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酒与历史2

此外,石崇还极擅长诗文,是当时小有名气的文人,为谈诗诵文,赋诗述怀,他专门结交闻名天下的文人,于是邀请当时著名文人潘岳、左思、陆机、刘琨、陆云等人入金谷园,他们在金谷园常常饮酒赋诗,豪奢逸游,朝夕游于园中。为了助兴,参加酒会文人名士还约定了饮酒赋诗的规则,约定酒会上谁若作不出诗来,便要罚酒三斗。后人便以“金谷酒数”作为宴席上罚酒三杯的代称。由于他们经常宴集,结成诗社,号称为“金谷二十四友”。

石崇不仅招宴文人,他还在金谷园内宴请显官贵族,以依附、结交权贵,每次酒宴总是极为奢华,为了千方百计地使来客尽兴饮酒,还常令美人行酒,让美人劝客人干杯,如果客人不饮酒,竟惨无人性地令军士将美人斩首。

一次,石崇设宴邀请当时的大士族王导、王敦兄弟。为了能够招待好这些大贵人,石崇又从自己家的侍女专门挑选出年轻美貌的漂亮女子,来为他们行酒。同时还大置宴席,奉上美味佳肴,山珍海味。

来到宴席,王导、王敦坐好后,身后便有一名美貌女子上前来,准备为他们斟酒,然而王导却素来不善饮酒,一见酒来,连忙解释自己不善饮酒。

石崇只是笑着说:“二位大人,请不要客气,随便饮吧!”说着自己先将酒一饮而尽。

王导看到那位为他行酒的女子眼中流露出的乞求目光,素来不善饮酒的王导不忍看着可怜的侍女被杀,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将酒一饮而尽,但当他喝完以后,侍奉的美女又近前为他斟酒劝酒,王导不忍闹出人命,无奈之下,只能继续往自己肚子里拼命灌酒,就这样,几巡过后,王导便已经烂醉如泥,酩酊大醉了。

而此时的王敦却坚决不喝,以观其变。那陪酒的美女无论怎样想方设法地乞求他,无论怎样讨他欢欣,心如磐石的王敦总是无动于衷,不肯饮酒,那位侍女被逼无奈,在他面前痛哭流涕,他却是依旧不饮。看到这种情形,石崇一声令下,那位侍奉王敦的美女当场便被军士杀掉。

不一会儿,又有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上前为王敦行酒,那美女战战兢兢,想尽各种手段在他面前献媚讨笑。铁石心肠的王敦故技重演,板着冷面,就是不饮,结果,这位如花似玉的美女当场丧命。

接着,第三个美女近前劝酒,同样施尽各种手段,无奈之下,大声说道:“乞求大将军救奴一命。”王敦依然视若罔闻,置之不理,只顾谈笑。就这样连续三个美女头颅被砍,王敦依然面不改色,不肯把酒饮下。

此时,王导酒意稍稍清醒了些,看到如此铁石心肠,说:“看在我的面子上,你就饮几杯吧,免得这些女子白白为你送死。”王敦则冷冷地说道:“他杀他自己家里人,管你什么事!”

石崇杀姬劝酒这个故事确实是骇人听闻、史无前例、闻所未闻的,可谓酒史上的奇耻大辱,它将王敦的铁石心肠以及石崇的残忍至极表露无疑。而坏人终究不会自食其果的,石崇终因奢靡无度,得罪权势,落了个被诛杀的下场,同时在酒史上遗臭万年,为后人所不齿。

王曦之酣酒兰亭序

东晋时期诞生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其书法风靡于世,以至于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毕生献身于书法事业,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在王羲之的众多的书法作品中,能够流芳百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兰亭序》,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然而这件绝世佳作的来历,却与酒有着密切的关联。

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字逸少,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七岁时他便开始学习书法。其启蒙老师是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夫人。

在童年时代,王羲之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苦练,非常用功。每次练字,总是废寝忘食。相传有一次,他想书法竟然入了迷,居然把手中拿着的面包当毛笔,用来沾上墨汁想写字。每每练完字后,他总是到屋外的小池塘洗涮毛笔,结果池里的水都变黑了。经过这样长期的刻苦努力,王羲之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自成一体,独创一格。

