积了十余万件旧兵器、一万辆老战车、十五万斛粮食。铁块不多,只有万余,青盐也只有一万三千多包。太师与樊余之意,每宗给秦国一半,如何?”景监肃然正色拱手道:“我秦国素重然诺,定然不负王室!”樊余郁郁一叹,苦笑道:“只要秦国能在王室危难时鼎力撑持,足矣。今日周王,何有他求?”

次日五更,景监醒来梳洗整齐穿戴妥当,准备和樊余进入王城。他是第一次觐见周王,尽管自己是秦国臣子,但天子在他的心目中依然是神圣尊严的。他心中感奋,不由走到院中,只见碧空如洗残月将隐,硕大孤独的启明星已经在鱼肚白色的天际光华烁烁。景监正待练一回剑术,却见他的随从总管黑林匆匆走来道:“大人,上大夫家老传话,觐见周王要到辰时方可,请大人安心歇息。”景监惊讶道:“辰时?如何竟到辰时?”黑林笑道:“可能是这周王喜欢睡懒觉?”景监低声斥责道:“休得胡言,这是洛阳。”黑林偷偷做个鬼脸道:“谨遵大人命,我这便去准备车马。”

也难怪景监惊讶莫名。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子时起点,正是夜半;鸡鸣开始为丑时,黎明平旦为寅时,太阳初升为卯时,早饭时节为辰时,日上半天为巳时,日中为午时,日偏西方为未时,再饭为申时,日落西山为酉时,初夜为戌时,人定入睡为亥时。十二时辰中,卯时最重要。举凡国府官署军营,一日劳作都从卯时开始。官署军营甚或作坊店铺,都在卯时首刻点查人数,谓之“点卯”。对于国都官员和君主,事实上要开始得更早。所谓早朝,一般均在黎明寅时上下。遇到宵衣旰食勤政奋发的君主,黎明早朝更是经常的。至少七大国的君主,决然没有人敢到辰时才开始会见大臣。景监知道,秦国新君几乎是十二时辰中随时都可以觐见,入睡了也可以唤醒。如何这洛阳天子竟然到卯时还不处置国事?在景监看来,周室虽然不再可能以天子职权统辖九州,但王畿土地至少还是相当于一个宋国那样的中等诸侯国大小,若君臣振作励精图治,安知不会大有可为?如何竟衰败颓废到大梦难醒的混沌状态?早起晚睡,已经成了秦国君臣的习惯,要景监此时再上榻,无论如何是不能入睡了。他叹息一声,拔出剑来猛烈劈刺。

辰时,上大夫樊余不急不缓地来了,请景监用过早膳,方各乘轺车向王城而来。

洛阳王城是洛阳城中天子的宫殿区域。当人们在洛阳之外说“洛阳王城”,指的是整个洛阳;走进洛阳说“王城”,那便是天子宫殿区域了。洛阳的天子宫殿有着独立的红墙,是一座完整的城内城。虽然红墙已经斑驳脱落,绿瓦已经苍苔满目,但那连绵的宫殿群落在阳光下依然闪烁着扑朔迷离的灿烂,在无限的苍凉冷清中透出昔日的无上高贵。目下已是辰时,王城中央的大门还紧闭着,高大深邃的门洞外站着一排无精打采的红衣甲士,手中的青铜斧钺显得笨重而陈旧。看见两辆轺车辚辚驶来,甲士们轧轧推开厚重的王城大门,没有任何盘查询问,轺车便淹没进深邃的王城去了。

王城内宫殿巍峨,金碧辉煌,一片荒凉破败的气息扑面而来。地面巨大的白玉方砖已经处处碎裂片片凹陷,缝隙间竟长出了摇曳的荒草。宽阔的正殿广场,排列着九只象征王权的巨大铜鼎,鼎耳上鸟巢累累鸦雀飞旋。朝臣进出的鼎间大道上,同样是苍苔满地荒草摇摇。大道尽头,九级白玉阶上的正殿好似荒废了的古堡,透过永远敞开的殿门,依稀可见殿中巨大的青铜王座结满蛛网,时有蝙蝠在幽暗中无声地飞舞。昔日山呼朝拜的天子圣殿,弥漫着幽幽清冷和沉沉腐朽的死亡气息。景监情不自禁地一阵发抖。

唯一的声息,是从大殿东侧偏殿里传出的器乐之声。始终皱着眉头的樊余,向景监招招手跳下车,向东偏殿走来。偏殿周围倒是一片整洁,没有苍苔荒草,几株合抱大树遮出一片阴凉。门口没有护卫,樊余也没有高声报号就走了进去。景监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偏殿是里外两间,中间隔着一道碧绿如玉的细纱。景监不自觉间一抬头,竟惊讶得钉在了殿中挪动不得。

碧玉绿纱内竟然还点着几盏座灯,在户外明亮的阳光衬托下,显得一片昏黄,幽暗混沌。一个身穿绣金红衣长发披散胡须垂胸的庞大人物,斜躺在华贵的短榻上。显然,他便是王城的主人——周显王。他左右各有一名纱衣半裸的女子偎依着,她们随意在庞大人物的身上抚摸着,就像哄弄一个婴孩。庞大人物睡眼蒙胧,一动不动。还有几名纱衣透明的妙龄少女在轻歌曼舞,几乎是清晰可见的雪白肉体飘飘忽忽,无声地扭动着。编钟下的乐师们也似睡非睡,音乐节奏松缓,若断若续,缥缈得好像梦中游丝……这一片艳丽侈靡,当真使景监目瞪口呆。

