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审时度势——扭转绝境不利的诀窍

人处在绝境之地,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肯定难以在逆难之境生存,只有识时务、顺势处事才能转危为安。审时度势是绝境生存的诀窍。所以说,审时度势,关键在于“审”和“度”,眼光要尖,且敢于乘势开辟新的生存之路。

1、见机行事,班超计杀匈奴使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人,自小就很有志向。汉明帝时,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让班超代理司马之职,另率一支部队进攻伊吾,大战于蒲类海,获得胜利。窦固看出班超是个有才干的人,便派遣他与从事郭恂一道出使西域。一行人到达鄯善国,鄯善王对他们恭敬备至。可是,过了不久,都善王忽然对他们疏远冷淡起来。班超便对随从人员说:“你们是否觉得鄯善王对我们冷淡了?这一定是匈奴的使者来了,鄯善王心中犹豫,不知依附哪一方好。聪明的人在事情尚未萌芽时就已有感觉,何况现在事情很明显了呢?”

原来,汉朝和匈奴是相互敌对的两大势力,双方经常发生战争,又都想把西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孤立对方,打击对方。西域存在着许多绿洲国家,但每个国家都不大,人口少,力量也较弱,对汉朝匈奴,哪一方都得罪不起,只能采取模棱两可的策略,哪一方力量强,威胁大,就依附哪一方。所以班超一行到达后,国王热情招待,而当不久后匈奴使者也到达时,鄯善王便不敢表现出与汉朝使者亲近,以免得罪匈奴。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班超虽然猜测匈奴使者已到,但还是要核实一下,以免误生枝节。他把服侍自己的鄯善人召来,诈他说:“匈奴使者已到了好几天了,现在他们在哪里呢?”侍从突然被问,不知所措,只得把事情真相和盘托出,说:“他们已到了三天了,现在住在三十里以外的地方。”得知这一确切消息,班超立即将侍从禁闭起来,召集起自己所带来的三十六名随员,与大家共饮,酒酣,他见机行事说:“你们和我现在都在万里异域,想建功立业。现在匈奴的使者才来了几天,鄯善王对我们就疏远冷淡了。如果匈奴人让鄯善王把我们逮捕送住匈奴,我们的骸骨恐为豺狼食矣!你们看怎么办?”众人都说:“现在我们都处在危亡之地,是生是死就看你的了。”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趁夜用火攻击匈奴人,使他们不知我们人数多少,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匈奴人,鄯善人也就吓破了胆,我们的大功就告成了。”众人说:“这事应当与从事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吉凶就决于今日。郭恂是文官,听到这个计谋必定害怕,倘泄露出去我们白白送死,还算什么壮士呢!”众人说:“那就按你的办吧。”

初夜时分,班超率领众人偷偷摸到匈奴人的住地。这时正好刮起大风,班超让十个人拿着鼓藏在匈奴人住所后,对他们说:“看到火点燃了,就一起鸣鼓大呼。”其他人则手持兵刃弓箭埋伏在门两边。班超顺风放起火来,埋伏在前后的人一起呐喊,鼓声震天。匈奴人突遇变故,大乱,纷纷向外逃窜,使者及三十余名随从被杀死,其他随员一百余人都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鄯善王召来,拿出匈奴使者的人头给他看,鄯善一国震恐,被班超的威势镇往了。班超好言好语,百般抚慰,劝鄯善王与汉朝交好,鄯善王便把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其后,班超奉命继续在西域从事外交活动,西域五十余国都送质子到洛阳,与汉建立起友好关系。

班超率领三十余人到鄯善,依靠汉朝这一后盾,他们受到了热情招待。但当一百数十人的匈奴使团到达时,这一切都改变了。匈奴在军事上并不比汉朝弱,而使团的人数,又大大超过汉朝,对鄯善是一个现实的威胁,鄯善王心怀疑惧,疏远汉使,是必然的。在孤立和敌对的环境里,班超这三十余人就显得过于单薄,力量太弱了。如不抓住时机,争取主动,让匈奴人知道了消息,抢先下手,不仅班超这三十余人要埋骨荒野,鄯善也会投入匈奴怀抱,给汉朝对匈奴的整体战略造成重大损失。在这危急存亡之时,班超审时度势,认为鄯善王不会主动开罪汉廷,用不着担心,关键是对付匈奴人,战胜匈奴人则汉得鄯善,被匈奴人击败则汉失鄯善。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局面下,班超有勇有谋,毅然定计,利用匈奴人不了解情况的有利条件,以夜色做掩护,放火鸣鼓,猝然出击,一举而获全胜,威镇鄯善,反客为主,为汉朝立下赫赫功勋。