平日的王羲之也很喜欢饮酒,常常和当时的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自东汉末年起,文人士大夫逐渐形成了雅集饮酒而自娱的风尚。当时的古人信奉迷信,认为每年三月初三,为能够消灾除凶,消除不祥,应到水边洗濯欢聚,在当时称为“修禊”。公元353年的这天,王羲之邀请谢安、谢万、孙绰、许询、支遁等当时的社会名流四十一人,在同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修禊活动。他们围坐在一段弯曲的流水两旁,用滚制的酒杯盛上酒,再将杯放在上游水面上,任杯顺流而下,随水滚浮,止于何处,就由坐在何处的人取杯饮酒作诗,而如果写不出诗的话,就要被罚酒,这便是当时闻名的“流觞曲水”的游戏。据说当时名流们喝得非常尽兴,共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其中12人各赋诗二首,王羲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这37首诗汇集起来,编集成册。

此时的宴会上,大家都已喝了不少酒。酒过三巡之后,王羲之已带醉意,兴致正兴,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准备好纸、笔,即席挥毫,一气呵成,为这些宴会诗集作序,写成名闻天下、令世人称奇的《兰亭序》。

这篇被后人推崇为“行书之宗”、“法贴第一”的《兰亭序》,共324字,全文一气呵成,文笔清新疏朗,情韵绵延,如行云流水,笔法各异,浑然一体,文中20个“之”字,竟然无一个相同。相传当时此序写成时,众多宾客名流都拍案叫绝。等到王羲之酒醒之后,看到自己写就的《兰亭序》,大吃一惊,甚至怀疑不是自己所作。于是事后他多次书试写《兰亭序》,经过几番用心,但却怎么也达不到醉酒时那种“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艺术境界。据传后来唐太宗特别喜爱它,访得后藏于身边,不肯暂离。太宗死后,被葬入昭陵,从那时起,《兰亭序》便失传于世。

王羲之酒酣兰亭序,是酒才唤醒了书圣心灵的极致才华,成就了世间不可复得的传世佳作。或许这也正是酒的魅力所在。

王徽之乘兴访友

王徽之,字子猷,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三个儿子,东晋名士,官至黄门侍郎。平素特别喜好竹子,甚至到了“不可居无竹”的地步。他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喜好谈论,在父亲的带动下,尤擅书画,其中楷书、草书最为擅长,他曾写就了著名的《新月帖》,挥洒自如,笔法多变,妍美流畅。后人对其书法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魏晋时期,士人都崇尚纵酒放达,豪饮不羁,闲静无为,王徽之亦是如此。一年,他弃掉了官职,东归故乡,退隐到山阴(今浙江绍兴),向往着过上清静的隐居生活。

当时的东晋,“魏晋风度”余绪尚在,士大夫们仍喜仿效当年的“竹林七贤”辈以行任性放达。某日夜晚,天降鹅毛大雪,他睡醒过来后,不禁酒瘾上来,立即命家人开门酌酒。他边喝酒,边展望远处,但见一片雪白,“四望皎然”,景色颇为壮观,继而又想入非非。不禁在门口小路上徘徊起来,于是大声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来,忽然想到了当世名贤戴逵。

戴逵,字安道,东晋学者,擅雕塑、书、画、鼓琴。当时戴逵正居住在会稽剡县(今嵊县),离王徽之所居山阴溯江而上有100多里。当夜雪初雾时,只见月色清朗,于是王徽之和他的侍者连夜乘小船而去。侍者冒着凌寒弄篙,辛苦了一日一宿,好容易载他抵得剡县(今浙江嵊县)的戴家门前,当时天已欲曙。可就在这时,谁曾想到王徽之竟不登戴逵的门,反令侍者折身转回,返棹而回,真把侍者给弄懵了。侍者问道:“你辛辛苦苦远道来访,为什么到了门前,不进门却返回去呢?”,他竟然轻松潇洒地答到:“我本是乘酒兴而来的,现在酒兴尽了,兴致没有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王徽之的这种任性随意、旷达通脱的行径,不失清高和风雅,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飘然与洒脱。因而王徽之乘兴访友、“夜雪访戴”的故事为后人称道。千百年来,“夜雪访戴”成为了许多画家、诗坛精英笔下的题材,他们不断地颂其事,或画出、写就了许多传世名篇。