樊余却只是紧紧皱着眉头,向一名舞女招招手,舞女疲惫蹒跚地跌出了落地绿纱。

“几多时辰了?”樊余高声问。

舞女伸了一番长长的细腰,打着哈欠昵声道:“三日三夜?白天晚上,不知道。”

樊余眉毛猛跳,一把推开舞女,径直走了进去。这舞女被推,身子竟如丝绵一样倒卧于宽大的门槛上,风儿吹起轻纱,露出了脂玉般的大腿。但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她,似乎连肉欲也被无休止的醉生梦死淹没了。舞女一倒地,殿中所有的嫔妃乐师内侍舞女全都像中了魔法,一齐就地歪倒大睡,睡态百出,鼾声一片。樊余走进内殿,快步带起的清风使座灯昏黄的光焰摇晃起来。他噗噗噗迅速地吹灭了座灯,撩起了内殿门的绿纱,偏殿中豁然显出了白日的亮光。

樊余走到庞大人物身侧,拱手高声道:“我王请起——”

周显王被惊醒,揉着眼睛惊讶道:“噢呀,上大夫也,三更天如何进宫?”

“我王睁眼看看,已是辰时了。”樊余指着窗外的阳光高声道。

“是么?”周显王惊讶地又揉揉眼睛,打了一声长长的重重的哈欠,摇头道:“如何刚睡着天便亮了?噢呀上大夫,你有事?莫非又是列国开战?打就让人家打,与我等君臣何干也?”

“启禀我王:六国会盟,意欲分秦,周室大有危难!”

“你这樊余,分秦也好,开战也好,洛阳有何危难?”

“我王不知,楚国、韩国起兵攻秦,须经三川要道,都想假道灭周也。”

周显王一声慵懒的叹息,淡淡漠漠地道:“灭就灭,又有何法?”

樊余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平静拱手道:“秦国尚有战力,近日一鼓平息了戎狄叛乱,只是器物粮草匮乏,难敌山东六国大兵压境。秦公派来特使,请我王助秦些许,秦国许以周室危难时全力救援。我王以为如何?”

周显王喟然一叹:“给就给了,周秦同源也。秦国对周室有再造之功,算是滴水之报也。至于多少,上大夫与太师斟酌可也。”

“臣遵王命。再者,臣还带来了秦国特使——景监将军。”樊余伸手向景监作请。

景监已经被太多的惊讶失望与感慨搅得神思恍惚,虽然听见了周王的回答,却没有丝毫的兴奋愉快,也全然忘记了参见拜谢。此时恍然大悟,快步走过来深深一躬:“秦使景监,拜见周王,周王万岁!”

周显王哈哈大笑:“万岁?何其耳生也!”说着从短榻上站起,苦笑着叹息一声,“景监将军,回去传话秦公,秦国要强盛起来,要学文王武王,不要学我这等模样。秦国强盛了,我也高兴。”两眼之中一时泪光闪闪。

刹那之间,景监激动得热泪盈眶,匍匐在地高声呼道:“我王万岁!”

樊余似乎看到了难得的机会,激动急切地道:“我王勿忧,周室尚有三百里王畿,数十万老周国人,只要我王惕厉自省,周室必当中兴!”

对樊余的劝谏激励,周显王似乎没有任何感觉,悠悠地踱着步子摇头一叹,仿佛一个久经沧海的哲人:“上大夫,卿之苦心,我岂不知?然周室将亡,非人力所能挽回也。平王东迁,桓王中兴,又能如何?还不是一日不如一日?周室以礼治天下,战国以力治天下,犹如冰炭不可同器。若仅仅是战国权贵摈弃礼制,周室尚有可为。然则,方今天下庶民也摈弃了礼制,礼崩乐坏,瓦釜雷鸣。民心即天心,此乃天亡周室,无可挽回也。武王伐纣,天下山呼,八百诸侯会于孟津,那是天心民心也。今日周室,连王畿国人都纷纷逃亡于列国,以何为本振作中兴?若依了上大夫与列国争雄,只会灭得更快。不为而守,或可有百年苟安……上大夫,你以为我就不想中兴么?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老天子疲惫松弛的脸上潸然泪下。

景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想不到这个醉生梦死的混沌天子,竟是如此惊人的清醒。他已经看透了周王室无可挽回的灭亡结局,却忍受着被世人蔑视指责的屈辱,默默守着祖先的宗庙社稷,苟延残喘地延续着随时可能熄灭的姬姓王族的香火。一瞬间,景监看到了至高无上的王族在穷途末路的无限凄凉,不禁久久地沉默,深深地同情这位可怜可悲的天子。樊余默然良久,躬身一礼:“我王做如是想,臣下只有辞官去也。”周显王笑了:“正当如此。上大夫,找一个实力大国,去施展才干也,无须守这座活坟墓了。我,不守不行。你,不守可也。去了……”樊余扑身拜倒:“臣家六世效忠王室,一朝离去,是为不忠,我王勿罪樊余。”

周显王欠身扶住樊余:“上大夫请起。六百多年来,周室素以仁厚待臣下诸侯,知天命而自安,何忍埋没天下英才?上大夫不怪罪王室,我便心安也。处置完秦国的事,上大夫便可走……”他猛然回过身去了。

