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安下心来

1.释放自己

近年因为各大城市相继有职场精英猝死的报道,2012年3个月里北京投资行业就有四名精英猝死。而继这个报道后每年各行业精英猝死的报道接连不断,最小的猝死年龄是33岁。猝死的人数激增和低龄化,无异于当头棒喝,把人们从忙乱的生活中打醒过来。从惊愕中清醒过来人们,逐渐发现是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人们透支了身体、透支了生命,人们不得不开始审视财富和健康问题。健康问题逐步跃居为职场焦点,而我们的企业也越来越注意劳逸结合。各种办公室操、办公室减压法到处流传,在对工作热情不减、健康得到一些保障的情况下,给人们增加了幸福感。

上班族下班后关起门,感觉门里门外就不是同样一片天了。上班时候或许有很多问题,如果带到家里来左思右想,等于依然没有停止工作。这样不但会耗伤精力,还会使自己感到更大的工作压力。家是人休憩的港湾,回到家应当做当下该做的事:安心吃饭、看电视、娱乐、休息,如此放松第二天才会有精神。

人之所以总是感到疲倦,主要在该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没有做,或者在做其他的事,会导致做这件事的时候,还带着另一种感觉。人的身心不可分离,下班后在家不能享受家庭的舒适,依然带着上班的感觉,就会导致思想很疲惫。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就这样做了,久之家也变成了一个工作场所,何来的放松呢?

○ 被工作抓住VS被自己抓住

这样把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当做工作间的人,不是被工作紧紧抓住了,而是自己牢牢地抓住工作不放。就像一段恋情结束了,人们会将彼此的礼物都收集起来,把他们归还原主,或者藏匿在一个“心的角落”里。这样做是为了不生活在失去的痛苦里,为了以后好好生活。认识到自己变成了“工作狂”,但是依然难以改变这种状态的人很多,他们往往容易为了工作忘记了结婚纪念日、为了工作不能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甚至因为工作把老人孩子扔给伴侣去照顾。这样做可谓敬业,但是久之也会对家庭产生歉疚感。人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工作,还有家庭、学习、旅行、娱乐等等。一个只会工作的人,变成了一个独行者,懂他们的人越来越少,除非获得高的成就,否则会感觉自己牺牲过多。

事实上,工作再忙,也能抽空出来学习的人,是智者;工作再累,也能陪伴好家人的人,是智者;工作再辛苦,也会享受旅行乐趣的人,是智者。所以,并非“工作狂”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能把工作和生活都打理好,才是真正的赢家。

几十年如一日全心扑在工作上的人,想花几天就改变这种状态是天方夜谭。古代在男孩子成年的时候行加冠礼,汉刘向《说苑·修文》中说:“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不要小瞧这个加冠礼,戴上这顶帽子后男孩子就变成了大男人,从此以后就可以婚配,可以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去参加活动了。

有一个这样象征意义的典礼,对人的内心是一种暗示:我是大人了。

那么想从工作中释放自己,选择一个这样有代表意义的“典礼”势在必行。在心理学上这叫做“一致原则”,即当下做当下的事。我们可以选择某个对自己工作有帮助的人,在适合的时间提醒自己:“到去参加孩子生日派对的时间了!”那么他们的提醒可能会比亲人更奏效。

从工作中释放自己,其实是把心合理地分配到了每件事上,即使以工作为重的人,也不会忽略对家庭的照顾。

生活里并非只有工作会“抓住”人的心,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注重的事情有差别,而人们都对当下的问题更加重视。有的人很渴望得到朋友的关怀,希望能在交际中左右逢源;有的人希望父母健康长寿,快乐生活;有的人渴望假期不被占用,旅行计划顺利进行……

当下我们所关注的这些事情,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发展,他们可能就会反过来,“抓住”我们的心。毕竟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不多,历练的过程也是非常不易。因为这些我们重视的事情,进展不顺利,都会让负性情绪有机可乘,它们的进展不顺利,使得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产生反差。得失原本和情绪没有什么关联,是人过于重视某事,使得自己产生了情绪。因此,我们不能让事情“抓住”自己的心,而要让事情本身和心分离。这里讲究的就是不去计较结果,无论事情发展顺利与否,我们的情绪都不会受到影响。

任何事情都遵循否极泰来的规律,过于喜悦可能会乐极生悲。不如放开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被抓住。一颗宽广的心,就像是海洋,能容纳很多东西,包容很多东西。