浊醪濯足

唐太宗时,博州有个有名的才子名叫马周,字宾王,少年时勤奋好学,通晓《诗》《传》,为人放荡不羁,但他家境贫寒,年过三旬仍无妻室,同时极喜好饮酒,嗜酒如命。博州刺史曾用过他,但都因两次酒醉失态,被刺史怒骂而退。从此马周发誓少饮酒。

马周向西游历,准备去都城长安,有一日,他行至京城以东10里的灞桥附近,刚好路过一家酒肆(酒店),便停下来歇息。他来到酒店,店老板见他衣衫褴褛,一身寒酸样,身后也没有仆人和马匹,于是势利的店主依然只顾照看店里的其他客人,似乎和没看到他似的,对他不理不睬,态度非常冷淡。而旁边的酒客看到马周的寒酸样,喝酒时也不断发出啧啧的声音来馋马周,此时的马周看在眼里,非常恼怒。于是马上向店主人大声叫道:“快给我拿一斗八升酒来!”马周接到酒后,便一个人悠然地喝起酒来,旁若无人似的,当饮到一半时,便将剩下的酒直接倒在盆子里,然后用它来洗脚,此时,只见四座宾客,无不大惊失色,对他的这种举动惊讶无比,众人都羞惭而走。

当他到了长安城后,经人介绍,便来投奔中郎将常何,常何见他英姿勃勃,气宇轩昂,于是便将他留在家中,作为门客。

一日,李世民下诏要百官议论国事,要求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要上书奏事、提出建议。常何便让马周帮他写奏折,当日朝见皇上,中郎将常何向太宗提了20条建议,写得头头是道。李世民听了常何的奏章,觉得很是奇怪,心想:常何原是个没读过书的武将,他怎么能写得出如此有水平的奏章。于是问常何原因,常何便一五一十地回答说:“这些都是我的门客马周提出来的。”李世明又问常何:“他是怎么样的人呢?”常何说:“他是一个落魄文人,出身低微。”李世民摇了摇头,他并不计较这些,马上派人去请,甚至还连着四次派人去催。马周入宫后,李世民忙和他促膝交谈,发觉他的确是个治国的人才,马上任命他为监察御使。以后数次言论,太宗没有一次不夸赞他的,于是几年之后马周便升任中书令,主持朝政,成为唐初名臣。

马周作为唐代的一代名臣,唐太宗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王勃美宴成名篇

唐朝是一个是诗歌繁盛的大朝代,涌现出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学士和诗文。其中,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尤以诗文卓著,被称为“唐初四杰”。

“唐初四杰”中最为出名的当数王勃。王勃,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小就聪敏好学,诗文出众,十四岁便被推举出仕。王勃行文有个习惯,性文前总要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每逢盛宴,小寐难成,王勃常常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来借机酝酿才思。

话说有一年重阳节,为庆祝重阳登高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正到达南昌,恰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于是被邀入席。

阎伯屿有个女婿孟学士,苦读诗文十余年,当时已略具诗名,阎都督为了让女婿在众多宾客面前展露才华,扬名露脸,让大家好好吹捧一番,他想让侄儿为滕王阁作序,于是事先嘱咐女婿孟学士要精心准备,到时再拿出来,使人觉得是即席之作。他的女婿当然不肯错过这个扬名的大好机会,为作好序文,认真地作了一番准备。

当日,宴会开始,阎伯屿与宾客们把酒问盏,觥筹交错,欢饮庆贺。酒过三巡,都督府的一个幕僚提出为重修胜王阁作序之事。于是阎都督命人取来笔墨,要大家饮酒作赋,纪念这次盛会。见众人不见动静,阎都督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众人也知道他是有意显示自己女婿的才华,都相互推诿,都婉言谢辞了。

王勃察颜观色,已知阎伯屿举办此次盛会的缘由,但他才高气盛,自然不甘人后,看到那位孟学士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态,知道定是志大才疏之流。

