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知识篇1

知识更新的人即将走俏

与时俱进,常新常生

古人云:“穷则变,变得通,通则久。”重视学习、勤于学习,与时俱进、更新知识,该有多么重要!常新才能常生。有些人甚至明确指出,知识更新乃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大事。所以这一点也才被国家人事部研究员吴德贵放在本书这八类即将崛起的人的首要一类、最重要一类。而且,在这八类中,勤于学习、知识更新还是其他所有类的基础。只有知识更新了,技能多样、情商出色、心理坚强、目光远大、反映敏锐、团结合作才可能做到。而且,只要更新知识了,这些方面就可能做到。至于最后一类善于学习,它与知识更新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于学习着重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即要会学习、学得好;知识更新着重的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即要爱学习、勤学习。正因为该部分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在本书中它的篇幅也是最长的,内容是最多的;而且放在第一章,具有统领全书的作用。

我们常说信息爆炸、知识猛增,这句话延伸下来就是更新。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意识需要更新,我们的知识体系需要更新,我们以前许多固有的传统观念同样也需要不断更新。个人的知识更新,离不开媒介、书籍的支持和引导。电视、网络、图书、杂志、报纸等都为我们的知识更新作出了很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越来越短时间的迅猛发展趋势,数字化信息即将布满全球上空;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一体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暴风雨已来到自家门口,经济国际化必然导致人才国际化的浪潮。须“与狼共舞”的形势变革,使仅靠单一本土文化工作与生活的人,如同仅用一条腿走路,只能是行动迟缓;若更新及融会电脑或其他国际多元文化,与之实现良性互动,则如两条腿让人快走、奔跑自如。其实不用等到联合国订出“不会电脑算文盲”的新规定,有识之士就应主动迎接挑战与机遇,应对风险,不断加速知识的更新,不做井底之蛙,不临时抱佛脚。面对新世纪新格局,知识更新已应是每个人的最当务之急;更新知识的功夫更在少打麻将、少玩乐的8小时之外。

更新知识,完善自我,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贵在更新。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校获取知识。这些知识一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可反复证实性,是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检验后的认识,对所有的人都是适用的。但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这些知识满足不了人们对新知识和新环境的挑战,这就需要把传承的经典知识不断进行更新,以形成对“获取知识的知识”的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更新知识的历史。在知识更新周期迅速缩短的今天,只有比别人更早地更新知识,才能在社会的竞争中占据主动。但是,有些人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认识不足,用已过了“有效期”的知识去应对现实的挑战,其结果是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在现实中变成了失望;抱着传统知识而不更新发展,在竞争中又显得庸碌无能。这样以来,被淘汰出局就在所难免了。

现代社会,不但信息多,做任何事情要掌握的知识也比以往多得多。比如说求职,以前是包分配的,安心学习等学校分就是了。现在是双向选择,面可广了,光是招聘会就有毕业生招聘会、综合招聘会、专场招聘会之分,各个城市又有各个城市的招聘会,此外还有校园招聘、网上招聘,有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林林总总,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啊!为谋得一份好工作,首先要搜集信息是吧?那么,要懂得上上网熟练搜索关键词,要懂得关注合适自己求职的网站动态;要懂得选择报纸——一些报纸的求职招聘版做得相当成功,不要买错了;要懂得多跟同学交流,不要孤军奋战……要懂得做求职材料,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些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毕业院校、专业是一定要的。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联系方法。笔者就见过一个大学生,简历做得漂亮无比,却忘了在显要地方写上自己的专业和联系电话。招聘人员面对众多简历,没有时间细查,常常就把他直接涮掉了,他总也得不到面试的机会,后来经同学提醒才发现这一问题。

做求职材料时,最好还要懂得分类:投向外企的,要强调自己的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富有团队精神;投向学校的,要显出自己热爱教育、细致耐心、口才出众;投向政府的,要把自己严谨周密、奉献精神强的优点亮出来……之后呢,投了材料,接到面试通知了,要懂得早早安排时间,了解清楚交通线路;北上南下求职的同学,还要学会订火车票、找旅馆……一次求职当中,包含有多少工作要做!你能不学习着搜集信息、甄别信息吗,能不理会制表技巧、分析对象吗,能不食人间烟火不管不顾衣食住行吗?