○ 学会让自己开心

人最有价值的一天当是快乐的一天,而愁眉不展的一天是枉顾的一天。那么悲喜交加的一天对人来说有和意义呢?是平常的一天。

如此看来,“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确实很有道理,悲喜原本是人生的常态,能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算是有境界的。

想找到生活的快乐,却没有走向它的路途,那么建议我们不如把快乐当做一份给自己的礼物。人人对礼物都是喜爱的,因为它们给我们带来惊喜。那么就把快乐当做一份给自己的礼物,每天都来满足一下自己。

每天微笑一下能让自己一直保持快乐的心境,每天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礼物,不让生命留白,365天每天都有快乐的记忆,这样的生活会更美好。

让自己开心的办法很多,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

张艺谋有个减压的方法很有趣:他用换掉旧鞋子,穿上新鞋,然后正式地对旧鞋子鞠躬,并与旧鞋说再见。他把换鞋当做是换一种心情。其实换一双新鞋子,也能给自己带来新的感受。新鞋带来的舒适感句旧鞋不同,能让身心感受到一些细微的变化,心情也会有所部同。

现代有许多人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最新的影视片,也有的人喜欢那些古旧的经典片子,这些或新或旧的片子给人带来享受。研究发现,视觉能够刺激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使人产生兴奋感。国际上已经将这种理论应用到了心理减压法上。在工作中,尤其是营销工作当中,播放营销精英的传奇故事,会使许多员工得到激励。

哭泣并不仅限与女性,哭泣是一种好的减压方法,适用于所有的人。眼泪能为人们缓解精神负担,同时把一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心情不好的时候,吃自己喜欢的食物会让一部分人感到舒适,那是因为食物填满了胃,给了人一种满足感。但是不宜多吃,而且要吃也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卡路里不高的食物,否则等坏心情过去,又该面对减肥的尴尬了。

深呼吸也能够调节人的情绪,深呼吸的时候人的肌肉从紧张到放松,呼吸深深地按摩了脏腑。在人愤怒的时候,容易被怒气冲昏头脑,此时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这时我们开启自我调节系统,问问自己:我在做什么?发问会使理智恢复,发现自己心态不好。深呼吸是一个调节的好办法,还可以用转移宣泄法,把精力集中到另一件事情中去。

介绍三个能给生活带来幸福感的方法,不但娱乐自己,也可以带给他人快乐。每日如果挑选一样作为给自己的礼物,那么幸福指数一定会飙升:

○ 幽默减压法

讲笑话的人,心中多少有些快乐因子,而那些善用幽默来自嘲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

幽默对人来说,是一种娱乐工具,不要拒绝使用它。善用幽默的人,往往给人一种高情商的表现。假如社会是一个竞技场,那么我们可以用幽默把它变成一个友好相处的平台。

电脑和电视上都有很多幽默视频,无数无厘头的搞笑、斯文的幽默、另类的黑色笑话能够满足你的需要。如果你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人那么可以看一些斯文的幽默,也可以挑战那些另类笑话,转换一下风格感受新鲜的感觉。幽默是缓解压力最好的良药,不要让负性情绪积压太多,身体不是一个千斤鼎,有时候再加一点压力人就会走向崩溃的边缘。有试验发现,当人们观赏滑稽表演的时候,身体流向心脏的血液会增加20%,这样能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激素,使人整个身心都感到快乐。

○ 运动减压法

运动可以释放压力,这种方法适合那些喜爱运动人,运动属于一种激烈的释放方式。激烈的运动方式带来的宣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像竞赛时那样游泳,浪花在周围翻滚,烦恼被甩掉;奔跑前进中那种汗流浃背的感觉,在暗示自己离开烦恼很远了;打球也是一种好的宣泄方式,在传递和投球的过程中,把精力集中在了当前的对垒。

○ 聊天减压法

杨澜曾说过说:“如果你觉得人生有什么‘弯’你过不去了,那是因为你趴在地面上,如果你站起来,就会看到路是一直往前延伸的,所以别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环境里面。”的确是这样,但是当人们被负性情绪困扰,心态未恢复到平常的时候,不愿意因私事多与他人接触。这时,与好友闺蜜等聊天,就成了一个好的排遣方式。