当轮到年纪最小的王勃时,阎都督料想王勃一定会谦让一番,不敢来接纸笔,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由他的女婿来作序。然而却是弄巧成拙,才华横溢的王勃并没有推却,毅然应允,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先是一楞,顿时满脸愠色,非常的不高兴,但碍于面子,又不好制止,然后满脸愠色地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这时王勃朝安排好笔墨纸张的案子走去。他略一思索,提笔疾书。守候之属官马上报告给他,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都督觉得平淡无奇,心想这只是“老生常谈”;第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就这样一直等到报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拍案惊起,十分赞赏,连连称赞道:“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不到一个时辰,王勃作好全篇《腾王阁序》。

纵观整篇文章,一气呵成,字字玑珠,句句精妙。众宾客争相观摩,称赞之声,不绝于耳。孟学士自愧不如,心里自觉惭愧不已。阎都督也不禁感叹道:“如此才情,我那女婿相差何止千里,这样的锦绣文章,惊世骇俗,世间少有。”

就这样,这次美宴变成就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它被后世历代文人骚客所称颂,成为传世佳作,流传千古。

刘文静酒后吐怨言

古人常言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酒喝多了,话也就多了,不免会酒后失言,冲撞他人,遭来祸端,这在封建专制社会里,可谓屡见不鲜。为唐朝的建立而立下汗马功劳的刘文静,便因为酒后失言,遭来杀身大祸。

刘文静,字肇仁,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隋末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令。当时的唐国公李渊正率领重兵留守在那里,刘文静是个十分精明的人,观察到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是一个腹有大志、有谋有略的奇才,对他是十分的看重,同时李世民也积极密谋反隋,很是推重足智多谋的刘文静,于是二人便结为深交。

李密参加起义军以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亲友。由于刘文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刘文静受到株连,被革了职,关在晋阳的牢监里。李世民听到消息后,十分着急,前往牢监探视。李世民拉着刘文静的手说:“刘大哥,我来探望,不但是为了叙叙友情,主要是想请您帮帮我。”刘文静早已知道李世民的心思。他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人造反。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哩。我可以帮您收集十万人马,您父亲手下还有几万人。如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听到他关于起兵反隋的谋划,李世民很是高兴,说:“您真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之后李世民想方设法将他营救出来。

当时由于李渊抵御突厥不利,再加上隋炀帝的荒淫残暴使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在儿子李世民的劝说下,李渊决定起兵反隋。

李渊在起兵过程中,刘文静献计献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先是劝李渊改换旗帜以表明起义之举,又献计请李渊暂时向突厥人俯首称臣,联合突厥,以消除北疆威胁,壮大兵威。李渊迅速取得了突厥始毕可汗的支持,又从突厥人那里获得千匹良马和许多士卒,接着李渊公开打出了反隋的旗帜,于公元617年7月,传檄天下,号称“义兵”,进军关中,直捣长安。

当时李渊有一名谋士裴寂,原是隋朝晋阳宫副监,和李渊关系甚密,在起兵的过程中也曾起过一定的谋略作用,但此人圆滑事故,极善逢迎讨好李渊,同李渊常常昼夜赌博饮酒,荒淫无度,一次他甚至还私自将隋炀帝的宫女送给李渊,趁机讨好巴结他,在晋阳起兵的过程中,裴寂又送五百宫女给李渊,让他带着行军,成为了李渊的名副其实的酒肉知己。

公元618年,李渊攻克东都洛阳,李渊废掉隋恭帝,正式登基,定国号为唐,取代隋朝,建都长安。然后大封晋阳有功的旧臣,其中,裴寂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

刘文静,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屡立奇功。但刘文静仅官居民部尚书,而裴寂却凭借对李渊的巴结,官居高位,胜过刘文静。同时李渊在称帝以后,对裴寂的宠爱异乎寻常,授他以右丞相之职,上朝时,必令他同登御座,退朝之后,又相携入宫,对他的话更是言听计从,赏赐无度。刘文静认为自己的才干在裴寂之上,又屡建军功,现在地位却还不如裴寂,心中愤愤难平,感到非常不公平。于是每当在朝廷议事,经常故意同裴寂唱反调,顶撞裴寂,因而彼此矛盾极深,彼此之间的矛盾隔阂越来越大。

一次,刘文静和亲人们一起喝酒,酒过三巡,不觉刘文静已有醉意,想起封赏一事以及近来的遭遇,不觉心中郁闷难平,感情有些冲动,以刀击柱,信口说道:“我一定要杀了裴寂!”

