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慎微慎独,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廉洁从业一定要慎独慎微,注重细节,根除贪婪的欲望,非分的想法,筑牢思想防线。“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只有从思想上开始,加强自身修养,根除内心的贪念,植入严格自律的廉洁思想,才能巩固廉洁操守,永保清廉本色。

1、不贪为宝,根除内心的贪欲

古人云:“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意思是说,天下最大的福气是没有贪欲,最大的灾祸是贪心不足。很多人因贪吃大亏,很多人因贪伸出罪恶的双手行贿受贿。所以,戒贪成了廉洁从业的首要工作。

乐喜,字子罕,春秋时期宋国人,出身贵族,公元前564年开始执掌国政。有一次,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

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子罕“以不贪为宝”的美德,成为历史上的佳话,为历代所褒扬。

子罕,一个春秋时期的官吏,深深知道“廉”与“贪”的利害关系,能自觉地“以不贪为宝”,面对他人行贿时,既没有声色俱厉的呵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更没有义正辞严的谴责,在看似平常的几句话中,我们听出了其中蕴含的千钧分量,看出了子罕清明廉洁的人格魅力。人在社会上生活,千万不要有非分之想,千万不要做非分之事,千万不要拿非分之得。从他人身上得到的非分恩惠,总有一天要还给他人。从社会得到的非分财富,总有一天要还给社会。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廉洁自律,主动消灭自身的贪婪欲望,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只有根除心里的贪恋,才能植入廉洁的思想。

刘铁男,曾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等职务。2013年5月14日,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并被免去领导职务;8月8日,被开除党籍和公职。2014年9月24日,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刘铁男受贿一案。

刘铁男1954年10月出生于北京,祖籍山西祁县。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历任原材料局主任科员、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处长、处长、机关党委助理等职务,后担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经济参赞,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经济预测司司长,产业发展司司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2013年3月—5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2012年12月6日上午,《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微博)在微博向中纪委实名举报现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学历造假,巨额骗贷,对他人恐吓威胁等问题。2013年8月8日,中共中央纪委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刘铁男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经查,刘铁男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本人及其亲属收受巨额钱物;违规为其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收受礼金礼品;道德败坏。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刘铁男开除党籍处分;经监察部报国务院批准,决定给予其行政开除处分;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014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涉嫌受贿犯罪一案,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后,经依法指定管辖,已由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检察院向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在廉洁从业中,我们一定要守住欲望闸门,否则就会一脚踩进欲海深渊,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古代有这样一副对联:“自古廉洁奉公,流芳百世;从来贪赃枉法,遗臭万年。”很显然,这副对联告诉我们,只有清正廉洁的人,才能流芳百世;而贪欲纵横,只有遗臭万年。廉,是一切事业的根本;贪,是一切祸害的根源。一个人的贪欲之口一旦打开,他就不会满足于小打小闹,很难在诱惑面前止步。所以,我们要常弃贪欲之想,这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廉洁自律精神。

贪是魔鬼,会啃食你清廉的灵魂。一个人一旦产生了贪念,便会情不自禁,无法自已。“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块净土,从来未被尘世所污染,可是当贪欲闯进你的心灵,那块净土便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你可能试过抵抗,可是它的诱惑太大,让你最终缴械投降。在这之后,这个魔鬼住进了你的心,并且控制了你全部的思想。贪是漩涡,会把你卷进无尽的深渊。因为贪恋它的“美丽”,你离他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直到它把你卷入进去。它给了你很多前所未有的满足,把你举得高高的让你习惯俯视,可是你却不曾察觉,你越来越接近漩涡中心,就要沉入海底。

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有一个世人皆知的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个渔夫救了一条小金鱼,小金鱼为了报答渔夫的救命之恩,答应要满足渔夫的三个愿望。住在小窝棚的渔夫的妻子听说后,一而再再而三逼着渔夫向小金鱼索要,从大房子到宫殿到女皇,甚至要小金鱼来伺候她,欲望一个比一个强烈,连满足她那么多愿望的小金鱼也要被奴役,小金鱼当然不干,最后,渔夫的妻子又回到了那个可怜的小窝棚里。

