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绝境求生存:如何在逆境中发现机会
吕叔春

第一章百忍成金:绝境生存的第一要义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在绝境之日,肯投靠于不如他们的人?汉初三杰投刘邦,元璋依韩林儿……

人生天地之间,要想在绝境之处寻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磨练,炼就坚韧不拔之志,钢筋铁骨之能,才能在逆境之中,如立囊之锥而突兀,完美自己的人生。

忍,是绝境生存的第一要义。

1、绝境生存的先导:忍

《孟子·告子下》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生于天地之间,要想在绝境之中生存,成就一番大事业,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磨练。这种磨练首先是意志品质的修炼。优秀的意志品质不是生而就有的,靠的是后天的培养造就。良好的道德品德的养成,不仅要靠社会、家庭的教育,更主要的是靠自我教育、自我磨练,忍耐人性中恶的东西,这就是修身的工作。

中国古人说:“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振折冲,可以验我之功。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量。”说的就是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时,可以考察一个人的才能。面对不良的潮流风气,不去苟合,是考验一个人的情操。遇到艰苦的困境,则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想意志。处于激烈的战斗之中,才能检验一个人的力量。在受辱的绝境之时,才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忍耐性和容人之量。

石成金在《传家宝》中也说:“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大丈夫处世,不可少此磨练。”一个人在一生之中经历了风霜雪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才能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中国古代先哲们,大多把修身生存放在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首位。修身生存的目标是使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修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是好善恶恶,为善去恶。修身生存贵在自觉,是坚持不懈。《礼记·大学》所讲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后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就是告诉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生存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才能实现。

要想在绝境中生存,就必然要去掉人自身所有的各种劣根性,好好修身生存。而这个过程就要求人们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各种欲望,这也就是要忍耐。坚持绝境之要的公忠、正义、仁爱、诚信、谦敬、礼让、宽恕,势必就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偏狭、骄矜、浮躁之气,这样才能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以达到生存的目的。

2、面对生死:韩信忍胯下之辱

有关于忍韧的例子,最广为人知,最被人称道的就是韩信的事迹了。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很贫困,表面看来,他一无所长,家乡的人都很瞧不起他,他既不能做小吏,又不愿种地,也不会经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靠乞食生活。

他曾长期在亭长家里寄食。亭长的妻子后来很反感,就设法赶他,于是每天全家提前吃饭,等韩信赶来时人家已吃完了。他碰了几次钉子,从此就不去了。后来去河边钓鱼,又不肯用心,还是不免饿肚子。有一位在同一条河里漂洗棉絮的老太太,看他可怜,就连续几十天将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韩信很感激,在漂母做完工与自己分手时,韩信诚恳地对她说:“我将来一定要百倍地报答您。”漂母觉得他很不争气,愤愤答道:“你这样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自己不去挣饭吃,我觉得你可怜,才给你饭吃,像你这样没出息的人,谁指望你报答,你还是自己快找谋生之道吧。”韩信心中痛苦极了。他知道好心的老太太不可能理解自己,没有解释。但在心中立誓。后来,他功成名就。果然以“千金”重酬了漂母。但当时谁知道他的志向和痛苦呢?

韩信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他身材高大,总是随身佩带刀剑,虽贫贱,但显得仪表不凡。威风凛凛。他好佩刀剑和出众的仪表与其志向、才能和气质有关,因内符外,他与众不同。这种社会地位和精神气质的反差最易引起小人的注意和嫉妒,小人们最见不得这类现象。可以说是自然规律了。

有一天,一群无赖拦住韩信,其中一个说:“如果你有胆量不怕死,你就把我杀了?如果你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下去,否则绝不和你干休。”韩信狠狠盯着他,手不自觉地紧握着剑柄,过了许久,他松开手,趴在地下,居然从那人胯下爬了过去。为此,家乡的人更看不起他了,认为他不但无能,而且是个懦夫。

韩信并不是个懦夫。他忍受那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的人生抱负太大了,如果仅仅为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在绝境之地不忍,那太不值得,没有必要小不忍而乱大谋。后来他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作过齐王和楚王。他与部下谈起这事时说:“难道那时我没有胆量和力量杀他吗?只是杀了他,我的一生也就完了,因为那时能够忍耐,所以我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和成就。”

像这种忍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

3、面临国亡:勾践食秽尝胆践志

古往今来,能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只有一个韩信,而另一个可与之相比的就是越王勾践。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身临绝境,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两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头顺眼,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大太,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二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4、危急之忍:诸葛亮成就空城计

公元228年4月,诸葛亮率军北上,一举攻战了祁山,蜀军声势浩大,威震祁山南北。曹魏属地天水、南安、安宝三郡先后归顺蜀军。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督战,魏军大针曹真率大军抵眉城抗击蜀军。蜀军前锋大将马谡,违反诸葛亮战前部署,被魏军趁机而入,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急忙调集军队,准备撤回汉中。诸葛亮分派仅剩的5000兵马去西城搬运粮草,这时得报司马懿统领15万大军已兵临城下。此时运粮士兵仅200余人,城中兵马不足3000,众人听到大兵压境,无不大惊失色。诸葛亮深知,处这绝境之地,若弃城逃跑,无疑会暴露实情,在15万大军面前,必然无法逃脱。于是,他神情自若地传令军士:“将城中所有战旗尽数放倒,所有兵士坚守城池,凡有擅自出入和大声喧哗者,一律斩首!”又命令将四方城门大开,第一城门处派20军兵扮作百姓,洒水扫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切安排就绪后,诸葛亮头带方巾,身披鹤氅,带两名小童,持琴登城。诸葛亮边弹琴边饮酒,一付安然悠闲的神态,这就是忍功。

魏军先锋部队见状,不知虚实,急忙策马回报司马懿。司马懿听报随后来到城下,远远见到城上诸葛亮悠闲自得边饮边弹,二位小童站立身后,琴声悠悠不绝于耳。再看四处城门大开,每一城门处有一二十名百姓,在细心地洒水扫路,对魏军视而不见。见状,司马懿心中大疑。他对诸葛亮有很深的了解,认为素来谨慎行事的诸葛亮,从不弄险,今天见他如此安然,城中秩序井然,15万大军压城犹如不见,其中必有埋伏。司马懿越想越怕,急忙传令撤兵。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是员虎将,见要退兵,急忙劝阻司马懿说:“诸葛亮手中可能无兵,必是在疑惑我们,不如让我带兵攻城,即可知虚实。”司马懿不准,15万魏军全部退却。诸葛亮见魏军远去,遂拍掌大笑,结果尽在意料之中。城中兵士见千钧一发之险,顷刻间化作乌有,不由得惊喜交加。诸葛亮含笑对余悸未尽的兵士们说:“司马懿素来知我谨慎,不曾轻易弄险,而今见我稳坐城头,安然饮酒抚琴,城门大开,百姓自若不慌,想必我定有奇兵伏于城中,所以不战而退了。此疑兵之计,是万不得已才用的,倘若随便用此计,一旦被敌人识破,必遭大败。”在众人的赞叹声过后,诸葛亮接着说:“司马懿急切中退兵,必然选择小路,可速去通告关兴、张苞二位大将设伏。”