樊余默默走出了偏殿。周显王默默伫立着,始终没有回身。

景监陪着樊余走出王城的时候,暮色苍茫的广场上鸦噪雀鸣,巨大的九鼎像黑色的巨兽矗立在血红的夕阳下,那片粗重的鼾声和着周显王自己敲起的悠长编钟在王城回荡,为这个古老的王国唱着悲凉的挽歌。

“上大夫,到秦国去,秦国需要大才。”景监的声音在宫殿峡谷中共鸣。樊余木然摇头:“将军,樊余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山林茅屋。”

三求贤令应时而出

秦国的灭顶之灾慢慢挺了过来,秦孝公稍稍松了一口气。一连串的事情都发生在几个月之间。公子卬做了魏国丞相,对“薛国巨商猗垣”大开方便之门,非但特许将购买洛阳王室的老旧兵器,经魏国函谷关运入秦国“高价牟利”;而且将魏国囤积的过时兵器和战车也全数卖给了“猗垣”,特许他自由处置;只有铸铁和生盐两项遭到了上将军庞涓的强烈反对,公子卬只有作罢。当“猗垣”将洛阳和安邑的老旧兵器运送过境后一个月,“猗垣”再次回到了安邑,向公子卬奉上了一批价值连城的珠宝。公子卬十分满意,又从丞相府拨出两万金交给“猗垣”,委托他从阴山草原给魏国购买两万匹良马。进入秋季后,韩国、赵国、楚国、燕国都莫名其妙地发生了大小不同的内乱,一时竟无暇过问六国分秦。齐国本来就不热衷分秦之战,加之忙于整顿吏治,便明白宣示齐国不再参与攻秦联军。上将军庞涓力主魏国立即单独对秦国发动猛攻。可丞相公子卬强烈反对,说秦国已经在栎阳聚集了全部十万步骑大军,上将军即便战胜,魏国也是元气大伤,他国若乘虚来犯,魏国何以防范?魏王原本犹豫不决,被公子卬一席话说得头上冒汗,终于决定搁置攻秦。上将军庞涓感愤激切,郁郁成疾,竟卧病在榻一月不起。公子卬觉得自己施展才具的时机到了,便向魏惠王提出着手实施迁都大梁的谋划。不想此举正中魏惠王下怀。这个魏王,原本就对享乐人生大有追求,立即和公子卬埋头寝宫,在狐姬的百般照拂下,反复琢磨大梁王城的建造格局和自己寝宫的新奇构想。之后,公子卬自任大梁新都的监造特使,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新都建造工程。魏惠王巡视大梁的次数也大大频繁了起来。从此,包括六国分秦在内的其他一切争雄谋划,尽皆泥牛入海,没有了踪影。

洛阳王室的援助真是雪中送炭。最主要的是粮食和青盐,至少支撑了秦国军队将近一年的军粮,避免了即将发生的粮草饥荒。对洛阳和安邑的老旧兵器,秦孝公和左庶长嬴虔商定,由前军主将车英带领军中工匠逐件核查,可用者则留,不可用者全部重新回炉冶炼,再加入洛阳援助的生铁块,重新打造新兵器。上大夫甘龙带领中大夫杜挚,征调了五千余名工匠,连同所有的军中工匠共一万余人,整整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将堆积如山的老铜斧钺、只能车战的笨重矛戟、潮湿变形的桑弓和锈蚀脱落的箭镞改造完毕,打造出清一色的骑兵长剑五万把、远射弩弓三千架、轻便硬弓一万张、箭镞十万枚。这时,从阴山购买良马的“猗垣”陆续赶着马群从秦国经过,给秦国一次就留下了五千匹雄骏的战马。两个月之内,左庶长嬴虔从“猗垣”手中“买得”战马两万匹。魏国丞相公子卬也得到“猗垣”送来的阴山良马一万匹和无数的草原宝物,兴奋地和“猗垣”痛饮了整整一夜。

栎阳城大大地忙碌了一阵,到冬日第一场大雪来临的时候,才稍稍平静下来。假冒“薛国巨商猗垣”的景监,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秘密回到了栎阳城。秦孝公和左庶长嬴虔隆重地设宴为景监接风。席间,三人说到夏天的危机、魏国的内中腐败与洛阳王室的衰颓,都是不胜感慨。秦孝公三次向嬴虔和景监敬酒,激情地褒扬了两人化解秦国灭顶之灾的莫大功劳,当场册封景监为内史,职司都城栎阳之民治,兼为长史公孙贾辅助,共掌秦国公室政务。

嬴虔和景监离开政事堂时,已经是三更天了,大雪依旧纷纷扬扬。秦孝公原本想去看看小妹荧玉,听她说说几个月来的秘闻趣事,也看看这个小妹妹磨炼得是否精干了一些。可是,当他在廊下看到漫天大雪寒风呼啸时,心中一动,回身书房取下长剑,披上黑色斗篷,大步向国府外走去。黑伯早已经做好准备,远远跟随在后面踏雪出宫。

一场好大的雪,城中街巷已经是雪陷踝骨了。秦孝公踏雪走向城墙,黑伯便知道君上要去看望瓮城中的军营工匠。栎阳城中征调的国人工匠已经在一个月前回家了,只留下部分军中工匠改制一批难度很大的精铁兵器。栎阳城不大,西门瓮城更小,进入瓮城的马道也只有一车之宽,里面却驻扎了一千多名工匠。秦孝公刚刚走到马道口,恰遇主管兵器改制的前军主将车英带一队兵士巡视过来。秦孝公详细询问了工匠们的防寒和军食,又走进瓮城,逐一查看了一百多顶军帐,才走出瓮城。远远跟随的黑伯注意到君上并没有原路返回,却拐进了一条小巷。黑伯猛然醒悟,君上莫非要去看望老石工白驼?

