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战胜不好意思心理,就靠这些了!
龙湘涛

第1章 保持清醒的意志力

1.超越自我的认识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我们总以为,我们本身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我们与自己朝夕相处,能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不为人知的思想活动、小心思、小秘密,都被我们自己一览无余。我们满以为对自己无所不知,我们所有的能力,所有的特长,所有的弱点,都被自己了如指掌。我们能做什么,不善长做什么,缺乏什么经验,不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心知肚明。

但事实上,情况远远不是这个样子。

物理学家福尔顿在研究工作中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由于他运用了一个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要足足高出500倍。福尔顿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差距实在太大了,几乎不可能,如果公布了它,不但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恐怕还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不久之后,美国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也在实验过程中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欣喜若狂,不暇思索地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很快,这个结果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那位年轻的科学家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物理学界的一颗备受关注的新星。此事令福尔顿追悔莫及,他想: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其背后的心理,其实正是不好意思心理。

一个“不好意思”,让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与成功和荣誉失之交臂。职场中,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呢?

在面试中,常听到面试者这样“坦言”:“我没有学历”、“我学的不是这个”、“我不具备这方面的天赋”,等等。我们自己也会接受这样的观念: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资源用于学习,没有那么多的机会获得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的天赋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肯定干不好这事。

当我们拥有当众表现的机会时,不是踊跃而上,而是常常不由自主地躲避,主动放弃眼前的大好机会,因为内心的不好意思在作祟,它让我们觉得当众表现是让人紧张的、献丑的、尴尬的事情,为了不出丑,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当我们面临工作任务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躲避,因为担心做不好事情会丢人,会让上司失望,令同事笑话,会失去自己在职场中原本安逸稳定的地位。当我们与新客户接触时,常常有些无从下手,怯于表达,因为害怕对方是一个高高在上、不通情达理的人,担心自己的资源级别达不到对方的要求,怕被拒绝,被否定,怕自己满怀希望的合作化为泡影。

日复一日,我们带着自认为身无长处、缺乏天赋、不够聪明、不够优秀的自己,以最不起眼的姿态和心态走向职场,打算应付掉这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直到有一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对自己来说是突破性的成绩的时候,才会讶然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如此优秀!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你一直都可以这么优秀,只不过,你潜在的优秀被你的自卑感掩盖和否定了。你自以为对自己了解得足够透彻、足够细致了,但很多时候,你也不过是自己的陌生人。

你远比自己想的要优秀

既然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就必须早一点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自卑和胆怯,意识到内心的恐惧,承认自己的闭关自守和安于现状,也就找到了不好意思的发源地,从而有的放矢消灭它。不但如此,我们还要超越自我的认识,将自己放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重新审视,以此激发自己的潜能。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透切了解对方的是智者,能正确认识自己是明者;能取胜他人的才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才是强者。老子所说的“自知”和“自胜”,其实就是“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然而,“自知”和“自胜”说起来只有简短的四个字,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自知,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个性与天赋,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最重要的是,在坦然接受缺点和短板的同时,不能妄自菲薄,不随意放大它们,更不能将它们交给自卑来主宰。发展优势,控制弱势,顺强补弱,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就一定能在某个领域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

自知,还要求我们要自信,敢于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自信的人用缺点否定优点,自信的人既坦然面对缺点,又懂得珍惜优点、发挥优点。每个人的能力都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不自信的人拿不善长的事去跟别人善长的事比,自信的人懂得扬长避短,将自己的能力最大化发挥出来。

自胜,则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超越这个认识,将自己更优秀、更美好的一面激发出来,从而使自我拔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也就是超越自我。

“疯狂英语”的发明者李阳曾在接受采访时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中学的学习状况不很理想,曾经是一个性格内向、十分不愿与人打交道的人,他甚至希望自己长大后从事的工作不再需要与其他人打交道。

