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 美好的品格会让你受益一生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曾简明地说:“品格即命运。”一个人身处于社会之中,应当具有美好的品格,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才会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美好的品格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勤奋、谦逊、节俭、诚信、正直、善良、感恩等。洛克菲勒曾告诫自己的儿子说:“约翰,我们是有钱,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肆意花钱,我们的钱要用在能给人类创造幸福的地方。”洛克菲勒本人生活节俭,但对于慈善事业的投入却从未吝啬过。是的,我们每个人都跟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的品格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美好的品格,可以培养,可以锻造,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

勤奋是创造财富的前提条件

有一句话说得好:“善于思考能发现未知,付诸行动则能将未知转换为财富。”是的,没有实际行动,再美好的设想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只想不做不能带来收益,只有善于思考,把握商机,并且勤勉有加,付诸实际行动,才能创造财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伟大的事业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出现。”古往今来,任何领域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名声、荣誉、地位和财富,无不是以勤奋换来的。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5岁时便写出了钢琴协奏曲,被称为音乐奇才,但他从没有骄傲过,一辈子勤勤恳恳,在实践中千锤百炼,终于成为令世人敬仰的音乐家;我国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仅有小学文化,他之所以能够成功,也离不开勤奋这个重要的因子,他曾有连续十年的时间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以上……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因此,要想成为获得丰厚的待遇或创造巨大的财富的人,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勤奋、努力地去工作,这是公平游戏的规则。

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位亿万富翁,洛克菲勒有一句秉持一生的座右铭,那就是“勤奋出贵族”。他说:“自孩提时代起,我就坚信,没有辛勤的耕耘就不会有丰硕的收获,作为贫民之子,除了靠勤奋赢得成功、财富和尊严,别无他策。”

1839年,洛克菲勒出生在美国东北部纽约州的一个小镇,跟当时大部分的美国人一样,他的祖先是从欧洲迁徙到北美的移民。他的母亲是一名勤劳、伟大的家庭主妇,由于父亲常常游荡在外,家里的6个孩子几乎由她一人抚养,而作为长子的洛克菲勒很早就承担起了协助母亲照顾家庭的责任,他尽可能多地干活,砍柴、挤奶、打水、耕种、养火鸡、卖土豆等,而且从不惜力,这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回忆这段时光时,他说:“正是农村艰苦而辛劳的岁月,磨炼了我的意志,使我能够承受日后创业的艰辛,也让我变得更加坚忍不拔。”

从古至今,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环境、机遇、天赋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他自身的勤奋和努力。洛克菲勒曾在信中对自己儿子说:“作为移民,勤奋努力并永远怀揣希望是我们的天性,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母亲就将勤奋、节俭、守信、自立和不懈的创业精神等美德植入了我的骨髓。我真诚地笃信这些美德,将其视为伟大的成功信条,直到今天,我的血液中依然流淌着这些伟大的信念。而所有的这一切结成了我向上攀爬的阶梯,将我送上了财富之山的顶端。”

“勤奋是创造财富的前提条件”,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子里,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子,他们以经营果园为生。父亲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天天早出晚归,给果树浇水、施肥,修枝除虫,待到秋天,果实都丰收了,就采摘下来拿到集市上去卖。因为有了老人精心的照顾,果园常年不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日子当然过得还不错。

可是老人的儿子就截然不同了,他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无所事事,也不帮父亲干活。终于有一天,父亲因为过度疲劳而病倒了。

在父亲生病的时候,儿子也没有照顾好果园,只是去果园浇了一两次水,日积月累,果园渐渐变得死气沉沉,杂草丛生,树枝也黄蔫蔫地抬不起头来了。

后来,父亲病得越来越厉害,在奄奄一息之际,他把儿子叫到了床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儿子呀!父亲就要不行……行了!我把我的遗产交给……给你,果园里……里有黄……黄金。”说完,便咽气了。儿子悲痛欲绝,他把父亲埋葬好之后,赶紧抄起锄头,来到果园,开始“淘金”。可是,他把果园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黄金,儿子摇摇头,抹了抹头上的汗水,便又重新挖了起来,他挖呀挖,满头大汗,仍一无所获。儿子急了,气得把锄头扔在一旁,干脆坐了下来,抱怨到:“果园里没有黄金,我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可恶,父亲在骗我。”他感到非常生气。