2、老虎不发威以为是病猫:一鸣惊人齐威王

齐威王在位时,爱和人打哑谜。他喜欢玩乐,毫无节制,喝起酒来通宵达旦,好像泡在酒里,国家人事全然不管,听凭卿大夫们去处理。上行下效,文武百官都不正常,内政外交一塌糊涂。各国诸侯,乘机纷纷进行侵略,自身与国家都面临绝境之地。

形式非常危机,亡国之日似乎已到。面对如此昏庸的君王,忠臣良将急在心里却不敢劝说。

鉴于目前形势迫切,大臣淳于髡投其所好,给齐威王出了一个谜语:“国内有一只大鸟,停歇在大王的宫殿里,这鸟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它是要干什么吗?”

齐威圣答道:“这只鸟呀,不飞便罢了,一飞冲上天;不叫罢了,一叫惊煞人。”

说罢,就远酒离色,坐朝问事,召见了七十二名县令奖赏了一名好的,处死了一名坏的;整理军队,严明法纪增强了战斗力,于是带兵去和各国作战,各国都被打败。各国迫于齐国的威力,把原来侵占齐国的土地,一并退还给了齐国。

这里齐威王先前的作为看起来是糊涂之极。而这又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即位时,王威还没有得到确立,也不熟悉各位臣子的忠奸,更不知诸侯们的能力。他自甘装作一个昏庸的君主,让国内群臣放松警惕,露出本心,以利辨别。同时也蒙蔽了各国诸侯,争相向其显示实力,从而使齐威王观察分析透了各国的情况。这样为以后施政治国,大振国威作好了心理和策略上的准备。如果齐威王初继承王位,在不熟悉内政外交的情况下来治理国家,无异于瞎子摸象,不得要领。只有采用明知故昧的策略,审时度势等待时机,才能有的放矢,一举振兴国家。

3、喝美酒玩女人——陈平放浪避吕后

陈平曾以谋略协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因此被刘邦封为曲逆侯,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太后上台,吕氏开始专权。

陈平这时虽然担任丞相,但内心对吕后肆意专权十分不满。他知道吕后忌恨有才能的大臣,而自己的文武才能远在其他大臣之上,他的才能成了他的绝境之本,他应该躲避吕后的锋芒,保住丞相地位,等待时机削弱吕氏的权力。

从此,陈平假装放浪形骸,整天沉溺在美酒女人之中。到上朝的时候,他唯唯喏喏,从不明确发表意见,表现出一副痴愚的样子,以免引起吕后讨厌,虽然位高权重,却百事不管。

后来,吕后打算将吕姓的人立为王,征求陈平等人的意见,生性直爽的王陵回答说:“高祖曾经杀白马订立盟约,规定凡是不姓刘的人当王时,天下人应联合起来讨伐。现在立吕姓的人为王,是违背先帝的誓约。”吕后大怒。

审时度势的陈平的回答却令吕后喜笑颜开:“以前高祖平定天下之后,便拥立姓刘的子弟为王,现在是太后当政,想立姓吕的子弟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吕后对王陵的话怀恨在心,剥夺了他的丞相大权,降职为太傅。王陵于是请求返回故乡,以生病为由辞去官职,在家里闭门不出,直到死在家中。

陈平受到吕后重用,吕后的妹妹吕须对此十分不满,不断在吕后面前诋毁陈平,说他“当丞相不管事,白天喝好酒,晚上玩女人。”

陈平知道此事后,心中暗喜自己表演得不错,而吕后越发对陈平没有戒心,竟对他说:“俗话说女人小孩的话千万听不得,我们这样的关系,完全不要害怕吕须的谗言。”陈平继续表演下去,吕后日益欣赏他的“忠厚”,又是封王又是封侯,以表示恩宠。

然而,吕后一死,陈平便与周勃共同策划,铲除吕氏势力,诛杀吕产、吕禄等人,平定了诸吕叛乱。陈平和周勃拥立汉文帝刘恒,恢复了刘氏天下,他们两人任丞相。

西汉众多大臣中,最为足智多谋者,当数陈平。当年辅佐高祖刘邦时,频出奇计。后来大权在握,又能审时度势,不仅不滥用权力,而且设法制止了权力被非分之徒篡夺。其中原因,正在于陈平悟透了“因利制权”四个字。