初三那年他曾到医院去治疗鼻炎,医生放好电疗工具后就离开了。没想到的是,设备漏电了,触电的李阳感到钻心的疼痛,然而,他就是不好意思喊出来,结果白白挨了一顿电击,脸上还因此留下了伤疤。高三期间,他多次失去学习的信心,萌生退学的念头,最终在父母的帮助下,勉强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进入大学后,状况并没有好转,他仍然是班上的后进生,大二那年还创下13门功课不及格的记录。多次补考让他觉得颜面尽失,几乎不好意思见人。

后来,李阳决心以英语为突破口,找回自信。于是,他天天跑到校园的空旷无人之处大声“喊”英语,将平时不好意思大声说话的那个自己通过英语喊出来。还想出两个办法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一是告诉很多同学自己要每天坚持学英语、“喊”英语;二是邀请班上学习最认真的一位同学陪他一起大“喊”英语。这样,他就没有退路了,因为众目睽睽之下退缩,会让他觉得更不好意思。几个月的努力过去了,李阳发现自己居然可以自如地复述10多本英文原版书,还背熟了大量四级考题,听说能力更是不知不觉大步飞跃。更重要的是,他突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不再害怕当众表达,更不会莫名其妙觉得别扭和不好意思,相反,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一些别人身上不具备的光芒。

无独有偶,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也经历过超越自我认识的过程。由于特殊的学习经历,俞敏洪经历了两次高考的失败,直到第三次高考才考上他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前两次高考他都是“死”在英语上,直到成为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学生,他还因为英语不好而被调入了“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他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用英语建立起了令那些“比他聪明”的同学想都不敢想的英语王国——新东方。

回想起当年因办培训而受到北大的处分而黯然离开的往事,俞敏洪说:“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充满了感激。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正是由于虽然迈进而立之年却不消沉放弃,也不对命运逆来顺受的勇气,引领俞敏洪走向了人生的分水岭,超越了一个平凡人对自己的能力的认识,成为了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人一生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去与别人较劲,而应该是一个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能,直到不断超越之前的自己,遇见全新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自卑被不经意地一扫而光,所有的不好意思都显得多余,你所能看到的,除了自信满满的自己,还有面前一座又一座等待你去征服的高峰——全新的高度和挑战,全新的收获与成就。

2.信念使价值重生

人必须有信念

说起信念,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我是老生常谈而发笑——这又不是战争年代,有必要弄得跟董存瑞、邱少云似的吗?我想,这些人可能对信念的理解过于片面和狭窄了。信念并非单单是战争年代的高举拳头勇于赴死,坚信“新中国必胜”,也绝不仅仅局限于胸怀鸿鹄之志、坚韧不拔地奋斗,更非只有伟人和英雄人物才拥有。事实上,信念是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而且应该拥有的一种意志,不论是烽火年代的革命战士,还是和平年代的凡夫俗子,不论是伟人英雄,还是贩夫走卒。

从心理学上来讲,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的人,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能通过意志激发一个人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使人用行动实现自己的愿望,取得成功。

美国有个名叫亨利的年轻人,不但个子矮,长相平淡无奇,甚至连自己的身世也不知道。他的性格也十分消沉悲观,年届三十了仍然一事无成,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唉声叹气。有一天,他的好友为了鼓励他,兴高采烈地拿着一本杂志对他说:“亨利,我看到一份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讲的是拿破仑的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而他独生子的特征几乎和你一样:个子很矮,讲的是一口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亨利一听此话,半信半疑地盯着朋友看了半天,见朋友表情严肃,不像是逗他的,便从朋友手中接过那本杂志,对着那篇文章研究了半天,最后终于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

从此以后,亨利对自己的看法竟然完全改变了。他不再对自己矮小的个子感到自卑,反而欣赏起自己的这个特点:“个子矮算什么!当年我爷爷就是以这个形象指挥千军万马的!”他不再对自己不太流利的英语耿耿于怀,转而以能讲一口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而感到自豪。他不再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迅速退缩投降,而是鼓励自己:“在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这个字!”就这样,凭着自己是拿破仑孙子的信念,亨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挑战全新的高度。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他便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也成为了令人敬仰的上司和对手。

后来,亨利派人调查自己的身世,结果证明,他跟拿破仑半点关系也没有。但他已经一点都不介意,而是释然地说:“现在,我是不是拿破仑的孙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个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当我相信时,它就会发生!”

