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狡兔三窟——绝境生存的后路

狡兔三窟是绝境生存的绝高后路,功在千日,用在一时,得意之处,自然哪儿都是自己的家,不过狡兔三窟切忌: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狡兔三窟话冯谖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这是齐人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时说的一段话。《史记·孟尝君列传》和《东周列国志》,虽然没有重提“狡兔三窟”一语,但却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事情的全过程。

冯谖原来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光棍汉,除了一把随身宝剑之外,几乎一无所有。他投身到孟尝君的门下,由于无法表明有“特殊才能”,开始被列入最低等的门客之列。冯谖不服便以剑当琴,屡次弹着剑唱着歌发牢骚。孟尝君倒也能体谅迁就他,竟把他从下等客升到中等客,又从中等客升为上等客。冯谖受到器重,就准备伺机报效孟尝君。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封地薛城去收债。冯谖到了薛城,不但没有催逼百姓交钱纳粮,反而打着孟尝君的旗号,将百姓的债券一把火烧个精光,冯谖空着两手向孟尝君交差,言称为之收回了最缺少的“德”。孟尝君碍于面子,口里说谢谢,可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一年以后,齐闵王听信谗言,免去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身陷绝境的孟尝君垂头丧气地回到薛城,没想到,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跪在路旁欢迎他,口口声声称孟尝君为大恩人。孟尝君这才颇有感触地对冯谖说,先生为我收的德,我今天总算是体会到了。这时,冯谖说出了本文开头那段“狡兔三窟”的话,并表示要再去为孟尝君凿两个“窝”。

冯谖驾车西入咸阳见秦昭襄王,说齐、秦“雌雄之国也,势不两立为雄,雄者得天下矣”(见《史记》)。秦王问他有什么法子使秦为雄而不为雌。冯谖说,齐王之所以重天下者,是靠孟尝君之贤,今齐王惑于谗言,收其相印,如秦国能把孟尝君请来,齐地可得也。秦王大悦,遂遣车十乘,黄金百镒去迎孟尝君。冯谖先走一步,疾驰归齐,直接去见齐王,说秦王决定请孟尝君到秦国为相,齐国危险了。齐王将信将疑。遣人至边境等候,果然遇上了秦国的使者。齐王的人按齐王预先吩咐,复告孟尝君已复相位,并且又加封千户,秦国使者只好悻悻而归。经冯谖这么一周旋,出现了齐、秦两大国争相录用孟尝君的局面。冯谖这才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就处世关系而言,“狡兔三窟”是古代处世关系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其一,从冯谖初授孟尝君言:其看似无一技之长,被列为下等门客,其实,卓越的政治远见,强烈的“处世关系意识”及谋略手段,正是他的“无长之长”。他的处世意识及活动的特别之处,就是事先预谋,超前安排,这对于那些对处世关系只会“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人来讲,是一种警示。从一定意义上讲,冯谖正是孟尝君的高级处世关系人才,在当时孟尝君所处的特定条件下,充分显示了搞好内外部公共关系的重大作用。其二,洞察时局了解情况,凭借孟尝君在列国中已故有的知名度,利用齐、秦争雄、渴望人才归附的欲望,借彼之力以抬高孟尝君的身价,把“处世”与谋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三,在处世活动的各个环节上,策划周密施行巧妙,最终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

总的来讲,“狡兔三窟”的谋略体系,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在广义上的“狡兔三窟,谋士三策”,给予了人们更厚重的教益和启示,也可以说是我们对待现代处世关系,值得借鉴和深思的课题。

2、后路广阔:不要高官要田宅

前224年,秦国老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候。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求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

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行进到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按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恋恋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对,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作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怀疑我有二心吗?要知道这时的我是处于绝境之地。”

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当。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候。

王翦的儿子王责也是秦国将领,他率军先后攻下了魏国、燕国的辽东和齐国,被封为通武侯。他们父子两人都只要求财物,不求权力,秦始皇终于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宽容了他们的请求,并加以重用。

王翦是聪明的,他知道位高权重者,每每成为众矢之的,树大招风,爬得越高,跌下来就越惨,不是身败名裂,就是残废瘫痪。伴君如伴虎,老虎对你越好,也越是绝境之时,说不定成老虎之食。

既已卷入漩涡中,唯有自救的人才能得救,在这种境况下,自救是个永恒的主题。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上帝,善于弄潮的弄潮儿,知道如何在风口浪尖上搏击,而又不致被浪头卷走,既可进,又可退,游刃有余。

保全自己,不等于苟且偷安,苟且偷安之辈只知蝇营狗苟,得过且过。保全自己,是为了不被别人吃掉搞垮,能在角逐中保持有利地位,遇上风头,及时回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给自己留出一条后路。

所谓“明哲”,是对自己的处境、行为、目的有深刻的了解,对各种不测事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形势、人事的变化决定行为方式。虽然不以整人害人为目的,但在必要时,为了保全自己,应该毫不犹豫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以攻为守,避免被动。多为自己留下一手,以防不测之祸。

保全自己,还要忌讳贪。贪图不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地位、名誉、财物,必然招来是非争斗,平添多余的纠葛,使争斗更加激烈难分。倘若本身就是贪婪之徒,又另当别论。

