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哲学术语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指的是研究感觉经验以外不变对象的哲学,与辩证法相对立。古希腊安德尼柯变亚里士多德遗稿,把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著作叫《物理学》,把研究事物本质、神、灵魂、意志自由等经验以外不变对象的著作编在《物理学》之后,叫《形而上学》,13世纪开始,这一书名被用做哲学名词。亚里士多德称“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物理学等各门科学为“第二哲学”。前者研究“存在的存在”,即世界的本原,永恒不变的非感怀的实体(本体)是万物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即“神”。直到18世纪,它仍然是研究经验以外不变的对象,有些唯物主义者把它当作研究事物永恒不变的规律,有些唯心主义者把他锕当作研究抽象不变的理性概念。

古希腊七贤

指立法者梭伦、哲学家泰勒斯、奇伦、毕阿斯、庇塔库斯、佩里安德、克莱俄布卢。

宇宙论

对整个宇宙的研究。宇宙论的问题可能是哲学问题,也可能是科学问题。

世界

在哲学中,“世界”一词具有特殊意义,指“全部经验实在”,因此可以等同于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经验。

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成其为事物的东西,是事物的特征所在。例如,独角兽的本质就是头上只有一只角的马。这使人们怀疑独角兽是否存在。诚然,独角兽不存在。因此,本质并不蕴涵着存在。

现象

直接呈现的经验。如观察一个对象,人所经验的这个对象就是一种现象。康德把现象与自在存在的对象、不依赖于经验的对象(他称之为“本体”)加以区分。

认知

任何一种认识活动或认知活动。

概念

一种想法或观念;一个词或术语的意义。

绝对

终极实在,被视为唯一的、无所不包的原则。有些思想家把它等同于上帝;有些思想家信仰绝对,却并不信仰上帝;还有一些思想家则不信仰绝对。与绝对关系最为密切的哲学家是黑格尔。

不可知论者

既不信仰也不怀疑,只是把判断悬搁起来。

能动者

指行动者,以区别于认识者;是作出决定、进行选择或付诸行动的主体。

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是将《圣经》中对上帝的本性和旨意见证的三个中心要素放在一起。这三个中心要素是:1、神创造世界;2、神籍着基督救助人类;3、神籍着圣灵与基督徒和教会同在。三位一体的教义断定这三个要素系于同一位神,他在一贯的历史过程中做这三件最重要的事情。

分析

对事物条分缕析地加以研究,以便获得更深入的认识。与之相对的是综合,即把事物作为一个总体来加以研究。

分析判断

只有通过分析判断本身才能判别其对或错的判断。与之相对的是综合判断,即只有根据自身之外的事实才能判别其正确的判断。

先验

在经验之先,其真理性就已被认识到。与之相对的是经验,其真理性只能从经验中获得。

直觉

直接的认知,无论是通过感觉还是通过洞察,是一种无须借助推理的认识方式。

偶然性

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两种可能性都有。与之相对立的是必然性。

必然性

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休谟认为,必然联系只存在于逻辑之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本体

在人类意识的背后所无法认识的实在。而人类能意识的实在则被称作现象。本体是自在的存在,与经验无关。

本体论

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实际存在的事物,而不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后者则是认识论。本题论和认识论构成哲学的主流传统及其历史。

奥卡姆剃刀

600多年前,威廉·奥卡姆有句格言盛传于世——“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承认一个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的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应当一律取消。这一似乎偏激独断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奥卡姆剃刀”。在他看来,复杂的事情往往是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的。

演绎

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活动。例如:“如果人人都会死,爱因斯坦是人,那么爱因斯坦也会死。”一般认为演绎总是正确的。与此相对立,从特殊到普遍的推理活动则被称为归纳。例如:“苏格拉底死了,柏拉图死了,亚里士多德死了,140年前出生的人一个个都死了,因此,人人都会死。”一般认为,归纳不一定能产生正确的结论,因此,有人怀疑它是否真正称得上是一种逻辑活动。休谟就把它看作是一种心理活动而不是逻辑活动;波普尔亦然。