可见,信念不但能拯救一个意志消沉、不求进取的人,还能激发他的极大潜能,使一个人脱胎换骨,由无名小卒变成职场上的精兵强将。可见信念的力量有多强大。

我也遇到过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是他的身材异常矮小,以至于大家都把他当“怪物”来看待,连陌生人都要对他多看几眼,并加以指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心里的自卑很深。沉浸在身体缺陷的阴影里的他,有一次还不幸遭到了老师的打击。那是在教室里,新来的老师在进入教室后,班长照例大声地喊:起立!大家都站了起来,他也不例外。然而,这位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立即请同学们坐下来,而是在寂静的教室里死死地盯着他,突然严厉地喊道:“站起来,刚入学就这种态度,不行!”同学们左右看看,都没有发现谁还在坐着,有些莫名其妙。老师耐不住了,走下讲台,径直走到他的座位旁,刚想拽他起来,却发现他原本就是站着的,只是因为个子实在太矮,让老师误以为他坐在凳子上示威。老师立即露出愧疚的眼神,但同学们已经毫不客气地哄堂大笑,目光全都聚集在原本就怕受人关注的他身上。他感觉自己在一瞬间被无数嘲弄、鄙视的眼神射得万箭穿心,恨不得立即死去。

当然,他没有真的去死,只是变得愈加的自卑,彻底封闭了自己,认为人生除了痛苦什么也没有。接下来,原本优异的成绩一落千丈,整个人委靡不振,整日不言不语地发呆,直到亨利的故事唤醒了他。他意识到,信念是帮助他走出困境的唯一救命稻草,于是紧紧抓住了它。他用亨利的成功鼓励自己,振作起来,终于挽救了自己。

如今,他已经拥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家庭也十分美满,给我讲完亨利和他自己的故事时,他感叹道:假如没有信念,我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早在少年时期就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了吧!

诚然,不能说有了信念就什么困难都没有了,信念并不是万能的,无法保证一个人能做成所有的事情。但如果没有信念,一个人就没有方向,也没有动力,则势必什么事也做不成。亨利因为心中有一个信念,坚信拿破仑的孙子能像拿破仑一样,天生具有英雄的血统,能克服任何困难,所以他才有了成功。而我的朋友,则从亨利的故事中看到了一个信念,那就是身体的缺陷并不能阻挡成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信念使他们努力去拼搏,终于挣破了命运的枷锁。

如何借助信念重塑自己的价值

众所周知,从平面几何角度来看,“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但生活和工作可没有那么简单。每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环境背景各自不同,心理上自然会有多多少少的对抗和消沉因素,精神上的迷茫、惆怅在所难免。这时候,人就像在登山,能登多高或是否能攀上巅峰,完全取决于心中是否有登顶的信念,以及坚守信念时间的长短。否则,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土堆也能被他视为万丈高峰般难以攀登。

心理学家表明:人的行为受信念支配。你想取得怎样的成绩,关键在于你的信念。信念,拆开来理解就是——信是人言,人说的话;念是今天的心。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今天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而且这个话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能够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的。若一个人在心里老是不停地埋怨自己,否定自己,这就不叫信念,而叫自我摧残,这样的话念得越多,反作用就越大,终会带人走向失败。相反,若一个人在心里不断地鼓励自己,肯定自己,那他在人生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可见,懂得信念的重要性,还得使自己拥有信念,善于利用信念激励自己。

拥有信念相对比较容易。书籍、电视、报纸、网络中,都不乏关于信念的例子。比如,地震中靠信念支撑着生命的人,沙漠里靠信念走出困境的人,极限挑战中凭信念创造新纪录的人,生活中遇到困境不屈不挠的人,病魔前面用信念重获健康的人……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人们处在困境甚至绝境中没有被吞没,反而心中有一股信念在支撑着。而支撑他们的信念也各自不同,有的是对生命的渴望,有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有的是对家人的责任,有的是对理想的执著……总之,一切能激发他们耐力、勇气、潜能的意志,都可以成为他们的信念。