不能了!在古代,一样的智商一样的知识,需要处理的事情相当的少。在现代,虽然头脑可能略变聪明些了,但需要处理的事情环节相当的多。打个比方吧,我们的知识是一个电瓶,古代人呢,事情少功率小,用的也就久;现在事情多功率大,那电一下就耗完了,所以,“充电”一词才如此流行,成为上进的代名词。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做一个不落后于时代的人,就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培智。要充实自己,就要从新知识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要想有所作为,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过硬的本领。我们应当懂得,在当今时代,只有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挑战自我、否定自我,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前进的新起点,奋力攀登,锐意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不断以“新知”取代“旧知”的过程中,力求达到新的境界。

香港经济“超人”李嘉诚说,他有个保持了几十年的老习惯,那就是记得在床头放一本书,每天睡觉前保持看一个小时的书;另外一个世界级财富“超人”比尔·盖茨则说,他没事时,总喜欢跟一些看起来是毛头小子的年轻人聊天,听听他们正在想什么、做什么。

学校教育只是学习的很小一个段落。许多大公司到名牌大学招聘人员时,更看重的不是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修的课程,而是他们所具备的进一步发展(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潜质。大学生在毕业后工作、生活中的学习更重要。那么究竟具体如何学习?首先,读概论一类的书必不可少。但时间有限,能找到的书也有限,完全借助读书是不可能的。我们会碰到大量信息,其传播方式包括交谈、会议、电视、报刊等;我们都可以通过它们来学习,并将知识系统化、概念化。另外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说”,二是“写”。即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向不熟悉这门知识的人进行表述;把你的理解、认识、体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还得经常放下笔再学习、再思考,然后继续写。

现在什么类型的人最容易就业呢?有弹性、有创造力、能够终身学习的人才容易就业。归国人士陈康元医师、王琳博士曾在其文章中总结说,那些能够把工作技能、行业特殊知识和待人接物的技巧结合起来,而且善于交流沟通的人会越来越吃香。特别是要养成终身学习、经常学习的好习惯。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所谓天助自助者。陈康元医师的第二个博士学位和他太太王琳的博士学位都是在他们40岁才开始读的。20多年前美国休斯敦邮报采访过他们,当时的标题是《人生四十才开始》。现在看来他们当时的选择非常有远见,也非常大胆。因为陈康元放弃了他当时在太空研究方面的管理工作,重新学习医学。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只有一个广告是专门为一本书而制作的,那就是科利华公司斥巨资为《学习的革命》(美国人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人戈登·德莱顿合著)一书做宣传和发行。该书封面醒目的一行字就是——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副标题)。而今我们是真正到了21世纪,却仍有人视学习而不顾,一听到学习就躲闪。这怎么能行?就个人参与创业的角度而言,如果此时你还没读过《富爸爸穷爸爸》、《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管道的故事》、《生产消费者力量》、《家里的黄金》、《财富第五波》等畅销书,不知道全世界赚钱来源分4个象限,不知道什么是劳动性收入、什么是非劳动性收入,不知道如何可以获得有时间、有钱的生活方式,不知道怎样才能建立事业管道、管道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不知道什么叫“消费经营者”、“消费者”与“消费经营者”的差距在哪里,不知道何谓“家里的黄金”、又怎样才能开采,更不知道世界财富的走向……那你不是完蛋了吗?如果你想加入到个人创业的道路上去,你想在未来获得有时间、有钱的生活方式,却还没有掌握上面所提及的这些知识信息,难道你还不该来参加学习么?

笔者有一个忘年之交,对方是个近60岁的“老头子”了,却非常的时尚,计算机应用颇为娴熟。与他一样年纪的人,要么干脆畏惧电脑而不学,实在要学的,也想办法装个写字板写字。他倒好,不学则已,一学就要学五笔,打得还挺麻利,一样的上QQ,还会跟新来的小姑娘编辑视频,什么电子邮件、MSN、泡泡……都用得得心应手。作为一个杂志社的总编,他天天乐呵呵的,居然也能不怒自威,人人敬之重之。一天我为此请教他,他自得地总结说:“一些年轻人之所以暗地里看不起我们这些老东西,无非就是嫌我们落伍嘛!也难怪,这也不懂那也不懂的,就靠着一把年纪压人家,人家怎么服你?就算表面上是服的,却不免腹诽。但我要的是心服口服!交个稿子,本来在QQ上面直接丢过来就好了,非要人家打印出来。要是上着班还行,万一在家呢?你还让人家去文印室打好了送上门来?那不行的嘛!所以呢,我就得为人家年轻人着想,起码要能沟通嘛!我这电脑也是跟这里的小伙子小姑娘学的,我就谦虚地去学,他们都觉得我好学、时尚呢!好了,现在他们懂的我都懂,他们不懂的我也懂——几十年的经验谁跟我比啊!也就是说,无论哪方面我都弹压得住他们,他们会有什么不服呢?”

笔者恍然大悟:原来这并不是他的管理如何先进,也不是他真的掌握了什么高明的驭人之术,而在于他是以才德服人,这才是真正的彻底呢!

你是哪个小矮人?

近两年,在IT、金融、外贸、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行业工作的同事中,许多人都在谈论美国人斯宾塞·约翰逊所著《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个在工作或生活中处理变化的绝妙方法》一书。该书以小矮人哼哼、唧唧,小老鼠嗅嗅、匆匆这四个虚构的角色为背景,用来代表我们的不同方面,即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双重特性――简单的一面和复杂的一面:有时,我们的行为像嗅嗅,能够及早地嗅出变化的气息;或者像匆匆,能够快速反应并付诸行动;有时,我们的行为像哼哼,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这样以来,就会处于被动局面,使事情变得更糟;或者像唧唧那样,当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

无论有没有这本书,每一位白领、甚至每一位高新技术企业的经理人也许都有同感:进入21世纪,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变的事情,那就是“变化”。变革是21世纪的主题!在这样一个快速巨变的时代,认识和适应变化的时代,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诚如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那么,一个人、一个企业如何在变化的过程中做到临危不惧、把握主动权,甚至预测和利用变化,走在时代的前列呢?