不出所料,司马懿正率军沿小路向北退却,行至武功山时,忽听得山后鼓炮齐鸣,杀声震天,只见冲出一队人马,将旗上写着张苞。司马懿以为这是诸葛亮早已埋伏好的蜀军,急令魏军不许恋战,拼死冲杀,以生求路。刚刚冲出不远,又是一声号炮,只见一队蜀军从左路向魏军冲来,一看将旗是关兴的兵马。司马懿大惊,更加确信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先的计谋,一时间不知蜀军到底有多少兵马。魏军已成惊弓之鸟,丝毫不敢停留,丢掉粮草重辎,沿路向山后溃逃。

司马懿哪里知道,蜀军的两路兵马总数不过5000,在此设伏,只是虚张声势,并未实战。这是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疑心过重的心理,以几千蜀军,兵不血刃地吓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诸葛亮在危急关头,能够沉稳安然,因人而宜,险度空城计,以兵不厌诈、虚张声势而退数十万大军,除足智多谋外,还有坚忍不乱的意志。

5、春花秋月何时了,忍字“知”多少

艺术家与政治家的生命情调截然不同,前者软弱,后者果敢;前者感情细腻,后者狡猾奸诈。如果二者相斗,艺术家除了写诗作赋外,其余的也只有忍的份了。

从古至今,艺术家或文人雅士给人的印象是感情丰富、浪漫细腻,这种人似乎与政治沾不上边,然而中国却出了好多位“艺术家帝王”,如陈后主、宋徽宗,最出色的当属南唐后主李煜了。

李煜本是文人,但依靠祖辈传下来的基业,这个南唐皇帝当得倒也逍遥快活,每天写写词、赋赋歌。谁知,好景不长,宋太祖的铁骑打破了他的好梦。宋军数十万雄师攻破建康。身为一国之君的李煜,此时不想办法召集群臣采取措施,却回后宫,去问老婆,真是让人好气又好笑,究竟是不是男人?实在是太没主见,太软弱了。

小周后倒显得比李后主还镇静,她首先想到朝政机密,急命执事女官带领众人一起动手把朝臣们的奏章抱出去焚掉,然后又令他们把珍奇墨宝、贵重典籍和价值连城的名画都抱出去焚毁。顿时,雍和殿前烈焰飞腾,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浓烟如愁云惨雾四处飘散。六宫美人儿也忘记了宫禁严规,个个惊恐万状地跑出来,围向小周后。此时,小周后也没有了正宫娘娘的尊容仪态,娇美的凤体颤抖着蜷缩在宫女中间。众人哭声、叫喊声混作一团。

此刻,李后主必须立即做出决定:殉国还是投降,因为宋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还有小周后和众美人们期待的目光。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宋兵已冲到第一重宫门。这就由不得李煜了,他只好身着白衫,头戴纱帽,迈着沉重的脚步带领皇族与属下出宫递上降表。平南将军曹彬率部下把被俘的李煜等四十余人押解到船上,从水路奔赴大宋国都汴京。曹彬久闻李后主是一位风流人倜傥才华横溢的词人,如今同乘一只船,他好奇地凝视着李煜那俊秀的容貌,果然不凡,但此刻却现出一脸怅然若失的神色,不禁对他轻蔑地一笑:如此懦弱之君,焉有不亡国灭族之理?难为他还当了这么多年皇上。

船舱里的李煜闭着双眼一语不吭,内心像涌起翻江倒海的波涛:南唐建国已有四十载了。昔日南唐之主,如今沦为亡国之君……一切皆如东流水,痛定思痛,心中暗自吟诵《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吟罢,暗自感慨万分地想:真有点后悔,不该轻信谗言,乱杀忠良!更不该在国家大事上一再优柔软弱!

后来,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评论说:国破家亡之后,李煜应该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丢掉了祖宗创下的基业,应该到宗庙前痛哭,并向百姓谢罪。但是他根本没这么做,而是去颂听教坊乐手演奏《别离歌》,惋惜自己再没机会与宫娥彩女寻欢作乐了,这样,不亡国才怪呢?其实李煜何尝不想国力昌盛,但是性格使然,让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实在是勉为其难。

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李煜是在金碧辉煌、翡环翠绕、钟鸣鼎食、诗词歌赋的南唐深宫里长大的,又从未冲杀疆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成了李煜胆小怕事的性格。

即使在亲兄弟之间相处,他也常常是表现得很懦弱、忍气吞声。

兄长李弘冀被皇父立为太子后,打了一次胜仗。吴越几十名降将被带到建康城郊。皇父有旨:不杀俘虏。可是他背着圣上,抢起寒光闪闪的钢刀,像砍大萝卜似的,一个个降将的头颅骨碌碌地滚落下来。有的人头还双目瞪得如牛眼,嘴巴啃地,沾满泥土。那血淋淋惨烈的场面,令人目不忍睹,吓得李煜多少日子,几乎每个夜里从梦中惊醒都不寒而栗。

忍却也帮了李煜的忙,他以隐忍之计逃过了长兄的迫害,这可能也是迫于无奈吧?李煜怕自己遭到兄长李弘冀的迫害就自称“钟山隐士”,并自己动手刻了“钟山隐士”、“钟锋白莲居士”等数枚以为藏书、题画之用的印章。终日埋头于填词、书法、绘画或者同宫女们戏耍,隐居在深宫中,对朝政不闻不问。李煜迫于长兄的嫉恨,以这种办法,还真的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江南名城南唐国都建康终于被宋军攻陷了。宋朝大将曹彬押解被俘的南唐主李煜抵达汴京,监于明德楼下听候发落。

翌日,献俘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宋太祖对南唐亡国之君的处置。李煜跪伏在明德楼下,浑身如筛糠似的抖动,听太监宣读圣旨的:“皇恩浩荡,封李煜为违命侯。”李煜暗想,谢天谢地,谢不杀之恩。他被俘后就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下来了。

可又想:“违命侯。”究竟是个什么封号呢?他细心一揣摸,其中含有讥讽与侮辱之意。他的心顿感难受,但总算没死,也就忍了。不忍还又能如何呢?面对宋朝的欺凌哪一次不是忍气吞声,何况此次与每次不同,自己已是亡国之君。

太监读完圣旨,又说:“圣上不杀你,并赐园林宅第一座,你还不快接旨谢恩!”李煜这才如梦初醒,连忙三拜九叩谢太祖龙恩,侍立楼下。

宋太祖驾崩,御弟宋太宗即位后,小周后常常被召进宋宫,说是侍候皇上燕乐,一去就是很多天才能放出来。至于她进宫到底做些什么?作为她的丈夫李后主一直不敢想像。只是她每次从宫里回来就把门关得紧紧的,一个人躲在屋里悲悲切切的抽泣。有一回,李煜实在憋不住了,破门而入,俯身安慰。谁知,小周后霍地起身,满脸是泪,可怜无助地嚎啕大哭。那宋太宗乃纠纠武夫,温柔不足,粗暴有余,只知对她发泄摧残,哪如她与李煜夫妻绵绵的情义。

李煜无可奈何。如今国破家亡,做了宋朝天子的阶下囚,除了把哀愁、痛苦、眼泪往肚里咽,还能说什么?处于绝境之地,要想生存,除了忍,又能做什么呢?

