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武昌起义爆发

湖北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号召起无数兵民,要成立一个中华民国。什么叫“民国”呢?“民国”是相对“帝国”而言的。从前的中国是皇帝主政,全中国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国事就跟自己的家事一样,而且实行世袭制,一代传一代。从古代的夏禹到满人的清朝,期间虽说也是几经革命,屡次改朝换代,但始终没有改变这种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制度。我生在清朝,还记得十年以前,无论中外,统称我国为大清帝国。革命以后,因为国体变了,于是将“帝”字废掉,换成了“民”字。“帝”是一个人的尊号,而“民”则是百姓的统称。

一个人主政,没有人敢说不,要是这个皇帝贤明公正,所有政令都深得民心,自然会国泰民安,但这样的皇帝又能找出几个呢?开国的皇帝里面或许还有几个贤明公正的,但是当江山传到子孙手里,不出几代,君主多半不是昏庸就是暴虐,百姓苦不堪言。痛苦日积月累后,平民百姓也会铤而走险,聚到一起造反。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朝代更迭、兴亡交替的原因。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帝王家也不例外,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真理。近百年来,中外潜心研究政治的人士都说皇帝制度弊端太多,只有推翻帝制,改为民主制,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把皇帝专制改为民主制,总统是民选的,政府是民组的,总统和民组的政府都要受人民监督,这样那些昏庸无能的人自然不会被民众选中。同时,国家的立法权归人民,总统与政府只有一部分行政权,不能超出法律界限自作主张,不然便是背叛人民,人民有权利弹劾他们,让他们下台。这便是民主制,也叫共和制,是再好不过的国体了。只是这样好的政策只能纸上谈兵,不能实现,真是可惜啊!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每当回忆起辛亥年间的事情,我都记得一声霹雳——武昌起义爆发,全国人士奔走呼应,如痴如狂。当时我正住在上海,每天和社会各界人士接触,无论是乡绅、知识分子,还是工商界,听到这样的消息都是喜上眉梢。起义军获胜的消息传来,人人拍手叫好,起义军受挫的消息传来,大家都皱着眉头,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当时的人们面对建立新的体制,可谓是一腔热血,为了能够早日推翻当时的政府,乡绅们筹集钱物,学生们搞募捐,做生意和做工的人恨不得停了手中的活计,参军到前线去,非把大清打垮不可。就连那些娇滴滴的姑娘们,也想化身花木兰、梁红玉,纷纷组织起练习团、竞进社、后援会、北伐队,称呼彼此为女同胞,好不热闹。还有一群名伶和时髦歌妓,也都借着这件事大出风头,用自己的美色和才艺搞募捐。

要是单看当时那些宣言,或者听那些爱国演说,肯定会觉得大家的爱国心都要达到沸点了,要是能坚持下去,不要说当时已经呈凋零之态的大清,就是东洋和西洋的列强们也会被吓破胆,让着我们哩!但可惜,中国人做事只有五分钟热度,所以外国人没什么好怕的,再说当时主持募捐的那些人,不过是借着这件事捞好处罢了,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老天有成人之美,在这个关键时刻,安排了孙中山、黎元洪和袁世凯三人出来主事,把清朝两百六七十年的江山一下子夺了过来,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也一股脑儿地扫清了。我国四万万同胞,趁着民国兴起,总算是能过上安享太平的好日子了。那时候我也是这样妄想的。

谁知这样的美好愿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民国二年,各种集会、社团各自为政,相互排挤,都已经把“共和”两个字抛在了脑后。当时我还天真地以为,大家虽然表面上不和,各有各的意见,但实际上都是为了大局。大家各抒己见,再选出最好的政策真心去做,形势自然会越来越好。但是争来争去,议员们只学会了骂人的手段,天天吵闹,也没有个结果,还把笔、墨、纸、砚作为武器飞来飞去,哪里像是政客在商量国事,简直就是小孩打架,一时之间成为笑谈。