注重知识更新,决胜变革时代。

要想在变化的过程中把握主动权,必须首先研究并且清楚进入21世纪,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高新技术是以怎样的速度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的。

比如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平均每过18个月,半导体芯片的容量就会增长一倍,成本却减少一半),它被用来形容半导体科技的快速变革。最近在日内瓦世界电信论坛会议上,该机构副主席、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总裁约翰·罗斯又提出了“新摩尔定律”——光纤定律(Optical law),即“Internet的带宽每9个月会增加一倍的容量,但成本也同时降低一半,比半导体芯片在18个月中的变革幅度还大一倍”。

约翰·罗斯用“新摩尔定律”来形容网络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它揭示了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主要原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前文中我们也提到过,当今人类已真正进入知识爆炸、资讯发达的时代,现有知识每年在以至少10%的速度更新。而这种变化引起了高新技术市场的激烈竞争。

众所周知,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能坚持坐上10年交椅的特大型企业为数并不多。一些著名企业家对此的反应比一般人更为灵敏。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说:“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联想集团老总柳传志说:“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美国微软老总比尔·盖茨曾不止一次地对软件开发人员说:“现在的软件平台、开发工具甚至操作系统的变化确实太大了,对于我们来说是变化快于计划,再过四五年,现在的每句程序指令都得淘汰。”比尔·盖茨还告诫他的微软同仁,要时刻怀有“距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危机感。

深圳华为集团在2000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行业百强首位。但就在这时,总裁任正非却对员工们大谈危机感和失败。2001年春天,任正非在华为科级以上干部大会上做《2001年十大管理工作要点》的讲话指出:繁荣的背后是萧条,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此文内容被加题《华为的冬天》,在各大企业管理者之间广泛传播,许多企业的领军人物如创维的黄宏生、联想的杨元庆及东软的刘积仁在读到此文后,纷纷认为“这篇文章说出了所有干企业的人的感受”。这是在变革时代,总裁与员工共同准备应变冬天的经典范例。

进入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真谛是什么?是产品、核心技术、人才?到底哪一个最重要、最根本?我们通常会听到一个相同的答案,现代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竞争。这话没错,人才是发展之本,确实十分重要。但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昨天的人才能否保证是今天的人才,今天的人才能否保证明天也是人才?即使有了人才,又如何将个人竞争力转化为集体竞争力?这也是对一个组织的挑战。

市场竞争和社会实践告诉人们,在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下,竞争链已经发生了变化,市场竞争可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归结为学习力的竞争。未来,无论是公司的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无论是全面质量管理还是财务控制系统,无论是业务流程重组还是企业外包,公司已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

因而,进入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由单纯的人才竞争转向团队学习力和创造力的竞争!也就是说,在未来社会,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每个单位只有不断地建立学习型组织,才能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成功。

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即L>C,其涵义就是: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学习(Learning)速度要大于变化(Change)速度。换一个角度说,现代企业竞争,首先表现为学习速度的竞争;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学习与变革的速度赶不上外部变革的速度,这个企业将会消亡。

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3销声匿迹。国外大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而我国企业平均寿命为5年。究其根本,在于企业的学习力不够,企业变革速度赶不上外部变革的速度。L>C公式具有普遍性,对个人、企业、区域和社会具有同等的指导意义。

笔者老婆有个闺蜜,原本是做会计的,非常的漂亮能干,工作以来一直受到老板的器重,前年的时候就听说她准备升任财务经理了,但过年前却突然听说她被调去做仓库保管员,自己受不了,接着就辞职了,现在待业在家。究其原因,并没有我们原来想像中的暗箱操作、得罪人、穿小鞋这些事,而是她自身的问题。她办事麻利、做事周全,为人也很自信开朗;但或是自信过了头的缘故,她不爱学习,前年省税务局下令所有企业全部使用规定的财务软件报税,而她却只知道电脑的简单运用。老板派她去学习,她舍不得年仅2岁的儿子,推辞了,这个工作就落到了一个新来的会计身上。再接着,财务电脑化一下就推行开了,她还是不怎么在意,只管埋头做账,认为电脑这玩意自有新人来做,却不知道新人慢慢的就借着逐步增多的电脑化业务,替代了她成为骨干。去年底,老板再次提出让她去学习,她以手上工作太忙再次推辞。老板火了,就对她说:“你要是肯学电脑的话,你那点帐,两天就可以做完的!”认为她不思进取,业务水平低下,旋即就将她贬到了仓管员的岗上。现在她倒是觉悟了,自己乖乖的掏了钱去做培训,打算学完后再找工作。