在一个乌云蔽日、细雨绵绵的天气里。囚禁李煜的宅第,传出侍妾们为他祝寿的如泣如诉的歌声。这是李煜最近蘸着血和泪铸成的一阕《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当小周后和黄保仪频频举杯为李煜祝酒时,宋太宗的赐酒到了。可怜的李煜喝了两杯后就中毒死了。

原来,囚禁李煜的小院,昼夜都有宋太宗设下的耳目出没。李煜侍妾们的歌声一传出,就被耳目记下歌词奏报朝廷。歪打正着,宋太宗为把小周后接进宫,一直要谋害李煜,正愁没理由。有了这个借口,当即派人鸩杀了李煜。李煜死时只有42岁。

我们为李煜之忍叹息,这种忍自然是不足取,可这种懦弱之忍,在某种意义上讲倒确有可取之处,毕竟,赵匡胤没有立刻杀死他,让他苟延活命,让他写词咏赋,留下千古佳词,如果他不忍,也许容不得赵匡胤考虑,就会一命呜呼。

6、刘秀忍小愤而就大谋

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是汉景帝支系,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景帝第十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刘秀出生于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其父刘钦世袭舂陵侯,生前担任过南顿(今河进项城)令,在刘秀九岁时去世,刘秀由叔父刘良抚养。

刘秀的母亲姓樊,名娴都。她的父亲樊重,是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的一个富豪,拥有良田300余顷,住在有高堂重阁的庄园中,手下有许多僮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财力雄厚,富甲一方。

刘钦与樊氏生有三子三女,长子刘縯,次子刘良,长女刘黄,次女刘元,刘秀是家中老五,下面还有一个小妹。

刘秀是西汉刘姓宗室支系后裔,先世属于贵族阶层,他的祖上曾世代为官,但他的父亲、叔父都只当到县令,而到他这一代,已无官无职,这在古时称为“白衣”、“匹庶”,也就是平民百姓。不过,无可否认的是,刘秀的外祖父是豪族地主,他的姐夫邓晨是家中世代当官的豪族地主,他自家也有不少的土地。所以,刘秀可以算是南阳地区豪强地主关系网上的一个纽结。

长大以后,刘秀和他哥哥刘縯的性格明显不同。刘秀“勤于稼穑”,对于家中的农业生产经营比较有兴趣,也能安得下心来,而刘縯呢,性格外露,慷慨气盛,是乡里一个集霸、豪、侠气于一身的人。

更始元年(23年)四月,汉军攻克宛城之后,更始皇帝刘玄在此定都。刘秀指挥的昆阳之战,震动了王莽朝廷。各地的地主武装纷纷杀掉王莽派遣的地方官吏,改用汉朝年号,表示忠于汉朝以迎刘玄。紧接着,汉军攻洛阳,破武关,王莽危急,万分焦躁。九、十月间,汉军占领长安,王莽逃至渐台,被公宾杀死,将首级和印绶献于刘玄。短命的王莽新朝只存在了15年,就在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中灰飞烟灭了。

但在此时,更始皇帝的旗子下面出现了内讧。由于刘縯兄弟威名日隆,新市、平林兵诸将领及部分南阳豪强嫉忌刘縯兄弟,故劝刘玄尽除之,以防后患。时值刘縯部将刘稷闻刘玄立,怒说:“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耶?”刘玄听到后抓刘稷欲杀害。刘縯为刘稷力争免死罪,又被李轶、朱鲔等进谗直,刘玄遂把刘縯、刘稷两人一并杀掉。

刘秀在昆阳接得长兄刘縯被杀害的消息,几乎昏厥,但当着信使的面,他极力克制自己,以忍为先,说道:“陛下圣明。刘秀建功甚微,受奖有愧;刘縯罪有应得,诛之甚当。请奏陛下,如蒙不弃,刘秀愿尽犬马之劳。”刘秀很快恢复常态,话说得十分虔诚得体。他还对众将说:“家兄不知天高地厚,命丧宛县,自作自受。我等当一心匡复汉室,拥戴更始皇帝,不得稍有二心。皇帝如此英明,汉室复兴有望了。”刘秀的态度,感动得众将纷纷泪下。

刘秀突然遭此打击,自然难以忍受。回到帐中,扑倒榻上,把头埋在被中,痛哭失声。他心里清楚,刘玄给我奖赏是假,杀死兄长是真。“兄弟阋于墙”,亲兄弟尚且隔墙相斗,刘玄怎能容得下我刘秀?自己已身临绝境之地,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此后,刘秀对刘玄十分恭谨,绝口不提自己的战功,想方设法消除刘玄的猜疑。但每当独居时,他总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寄托哀伤。身边的人发觉他的枕席上有哭湿的泪痕,叩头劝他自宽,他却否认说:“没有的事,你不要胡说。”

刘秀的行止,早有人密报刘玄。刘玄在放心的同时,觉得有些对不起刘秀,便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并令刘秀持节到河北巡视州郡。当时黄河以北有铜马、青犊、获索等农民起义军在活动,还有豪强地主割据的武装力量,又有王莽的残余势力,情况非常复杂。刘秀所到之处,尽量避免军事对抗,而是“所到州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吏,考察黜陟,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加上他待人谦恭,办事公道,深受当地官吏的欢迎和父老的支持。

更始元年(23)九月,刘玄的军队相继攻下了长安和洛阳,王莽的头颅被传到宛城悬挂示众。刘玄打算以洛阳为皇都,命刘秀临时兼任司隶校尉,要他前往修整宫府。刘秀到任,安排僚属,下达文书,从工作秩序到官吏的装束服饰,全都恢复汉朝旧制。当时关中一带的官员赶来东方迎接皇帝刘玄去长安,见到刘玄的将领们头上随便包一块布,没有武冠,有的甚至穿着女人衣裳,滑稽可笑,没有庄重威严的样子,独独见到刘秀的僚属肃然起敬。一些老官员流着泪说:“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汉朝官员的威仪!”对刘秀产生了敬佩、向往的心理。