袁世凯看到议会这样胡闹,只当他们粗鄙,索性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后来袁世凯直接赶走了议员,取消了国会。袁世凯心高气傲,把人民苦心得来的中华民国据为己有。人们都开始对袁世凯俯首称臣,以前口口声声说要共和的人,现在都改口要恢复帝制,真是可笑至极!他们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当上官呢?接着洪宪年号就被抬出来了,中华民国几乎又变成了袁氏帝国。

袁世凯的所作所为,让那些一直盼望着实现“共和”的人们寒了心,于是酝酿了很久的西南军终于出来造反了。一时间,大江南北都飘着五色旗,向袁世凯宣战,甚至袁世凯的心腹都出来反抗他,新华宫里除了他的娇妾和儿子,再没人奉承他了。看官们,您想这袁世凯能成事吗?皇帝做不成,总统也没人承认了。他终于气得两眼翻白,一命呜呼。真是咎由自取!

走了袁世凯,又来了副总统黎元洪,黎元洪表面上打着共和的旗号,实际上只是敷衍度日,能在总统的位置上混一天是一天。再加上黎元洪本来就优柔寡断,那些开国元勋根本不服从他的命令,竟闹出了复辟的荒唐事。这时,段祺瑞又起来兴兵讨伐,事情闹得一团糟。最终,宣统帝让位,黎元洪也辞去大总统职务。

这以后由冯国璋暂任总统,段祺瑞也官居要职。西南各军队都不甘心,连连挑衅段祺瑞,双方于是决裂了。段祺瑞是主战派,冯国璋则主和,自家庭院里闹矛盾,和也不是,战也不是。战争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却不可避免,于是中国中部地区成了南北战争的主战场,今天归北方,明天归南方。打了几年后,冯国璋和段祺瑞都耐不住各界的压力,双双落马。

之后民国由徐世昌主持。徐世昌是个大才子,曾担任过军机大臣,还算有点脑子,因此一直很受袁世凯器重,但他却没有居高自傲,始终与袁世凯保持着距离,进退有度。只是,他始终只是个拿笔杆子的,势力也远不及段祺瑞和冯国璋。冯国璋死后,北洋派推举段祺瑞为领袖,一个“书生总统”哪里敌得过四方豪强?段党要什么,徐总统就依他什么。勉强挨过几年,南北矛盾还是没有消停,两方代表非但没有议和,反而各自结盟,各地都在上演党派纷争。

好端端的一个中国变得四分五裂了,还谈什么共和,谈什么民主!反倒让无知的百姓觉得前清的统治都没这么闹腾,从而暗生后悔之意。我虽不敢这么想,但从民国建立至今这十年,白云苍狗,变化很大,我只感到惭愧,不能妙笔生花写尽这些年的事情,晚上坐下的时候看着还有些笔墨,便潦草地写下了这些,一页页下来竟也写了这么多。我唠唠叨叨,总算把民国十年都讲了个大概,算个好楔子。看官先不要笑,之后的事情我会细细说来。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也就是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总督衙门里,总督大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冲进来,说:“民军打过来了!”接着就一溜烟地跑了。这边清军总督叫嚷着逃命,那边民军都督指挥着厮杀。

统领民军的大都督名叫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曾担任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第一次出兵把汉阳攻破了之后声势大振,于是大呼“民主”。这喊声吓得清廷的皇室高官魂飞魄散,急忙派出陆军大臣荫昌统领陆军从北京出发,同时又命令海军加派舰队开赴湖北战地。几天后,清室又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所有军队都归袁世凯调遣。

袁世凯是清朝摄政王载沣的死对头,宣统帝继位后,载沣摄政,别的事不管,先把慈禧太后宠信的袁世凯给罢黜了。这载沣与袁世凯积怨已久,作为皇帝的兄长,从出生起就没有出头的机会,因为袁世凯一直压在他的头上,这让他十分不痛快,所以一旦有权在手,自然要先将自己的眼中钉拔掉。袁世凯被罢黜后,深知自己不再是载沣的对手,便先退居到河南项城,日日钓鱼游玩,休养生息,安分得很。

