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知己知彼

1.巧妙“读心”

读心,是否真的能读心?

之前我们一直在说如何避免被“不好意思”心理控制的问题,但其实,除了避免被控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利用“不好意思”。具体地说,是我们在避免自己被不好意思心理控制的同时,学会利用对方的不好意思心理。要做到这个境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对方,包括对方的性情,心理活动,思想观念等等。

相传在吉普赛人中间,流传着一种读心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能够看穿对方的心思。这终究只是个传说,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不过,科学家们的确发现,人类天生拥有一种“读心”的能力。

科学家们发现,要掌握“读心术”,只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是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是洞察力、亲和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及愿望等等,此外,还需要掌握对他人言谈举止的观察技巧。心理学家们发现,一个人如果刻意在语言上掩饰自己,他总是无法做到天衣无缝,最终不是在声调上有所泄漏,就是在微表情、一些细微的动作上“暴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果人们将自己放入某个角色,通过模仿这个角色的语言、表情、行为体验,便可以获知这个角色的心理想法。而心理学家也发现,人们正是这样时常下意识地模拟并复制谈话对象的行为,来获知对方的想法与感受的。所以,他们认为“读心术”其实是存在的,而且可能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关键就是人们对它的运用程度。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已可以成功使用机器来直接读取人的“心理”,这又是一种新型的“读心术”。

塔夫斯大学的罗伯特·雅各布布教授和塞尔希奥·凡蒂尼教授经过研发,制作出了一种特殊的、拥有读心能力的电脑。雅各布布采用功能性红外线光谱学,成功设计出一种神奇的机器,这种机器能推知用户的“压力水平”。机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红外线传感器将红外线透过受测者的前额,使红外线在大脑额叶散开,然后,根据血液中氧含量、光线被吸收或者反射的情况,观察出实验者大脑区域的活动。氧化的血液越多,大脑某个区域就越活跃。这样一来,研究人员便可以通过分析红外线传感器侦测,检测出受测者的压力水平,然后得知受测者当时的心理情绪状态。

德国人类认知及脑部科学研究所的海恩斯博士,及英国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数位科学家一起,也利用脑部扫描技术成功地预知了人们的想法。他们让受测者对眼前屏幕上出现的两个数字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与此同时,他们利用“功能性磁场共振成像”技术扫描受测者的脑部,并用专业软件进行分析,预测受测者的选择。结果表明,通过这种区分大脑活动细微差别的方法,研究者的预测成功率高达70%。

我们普通人,当然没有条件在现阶段利用机器破解他人的心思,不过,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做这个工作呢?

当然不是。其实,在现代人际交往中,尤其是职场中,这种读心能力是社交才能中最基本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应用得很广泛。如果缺少一定的揣测他人心理活动和感情的能力,我们真是连最简单的社交都难以应付。一个不懂得或不善于了解他人心理的人,难免在人际交往中捉襟见肘,处处失利,接踵而来的误解常常让他们在一段关系中觉得非常孤独和郁闷。例如,一个过于粗枝大叶的人丝毫不懂得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即使说话做事得罪了人还浑然不知;而性格敏感的人又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常常觉得他人对自己有意见或不喜欢自己。所以说,难以看出他人想法的人,总是使情况变得更糟,而且极易患上孤独症。而如果拥有了“读心”的能力,我们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对方的想法,以便做出相应的反应,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情况变得更糟,或是将坏事扭转为好事,这对我们来说还是裨益无穷的。

如何读心

那么,我们普通人怎样“读心”呢?我们可能做不到像传说中会读心术的吉普赛人那么厉害,一眼就能看透人家心里在想什么,也不具备利用电脑直接分析他人大脑的条件。但是,只要通过平时的一些简单的训练,我们也可以初步做到了解一个陌生人的性情及心里的想法。对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通道就是:观察——分析——整理——结论。

察言观色是人们应该掌握的一个基本手法。人们的内心情绪和情感虽然是无形的,不能直观地看见,但却并非毫无痕迹。它们总是不自觉地通过面部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流露出来,能够被我们用肉眼捕捉到。所以,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察言观色是第一步。