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继续教育是“加油站”

2005年2月,由国家人事部指导、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的全国现代管理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启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653工程”正式启动。

这项工程将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等五个行业领域对30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全国性继续教育活动。计划从2005年到2010年的6年内,重点培养40万名紧随科技发展前沿的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653工程”是我国人才工作整体布局下的一项重大继续教育培养工程,是加强专业人才能力建设、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它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重要专业技术领域需求为引导,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这是个开放体系,凡是前沿、优秀的项目都可以被纳入。除聘请各领域的专家教授外,还有首批包括张瑞敏、鲁冠球、马蔚华、谢企华等26位著名企业家为“653工程客座教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后人们再学习、再提高的“加油站”。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正在形成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尚,成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终身追求,成为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认为,继续教育是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开发能力的基础,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根本转变,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说,目前我国3/4的专业技术人才还是大专及以下学历,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如何尽快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积极应对科技革命和人才竞争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继续教育作为专业技术人才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张柏林还说,要实施“653工程”,使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当及时更新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共识,成为人们生活中和按时吃饭一样重要的内容时,我们的社会发展速度,也就会更快了。

七十二行的同一崛起秘诀

1/企业家要重视管理知识更新。

200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家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1%;年龄在36岁以上的高达89%,而其中学历在大专以下的竟占81%;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学历文凭还并非科班出身。不难看出,我国企业家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企业家要追求市场的开拓、产品的创新,首先要追求管理知识结构的更新。只有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引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传统的管理知识主要是指人们所熟悉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是企业追求降低成本、价值增值的短期目标中最核心的知识。这些相对传统的知识在今天的商务实践中虽然仍在发挥有效的作用,但是这种知识的应用是有条件的。它是在基本不考虑组织的适应性、员工的学习能力,以及公司长远发展规划的条件下运行的。如果一旦把上述因素考虑进去,传统的静止的管理知识显然是不够用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的管理知识体系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是市场经济带来经营环境变化的挑战;二是知识经济带来新技术和信息化的挑战。如果企业家在这些方面知识贫乏,势必严重地阻碍企业的发展。事实上,企业管理者在这些方面的知识欠缺正在或隐或现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中国向来不缺商人,古有沈万山、胡雪岩,今有浙商、粤商,温州更是成为一个异常引人注目的商业天才发祥地。但中国向来缺乏大企业(石化、银行、电力这些国家垄断企业除外)和大品牌,放眼泱泱中华,只有海尔、海信等少量巨头,勉强可以算得上是国际品牌;其他的,生命之花或者有过灿烂时刻,但花期却短之又短,稍纵即逝。

在这些品牌当中,笔者对三株口服液至今仍念念不忘,因为它对我的肠胃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调理作用,老婆则对三株集团旗下的“生态美”化妆品念念不忘。但是,就是这样曾经得到了无数消费者无尽喜爱的产品,如今居然就销声匿迹了。

回想三株当年,是何等的风流啊!全国上下,尽饮三株啊!三株崛起的大背景,是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注;而它采用了当时较为少见的强力的媒体宣传,从央视黄金时段广告到广大农村涂墙广告,无所不攻,一夜成名,在农村甚至被称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销售额急剧飙升。公司成立仅3年,销售额就达到80亿元,资产达48亿元。其老板吴炳辉在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称,三株到20世纪末,将完成900亿到1000亿元的利税,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三株却已轰然倒下。

三株之败,与领导者未能与时俱进地学习有关。忙于扩张,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产品单一,升级产品少,形不成核心竞争力;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管理机制,面对突发事件毫无应对之力。就像一个武将,凭匹夫之勇攻城略地,稍有小成就豪情万丈而不思守成,眼光狭窄、自以为是,终致失败。

如果留意胡润排行榜,大家就会发现,近年来新上榜的富豪们,以年轻的高学历者居多。空中网的创始人周云帆和杨宁都是30岁,盛大的陈天桥、分众的江南春都是32岁,腾讯的张志东、德信无线的董德福都是33岁。其他,像网易的当家人丁磊、搜狐的当家人张朝阳、“爱国者”的老板冯军等,也都不过30来岁。他们都从事着科技含量极高的IT业,教育背景都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毕业,部分人还兼有海外留学经历。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别人能够上榜?无与伦与的年轻,无与伦比的最新知识,造就了这批年轻富豪。

为什么在浙江义乌这些地方,全民皆商,企业多如牛毛,知名的大企业却不多呢?就在于作坊式、家庭式经营思路没有拓宽,知识面有限。而“新光饰品”却在此婷婷玉立,成为中国最大的饰品企业,成为著名水晶供应商“施华洛世奇”最大的采购客户。原因就在于其老板周晓光善于学习,先抓质量抓款式,生存下来之后立即着手创立牌子,创牌成功后专注于营销,做大之后开始对产品进行合理定位,引入品牌专卖模式,终于将最大利润抓到了自己手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为什么是周晓光而不是别人,就在于周晓光乐于学习,她主动到国外去学习考察,主动培养自己的品牌设计师,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赋予了品牌核心竞争力。

