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闻有唼喋之声的琴鱼茶

从芜湖开车南去泾县琴溪,两个小时就到了,可以在那里漂流,看竹海,吃农家乐的饭菜,买很好的茶叶。琴溪里产的一种小鱼,便叫琴鱼。上过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栏目的琴鱼,虽只有小指头粗细,名气却够大,自古以来,一直与宣纸并称为“泾县二绝”。泾县位于黄山东北,峰峦如黛,林木深秀,每一条溪水都清澈透明,琴溪的水尤其轻盈浅碧,灵水出灵鱼。琴鱼虽为鱼,却从不作盘中佳肴,而以饮茶精品享有盛名。

茶与俗事游离,茶荡涤杂尘,茶拒腥荤之物……茶清,鱼腥,这两样东西怎会搅到一起?外地人肯定摸不着头脑。但琴鱼的确是当茶泡饮的,可以单独泡,也可以同极品绿茶“涌溪火青”一起冲入沸水中。随着沸水的冲入,杯中会腾起一团绿雾,晃一晃杯,绿雾散去,清澈的茶汤中,琴鱼们齐刷刷头朝上,尾朝下,嘴微张,眼圆睁,背鳍徐立,尾翼轻摇,随茶汤漾动,似在杯中游,精灵一样,甚至如闻有喋唼之声,堪称奇观。啜饮一口这样的茶汤,压舌下稍稍含漱,只觉得一股醇和清香四散溢开,一点也没有鱼的腥腻味……如此啜饮,有情有味,妙趣盎然,确非一般品茶可比拟。喝完茶后,再慢慢咀嚼泡开的鱼干,清甘咸鲜,茶香浓郁,味道饱满新奇。

琴溪,又称琴高河。溯着琴高河,可以进入幽远的历史传说:宽袍大袖的晋代名士琴高曾隐居于此炼丹修仙,饱吸日月精华和天地灵气的那些丹渣弃入溪中,就化成一条条小鱼。后人为了纪念他,遂将一座临流峭壁、绿树葱郁的石峰取名“琴高台”。琴高台旁近有一隐雨岩,岩下有丹洞,深不可测。据说每至夜深人静之时,便可听到悠悠琴声随着淙淙水流传来,这便是琴高在抚琴,无数指头长的小鱼便随着动人琴音,自琴高台下丹洞旁近岩隙中源源而出。

琴鱼形状十分奇特,身不满寸,却是虎头凤尾,龙鳍蛇腹,重唇四腮,眼如菜籽,鳞呈银白,很是像缩微版的清道夫鱼和超缩微的四腮鲈鱼。运气好时,站在清净的溪水边能觅到琴鱼的身影。它吃东西时,嘴两旁的稀疏的“龙须”时不时滑稽地抖动着,令人忍俊不禁。这些小东西也怪,一样绿树葱郁的清溪流水,它们却只衍生于琴高台上下数里路一段水域。每年清明前后,琴鱼长肥并浮上水面嬉戏,于是当地人便会准时捕捞。以特制的三角密网,从深涧中一点一点耐心地往前划拨,赶鱼入网。如果此时你来到琴溪桥镇,就会看到一片繁忙景象,只见琴溪桥两岸的村民持竹篓的、操篾篮的、张三角网的,更有挥锨筑坝的,在琴溪滩头张捕。有那七八岁的小孩子,也会在浅滩上筑一条小坝,拦住水流,再在坝下掏出一条小沟,在沟中张开一张细密的网,坐待琴鱼落网。

捕获的琴鱼,除去内脏,投入佐以茴香、桂皮、茶汁、食糖的盐开水中炝熟,捞出铺于竹器上晾干,再用炭火烘焙,精制成状如炒青绿茶的深黑的琴鱼干,藏于特制的锡罐中,可长贮,不会变形和走味。平时沏茶时舍不得多放,逢年过节,则可作为杯中佳茗招待上门的尊贵客人。当年,北宋诗人梅尧臣曾写下不少诗赞美家乡的琴鱼,他在一首《宣州杂咏》诗中咏道:“古有琴高者,骑鱼上碧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边。”而在另一首诗中则说:“大鱼人骑上天去,留得小鱼来按觞。”意思是仙人琴高骑着大鲤鱼上天去了,留下这些旷世奇才的小鱼在人间弹奏着琴音……同朝的欧阳修知道了梅家有这种奇妙的茶鱼,忙不迭地奉上《和梅公议琴鱼》:“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溪鳞佳味自可爱,何必虚名务好奇。”这位大官人深知此鱼好吃,便劝说梅诗人不必去浪得虚名,有美味雅逸的琴鱼相伴就够了。

因为味道十分鲜美,琴鱼远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独为皇家享用,当地百姓岁岁都要捞制琴鱼送入官府,于是,琴鱼茶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直到今天,产量仍是无法突破,最高年成也就在二三百公斤左右,市场上非轻易能见到。能品到琴鱼茶,当是一件幸事。近年来,每至春草萌绿的阳春三月,琴溪河东岸便红裳飞衣,游客如云,路一侧停满了车,许多人扛着“长枪短炮”纷纷跑来围观捕琴鱼,看制作琴鱼茶。

早些年,泾县的朋友送我的琴鱼茶,都是装在做成工艺品的竹筒里,现在市场上又多了一种元宝竹篮的精美包装,提柄是一对竹根做成,很是精巧养眼。但地头熟络的人,仍是喜欢直接钻到村民家中淘货。主人给你双手捧出的琴鱼干,色泽明洁,不焦不黯,放在嘴里一嚼,脆中带绵,满口淡淡幽香,隽永而悠长。倘若能把话谈得深入了,主人就将干鱼冲入玻璃杯中让你品尝……琴鱼“死而复生”,摇尾游弋,如在戏水,口微张,有一种似笑非笑的嫣然。 HvsRnY1zBEV7MwBj3pgru+Zjf8DrK1OnsE6pejZ5c7SZLGTM92m3ZdUX1688xD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