转眼又到了秋天,儿子到了果园,果园里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紫色的葡萄,红艳艳的苹果,黄灿灿的橘子都咧开了嘴朝着他笑呢!儿子怔住了,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他才恍然大悟:父亲之所以说“果园里有黄金”是为了让我给果园翻土,父亲所说的黄金,实际上是指自己劳动的结果,果园里真正的黄金原来是“勤劳”二字。

洛克菲勒曾对自己的儿子说:“约翰,我今天的显赫地位和巨额财富都是通过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劳动换来的。我原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原本头上并没有桂冠,但我相信,孜孜不倦的耕耘加上顽强的毅力,终可功成名就。财富是对我们勤奋的嘉奖,让我们坚定信念,认定目标,继续努力吧。”

智慧箴言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体力劳动需要勤奋,脑力劳动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更需要勤奋,勤奋是创造之神。”在这个世界上,勤奋是人们获得成功、创造财富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良好品格。唯有勤奋,才能创造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辉煌。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从前,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深谋远虑的国王担心自己死后,人民过不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召集了国内的一些贤达之士,命令他们找到一个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智慧法则,以启示后人。

半年过后,这些贤达之士把自己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合写而成的一本很厚的帛书呈给国王,并说:“国王陛下,天下生活幸福的智慧都汇集在这一本书内。只要人民读完它,就能确保他们的生活无忧了。”国王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人民都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来看书。所以他再次命令这些贤达之士继续钻研,三个月后,这些人将书的厚度缩至一半,但国王还是不满意。又过了一个月,贤达之士把一张纸呈给国王,国王看后非常满意地说:“很好,只要我的人民日后能真正奉行这条宝贵的智慧,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原来,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它传达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即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一心只想收获,而拒绝付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纵观人类历史,没有与生俱来的成功者,只有不努力的失败者。努力是成就事业、创造财富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读书学习上,用在开发和历练自己的思维上,用在提高和实践自己的能力上。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情,把今天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或许这就是努力付出的最好阐述。

洛克菲勒也曾告诫自己的儿女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人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收获成果的多少取决于这个人努力的程度。努力付出,早晚会得到回报的。”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想有所作为,创造更多的财富,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本无可厚非,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却不愿意多付出一点,只是不停地抱怨命运的不公。其实,这样一种消极的心态,是无法改变现状的,更谈不上什么成功了。

莉娜和苏珊是大学同学,她们两个有着相同的梦想,那就是当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莉娜很有这方面的才干,善于与人沟通,亲和力强,而且长相漂亮。她经常对人说:“只要有人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上电视,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然而,大学毕业后,一年多的时间倏忽而逝,莉娜悄然等待了很久,仍是没有等来这个机会。

再来看看苏珊,如果论天赋和才干,她是不能与莉娜相媲美的。苏珊长相一般,天生有些木讷,但是执著的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梦想的追求。在大学毕业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没有像莉娜那样待在家里,空等所谓机会的降临。而是白天去工作,晚上到某学校的舞台艺术系去上夜校。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她跑遍了所在城市的每一个电视台。但是电视台的经理给她的答复几乎都差不多:“没有主持经验的人,我们是不能雇用的。”苏珊也曾反驳过:“要是你们都不雇佣没有经验的人,那我的经验应该从何而得呢?”