人们总是认为研究心理的专家比起其他人来更善解人意,以为他们能用不同寻常的方法和手段去精准地猜测别人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心理治疗师只不过是比其他人更细心,更善于观察,更能够根据人们的面部表情(即使是细微的表情),说话方式,语调,使用的具体语言,肢体语言等等,综合分析,做出更为周全的推测。在与他人接触时,如果我们也肯多用一些心思,注意观察他人的表情、面部皮肤的颜色、肢体的动作,仔细聆听对方的语调、语调高低起伏的变化、说话内容,等等,自然也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情绪和情感。

仅仅有观察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天都在用眼睛观察不同的事物和人物,用耳朵听不同的声音和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真正进入我们大脑的并不多,很多有用的信息也被我们忽略了,更别说那些看似无用的信息了。因此,在观察的基础上,需要加上有意识的分析,才能使眼睛和耳朵捕获的信息得到妥善的处理,发挥其作用。

当然,分析不仅要靠现行的思维,要想使我们获得的信息发挥最大作用,不但要运用当下的思考,还要调动我们大脑内部的信息记忆库,从中搜索与当下的事物有关的信息,提取出来,与当下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有序的整理,使之井井有条,符合常规。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打破经验的束缚,运用逆向思维来分析整理这些资料,直到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结论的出现,几乎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不过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结论都是正确无疑的。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在捕捉信息的时候或许是客观的,但我们的大脑在分析整理信息的时候,就难免加入主观的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结论再度进行分析,以确保我们没有被自己误导,以及没有误解他人。

例如,我们在与一位同事初步接触时,可以根据对方谈论的具体内容、说话的语气语调、面部的表情、所用的肢体动作等等,结合我们以往接触过的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平时的言谈举止特征,将我们面前的人归类为哪一类,再提取这一类人所具备的情绪、情感特征,与眼前的人进行对比,看是否能达成一致。如果能够,就说明我们的推测是基本正确的。当然,这只是我们对这位同事的第一印象,至于他是否真的是我们所判断的这样,还要根据进一步的接触和观察来确定。不急着对一个人下结论,是避免我们对他人判断失误的最好方法。

再如,我们在就某个工作项目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根据对方的观点、所用的措辞、谈论时的语气语调,听到你的观点后是表现出不悦、反感、心不在焉、敷衍式的微笑,还是直接与你进行争执,反驳你的观点等等,分析出对方此时的内心情绪,预测其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和看法。同样的,为了确保我们的判断不出现失误,还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进一步试探,直到确信无疑。

总之,利用自己的观察能力,加上推理分析能力,来整合记忆库中的信息,不断地做出对他人的猜想,是人际交往中一条可行的通道,在职场中运用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了解他人的内心想法,以便及早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在发展自己的“读心”能力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善解人意、体贴入微、极受欢迎的人,你将不再为如何营造融洽的职场关系而大费脑筋。

不过,有了“读心术”,我们还要谨慎地考虑如何使用,尤其要注意不要触碰到对方的敏感神经和底线,更不要拿着你的猜测去到处炫耀,毕竟,所有人都有不想让他人知道的领地,也没有人喜欢自己的内心被他人一览无遗。

2.弹性地定位关系

所有的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与某个人的关系是永远不变的吗?比如说,今天是朋友,就永远是朋友;昨天是敌人,一辈子都是敌人;明天是竞争者,就要随时随地剑拔弩张地对抗……如果你真的是这样想的,那么很不幸,你活得太累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总是会努力维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保持现有的关系。而这样做,是需要花费精力的。比如说,我们希望自己在他人心中永远是完美无缺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掩藏自己的缺点,不在对方面前暴露出来。但之前我们说过,没有任何人是真正完美无缺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负面会被自己隐藏、压抑。长期被隐藏、压抑的负面并不会自己消失,而是会蓄积力量,当有一天我们隐藏不住、压抑不了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推翻我们的形象。这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个看似完美无缺的自己,自然加倍地抗拒自己的负面,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抗。那么,最终受伤的还是我们。而如果我们想永远与对方做朋友,就势必要遵循人们常规上对朋友的定义,努力符合其一切特点:互助,有共同语言,仗义。这就使问题回到了前面所说的,当我们面对来自他人的要求时该怎么办。为了维持朋友关系,我们往往会认为只能选择违背自己的意愿去顺从对方,然后,我们自己就被不好意思心理所控制了。如果你将某位竞争者当做永远的竞争者,那么,不论是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会有意无意地与之对抗。心理长期处于对抗状态,是很容易疲惫的。而这种疲惫,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甚至会影响我们在生活中的心态。