女性的聊天题材总是很丰富,有热衷修饰的女性,对衣服饰品的品味就能谈出很多个性的经验;与喜爱新鲜故事的女性聊天,总是能听到很多新视角的话语和周围人的动态;与有专业知识的人聊天,能得到很多相关领域的知识,等等。而男性聊天的主题基本围绕着女性、汽车、房子、工作,等等。无论聊什么,尽量选择轻松的话题,即使说一些“闲话”只要无伤大雅也不必介意。

减压的方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是否合适,无论如何也不要待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让自己反复品尝负性情绪的破坏作用。

2.集聚正能量

现代社会人们对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关注了,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工作效率和交际。微笑,是希望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面带微笑才算穿戴整齐,微笑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人们把它与日常穿戴列为仪表不可或缺的一项呢?

在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书《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中,对现代生活幸福感降低,压力导致焦虑等各种问题做了深刻的反思,使得人们不禁会问自己:什么时候,我们变得这么迫不及待?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忘记了追求本身,像一群无法停止奔跑的人,最后的结果会怎样?必然是心力交瘁。停下来真正感触到幸福,能够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的人太少了。

假如忙碌能让生活越来越好,能赚更多的钱,就有人愿意投身进去。而我们忘记了赚钱的目的是使自己幸福。忙着忙着,最后只感到时光匆匆,竟连红绿灯的交错都等不及了。在这个过程中情绪紧张、暴躁、烦恼,一股脑的全部出来,除了抱怨,我们似乎已经无力再想别的。

忘记了初衷的人们,心底没有了幸福感,如何能把微笑挂在脸上?看看身边匆忙的人群,地铁、公交、车站、各种酒店,随处看到的都是那样冷漠的、熟视无睹的面孔。入夜后躺城市各个角落床上的人们,感觉不到温暖的气息。

事实上,生活并没有变化,只是我们的心态变了。

记得201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有一首歌让现场的观众落泪——《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触动了人们的心:“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走出象牙塔后就要投身社会、成家立业、迎接孩子出世,生活的节奏似乎非常紧张,每一步都容不得闪失。我们不得不在得失之间权衡,似乎是生活把我们逼到了无处可逃。我们的生活好像就是为了这些,得到并无可厚非,失去却注定痛苦。挫折被给予了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定义,使得人们喘不过气。

○ 正能量的力量

挫折和顺利本来是人生的常态,只要能微笑面对,生活随处都会充满阳光。

有一个故事,最能诠释微笑的力量:在西班牙的内战中,一个叫哈诺的士兵被俘,国际纵队想方设法营救都无果。

哈诺被俘后,每天见到看守牢房的狱卒都会露出微笑。日复一日,他的微笑感染了狱卒。狱卒开始主动与哈诺聊天,最后竟然帮助哈诺逃离了监狱。

微笑具有怎样不可抗拒的力量,居然让哈诺重获自由。微笑除了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还能化悲伤为动力,让人们之间的恩怨画上休止符,“相逢一笑泯恩仇”就是最好的缩写。活在当下,快乐起来并不难,但是活在过去可能悲喜交加,因为一切都无法再改变,而当下,却在改变着明天。

古时有位和尚在清扫庭院,发现不管当天清扫得多么干净,第二天依然是满院的落叶。

于是小和尚跑去请教自己的师兄。这位年长的和尚思量了一会,给小和尚出了个主意 每天清扫前把树上的叶子摇落下来,这样每天就会少掉些,也不用天天去扫。

于是小和尚如法炮制,扫落叶前使劲地摇树,发现再没有落下才去扫地。第二天小和尚一起来就跑到院里子看,他失望地发现树叶依然落满了庭院。在远处下棋的老和尚看到,笑眯眯地走过来说:“摇完了今天要落下的,明日照样会有落叶,不如每天做好自己的功课。”小和尚听了,不再纠结此事,而是更加勤快地清扫落叶了。他也能从清扫落叶中体会到今日所为的快乐,不再着急着要把这件事干完了。

活在当下,体会当下的得失,如世界名著《飘》中所写,不论如何,明日又将是新的一天。我们都不会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会来得更快。人们之所以感到不快乐,大多是沉溺在悲伤的往事中,而忘记了今日要努力争取,才不会造成明日的悲伤记忆。