3、勾引高宗圆旧梦,蓄发返宫成“昭仪”

武则天14岁入宫,被太宗封为女才人时,已在宫中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她从一个初涉世的少女也逐渐走上了成熟。不过这一时期。武则天既没为太宗生养子嗣,自己也没有得到升迁,总之,这一时期她并没有能得到太宗的宠遇。这种寂寞的深宫生活,使武则天慢慢体味到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来说,倒成了一种受用不尽的财富。然而,当她还未来得及为自己前途作打算的时候,就同其他未生养子女的宫人们一起被剃度落发,到了感业寺。感业寺也是她处绝境之时所躲难之窟。

原来唐太宗迷信图谶,一回他占卜算卦,得一图谶,图谶上说夺李唐天下者必是武氏。当时他身强力壮,便不以为意。现在他病入膏肓,便宁可信其真了。他躺在病榻上思来想去,离皇室最近的武姓人氏仅武则天一人。即使他不相信武则天能对大唐天下造成什么危害,也想借故除去,以绝后患。

一日,他把武则天召到榻前,对她说:

“朕病体日重一日,恐不久于人世了。朕撇手归西,撇下你一个人,实在放心不下。朕死之后,你打算怎么办呢?”

武则天听了,心头一震。她知道,自古以来就有皇帝驾崩,以宠妾殉葬的先例。皇上今日此言,岂不是让自己相随于地下?想到这里,她抬眼望了望唐太宗。那太宗久卧病榻,骨枯肉销,那眼睛现在却咄咄逼人地望着她,似乎在考察地对他的忠心和贞情。她赶快垂下眉眼,心里对自己说:我还年轻,宏图未展,抱负未施,怎能白白葬送自己?我得想法活下去!来日侍奉太子治,以图东山再起。

想到这里,她应声答道:

“陛下待我恩重如山,妾恨不能一死以替陛下!如果陛下恩准,妾愿自今日起削发为尼,长斋拜佛,日日为陛下的健康长寿祷告,以报陛下十余年错爱!”

唐太宗听了,心想也好,她离了皇宫,入了佛门,想来绝不再会有危李唐天下的,便挥了挥手,说:

“难得你一片忠贞,你这就去收拾收拾,进京城感业寺为尼,为朕祈禳吧!”

就这样,26岁的武则天离开了深宫,开始了她的青灯古佛为伴的尼姑生涯。然而,武则天却深信这样的日子不会很久,她把感业寺当成了蜇伏地。

她等待着,期望着。她相信终有一天已经即位的太子李治(唐高宗)一定会将她救出苦海。因为她与李治有一段剪不断的情缘。

太子李治自父皇病倒之后,受命暂领军国大事。因担心父皇病体,故日日进宫看视请安。日日进宫看父皇,便日日见到服侍父皇的武则天。

太子治正值青春年少,日日见到这样一位风华绝代的美貌女子,不禁萌发爱慕之情。武则天与李治是同龄人,她已经敏感地觉察到皇太子的眼神里有着青年人的赞美、懂憬与一种神秘的感情。这时她尘封已久的少女情窦启动了。她向皇太子送去一束秋波。她发现李治向她眨眨眼,飞回一束欣喜的光芒,她觉得自己的脸颊上飞来一片红晕。青年男女的眼神交汇在一起就会奇怪地撞击出爱情的火花。武则天是个精明之人,她明白未来的李氏天下是属于当朝皇太子的,自己还年轻,不能把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完全和老皇帝绑在一起,要想在后宫呆下去,只有倚靠太子治。李治当政之后,大唐国力并未衰退,百姓安乐,政局稳定,史称有贞观之风。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二十六日,是唐太宗的忌日。这天,李治趁国事之暇率侍从数人出了宫城,前往感业寺。他是到感业寺进香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看看久违了的武才人。

进香已毕,当武才人奉召来到李治面前的时候,李治不禁大吃一惊。他看到,武才人虽然娉娉婷婷,姿色不减当年,但满头墨染一样的乌丝不见了,眉宇间还隐藏着无限惆怅。她行礼过后,半晌无言,只是默默流泪。李治心软,往昔的旧情,今日的重逢,使他顿增对武才人的怜爱。他亲手为武才人拭去她脸上的泪水,安慰说:“朕未尝一日忘情,只因丧服未满,不便传召。今日到此,便是为了重续旧情。”

武才人感到一阵温暖,她情深意笃地向李治述说了别后的情景,倾诉了她的思念、痛苦和愁闷。她没有乞请皇上传召,但那感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高宗李治。他向武才人表示一定争取尽速降旨,召她返宫。武才人跪地谢恩,感激万岁圣明。

皇上要起驾了,宫人备辇置扇,侍卫清道开路,随着几声传呼,威武堂皇的一行离开了感业寺。武才人僵立在门口,望着圣驾远去。重逢的喜悦使她振奋,未卜的前途使她忐忑不安,遥望宫城,她思绪万千,不能自己。

感业寺的钟声响了,这使人心慌意乱的钟声啊!