秦孝公刚刚走进巷口丈许,却突然停步,贴身一家门口的石柱后。这时,黑伯远远看见小巷深处一个黑影飞上墙头,倏忽不见了踪迹。黑伯久经沧桑,并不急于跟进,反而守在巷口不动。秦孝公从隐身处闪出,轻身向前滑行,没有半点儿踏雪之声。他来到那家墙下,纵身跃上屋脊,伏身向院中望去,只见庭院正房灯火明亮,窗棂白布上映出一个长发长须者正在翻动一本大书;窗下伏着一条黑影,显然正在倾听窗内动静。

突然,窗下黑影长身蹿起,一柄短剑飞向窗内读书之人。窗内读书人的身形未见移动,手中一支大笔微微一摆,传出一声清脆的铜铁交击之声,那支短剑飞出窗外没入雪地之中。黑衣人一击不中,飞身从院中跃上屋脊,要逃出院子。不意秦孝公长身站起,剑鞘平推而出。黑衣人惊呼一声,一个踉跄跌入院内雪地。秦孝公又伏身原处不动,想看看主人如何处置刺客。

屋内读书人听见声音,缓缓站起,开门而出。其人背着灯光立于廊下台阶,秦孝公看不清他的面目。只听他一阵大笑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学派之间,谋杀劫书,岂非贻笑天下?屋顶高士请勿挡驾,教这位朋友去也。”

跌坐雪地狼狈不堪的黑衣人深深一躬,飞身上墙,倏忽消失于雪夜之中。

读书人拱手笑道:“雪夜客来,不胜荣幸。请贵人光临寒舍一叙。”屋顶秦孝公像一只黑色大鹰,悄无声息地落入院中雪地。廊下读书人伸手作礼道:“贵客请入内叙谈。”秦孝公拱手道:“如此多谢。”抖抖雪花进入屋内。

屋内不算宽大,却是温暖整洁。主人将客人让进了木墙隔断的内间。明亮的灯光下,可见这是一间不大的书房。三面竹简木架,四壁俱白,没有任何饰物。中间一张本色木案,一只燃着粗大木炭的红亮燎炉设在长大的木案旁。木案上那本大书刚刚合上,从粗黑程度看,秦孝公知道那是一本抄写在羊皮上的书,书皮上三个拳头大的字——鬼谷子。书旁有一支两尺余长的大笔,却是罕见的青铜笔管。若非方才被短剑刺破的窗棂布洞透进飕飕寒风,这小小书房也算是温暖如春。秦孝公想不到,书房主人竟是一位白发白须白眉高耸的老人,他身着白麻布衣,高挑瘦削,明亮幽深的目光透出一种清奇矍铄的神韵来。秦孝公不禁深深一躬:“雪夜唐突,敢请前辈见谅。”老人笑道:“雪夜客来,拥炉聚谈,岂非佳境?公子请坐。”

“大父,方才有事么?”随着声音,一个白衣少女飘然走进书房。

老人笑道:“不速之客造访,这位公子帮忙请走了。”

白衣少女士子一样微笑拱手道:“多谢公子救急。”

秦孝公忙拱手回道:“不敢当。前辈原是无事,我却当做盗贼了。”

老人道:“公子,这是老夫孙女,名唤玄奇。孙儿见过公子。”

玄奇再度拱手道:“玄奇见过公子。敢问公子高名上姓?”

孝公正欲开口,似觉不妥,便又打住。正在此时,老人爽朗笑道:“不期而遇俊杰,此乃天赐,何须知名,奇儿上茶。”少女道:“公子稍候。”便在燎炉上架起陶罐煮水,同时利落地收拾陶壶陶碗。

孝公恭敬道:“方才前辈以一支大笔,便令强敌知难而退,堪称世外高人。后生不期得见前辈,幸甚之至。”

“公子谬奖了。老夫得遇公子,大约当是天意也。”

“前辈高人,果真相信天道天意?”

“天道玄远,人道直观。天道为本,人道为末。玄直本末,自有通关处也。”

“前辈莫非操道家之学?”孝公目光转向羊皮大书,老人不禁爽朗大笑。

这时,火盆陶罐中的茶水已经煮沸,玄奇轻柔快捷地将浓酽的茶水斟好两只陶碗,分置两人面前。老人举碗笑道:“雪夜客来,淡茶做酒,拥炉清谈,快哉快哉。”孝公举碗笑答:“雪夜闲走,得遇高人,快哉快哉。”玄奇一边补窗户一边添加木炭、煮茶斟茶,似乎还在倾听他们的谈话,却丝毫的不忙不乱。

孝公问道:“前辈夜读《鬼谷子》,后生揣测不速之客也是为《鬼谷子》而来。敢问前辈,可是鬼谷神生之高足?”

老人点头微笑:“公子对鬼谷子一门有何高见?”