那么,中国企业家究竟需要更新哪些管理知识呢?最主要的有组织管理知识更新、战略管理知识更新、经营管理知识更新等三个方面。中国企业家如何更新管理知识?一是追求变革,二是关注未来,三是追求弹性,四是关注学习和培训。总之,既需要继承传统的管理知识,也需要创新。企业家只有不断更新管理知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官员与政工人员需要知识更新。

前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2005年11月的一次论坛上,作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年龄为53.34岁,比普通人低10岁”的发言,在社会引起了很大轰动。因为这是7年前一份关于中关村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得出的结论,由原国家体委研究所研究员李力发表,当时便已有学者提出异议。在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下,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组成专门的课题组,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中关村三大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0.27岁,并于2005年3月将调查结果上报国家人事部等有关部门。也就是说,殷大奎在正确、新近信息已公布8个月后向公众散布的,仍是错误、陈旧的信息。这种典型的以讹传讹,表示部分官员在知识更新方面存在不足,或主观上忽略获取新知识,或客观上获取新知识太落后。须知官员的公开发言在民众中影响非常大,也更需要慎重。

在建立起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已经从全能型的政府,过渡到服务型的政府;它执行党的政策,竭力为国家和民众建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发展环境。如果官员素质不高,知识陈旧、理念落伍,将无法承担起这一责任,小之误事误人,大之误国误民。所以江泽民提出了“与时俱进”、胡锦涛也向党员提出了“保持先进性”的要求。

试想,一个落后的官员,不懂得物流,不懂得金融,不懂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树立起服务意识,就容易作风拖沓,尸位素餐,必定使政府走向高能耗、低效率——办一个手续盖几十个公章,盖一个公章要等上一个月的现象,但愿只是上个世纪的故事。

为什么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从“明星省长”到“明星部长”,不但深得民心,而且还非常受媒体的欢迎,常常成为焦点人物呢?任大连市长时,他统筹全面,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想,将大连建成了中国最美丽的滨海现代化城市,经济地位也大为提升。后来他出任第一任商务部长,一上任就处于风口浪尖,在这个职位上,他显示出准确的判断力和丰富的谈判技巧,对中国顺利融入世贸组织功莫大焉。有评论指出,薄熙来面对媒体表现出的睿智及其善于学习的能力,使他对贸易问题的影响力迅速上升,逐渐表现出一个大国商务部长的风度和气魄。他的未来辉煌道路必定还远不止此。

当前,政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偏大;政工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明显落后于社会知识;政工工作的手段单一。政工人员作为从事党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工作的代言人,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政策的传播和落实,所以,政工人员主动、切实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是他们开展好工作的最快捷的途径,也可能是唯一的途径。

每个政工人员都应切实行动起来,做学习化的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密切跟踪社会发展的最新态势,准确把握社会脉搏的跳动,将政工工作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真正让政工工作落到实处。

在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还要学习经济理论、心理学及信息时代其它重要知识;不但要学习,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好的经验方法;要借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学习等理念,创新政工工作方法。

加快知识更新速度,需要踏踏实实地学,踏踏实实地做。

3/新闻记者需要知识更新。

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许多课题。笔者在从事采编活动中,常常产生一种紧迫感,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洪流涌动,新的经济现象、生活方式层出不穷,迫使人们去认知、观察;如果对其视若无睹,就等于自我封闭。二是当代受众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且已不再满足对新生事物动态性、蜻蜓点水式的报道;而要实现报道领域的扩展和报道深度的增强,就必须勤奋学习、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充实自身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和各类与工作相关的新知识。前者是把好新闻快车方向盘的根本保证,后者即结合报道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必须下苦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对自身充电加能,练好“内功”,不仅靠勤奋学习,还要靠勤于思考。加强学习、不断创新,那就要联系实际思考问题。新闻工作者站在时代前沿,要保持感官灵敏,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就必须强化学习意识和联系实际思考的意识。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不断发现新动向、新问题,才能培养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新闻敏感。有人举例说:“今年4月,我了解到传销在德阳死灰复燃的线索,当时就想,国家明令禁止、各地曾予严打的传销为何会卷土重来?它在形式上与前几年的传销有何不同?为什么还有人受骗上当?传销最具传染性,它在德阳出现,绝非偶然。我感到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于是拟好采访提纲,先找到工商部门,没想到因传销案要送省工商局认定等因素,采访遇阻,直到8月全省严打传销进一步展开,采访才得以完成。采访回来的当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广西北海打击传销一事。自己的稿子很快在本报焦点新闻中发出,但效果已不能和最初的设想相比。”