权力的确可以为人带来众多方便与好处,自古至今都是人们欲求的重要对象之一。人说钱可使鬼,权力也可使鬼,它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

然而,正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样,权力可使人野心膨胀,也可使人死无葬身之地。吕后越名分而专权,风光一时,恣肆一时,而其下场越是遗臭万年。

掌握在手中的权力,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使唤的奴婢,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腐败导致身败名裂。因此,如何运用权力,大有文章可做。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的利害情况,灵活地运用权力,便叫做“因利制权”。

它所依据的是有利无利的原则。有利,则及时适当地加以运用,如陈平与周勃共除吕氏势力;无利,则暂时回避,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如陈平审时度势佯装放浪痴愚。

顶风开船,要付出加倍的力量和代价,风向顺利时,不及时张帆顺风而驶,机遇就将擦肩而过,悔之晚也。

4、功高震主之处:萧何退后有术

萧何是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治天下的主要谋臣。但刘邦是个工于心计而又多疑的人,他一方面对部下加以重用,另一方面又严加防范。汉初的许多功臣,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都以谋反罪被杀,唯独萧何、曹参等不多的几个有能长保禄位,善始善终,成为名扬千古的一代名臣。萧何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兢兢业业。萧何从刘邦沛县起兵开始,就一直追随刘邦,为之出谋划策。刘邦任汉王时,他在蜀中负责征收赋税,安定百姓,供应军粮。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他在关中负责兵力物力的补充给养事宜,从而保证了刘邦的兵员和后勤供应,为最后战胜项羽立下了大功。刘邦在总结诸将功劳时,将别人都称为“功狗”,唯独称萧何为“功人”,足见对他评价之高。汉朝建立后,又协助汉高祖治理天下,为汉朝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又“悉以家私财佐军”,支持刘邦消灭异姓王,为巩固新生的汉朝竭尽全力。

二是审时度势激流勇退。萧何尽管是建汉的第一功臣,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向刘邦伸手要这要那、讨价还价。其实,当刘邦坐天下时,功臣们已经面临着绝境之地了,萧何能针对刘邦多疑的特点,主动采取行动,以消除对方的疑虑。如在楚汉相争时,刘邦让萧何主持关中事务,但总不放心,多次派使者去慰问萧何,实际上是在观察他的动静。萧何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便将自己的兄弟子孙都送往前线,让他们在军中效力,实际上是送给刘邦当人质。刘邦对他的这一举动很满意,不仅嘉奖他忠诚可靠,而还解除了对他的怀疑。又如刘邦在平定异姓王陈貊叛乱时,萧何与吕后定计杀了韩信,高祖派人将萧何由丞相进为相国,加封邑五千户,另派五百人为相国的卫士。萧何知道高祖怀疑自己,就审时度势谦让不受,还将家财都拿出来支援前线作战,高祖果然十分高兴。再如刘邦亲自率兵去平定异姓王英布的叛乱,又屡次派人回京问“相国何为”,明显地表示现出萧何的不放心。萧何非常冷静地对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悉以家财助军,另一方面又故意多买田地或强买百姓田宅以自污,表白自己不想收买人心,胸无大志。刘邦回朝后,虽然将他逮捕入狱,痛加责备,但在政治上却对他大为放心。因此,刘邦和萧何的君臣关系始终处理得很好,一直到老死为止。

5、不是办法的办法:姜太公钓鱼渭水

吕尚,俗称姜太公。相传吕尚先世为贵族。后家道中落。至吕尚时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又到孟津做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非要获得较高职权不行,可是像他那样出身卑微的社会底层中人,要爬上去谈何容易!他在朝歌试探过,但纣王昏庸没有成功。老年时,他决心入周寻找机会,选择了距离周的都邑只有几十里的小溪垂钓为生,等待机遇的到来。这里离都城不远不近,恰到好处,风景又秀丽,好山好水,符合高人逸士的风度气质,能够借江山之助增强人格的感染力。

附近的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年纪姓名,他平时沉默寡言。虽然他精力充沛,但已八十三岁的耄耋老年。于是人们按照对老人的一般尊称呼之为“太公”。又因为老人长长的白眉覆盖下的眼睛,常透露出心事重重、茫然远望的神情,所以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作“望”。(《释名》说:“望,茫也,远视茫茫也。”)合起来就称作“太公望”。