“当今诸子百家,后生只是略知皮毛。闻听鬼谷神生深不可测,曾在楚国天门山洞中授徒。他的弟子似乎都很神秘。入世者,后生只听说了庞涓、孙膑。对孙膑知之甚少,不敢妄加评论。然则魏国上将军庞涓,似乎多有不敢称道处。鬼谷子究竟治何学问,后生更是一无所知,尚请前辈指教。”

老人慨然叹道:“说到鬼谷子,那真是大海汪洋,难以尽述。即以门人学生论,也是人各一学,且互不相识,其间难免鱼龙混杂矣。”

“人各一学?”孝公惊讶地看着老人,“世间有这等渊博奇人?”

老人点头微笑:“孔夫子虽说首倡因材施教,可他的学生几乎都是一个味道。鬼谷子不同。他的学生每人都是一家之精华,世人所知的庞涓、孙膑是兵家,还有即将出山的纵横家,更有法家、阴阳家、道家,诸多学生尚为世人所不知。这些士子,都是鬼谷子踏遍天下寻觅的天赋之才,甚或有小小孩童就被先生带进山者。所治何学,完全是先生根据其性情、志趣、意志、天赋确定,且都是单独或同门传授,非同门学问者从不相通。鬼谷子究竟有几多弟子,大约永远没有人知晓。”

“如此说来,鬼谷子没有自己的学问了?”

“非也,非也。”老人大笑摇头,“天下确无鬼学一家,然则鬼谷子却改制了每一家学问。鬼谷子门徒的法家,迥然不同于李悝、慎到、申不害,兵家亦迥然不同于孙武、吴起。何以如此?皆因了鬼谷子向每个学生渗透了一种求实求变、特立独行的创新之志。每治一学,必出新果。此点将在最为特异的法家、纵横家中得以光大。这大约就是鬼谷子学问了。”

“鬼谷神生,天下第一高人也!”孝公不禁悠然神往。

老人捋着白须悠悠道:“老夫所知,皆因与鬼门渊源极深,可又算不得鬼谷子门人。皆因老夫天性疏淡,对入世之学无法修至极致,只有追随先生奔波事务。若是专精治学,岂能知晓无关之事?”

孝公默然沉思,有顷道:“敢问前辈,对方才刺客何以不解到官府治罪,以求根绝后患,却反而将他放走?”

“人间万事,官府能管几多?老夫云游四海,动辄告官,多有不便。方才刺客并非劫财盗物,而是意在此书,且又未遂,告官何用?”

“前辈虑事旷达,后生受益匪浅。今日本当请教前辈一件大事,奈何夜色将尽,来日待后生郑重拜访请教,万望前辈休要推托。”

老人既不问何事,也不加推辞,只点头笑道:“有缘之人,终当相聚也。”

这时,大门外清晰地传来“咔嚓咔嚓”的踏雪之声。白衣少女玄奇笑道:“大父大父,又有客人来也。”孝公凝神细听,笑道:“小妹,这是我的老友。前辈,后生告辞。”走到院中,却见天色微微发白,大雪依旧纷纷扬扬。

玄奇在身后笑道:“哎,别急,还有剑。”抱着长剑跑到院中递给孝公,灿烂地一笑:“还算剑士也,起身忘剑。”孝公报之一笑:“看来没有剑士戒心,不够格。”三人在大雪中爽朗大笑。孝公拱手道:“请勿出门,我自来自去。”拉开院门又回身关好,便听踏雪之声渐渐远去。

玄奇笑问:“大父,这就是人说的不速之客么?”

老人沉吟道:“我在安邑遇到一个奇才,今日又遇到一个。半年两遇,非同寻常也。看来这秦国要有事了。”玄奇笑道:“我看啊,大父也要有事了。”一边顽皮地比划着客人的样子,板着脸道,“来日郑重拜访相求,万望前辈莫要推托。”老人被逗得大笑起来。

秦孝公回到国府,天色已经在茫茫大雪中透出一丝青色的亮来。

他来到书房,换上轻软宽大的羊皮长袍,坐到木炭燎炉前,细想夜来所遇,久久不能平静。那位颇有仙风道骨的老人,使他蓦然想到了垂钓渭水的姜尚、为人牧羊的百里奚。老人学问渊深,话语间寓意高远,又与高不可攀的鬼谷子有极深渊源,当是一个隐士高人无疑。就连老人的那个孙女也给了他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感受。少女算不得一个丽人,她没有柔媚,没有娇态,一身布衣一头长发,甚至连对人施礼都是士子式的。但她身上那种明朗那种聪慧那种本色那种纯真,以及那种英风之中时不时透出的一种妩媚,却是任何丽人都无法企及的。尤其是她那空谷鸟鸣般的声音和说话的语调,真是给人一种莫大的享受。孝公知道,她说的是寻常女子说不来的“雅言”,多少游学士子和官府吏员终生都难以说好。所谓雅言,是与各国各地的方言土语相对的官话。西周定都镐京,便确定以镐京王畿语音为准的官话为“雅言”。这种雅言,对山野民众是无法推行的,主要在官府、商旅、都城国人、士人阶层使用,尤其是书面文字必须使用雅言。孔子的学生们曾经不无骄傲地说,孔夫子诵读《诗》、,执行典礼,都使用纯正的雅言,而不用鲁国土语。后来的荀子将雅言看得更重,主张“夷俗邪音,不得乱雅”,而且认为说雅言还是说夷俗邪音,是有关士人荣辱的大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就是说,越国人讲越国话,楚国人讲楚国话,但天下的君子都应当讲雅言。虽则如此,但由于种种原因,官吏商人士子国人事实上很难做到人皆雅言,更不用说那些很少外出交往,更不求学做官的女人了。一个少女有一口纯正流利的雅言,至少可以看出她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且这个少女本人还要有周游和求学的阅历。孝公想到小妹荧玉至今还说不好雅言,不禁对这个少女由衷地欣赏,还隐隐感到了她身上的一种神秘气息,如同她的名字“玄奇”一样扑朔迷离。

“二哥,想心事耶,痴呆呆?”一个红衣少女跑着跳着进了书房。

“荧玉,吓我一跳。”忽然之间,孝公感到脸上一阵发热,故意板起脸道,“起这么早做甚?也不去好好读书。”

荧玉咯咯笑道:“谁让我每天早起的?还要练剑?还不是你?”