法国著名的作家小仲马,在未被世人所知的时候,有人劝他借助父亲大仲马的声名来成就自己。小仲马却认为人要靠自己的才华让世界瞩目,于是他无数次将新作寄出,却如泥牛入海,毫无音讯。辛苦耕耘多年以后,他以一部《茶花女》享誉世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或许环境是影响人心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不要过分低估自己的努力。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演算出小数点后七位,是世界上第一位能做到的数学家。他们的努力不断改变着明天,我们要重视当下的努力。

○ 快乐是一种能力

当今的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得到改善。都市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川流不息的车流,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安放不下一颗宁静的心。

改变外界的环境不容易,但是改变自己却相对简单很多。营造一个使自己快乐的氛围,用行动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心之巢”。

夏达是国内第一位打入日本市场的漫画家,她的原创漫画深受大家喜爱。可是在学生时代,她不敢想自己能成为漫画家,只是每天不停地画着、努力着。那种执着的心态,踏实奋进的精神,没有一点浮躁的气息。在漫画的世界里,她是快乐的,这也是她能给予自己的快乐。

而我们,能给自己怎样的快乐呢?

看电视、打游戏、旅行,匆匆忙忙地做完这样、做那样,殊不知速生草木难成材,快火熬汤汤不香,我们何以变得如此迫不及待,让心灵都跟不上自己的脚步。并非因为前方有什么在吸引我们,而是我们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奔跑的初衷。

原来我们并非不快乐!只是匆忙中忘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心从容地感受它们。在梁漱溟先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里讲到当前人类的三大焦点问题,首先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然后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心灵之间的问题。当前面两大问题解决了,但是我们与自己的内心无法联结、精神空虚贫乏,任由肉体奔忙又有什么意义?人的心灵也如小树苗,唯有用心浇灌,方能长成参天大树。

○ 走出去,接收正能量

怎样才能获得快乐?走进象牙塔,走进职场,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生活中我们比年少时代更加懂得到快乐的重要。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与快乐者同行,人更容易快乐起来。

一只青蛙住在一口废弃的井里,每天太阳出来它就跳出井口,到外面去玩。有一天一只海龟路过,青蛙请海龟到自己的家里来玩。它对海龟说自己的居所非常舒适而惬意,是世界上最好的。

海龟对青蛙邀请感到很高兴,于是对青蛙说起自己的家:“我的家在大海里,雨再大海面也不会上升,波涛像连绵起伏的山脉,海里还住着数以万计的动物和植物。”

青蛙听了顿时愣住了,它没想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地方,居然比自己的家好上千万倍,一定要去见识见识。

青蛙生存的环境决定了它的见识,就像封闭的环境能够让人们的内心也变得狭隘一样,每个人都应该注重自己生活的环境、身边交往的人。不要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让美好的生活离你而去。

“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栝,唯静者能看得透。”保持内心的平静,打开心灵的窗户,集聚生活的正能量,让自己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3.适时给心灵避避暑

给身体降温的方法很多:洗澡、开空调、喝冷饮等等,在体温下降到正常值的同时,我们会感觉到凉爽,外部的刺激同时也能带给心灵放松的感觉。当人们情绪不好时,用这些方法也有一定的效果,却不如给身体的效果那么明显。体温和情绪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人的身体中有调节情绪的中枢,位于人体的下丘脑。当外界的气温高于35℃,日照超过12小时,空气的湿度高于80%时,人体的反应非常强烈,情绪很容易失控。

英国伦敦的精神疾病研究所经过11年的调查采样发现,英格兰和威尔士总共发生了5万多例自杀事件,平均每天是13.3起。而根据当时的温度数据分析发现,当每日平均气温高于18℃,自杀的人数就会呈上升趋势。而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自杀率就增加3.8%。由此可以断定,高温与负性情绪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在发脾气或是生气的时候,体温就会上升。当情绪剧烈波动,会导致人的行为失控或者晕倒,戏称为“情绪中暑”。

当我们烦躁不安、情绪低落、行为古怪时,说明的情绪已经“中暑”了。这时最忌停留在这种情绪中,等待它爆发出来。宣泄不要等到情绪积压太多,否则最后宣泄出来会让人感到震惊,伤害自己的身心。时常给心灵避个暑,好过一次性清理过期的负性情绪。

○ 音乐:回归自然的旋律

音乐对情绪而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世间几乎没有人不喜爱音乐,那么烦恼时有音乐为伴也能缓解情绪。音乐不仅仅是人为创作出来的曲子,还包括自然界的旋律:小鸟的歌唱、流水的声音、花开拔节的响动,只要你肯观察,总有让你着迷的地方。别人的安慰如果说不到心坎上,收效甚微。而音乐不会,什么样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乐曲。