这天,太公望钓起了一条一尺多长的鲤鱼,非常高兴,将鱼从钓上摘下来放进身边的鱼篓里。

突然,他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笑容消失了,全身绷紧了。

他侧耳倾听。

他听到远处有极微弱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声音略大些,可以分辩出,那是人喊马嘶声。

太公想起了什么,慌乱地转身抡起鱼竿。将鱼钩抛入水里。全身挺直,只有握竿的手微微有些发抖,又过了一会。嘈杂的声音越来越大,侧面的密林中转出一支人马,为首的是这片领土的最高统治者,被商王封作西伯的姬昌。

在此之前,西伯昌被纣王囚禁在牢里。他的臣子散宜生、闳夭等人设计向纣王献美女、宝物,好不容易才将他赎回,他回到周原的国都以后,对故土倍感亲切,于是率领亲信,出来围猎。

他南下渡过渭水,在密林中顺溪而行,人马喧闹,兴高采烈,被羁押牢里郁结的闷气一扫而光。

他率领人马,转进一处溪谷,当地人告诉他,前面就是兹泉。

密林忽然终止了,眼前出现了一片阔大的潭水。好美的景色!真是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秋天林木的五颜六色倒映在鳞鳞碧波中,混合点点的阳光,眩人眼目。

还有一位画中人!

水边的一块大青石上,端正地跽坐着一位正在垂钓的黑衣老人,安安静静,银髯飘飘。那衣服的黑颜色,使秋天的艳丽沉寂下来,而不是漫无边际地炫耀。金风吹得林木沙沙。偶尔冉冉飘下一两片落叶,衬托着老人专注的神情,使天地间充斥了一种静穆,一种崇高,一种悲凉的的美感。所有的人都下意识地止住说笑,肃然而立。

西伯呆立了一会儿,猛地想起什么,立即跨下马来,一步步走向老人。

西伯来到老人身边,毕恭毕敬的拱手而立,准备开口问话。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件奇怪的事情。他看到老人的钓钩并没有没到水里,离水面还有一两寸,那钩上竟没有鱼饵,而老人身边的鱼篓里却明明有一条刚刚钓上来正在活蹦乱跳的的大鲤鱼。

西伯奇怪极了,忘了原先要说的话,问道:

“这位老人,别人钓鱼都要诱饵,您怎能不用诱饵就将鱼钓上来呢?”

听了这话,太公望也大吃一惊。他刚才太紧张了,听到远处的声音后,慌忙将钩甩进水里,竟忘了放鱼饵。当西伯的人马停在水边,西伯向他走过来时,他为了止住发抖的手,却不知不觉将钓钩提出水面。于是出现了这尴尬的场面。也难怪,这是他追求了几十年而遇到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太公望镇定自己,不使脸上显出慌乱,脑子飞快地转动,审时度势寻思应对的办法。在这短暂的沉默时刻,西伯觉得这老人莫测高深,不饵而钓也许有什么玄奥的天机,自己的问话也许太蠢了。这时幸得太公望福至心灵,突然想出对策,他说:“休道钩无饵,自有愿上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就甘愿上钩,跑到朝歌去朝拜。被囚牢里;世人皆知商朝气数已尽,可是各路诸侯也甘愿上钩,宁可臣服,为钩上肉,就像我钩到的这条鱼一样!”

西伯昌听说大吃一惊,因为这些话正中他的心事,便连忙躬身施礼,问道:“愿闻贤士大名。”

“老朽吕尚是也。”

“刚才听先生高论,振聋发聩。不瞒先生说,我就是您所说的西伯昌。”

吕尚装出吃惊的样子,惶恐地说:“老朽不知,狂言乱语,恕罪恕罪。”

西伯昌恳切地说:“现在天下纷纷,百姓乱离,如先生不弃,望助我匡扶天下,拯民于水火。”

吕尚言不由衷谦逊了一番,也就与西伯昌一同回宫了,到了宫里。他与西伯昌纵论天下大事,雄辩滔滔,分析透澈,见解高明,使西伯听得心悦诚服,立刻拜他为太师,委以重任,为建周亡商立下了惊天之功。