说着蹲到孝公身边把着他胳膊,“二哥,这次去安邑、洛阳、阴山,我可长见识也。要不要听听?”

“小妹,你说给一个少姑送件礼品,何物最为相宜?”孝公突然问,连他自己也觉得意外,脸不由自主地涨红起来。

“也!”荧玉惊喜地跳了起来,拍手笑道,“日出西方!二哥快说,是哪里的少姑?宫里的?大臣的?哪一家?谁呀?何时大婚?”

孝公板着脸:“乡姑。你就说,何物最相宜?”

荧玉做个鬼脸笑道:“哪个乡姑如此身价?也,我想想。你得告诉我,她的喜好性情啊,少姑与少姑不一样。女人都不一样。”

“你说的这一串,我如何知晓?”孝公还是板着脸。

“也,我的二哥。如何见了女子忒笨?一无所知,送个甚礼?礼有定制,诸侯可以娶九女。二哥准备拿她做夫人,还是做媵妾?”

“啪!”孝公一拍书案,“胡扯个甚!”又觉得不忍,低声道:“我就是赞赏这个少姑,想给她留个念物,可不知何物为佳?”

荧玉知道二哥刚毅木讷的脾性,极少与人谈笑,更是不谈女子。母后几次问他对大婚的打算,他都默然不答。今日能说到一个少姑,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她后悔自己大喜之余唠叨过甚引得二哥生气,以后再对她不提这种事,岂非大坏?母后本来就让她多和二哥开开心的。目下见二哥诚恳坦率,荧玉很是感动。她跪坐在二哥身旁,低声体贴地说:“二哥,我想这个少姑,一定是个非同寻常的女子。荧玉想,女子非同寻常,一定坚贞聪慧,对念物本身并无甚一定嗜好。要紧处是,她一定看重男子是否真诚,是否值得她思念?若值得思念,你就是送她一片树叶,一根茅草,她也会永远珍藏,不惜用性命去保护。否则,就是一座金山,她也会视若粪土。”

孝公听得认真,拍案慨然道:“小妹,你说得真好,二哥茅塞顿开。”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不管她对我如何,我都会永远想着她。”

刹那间,荧玉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半日无言。国中官员们都说,二哥坚刚严毅厚重稳健,可在荧玉和母后看来,二哥更多的是倔强执拗的牛脾气,想定了的事天塌下来也要做,有时还激烈得让人胆战心惊。譬如上次立国耻石自断两根手指,母后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气得在背后骂他“犟牛”,可又不能说他做错了,还得支持他抚慰他。像他这样的心性,今日能认真说出永远想念一个少姑的话,可见决然是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女子,而且永远都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荧玉感到奇怪,就这么一段时日,二哥又没有出城,在何处遇到了这个神秘的少姑?她思忖半日,觉得应当告诉母后,当然,得问问黑伯才能知晓。但是不管如何,荧玉还是非常兴奋。她从安邑的迷醉奢华和洛阳的颓废沉沦,更感到了二哥的清苦。几个月来,她在弥漫中原的卑秦气氛中几乎窒息,深深感受到了秦国蒙受的灾难和耻辱,多少次躲在被中涕泪交流。回来后,她对二哥严峻的黑脸开始有了新的体察,对他拒绝大婚专注国事,也有了一种深切的认同。她似乎清晰地看见了二哥的内心在流血,再看到沉沉血红的国耻刻石时,第一次感到了心惊肉跳。如今,二哥心中有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少女,二哥阴霾笼罩的心田就有了一缕阳光,一片温馨。这种阳光和温馨,是她这个小妹和母后所永远无法给予的。荧玉内心感激那个从未谋面素不相识的少女,感激她接过了一副沉重的担子……想着想着,荧玉的泪水不由涌满了眼眶。

“小妹,如何哭了?是二哥不好,惹小妹生气。”孝公揽着荧玉,笑着哄她。

“二哥!”荧玉扑到孝公肩上,边哭边笑道:“小妹高兴,为你。”

孝公哈哈大笑:“我倒是为你着急,嫁不出去,让你哭个够。”

荧玉咯咯笑道:“就嫁不出去!你大婚我才嫁,看你磨蹭到几时!”兄妹两人同声大笑。

黑伯进来道:“禀君上,老人所居叫五玄庄,家中唯有老人与孙女两人。老人的来历没有人知道,只知他经年在外云游,极少回栎阳。”孝公收敛笑容沉吟道:“黑伯,找景监说说,备一份不俗的礼物。天放晴以后,即刻去五玄庄拜访前辈。”