当人心情烦躁的时候,可能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去,因为交谈是我们接收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个时候不如关闭这个接收信息的按钮,让身心有时间缓冲。不交谈,并不等于没有交流,关闭外界的信息入口,身体和心灵依然在交流。大多成功者是善于思考的人,只要做到心中有数,给自己划定一个输的底线,便可转移视线,不让自己过虑。听着音乐、泡着温泉,身心自然就会感到舒适。

喜爱音乐的人最不容易被坏情绪困扰,因为音乐本身就有使人身心放松的魅力。随着音乐起舞或者到大自然中去听听鸟鸣,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音乐带来的无尽享受,能让紧张的细胞都放松下来。

○ 放慢语调缓冲情绪

声音用来传达人心中的感情,同时也能对自身的情感起催化作用,控制好声音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控制好情绪。如果音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产生更强烈的情绪。研究发现,当人们的谈话中掺杂进个人感情时,人会不自觉地语速变快、激动起来。而如若放慢语速,则有利于平复情绪。美国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为世人开出了能令人平心静气的“药方”:说话声音放小,语速放慢,胸部向前挺直。

国外有一项关于人际交往中影响双方关系因素的调查表明,身体语言的作用占52%,声音的作用占39%,交谈用语的作用占9%,而在进行电话沟通时,声音的作用则占到85%,而个人用语的作用占到15%。身体语言包含的面比较广,有面部语言、眼神和肢体语言等。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沟通中声音的重要作用。不缓不慢的语速、抑扬顿挫的音调、幽默风趣的风格是人人都喜欢的。掌握它们不但需要练习还需要在负性情绪产生时有意识地告诫自己:说慢点、小声点、说点好听的。因为人在情绪烦躁时,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声音越来越高,而也正是这种高音调,会令自己更加烦恼,使周围的人也感到不安。

情绪调控得不好,对生活缺乏信心的人,有时会出现劝而不听的情况。当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他们企图用高音调和气愤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博得大家的同情。最后不是被同科室的人拉走,就是上司出面训斥,更失控的对立方出现,再给予迎头痛击。导致事态失控,再多的气愤只有添堵。为这样那样的事情生气而离职的人不在少数,而因此换掉工作这是暂时的逃避。当负性情绪再发生,总会有某一次不能再随情绪“任意妄为”,把握住度说话的语速,放低声音,尽量保持好心态来解决问题,也是素质高的表现。

○ 无声的宣泄场所——微信、微博、日志和日记

微博的盛行将人们之间的关系迅速拉近,无论远在天边的人还是足不出户的人,都可以“生活”在一个圈子当中。我们每天打开手机、打开电脑,都会收到无数这样那样的消息,有推广产品、有心理咨询、有各种兴趣活动、更有人们当天的生活或心情记录。我们或多或少,被动或主动地阅读了很多信息,不管你想知道抑或不想。

为何有了这样的信息传递工具,人们开始把自己不愿对他人说的话,写在各种信息载体上呢?在中学时代参加考试,写不出作文的大有人在,而今似乎人人都成了作家。

达拉斯计算机公司因经营困境而辞退了许多员工,心理学家佩内贝克将这些被辞退的员工召集起来,观察他们失业后的表现。他将这些员工分成四组,第一组休息,什么也不做,好好放松;第二组将被辞退的心理感受记录下来;第三组记录自己被辞退后,每日是如何打发时间的;第四组随意记录点什么都行。

结果第二组成员基本都在三个月内重新回到了职场,而第三组较第四组回到职场所用的时间少,第一组则有为数不少的人根本不想去找工作。

虽然他们为了再度进入职场都非常努力,但是效果差异却非常大。医学上称佩内贝克的这种方式叫做“治疗性写作”,记录失业后真实的心理感受,能够加速精神创伤的愈合,迅速调整好心态,投入到新的战斗当中去。而未记录自己失业心理的人,也会通过其他事逐渐接受这种状况,但没有表达出来愈合的速度快。

人们在一天的工作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记录下今天烦恼的事;在旅行中,将各种风景和照片分享给朋友们;在失恋的时候,写下伤心的诗句,无疑是在向圈子里的朋友求助。人们越来越想表达自己,想通过最有效的方式保持快乐幸福,这正是微信等工具应运而生又迅速被全世界钟爱的缘故。