因此,过度刻意地坚守某种关系,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心态疲惫,尤其容易受到不好意思心理的控制。

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与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的韩信,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这种悲剧之中。

韩信早年家境贫寒,后来得到萧何的举荐,受到刘邦的重用,担任大将军。他向刘邦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并带兵南征北战,东进灭赵,妙计灭齐,平定四国,击败项羽,最后帮助刘邦打下了汉朝江土,统一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韩信的军事才能千古难求,连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都被他逼到绝路,饮恨自刎。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

然而好景不长,韩信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地位看似显赫,其实处境十分危险。果然,不久之后已经成为汉高祖的刘邦就借机削了他的王位,改封他为淮阴侯。这时候,韩信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所以他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不过,汉高祖还是手下留情,没有杀他,而是改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但他心里却并不甘心,而是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并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他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却自嘲地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由此可见,他对自己身份的改变很不满意。

后来,韩信开始一边装病一边考虑谋反,却最终因犹豫不忍背叛刘邦而被吕后和萧何一起骗进宫中杀死,一代军事奇才就此走向悲剧结局,不得不令人唏嘘。

韩信的死,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他的性格决定的。功成被封王后,他自认为功高,仗着刘邦之前对他言听计从,态度上未免嚣张一些,不懂得收敛,不懂得主动后退,这才一步步招来杀身之祸。

纵观韩信的一生,他的悲惨结局莫不与他不懂得变化与刘邦的关系有关。在战争时期,刘邦知道韩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自然对他言听计从。但时过境迁,当天下安定的时候,韩信在刘邦眼里便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他臆想中的“定时炸弹”,甚至具备原子弹的威力,随时可以将他辛苦建立起来的大汉王朝炸得兵荒马乱,将他拉下好不容易坐上去的龙椅。所以,他不但不再对韩信言听计从,反而想尽快除掉这个心头“隐患”,以稳固自己的帝位。韩信意识到了,却没有彻底看清刘邦这一心理,所以没有及时收敛自己。再者,有人劝他谋反的时候,他又认为不应该背叛刘邦,刘邦也不会对自己如此绝情,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直至被杀。

后来,司马迁对韩信如此评价:韩信即使在一介平民时,志气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样的。那时,他的母亲过世,家里贫穷,韩信无办法按照当时的礼节安葬母亲。但是,他却寻找到一个风水宝地——地势高并且宽敞平坦,可以容纳上万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作为母亲的墓地。假使能够让韩信修学道德,养成谦让有礼的品格,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功劳,那就可以功名福禄齐全了。那么,他对西汉王朝的贡献,简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太公齐名,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可以长久地祭祀他了。可是,韩信没有花时间去改变自己,反而在天下都已经统一,人民得到安定的时候,阴谋造反,结果全族受到牵连而被诛杀,这难道不是性格使然吗?简言之,就是韩信这个人有本事,却太自以为是,性格孤僻,不懂人情世故,自认为大汉天下就是他一手打下来的。最终功高盖主,导致刘邦猜忌走向悲惨的结局。

其实,这是天意,也是人为,因为所有的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一起打江山的君臣,还是普通之交,刻板地固守某种关系,必然会陷入被动。

弹性定位,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科学方法

固守某种关系,会让自己陷入被动,被不好意思心理控制。而避免这种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结合具体情况,具体人物,弹性地定位关系,在这方面,宋太祖赵匡胤可谓是高手中的高手。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谋反。宋太祖亲自出征,将他们平定,回来后心里却一直不踏实,担心会再度出现这样的问题。他找赵普谈话,问他:“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问题就在于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后来,赵普又给宋太祖出主意,让他免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的兵权,以绝后患。