“君上放心,我即刻找景监内史商议。”黑伯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出宫去了。

大雪初晴,整个栎阳城还埋在雪中。

太阳虽然无力,却是非常的晃眼。按照景监的意思,最好是等几日再去拜访五玄庄。秦孝公却很着急,认为不能拖延。于是在午后时分,孝公景监一行人踏着陷入膝盖的深雪来到那条小巷。到得五玄庄门前,只见大雪封门,毫无铲雪扫雪的痕迹,秦孝公心中一凉,莫非老人又走了?景监上前轻轻叩门有顷,粗简的木门“吱呀”开了半边。一个少女探出头来,正想问话,却看见孝公在后相跟,惊喜之情油然而生,脱口笑道:“呀,忘剑士也,快快请进。”孝公素来庄重,但却被玄奇这滑脱出来的俏皮称谓引得笑了出来:“若那把剑不拿,就成了不拿剑客,我就整日来取剑了。”少女灿烂地一笑,侧身开门让进客人,转身向屋内高兴叫道:“大父大父,忘剑公子到了。”大家一齐笑了起来。孝公这才注意到玄奇背了一口短剑,外穿了一件白羊皮长袍,里边却是紧身束装,好像要出门远行的样子,心中不禁一紧。

这时,老人正从屋内走出,身背斗笠和一个青布包袱,一身短装粗布衣,显然是要远行了。孝公忙深深一躬:“大雪阻隔,渠梁来迟,不想却扰前辈远足,尚请见谅。”老人爽朗笑道:“故人临门,幸甚之至。云游远行,原无定期,请入内就座。”说话之间,少女玄奇已经进屋打开了苫在家什上的粗麻布,重新生起了木炭火,架起了煮茶的陶罐,不声不响却又热情亲切地关照孝公和景监入座,又立即到院中安排抬礼盒的黑伯一行到偏厢就座。片刻之间,一切都井然有序起来。老人也卸去行装,换上一件羊皮长袍,悠然坐到案前。

孝公指着景监道:“前辈,他是我秦国内史景监。”景监对老人深深一躬。

玄奇正在煮茶,微感诧异地笑道:“他是内史,那你是何人?”

景监道:“前辈、小妹,这是我秦国新君。”老人丝毫没有感到惊讶,微笑拱手:“贵客临门,茅舍添辉也。”玄奇怔怔地看了孝公一眼,明亮的目光渐渐暗淡下来。孝公笑道:“小妹妹莫待我以国君,当我是一个友人可好?”诚恳的目光中有着明显的期待。玄奇默然,继之一笑,悄悄退出房中。

孝公向老人再度一躬,庄重谦恭地开口:“前辈,前日雪夜仓促,未及畅叙,今日特来拜望,恳请前辈教我。”

“国君来意,我已尽知。秦国之事,老夫自当尽绵薄之力。然则,只能略为相谋,不能身处其事,请万勿对老夫寄予厚望。”

“前辈,莫非罪我敬贤不周?”

老人大笑道:“非也。老夫闲散一生,不求闻达于诸侯,更不堪国事繁剧之辛劳。我师曾言,我是散淡终身逍遥命,强为入仕必自毁。另者,老夫从不研习治国之道,对政务国务了无兴味,确无兴邦大才也。”

“前辈对世事洞察入微,见识高远,却何以笃信虚无缥缈之学?莫非前辈觉我秦国太弱,不堪成就王霸之业?”

老人微微一笑,略顿一顿道:“国君可知晓我是何人?”

孝公一怔:“五玄庄主人。不敢冒昧问及前辈高名上姓。”

刹那之间,老人眼中泪光莹然,不胜感慨道:“国君诚挚相求,老夫不忍相瞒。我乃秦穆公时百里奚的六世孙……我岂能对秦国无动于衷?”

秦孝公惊喜交集,肃然离席站起,扑地拜倒:“百里前辈,嬴渠梁不肖来迟。”

百里老人扶起孝公,黑发白发交臂而抱。玄奇正走到书房门口,见状默默拭泪,明亮的目光久久注视着孝公。良久,二人分开,都是唏嘘拭泪。景监站起来肃然躬身道:“百里前辈隐士显身,君上得遇大贤,可喜可贺。”

玄奇揉着眼睛一笑:“大父知道自己忍不住,早早想走,又没走脱,天意也。”

百里老人悠然一叹:“是也,天意使然。不瞒国君,穆公辞世后,先祖百里奚回楚国隐居修身。先祖临终前曾预言,秦国百余年后将有大兴,嘱后代迁回秦国居住,但不得任官任事。”

孝公惊讶:“这却为何?”

老人道:“先祖虑及后人以祖上功业身居要职,而不能成大事。是以百里氏六世治学,从不入仕,实为先祖遗训。久而久之,亦成家风也。”

孝公沉重叹息:“百里前辈,而今秦国贫弱,国无乾坤大才。渠梁为君,孤掌难鸣。恳请前辈为渠梁指点迷津,使我国人温饱,兵强财厚。否则,渠梁何以面对秦国父老?何以面对列祖列宗?”

玄奇被孝公的诚恳感动了,摇着老人胳膊道:“大父说也,你不是早有谋划么?”

老人缓缓捋着长长的白须:“秦国之事,我思谋日久,时至今日,机缘到矣。兴国之道,以人为本,列国皆然。秦国要强大,就要找到这个扭转乾坤的大才。”

“然则世无英才,却到何处寻觅?”

“国君莫要一言抹煞。方今战国争雄,名士辈出,前浪未退,后浪已涌,风尘朝野,多有雄奇。只看求之是否得法?”

“渠梁派遣多人遍访秦国山野城池,何以大才深藏不遇?”