高宗李治从感业寺归来之后,并没有马上召还武才人,原因是边境上又出现了紧张的局势。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进犯庭州,攻陷了金岭城和薄类县,高宗不得不放下其它细务,运筹对策,调兵点将。

秋七月,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宓何力被任命为弓月道行军总管,统率秦、成、岐、雍等州折冲府三万府兵和回纥部五万骑兵,前往征讨。

大军出发不久,又报郎州的白水蛮部兴兵反叛,进犯蛮州。高宗又派左领军将军赵孝祖带兵去郎州。

当然,凭着大唐的国力军威,西突厥、白水蛮,都是不足为虑的,大唐王朝有能力应付这个局势。但是,胆小而又软弱的唐高宗却放心不下。他担心西域从此将无安宁,先帝开通的商路将再度关闭。若是那样,大唐的基业不是要坏在他手里吗?这样怎对得起列祖列宗?他焦虑的是,大唐与庭州远隔大漠,行军不便,消息难通,他必须耐心等待。

对于召还武才人的事,回宫后经过认真思索,他也颇犯踌躇。他想到,武才人虽然对他情深意长,但毕竟是先帝的妃子。况且现在又已削发为尼,如将她召还,朝中会作何议论?国人将有何反应?他现在已不是东宫太子,而是一国之君。先王文皇帝曾有言: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身正影方直,为君之道不可不慎。他还想到皇后和后宫妃嫔。皇后虽仁厚温顺,后宫也算平静谐和,可是召武才人进宫则有可能顿生波澜。宫中古来多怨火,最是娥眉不让人。倘若互相攻讦,打起脂粉战,岂不愁煞人?思前想后,高宗举棋难定。优柔寡断的皇帝陷入难以解脱的矛盾之中。尽管高宗极力掩饰,细心的王皇后还是觉察到皇上情绪的异常。她向高宗探问因何事不快,高宗怕王皇后嫉妒,不肯告诉她。王皇后对皇上是极为柔顺的,见皇上不肯说,以为是妇人不当参与的政事,便作罢了。谁知,皇上的心病越来越重,竟然连茶饭也无心了。王皇后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探问个明白,她担心的是圣躬的安泰。她用委婉的语言、关切的口吻向皇上进言,对他说,有什么难事只管说出来,虽说牝鸡不可司晨,说不定也能尽一点力量。皇上苦笑着,摇头不语,王皇后在一旁急得掉下泪来。

高宗心软了。他叹了口气,说:“朕有难处啊。”接着,便把感业寺与武才人的重逢和召还她入宫的许诺一并讲了出来。说完,怕对王皇后刺激太大,又安慰起王皇后来,劝她对此事不要介意,是否召还可再作计议。

王皇后稍微思索了一下,轻松地说:“这件事根本用不着犯难。既然是陛下有意,那就尽快降旨好了。”

王皇后的话使唐高宗大吃一惊。他不敢相信皇后竟然这样豁达大度,甚至怀疑皇后之言不过是出于对皇上的畏惧,并不是她心里的话。他仔细地观察着皇后的表情,看那副安详俊美的面容上是否暗含着什么情绪。皇上的灼灼目光分明是在询问:这,是真的吗?

突然,王皇后双腿一曲,跪在高宗面前。她用坦白的、诚挚的语调向高宗剖白:她能幸备椒房,恩宠已过,不敢专宠于后宫。她视皇上之喜为喜,以皇上之忧为忧。只要是皇上喜欢的事,她决无二诺。况且,她与武才人已有初识,情同姐妹,请皇上不要多心。

听了王皇后这番真诚的话语,唐高宗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深为王皇后的宽广胸怀所感动,将她大加赞扬一番。当下,便派了一名贴身太监,到感业寺去传口谕:武才人可从即日蓄发,准备返宫。

妃嫔成群的后宫历来是争宠的场所,王皇后身为女主,何以如此让人?难道她真的有这样的胸怀?原来,王皇后有她的算计。

王皇后侍奉高宗多年,自然熟知皇上心事。她当时正对萧淑妃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就想成全皇上,让武则天还宫,以借武氏之力将萧淑妃打入冷宫。因此,她指派心腹私入感业寺,告诉武则天蓄发待召,还说高宗一刻也没忘记她。

此时武则天已入寺两载有余,高宗登基亦已两年多。媚娘日日青灯古佛,孤苦伶仃,以泪洗面,顾影相怜,心里暗怨高宗无情,忘了一年前的誓言。乍一听来人口信,她自然喜不自禁。

人逢喜事精神爽,女怀恋情青春兴。昔日里心灰色褪的武则天如换了一个人,每日里早睡早起,吐故纳新,调息静心,养精蓄锐。很快地,她那少妇的胴体又丰满莹润起来,她那美丽的丹凤眼又晶光闪亮起来。转眼又是一年,她那柔云似的秀发又丰茂如故了。

公元652年,唐太宗逝世三周年纪念日来临,高宗李治亲自到感业寺进香祭典。事毕之后,他命随从寺外等待,自己匆匆去探望武则天武媚娘。

武则天听说皇上驾临,一早起来便刻意妆扮起来,她脱下僧衣,换上当年从宫中带来的华服,扔了僧帽,梳起美丽高耸的云鬓,细扑珠粉,淡施腮红,精描柳眉,浓抹朱唇……

高宗踏进云房,以为见到的必是愁眉苦脸、无颜无色的小尼姑。一见明眸浩齿、华服盛装的武则天,他一时惊得愣住了,昏昏然恍若梦中。等到武则天一声“臣妾媚娘给陛下请安”,才把他从梦境中唤醒。

他情不自禁,又像往日一样去搂武则天,武则天却灵巧地躲闪开,在一旁抽泣起来。高宗忙趋前安慰道:

“爱卿别哭,别哭嘛!朕一时一刻也没忘记当年的誓约。今天朕不就是践约来了吗?”