气愤归气愤,苏珊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放弃,而是继续付诸努力。她一连几个月仔细浏览广播电视方面的各种杂志、报纸,终于看到了一条某小电视台招聘天气预报女主播的信息,于是只身前往。

苏珊在那里工作了两年之后,回到了故乡,终于在一家大的电视台谋到了职位。之后,由于出色的表现,她一再得到提升,终于逐渐成长为一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转而看看莉娜,由于只是空想,从来也没有为梦想付出过实际的行动,现在的她不得不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的工作……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辛勤的耕耘,我们才会摘得成功的硕果,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努力付出是实现理想的奠基石,是补拙益智的催化剂,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

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以启示:

从前,有两个饥寒交迫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选择了一篓鱼,另一个人则选择了渔竿,然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早已饥肠辘辘,没走几步,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尝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了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终于他看到了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于是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不久,他就有了自己的渔船,几年后,他还盖起了房子,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洛克菲勒曾告诫自己的儿子说:“智慧之书的第一章,也是最后一章,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人只是贪图享受,得到的必是短暂的欢愉;相反,若能志存高远,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地前进,终将拥抱胜利。

智慧箴言

洛克菲勒在自己的自传中曾说:“一些报纸和媒体,在谈到我创造的巨额财富时,常比喻我是一架很有天赋的赚钱机器,事实上他们对我几乎一无所知,更对历史缺乏洞见。我自小不甘人后,且明白一个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因此总是勤恳付出,兢兢业业。”是的,世间事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时刻保持谦逊的本色

谦逊是一种美德,是不断进步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谦逊是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好为人师。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经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会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是的,才识、学问越高的人,在态度上往往越谦卑,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容人的风度和接受批评的雅量。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真正谦逊,是人类一种最好的品性,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在这广大的世间的复杂的社会里,他的能力和头脑,实在太简单太渺小了,不够去解决人世间的一切问题。”著名文学家老舍也曾经说过:“骄傲自满是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往往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古往今来,但凡能成就一番大业的人,都具有谦虚的品德。

洛克菲勒就曾说过:“当我从事的石油事业蒸蒸日上时,我晚上睡觉前总会拍拍自己的额角说:‘如今你的成就还是微乎其微!以后路途仍多险阻,若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切勿让自满的意念侵吞你的脑袋,当心!当心!’”同时,他也告诫自己的儿女,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本色,尤其在稍有成就时应该格外小心,戒骄戒躁。

从个性上说来,洛克菲勒做事稳重,自制力强,生性淡泊,不愿引起公众的注意,时刻保持着谦逊的本色。他非常不喜欢傲气凌人,刚愎自用,一心想支配他人的人。有一次与摩根财团的掌舵者摩根先生会晤以后,洛克菲勒感慨地说:“我们只是讲了几句客套话。不过,我却看得出摩根先生非常傲慢,自视清高,不把他人看在眼里。我看着他,平心而论,我弄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会对自己有这么高大的一种感觉?”

是的,就像洛克菲勒不喜欢骄傲自大的摩根先生那样,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其他人也都不愿意与骄傲自大的人共处,这种人在与他人合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谦逊是一种美德,谦逊的人最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懂得谦逊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人们的敬仰。不仅如此,谦逊者的进取是永无止境的,因为谦逊者总是将自己置于学习的地位。

当然了,如果你实在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或许就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肤浅和无知。因为周围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你必须保持足够的谦逊。

在现代社会,有不少人并不看重谦虚的美德。他们性格中骄傲的成分占了上风,喜欢到处炫耀自己的能耐、功德,甚至抢别人的功劳。显然,他们也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谦逊的本色。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值得我们分享。

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另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着,现出了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的任务就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消失了,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的好,吵什么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

时间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历史在它们的上面积满了渣滓和尘土,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许多年以后的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只陶罐。

“哟,这里有一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只陶罐!”其他的人说,都高兴地叫了起来。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干净,和当年在御橱的时候完全一样,朴素、美观,毫无光可鉴。

“一只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它弄破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很闷。”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翻去,把土都掘遍了。可是却丝毫没有发现铁罐的踪影——它,不知道什么年代,已经完全氧化,早就无影无踪了。

谦逊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谦逊使人获益,促人成功。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点!