6、驾奴时势:软绳子捆着硬木头

能够做到审时度势、适时而变,也就是成功地驾驭了时势。中国历史上善于驭势者不乏其人。

战国时代楚国的昭王喜欢游山玩水,敌国已经逼到边境,仍是要去荆台打猎,司马子綦代表众姬去向楚王说亡国的利害,反被楚王叫侍从痛打了一顿。此时,令尹子西却赶了一驾马车来,说愿与昭王同乐。行至十里后,见昭王心境平和,有说有笑,子西就停下了马,说,“我想不去了,大王愿听听原因吗?”昭王立刻说:“你说吧!”子西诚恳地说出了这么一番话:“重罚谄臣,重奖忠臣,立国之法也。司马子綦是一个直言忠臣,而我却是一个不顾国家利益,只晓得迎合您的谄臣。请您杀了我,厚待司马子綦。”昭王一听,无地自容。

顺己者昌,逆己者亡。是君王的共同心理特征。面对着有这样特殊优越感的谈话对象,决不可能以比他高明的姿态出现来说服他的。吴国的年轻人、楚国的令尹子西之所以能劝说成功,就是懂得君王的这种心理,避免正面冲撞,在说明自己观点之前,想方设法地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使对方减少对立的情绪,先接受自己作为谈话的对象,然后用寓理于情、于景的方式,陈述自己的意思,在并不直接提出刺伤对方自尊的建议的前提下,让对方自己醒悟。真可谓是费尽心机,巧妙至极。

晋国有一个昏君晋平公,武艺糟糕,却也偏爱狩猎。有一次他张弓射着了一只鹌鹑,可是没有射死,他赶紧叫侍臣竖襄去抓,没料到鹌鹑却逃走了。平公好容易射着了猎物,却没到手,恼怒之至,把竖襄关了起来,说要杀他。大夫叔向听得满朝窃笑后,于是去找平公,向平公道:“怎么样,猎狩得好吗?”平公原以为他是来为竖襄求情的,一听这样说,就松了一口气,说:“好什么?竖襄把我射的鹌鹑放走了,害得我两手空空的回来,我要杀了这竖襄!”叔向点头道:“大王说得对,竖襄是该杀。从前,我们晋国的先君唐叔也曾在这个地方狩猎,他只一箭,就射死了一头大野牛,还用野牛的皮制了一副大铠甲。唐叔以他卓绝的武艺和超人的勇略得到了赏识,受封于晋,创立了晋国,现在传国于您,却射鹌鹑而不死,这竖襄又放跑了鹌鹑,致使大王射鹌鹑不死的事张扬了出去,不是罪该万死吗!所以大王一定要赶快处置竖襄,以免大王的耻辱被诸侯知道而招人耻笑!”平公听了,冷汗出了一身,才知道处死竖襄的后果,赶忙把竖襄放了出来。

7、首先认错:卡内基见势推舟

戴尔·卡内基是美国著名作家。他曾在《美好的人生》一书中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卡内基家离公园很近。因此他常常吃完饭后就带一只叫雷斯的小猎狗到公园散步。这是个森林公园,面积很大,游人不多。公园有一规定,带狗游览者必须为狗系狗链和戴口罩。一开始,卡内基还常常按规定给狗戴上各种器具,时间一久也就松懈了。

一天,他在公园里遇见了一位骑马警察。警察严厉地说:“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而不给它系上链子?难道你不知这是违法吗?”

“是的,我晓得。”卡内基答道,“不过我认为它不至于咬人。”

“法律可不管你怎么认为。”警察厉声说,“这回我不追究,假如下回再让我碰上,你就必须跟法官去谈了。”

从此以后,卡内基照办了。可是,小狗很不喜欢束缚。看到小狗的可怜样,他心软了,不再给它带上口罩。

一天上午,他正与小狗赛跑,刚跑过一片树林,正碰到那位警察骑在一匹红棕色的马上。警察招手让他过去。跑也跑不掉,卡内基只好硬头皮迎上前去。他心想,这下可栽了!面临如此绝境,他决定先发制人。他满脸惭愧地说:“先生,这下你逮住我了,我有罪,你上星期警告过我。”

几乎出于卡内基的意料,“好说,好说。”警察回答说,“我知道,在没有人的时候,谁都想让小狗无拘无束地跑一跑。”

“的确忍不住,”卡内基说道,“但这是违法的。”

“哦,别说得太严重了。”警察很温柔地说,“这样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当免不了会遭责备时,处于人际关系的绝境之地,自己首先认错,把本来别人要责备的话说出来,这便消了别人的气,给他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那么,对方十有八九会原谅的。

8、人际关系之绝境: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英国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与其丈夫相亲相爱,感情和谐。但是维多利亚女王乃是一国之王,成天忙于公务,出入于社交场合,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却和她相反,对政治不太关心,对社交活动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两人有时也闹些别扭。有一天,维多利亚女王去参加社交活动,而阿尔伯特却没有去,已是夜深了,女王才回到寝宫,只见房门紧闭着。女王走上前去敲门:

房内,阿尔伯特问:“谁?”