武则天这才止住啼声,温顺地伏在高宗怀里,款款地诉说着三年来的苦苦相思。说到伤心处,高宗也陪着直掉眼泪。

这时,高宗三年身孝已满,王皇后又从中支持,所以第二天,高宗便派人把武则天接回宫中。

武则天重返宫廷的当天,皇上特地令人置上一席丰盛的御宴,为她接风。席间,杯来盏去,歌舞助兴,其乐无极。酒宴之后,武则天带着三分酒意游览了久日不见的殿堂。旧地重游,追思往事,百感交集,流连忘返。她仿佛第一次踏上这皇家禁地,生活刚刚开始。

在她返宫后的最初日子,她的周围是不乏白眼和非议的。不少人对这个前宫旧人抱着一种轻视和鄙薄的态度,在后宫中则更多嫉妒。人们不理解,为什么这个比皇上还大四岁的前宫旧人会得到皇上的青睐,难道六宫粉黛都不及这个已经三十岁的妇人?私下里,人们在议论,在评说,在发泄着怨怒。武则天意识到形势的不妙,但并不悲观泄气,并不畏惧慌张。一年多的尼庵生活已使她变得如男人般的刚强。她在思索着,怎样才能在这个敌手如林的宫廷站稳脚跟?她深知强则存、弱则亡的道理,她鄙薄退却、犹豫和怯懦。她认真地体察着周围人的情绪,以高傲的姿态迎对着不怀好意的目光,她下决心要较量一番。

她的第一个目标是萧妃。萧妃的容貌艳丽,举止高雅使她难受。她恨不得剪掉萧妃那巍巍撩人的高发髻,撕破她如美玉般的面皮。毫无疑问,萧妃的存在是对她的威胁,萧妃时刻都会使她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化为乌有。水火难相容,冰炭不同器,欲在宫中立足,必须搬开这块绊脚石。

聪敏过人的武则天早已洞悉了王皇后与萧妃的微妙关系,她也猜得出王皇后何以为了她重返宫廷出这么大的力量。她毫不犹豫地和王皇后结成了亲密的同盟,用王皇后这块招牌作为向萧妃进攻的武器。她对王皇后躬身奉事,处处讨她喜欢,投其所好。她摸透了王皇后的脾气秉性,千方百计地使她高兴,殷勤得不亚于服侍在左右的宫娥。

王皇后被感动了。她把武则天当成知音,视武则天如同手足,一有机会便在皇上而前夸奖她。夸她的天姿神韵,夸她的谦卑让人,说她的品格、她的节操可以垂范后宫。王皇后说这些话的时候,当然也要顺便提一下萧妃。不过,那是为了给武则天作个陪衬,一个反面的陪衬。头脑简单的皇上被皇后的花言巧语迷惑了。他降旨册封武则天为昭仪,与此同时,对萧妃的百般恩爱、千种柔情也在淡漠、在消逝,宠极一时的萧妃尝到了失意的苦头。

王皇后如愿以偿了。她感激武昭仪的帮助,庆幸自己手段的高明。但是,她很快就发现,她的良苦用心却召唤来一个新的对手,她的惨淡经营造成了一种新的不利的形势,她将疲惫地面对这种新的、使她难以应付的局面,吞下这个她自己培育的苦果。

在王皇后悔之不迭的时候,武昭仪却沉浸在按捺不住的喜悦之中。她暗笑王皇后的愚钝,为返宫后的这个最初的胜利而感到欣慰。这标志着,经过一年多的磨难,她又重新进入宫廷,立足于这个权势和利益的角逐场上。这些也正是武则天走入权力场上的开端。

4、范雎“退居二线”,为晚年大做“窟”

在传统社会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们的理想,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太彻底,在官场上信奉“功成身退,天地之道”;战场上讲究“穷寇勿追”;商场上讲究“见好就收”,如此可谓中庸之道了。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这的确是中国传统官场上的存身自保之本。

何以会如此?其中原因极其复杂,但撮其要者,也无非是君主集权制的制度造成的。国家天下是皇帝家的,如果你的功劳太大,以至于皇帝无法酬谢你的时候,那可就危险了,因为皇帝总不能把自己的家让给你,所以,皇帝就必然会找个借口除掉你,这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如果你的权力太大,皇帝管不了你,那就更加危险,轻则一人贬官杀头,重则全家全族完蛋,这就是所谓的权大压主;如果你的才能太过突出,把皇帝比了下去,又不懂谦逊退让之道,使皇帝见了你就自我感觉不良好,那你就长久不了,迟早会被寻个理由贬官,只是这类情况的结果比上两类可能都好一些,这就是所谓的才大欺主。功高震主、权大压主、才大欺主是为人臣的“三大忌”。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家们在看清了这一点之后,就不那么勇往直前了,而是要先给自己留条后路,给自己先做一个“窝”。只是留后路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是激流勇退、功成身退,或是激流勇进以进为退,不一而足。