智慧箴言

谦逊的对立面即是骄傲,骄傲会培育并增长盲目,让人们觉得自己已经到达山峰的顶点,再也没有攀爬的余地,而实际上你可能仍然在山脚徘徊。因此,有成绩不能骄傲,做人亦不能骄傲。骄傲是阻碍我们进步的大敌,而谦逊则能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引导我们取得更为耀眼的成绩。

成由勤俭败由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一条深刻警示。是的,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衰落,必然是由于奢靡之风的盛行;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起,也必然是因为勤俭之风的盛行。

勤俭节约这种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早在春秋时期,勤俭就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论语》中曾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记载,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勤俭在内的五种品德,所以能赢得人们的信任。

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世界上所有的有识之士所奉行的行为准则。作为尊贵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会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不仅如此,她用的牙膏也要挤到一点不剩。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列宁,他的家就像一个普通工人的家一样,而且对穿着从来不讲究,他的一件大衣曾有破痕,但仍然缝缝补补,一直穿到逝世。

勤俭节约是指对劳动成果和物质财富的珍惜和爱护,大仲马曾说:“节约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作为首屈一指的富人,洛克菲勒又是怎么做的呢?

有一次,洛克菲勒去一家酒店住宿,他对前台服务生说,请给我一间普通标准间。这时酒店的老板刚好路过,认出了洛克菲勒,听说他要住普通标准间,就走过来说:“先生,您需要我们这里的套房吗?我们这里的套房非常棒。”“不了,我只要一间标准间就可以。”洛克菲勒回答说。酒店老板非常困惑,他说:“您那么有钱,而且您的儿子经常来我们这里住宿,每次他都住套房。”洛克菲勒听后并没有在意,回答道:“是吗,这也不奇怪,因为他的父亲很有钱,而我的父亲却没钱。”

还有一次,洛克菲勒向秘书借5分钱打公用电话,归还时秘书说:“算了吧,不用还了。”可他却变色道:“5分钱可是1块钱的年利呢!”

洛克菲勒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最著名企业王朝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然而却也是勤俭节约成性啊!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莫不提倡,简朴的生活是一种更为纯粹的生活,可以让人远离物欲的侵扰。

比尔·盖茨也是首屈一指的世界富翁,洛克菲勒也一直被他视为典范。在生活中,比尔·盖茨从来不喜欢炫富。有一次,他与一位朋友驱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他的朋友建议将车停放在饭店的贵客车位。盖茨不同意,他的朋友说:“钱可以由我来付。”盖茨还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简单,贵客车位需要多付12美元,他认为那是超值收费。

对于自己的衣着,盖茨从不看重它们的牌子或是价钱,只要穿起来舒服就行。一次,比尔应邀参加由世界32位顶级企业家举办的“夏日派对”,那次他穿了一身套装,价格还不到歌星、影星一次洗衣服的钱。但盖茨不在乎这些,很高兴地穿着这套衣服参加了这次会议。平日里,盖茨会选择便裤、开领衫以及他喜欢的运动鞋,但是这其中几乎没有一件是名牌。

盖茨与妻子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从不会给孩子们一笔很可观的钱,小儿子罗瑞总是抱怨父母不给自己买他最想要的玩具车。盖茨认为,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终将一事无成。所以他公开表示,他不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继承人。他说:“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他认为每一元钱,都要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洛克菲勒曾说:“富家子弟处于一种不进则退的境遇中,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缺乏进取精神,却好逸恶劳,挥霍无度,以至于虽然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却不免在贫困中死去。”有一句话说得好,“节约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即便你出身富裕,也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奢侈浪费、挥霍无度!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如果挥霍惯了,便很难再去适应节俭的生活。由此可见,从现在开始,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时时奉行,是很重要的事。不仅如此,节俭的良好习惯还能帮助我们抵制物质的诱惑,人的欲望一旦减少了,贪念便会消弭,心灵也会更加向上和向善。

智慧箴言

有位哲人曾说过:“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越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勤俭节约是一种行为准则,可通过后天习得,它要求我们学会自我克制,学会克己奉公。

无信者无以立足

古语说:“无信者无以立足。”意思是说,一个人,立足于天地,应以诚信为本,这是最起码的做人的道理,但在我们的周围,却有很多人为了一己之利,歪曲事实,信口雌黄,假话连篇。殊不知,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利益的人迟早会暴露在阳光下。人一旦失信,一旦将人最基本的信念和人格都失掉的话,将难以继续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