勤于思考,是做好对经济现象的分析、预测的前提。有人举例说:“今年春节后,沪深股市暴涨,成交量和单日涨幅都创历史新高。我当时发现这一现象后,结合原来从事证券栏目编辑时学到的知识,认识到这是大众投资方式的一次大变革,它与国家连续降息、鼓励消费相关,因此连续作了两次热点报道。但限于对宏观经济认知的欠缺,虽然知道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却没有做出今年的大牛市意味着经济运行的拐点即将到来的预见。不过,这一次采写实践却使我认识到,记者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预测性报道,因为预测并非权威部门和专家的专利,记者经常报道某一领域,熟悉某一领域的情况,完全有条件对某一领域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

4/出版界人士需要知识更新。

知识更新是出版人的竞争之本。出版业是一个知识、信息密集的文化产业。在21世纪,知识爆炸、信息拥塞,面对知识经济、市场机制和全球化的挑战,出版企业要提高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对出版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出版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十分重要。人的素质决定出版物的质量。因此,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成为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砝码。而知识更新,是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是对出版人才的必然要求。

如果有一天,我们看不懂“搜索引擎”,不知道“模糊控制”的含义;如果有一天,我们对图书馆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操作一脸茫然,以至于无法查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如果有一天,我们走向出版论坛,却做不出PPT来通过多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许,我们就该警惕了:自己是不是已经知识老化,陈旧得急需更新?

出版人在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的标志是具备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一般指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这也是出版人应具备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cy)是一个人最基本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质和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方面,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1996年,美国一批学者根据多年间的文献调查,论述了科学素养的六个方面:①概念性知识;②科学方法;③科学精神;④科学与人文;⑤科学与社会;⑥科学与技术。近年来,在科学技术与其他领域相互关系方面,内容进一步扩展到“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态”、科学技术与生物圈等。对于编辑人员,学有专长很必要。要了解新的科学技能和科学方法,提高自己的科学能力,不断发展科学观,持之以恒地打造自身的科学品质,从而保障自己能够跟上科技进步的发展,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图书产品。

出版创新需要强力打造跨领域、学科、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既懂编辑出版业务,又懂外语、计算机和营销等知识的人才,离开了知识更新就是一句空话。综观我们的出版队伍,即使是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也多集中在文、史、哲等人文社会学科,经济学或理工科人才偏少;而理工科人才也多半缺少人文社科知识。所以不少出版大家主张文科出版人要学习理工知识,理科出版人要学习文科知识,这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有效的出版创新。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甚至导致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沦落为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te),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他们就潜伏在出版人身边。功能性文盲指的是那些受过一定教育,有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管理,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文化需求的人。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即使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功能性文盲仍占人口20%。而对于20世纪80年代才加入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国来说,这个挑战似乎更严峻。

面对这一挑战,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时时保持学习的习惯,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把知识更新当作终生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现代出版单位需要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他要拥有一副慧脑、一双慧眼、两只慧手。慧脑用来策划选题,有奇思妙想;慧眼能去伪存真,瑕中挑玉;慧手可巧做剪裁,雕琢精品。作为出版管理人才,尤其要善于识别那些号称“世界领先”、“国内独创”的“科学发现”,不被伪科学和赝科学所迷惑。而作出判断的根基,在于你知识脑海中拥有的正确理念,在于你常学常新的“库存”。

中国历来有个夸奖人的词叫“博闻强记”,形容一个人见多识广,记忆力强,其实,这就是一种知识更新的能力。由于笔者也从事写作的缘故,认识出版界的许多朋友,他们多是博闻强记的人。比如,一位资深编辑老白,策划出版过许多畅销书。我本以为他应是日理万机的样子,深交之后却发现,他并不如想像中的那般忙碌,但一旦有什么好的话题、选题,他总能很敏锐地感觉到,从不错过。好学如我,便又去请教。他说,我这人爱看爱听爱记,有点儿过目不忘的味道。坐车时我绝不打瞌睡,哪怕是回家的最熟悉的路,我也会盯着道路两旁,看看出现了什么新事物,有什么新变化没有。有时我会看到某类商品突然要了大排的铺面,就会想到这类商品开始流行了,想着与它相关的可以做什么书。前几年我看到一家美容健身馆一下子开了很多个连锁店来,还打了招牌说引入了什么印度瑜珈,我回去就查这是什么,接着出了一套健美丛书,反响不错。有时我喜欢坐公车回家,环保不说,最主要的是还能听车上的人谈论很多事,那些小道消息里面还是有一些有用的,而我也很容易了解市民的心态。我看报纸,从不挑什么版面与文章,连中缝也看完,这里面也有很多道道。要知道,许多新产业都要在上面打广告发布消息的。可以说啊,知识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要聪明,耳聪目明啊,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要老想着没机会学习啊、没时间学习啊,学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5/金融人才面临知识更新。

我国将在加入WTO后的5年内,也就是我们备战2008年奥运会期间,将准许外资银行用人民币向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准许外资银行在全国各地建立分行,给予其国民待遇。也就是说,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中资银行将和外资银行,都将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也将有许多国际商业运作、金融机构接踵而至。这样以来,本来就短缺的金融人才更显得奇货可居。