你呢?你最渴望的是什么?最想实现怎样的愿望?最想获得怎样的成功?在职场上,你有怎样的理想?有什么样的成功人士在激励着你?这些,都可以成为支撑你努力奋斗的信念。

当然,仅仅是拥有信念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信念真正发挥作用,还离不开你自始至终的坚持。信念不是兴趣爱好,今天喜欢就摆弄几下,明天不喜欢了就抛弃。信念应该像影子一样与你同在。当你遇到困难时,可以鼓励自己;当你感到懈怠时,记得督促自己;当你取得成就时,不妨在心中感谢你的信念。

记得,时时铭记,多多重复,努力践行,坚持不懈,信念就会在你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后为你带来职场上、人生中的累累硕果,让你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并活出新的价值。记住亨利的话——当我相信时,它就会发生!

3.不做无谓的表演

过度的表演是一种哗众取宠

生活中有一种人,他们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与评价,十分渴望获得别人的关注,总是担心成为不受关注的无名小卒,总是害怕自己身上的优点、长处不为人所知,害怕被视为平常人,害怕被遗忘。于是,他们不停地表演。他们说话是为了给别人听,做事是为了给别人看,当然,说话做事背后的动机,还是获得别人的关注、肯定和赞赏,哪怕只是博人一笑,他们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价值得到了体现。他们不是演员,却无时无刻不在表演。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演着演着,他们就弄丢了自己。

不要急着鄙视和怜悯这样的人,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经意间,我们也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心理学上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受到关注的渴望,尤其是那些在童年时期缺少他人关注和关心的人,很可能终其一生都在企图弥补内心的失落,而他们弥补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些有意无意的表演,获得别人的关注,哪怕那种关注并非都是正面的评价。

这种心理当然也会影响一个人在职场中的行为。因此在职场中,我们总不难发现,有些人热衷于出风头,越是能让他们获得别人关注的事,他们越去抢着干;有些人喜欢说大话,吹大牛,有的没的都敢编,不将自己编成一个传奇不罢休;有些人耐不住寂寞,那种需要耐心和踏实来对待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就如同炼狱,他们害怕自己因此被遗忘;还有些人工作上取得一点点成就就开始大肆显扬,唯恐天下不知。

既然那么努力去获取别人的关注,那么,这类人真的会如愿以偿吗?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美国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先生本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但是,对待那些没有才能却喜欢油嘴滑舌的作家,他却厌恶至极,并且表现得毫不客气。在他凭借《老人与海》一书荣获诺贝尔奖之后,有一次参加一个宴会,在宴会上,他遇到一个夸夸其谈、哗众取宠的作家,整个晚上都在企图得到大家的夸赞,更渴望得到海明威先生的赞赏。他不断找机会与海明威搭讪、聊天,虽然海明威几次借故避开,仍然被缠得无法脱身。最后,那位作家干脆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他说:“我一直想为你写一篇传记,希望在你死后我能独家获得撰写你传记的荣耀。”谁知,海明威不但没有如那位作家的愿答应他的要求,并对他肯定一番,还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我既然知道你要写我的传记,我就不得不设法活下去了。”

海明威之所以如此不给对方面子,恐怕也是因为一眼看穿了对方——他根本不是诚心诚意为海明威写传记,只是企图以此获得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荣誉。试问,一个只追求表面的荣誉,性格浮夸,又带着如此功利目的的人,又怎么能静下心来将一件需要耐心和真本事的事情做好呢?