洛克菲勒曾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儿子,人生就是不断抵押的过程,为前途我们抵押青春,为成功我们抵押冒险,如果你不敢逼近底线,那么你就输了。谈到抵押,我还要告诉你,在我从银行家手里接过巨款时,我抵押出去的不光是我的企业,还有我的诚信。”

洛克菲勒视合同、契约为神圣的东西,他向来依照合同行事,拒绝拖欠债务,对商业上的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都不忘以诚相待。“在同他们讨论问题时我都坚持讲真话,从不捏造或含糊其辞,我坚信谎言在阳光下就会现形。”洛克菲勒如是说。

诚信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付出诚信的回报是巨大的。

有一次,洛克菲勒的一个炼油厂突然遭遇火灾,损失惨重。由于保险公司迟迟不能赔付保险金,而洛克菲勒又急需一笔钱重建瓦砾中的企业,于是只得向银行追加贷款。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银行家都视炼油业为高风险行业,他们甚至认为,向这个行业提供资金不亚于是在赌博,再加上洛克菲勒的炼油厂刚刚被毁于一炬,所以有些银行董事对洛克菲勒追加贷款一事犹豫不决,不肯立即放贷。

就在董事会开会讨论关于洛克菲勒追加的贷款的时候,他们中的一名叫斯蒂尔曼的先生,让一名职员提来他自己的保险箱,向着其他几位董事大手一挥说:“听我说,各位,洛克菲勒先生和他的合伙人都是非常优秀且信誉良好的年轻人。如果他们想贷款,我希望银行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们。如果你们还觉得不放心,这个保险柜就是保证。”结果可想而知,洛克菲勒顺利追加到了贷款。

有一次,洛克菲勒同儿子讲到此事,他说:“孩子,今天的我已无须再求助于任何一家银行,我就是我自己的银行,但我永远都会感激那些在危难时刻对我鼎力相助的人们。诚信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策略。因为我事先支付诚信,所以我赢得了银行家们乃至更多人的信任,也因为事先支付诚信,我渡过重重难关,踏上了快速成功的道路。”

讲诚信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受人尊重、爱戴、信任,做起事情来也更容易成功。“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我们都曾听说过:周幽王和诸侯约定,燃烧狼烟就是王城危险的信号,诸侯要火速救援。可是周幽王仅仅为博宠妃一笑,多次燃烧狼烟,将诸侯骗来,为的只是看看诸侯狼狈的样子。结果敌人进攻,周幽王再次燃烧狼烟,却没有人肯相信了。这就是失信于人的代价!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墨子也曾说过:“言不信者,行不果。”事实上的确如此,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这个真实的故事: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时就被地方官视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几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几年后提拔他当了宰相。

晏殊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智慧箴言

诚信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一种力量,诚信是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诚信,就无以在社会上立足。诚信几乎渗透到了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诚实、不说谎、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事业的忠诚与坚守。讲诚信的人并不是“傻”,而是具有一种高尚的情操,这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财富越多,责任越大

商人对钱的看法往往十分一致,有时候用锱铢必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对于那些胸怀宽广、极富爱心的商人来说却大有不同。这些商人尽管在商业经营中十分精明,但在社会公益方面却十分大方,且心甘情愿奉献。他们长期以来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钱来自社会,亦应该用于社会。因此,无论自己在生意场上是否顺利,都会将社会责任放在重要的位置。

作为世界上的首位亿万富翁,洛克菲勒说:“我一直财源滚滚,心如天助,这是因为神知道我会把钱返还给社会的。”在洛克菲勒看来,一个人的财富越多,社会责任就越大。他自拿到自己的第一份工资起,就把每份收入的10%交给教会,还有6%捐赠给慈善。在有生之年,他捐钱成立了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纽约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中心,于1884年在亚特兰大建立了黑人女子学院,对医学和教育领域都有大笔资金投入,仅纽约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中心至今就出了24位诺贝尔奖得主。