刘玄到了洛阳,需要派一员亲近大将代表朝廷去河北一带宣示旨意,要那里的郡国遵守朝廷的诏命。经过一番争议,选定了刘秀。这一决定,给刘秀提供了一个避开矛盾漩涡,自由施展的机会。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处,考察官吏,按其能力升降去取;平反冤狱,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吏名称。官民欢喜,争相持酒肉慰劳,刘秀一律不接受。到魏郡(治邺县,河北临漳县境),有人劝刘秀从列人(今肥乡)一带掘开黄河消灭活动在黄河以东的赤眉军。但刘秀的目的是要安抚黄河以北各郡、国的地方政权,以稳定这些地方的政权,与赤眉军作战没有意义,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赤眉还是他的同盟军。刘秀拒绝了建议,北上到了真定(今正定县,当时属常山国),然后到了蓟县(在今北京市,当时属广阳国)。

当刘秀到河北的时候,赵国邯郸有个叫王郎的卖卜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说他的母亲是成帝的一个歌女,怀孕生了他,而且怀孕时曾出现一道黄气从上而下的奇异征兆。又说成帝皇后赵飞燕想害死他,瞒过赵皇后,用别人的儿子顶替,他才活了下来。如果真的如此,按当时一般人的观念,他不仅有资格继承汉朝皇位,而且是天命当然的。于是在赵、魏一带地方势力的拥戴下,这个自称刘子舆的卜人王郎当了皇帝,都邯郸。派人遍告各州郡,自赵国以北,辽东以西,都望风响应。使刘秀在洞北一带的活动成果几乎全部化为乌有,他失去了刘氏朝廷全权代表的威望,走投无路,自身难保。王郎出高价捉拿刘秀,文告发到蓟县,刘秀派随员王霸到市上招兵讨伐王郎,市上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作出各种怪模样挖苦、羞辱王霸,王霸惭愧而返。

广阳国决定起兵响应王郎,刘秀已不能再留蓟县。上谷郡(治沮阳,在今怀来县)太守耿况子耿啽随侍刘秀,渔阳郡(涫渔阳,在今密云县)太守彭宠,是南阳人,与刘秀同郡,有旧交。耿啽劝刘秀暂去上谷,然后联合彭宠共对王郎。其他人反对,认为去上谷无异钻进口袋,没有出路,坚决主张南归。蓟县城中传说王郎的使者即将到来,大小官员都要出迎。刘秀必须马上离开。当他走到城南门,门已关闭,攻打了一阵,才脱身出城。星夜南奔,一路不敢进入任何城邑,只能食宿道旁。时值严冬,饥寒交迫。至饶阳(今饶阳县北),随员们饥困不堪,刘秀冒充王郎的使者走进驿站,驿站官吏为他们备饭。因随员们饥饿至极,争夺饭食,引起驿站官吏的怀疑。驿站官吏出去拿起鼓槌敲了数十下,大声喊道:“邯郸的将军到啦!”意思是说追兵到了。正在狼吞虎咽的随员们听了大惊失色。刘秀起身要跳上车子逃跑,但一想,这样自我暴露,要被抓住。于是忍耐着又回去慢慢坐下,从容地说:“请邯郸的将军进来。”邯郸的将军当然没有进来。刘秀混过这一关,上了车,朝下曲阳(今晋县)方向奔跑。听说后面有王郎的追兵,随员都很恐慌。要过滹沱河,前去探路的人回来说,河上漂着冰块,无船过不去。刘秀又要王霸再去看看,王霸明白刘秀的意思,回来就说:“河上冻得结结实实,完全能过去。”随员们都放心了,刘秀也笑着说:“探路人讲的,我就不信,果然是假话。”当时天气严寒,赶到河岸时,冰块业已冻牢,只是最后几匹马把冰踩破,没能过河。到了下博(在今深县东南)城西,刘秀不知应该到什么地方去,心如乱麻。有一白衣老人用手指点着对他说:“好好努力吧。”信都郡(治信都,即今冀县)是拥护长安(此时更始皇帝刘玄已到长安)的,离这里只有八十里。刘秀立即赶到信都。当时冀中一带只有信都太守任光与和成(治下曲阳)太守邳彤没有服从王郎。任光独守孤城,担心不能持久,刘秀前来,他非常高兴。邳彤也从和成赶来会见。当时有入主张,用信都军队护送刘秀到长安,邳彤反对,他认为王郎编造身世,骗取信任,纠集乌合之众,虽暂时强大,不会持久;刘秀丢了河北回长安,会引起关中一带的震恐。对刘玄的政权也大为不利;信都兵远离乡土、父母和现成的君主护送刘秀去长安,必然不情愿,会中途逃散。他认为刘秀留在河北,以信都、和成二郡兵力为基础,就地扩大势力,徐图发展才是上策。于是刘秀取消了去长安的打算。但是两郡的兵力单弱,不能有所作为,刘秀打算把军队带到城头子路和刁子都的军中,借用这两支军队的力量。这是两支活动在当时的黄河与济水之间(即今鲁西与鲁西南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共有近三十万人,颇有威力。任光不同意。后来按任光的计策,从各县招集了约四千人的一支精干军队,由任光、邳彤等人率领,各人都加上了诸如大将军、偏将军之类的名号,然后发了一道虚张声势的文书,说大司马刘秀率城头子路、刁子都军百万人,从东方来冀中一带讨伐反叛者。结果大生其效,文书所到之处,吏民传告,纷纷来降,并且约定共击王郎。有些老病者,竟带着自己的棺木远来从军。很快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势力,并攻下了中山国及卢奴、新市、真定、元氏、防子等县。

更始二年(24)四月,刘秀进军邯郸,连战连捷。王郎派使者请降,使者大讲王郎确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要求给予优厚待遇。刘秀说:“现在,假如成帝再生,他的天下也不能得到了,何况诈称刘子舆的人呢!”使者要求封给王郎一个食邑万户的侯,刘秀说:“能够保全性命也就可以了。”使者拂袖而去。五月甲辰日,王郎的属官打开邯郸城门向刘秀投降,王郎乘夜逃跑,被王霸追杀。清理缴获王郎的文书档案,发现官吏与王郎勾结一起毁谤刘秀的材料有几千份。刘秀一律不看,他把官吏们召集起来,当面一把火烧掉了。他解释说:这样做,是令反侧子(心怀不安的人)自安。”这也是他的妙忍之策。

更始皇帝派使节赶到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并命令刘秀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与有功的将领赶到长安去。这表明刘玄已经对刘秀不放心,要削弱他的影响,夺回他的权力。刘秀自然明白这一意图,而且他也看出刘玄到长安后的作为不得人心,也没有能力统一各部,平息各地的混乱局面。他以“河北未平”为理由,拒绝应征击长安。刘秀与刘玄的裂痕从此开始明朗。

刘秀这种以屈求伸和以智取胜的策略,在他创建东汉王朝过程中屡加运用,他能“忍小愤而就大谋”,遇事不慌不忙,以忍在绝境之中得以生存,也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终于化险为夷,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以就光武之业。