渔夫贪得无厌的妻子正是当今很多贪官的真实写照,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尽情追逐不义之财,最后葬送了自己和全家的幸福。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切不可为了一时的享受,而迷失了方向,失去了人生最为宝贵的东西。我们应时时想起“以不贪为宝”这一古训,把萌发的贪念收回去,把伸出来的手缩回去,树立“以廉为美,以贪为耻”的人生态度,行为端方,襟怀坦荡,为人正直,处事公平,真正做到不贪、不受、不污。

2、廉洁的关键在于自律

自律乃廉洁的沃土。伟大的不是领导别人,而是管理自己。廉洁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自律的人都善于反省自己。也正因为善于反省,知道自己有诸多不足,所以人们将更加自律。如果我们面对诱惑能够保持本心,持正守廉,不贪不污;不管有人无人,不管有监督无监督,都能严格自律,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就能保持廉洁的品德。不管你在这个社会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切不可忘记做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尤其是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以后,尤其是在这个提倡廉洁的时代。

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公差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蜡烛亮吗?

后来才知道,那封信里有一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看。不过是借用公家一点烛光看完半封家书,可就是这么点儿私人的事儿,这位州官也不愿意占。在许多人看来,这位州官的行为可能还有些“迂腐”,别说是用官烛看半封信,就是看一封信、多封信,也不会有人去计较。因为用根蜡烛不过是件再小不过的事了,可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州官却看得很重。这个故事很小,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廉洁自律的大道理。

廉洁从业就应当有州官这样的廉洁自律的心态和行为,坚持慎微慎独。慎微慎独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态度,是言行一致的保证,表里如一的基础,是从思想上,从根本上保障廉洁自律的方式。慎微就是要“常修为政之德,不以善小而不为;常思贪欲之害,不以恶小而为之;常怀律己之心,不因功高而忘形”,严把“小节”关,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在别人听不到、看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只有严格自律,坚持慎微慎独,才能保持洁身自好。

孔繁森生前是西藏阿里地区的党委书记。他的家远在山东聊城,但是他坚决服从党的安排,两次赴藏工作,历时将近十年,为西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赴藏前,他就请人写过“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已,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进藏后,他又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迈誓言。孔繁森最后倒在了赴新疆考察的路上,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实现了他的豪迈誓言,实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两次进藏工作时,孔繁森处在上有高堂老母,下有病妻弱子的两难选择之中。正因为有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已,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想法,他自觉地在“忠孝”难以两全的选择面前,毅然舍“小家”而尽忠于国家和人民。当他第二次进藏期满即将调回山东时,又一次服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去了条件极为艰苦的阿里。直到他殉职前七天发出的最后一封信,还再一次表达了“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的决心。

1994年初,阿里遭受了50年不遇的雪灾,几万牧民群众被大雪围困,大批牲畜死亡,抗灾救灾刻不容缓。这时,孔繁森爱人病重在拉萨,女儿打电话到阿里,恳求他急回拉萨。面对人民利益与家庭利益的矛盾冲突,作为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再次选择了前者,他毅然带领干部冒着漫天大雪奔赴抗灾救灾的第一线。他认为,为人民利益而工作而活着,人生才有意义。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可以舍弃一切,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为了藏族同胞的幸福,孔繁森无私地全身心地舍生忘死地投入了。在阿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孔繁森动情而激昂地说,群众祈求神灵,是把幸福寄托在来世上。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使群众今生今世过上幸福的生活。他还说:“阿里的贫穷,是我们的耻辱;率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就是这种使命感和荣辱观使孔繁森为改变阿里地区的贫困面貌而竭尽全力工作。为寻找发展经济的对策,在阿里工作的近两年中,孔繁森没休息过一个星期天。阿里地区的7个县、30个区,他全部到过,106个乡他去了98个,好多区、乡他都去了好几次,行程达7万公里。在孔繁森的带领下和努力下,阿里的厂拔地而起。孔繁森生命最后的10天,他还在新疆为阿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而奔波,办成了10件大事。就在他殉职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新疆拨通阿里的电话,询问阿里地区规划的修订情况。当他不幸逝世时,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的竟是他利用考察间隙写下的发展阿里地区经济的12条建议,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繁森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却从不利用职权搞特殊,谋取个人私利,廉洁奉公。1986年孔繁森担任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用车本来很方便,可元宵佳节,他却借来地板车推着年迈的老母亲上街观灯赏景。1991年,已是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新盖的专员住房本来有他的一套,他却让给了其他住房困难的同志,自己仍然住在简陋的房舍里。