女王回答:“我是女王。”

门没有开,女王再次敲门。

房内阿尔伯特问:“谁呀?”

女王回答:“维多利亚。”

门还是没开。女王徘徊了半晌,又上前敲门。

房内的阿尔伯特仍然是问:“谁呀?”

女王温柔地回答:“你的妻子。”

这时,门开了,丈夫阿尔伯特伸出热情的双手把女王拉了进去。

作为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一开始就知道敲门的人是自己的妻子,他的两次发问实是明知故问。为什么维多利亚前两次敲门都遭到了拒绝,叫不开门,而最后一次丈夫开了门并热情有加呢?这是由于她的语言没有随场合的变化而变化,女王的心理状态,没有随着交际的环境对象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她的语言和她在此时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严重的冲突而造成的失误。

第一次女王上前敲门回答说“我是女王”,她这种自称,应该在宫殿上运用才适合,这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而现在是在寝宫之中,面对的是丈夫,所以她这样回答显得态度高傲,咄咄逼人,没有满足作为丈夫的阿尔伯特的自尊心理,因而没有开门,女王也就陷入了绝境。第二次敲门女王的回答是“维多利亚”,应该承认第二次回答比第一次回答语言的失调程度要轻得多,但是“维多利亚”这个自称在这里是中性的,似乎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代号,对任何人都可以这样自称,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态度平淡,没有显现出作为妻子角色的感情色彩,因而效果也不好,唤不起丈夫的亲昵之感,故而也没开门,女王再一次陷入绝境。第三次敲门女王回答说“我是你的妻子”,体现了作为“妻子”的角色意识,传达出妻子特有的温柔和浓烈的感情色彩,她的心态适应了具体的场合和对象,把交际双方的角色作了明显的定位,极大地满足了阿尔伯特的自尊心理,于是先前失误的不愉快一扫而光,效果极佳,不仅敲开了房子的门,也敲开了阿尔伯特的心扉,门开了的同时,也解了绝境之围,可见女王能够审时度势。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合,时刻都在扮演着某种角色。因此每当与人交际时,不仅在传递信息,而且还包含并规定了双方——表达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关系,人们期待你说出的话符合角色规范。我们常常听人说,某某人今天说话有失体统,往往是指他所说的话有悖于人们所期待的角色规范。这样交际的效果就不会好。有一段时间电视台播放台湾女作家琼瑶的电视剧《几度夕阳红》,剧中的女秘书办事干练周到,且对老板何慕天照顾得特别周到。有一单位早上开会,处长在大庭广众之下,突然问自己的女秘书“你看何慕天的女秘书怎么样?”在场的人都明白这话的意思是“你比人家差远了”,这是不满意的表示。作为领导干部在这种场合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如此不礼貌而带有极大贬意的提问,已是超出了他的角色要求。所以那位女秘书不客气地回敬了他一句:“那位女秘书的确不错,可惜你不是何慕天!”全体大笑起来,弄得那位处长面红耳赤。

然而这种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场合的变化和交际对象的变化,角色就有可能转换。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徒列耶娃说:“实际上每个个体所担任的(角色)不只是一个,而是几个社会角色,他可能是会计、父亲、工会会员、混合足球队队员,有些角色是在人出生时就已确定(例如:是女人或者男人),另一些角色是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同一对象在不同的环境里往往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彼此的关系也就跟着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通过说话表示出来,不然就会发生角色错位,同样是维多利亚,在宫殿上是女王,回到寝宫就是妻子,她的语言形式一定要符合自己转换的角色身份,这就必须学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一位刚刚过门不久的媳妇,下班后回到家里,婆婆将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鲤鱼端了出来说:“快吃吧,趁热。”谁知媳妇把嘴一噘,“前天炸鱼,昨天清蒸鱼,今天又是红烧鱼,怎么总是鱼呢?”婆婆顿时呆立在一旁,她伤心极了,因为儿子曾告诉过妈妈,媳妇爱吃鱼,老太太好心好意变着法子给媳妇做,不但不讨好,倒反引来了不满。其实她不明白,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感到腻味,但我们不应该责怪这位好心的婆婆,这里的问题是媳妇讲的话不好,她忘掉了自己的角色身份。这位平时娇生惯养的女同志,跟妈妈说话一惯如此,做母亲的对女儿说话轻重不会计较。这话如果也出自女儿角色之口,妈妈听了也许还乐呵呵地说:“哟!吃三顿鱼就腻了?亏你还是爱吃鱼。好,明儿咱们做别的,今天就将就吃吧。”可是这话出自一位媳妇的角色,还是过门不久的媳妇之口,除了引起婆婆的黯然神伤之外,还会有什么别的结果呢,这是角色错位造成的恶果。也是不懂审时度势带来的人际关系的绝境。