写几段文字、发点说说和图片、录几段音、传点视频上去,实在是一种最安全的宣泄,不但能把烦恼都倒出去,还能治愈心灵的创伤。常有人抱怨这些信息载体变成了私人的裹脚布、洗脚水、垃圾桶,有时大众都感到臭不可闻。屏蔽、拉黑、拒绝加入都不是问题,人们在寻找能让自己快乐的信息,对自己有利的经验,不管怎样,又乐此不疲地坚持下去了。

今天我们甚至到了不需要什么思路,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人会嘲笑你呆的地步。在嬉笑怒骂中,生活正在被改变着。当然,写快乐的事自身也会产生快乐的体验,而写下糟糕的感触可能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嫌恶感。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索尼亚·柳博米尔斯基,经过严谨的实验发现了“快乐的秘密”。她在报告中说,人们想要保持快乐,就必须进行持续的努力。在实验中,她要求人们把快乐的记忆记录下来。她发现当人们把这些记录下来,就会对记忆产生距离感,从而破坏了记忆。原因是写下快乐的记忆,会使潜意识在处理快乐记忆带来的愉快感觉中越来越迟钝,每个人自我认定的快乐感是很重要的。如果记录一些令自己感激的人,感恩的事,则会增加感恩心理。快乐不是与生俱来的,都需要努力营造,想让自己快乐下去,就要有所行动。

心情并不是无法掌控的,一直快乐的人一定有保持快乐的行动。行动起来,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式,让你的心情时刻清凉愉悦。

4.倾听——爱的艺术

曾有位作家说过,帮助他人的快乐给自身带来的热情,可以融化世间最寒冷的冰雪。墨菲理性定律说人是感情型动物,都是需要爱与被爱的,当有人需要我们帮助,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带来存在的价值感。通常我们会在烦恼的时候找朋友倾诉,我们的角色是倾听者和被倾听者,而内在的关系变成了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我们所倾诉的对象是我们喜欢交往的人,而愿意听我们发牢骚、抱怨的是喜欢与我们交往的人。双方的喜欢引起了情感的加深,情义都是这样互相需要出现的。

倾诉者有一定的需求,而倾听者是否能满足这个需求,成了倾诉者解开心结的关键。倾听不光是听取倾诉者的谈话内容,重要的是引导倾诉者的情绪,使得倾诉者能尽释心头的烦闷,以后不再为烦恼的事情纠结。

心理学家在实践中发现,倾听者并不需要极力去安慰倾诉者,很多倾听者甚至很少说话,而是用陪伴来表达自己的关怀。

○ 倾听者情绪

因为人们扮演多元角色的关系,生活中我们常常即是倾诉者也是倾听者。在父母面前我们经常扮演的是倾诉者的角色,而在孩子面前则扮演的常是倾听者的角色,在职场和朋友中间,更多的是两个角色的交叉。对于家庭而言,倾听比倾诉更重要,而身在职场和交际圈子里,会倾听显得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发现,当某位员工A出现情绪低潮,他身边的员工B会迅速感觉到。而这时,只要B稍微表达一下自己的关怀,让A把心头不快吐露出来或者只是给予鼓励,A很快就能调整好。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身处同一个环境中,对同一件事会出现的问题比较了解。这是他们具备共同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彼此感触到对方的不快。这时B所表达的关怀,传递到A那里,更像是理解。

倾听者一开始的积极心态,会传递给倾诉者更多的能量。情绪不对,沟通的效果就很差,很可能变成了拉帮派、搞对立。职场上不乏这样的事例:几位同事一起吃饭,谈着熟悉的工作话题,互相倾倒不快,我们根本搞不清楚谁是倾诉者谁是倾听者。倾听者并不需要和倾诉者“并肩作战”,如果被倾诉者的情绪感染,则最后不但不能帮助倾诉者走出情绪困境,可能反而加重了倾诉者的负性情绪。两个人的负性情绪叠加,整个局面都是互道苦水、大发牢骚,两个人互相不停排遣负性情绪却毫无收效。

情绪不对,沟通无果,倾听者需要从一开始就调整好情绪,主动掌控事态的发展。

○ 倾听者即第三方

倾听者之所以被需要,不见得是立场完全相同,有时倾诉者需要的可能是年长有经验者的安慰,也可能需要的是一点建议,也或许什么都不需要,只是想说给别人听。无论哪一种倾诉者,都是渴望对方能使自己平静下来,平复内心的负性情绪。把自己和倾诉者捆绑起来,将倾听者的角色转变成了共同立场的倾诉者,会导致过度参与。倾诉者的问题必须由倾诉者自己来解决,如果“越级”进行指挥,可能又置倾诉者于另一个尴尬的境地。