在西藏,孔繁森吸烟只吸几毛钱的低档烟。有一次,孔繁森到阿里党校讲课,党校的同志在桌子上放了两盒红塔山香烟,孔繁森却批评道:“在阿里一斤羊毛四块八毛钱,一盒红塔山却二十元钱,吸一盒红塔山,四五斤羊毛就烧掉了!”1994年7月,孔繁森带领阿里的同志到北京跑项目,一连数日,他和同志们都在街头的小摊上吃面条,随行的同志觉得一个地委书记吃小摊不雅观,可孔繁森却郑重地说:“咱阿里太穷,想想咱们那里还不富裕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的下吗,我们是人民的干部,应该时刻想着人民群众啊!”

孔繁森同志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在他的遗物中还有数干元的各种发票,这些发票在他任职期间完全可以签字报销,然而他却严格地把握了公与私的界限,其中有一张5元钱的用车发票,就是孔繁森在担任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期间,因私事用车按每公里1元钱交纳的用车费。他自己的私人物件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外,再就是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还有仅剩下的8块6毛钱。谁会相信,这竟是一个地委书记的全部家当。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孔繁森以党和人民的要求严格规范约束自己,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一个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觉悟、品德、修养,不轻浮,不流俗。他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当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仍困难时,他心情沉重、难以入睡,他自我检查:“我们所做的,离中央的要求差之甚远,需要不断努力,千万不能满足现状。”他自责:“我等既为‘父母官’,不为民解忧,何以言公仆!”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着孔繁森一直扎实勤奋地工作,从不满足,从不懈慢。

孔繁森生活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不可避免地面对着一个如何拒腐防变的严肃问题。他警示和告诫自己,做到清正廉洁。他以正确的态度参加反腐败斗争工作的自查自纠活动,提出:“自查自纠中要自觉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掩盖问题,不避重就轻。领导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在自查自纠中要主动不要被动。要从思想深处欢迎群众和干部揭发批评。”

孔繁森在西藏工作很有成绩,但他不满足,时刻激励和鞭策自己“要下决心为西藏人民做点贡献”。他经常说:“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廉洁自律,拒腐蚀,永不沾,应该像高山雪莲一样高洁!”

孔繁森以高山雪莲的高洁自励,他的一生亦高雪莲一样清白、圣洁。可谓我们廉洁自律的榜样。廉洁自律是一种信仰、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它会让你发觉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乐、淡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古语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则言实,心正则行端,心正则明理,心正则廉明。我们廉洁从业就要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要把心态摆正,廉洁自律,自我控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这种自律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觉自愿,自动自发的。

3、大腐败往往从贪小便宜开始

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自微而生,祸是微而成”。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我们在廉洁从业中要管好自己,不可贪小便宜。也许每一个人潜意识里都有占小便宜的心理,但是小便宜可不是那么好贪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今天占一点,明天捞一点,后天贪一点,最后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走向了犯罪,到头来吃大亏的还是自己。

唐代德宗时德宰相陆贽,为官清廉,不贿,不贪,陆贽认为,贪图小利的人,必然吃大亏。如果贪的“口子”一打开,由小及大,犹如用刀子破竹一样,初节一破,其他的节数也就破了。对于陆贽的观点,明代的哲学家王廷相十分赞同。有一年,他出任督察院的长官,接见下属御史们时,讲了这样一件小事:昨日,他进城遇雨。刚开始,走在前面的轿夫小心翼翼的挑好道走,因为轿夫穿着一双新鞋。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脏了,这下可好,他便不再顾及新鞋,不管路面赃与不脏,都踩下去,结果把鞋子完全弄脏。

王廷相讲完故事感叹道:“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王廷相讲这件小事是什么意思呢?他是以事喻理,委婉告诫新任下属,凡事要慎初。新任御史也听出弦外之音,连称“终生不敢忘”。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王廷相对下属“慎初”的告诫,无论从实际上还是从内容和技巧上,都极为高明。