决定论

因为每一个事件都是先前原因的必然结果,而这些原因又是此前的原因的必然结果。与之相对立的是非决定论。

辩证法

一指提问或论证的技巧;二指黑格尔或马克思的追随者所使用的一个专业术语,意思是:无论就词语而言还是就行为而言,任何论断都会引起对立,对立双方会融合在综合判断之中,这种综合判断包容了对立双方。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哲学范畴,提出事物本身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类似黑格尔哲学中的“扬弃”概念。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不承认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不仅把否定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而且把否定看作简单的抛弃,否定就是否定,它和肯定是绝对的对立。辨证的否定正好与之相反,指出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即旧事物变为新事物。但是新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而是包含着肯定的因素。否定也就是扬弃,即扬弃旧事物的消极因素,保留其中的积极因素,经过改造变为新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旧事物即被克服,又被保留,变革之中又有继承的条件,具体情况则依事物的性质和所处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诡辩论

诡辩论是对一月度年个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否认真理或探索真理的思维方式的统称。它是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常常利用客观事物和概念普遍具有辨证矛盾这一特性,冒充辩证法,或同辩证法相互掺杂地表述出来;用概念的联系取代和掩盖事物真实的联系,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并夸大相对性一面,否定确定性和绝对性一面。

一元论

认为事物是由唯一一种元素构成的,例如,人类最终不是由相互分离的元素,如身体和灵魂构成的,而是由单一元素,唯一一种实体构成的。

二元论

认为事物由两种不可还原的组成。例如,人类是由身体和心灵组成的,两者截然不同。

方法论

对研究和论证方法的研究,不同的领域,如物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法学,会有各自不同的方法论。

伦理学

关于我们应当怎样生活的哲学思考,因此涉及对与错、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责任等概念问题。

神学

对有关上帝本质的学术问题和知识问题所作的研究。与此相反,哲学则不会设定上帝的存在。

语义学

对语言表述之意义的研究。

符号学

对符号和象征的研究。

语言哲学

亦称语言分析。认为哲学问题源于对语言的误用,只有对所使用的语言加以细致分析,才能够解决或消除这些问题。

人道主义

一种哲学方法,即认定人类是最重要的存在,即使有超自然的世界存在,我们也无法加以认识。“只有人才能恰当地研究人类”(教皇语)就是对这一观点所作的最著名的阐述。

假设

只能暂时认定为真的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

认为只有能够被证实的经验陈述才是有意义的学说。

神秘主义

自然界之外的知觉知识。

朴素实在论

认为现实的本来面目就是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展示的那样。

自然主义

认为现实是自明的,无须以自然界以外的事物为依据。

实用主义

一种真理论。其主张,一个陈述只要符合要求,比如说:明确地描述了情境,促使人们正确地预知经验,与已经获得的陈述相符合等等,它就是一个真实的陈述。

前提

一个论证的出发点。

理性主义

认为无须借助感觉,只要运用理性就能够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在理性主义者看来,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与此相反的观点、亦即经验主义则认为,不借助感觉就无法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

唯我论

认为只有自我才存在。

目的论

对目的或目标的研究。目的论解释就是依据事物的目的来解释事物。

泛神论

一种信仰,认为神即万物,万物皆神。一些哲学家如叔本华拒绝考虑这种信仰,认为她将“神”等同于“世界”,纯粹是多此一举。泛神论不同于泛心论(即认为万物都是有生气的,或者说都有思维),也不同于万有在神论(即认为世界便是神,但神不仅仅是世界)。

功利主义

一种伦理学和政治学理论,即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其道德属性,认为最值得追求的结果就是最大多数人的至善,而“善”是根据快乐和无痛苦来加以定义的。

有效性

一种论证的特性。如果一个论证的结论是从前提中得出的,那这个论证就是有效的。这并非必然意味着结论就是正确的,如果某个前提是错误的,那么结论就是错误的,而论证本身则仍然是有效的。