范雎作了秦国的国相,屡献奇谋,助昭王屈三晋之兵,破六国合纵之谋,使天下皆畏秦,昭王视范雎为股肱之臣。后来范雎保举郑安平率军攻赵,郑安平因领军无方,被赵军包围,遂率两万士卒降赵。昭王大怒,族灭其家。按照秦法,被保荐者如若犯罪,保荐之人应受同等的刑罚。因此,范雎应处以拘捕三族之罪。范雎十分恐惧,坐于草垫之上听候昭王发落。昭王还要依靠他,恐郑安平的事伤了范雎的心,便再三抚慰范雎,仍令复职。当时,群臣议论纷纷,昭王就下令国中道:“郑安平之事,与丞相无涉。有再敢言其事者,与郑安平同样论处。”于是,昭王待范雎比往日更加厚重,所赐食物也十分丰厚,范雎甚觉过意不去。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攻韩,西周背秦,与诸侯合纵,率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昭王怒,派军攻打西周,取西周都城河南,西周的国君被迫降秦,入秦叩头谢罪,献城邑三十六,户三万。昭王受降,并把西周君迁离了故都,西周遂亡。秦灭西周不久,取九鼎宝器,陈列于秦国的太庙之中,布告列国,要求向秦国朝贡称贺,韩、齐、楚、燕、赵五国皆遣使入贺,独魏国使者未到,昭王大怒,就命河东郡守王稽领兵袭魏。王稽是范雎的故人,并靠范雎的保举做官,但他素与魏国通谋,接受魏国的财物,遂将此事告魏,魏王大惧,忙遣使入秦谢罪,听令于秦。后来,昭王得知王稽私通外国,盛怒不已,召王稽入都斩首。

自此,范雎愈加不安,常称病不朝。昭王每临朝而叹,范雎见到,便上前对昭王道:“臣闻‘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今大王坐朝而叹,臣等不能为大王分忧,特此请罪。”昭王说道:“寡人听说楚国铁剑锋利无比,歌舞技艺却很笨拙。铁剑锋利说明士兵尚武,不迷恋歌舞说明谋略深远。楚王谋略深远,统率着勇敢的士兵,恐怕就要图谋秦国。凡事如不及早做好准备,就不足以应付突然事变。如今武安君已死,郑安平叛变,外多强敌,而内无良将,寡人是以常忧。”昭王实际上是想以此激励范雎。范雎惭愧无已,愈加恐惧,只得退出。

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燕国辩士蔡泽听说范雎在秦处境不利,便来到秦国。蔡泽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博学善辩,曾游说诸侯,却一直得不到赏识。听说唐举善于相面,便去请唐举看相,对唐举道:“闻先生曾为赵国李兑看相,预言李兑‘百日之日可持国秉政’,有这样的事吗?”唐举答道:“确有其事。”蔡泽又问道:“臣下,先生以为何如?”唐举端祥一番,笑道:“先生之鼻上翻,肩高脖短,面大鼻凹,双膝蜷曲。我闻圣人不在乎相貌,殆谓先生手?”蔡泽知唐举嘲笑于他,便以大言回敬唐举道:“富贵臣本来自有,不用你说,所愿知者唯寿数耳。”唐举道:“先生之寿,从今而后还有43年。”蔡泽听了,遂向唐举致谢,然后离去,并大声对其御者讲话,以让唐举知晓。蔡泽言道:“臣手持精米饭,口食肥肉,乘华车骏马,怀抱黄金印,腰系紫色绶带,面见君王,行君臣之礼,令取俸禄,享受荣华富贵,43年足矣!尚有何求?”唐举大笑,礼送蔡泽而去。

蔡泽复游说列国,先赴赵国,没有成功,遭到了驱逐。后往韩、魏,于野外被强盗抢走炊具。又闻听范雎保荐的郑安平、王稽,皆得重罪。范雎已违秦法,举措失利,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便西赴秦国。

蔡泽欲游说昭王,故意派人扬言激怒范雎道:“燕国辩士蔡泽,乃是名扬天下的有识之士,特来求见秦王,秦王如若见我,必令我代彼之位,相印可唾手而得。”范雎闻言,很不服气,说:“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说,我无所不闻,巧辩之士,遇我则屈,蔡泽乃无名之辈,何能难我,又岂能游说秦王,夺我相印呢?”于是派人去召蔡泽。