王廷相的感叹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慎初”的旁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虽是俗语,却饱含着丰富的劝诫警示之义,道出了慎初的必要。在工作中,小贿不拒,定成巨贪。有人对贪腐分子的经历做过总结,发现这些人无不是从“小”开始,破禁之初,金额都很小,小的容易让人忽视,也就是接受一次普通饭局的邀请,或者收受一点小礼品,又或者以权谋取一点小私利,无人发现,他们的胆子也越来越大,最后一步一步滑进泥潭和犯罪深渊。

清代康熙年间,北京城里延寿寺街上廉记书铺的店堂里,一个书生模样的青年站在离账台不远的书架边看书。这时,账台前—位少年正在购买一本《吕氏春秋》。付书款时,有一枚铜钱掉地滚到这个青年的脚边,青年斜睨眼睛扫了一下周围,就挪动右脚,把铜钱踩在脚底。不一会儿,那少年付完钱离开,这个青年就俯下身去拾起脚底下的这枚铜钱。凑巧,这个青年踩钱、取钱的一幕,被店堂里边坐在凳上的一位老翁看见了。他见此情景,盯着这个青年看了很久,然后站起身来走到青年面前,同青年攀谈,知道他叫范晓杰,还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听后,老翁冷冷地一笑就告辞离开了。

不久,范晓杰到吏部应考合格,被选派到江苏常熟县去任县尉官职。范晓杰高兴极了,便水陆兼程南下上任。到了南京的第二天,他先去常熟县的上级衙门江宁府投帖报到,请求拜见上司。当时,江苏巡抚大人汤斌就在江宁府衙,他收了范晓杰的名帖,没有接见。范晓杰只得回驿馆住下。可是在接下来的10天,范晓杰一直没有得到上司的接见。

第11天,范晓杰耐着性子又去,威严的府衙护卫官向他传达巡抚大人的命令:“范晓杰不必去常熟县上任了,你已被革职了。”

“为什么?我犯了什么罪?”范晓杰莫名其妙,便迫不及待地问。

“贪钱!”护卫官从容地回答。

“啊?”范晓杰大吃一惊,“我还没有到任,怎么会有贪污的赃证,一定是巡抚大人弄错了。”于是,他急忙请求要当面向巡抚大人陈述,澄清事实。

护卫官进去禀报后,又出来传达巡抚大人的话:“范晓杰,你不记,得延寿寺街上书铺中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一枚铜钱如命,如果当上地方官,以后能不绞尽脑汁贪污,成为一名戴乌纱帽的强盗吗?请你马上解下官印离开这里,不要使百姓受苦了。”

范晓杰这才想起以前在廉记书铺里遇到的老翁,原来他正是清正廉明、嫉恶如仇的巡抚大人汤斌。

就因为贪恋一枚铜钱,范晓杰的十载寒窗成了一场空。古语说,“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所以“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小贪心往往就是大腐败的开始,所有腐败都是从小打小闹开始。无数事实说明,一个在小节、小事上过不了关的人,也很难在大节上过得硬。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不贪小便宜。我们要明白很多贪污腐败都是从贪小便宜开始的。比如很多人往往错误地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收一点拿一点、捞一点占一点、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乐一点,是人之常情。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犯点小错误,得点小实惠,是“无伤大雅”的。正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有些人渐渐放松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在权力、地位、金钱、美色、车子、房子等诱惑下,经不起考验,头脑发昏,意志薄弱,立场不稳,底线丧失,最后走向了犯罪。

前不久,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检察院接到一份举报,说某医院图书馆存在购书拿回扣的现象。购几本书,拿一点回扣,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顺着这条线索一查,竟然牵出101个受贿人,涉及全省50多个单位,涉案金额达2000多万元。这个结果,把办案人员吓了一跳,也让读者目瞪口呆。一条线索,一家书店,就查出101个商业受贿人。据业内人士反映,购书拿回扣在很多地方已成“惯例”。于是就不能不担心,如果全国书店每家都隐藏着“101个受贿人”,那将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受贿大军”?何况这仅是在图书发行领域?