果然,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席间,宋太祖亲自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的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里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石守信等人不懂其意,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这下石守信等听出他话里的意思来了,一时慌了神,纷纷跪在地上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下安定,谁还敢对您有异心呢?”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候能由得了你们吗?”石守信等人都是绝顶聪明之人,听到此话,立即意识到自己可能要步韩信的后尘了,赶紧连连磕头,含泪说道:“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吧!”宋太祖这才假惺惺地说明其意:“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置点田产房屋,安度晚年,也给子孙留点家业,我们就不需要彼此猜疑了,这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人哪有不从之理,赶紧磕头谢恩,回头就各自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体衰,请求辞官回乡了。就这样,宋太祖用一杯酒收回了大将们手上的兵权,开始了中央集权的步伐。

这个历史事件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措施,虽然有人对宋太祖过河拆桥的行为不满,但相比那些建国之后开始杀有功之臣的帝王来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已经是相对科学和人性化的安内方略了。

与韩信齐名的张良,则是另一个会弹性处理关系的典范。知识渊博,擅长谋略,深谙军臣之道,能力与韩信各有千秋。不过,他对刘邦是相当的了解,所以他在大汉一统天下后,选择隐退,这才得以善终,否则很难想象,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可见,一成不变的人际关系,看似坚固,实际是脆弱的,一成不变看待人际关系的心态,更是危险的。

职场中也是如此。有些人为企业做出了贡献,得到了老板和上司的夸赞和礼遇,就自以为了不起,是企业的功臣,地位不可动摇了,不但不把同事放在眼里,对老板和上司也不如以前恭敬。孰不知,这正在步韩信的后尘,虽不至招来杀身之祸,却也给人留下了“得志便猖狂”的坏印象。所以,弹性定位关系,实在很有必要。

3.心的容器

拒绝“不好意思”,不等于自私自利

我一直在强调要拒绝“不好意思”,于是有的人,渐渐将这种理念理解为做任何事都只考虑自己,以自己的利益为唯一衡量标准,以自己的喜好心情作为为人处世的依据,理直气壮损害别人的利益。其实,这不是在拒绝“不好意思”,而是一种掩盖在拒绝“不好意思”背后的自私自利。想要真正做到拒绝“不好意思”,摆脱“不好意思”心理的控制,真正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得宽容,学会接纳别人,接纳更多的事物。除此以外,还要学会宽恕那些令我们感到“不好意思”的人和事。正如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所说的:“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另一位心理学家也说过:“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做‘没什么’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一;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

因此,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倡导宽容。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蔺相如,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而被封为上卿。这下大将军廉颇可不服了,公开宣称一定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听到此话,不但没有针锋相对,反而凡事尽量回避,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以至于见到廉颇都绕道而走,给他让路。当人人以为蔺相如是惧怕廉颇时,他却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退让、宽容,是将国家安危放前,把个人的私仇置后啊!”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倒也是个通情达理之人,立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才成就了一段美谈。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廉颇对蔺相如如此无礼,蔺相如应该感到“不好意思”、“很没面子”,继而很愤怒,站出来与廉颇一较高下才对。然而,蔺相如没有,而是选择了宽容、退让,这样一来,反而令廉颇感到“不好意思”了。廉颇的“不好意思”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惭自愧,这种不好意思,倒是很值得提倡的。而接下来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更是令人赞赏。知错能改,不因为“不好意思”就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认为“负荆请罪”是有失面子、有失身份的事,这才是真正摆脱了“不好意思”的束缚,学会了宽容地接纳,同时,也让自己被他人宽容地接纳。

可见,拒绝“不好意思”,绝不等同于自私自利,而是一种心的宽容。当别人不经意冲撞了你,你的内心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涌起一股或是愤怒或是反感的情绪,这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机制。心理学家说:“被人亏待自然会发怒,但如果怒气不化解则会积成怨恨。如果任凭怨恨滋长,就等于把毒素注入自己的身体。”然而,不见得针锋相对反过来去冲撞别人就是对自己的最好的保护,有时候,以退为进恰恰是更智慧的处理方法。这时候,如果你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的冲撞,不仅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冲突为融洽,也可以赢得别人的感激和拥戴。这个方法可以称作心理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心理学上有个说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首先就要学会宽容。”能够宽容待人,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将心的容器扩大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尤其是竞争无处不在的职场,与人发生冲突是难以避免的,比如遇到利益上的冲突,职位上的竞争,常常产生一些磕磕碰碰、恩恩怨怨。同时,人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提高,不知不觉间,宽容正悄悄地从人们意识中淡化,甚至消失。所以我们经常能见到,职场上与人发生了矛盾,许多人不再忍让宽容,不再顾及彼此的“颜面”,而是立即跳出来与对方针锋相对,一副“谁怕谁”的架势,仿佛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生怕气势稍低就会被其他同事看笑话,日后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