直到武昌起义,清廷无计可施,这时又想起了还算有点本事的袁世凯,于是又恭敬地请袁世凯出山。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清廷既派出了荫昌,命他督师,此时又请出了袁世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说不定外面的祸乱还未平息,内部的战争就已经挑起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清廷此时已经自乱了阵脚,命令自相矛盾,距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的诏令传到了项城,袁世凯却不买账,谎称脚痛不能指挥作战。载沣拗不过袁世凯,只好先派荫昌赶紧南下平乱。袁世凯不来,荫昌倒是可以专心指挥军队了,没过多久他就把部队带到了汉口。

黎元洪闻讯赶紧发兵抵御,双方交战好几次,互有损失。清朝海军上将萨镇冰带兵攻击民军,占据高地的民兵开炮还击,萨镇冰的海军在低地发起攻击十分困难。只听民兵一声炮响,萨氏的江元轮船就被打出了好几个大窟窿,舰队都吓得纷纷逃开。海军被民兵击得七零八落,仓皇逃走。胜负已定,民兵声势大振,趁机占领了黄州、淝阳、宣阳等地方。

到了八月三十号,湖南和陕西也相继独立,清朝巡抚余诚格辞职,钱能训自杀未遂被民兵驱逐出境。又过了五天,山西宣布独立。一时之间,大江南北全是独立的呼声,“民军万岁”的声音到处响起,警报也像雪片一样飞到了清廷,可怜摄政王载沣哭成了个泪人,却没有半点办法。

内阁总理庆亲王奕劻和内阁大臣们原本就极力主张请袁世凯出山,这下更加坚定了,载沣没有办法,只好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统领海陆各军。又命冯国璋指挥第一军、段祺瑞指挥第二军,当然这两军也归袁世凯调遣。没想到,袁世凯接到诏命后却回复说:“脚痛尚未痊愈,不能担此大任。”袁世凯的欲擒故纵可急坏了清廷上下,庆亲王和徐世昌赶忙给袁世凯写了诚挚的专函,命令阮忠枢急忙送到信阳,并且让荫昌亲自送到袁世凯府上。

袁世凯看完信,狡黠地笑了笑:“临时抱佛脚,怕是也来不及了。”荫昌又一番好说歹说,袁世凯才应允了下来。荫昌赶忙给清廷复命,清廷便立刻颁布了命令,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湖北围剿。

前线作战的清军听说袁世凯要亲自来指挥作战了,顿时来了士气,摩拳擦掌,要大胜一场长些威风,别让袁世凯看轻了。原来早在光绪年间,袁世凯就曾担任过三军总督,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是袁世凯手下的将领。那时的袁世凯可真是炙手可热,得意一时啊!

几天后,由冯国璋作前锋,段祺瑞掩护,清军带兵跟民军大战了一场。冯国璋率领第一军南下,所向披靡,在湖北滠口与前来拦截的民军拼了个你死我活。萨镇冰则率领舰队,架起大炮连连向民军射击,很快将民军击退了。冯国璋乘胜追击,最后攻陷了汉口。

到了汉口,冯军大肆烧杀抢掠,见到有姿色的妇女就去欺辱,几十里地都成了瓦砾灰尘。这样的暴行一直持续到接到袁世凯的禁令才有所收敛,他们赶忙收拾好残局,等着袁世凯过来。

不到一天袁世凯就到了,冯国璋带着军队到车站恭迎,只看到颇有气势的袁世凯慢慢走下车,见到冯国璋嘴角微微一抿。等军队向袁世凯行过军礼后,冯国璋便把袁世凯请到大轿里,然后挨着他坐下。 fqXLIg6lKXRQaAVrh6dDVw8pUWoYD1qGo79j7ckFL3CKu8HLDW1iaUQnjfsw6R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