南京这个案件的案情非常简单:一家书店,近几年来一直给前来购书的单位回扣,一般按图书标价的15%计算,而且拿回扣不用签字。碰上较大客户,除了15%的“明扣”外,还有1%到8%的“暗扣”。比如购进10万元的教材,“明扣”和“暗扣”加在一起,就能拿2万多元。至于回扣的去向,少数进了单位的小金库,多数则装入了个人腰包。比起那些日进万金的大贪官来,这些人均拿个两三万元回扣的贿赂,只能算是小腐败。但“一条线索牵出101个受贿人”像一个信号,提醒我们不可小视小腐败。

腐败没有大小之分,贪欲也没有大小之分,越是小事越要守住自己的原则和操守。因此不要认为喝点小酒,打点小牌,洗个小澡,钓点小鱼,贪点小利都无关紧要,我们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更要在日常小事和细节问题上安于清贫,耐得清苦,洁身自好,严防自己不经意间的小贪心。

4、防微杜渐,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廉洁,必须从防微杜渐做起,这是万分重要的。防微杜渐是一个人廉洁品德的反映,也是廉洁作风的一面镜子。西游取经的孙悟空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路上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慧眼识妖魔,化险为夷,帮助唐僧终成正果。我们廉洁从业也要炼就一双预防腐败的“火眼金睛”,将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

《淮南子》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鱼。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有献上了一条鱼。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那不就没有鱼吃了。如今我拒绝这条鱼,保住了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公仪休拒鱼事情虽然小,可是道理很大!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腐败分子,其走向腐化堕落大多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开始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都是至理名言,我们一定要牢记防微杜渐,从小事开始,抵制诱惑,不贪心,不越轨,守得住自己的“小节”,才能保得住自己的“大节”。

在廉洁从业中,有些人往往会从小事上放松自己,总是自己为自己开脱,觉得一点小事不足以撼动自己坚如磐石的廉洁之心。然而,所有的巨贪腐败分子无不是从小小的伸手开始,有小就有大,有一就会有二,而自己也便逐步陷入了贪欲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因此,我们不要从小事上放松自己,要用严格的自律精神战胜诱惑,才能永葆廉洁。

2006年6月的一天,华益慰这位一生救助过数千位病人的外科医生从昏迷中醒来,颤巍巍地抬起右手,仿佛再一次举起手术刀……老伴张燕容明白,这次他的刀锋所向,是藏在自己灵魂深处的那块心病——一个退了9年没退掉的“红包”。

“那位扔下红包就跑的患者找到了,钱也退了。”张燕容附在他耳边轻轻地说。

华益慰笑了。清癯的脸上,露出净水沐浴后的快乐。

华益慰是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医术精湛,有“华一刀”的美誉。慕名找他看病的人,按照当下流行的“规矩”,在上手术台前一定要送个“红包”心里才踏实。

9年前,张秋海的老伴患小肠癌,华益慰三次为她做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临出院时,张秋海将1000元钱放在华益慰的办公桌上,转身出门,华益慰追之不及。以后华益慰找过张秋海几次,都没找到,华益慰便以张秋海的名字,将钱存进了银行,这张存折在华益慰的办公室一放就是9年。

华益慰的老伴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张秋海。张秋海听到华主任病危的消息,禁不住失声痛哭。他说:“我要把这个存折交给组织,让它成为教育医护人员的一个教材。”

华益慰医德高尚,“一辈子没做过一件对不起病人的事”,从医56年,没收过病人一个“红包”。他说:“廉洁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1992年9月,王宏敏患胃癌住进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朋友和病友都告诉她,这个科的主任华益慰,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医德也好,请他做手术肯定错不了。一天早上,华益慰来到她病床前,她便恳求其一定要为她亲自主刀。华益慰当时就微笑着答应了。王宏敏想:人家虽然答应了,但这么一个大主任、大专家能为咱做手术,怎么着也得表示表示。于是,她就向病友打听,应该送多少钱为好。谁知一连问了几个人,都说华主任是从来不收礼的。术前怕病人不放心,他收下,术后一定会退回来。王宏敏只好作罢。现在的王宏敏,面色红润,身体健壮,谁都不相信她是一个胃被切掉五分之四的癌症患者。王宏敏说,我虽然不幸得了癌症,但遇到华主任这样的好大夫,三生有幸!