诚然,“以牙还牙”,针对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怨只怕会越结越深,本来是鸡毛蒜皮的事,转身便可一笑泯恩仇,就很可能会发展成势不两立的“死对头”关系。职场本身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地方,一旦与人形成了这样的关系,还如何开心工作、融洽协作呢?而且,一旦心理调节不当,就会让自己心生怨懑,甚至会陷入深深的怨恨之中不能自拔,每天埋头在与人较劲的情绪之中,看不到明媚的阳光,找不到静心工作的状态,工作效率势必受到影响。一旦被上司知道你与人有如此难以化解的矛盾,他又会如何看待你呢?

综合分析看来,与人斤斤计较实在是利少弊多,得不偿失。倒不如平心静气,冷静对待。

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简单多了,烦恼纠缠自然会少;装的理解宽容多了,矛盾仇恨自然会少。人生就是一场好修行,即使身在职场,也不能忽略心的修行。人生在世,应该胸怀宽广,气量宏大。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更要做到心胸宽广,不在小事上纠缠不清,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国时的蒋琬,在诸葛亮去世后主持蜀国朝政。当时他有个名叫杨戏的属下,此人性格孤僻,讷于言表,对人总是不冷不热的,即使是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杨戏的态度,故意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谁知蒋琬不以为意地坦然一笑,豁达地说:“人的脾气秉性各异,杨戏这个人呢,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违背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令我难堪。所以,他只好干脆保持沉默。其实,这何尝不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呢!”此话一出,刚才嘀咕的人顿时觉得万分惭愧,对蒋琬非凡的气度更加肃然起敬。后来便有人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称赞蒋琬的胸怀宽广。

心这个容器里,装着自己,也装着别人;装着理想追求,也装着蝇营狗苟;装着感恩,也装着怨恨。但容器总是有限的,难免顾此失彼。心里装的什么多一点,全看个人的选择。心里装的什么多一点,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

《水浒传》里的白衣秀士王纶,本是梁山初期的首任寨主,却最终被排名在一百零八好汉之外。原因是什么呢?原来,王伦这个人呢最大的特点便是嫉贤妒能,他曾因为害怕武艺高强的林冲在梁山势力壮大,而多方刁难,非要林冲献投名状才肯纳他进梁山。当晁盖等人上山入伙时,王纶又担心曹盖比自己能干,万般托词推拒。最后,林冲受到吴用的智激,将王纶杀了,推晁盖为大头领,开拓了梁山的新局面,也扶正了梁山的风气。可惜了一个王纶,本来有一定的本领,却不能容纳比自己强的人,时时不忘争强好胜,争名夺利,弄得身心俱惫,最后丧命。

王纶的故事不禁令人扼叹。他心里装着太多的自己,以至于容不下他人,就像是一株可怜的小草,即使微风拂过,也能让他前俯后仰,方寸大乱,惶惶不可终日。

心,是一个容器,但这个容器并非永远那么小。要想胸怀宽广,还要学会如何拓宽这个容器,让它能够容纳更多的东西。

“三国”时期的周瑜,一身本事,年纪轻轻就当了大将军,统领千军万马,是何等威风。可惜,他也是心胸狭窄之人,与诸葛亮明争暗斗,最终被诸葛亮气死。留下一句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心小的人,不会去欣赏他人,遇到才能比自己强的,更容易嫉贤妒能。这都是因为内心浮躁、脆弱、狭隘乃至偏激所致。因为心小,外界的一切,都被无限制地放大,他小小的心中被贪欲、积怨、恼怒以及自卑等各种负面情绪塞满,最后连自己也无容身之处。