你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什么样的场合,就要有什么样的角色语言,然而角色语言也要与个性特征结合起来,才能生动活泼。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说起话来“哼——”“啊——”的,角色色彩十足,然而却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其交际效果是很差的。好的角色语言,应该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就是既符合角色身份又具有个人的风格。

9、审时度势,博伊斯公司起死回生

博伊斯·帕耶特公司建于1913年,罗伯特·汉斯伯格以他出色的才能,于1956年被任命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到1959年,该公司拥有10家锯木厂,分布在华盛顿州、爱达荷州和俄勒冈州,年产量为50400万板英尺,公司因而成为美国3家最大的软木料制造商之一。1956~1959年期间,汉斯伯格着手与卡斯凯德公司合并,改名为博伊斯·卡斯凯斯公司。

在汉斯伯格任总经理的头3年里,销售额增长了250%,达到12600万美元,收益增加了370%,达到560万美元。不过,这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端。到1970年,汉斯伯格已经进行了35次企业收购,博伊斯·卡斯公司在销售额方面赶上了一些主要的竞争者,年收入达17亿美元,利润达7600万美元。汉斯伯格的视野并没有局限于博伊斯公司基本的木制品业务,他打入了那些当时看来增长很快的领域。在1966年至1969年期间,通过一系列收购,公司又增加了一批不动产,特别是娱乐地产和房屋。这期间,博伊斯公司总共买下了126000英亩土地,每块从700英亩到31000英亩不等。这些地皮包括分布在从东海岸到夏威夷的12个州的29个项目。到1970年底,不动产的净投资达到1.42亿美元,其中约70%投在娱乐业。但由于无度的增长及外部因素的变化,公司的形势急转直下,股票的价格每股由75美元跌到9美元。

在60年代,多样化经营备受推崇,常常被看作是一个公司保持每股收益不断增加的途径。而娱乐地产业务的开发,在当时被看作是最能带来巨大效益的业务,到1968年,博伊斯公司娱乐地产的销售额已达9000万美元,1969年,又猛增到1.65亿美元。事实上,地产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似乎也证明它是一个率先发展的行业。但由于博伊斯公司经营方法上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批评,加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越来越强烈,直接导致了公司在娱乐地产业方面经营的挫折和失败。

在对娱乐地产开发业一哄而上的收购中,博伊斯公司也得到了这类公司的一些管理人员和推销人员。起先,博伊斯公司奉行放松控制和最大限度分权化的管理策略,乐意让那些地产公司自己管理自己。但是,这些地产开发商是一些老派人员,只要能迅速完成销售业务,他们就不关心消费者满意与否。他们许诺接连公路的通道、娱乐设施、投资潜力等,但往往是圈地、开发、出售,然后离去。博伊斯公司的营销策略导致了人们对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起诉,控告他们在加利福尼亚州的19个下属部门和内华达州的一个部门在娱乐地产销售中弄虚作假。加州的总检察长和地方检查官提出了民事诉讼,州和联邦法院提出了集体诉讼。以马里兰州,州不动产委员会对博伊斯公司占地3500英亩的项目作出了停止销售90天的决定,指控该公司使用了没有许可证的推销人员。博伊斯公司最后不得不以6000万美元的代价来解释这些诉讼。