清正廉洁是我们的本性,遵纪守法、反腐倡廉是我们的工作。为了做好廉洁工作,我们必须提高廉洁认识,将“廉洁”两字牢记于心,严格自律。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做事情的“习惯”,根据“习惯”做事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当相同的“小”腐败犯了不止一次之后就习以为常了。每每在看到别人出现腐败问题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其实也存在那样的问题,但只要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总会抱有一份饶幸思想,以为错一两次没关系,结果便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小”腐败,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结果会怎样呢?可想而知。对于我们来说,廉洁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约束自己,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东西再好也不拿。做到了不该看的绝不看,不该拿的绝不拿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保证了廉洁。

5、培养健康情趣,防范不良嗜好

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是充实人生、发展事业的良方。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廉洁从业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生活情趣是高雅、高洁、高尚,还是庸俗、低俗、媚俗,往往折射出其灵魂的本真,也决定其崇尚与追求。党中央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之一就有“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构成了他的生活情趣。这种兴趣和爱好,常常通过某种玩赏、消遣等活动表现出来。情趣虽然是一个人外在的行为表现,反映的却是其对人生、对事业、对生活的态度,是道德品行和思想修养的直接体现,它是检验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对普通百姓来讲,生活情趣即便“俗”一些,只要不至于玩物丧志,是无可责备的。但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意义就不同了。他们的生活情趣高尚还是低俗,自身的各种行为举止时时刻刻影响着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取向。

比如随着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秦玉海落马,其爱好摄影的“雅好”也遭曝光。“数十万元器材由商人提供”“北京上海南京地铁将撤下其摄影作品”等消息,都成了公众谈资和舆论焦点。官员也是人,也可以有爱好,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官员的“艺术造诣”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好,只是因为身份原因被抬到了那种“高度”,而且其爱好已经与权力地位紧密相连,有的甚至开始以此谋利。这就是腐败了。

浙江省临海市的周华清偶然从山上采来一株野兰花。兰花的高洁和清香让他爱不释手。从此,他踏上了“爱兰之旅”。闲暇之余,周华清常常上山寻找兰花,每有收获都喜不自胜。那时,养兰花对他来说,还纯粹只是一种爱好。后来,周华清仕途无阻,从镇长、镇党委书记,升到了临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临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的职位。随着官位的升迁、角色的转变,周华清养兰花的爱好也日渐疯狂。他时常花大价钱购买一些珍稀的兰花品种,并建了专门的花房用于种养兰花。一些所谓的“兰友”便投其所好,动辄花费数万元赠送给他各种名贵的兰花。在个人爱好异化为金钱与权力的象征后,周华清便再也无法抵抗“兰花炮弹”诱惑,最终被击中落马,让“兰花局长”的雅号成为犯罪的铁证。

爱好兰花,不能不说是一种雅好。然而,雅好一旦变疯狂,人就常常会走上玩物丧志的道路。赏花之人最终丧失了高洁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原则,沉沦其中,迷失人生坐标,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周华清的悲剧值得我们警惕。健康高雅的兴趣和爱好无疑是有益于身心和工作的,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体现出个人品格。但如果突破了正常的界限,成为不良嗜好就会陷入欲望的陷阱,难以自拔。所以,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也需要严格自律,谨慎对待。

2012年9月11日,姚琪站在嘉兴秀洲法院被告人席上。出事前,他是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尽管职位不高,但他非常喜欢名表,这也是他的一个特殊爱好。在被指控的受贿物品中,姚琪有3块价值不菲的名表。

对于姚琪的奢侈品喜好,熟悉他的朋友才能看出端倪。姚琪平常都是穿一件不起眼的黑色西装,不过举手投足之间,他总是有意无疑地炫耀右手手腕上戴着的一只金表。姚琪落马就与这只藏在袖子里的金表有着密切关系。而姚琪第一次“恋上”名表,是因为他一位经商的张性朋友。

两人之所以热乎,是因为姚琪手中掌握着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了得到好处,张某先后12次给姚琪送去现金。后来张某又给姚琪献上了新的礼品:一只价值38400港元的欧米茄手表。姚琪眼前一亮,心花怒放地收下了。听说姚琪对表有兴趣,嘉兴某车业公司负责人吴某也识趣地送上一对价值8万多元的男女对表。

公诉机关起诉指控,被告人姚琪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在分管相关工作或全面负责工作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在1998年至2012年期间,先后多达80余次非法收受20余名相关企业或工程项目人员人民币、港币、美元、日元、代价券、手表等财物。