心小的人,往往还容易将宽容当成软弱。其实,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软弱是任人欺凌毫无还手之心,宽容是将他人无意的冲撞用微笑化解,而面对刻意的、无理的挑衅,也绝不会姑息,而是会用相对和平的方式去解决,使对方知难而退。软弱的人,并不能真正宽容别人,只是将痛苦和愤懑埋在心里,终究无法散去。宽容的人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伤害,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有意无意的伤害。所以,宽容绝不是软弱,面对他人时,即便对方真的恃强凌弱、不讲道理,不公正地对待你,也大可轻轻一笑,不放在心上,尔后忘记它,原谅这些过错。毕竟,如果我们不能宽恕别人所犯的错误,就等于将这个错误留在自己心里,由自己来承担,最终无法释怀的还是自己。

阿萨吉奥利曾说:“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就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人将处于无道德之中。”宽恕了别人,就等于解脱了自己。心的容器,就是这样被宽容一点点扩大的,直到能容纳万物。

4.重复是成功之母

重复,让不好意思成为过去

现在,你已经明白了受不好意思心理控制的危害,也懂得了在该拒绝的时候一定要果断拒绝,你觉得自己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但是,每当事到临头,情到关键处,你又忘记了要拒绝,或者觉得难为情,拉不下那个脸,仍然不知道如何拒绝。然后,无数次循环,无数次失败,无数次懊恼,无数次痛恨自己……

你感觉到,摆脱不好意思心理是如此难,以至于你渐渐丧失了信心,开始想“破罐子破摔”。

真的有这么难吗?或许,是你还没有掌握方法,真正有效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不止一个,但你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你不了解,而是还没有掌握。怎样才算掌握呢?当你可以拿来运用,不再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平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处于何种状态,才算是能够运用自如了。

而将一个曾经不好意思运用的方法,运用到熟练自如的状态,没有别的技巧,唯有重复。不断地找机会重复,很快不好意思就会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对不好意思的正确认识,以及正确对待。

前面我们提到过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事迹。其实,在第一次宴会上,他并没有彻底地将大将们的权力收到自己手上。想必他深谙物极必反的道理,这些人毕竟是开国功臣,功高权重,手下有不少跟随他们南征北战多年的忠诚死士,如果他的态度和手段太过强硬,势必会引起这些人的不满,到时候,不但兵权收不回来,局面还会不堪设想。如果当年韩信真的铁了心反抗,汉高祖未必招架得住。而石守信等人,就是宋朝的“韩信”。所以,他选择了重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宋太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话说那天的宴会散了之后,石守信等人都各自回家了,第二天早朝,他们便不约而同地各自呈递了一份奏折,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多病,没有能力再为朝廷效劳了,请求皇帝允许他们辞官回乡养老去。宋太祖要的就是这样,当然是毫不犹豫地批准了,顺势收回了这些人的兵权。因为是他们主动请辞的,他们的手下也不会反应太大。不过,为了缓和矛盾,宋太祖并没有让他们空着手走人,不但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还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这样一来,就不存在过河拆桥的嫌疑了,彼此也都有台阶可下。

然后呢,过了一段时期,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招待他们,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其实,他哪里是过意不去呢,他是惦记着他们手中那点残留的权力呢!毕竟,有唐朝节度使的叛乱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先,而且就在刚刚结束的这个朝代,他不能不妨啊!

这时候,有个聪明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过宋太祖的话说:“我本来就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宋太祖露出了微笑。而另一个节度使则是个不知趣的人,自以为功劳很高,唠唠叨叨地把自己跟着宋太祖打江山的经历连说带夸地重复了一遍,细数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很不高兴地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便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这一次是他主动下手,但是性质却是一样的。但因为有之前“杯酒释兵权”的事情在先,臣子们有了心理准备,也就能接受被再一次削权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接下来便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他自己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这样一来,那些地方势力基本被削弱得成不了气候了,他的北宋王朝也就走向了稳定。

宋太祖建立中央集权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他一次次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别以为皇帝就没有这种心理,只要是人,都会有不好意思的心理),一次次从曾经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们手里夺取兵权,这样重复的次数多了,臣子们便接受了他的行为,渐渐认同了中央集权是理所当然的事。就这样,宋太祖通过重复,让不好意思成为了过去。