可见,喜欢表演、哗众取宠的人,不但不能如愿以偿得到大家的喜欢,反而会惹人生厌。

在职场中,这类人也不外这样的待遇。他们在工作中,不好好坚守岗位,却喜欢到处吹牛打听,上窜下跳,尤其是在老板和上司面前,更是表现得积极活跃,一心想引起注意,得到重用。而在同事面前,他们又不干实事,整日浮夸,将工作推给别人,认为那些需要踏踏实实完成的工作都是别人的任务,自己只要凭借聪明装装样子就可以混得比别人好。孰不知,一个员工的表现都被老板和上司看在眼里,是水晶还是玻璃,稍加观察便可分辨,即使它们一样透明闪亮。而整日朝夕相处的同事,更是早早便将这类人看透,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没有人愿意与浮躁的人合作,也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看别人那些无谓的表演。最后,这类人的表演,自然成了独角戏,不再有观众,也不可能有掌声。最后的最后,孤独和失落依旧如影随形。

避免无谓的表演

前面我们说过,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住着一种渴望,那就是期待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这种心理动机下,人们不知不觉会采取一些浮夸的言行迎合他人,以博取他人的好感和拥护。虽然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我们也经常鄙视这种行为,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自身也难免受心理动机的驱使做出类似的行为,在不自觉中参与到这种无谓的表演中。因此,我们应该主动避免这种行为。

不做无谓的表演,首先就要做到有目标,有依托。无谓的表演,往往发生在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人身上,他们没有自己的清晰的目标,不知道怎么去努力,又不愿意被冷落,不甘寂寞,很容易就选择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来博取别人的关注。而一个拥有自己的目标的人,只会集中精力朝着目标去努力,哪里还有空闲表演给别人看呢?

不做无谓的表演,必须有才能。我们这里所说的才能,并非都是惊天动地的大才干,而是指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能够在职场中具备核心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不会担心成为无名小卒。而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就只能滥竽充数,人云亦云,对别人的行为指指点点,不懂得反思自己。

不做无谓的表演,还要做到不过分强调自己。每个人都想成为世界的中心,但很显然,没有任何人能够成为世界的中心,即使是乔布斯这样的人物,也难以做到。所以,得不到所有人的关注,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没有必要太在意,更没有必要不停地强调自己的存在。即使自己有才能,也无需过度张扬,要知道,“好花不用扬,风吹自来香。”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不做无谓的表演,并不是告诉大家不表现自己。正常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无谓的表演,是有本质区别的。

职场中还有这样一批勇敢者,为企业、为集体的利益勇于表现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为企业创造利益,这是值得称赞的行为。尤其是随着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不少人已经摆脱了“不好意思”的束缚,解放了思想,勇于展现出自己的才能。他们不吃老一套,不怕来自别人的否定声,大大方方地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坦坦荡荡地在工作中表现自己,这更加值得我们的肯定,也会得到他人的赞誉。更有一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因为被侵权走上法庭,讨个说法,不去管是否被骂为“哗众取宠”,他们心中所想的,只是维护法律的权威;有些学者,为了传承古老文化,不惜奔走他乡、周游各国,来一场文化苦旅,不去管是否被骂为“作秀”,他们所想的,只是好好保护逐渐被人遗忘的人类精神财富;还有一些人,为了体验长征精神,发扬革命精神,召集志愿者步行万里,风餐露宿,历尽千难万苦,不去管是否被骂为“没事找事”,他们所想的,只是将一种信念传播给大家;还有那些为了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的人,不拘泥于自己的小天地,放开眼界关注民生,扶贫济困,不去管是否被骂为“伪善”,他们所想的,只是为别人做一点事,多做一点事……这些,都是一种不图私利的行为,他们只是想使自己的思想艺术、主体理念、权利理念得到正当的发挥,这也是一种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与纯粹地表演给他人给社会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但不应该批评和否定他们,反而要大力提倡,尽可能身体力行参与进去。

作为职场中的普通一员,也要做到该为企业贡献的时候就挺身而出,不要吝惜自己的劳动和辛苦,不要计较自己付出的努力是否有人看到,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是否能让自己升职加薪。就像王选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

4.不做“礼尚往来”的奴隶

送礼,职场避不开的规则?