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纽约成立,它的创办资金是1亿美元,后来再加上洛克菲勒新的捐赠,到1951年资金超过3亿美元,到2000年超过了33亿美元。洛克菲勒一直热心于慈善事业,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之初,他即对中国这个最后向世界开放的人口众多的大国发生了兴趣,愿意投资于传教、慈善事业和医学教育。为此,在1909年、1914年和1915年,洛克菲勒曾三次派考察团到中国进行广泛的考察,其考察内容包括社会状况、教育、卫生、医学院校和医院。最终,考察团建议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创办一所高水平的医学院。根据这一建议,洛克菲勒于1914年拨款设立中华医学基金会全力支持这一事业。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以20万美元从伦敦购得原协和医学堂的全部产业,又以12.5万美元购得东单三条胡同原豫王府全部房地产。随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投入巨资进行新校的建设。新校和医院房屋的设计建筑都由美国人负责,从1917~1921年,建筑工程进行了4年之久。原预算为100万—150万美元,结果共耗资750万美元。学校全部建筑外部造型为宫殿式,画栋雕梁,琉璃瓦顶,均为高级建筑材料。而内部则为现代化装备,病房、教室、实验室等均符合实用需要。学校有独立的完整的动力系统,电力、水暖、冷冻、煤气、自来水、压缩空气系统等一应俱全。除学校建筑群之外,还在附近外交部街及北极阁两处建有小楼30余座,供高级教职员居住,并有学生宿舍,共55幢建筑。此外,洛克菲勒基金会还为新校物色了一批教学人员,他们多数来自英、美、加拿大,其中也有一部分中国人。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质量。从接办到1921年期间,共聘请了151名高级人员,其中外国人共123名,中国人中有25名曾在国外接受教育。1921年9月,当新校建筑完成之后,协和医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典礼。除本校教职员工学生外,参加的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和中华医学基金会的代表、中国政府的代表和社会名流,以及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大学校长、教授和医学团体负责人。200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对中国来说,最早接触到的基金会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对洛克菲勒来说,中国也是其最早和最重要的海外工作对象。值得一提的是,在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的前十年里,对协和医学院的投入共1000万美元,远超捐赠给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钱。协和医学院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是基础性的,中国第一代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如林巧稚、吴阶平、陈志潜等,几乎尽出协和。

除协和医学院外,洛克菲勒基金会及其中华医学基金会还对湘雅医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医学校等学校给予过经济资助。也援助过芜湖总医院、南京大学医院、苏州医院、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等医疗机构。还提供了中国某些学校和医院的人员到协和医院或到国外进修的机会,通过赠予中国教会医学会(博医会)和中华医学会经费,支援医学名词委员会统一医学名词、翻译医学文献及出版工作。中华医学基金会还支援过定县的农村卫生事业和在周口店开展的古生物学研究工作等,可见中华医学基金会已渗透到中国医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对我国近代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洛克菲勒的基金会主要侧重于人类健康、知识进步、人力资本领域,他的公益捐赠理念和基金会架构,被后来更多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富人所模仿。

事实上,洛克菲勒在商界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称他为“凶狠的商界屠夫”,但是,通过他对慈善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所倾注的心血,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他确实是一个心地温厚、善良有爱心的人。

洛克菲勒曾说过:“我拥有巨大的财富,但我从未因为有钱而自命不凡,只有傻瓜才会因为有钱而自命不凡。我也因拥有巨大的财富而承担着巨大的公共责任。”……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发了财的人,不应该只顾自己的挥霍,也不应该当守财奴,更没有必要把财产遗留给子孙,而应该为社会多做一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特别是要用在教育和医疗方面。”英国著名地产大亨亨特也曾说:“我们早已拥有所需的物质,目标亦早已达到,现时行善是我继续赚钱的推动力。我不想把十亿磅财富带入棺材。”……

在滚滚红尘中,这些富翁们关心的不是财富的无节制累积,也不是穷奢极欲的享乐,他们耿耿在念的是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他们致力于公共慈善事业,他们由此获得的尊敬和快乐将远远超越财富本身带给他们的。

智慧箴言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温暖的人间……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一个人欣赏音乐,享受快乐,不如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享受快乐。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生哲学。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若唇齿相依,心中充满爱,尽己所能去帮助和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我们的心灵便会多一份阳光照耀,少一份阴霾灰暗。