在职场中,我们同样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克服不好意思心理。比如,你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可以选择将对方一个比较大的要求拆分成几个小块,分批重复拒绝,这样既不显得很强烈,又达到了目的。而如果有人不断地向你提你不愿意接受的要求,最好的方法还是重复拒绝,拒绝的次数多了,对方自然知难而退,不再循环下去。

重复,让新的习惯养成

重复,不但能让不好意思成为过去,还能让新的、好的心理和行为变成一种习惯,由此,你便可以从中享受到无穷的益处。

上文我们提到的宋太祖建立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便是一种新的习惯。当一种措施变成习惯,即使曾经难以接受它的人,也会因为习以为常而不觉得其突兀。

在职场中,我们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让自己养成新的习惯,也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新习惯。

比如,当某位同事经常请你帮忙完成他的工作,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如果一次因为不好意思而选择不拒绝,那么,遇到得寸进尺的人,会继续要求你给他做这做那,甚至会将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到了那个时候,他将不再感到不好意思,而你,已经不好意思拒绝了。这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在控制着你们,而其中的受害者,很显然只有你。这时候,你就要开始想办法拒绝了,不管用什么理由,哪怕看上去不那么有说服力,也要开始拒绝。如果实在拉不下脸来,你可以尝试将对方的要求拆分成几个部分来拒绝。例如,当对方请你帮忙承担一些工作,你可以坦言无法完成那么多,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这时候,对方通常是没有办法强加给你的,毕竟你已经帮了他一部分。你承担的这一部分呢,也不要很快地完成,如果不是很重大的事情,尽量拖延时间,等到对方催要几次后再给他。甚至可以故意降低完成效果,让对方失望。这时候,就不要追求完美了,因为正是你的追求完美才让对方放心地把工作交给你。如果下一次对方还继续请你帮忙,就在上次的基础上承担更少的工作量,如此重复几次,对方基本上已经无法将工作推给你了。而同时,他也习惯了你的拒绝,并不觉得多么难以接受,只会自觉无趣罢了。这就是一个旧习惯的过去和一个新习惯的到来,而其中的受益者,自然也是你。

那么,如果对方不是普通的同事,而是老板或上司呢?你自然也是不能全盘接受的,该拒绝的,还是得拒绝,只是在处理方法上要更加柔和委婉,更谨慎罢了。

在与客户谈判的过程中,如果运用好了这个方法,则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举例来说,你是供应商,而客户是你的产品购买者。在这个关系里面,你其实是处于被动位置的。你的目的是使对方购买你的产品,而对方的目的肯定也是购买产品,但却是以比较低的价格。在这个状况下,如何让客户用底价以上的价格购买你的产品呢?那就是重复拒绝。你可能有些不理解,明明是要有求于对方,怎么还拒绝呢?其实,你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假如对方已经认可了你的产品,与你进入了价格谈判阶段,那么,他必定会提出他的要求。只要他提出了你无法接受的要求,就到了你该拒绝的时候。但对待客户,显然不能断然拒绝,否则就没什么好谈的了。但这不意味着你要全盘接受对方的要求。你可以将对方的要求拆分成几个部分,并接受其中比较小的一部分,拒绝比较大的部分。这让人看起来是各让了一步,但其实你是让了一小步,而对方让了一大步。之后,再就你让的这一小步继续谈判,尽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根据客户的心理,假如你一口答应他的要求,他通常会觉得自己买亏了,不是这次交易反悔,就会在下一次交易时提更多的要求。一旦这种恶性循环形成,你基本上已经进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了。而假如你每次都拒绝对方的一部分要求,就会让客户渐渐习以为常,也为你自己争取主了动权。重复几次之后,你们之间的地位就会不知不觉发生逆转,也许到时候,就该轮到客户以商量的语气请求你让步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

可见,在任何关系当中,不管是什么样的习惯,其实都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是可以养成你需要的新的习惯的,关键是你要去做,重复地做,让重复成为你的成功之母。 MOGMc7dkWu2Oak/sIU0324ZJvp6I9wYcdMBLrB4O1oT3Mb/q5+FmbEbOWHse+B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