站在共同利益的角度去看待倾诉者面对的问题,是为倾诉者着想的一种方式,但是倾听者始终是第三方,来解决倾诉者和烦恼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控制住度,很可能直接和倾诉者站在一起,将情绪搅合得更加难以分清。

○ 陪伴是最好的倾听

近期有一则关于北京十一学校的文章,标题是《陪着就是教育》。校长李希贵讲过一件这样的事:一天有位学生来找他,问他周末是否有时间陪自己去天津考察一下,校长想了想周末自己没什么事,于是就答应了。

到了周末他跟几位学生一起去了天津,一路上他都在微笑地听他们谈天说地。回到学校一周后,李校长碰到了那位学生,他对李校长说:“校长,上周去天津你让我们很受教育。”

其实一路上李校长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倾听孩子们的谈话,没有说任何的建议和指点。思索了很久,李校长总结出了一句话:陪着就是教育。

还有一位老师,与李校长做法相同。有位学生的父母离异,孩子判给了父亲,失去母爱的孩子整日郁郁寡欢。她的班主任发现后,邀请她午饭后到办公室休息一会。吃完午饭她就来到老师办公室,有时是和老师聊天,有时各自看书或者上网。半年后孩子的恢复了活泼快乐的面貌,她在老师的陪伴中,感受到了真切的爱。

陪伴是最好的倾听,对于那些难以愈合的伤口,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起到作用的。而如果那位女孩的班主任采取的方式,是不停地孩子做心理辅导、动员同学们来关心她,可能她早就躲到一边去了,或者不想来学校了。因为我们从小就受到高度密集的教育,各种说教,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改变孩子。这样雾霾一样的生活,反而会令人窒息,让人更想逃跑。

想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就要掌握倾听的技巧。最常见无效的倾听,是听到别人的话语时,感觉是自己不关心的事情,再听下去也索然无味,于是便假装没有听到。这种情况下倾听者对倾诉者基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倾诉者会很快发现倾听者对自己所说的并不感兴趣,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了,不再有继续倾诉的热情。

这种无效的倾听对双方关系来说是有害的,纵然不能为倾诉者排忧解难,起码应该尊重对方,顾忌对方的感受。

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倾听者,虽然对倾诉者的话题毫无兴趣,但是要学会培养好奇心,从中找到共同点调动自己专注于当下。

在倾听过程中另一种常见的尴尬情况,是误解对方的话语。倾听者虽然很认真地在听,但是不能体会倾诉者的具体感受,对他产生了误解。我们知道,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来说效果不同,配以不同的肢体语言个人感觉也会产生差异。假设一个手持雨伞在雨中专注等待恋人的男子,和一个在桥头吸着烟唱着歌等待恋人的男子,两者给人的印象是有差别的。第一位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一定处在热恋期,否则不会在雨天冒着淋漓之苦等待恋人,而第二位给人的印象就没有那么炽热。事实上,两位男子可能都处在热恋期,但是因为性格或者行为方式不同,表现不同而已。

在倾听中,我们也结合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和行为方式,来判断倾诉者的真正要表达的想法。因为误解会让双方产生分歧,从而使倾诉者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好的倾诉者是善于挖掘谈话内容的人,他们能够从倾诉者的口中、眼神中、手势中了捕捉更多的信息,了解到倾诉者的兴趣。在明确对方态度的情况下,了解倾诉者内心真实的想法。一旦倾听者获得的有效信息增加,就会避免误解倾诉者的意思。在了解倾诉者的情况下,更容易做出合理的评价和反应。

倾听者要重视倾诉者的情绪感受,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做一个高效率的倾听者。倾听是一种积极的投入,一种爱的表现。有效的倾听者能给人智慧而热情的印象,当朋友有了烦恼就会来找倾诉者一吐为快。倾听是一种无本的投入,却能收获更多人的尊重。在交际圈中,会倾听的人是在为自己加分。 xGxDHf+L2EKmxU+TPZkxZwq7c3e0XWEVfQwar7NLIwdtCkOM2lAjqtUaa41wHK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