虽然目前国有银行系统有很多优秀人才,但他们适应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和现代金融运作有距离,导致许多企业不得已从海外引进高级金融人才。但高薪引进的人才又存在对国内经济市场运行机制的不熟悉,容易患上“水土不服”,一系列矛盾又会产生。

一些金融机构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已盯上非专业人才。北京一家经济类报社的证券版编辑,由于对金融接触时间较长,积累了一定经验,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被证券公司以年薪10万元挖走,并同时解决了住房等后顾之忧。迅速培养和造就一批懂业务、善管理、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将成为今后金融机构竞争的砝码。

现有人才的知识老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华泰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研究所的黄武祥认为,要想成为一流银行,就必须吸引和造就一流人才。在奥运前夕,要尽快培训一批掌握金融英语、国际贸易、外汇会计、计算机、国际法的专业人才,充实到银行业务与金融监管队伍中去,以适应金融机构市场化生存的需要。

银行要打破旧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制定和实施“金融人才工程”。在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问题上可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一是业余、脱产相结合,以业余为主;二是长短期班相结合,以短期为主;三是实践锻炼与组织考察相结合,以实践锻炼为主;四是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以继续教育为主,充实、更新知识,解决知识老化问题。同时,将吸收人才范围扩大到法律、外语、网络、公关管理等专业。

6/医学工作者需要知识更新。

必须探索知识更新、学问保鲜之路。随着现代化医院的创建与发展,硬件建设仪器设备正在日益完善。40年前只有X线、几个暗室,现在居然建造了一幢医技影像大楼:X线,CT、核磁共振、超声、扫描、同位素……走进楼内,几乎像走进了迷宫。但硬件是固定的,是辅助手段,关键是要驾驭这些硬件的人。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要着重人文建设,才能适应与时俱进的环境及医学需要。

现代市级医院本科生已嫌水平不足,要向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进军。知识的专业化、深度、力度加强,对疑难绝症的研究就越透彻。上世纪60年代肺炎只要肌注青霉素三天,再服些中药调理就可以攻克;教材上对“非典”也有描述,认为是轻型病毒感染。直到2003年这场来势汹汹的瘟疫,才知道SARS的厉害。病原体在变异,抗生素的滥用使病菌更为猖獗,抗药性更大。一个个新型疾病出现:爱滋病、疯牛病、禽流感……一个个新抗生素涌现: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衍化物、新生代,层出不穷。

记得有一次,笔者生了病,肠胃不适,上吐下泻,去看了好几家医院、好几名大夫(大多还是主任医生、副主任医生呢),有的说是急性胃肠炎,有的说是胃酸过多,看了病回来,药倒是开了一大堆,票子也送过去不少,却总是反复得一两天又犯,一个多星期都不见好。后来碰到一个学医的朋友,顺道跟他说起这事,他笑笑说:“你这八成是胃肠型感冒,试一下我的药。”他就开了一些简单的藿香正气胶囊之类,居然很快便好了。后来我问他说,你倒奇了,不过是个主治医师,倒比人家大医院的主任医师强!他说,不是这么回事,而是我最近比较爱看书,一些医学期刊上有论文,正好提到这个胃肠型感冒是种新病症,治是容易的,只是懂得判断的人还不多。说起来我是闲啊,才看这些书,原来帮你看的那些个医生,真正的水平肯定比要我高,但估计是太忙了,最近少看了书的缘故吧。

若干年前,北京发生了一起著名的事件“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朱令在铊中毒后,由于是全国首例,主任医生未能正确对症下药,当时互联网又尚未普及,朱令的同学贝志诚最终还是决定上网,向全世界发出求救信。几位世界医学专家都立即回信,判断她是铊中毒。然而主任医生起初仍未接受此推论,继续按原方案救治。虽然,医院最终还是按照铊中毒确诊,采用普鲁士兰进行疗治,抢回了朱令的性命,但因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导致朱令100%伤残。这一事件,直到2006年仍被媒体进行追踪访问。朱令事件的不幸,为医学界敲响了警钟。但在此后的多年间,国内陆续又出现了几起铊中毒案例。由于朱令事件沉痛的教训在前,患者都及时得到了治疗,恢复了健康。

当代医学知识的折旧率,5年便达到80%。这骇人听闻的数据,不得不给老字辈们敲一个警钟:如果再要在医学界立足,造福大众,必须急起直追,老来学皮匠,反复实践回炉!医学院的教师们每年都规定,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到附属医院去行医,一来是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来也能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啊!