蔡泽见到范雎,神态非常傲,仅向范雎拱手施礼,并不朝拜。范雎本来就非常恼怒,召见蔡泽,范雎既不出迎,亦不行宾主相见大礼,更不命坐,只是踞坐堂中会见蔡泽,他见蔡泽举止骄矜,便厉声责问蔡泽道:“是你扬言取代我为秦国宰相吗?”蔡泽昂首答道:“正是。”范雎道:“你有何等韬略,可以夺我相位?”蔡泽道:“唉,您的见识何以落后到如此地步呢?夫四时循环往复,前者退,后者进,如今您应该退隐矣!”范雎道:“我不自退,谁又能令我退之?”蔡泽道:“以仁为根本,匡扶正义,施行恩惠,辅佐贤君实现自己的宏愿,难道不是我等聪明才辩之士所希望的吗?”范雎道:“是的。”蔡泽道:“既已得志于天下,富贵显荣,又能保守他的事业,能与天地一样长存,难道不是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么?”范雎道:“是的。”蔡泽道:“终其天年,享受俸禄,传之子孙,名实相符,恩德流传广远,难道不是您的愿望吗?”范雎答道:“正是。”蔡泽见他已经入彀,便将话锋一转,反诘范雎道:“至于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皆功成天下而身死,也是您所愿意的吗?”范雎暗想:“此人口齿伶俐,步步相逼,如说不愿,正中其说术。”便佯应道:“有什么不愿意的。商鞅侍奉秦孝公,忠贞不二,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为秦国拓地千里;吴起侍奉楚悼王,令私下不损公,制订法令,废贵戚以养士卒,南平吴越,北却三晋,威慑诸侯;大夫文种侍奉越王勾践,即使君主处境困厄,也尽忠不懈,终使越国转弱为强,并吞吴国,为其主雪耻会稽之辱。这三人,为节义的典范、忠贞的准则,虽不得其死,却功垂天下,名传后世,大丈夫杀身以成仁,视死如归,何怨之有?”蔡泽说:“商君、吴起、文种作为臣子,所作所为为世人称道,而君主却错待了他们,三人功劳卓著得不到好报,难道世人会羡慕其冤屈而死吗?如果等到死后才可成名,那么,孔子就不配称为圣人,管仲就不配称为达人了。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希望性命及声名俱全吗?故大夫立身处世,身名俱全者,上也;名传身死者,次也;名辱身全者,为下耳。”这一番话,正中范雎下怀,范雎只有点头表示赞许。

蔡泽进一步说:“辅助君主,修明政治,富国强兵,使王室显赫,声威慑于四海,功业昭著天下,声名流传万代,您与商鞅、吴起、文种相比何如?”范雎道:“我固不如。”蔡泽道:“如今您的功绩和所受到的宠爱,比不上商鞅、吴起、文种,而您的俸禄多,地位高,财富超过他们,如不及时隐退,后果会比他们更惨。常言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事物到了极点就要衰落,进退盈缩,须随时势变化,此为圣人处世之常道。您担任秦国宰相,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威慑诸侯,功劳已达到极点了,如不隐退,就会落得与商鞅、吴起、文种同样的下场。我听说:‘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古书上又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商鞅、吴起、文种三人的灾祸,为什么您还要随呢?您如乘机交还相印,让给贤德之人,自己归隐林泉,既可以得到尧时许由和吴国季子辞让的美称,又可以得到商末伯夷、叔齐归隐的贤名,世世代代享受君王的俸禄,这样的结果和遭受灾祸的结果相比,您选择哪一种呢?”

蔡泽还要说下去,范雎已深为所动,忙起身离坐,对蔡泽道:“先生自谓雄辩有智,果然名不虚传。我听说:‘欲而不知足则失其所欲,有而不知止则失其所有。’幸蒙先生指教,雎敬遵命。”于是,毕恭毕敬地请蔡泽入座,待以客礼,尊为上宾。

过了几天,范雎入朝,对昭王道:“有个朋友名叫蔡泽,近日从山东来见我。此人通达时变,有经天纬地之才,经世济时之略,足以辅佐秦政,成就君主三王五霸那样的事业。臣下见过的辩客很多,无人可同他相比,臣亦不及他,故冒昧地向大王举荐。”昭王遂召见蔡泽,问以治国图强、兼并六国之计。蔡泽答对如流。昭王十分欢喜,便拜蔡泽为客卿。范雎乘机托病,请还相印,昭王虽口头上不应允,还勉强使范雎理事,心中却早已看中了蔡泽。范雎再三以病笃相推,昭王便拜蔡泽为宰相。

于是范雎辞相隐退,安度晚年,终老于应地。

范雎的作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叫“退居二线”,这也是中国人的做事原则。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经营术上,绝对没有“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习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只能“置之死地而后死”,绝无生路。相反,中国传统的“政治家”们往往是未思成,先虑败;未见进攻,先看退路,真所谓瞻前而顾后,一步三回头。

5、狡兔三窟躲难好逍遥

荀攸自从受命军师之职以来,跟随曹操征战疆场,筹划军机,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定河北后,曹操即进表汉献帝,对荀攸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表中说道:“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封荀攸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下了一个《封功臣令》,对于有贡献之臣论功行赏,又说道:“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可见在曹营众多的谋臣之中,他的地位仅次于荀或,足见曹操对他的器重了。后来,他转任中军师。曹操建魏时,任命他为尚书令。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大大小小无计其数。以臣谋主、盗用名僭号的事情屡有发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在这样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翦除功高震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或身为第一号谋臣,因为死保汉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样被逼迫自杀,别人又当如何呢?荀攸则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正如史书所载“攸深密有智防”。