7、元胄绝境不忍,口出狂言被处死

如果说元胄是隋朝的第一功臣,恐怕也不算过分。早年,当隋文帝杨坚还只是北周的丞相时,便将他引为心腹。那时,北周皇室成员赵王察觉到杨坚有阴谋篡位之心,便联络了另外一些皇室子弟想要谋刺杨坚。他将杨坚邀请到自己寝室中去,而将随从拦在府外,只有元胄不肯离去,紧紧把守在寝室门外。赵王设宴款待杨坚,趁着酒酣耳热之际,用佩刀挑着瓜连连送向杨坚的嘴边。元胄发现赵王没安好心,便进去对杨坚说:“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赵王呵斥道:“我同丞相说话,你是什么人?”命令他立即退下。

元胄怒目圆睁,拔出佩刀,往赵王身边一站,把他扣作人质了。

赵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妙,一方面虚情假意地夸奖元胄“诚壮士也”,赐他酒渴,一面表白说:“我哪里有什么歹意,你干嘛那么多心呢?”同时假装要吐,想要抽身离开。

元胄知道他是在耍花招,将他按在座位上,就是不放他走;赵王又说嗓子发干,让元胄到厨房去取水,元胄也不动。正好这时另一名皇室成员也来了,趁着杨坚起身迎接的功夫,元胄悄悄对他说:“情况很有点反常,咱们快走吧!”

杨坚还糊里糊涂,说道:“他又没有兵马,还能把咱们怎么样?”

元胄说:“兵马他们家中还不多的是,一旦他们先下手,咱们可就完了!我倒不是怕死,这样死可太不值得了!”

杨坚没听他的,返身又坐了下来。正在此时,元胄见屋后有披甲的声音,他也顾不了许多,冲着杨坚喊道:“相府正有紧急事情,大人哪能在这里久坐?”拉起杨坚,推出门去。

赵王起身追赶,元胄堵在门口,不让他出来,直到杨坚走出了大门,他才跟了上去。

一次暗杀的阴谋就这样被元胄挫败了。如果没有元胄,杨坚此次只怕难逃活命,也许地就没有了后来的隋朝,中国的历史又当是别一种写法了。杨坚在当了皇帝后也说:“救了我一命,成就了隋朝的大业,这是元胄的功劳!”

杨坚在位时,对元胄自然恩宠有加;可杨坚一死,杨广继位,情况就大变了,杨广怀疑他与其他皇弟阴暗勾结反对自己,罢了他的官。

元胄自然不服气。有一次,一个叫做上官政的大臣因罪被贬到岭南,另一位将军丘和也受牵连被撤职。元胄与丘和原是好朋友,两人来往很密切。一次在一块喝酒时,有了些醉意,便对丘和发牢骚说:“上官政是个敢做敢为的人,这一次被贬到岭南,会不会干出一番大事来呢?”又拍着自己的肚皮说:“若是敝人,决不会善罢甘休的!”

不料第二天丘和将他的话奏报了皇上,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元胄被处死。

8、魏延:不能彻底的忍

魏延是蜀中名将,但素来为诸葛亮所忌,虽然如此,魏延倒也忍住了,仍然忠心为蜀,当多次为诸葛亮所忌之后,仍没反思。诸葛亮命殒五丈原时,魏延忍不住了,也因此丢了性命。对于这种忍真的不知是同情还是指责?

魏延,字文长(公元?~234年),义阳(今河南)人,他之所以在三国留名,与其说是因为他作战勇敢,倒不如说是因为他落了个冤死的下场。

魏延是长沙降将,诸葛亮当初就说他有反骨,在刘备的劝说下才没有杀他。但这只是小说家的杜撰,历史的实际情况绝非如此。魏延在随从刘备的南征北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现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将的才华。在刘备定蜀以前,魏延在蜀中并无多大名声。到定蜀后,他的官职仅仅是个“牙门将军”。但善于识材的刘备看中了他,在刘备称汉中王时,魏延被破格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按照当时的情况,汉中是重镇,应当以名将镇之,大家以为此职非张飞莫属,张飞也自以为非己莫属。结果却委托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下军官担此重任,导致了“一军尽惊”,使得人们议论纷纷。

刘备也完全明白这种情况,他为了树立魏延的威望,刘备特意召开群臣大会,让魏延在会上陈述自己镇守汉中的方法。刘备问魏延说:“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的气魄使三军折服,魏延也因此树立了一定的威望。

魏延是否言过其实呢?否!事实证明魏延能堪重任,他有勇有谋,在抗曹北伐的历次战斗中,曹操的著名大将张郃、王双、郭淮等,均为魏延所杀。要知道,这些人是连诸葛亮都畏惧三分的。

到了建兴八年(公元231年),魏延升为西征大将军,封南郑侯。此时,魏延在各个方面都已经成熟,完全具备了独挡一面的能力。那么,为什么魏延最终没有发挥才能,反而以反叛被杀告终呢?

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与诸葛亮的性格不合。据说魏延“性矜高”,意思是说魏延有点骄傲,看不上别人,而诸葛亮为人却是“一生惟谨慎”,对那些富有开拓精神敢冒大险的建议难于采纳,对这样的人也一贯实行压制政策。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祁山北伐,都提一些出奇兵冒险的建议,如“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意思是说,魏延总是请求诸葛亮给他一万人,他要像韩信那样,从褒中出击,沿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十天之内可奇袭长安,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魏延的这个建议当时看来应该是十分正确的,远比诸葛亮步步为营的进攻方法要好,而这一建议也是建立在对敌情、路途、后勤供应诸方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完全有可能实现。况且,即使失败,也不会动摇北伐的根本,伤亡也不会太大。但如果成功,其意义可想而知。对于这种设想,诸葛亮“制而不许”,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初在《隆中对》中所说的两路夹击进攻中原的设想。每次都是这样,魏延的积极性不免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因此魏延发些牢骚也是极其正常的。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等等。时间一长,诸葛亮对魏延产生了偏见、成见。这可就犯了大忌。

其次是遭受了小人的谗言。在诸葛亮已经对他有成见、不信任他的情况下,最容易被人谗毁。而谗毁他的人与他又有极大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人与诸葛亮关系密切,最后又手握大权。此人便是杨仪。《费祎传》上称魏延、杨仪二人“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魏延传》上更形容二人“有如水火”。公元234年,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一病不起,自知命不长久,便背着魏延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量退军节度问题,作出了“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的决定。诸葛亮这样安排退军,魏延不明真相,不服杨仪,不接受其指挥是完全可以想像的。果然,诸葛亮死后,杨仪采取了“秘不发丧”的措施,当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见时,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亲府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如果向魏延解释诸葛亮的意思,魏延未必就不听指挥。结果是魏延与杨仪开战,使蜀军乱作一团。