生态学家还鼓动公众舆论反对博伊斯公司地皮吉特桑德海岸、夏威夷的一个海滨以及其他地点计划开辟社区。报纸头版新闻中有很多对公司不利的宣传。

尽管博伊斯公司努力改进销售方法,改善生态影响,使之尽可能为公众所接受,但是,因地产开发商诈取消费者钱财和洗劫环境而造成的恶劣形象很难改变。这导致了销售缓慢,而且顾客违约拖欠率居该行业中的前列。1970年,在差不多15年的直线上升后,公司的销售额比1969年下降了1%,利润下降了55%。1971年,公司的亏损达到惊人的8510万美元,其中7400元美元是由于陷入困境的地产开发业引起的。

由于受到亏损和法律诉讼的困扰,博伊斯公司开始试图从地产生意中挣脱出来。但要摆脱它,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公司承受了1971年1亿美元、1972年2亿美元的亏损和账面价值注销,有些项目不得不卖给了其他企业。而且此时,公司的巨额债务已达到了9.16亿美元。1972年10月,罗伯特·汉斯伯格被迫退出了公司的经理层,由约翰·B·费里负责博伊斯公司分布广泛的业务的迅速出售。

费里是汉斯伯格的门徒和执行副总经理,受命于危难之中。费里审时度势,第一个认识到博伊斯公司不动产是带来灾难的主要原因。他曾迫切要求公司不惜一切代价从这一业务上脱手。1973年,博伊斯公司以1.2亿美元的价格把联合木材公司卖给了佐治亚太平洋公司。在这之前,还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卖掉了两笔拉丁美洲公用事业债券。这一系列的出售,使博伊斯公司的债务到1973年已减少到只有权益的33%。公司的骨干力量,它的木材、建筑材料、包装纸业务仍完损无缺,同时公司仍拥有700万英亩的林地。在1971年,公司18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有44%来自非林业产品。而到1973年,来自非林业产品的收入几乎为零。由于费里的努力,公司的经营状况出现了回转,1973年的销售收入下降到13亿美元,但相对于1972年1.71亿美元的亏损和1971年8500万美元的亏损,它获得了9000万美元的利润。凭借一种更为严格、更为集权化的控制,以及一种严格于博伊斯公司基本经营业务范围的有计划的多样化经营,博伊斯·卡斯凯德公司的未来重新燃起了希望。到1980年,公司已实现30亿美元的销售额,利润达13600万美元。它经过精简业务和大幅度削减开支,变成了一个更强大、盈利更高的公司。到1981年,约翰·费里仍担任着博伊斯·卡斯凯德公司的总裁。

博伊斯公司的问题,尽管有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但大多数是由于60年代未广泛收购各种企业而使发展速度过快所造成的。在那个时候,这种收购策略是很有市场的,也是其他迅猛扩展的联合大企业的特点。而事实上,大多数联合大企业发展他们的财务和管理都扩张过度,不得不作大幅度的甚至是伤筋动骨的削减,以致其股票价格暴跌。在汉斯伯格眼里,高度分权化或“自由式”管理一度被认为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实际上,这是在收购这么多各不相同的公司后的无奈之举。因此在母公司中,没有谁具有这样的专长,来对它们进行严密的管理和控制。因而,这些收购来的公司的经营还得交给它们原先的管理人员:如果这些管理人员是胜任的,局面通常还好些;但是,如果这些管理人员对社会和生态要求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或者他们并无真才实学的话,那么,在问题被察觉之前,企业通常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样,母公司便面临着更换管理人员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一下子又很难有大量合适的人选来有效地填补空缺。所以说,博伊斯公司和它的地产开发业务所遇到的困境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它说明了草率和盲目地进行发展是错误的,尤其当这种发展超过了母公司的消化吸收能力时。

博伊斯公司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甩掉那些在环境保护方面遇到问题的业务部门,而不管成本有多大。虽然,考虑到公司意识到这些问题已经迟了,这可能是所采取的最好方法,而实际上,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供选择。当一个企业讲求诚实交易并保证维护生态环境时,换句话说,当它采取更为负责的管理行为时,公司是能够在地产开发项目中发展得更稳妥一点的。

在今天,投资者对高度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和多行业的联合大企业仍持怀疑态度。一分为二地看,其中某些联合大企业干得还是十分出色的,但也有一些企业还在穷于应付不明智的、结构不合理的多样化经营。博伊斯公司经过紧缩,几乎抛售了60年代收购来的所有企业,只留下一个稳固的经营基础,以便在未来进行更谨慎、更和谐的建设和发展。 hQCpRlTpOApVGfCUOUjVZuv/DkKKigwkb+iLh4Q3uAXTf9a7Ud0QDue2d1uRbr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