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顿、怯懦。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荀攸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据说荀攸的奇谋妙计只有钟繇知道,原准备著成一书,但未完而死。荀攸20年从征谋划之策也就未能传之于世,实为可惜。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虽有故意装“愚”卖“傻”之嫌,但效果却极佳。他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在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对他的品行,更是推崇备至,“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美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以智谋而明哲保身的结果。

6、婚姻边缘:一则出售丈夫的广告

在美国圣路易斯有一个名叫艾丽丝的护士,年38岁,由于她对丈夫约维翰长期迷恋狩猎和钓鱼非常反感,1992年8月特意在当地报刊上登了一则出售丈夫的广告,以威胁约维翰先生。广告上写着:

今出售我的丈夫约维翰,价格优惠。他随身将带来良种猎狗一条,外加钓鱼用具一套。其人身材适中、品貌兼优,唯一爱好是狩猎和钓鱼。为此,每年约有7~9个月不在家。

其丈夫见报气得周身发抖,说不出一句话来。当约维翰的朋友得知情况后,劝他大可不必为此生气并为他策划了一系列谋略实施方案:

在广告刊出后的第一个星期,艾丽丝收到了六封不同名姓、不同笔迹的信,她们都说明生平最喜欢吃鱼,愿出两倍于路易丝开的价格买下约维翰先生;

在广告刊出后的第二个星期,相继有不同名姓,不同口音的十二位自称寡妇的女士打电话给艾丽丝,声言她们的居室狭小,只能放下单人床,刚好需要一位难得回家团聚的丈夫,为此愿出三倍于艾丽丝的要价,收买约维翰先生;

广告刊出后的第三个星期,又有16位求偶女郎,恰好都是“狩猎者爱好俱乐部”的会员,希望能与约翰先生结为终身伴侣,这样彼此有了共同语言,就可以双双骑马驰骋在深山密林,那将是莫大幸福,所以愿出十倍的代价。只渴望早日得到志趣相同的丈夫;

广告刊出后的第四个星期,艾丽丝又在门边捡到一张约维翰与某一位比艾丽丝貌美而又年轻的姑娘,在河边垂钓时相依相偎,如胶似漆的合影。这对艾丽丝的震动,不亚于在她身旁爆炸了一颗重磅炸弹。艾丽丝迫不急待地去报社再登广告撤销“出卖丈夫广告”。但为了她的尊严,广告是这样写的:

本人现决定不出售丈夫。因为欲购者意在我家良种猎狗,而不在丈夫。

看了这则妙趣横生的案例,在开怀捧腹之余,我们不仅想到,即使是在处理“特殊家庭情况”下,也在有形或无形中贯穿了思谋技巧。自古道:“狡兔三窟,谋士三策”。所谓三策,通常是指上策、中策,下策。在一定条件下,根据有利原则,首先争取代价小,战果大,能决定全局的上策;不能有效施用上策,就采取经过某种程度的努力,仍可获得成功的中策;倘若各方面都难以尽如人意,实行中策也没有希望,还备有下策可以从容退步,避免损伤。当然,说“狡兔三窟,谋士三策”,并不是说“兔”只能有三窟,谋略只能有上、中、下策。谋策多多益善,处世关系接触点越多面越广越好,以供优选备用。原“三策”不行,还有新“三策”,这样才能牢牢把握处世的主动权。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就是这个道理。从谋略角度来讲,该案例属纵向型多角化范畴,其由浅入深地表明这些愿意做约翰夫人的女性,从一般需要到特殊需要,从特殊需要到热恋,使得路易丝不得不举双手投降。这种思谋方式对于我们处世关系策划,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7、范旭东力挫英国卜内门

在范旭东的积极努力和四处奔走下,中国第一个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于1918年成立。

一战结束后,曾经一直独占中国碱市场的英国卜内门公司急忙重返中国市场,在这里却发现了新的竞争对手,而且尽管软硬兼施,都不能挤垮永利,甚至连置于自己控制之下都不能做到,这使卜内门大为恼火。

经过一番策划和准备,卜内门想决一死战,它调来了一大批纯碱,以原价40%的低价在中国市场上倾销;不惜血本,企图挤垮永利。

永利和卜内门相比,实力悬殊过大,面对卜内门的低价倾销攻势,新生的永利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范旭东为此焦虑万分。他知道,如果降价与卜内门竞争,不要多久,永利就会财枯力竭而垮台,不降价,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收不回来,无法再生产,永利也名存实亡。

一日,范旭东先生在低头踱步思索对策,猛一台头,看见自己墙上挂着一张自己的日本留学时的照片,不禁回想起青年时代因“戊戌变法”失败受到株连,不得不东渡日本,以避开当时清政府的锋芒,而永利的创立,正是利用卜内门锋芒暂敛之时。如今卜内门锋芒毕露,永利是否也可以“东渡日本”呢?