在战略上谁是谁非另当别论,但由于杨仪护送着诸葛亮的身体,又拿着尚方宝剑,自然成了“正义”的化身。于是魏延便成了反贼。如果看看杨仪对魏延的态度和日后的作为也许就不难明白杨仪假公济私和实现个人野心的企图了。

当马岱将魏延的人头送给杨仪时,杨仪用脚踏着魏延的头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直到“夷延三族”,才解了个人心头之恨。如果是“公仇”,何来这样的意气。杨仪杀了魏延,到了成都,“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谁知只得了一个“中军师”的不大不小的官,于是怒于声,竟然十分悔恨地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三国志·蜀书·杨仪传》)这哪里有一点忠于国家的影子!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因一时冲动而忘了大局,是不应该的。但我们在这里不是考虑论功行赏或是按律处罚的问题,而是说魏延完全可以不“反”,不听杨仪的话是不是“反”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魏延不是被杀,而是打了胜仗再回成都,向刘禅交差,情形会怎样呢?问题在于诸葛亮没有安排好。岂止是没有安排好这一件事,整个魏延就没有用好,魏延认为自己在诸葛亮的手下是“不能尽才”,可谓切中要害。

如果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好好反思,并不是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多年都忍过来,到头来忍不住了,以致于丢了性命,还落个“叛臣”的骂名,实在是不值。

9、忍辱负重,施振荣使“宏基”威震台湾

1944年,台湾尚在日本人的铁蹄践踏下,整个中国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国弱民穷,施振荣就在此时来到人间。和国势衰落相对应的是他家庭的不幸。父亲在他4岁那年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全靠母亲苦心经营一家杂货店维持。这使得施振荣从小就知道了生活的艰难和不易。从小他就帮助母亲照料小店,跑前跑后,俨然一个小店员。

但母亲并不喜欢他那样。她希望儿子好好读书,争取学有所成,出人头地。因此,尽管家境穷窘,她还是挤出钱来送儿子去上学。

令母亲宽慰的是,施振荣学习十分勤奋刻苦。上小学、中学,成绩都是全优。他对数理化课程兴趣特别浓,成绩更是出类拔萃,在台湾彰中高中部学习时,他为此获得了“爱迪生优良科学奖”。

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台湾成功大学,后来又转学至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连年获得校奖学金。大学毕业后,他又进入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继续深造,并于1971年获得电子硕士学位。

学习完成后,拥有丰富电子科学知识的施振荣开始寻找自己在社会上的落脚点。很自然地,他将目光转向电子技术集中的台湾北部,先后任环宇电子公司副理,荣泰电子公司协理。

在“荣泰”,他干得十分努力,跑技术,跑市场,尽心竭力,一干就是十年。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然而这回上帝没开眼,他倾注了极大心血的公司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还是倒闭了。

这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大打击。痛心之余,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干什么也不能因循守旧,只有用敏锐的眼光,抓住机遇,大胆创新,灵活应变,才能求得生存。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更要求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具备这样的素质。

施振荣在“荣泰”经营失败后,他不甘心再为其他老板“打工”了。虽然凭他的技术他不愁找不到工作,但这并不是他一生的志向。他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当自己的“老板”。

自己能干什么呢?他陷入了深思,对自身条件的长处和短处,他再三在权衡着。

去批发经商?自己既无家业可以继承,也无他人可以投资、赞助,此路不通。

退一步讲,即使有人资助,平心而论,这也不是自己的梦想,作为一个电子学硕士,从事电子行业是自己从中学时代就萌发的心愿。

综观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他的眼前不由得一亮:有了!70年代中期,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在世界上已经起步,可是在台湾却依然是一片空白,人无我有,你弃我取,在台湾做一个电子计算机开发的“先行者”,其发展前景必定广阔。

他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他决心做一个“电子计算机的园丁”,向现代高科技进军。

于是,他找到了11位在台湾交通大学读书的同学,以及曾共过事的电子工程师,协商创办“宏基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创议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大伙共同筹集了200万元资金注册。1976年,施振荣任董事长的“宏基电脑公司”开张了。

按照施振荣的思路,“宏基电脑公司”一开始就以开发自己的产品为主。他借款70万元,购进了微处理机系统设备,公司上下群策群力,加班加点,很快就拿出了产品。然而,无情的市场给施振荣上了痛苦的一课,“宏基”的产品在市场上根本没有销路,产得越多,压得越多,把有限的一点资金都占用了。

问题出在哪儿呢?施振荣很快就明白了,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由于台湾经济政策的开放,国际上各大电脑商的微电脑大举拥入了台湾岛,这就使有限的市场显得狭小了,而“宏基”产品无论在品质上还是价格上都还没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二是“宏基”实在太年轻了,“宏基”产品既无名气,也无影响,更不具备品牌效应,消费者在不了解公司实力的情况下,自然对陌生的产品不敢问津。

出师不利对人气的打击是严重的。看到“宏基”一开始就赔了钱,合作伙伴们开始动摇了,有3位提出来要分道扬镳。心情沉重的施振荣愈加感到了创业的艰难。不过,他忍耐着强大的压力,毫不灰心。

为了维持生存,他忍辱负重,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改“工”为“贸”,做起了进口电脑零件的代理商,暂时稳定了人心,不致使自己在困境中一厥不振。

不过施振荣内心是不平静的。虽然“宏基”电脑公司在开发产品方面似乎暂时偃旗息鼓了,但这仅仅是“暂时”的。他知道,事业要做大,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他在寻找这种机会。

一段时间后,他敏锐地发现,虽然外国的电脑先进,但却毕竟是西方人的东西,台湾岛内大多数人还不具备操作西方电脑的技能,而且西方电脑的高价位也使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如果“宏基”能开发出适合中国人使用的电脑,而且价位又比较低,不就可以占领市场了吗?

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说干就干,很快,“宏基”低价位的“小教授中文电脑”问世了。正如他设想的,这一产品果然被市场所认可,台湾岛内的中学生、小学生普遍购买,十分畅销。而且,由于这一产品的成功,“宏基”品牌也渐渐为岛内民众所熟知,大家都知道了,“宏基”电脑是台湾人自己开发的电脑。这种广告效应为“宏基”其它类型的电脑上市成功地铺平了道路。

施振荣认准方向,一鼓作气,使“宏基”电脑在台湾电脑市场稳稳地站住了脚跟。至1985年,“宏基”公司48亿元的营业额,一举击败台湾资讯电子工业的“巨人”——台湾神通电脑公司,从而成为台湾最大的电脑厂家。到1987年,“宏基”又拿下了四个“台湾第一”:

个人电脑外销第一;

在全世界IBM个人电脑兼容机系列销售量排名第10位;

‘宏基’ACER—1100三十二位超级微机各项技术指标的总分名列美国电脑权威杂志《信息世界》排行榜第二;