可证实性

一个陈述或一组陈述的特性,即这些陈述可以被经验证据证明为真。逻辑证实主义者认为,只有可证实的经验陈述才是有意义的。休谟和波普尔揭示出,科学定律是无法证实的。

精神分析治疗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动力学派的重要治疗手段。将患者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诱发出来,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解释。自由联想要求患者毫无顾忌地随意联想,并讲出他想到的一切事情,尽可能随便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精神分析者则从患者联想的东西中去分析他真正的内心活动。梦的分析是从梦境了解做梦人的无意识冲突或愿望。当患者叙述出梦情之后,应进一不要求病人再将梦中的不同组成部分自由地加以联想,也可要求病人把前一天的情况说出来,以便分析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及潜在内容,然后对病人解释其中的那些意识的含义,使患者从精神压抑、心理冲突中解脱出来。

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式的爱情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默默地付出、静静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它是一种永久的不求回报的爱,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却依然执迷不悟。认为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对方幸福,这份爱就会缠绵下去直到永恒。

利维坦

所谓“利维坦”,是古希腊神话中一大怪兽,它威力极大,无与伦比。《圣经》中把它记载为一种巨大的海兽,力大无穷。在霍布斯看来,“国家”就是一大怪兽,是一种人造物,或“人造的人”。霍布斯以此来命名他的书——《利维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反对“君权神授”,为克伦威尔的独裁专政唱赞歌,为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统治奠定理论基础。

清谈

“清谈”是中国魏晋时期的一种远离时务、“谈尚玄远”的风气,亦称“清言”或“玄谈”,始于东汉末年。《后汉书》载:“孔公绪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所谓“嘘枯吹生”,就是指品题人物能做到“枯者嘘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的一种违背实际的吹嘘。曹魏时代,由于识别人物、选拔官吏的需要,发展起一种“才性之学”,讨论性与才的关系问题,从而使清谈进入了抽象的才性问题的讨论。刘邵的《人物志》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玄学清谈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衍、向秀、郭象等。

五行

“五行”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起源及其多样性的统一的一种概括。《尚书·洪范》篇中对五行作如此描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后人把“五行”看做是构成“百物的元素”。土金木水火,不仅是五种有用之材,而且是构成百物的原始物质。“五行”之间还有内在联系。从“五行相杂说”向“五行相胜说”演化,到“五行无常性”,到“五行有常性”,再到“五行相生说”,最后发展到现今通行的“五行生胜说”。

八卦

“八卦”也称“经卦”,指的是《易经》中的8种基本图形。它们分别为:乾、坤、巽、坎、离、艮、兑、震。两爻是八卦的基本构件,每三爻配合,组成一卦。“八卦”同筮占有关,“八卦”最初是宗教巫术的产物,是古人探测神意、占卜未来的工具。殷周之际,有人把“八卦”中的每两卦相互重叠,演变成六十四卦,从而使其组合更具规律性。对“八卦”作哲学的解释和阐发始于春秋。“八卦”主要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8种自然物质。最早对“八卦”进行较系统的哲学解释的是《易传》。

形而上、形而下

“形而上”、“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方法”、“道路”,也就是问“器”,是“如何”、“循什么道路”、“按什么方法”成“器”的。认为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以未成形为形而上,已成形为形而下。《易传》提出这一概念后,在中国哲学史上逐渐被哲学家引申为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具体、本源和派生物的范畴。

关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此展开了长期的争论。王弼等玄学家和宋明时期的理学家都认为形而上的东西先于并决定形而下的东西。朱熹说:“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相反,唯物主义者认为,形而上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而下的东西存在。王夫之认为,“有形而后有形而上”,反对玄学和理学对“形而上”、“形而下”的唯心主义解释。 YLwTHLNS57P2WiwG6+wnyJgsLiOMHU8V76l0TtXM4OwsuB6FSHQaAuOq8/IXpe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