中国人好客尚礼,古来有之,亲朋好友之间走动,从来没有空着手的,更别提“你家娶媳妇”、“我家嫁女儿”这等喜事。每逢重要的节日,或者遇到亲朋好友之间有婚丧嫁娶之事,国人无不以红包表心意。朋友够不够意思,亲戚够不够情义,邻居够不够和睦,同事够不够“上路子”,红包及红包的厚度逐渐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渐渐地,职场上也形成了“往来有红包,登门必送礼”的恶习,原本只是点头之交的同事之间,也主动被动地陷入了“礼尚往来”的怪圈中。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往来的礼物越来越贵重,越来越呈现出单一的衡量标准,“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的美谈,渐渐退化成一个传奇,定格在遥远的唐朝,人们所看到的现实是,关系靠送礼,往来唯礼金。

然而,红包的真正意义,却越来越不为人所知。

送红包和收红包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习俗,随着文化的演变,红包文化也不断演变,到如今,大概有以下几个普遍的意义:一是长辈表达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以及亲友间互相馈赠和祝福的方式;三是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红包的主要意义在于象征好运的红纸,而非里面的钱,更非人们之间维持良好关系的敲门砖和必需品。

然而纵观当代社会,注重意义的越来越少,注重“内容”的越来越多,收到“红色罚款单”而不得不掏红包的人,也因为经济上的负担而有意无意间多了几分无奈,少了一些衷心。最后,送礼的人已经不知道自己送的是礼还是情,收礼的人虽然一时荷包鼓鼓,心满意足,但这本人情帐,迟早都要一一还清。如果大家都功利地只为面子打红包、收红包,当这些红包来来去去“对了帐”,人与人之间,还剩下些什么呢?

尤其是职场中人,有些人平时原本不过是点头之交,连朋友也算不上,除了工作上的接触,别无其它往来。一日莫名其妙收到一张请帖,需要带着自己一天甚至几天的工资收入,去跟一群不认识的人,吃一顿看似热闹其实很无聊的饭,那种心情可想而知。出红包和收红包者的关系,也未必因此得到改善,假如工作上没有太多的接触,志趣上也无多少相投之处,该是点头之交还是点头之交。不同的是,总有人记住了一件事——某某收过我的红包,我却没有得到他的半点好处。

那么,送礼,真的就是职场上避不开的规则吗?不送礼就会得罪领导,得不到晋升的机会?不送礼就无法维持良好的同事关系,影响与同事之间的工作协调关系?不送礼就会被当成“小气鬼”、“怪人”,被孤立起来?

依情而定,拒绝只为面子的物质往来

其实,我看未必。既然送礼未必是自己情愿,为什么一些表面化的人情往来依旧你来我往,愈演愈烈呢?细究之下,还是“不好意思”惹的祸。收到点头之交的熟人的请帖,不好意思不送礼;一旦送了礼,又不好意思太少;去了张三家,李四办喜事时不好意思不去;同事都有所表示,自己不“意思一下”说不过去……如此下去,实在是个无底洞,表面一派融洽和乐,私下却难免抱怨红包出得太多,恨不得找个借口也办一场喜事将红包悉数赚回。

但,真的只能这样吗?先来看一个典故吧!

唐朝贞观年间,大唐的藩国回纥国派使者缅伯高前来大唐拜见,表达友好之意,并携带了一批珍奇异宝要进献唐太宗,其中包括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其它的宝贝虽然珍贵,只要小心呵护,却也并无大碍,唯独那只白天鹅,尽管缅伯高万分小心地呵护,还是出了纰漏——他们走到沔阳河边,给白天鹅喂水的时候,发现以姿态优雅出名的白天鹅此时在笼子里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一时担心和不忍,便打开笼子放出白天鹅,让它暂时自由地喝点水,活动一下。不料白天鹅吃饱喝足之后,竟一展翅冲上了天,优雅地飞走了,缅伯高只来得及在它展翅之初扑到它的几根羽毛。手捧雪白的羽毛,缅伯高犯愁了:这可如何是好?进贡这几根羽毛恐有儿戏之嫌,万一惹怒唐太宗,自己说不定要人头落地。但就这样回去,怕也是死路一条,还可能影响到两国交往。最后他心一横,反正都是死,不如试一试,说不定大唐皇帝真如传说中那么英明,能够接受我国的诚意呢!于是,他用一块洁白的绸子将鹅毛仔细包好,还即兴在绸子上题诗一首:“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到达长安后,见到了唐太宗,如实将天鹅飞走的事情告诉唐太宗,并送上他保留的鹅毛和那首诗。正如他所料,唐太宗不仅英明智慧,更是性情中人,他了解了事情经过,看罢了诗,不但没有责怪缅伯高,还夸他坦诚忠厚,对他赞赏有加。从此,“千里送鹅毛”被当作送礼物注重诚意而非礼物是否贵重的典范,在中华文明的礼仪史上熠熠生辉。