在日本推出日、英双语个人电脑,成为这类产品中第一家非日本公司。

“宏基”旋风在台湾岛内劲刮。

在他成功之后,有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施振荣说:在我失败的时候我决不气馁,能够忍耐等待时机,在我有了成绩的时候,我也同样能够忍耐把自己做大,绝不好高骛远。

10、吴一坚:坚忍中使西安“金花”放光彩

金花企业集团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涉足开发、投资、制药、商贸、交通、房地产、酒店及高尔夫等领域,拥有国内和香港两家上市公司,员工人数3000多名,总资产达68亿元(净资产44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集团。但金花企业集团在创业之初,却是总裁吴一坚在颠颠摇摇之中摇起来的。

吴一坚,1960年12月10日生于西安。

童年的时候,爷爷因出身地主被批斗折磨致死,接着他的父亲——西安市灞桥区的一名普通干部,又受到冲击,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了起来。童年的苦难经历,使吴一坚时刻为亲人,进而推到为他人牵肠挂肚,正是这一系列潜意识构成了他的“平民情结”。

吴一坚当过兵,做过工厂里的普通工人,1984年他毅然辞去西安一家工厂的工作,怀揣600元人民币只身到广州打工。1985年离开广州,来到海南发展,成为海南的第一批弄潮儿。

经过周密的调查,他着手筹建一座大型的电子工厂。当时,很多人无法想象他和他的助手们如何去干一件令省一级政府领导重视的大事:建一座年产20万台电视机的公司。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天方夜谭,当时的国家骨干企业年产也不过20万台电视机,而吴一坚这个27岁的北方小伙子搞这样大的工程被认为不是骗子也是神经有毛病。然而,这正是吴一坚不同于他人之处。他了解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电视机的紧俏和海南刚刚起步的特点。他认为一个人要善于了解周围的一切,这样才能调动周围的一切有利因素,用100元钱去赚1元钱,叫赚钱,用1元钱去赚100元钱也叫赚钱,但这两种赚钱的内含是截然不同的。经营,就要讲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换来高速度与高效益。于是,他以“经营25年之后,厂房设备拱手让出”的方式圈地,又以“预交3%质量保证金”的方式将厂房建设工程承包出去,以“生产以后80%的电子原件由香港一家公司供给”的许诺,令其先投资。

为了联系全国大电子经销商,他亲自出马,几乎是一天24小时都在赶车谈判,包括了买一瓶汽水、一块面包了事,到了晚上商店关门,他就只好饿肚子,常常饿得没办法了,只好拼命喝水。有几次,皮鞋跑开了帮,但因时间仓促,他用鞋带一绑竟又凑和了一个礼拜。上帝垂青于真诚的人,全国各大电子经销企业被吴一坚的真诚和执着所感动,纷纷交足预订款,提前预订10个月以后的产品,求人的事就这样变成了被人求的事。

外部环境理顺以后,吴一坚一头扎进了工地。工资未能及时支付时,工人们怠工,他一个个地去解释,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发给工人。身上没有了钱便没办法吃饭,只好每天蒸点米饭充饥,一连十多天没吃菜,工人们知道后,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吴一坚的坚忍和真诚,使工人们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终于以超常的速度建成了一座大型工厂。

那年春节前,工厂的170万元货发出以后对方未能按合同及时结算,而公司的职员们全都准备拿了钱回家过年,吴一坚为了职员们能过好年,到朋友处借,取出自己所有的存款,及时地发给职员。腊月27日,职工们都走完了,他却不能回去,爱人的电报、电话一个接一个:“结完婚6天你就去广州,孩子出生时你又在海南,我们女人一生中最需要男人的两个时刻,你都去忙事业了,这过年又回不来,我们怎么向父母交待。”听完妻子电话中的诉说,再坚强的男儿也会止不住泪水的,吴一坚强忍着泪水安慰了妻子和孩子,放下电话,从来不知什么叫悲伤的吴一坚才真正感受到了孤独和悲伤,他伤心地哭了。孩子的叫声和妻子的哭声时刻在刺激着他,他真想立即回到他们的身边,享受一下轻松和安逸,或者让他们母子二人到海南来共享全家欢聚之乐。但他不能这样做,他的身上只剩下50元钱,这50元钱要度过15个日日夜夜,而他的困难他又不能告诉家人,害怕给他们增添不必要的担忧。为了节省,他买了一百个馒头,整整吃了十五天,放假归来的工人们见到他时,以为他得了病,而他能说什么呢?只能笑笑。

他曾说过:“我是用自己的经历悟出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苦难能使人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得到真正的锻炼,人往往在越困难的时候意志越坚强,奋斗的目标也越清晰。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今天的苦难可能就是明日的辉煌,只要你愿意努力,总会有所成就。人生的机遇,是在自己的苦苦奋斗中争取来的。一个创业者大凡在起步阶段,都需要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甚至当搬运工,打个比喻,人就好像那成堆的湿煤,磨难就像那摇篮,颠颠摇摇才能成煤球儿,才能燃烧。”这也许就是吴一坚能在千百万下海赶潮人中成为佼佼者的原因吧。

第一批电视吴一坚在海南这块炙热的孤岛上“摇”出来的时候。时间满打满算只有10个月。投产后,公司资产由他怀揣的600元变成了3亿元(包括地价)。

而对3亿元的资产,有人只欣羡吴一坚发了大财,但其间的艰难和孤独的忍耐有谁能知道?

11、忍一时之利,香江新鸿基扬英名

李兆基始终认为,身在异乡,没有几个帮手,单枪匹马是很难成功的。

当时,香港的土地全部为殖民当局所控制,称“官地”,都以“官契”形式批租使用。香港英殖民当局的土地政策是按照经济原则,在公众拍卖场上公开拍卖,以叫价最高者得到出售的土地,即所谓“公开拍卖,高价者得”。香港地少人多,需地殷切,房地产价直线上升起来。

在李兆基投资到房地产,准备大展鸿图的时候,他又选择了两个最好的朋友:郭德胜和冯景禧,3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当时竞争激烈的香港,李兆基、郭德胜和冯景禧鉴于自身实力微薄,从而合在一起打天下,可谓是有识之士。

后来,李兆基、郭德胜和冯景禧都成了香港商业圈响当当的大牌人物,他们对那段携手闯江湖的雄心和气魄,都是十分怀念。而且,这段弥足珍贵的经历,在3人中间种下了常青的友谊之树。在生意场上,李、郭、冯3人互相帮携,互相援助,生意因而越做越大,都成为香港十大富豪排行榜上的人物。

1958年,李兆基、郭德胜、冯景禧3人“誓师结义”。当时3人的结义宗旨是:“同心协力,进军地产,你发我发,你荣我荣”。此外,他们3人又拉了另外5位股东,组成了“永业企业公司”,首先买下了沙田酒店,红红火火地经营起来。