在庭审的最后,姚琪忏悔道:“今天我在这里接受法律的审判,确实心里比较沉重,比较沮丧和悔恨。因为我知道在今天这个庭上,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在岗位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我也知道,在廉洁上出了问题,功过不能相抵。在这里我深感遗憾,对不起党组织对我的培养,和领导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对不起我的家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也有好坏之分,好的兴趣爱好可以培养人良好的行为举止和心志修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使生活更有情趣。有些人却因为兴趣和爱好养成了不好的嗜好,久而久之腐蚀了内心。可见,高雅的情趣爱好,可以陶冶性情,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低俗的情趣爱好往往是党员干部腐败的突破口和滋生土壤。如果我们在生活情趣上不检点、不健康,沉溺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之中,流连于低俗甚至色情场所,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因此,在廉洁从业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和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把住情趣爱好的底线,不能任“爱好”膨胀,变成“恶好”和贪欲,成为个人的软肋,更不能以情趣爱好为名,行贪污腐败之实。

6、自省自察,把腐败挡在身外

廉洁从业需要自己能够自省自察。自省自察,就是对自己的自我反省、反思和检查。自省自察的目的就是要让人认识自己的“短板”,克服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修养。惟有反省才能进步,一个人不管失去多少,只要还能够自我反省,就没有完全失败。自省自察不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更不是对别人的委曲求全。它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在自省自察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找出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取得进步,还能通过对别人的深入认识和理解,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这样会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在廉洁从业中,我们管好自己就是用道德规范衡量自己,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让腐朽思想退避三舍。只有善于和敢于自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自重、自警、自励,才能真正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因此,自省自察是提高个人修养,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手段,是引领我们每个人走向廉洁的内驱力。真正的防腐倡廉不是说给别人听的,也不是要求别人如何做,而是要求每个人都能躬身自省,从自己做起,自省自察、自重自警、自责自励,经常审理自己的思想,检查自己的动机,反省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工作,检查一下自己灵魂深处,有没有贪财、好色、追求名利的私欲,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有没有违规、出格的言行,要“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进而复苏自己的良知,净化自己的心灵,在金钱物欲面前不乱分寸,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在歪风邪气面前站得住脚跟,经得起考验,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每天都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从事工作、出现在众人面前。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子一生,主要在齐国的政治舞台上度过,他忠君而不保守,机智灵活而不固执呆板,遵礼尚贤而又节俭爱民。晏子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他要求下属经常给自己提意见,以便于他改进和完善自己。

晏子手下有一位名叫高缭的,为官三年,从没做过什么错事。可是有一天,晏子却把高缭给免职了。晏子左右的人感到奇怪,觉得晏子这样做未免不合情理,于是,他们劝阻晏子。有的说:“高缭侍奉先生三年,对先生向来都是言听计从,并没出过什么差错呀。”有的说:“按常理,高缭做满三年,又没有过错,先生理当给他一定的爵位才是,怎么反而把他辞掉呢?这好像说不过去吧!”

晏子说:“我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料,必须用规矩来定方圆,要用斧子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造就成一件好的器具。我手下的人,就应像这些规、矩、斧子、刨子,帮我去掉那些不好的地方,以利于我更好地帮齐王治国。可是高缭和我一起共事已经整整三年了,对于我的缺点、过错,从来没提出过任何批评意见,也没作过任何纠正。我并非圣贤,平时工作中难免有失误,可是高缭只是一味顺从我、称赞我,这对我更好地为国家效力又有什么好处呢?非但没有,反而有害。所以我决定辞退高缭,原因就正是你们所说的‘高缭无过’。”

不自省自察,谈不上修身。“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一句名言,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孔子对自省的精辟阐释。从古至今,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注意随时省察自己的内心,以是克非,从而不断取得进步。不管工作怎样忙,我们都要抽出点时间把自己做过的事认真地检讨一番,看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以便少犯错误或不犯严重错误。我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在浮躁的社会里,在金钱至上的观念下,这种自省自察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是一生需要坚持的。如果真能做到“一日三省”,何愁腐败防不住、清白保不住呢? BCcMldK0OF06avD1W1171798me38QWDpYbxtlQyRk3hDvagub7Tx58vfP0BKZqS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