知识更新、学问保鲜有二条途径:一是学,二是问。“学”最重要的是自学,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跟班、蹲点、多实践、多揣摩。如浏览病例,勤查房,参观实验室,注意“时兴药”及“新动向”;工作手册随身带,时时摘录;抽空汇编信息,做卡片或输入电脑。

“问”,可以不耻下问,拜能者为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缝插针。参加各类培训班、进修班,听讲座、学术报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要倾注一升水就得有一斗源泉。

更重要的是素质训练,文学、语言、基础医学、外语、电脑……这是基本功,这样在医患及师生交往中,会更臻完美。还有待病人似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救死扶伤,为病家开辟绿色通道,发扬南丁格尔精神。

面对竞争,知识更新是当务之急。提高医药企业家素质的任务,非常艰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医药科技历来处于科技发展前沿。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高新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使得我们医药界的企业家们不仅要有不断增强的市场驾驭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还必须具有不断接纳、消化最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唯其如此,我们的医药企业在决策时才不会落伍,在市场搏击冲杀中才有巧妙的“计谋”和最新的“武器”。

已跨入世贸门槛,如何缩短与世界知名优秀企业之间的差距?怎样才能减少因企业家个体素质的差异而造成的失误?我们的医药企业家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医药市场离全面放开尚有的一段时间,迅速“入学”,快速“充电”;既要学先进的管理、营销知识,也要学先进的科技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律法规。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像强制推行GSP、GMP标准一样制定硬性的相关培训计划和标准,组织国际一流专家学者编写实用性和前瞻性兼备的学习资料,分系统、分层次、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并力求长期化、制度化,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

7/军人履行使命需要知识更新。

军人素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战争形态不同,军队担负任务不同,作战对象不同,军人的素质也呈现出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比如,时下正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李幼斌扮演的团长李云龙,集军人的忠诚、豪壮、勇敢、谋略于一身,其素质反映了过去步兵时代,我军官兵既娴熟于手中的武器装备,更靠勇敢和智慧取胜于敌的基本特征。而到了21世纪,通过伊拉克战争这样的现代战争,我们知道,现代战争对于武器装备的倚重程度已进一步加重。其实,在陆海空天等“有形战场”上作战,我军指战员知识、能力结构的转化和提高,还比较容易达到。但在电磁空间、认知领域等“无形战场”上作战,仍属一个全新的课题,迫切需要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运用新战法中,建立起新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结构。

所以,我国军队加大了对军人知识的更新培养,一方面吸纳大学毕业生入伍,一方面与高校联合培养国防生,在各个领域内进行人才培养。

对于解放军官兵而言,知识更新需要从本职工作学起;需要着眼发展,进行“前瞻式”学习;学贵有恒。特别是在军事领域,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并最终归结为知识的角逐。所以,新时期的军人必须树立超前学习的理念,有预见性地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努力抢占前沿知识和新技能的“制高点”。只有这样,现代军人才能从容应对挑战,高标准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和使命。

8/教师尤其要更新知识。

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现代社会的大学毕业生,5年后就有一半知识陈旧,10年之后基本过时。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必须不断进行自身的“继续教育”。过去那种“一本教案用半生”的做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须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教师的知识、信息是陈旧的、错误的,要是再把它教给学生,便将造成恶性循环,通俗的说法就是误人子弟。要给人一杯,首先得自己有一桶啊!

笔者有一个学生,5年前毕业后,在一所工科类中专任教,教的是文秘专业,据她说,在她去之前,每一届都只能招15个左右的人,勉强能够开班——专业优势不突出啊!但这位新教师在学校时就是以慧黠闻名的,也因此受到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老师的宠爱。她任教之后,大刀阔斧地搞课改(中专的课程也确实灵活得多),公务文书只学最基本的报告,因为现在中专生根本进不了政府,重点放在了中小企业商务上,更开发出了“点菜”、“茶道”、“采购”、“广告”、“摄像”等新课程,并挑选资质优秀的学生格外打造树为典型,一下就打出了品牌,学生就业后升迁很快,这个专业的招生量也年年看涨,现在已经可以开2个大班了。

于是我夸奖她做得好。她笑笑说,好是好,但挺累的,同样一门课,每一届上的内容都不太一样。因为一来我本身也是个新老师,不成熟的地方还很多,需要改善和提高;二来如今知识更新的也很快,比如说教材上的“通信礼仪”中,还有“CALL机礼仪”,我就改成了“手机礼仪”。原来讲茶道时重点讲绿茶,因为冲泡方便,宜于待客;现在还要重点讲普洱茶——普洱热啊,用来待客,是有身份、懂养生的象征。我每天都上网,都想着怎么样让自己教的东西使用率高些再高些,唯其如此,我的学生才会喜欢我,才会在毕业后感慨不枉读了这三年中专。

听她这样说,我还真想建议,职业学校要成立专业调查科,每年检察教师的教案是否及时更新了。但我这学生又说,有些东西太新,根本来不及写教案。我问,那你有什么办法?她抿唇一笑:我又不是MBA,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方法,但作为老师,如果把师德看于高于一切,便会主动这样去做的。 Viq1AnYT32D7xtqklGrUek+kcl9wcOu6Bt2keyzcUbYfXIJWaj4frheD7niho3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