在《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圣言:“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罢了。”盐可以用来调味,又可以用来清洁、防腐,在人类历史刚刚开始的时候,盐被认为一种奢侈品,具有很高的价值。基督耶稣用这个比喻来教诲他的门徒,想告诉他们要净化、美化他们所在的世界,要让这个世界免于腐败,并给予世人更新鲜、更健康的生活气息。

我们都知道,洛克菲勒是一名虔诚的清教徒,他曾借用《马太福音》中的这句圣言教育自己的子女:“我们要做世上的盐,去积极地服务社会,使世人得福。这是我们最崇高的社会责任。”洛克菲勒在退休以后,开始学习打高尔夫球,从事园艺,与朋友和邻居聊天、打牌、唱歌,并且,最重要的是,他开始想到别人,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钱去为人类造福,而不再是一心想着如何赚钱。我们在前面曾详细介绍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一点都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国际上的项目主要包括征服饥饿、控制人口、促进健康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局势动荡的很多时间里,基金会对我们的帮助依然锲而不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它根据当时的条件和需要,以最可行的方式,对迁往内地的学术机构提供过很大的帮助。如由基金会拨款给有关大学,由大学出面邀请一批中国著名学者到美国讲学一年,在此项目下应邀的学者包括罗常培、冯友兰、梁思成、费孝通等十几位教授。改革开放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最早恢复与中国的合作。现在,它在中国的合作单位相当广泛,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的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中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等等。

今天,我们都应该为盘尼西林和其他数十种使用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赠经费完成的发明,而真诚地感谢洛克菲勒。以前儿童患脑膜炎的死亡率曾高达80%,现在年幼的孩子们的生命不再受脑膜炎的威胁,这也应归功于洛克菲勒。

俗话说:“快乐与人分享,快乐就会加倍;痛苦与人分担,痛苦也会减半。”世人对洛克菲勒散播亿万财富的善举感激不已,而洛克菲勒本人又何尝不感激众生呢?洛克菲勒退休以后健康状况堪忧,但是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将自己的财富用于发展世界慈善事业,用于帮助他人,这使他感到快乐不已,健康状况也继而一天天好转,直至98岁高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因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都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饱尝我所领受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是的,一个人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一味地索取,那么也是非常可悲的!

在巴勒斯坦境内,有两个很大的湖泊,一个名为加黎利海,一个名为死海。加黎利海湖泊的水质清澈甘甜,可供饮用,因为湖底清澈无比,连鱼儿们在水中悠游的景象也清晰可见,而附近的居民更是喜欢到此处游泳和嬉戏,加黎利海的四周全是绿意盎然的田园景观,因为环境清幽,许多人都将他们的住宅与别墅建在湖边,享受这里的美丽景致。而另一个名为死海的湖泊,正如其名,水是碱性的而且有一种怪怪的味道,不仅人们不敢来饮用,连鱼儿也无法在这个湖泊中生存。在它的岸边,连株小草都无法生长,更不要提人们选择在这里居住。

其实,这两个湖泊发源于同一个源头,但是,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在加黎利海,有入口也有出口,当约旦河流入加黎利海之后,水会继续流出去,如此一来,水流不仅生生不息,也会不断地循环更换,水质自然清澈干净。至于死海,则只有入口没有出口,当约旦河水流入之后,水会被完全封死在海里,而污水、废水也会全部汇聚在这里,最后的结果便如它的名字,成为没有人愿意接近的死海。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当活在真理和自我奉献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如同洛克菲勒一般的机遇、智慧和财富,毕竟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洛克菲勒,但是,只要我们心怀感恩,时时提醒自己多为别人做点事,那么生活就会更加美好,世界就会充满阳光和友爱!

智慧箴言

洛克菲勒曾告诫自己的儿子说:“约翰,我们是有钱,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肆意花钱,我们的钱要用在能给人类创造幸福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人都跟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你真诚地奉献自己的时候,不仅会使他人得到幸福和快乐,也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和安宁,那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LqVYbKHVNOL1i2L/brU4wqpXKZdvtjqTz/pk8GU65c1AnE4tJRD2O/tAGhqMQV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