老人爽朗大笑:“治国求贤,何限本国?自古以来王天下者,哪个不是放眼天下搜求人才?穆公称霸的一班重臣,先祖百里奚是楚国奴隶,治民能臣蹇叔是宋国庶人,大将丕豹是晋国樵夫,理财名臣公孙支是燕国小吏,大军师由余更是流落戎狄的老晋人。此五人皆非老秦人,更非老世族,穆公却委以重任而成霸业。孔丘为此赞叹不已:‘穆公之胸怀,霸主小矣,当王天下!’由此观之,治秦者未必秦人也。自缚手脚,岂能远行?”

孝公本是思虑深锐之人,一经点拨,不禁豁然开朗:“前辈是说,向列国求贤?”

“然也,向山东各国搜罗人才。”老人击掌呼应。

孝公不禁兴奋地对景监道:“景监,回国府即刻拟定一道求贤令,向列国广为散发,大国小国,一个不漏!”景监兴奋应道:“是,臣即刻就办。”

百里老人微笑着:“我将带公求贤令一道,去山东为秦国谋一大才。”

玄奇急切道:“大父,谁也?”

老人神秘一笑:“谁也?我亦不知。”玄奇向爷爷做一个鬼脸,众人不禁笑了起来。

看看暮色将至,秦孝公站起来吩咐抬进礼盒。百里老人正色摆手道:“我观国君非是俗人,秦国目下正在艰难处,此等物事当用于可用之处,老夫岂能受国难之礼?”说得孝公无言以对,只有深深一躬:“大恩不言谢,嬴渠梁当对百里氏永志不忘。天色已晚,渠梁告辞,明日便将求贤令送来。”

百里老人送孝公一行到院中,寒风卷着雪末打来,孝公坚持不让老人送行。老人便殷殷道别,嘱咐玄奇代为送行。

直走到门口,玄奇都没有说一句话。孝公已经踏出了门槛,却又像钉在那里一样默默沉思,猛然回身对玄奇拱手道:“小妹,我观你游历多于居家,谋面颇难。嬴渠梁欲送小妹一物,以作思念,不知小妹肯接纳否?”刹那之间,玄奇明亮的目光直视孝公,孝公真挚的目光坦然相对。两双对视的目光在询问,在回答,在碰撞,在融和,在寒冷的冬日暮色中化成了熊熊的火焰。良久,玄奇默默地伸出双手,脸上飞出一片红晕。孝公从怀中取出一支几近尺长的铜鞘短剑,双手捧到玄奇的掌中。短短剑身带着孝公身上的温热,玄奇双手不禁一抖,眼中闪出晶莹的泪光。孝公专注地看了玄奇一眼,转身大步而去。走了几步,玄奇却默默地赶了上来。孝公回头,玄奇从腰间解下自己所佩的一尺剑,双手捧到孝公面前,双眼中射出炽热的光芒。孝公缓慢艰难地平伸双手,紧紧抿着的嘴唇簌簌抖动,双眼坚定地融会着玄奇的目光。玄奇将短剑缓缓捧到孝公掌中,双眼朦胧脸颊一片绯红。

夜色降临,寒风料峭,雪光映衬出两个久久伫立的身影。

“不移,不易,不离,不弃。”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浑厚的誓言与深情的吟诵,在洁白的天地间抖动着燃烧着。

四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变身

银装素裹的原野上,栎阳城迎来了冬日大雪后初晴的阳光。

栎阳的庶民百姓们终于有了一片难得的欢畅。原本人人准备上阵杀敌的大血战,擦肩而过了。一场大雪深深覆盖了久旱干涸的麦田,又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大熟之年就在眼前。两个多月的满城叮当结束后,老秦人的子弟们都换上了锋利的新矛新剑。上苍似乎又开始念及秦国了,否则,这些急难大险怎么就憋着气过去了?国人们对雪后初晴的阳光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兴奋与新鲜。官府未及号令,人人走出家门,手执扫把锹耒扫雪清道。街巷中堆满了头戴斗笠红鼻子蓝眼睛的雪人,引得孩童们绕着雪人唱啊跳啊地打雪仗。最显眼的是扫雪者在栎阳城东门口堆砌的两个巨大雪人,高约三丈,手执长矛,威风凛凛若天神一般。雪人筑起,引来城门口一片“老秦万岁”的狂热欢呼。

这时,城门守军头目高喊:“行人闪开,快马特使出城!”欢呼的人群哗然闪开之际,一骑黑色快马箭一般飞出城门,越过吊桥。“一骑!”“又一骑!”“还有一骑!”“不对,还有!”人们惊讶地发现,三十余骑快马特使,竟在半个时辰内络绎不绝地飞出了东门。一片忧色,顿时浮上栎阳国人欢快未消的面容。多少年了,老秦人对打仗很熟悉,但也很敏感,他们看到这非同寻常的如飞快马,立即意识到危险又在迫近他们,聚拢一片的人们开始默默疏散。

这时,守军头目又一次高喊:“国府大令到——”人们看见栎阳令子岸带着三名文吏大步赳赳而来。“又要招募壮士、征收粮草了,快看看如何分派?”人群中有人急切低声地对一个穿长衫的识字者嚷嚷。长衫识字者冷冷道:“再征,就只有人肉了。”嚷嚷者嘘了一声:“别胡说,快看。” eIvVTkOUgbKHNe0HIFL94svgt7M0JP5M9ZdxVuyBZHyvCUMAdAPkhj/AUFn4qX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