当时日本工业较发达,是卜内门公司在远东的最大市场。欧战刚停,百废待兴,卜内门的产量有限,能运到远东来的碱为数不多,现在为了对付永利,卜内门又把大量的碱运到中国,日本的碱市场必然相对紧张,我们应趁机进入日本市场,卜内门在中国从正面进攻我们,我们就迂回到日本从后面进攻他。狡兔三窟,我为何不在日本建立一个强大的窟呢?

当时日本的三菱和三井两大财团都想在商界执牛耳,相互间竞争非常激烈,三菱自己有碱厂,而三井没有,只能依赖进口,这正是范旭东所想要的。

范旭东迅速与三井协商,委托三井在日本以低于卜内门的价格代销永利产的红三角牌纯碱。

三井感到一不要自己的资金,二有利可图,三解决了燃眉之急,便很快与永利达成了协议。

相当于卜内门在日本销量10%的红三角牌纯碱,宛如一支奇兵通过三井财团遍布全日本的庞大销售网,向卜内门在日本的碱市场发起了进攻。

质量与卜内门相同,价格低廉的红三角牌纯碱很快在全日本造成了碱跌价的影响,这一突变,使得卜内门措手不及。为了保住日本市场,卜内门不得不随之降价。

由于卜内门的碱在日本的销售量远远大于在中国的销售量,这一降价使其元气大伤,永利碱在日本的销量没超过卜内门的10%,价格却比卜内门在中国的降低价还高一些,损失相对甚微。

结果是,卜内门在中国虽然处于优势,在日本却穷于应付永利的不断挑战,处于极不利的地位。被永利打蒙了的卜内门此时首尾难顾,权衡利弊,发现保住日本市场比在中国进攻永利重要得多。因此,永利在日本发起攻势后不久,卜内门就通过其驻华机构向永利表示,愿意停止在中国市场上的碱价倾销,希望永利在日本也相应停止行动。

范旭东也趁机提出,要求卜内门今后在中国市场上的碱价如有变动,必须事先征得永利同意。卜内门无可奈何地同意了。

当初强大的卜内门骄横不可一世,误以为新生的永利不堪一击,然而它的扼杀性进攻却被范旭东巧施“釜底抽薪”之计所粉碎,到头来落得个惨败而终的结局。

8、诺贝尔硝化甘油“围攻法国”

1863年,瑞典科学家艾尔弗雷德·诺贝尔取得生产硝化甘油的专利权。第二年,诺贝尔与人合作成立第一家生产高爆炸药的公司,至1870年,他在欧洲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由他控制的炸药工厂和公司。但这些工厂和公司在经营上面临困境,其原因是:一方面,传统的黑色炸药占据了大部分市场,生产黑色炸药的厂家在各个地区妄图挤垮诺贝尔的公司;另一方面是,自己建立的这些经营企业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效益的观念,有的甚至还进行激烈的自相残杀。

面对这种形势,诺贝尔决心调整经营战略,制定同生产黑色炸药厂家竞争的计划。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后,诺贝尔决定建立起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实力、世界规模的硝化甘油托拉斯,结束自己所属厂家互相争夺,黑色炸药厂家从中渔利的状况,从而统一行动迅速壮大诺贝尔企业的实力。另外,他还决定建立一个具有长远发展潜力,覆盖面广的中心市场,以稳定的产供销体系,确保在市场竞争风浪中站稳脚跟而节节胜利。经过反复斟酌,诺贝尔把法国选定为中心市场。这就是诺贝尔的狡兔三窟。

当时,法国刚从普法战争中败下阵来,仍拥有规模可观的工业集团和军队,黑色炸药垄断着铁路、矿山等行业的需求市场,硝化甘油因法国政府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原因被禁止在法国生产,诺贝尔占领法国市场的计划一时不能如愿。但诺贝尔毫不气馁,决定采用先在法国周边国家发展硝化甘油,逐渐向法国渗透的策略。他先后在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和葡萄牙等邻近法国的国家建立起甘油炸药的工厂。

由于诺贝尔公司的先进科学技术在矿场开采及许多工业企业大显身手,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深受各国政府重视和信任,法国很快处于硝化甘油广泛使用的包围之中。这对法国政府不能不造成压力,虽然本国的传统黑色炸药工业集团的利益要保护,但法国的政治利益不能不从长考虑。普法战争失败后的法国,必须抵制德国在欧洲的发展,禁止甘油炸药的生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法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这将会使德国乘隙而入,影响法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另一方面,由于甘油炸药毕竟代表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发展军事工业,采矿业起到强大促进作用,如果一味抵制,势必在军事工业的竞争中落伍。法国政府终于为诺贝尔公司敞开了大门。

诺贝尔调兵布阵,迅速出击,很快使他的法国公司成为所有诺贝尔企业的佼佼者。在法国建立的保里尔厂成为诺贝尔所有工厂中最大的一座。诺贝尔靠自己的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包围渗透的战略,并巧妙利用法德争夺大国地位的微妙政治原因,“兵不血刃”地建立法国中心市场,一个世界规模的硝化甘油托拉斯终于形成。至1887年,诺贝尔的托拉斯实业王国几乎控制了世界炸药市场。 lYAjupKT3ahUP0b/WNY6YeEoPGJ+/goMQLafhRpxKpWMKHpqnOcHucQJ7katba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