由于“永业企业公司”资金并不雄厚,故而公司开办之后,在经营方式上只能以低价收购一些无人问津而又富有发展潜力的土地或旧楼,进行重建,然后再重新出售,小心翼翼地“炒楼花”,一步步苦心经营。

当时正处于50年代,香港仍有许多旧的楼宇待拆,因而不愁没有生意可做。

然而,当时香港的房地产经营模式是楼房整栋出售、帐款一次要付清。这种经营模式,对于资金并不雄厚的“永业公司”可谓是瓶颈,因为广大的香港市民并没有此实力一次付清帐款,更何况要买下整栋楼房,就更困难了。致使永业公司的楼房出售出现十分凋零的现象,资金不能迅速周转,而且也阻碍了永业公司再去购置楼房、土地,因而影响了发展。

李兆基、郭德胜及冯景禧等8名股东面对永业公司的窘境,一时也十分棘手,想不出可以解决的办法。如果照此下去,永业公司非得关门不可,在这关头,素来灵活机敏的李兆基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忍中求胜,即“分屋出售、10年分期付款”的灵活方式,这就打破了地产业楼房必须整栋出售、帐款要一次付清的陈旧模式,使得广大中下层市民能够花钱买得起住房,使永业公司得以资金不断,生意不断。

这种销售方法刚刚出台,不出所料,楼房顿时销售一空。在如此良好的发展机会面前,永业公司迅速又购入大量楼房、地产,进行拆建,同时加快资金周转,着实大赚了一笔。虽然在短时之内永业公司得不到所有现款,但由于销量好,所得效益使得地产界其他地产商为之眼红。

1963年,李兆基和郭德胜、冯景禧3人利索果断地甩掉其他5位股东,合组“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从此,李兆基的事业开始向辉煌迈进。

为什么取名叫“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呢?郭德胜、冯景禧和李兆基是有考虑的。他们希望通过“新鸿基”来实现他们3人结义时的宗旨:“同心协力,进军地产,你发我发,你荣我荣”。所以,“新”字取用冯景禧新禧公司的“新”,“鸿”字取自郭德胜的鸿昌合记,而“基”字就是李兆基名字最后的那个“基”字。

“新鸿基”代表的是冯景禧、郭德胜、李兆基3个同心同力,互相帮助,携手共创事业的决心。

“新鸿基”成立之初,规模很小,办公室设在士丹利街16号3楼,职员不过10余人,可以说仅具雏形,注册资本港币500万元,实付资本300万元(每人出资100万元港币)。这个实力在当时的香港,3人不过是中量级罢了。

然而,经过“永业公司”5年的打点、磨砺,李兆基、冯景禧和郭德胜的大名已经传播到港岛的各个角落。舆论界对他们3人的力量型组合普遍看好。

时至今日,李兆基、郭德胜、冯景禧3人都成了下属逾千的亿万巨富豪,他们搭档打江山,早已成了香港商界风行一时的佳话。

3人除有超人的经营头脑以外,更是百折不挠的工作狂。每天都做足十五六小时。创业时拼命工作或可解释,但发达后依然如故。李兆基曾对记者说: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企业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作梦梦出来,只有通过勤奋工作善于坚忍干出来的。

他们雄心勃勃,不分昼夜运筹于10平方米的斗室之中,而此时别人可能通宵达旦地奋战在麻将桌上,或沉迷在夜总会的珠光艳影中,或在温柔乡里昏昏入梦。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这种脚踏实地的坚忍精神,就是李兆基他们成功的基石。

香港的房地产业在香港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被称之为“香港经济的寒暑表”。

60年代初期的香港,由于人口的剧烈膨胀,内地和东南亚大量流入香港的资金和熟练劳动力,以及香港当局的土地政策、建筑条例,极大刺激了房地产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1962年港府对香港建筑条例进行了修改,并公布1966年开始实施。拥有地皮的企业和祖传有地者,为了避免吃亏,都想在1966年前建房。

同时,银行也积极参与房地产的投资,放宽建房信贷,因此出现了一股房地产投资热。

这段时间应运而生一大批赌博心理极强,专门从事买空卖空,以小搏大的经济投资者。他们的投资特征是时间短,利润好,风险大,与那些从事长期投资的稳健投资者相比,他们既可能以极小的资本牟取暴利,也有可能在投资后倾家荡产。

在这股经营地产的狂潮中,李兆基、冯景禧、郭德胜3人更是雄心勃勃。他们不像其他地产公司把开发地段集中在商业和工业用地,即使兴建住宅楼宇,也向大型或豪华住宅发展,而是看准了广大香港中下层市民这一广大的消费群体,把目标投向了中小型住宅楼宇。

“新鸿基”的这一重大举措,正适应了当时香港商业的急剧发展,青年一代组建家庭对住房迫切需要的特点。故而,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楼房一建好就被抢购一空,资金周转很快。李兆基、郭德胜和冯景禧3人抑住自己内心的狂喜,以百倍精力投入到发展“新鸿基”的大业中。

“三剑侠”固然个个聪明过人,但他们的坚忍拼搏精神却是渡过难关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包括年过半百的郭德胜在内,李兆基、冯景禧可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每天加班加点往往一天就是十五六个小时。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坚精神使他们得以渡过难关。

到1972年4年间,“新鸿基”建造的工业大厦和商业住宅楼字出售总值达5.6亿港元,平均每年做1.4亿元的地产生意。一家只有500万注册资本的地产公司能做出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与其他纷纷收缩业务或刚从危机中复苏过来的地产公司相比,新鸿基已是大大领先了一步。

由于成绩喜人,“新鸿基”由开始时默默无闻一跃而为港人家喻户晓。人们一提就是“新鸿基”,闭门就讲“三剑侠”。而李兆基又被人们誉为“小侠”。

这段时间,“新鸿基”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久将写字楼由士丹利街迁往中区华人银行10楼。除地产外,“新鸿基”还涉足其他贸易行业,但营业额远不及地产业。

70年代初期,香港各界对股票产生“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强烈投资狂热,掀起了一阵比一阵更高涨的“上市狂潮”。由于恒生指数日渐高涨,李兆基、冯景禧和郭德胜更不会放过这个招财进宝之机。“新鸿基”改名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目的为了成立股票上市公司,从股市筹集资金。

1972年9月,“新鸿基地产”股票上市,马上被炒得炙手可热。李兆基原计划筹集资金1亿元,但疯狂的股民却将10亿元现金迫不急待地双手奉上,超过新发行股的10倍!新股票吸引着数以万计的盲目投资者,人们纷纷卖掉金银首饰、工厂、土地房屋,冒险地押在股票上。而此时,“新鸿基地产”利用吸收的大量资金,抢购了大片地产,生意蓬勃发达,日渐兴旺。 TiKbYtAFPswv9lX3p769hzTywXwXMTlnl9isW68+MxT3llvSVwndHhk+Yz9IL70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