两国相交尚且能以诚相待,不注重物质,何况是当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呢?毕竟,我们只是普通人,不需要连平时的人际交往都那么功利,那么物质化,在人情往来方面,完全可以依情而定,量力而出,既不必纯粹为了面子不情不愿地送红包,也不必碍于情面超出所能地送大礼。在职场上,尤其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用物质去与人维持关系,脱离了情感的“礼”,终究是缺乏温情的。

而如何对待送礼,如何将礼送得有情有义,其实也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考验。首先,不必要的礼可以不送。人们往往觉得,既然生在同一个职场,与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就得八面玲珑,获得人们的喜欢,交友多多益善。

多交朋友本身是没错的,但往往有一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交朋友绝不意味着只能拿物质上的礼物当敲门砖。拿物质换来的朋友,也只能是酒肉朋友,而非真正的知交。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越是同一类人,越容易单纯地交往,越不是同一类人,越需要用物质去笼络关系。可是,我们需要那么多志不同道不合的“友人”干什么呢?虽然在同一家企业,干着相同的工作,甚至常常有工作上的交往与协作,却也并非一定要跟每个人做朋友不可。那些价值观与我们相去甚远的人,不深交又有什么可惜的?

所以,在人情往来上,我们也不需要有请必应,像这类可有可无的交往,放弃也罢,正好省了红包,省了怨气,省了那点不好意思的“意思”。

而对于能决定你职场命运的领导,以及合作机会较多、关系相对密切的同事,是不是礼越大就意味着你们的关系越好、你的前途就越光明呢?其实,正好相反。一个睿智的领导,他最看重的一定是你的工作能力和人品,而不是你送给他的那点“意思”;而对于同事,他们更注重的也是你的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这才是是否能真正让他们在与你的协作中工作得更轻松的关键。假如你的能力不行,不能很好地完成领导交待给你的工作,又无法很好地与同事进行协调工作,就算你每天给他们送礼,也不过是让人觉得你是个没有能力的“马屁精”罢了。

其次,量力而出,重在诚意。

假如遇到非送礼不可的情况,也大可不必越多越好,量力而出即可,超出承受范围大打面子牌,只会让自己感到吃力。职场上的同事何其多,送了这个,就想着必然要送那个,这个送六百,那个送五百,就觉得不好看。这样只能让自己越来越吃力。既然如此,不如真的就“意思一下”,量力而出,适可而止。

再次,不以物质标准衡量礼物。

大家都说当代社会是物质社会,难免的,人们都习惯了用物质去衡量很多东西。唯有人情,是不能用物质衡量的,一旦这样去做,就少了情分,多了功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喜欢别人用物质的眼光来评判我们的付出,那么,我们自己也要做到不用物质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礼物和情义,否则,就等于我们自己在给自己挖一个冷漠的坑,然后等着自己往下跳。

礼尚往来,可以是祝福,也可以是负担,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看待。礼物和礼金本身是无辜的,没有感情的,真正的感情在于人的内心。人情往来中,别为为数不多的礼金感到不好意思,当你真诚地祝福他人,自然能被感受到。也别因为不好意思就勉强自己跨入送礼大军的队伍,这世界人山人海,我们虽然不能离群索居,却也并不是非逼着自己跟全世界人做朋友不可。 FIY/+xGJmJQJLd+n7b4ITfwAWpQ+kY1Qwi52u8ZOeGJnG0uFNh4ulc6Aa7bGdT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