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堂课 拖延会带来负面快感

心理诊断书:

汉娜,公司数据统计员,她的工作周期制度为每月两次数据统计。也就是说她必须在两周时间里完成一次数据的更新与维护。汉娜自认为最喜欢每次周期最开始的时间,因为她不用像别人那样天天绷紧弦。因为她有两周的时间,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工作节奏调慢一拍。于是,她便在周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尽量悠着做,感觉这样的工作方式非常快乐。然而这样拖来拖去就到了要结束周期的时间,她才突然觉得时间不够用,心底里一边诅咒着时间,一边加班熬夜的开始空袭。还好,最终她还是踩着时间的最后一刻完成了手里的工作,并且自认为做得还不错,于是她长舒一口气,暗自笑道:“我真是个天才……”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对于目标是急迫而冲动的,不管是食物还是事情,总喜欢在第一时间就可以触及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在变弱,我们慢慢的会分析,会等待,会控制,知道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合适的事情。心理学中,将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控制能力换之为“延迟满足”。拖延的问题之一在于,拖延者提前享受了这种放纵的自由,从而失去了对这种延迟满足的适当控制;而且,正因为每次都是先享受轻松,然后再回到痛苦之中去纠结,拖延者就也修炼成了一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功能。这才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先进入快乐,然后再接受痛苦的过程。

汉娜显然就是如此,而且与汉娜情况相同的工作族比比皆是,还有那些自由职业者,大都习惯在心情上享受完快乐之后,才开始因为时间的到期而不得不采取行动。他们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好,甚至觉着这样的工作方式很刺激,工作效率前所未有的高。知名写手柏邦妮就这样记录自己的感觉:“经过无聊的7小时剧本会后,分秒必争地赶回家,编辑们全体在等着我的封面文章,趴在电脑前一口气写了5000字才作罢……时间紧迫往往逼得我才思泉涌。”

然而,牛津大学朱克曼教授却说:“你一次又一次地推迟完成工作计划,直到越来越接近Deadline,你错误地认为,这是最好的完成任务的方法。此时,你所经历的任何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并不是你继续拖延的动机所在。相反,你所体验的‘刺激感’是在时间所剩不多的情况下,匆忙赶工产生的一种焦虑感,这种情感是拖延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用最直白的话来说,也就是我们这种对工作非要等到不得不交,不得不为之的时候才开始挑灯夜战,那只不过就是在寻找一种刺激而已,为的就是盼望着在最后一点时间内速度所带来的劣质快感。就如同美国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所说的:“拖延可以带给他们暂时的释放压力的快感。”

内心的拖延“强化”

心理学家认为,一种看似适应不良的行为能够持续的存在下去的原因在于:在看似痛苦纠结的表面之后,这种不良行为使人获得了某些好处;而这些好处带来了强化(reinforcement),从而使行为得到维持。

拖延这种推迟任务执行的行为本身,最初本是为了对抗焦虑才采取的一种方法,而这种焦虑的来源则大多是来自任务刚要开始或者做出决定的时候。但是,在拖延的过程里,很多人都会清晰的听到内心反抗的声音:“这样是不对的!”、“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于是,这种自我压力与个人效率以及怕做不好等因素相叠加,往往又更加剧了拖延与情绪的焦虑,从而循环往复。

我们总是将拖延变身为一种压力,认为压力才最终成为前进的动力。但心理学家却发现:虽然紧迫感真的会带来一定的工作效率,事情被拖到最后时也自然的就面对了巨大的压力,但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做事,不但会消耗我们更多的心理能量,还非常容易引发忧虑与焦灼,有时甚至是内疚感。这样的工作就算是完成了,可最后所剩下的只有筋疲力尽,而且这样急手忙慌的去做事情,犯错就在所难免了。

那种赶在最后一刻抢闸完成任务所带来的某种满足感,纵然会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里可以完成本来需要两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量的事实而让我们更“自信”。可是,我们却没有意识到,我们经常这样做的时候,内心不由自主便产生“自己适合短期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得到强化,从而对以后的工作态度产生暗示,于是我们的人生就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拖延不会成为动力

在这个世界上,不止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事情的最后一刻放手一搏,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觉着这个时候的自己最有激情,也最有工作动力。甚至说人是被逼出来的,不逼迫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潜力未被发掘。这个理论是不是真的?他又有多少科学性?德保尔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拖延症的主要研究者——约瑟夫·费拉里自有他的看法:

在英国某家知名的报社里,有十二个不同的主题采集小组,他们总是在周一上报选题,然后在周二进行讨论,选择最满意的主题就成了报社最为重要的事。而事实是这十二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都在认为只有自己的选题才是完美无缺的,才是最能调动人们共鸣的。于是他们不是讨论哪个选题的构思也不是看某个选题的想法,而是相互进行攻击。

一般一周是五十个选题量,然后从这五十个之中选出九个最为有见树的。可是,这十二个小组的人却只为着这九个选题的最后拍板而相互否定,相互抨击及至不惜对骂。他们就这样从周二一直到周五,没完没了的骂着,争着,争到最后才说时间来不及了。于是不得不由主编定下选题,从而结束这周的选题讨论。

可这时离周日出版的时间只剩下一天时间,于是那九个被最终拍板的稿件作者就得在被讨论小组拖延了三天之后拼命的去搜集资料然后撰写稿件。时间就这么多,他们有时连修改的时间都没有,就直接被送进了发行部。所刊载出来的东西,质量越来越不过关,甚至错误百出。

费拉里激动地说:“有哪个导师会让学生们在一两天之内完成一篇优秀的专业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项目吗?真相是这些人自己有拖延的习惯而已,他们自以为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才会做得更好。”

就连特拉华州大学的心理学家M.朱克曼也这样讲那些喜欢与时间赛跑的人:“这类人需要肾上腺素迅速上升带来的刺激感,宣称有压力才有动力,在高压下做事,才能获得这种刺激感。事实又如何呢?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往往根本没办法很好地完成任务。”

由此,我们足可以断定,所谓的寻求刺激,制造压力都不过是一种拖延的借口,如果不改掉这些拖延的坏习惯,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的行列之中,那就只能继续在拖延之中“奋斗”,继续在压力与焦虑以及熬夜变老中接受折磨。其最终的结果也不外乎因为工作没有效率,因为做事不精细而被打发出公司,从而为新人清场。

有谁看到过一个人为了美食而不加节制,在最终变身为胖子的时候却一夜减肥成功吗?又有谁看到过一个“月光族”因为痛苦与悔恨,便能在工资打到卡之前而再次蓄满“能量”?拖延亦是如此,你一味的放纵它的小延迟,一再的享受可以完成的工作快感,当有一天积聚到你的身体与大脑完全不能承受这种刺激的时候,你还能一下变身为“正常”行列中的一员吗?所以,还是学一学那些今日事今日毕的人,学一学循序渐进的人,大声地告诉自己:拖延不是动力,只有稳扎稳打才是正常的前进步伐! xcWHxfJgs9ivxPIvzTHfrsIDp3BUmq1jxPDia66U1xk8+pZtD3BpNTWbhPQgMm8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