此时刘文静有一个失宠的爱妾听到他的这些话,马上上告朝廷,朝廷在审问时,刘文静只好如实相告:“当初起兵时我与裴寂的地位相同,难分上下;如今裴寂被授以丞相的高官,赐以甲等的住宅,而我带兵打仗,东征西伐,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但我的赏赐同一般人没有一点区别,家人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心里有一些抱怨,因此酒醉时说些过了头的话。”

于是李渊据此指控刘文静为谋反,许多元老重臣一致不同意,李世民更是据理力争,说:“首先策划起兵反隋的是刘文静,刘文静南征北战,对我们大唐的功勋是当之无愧的,而现在天下平定了,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因此生出怨言,发些牢骚,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又是醉酒,哪里是谋反?”可李渊对刘文静一直比较疏远,奸诈的裴寂看出了这一点,想乘机陷害刘文静,于是向李渊进谗道:“刘文静的才智谋略,的确是当代之冠,无奈他粗暴险恶,对您已经有了反心,如今天下还不太平,若是赦免了他,恐怕必会留下后患。”

然而李渊本性优柔寡断,又宠信裴寂,便听从了裴寂的话,下令处死刘文静。临刑前,刘文静叹息道:“高鸟逝,良弓藏。的确是这么一回事呀!”

可怜刘文静一生豪杰,因为一时的醉酒怨言,便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它也为后人留下了教训。

王之涣旗亭画壁

在古代,旗亭指酒楼,文人嗜酒,他们写诗作画,师朋之会,常常是离不开酒的,于是这旗亭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旗亭里,便留下了许多关于文人墨客与酒的趣闻。而其中当属王之涣的旗亭画壁最为有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性豪放,常常与当时著名的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人交游,将所作的诗互相唱和;同时也经常把自己所作的诗交给当时的乐工,由他们来制作成曲子供世人传唱。自此王之涣的诗,便名动一时。他的诗一般用词十分朴实,然而所造成的意境却极为深远,令人读了以后回味无穷。他给世人留下了许多最脍炙人口的名句,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等,正是这些诗,为他在我国诗坛上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话说开元年间,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当时诗坛上的名声旗鼓相当,不分伯仲。当时他们三人闲居长安。一日,天降小雪,三人闲来无事,便相约来到一家旗亭聚饮。正饮酒间,忽然有十多名梨园伶官和四位当时著名的歌妓来这个酒店会宴,三个诗人只好先闪到一边的偏僻角落,继续围着火炉观看。不一会儿,宴会上奏起了音乐,有四个美丽的歌妓准备唱歌。于是王昌龄提议说:“我们三人的诗名都很大,但没分过高低,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就听她们唱的歌,看我们中哪一位的诗入乐传唱的多,他就是我们中的佼佼者。现在如果歌妓唱到自己的诗作,就在墙壁上画一横线作为记号。”只见话音刚落,便有一位美女列席,抚琴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一听忙高兴地说道:“我的一首绝句!”立即在墙上划一横作为标记。这位刚唱完,接着有一个歌妓站起来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层。”高适一听也忙划一道说:“我一首。”于是另一个歌妓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一听,心里感到美滋滋的,忙在墙壁上又添了一道:“我的第二首绝句。”他们三人,当属王之涣出名较早,看见众歌妓中没有人唱他的诗,感到有些尴尬,心中不禁着急起来,连忙说道:“这几位都只不过是普通歌妓罢了,因而唱的也都是些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看他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再也不和你们比诗了。”大家不以为意,只是笑着,看王之涣说的如何。随即,那位漂亮的歌妓站起身来,开口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众人一听,果然正是王之涣的一首七绝。王之涣兴奋地对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我的话不错吧。”三人不禁一起大笑起来。此时众伶官听到笑声,不知何故,于是上前询问:“不知三位因何大笑不已?”三人把刚才的事说过后,知道他们是王之涣等著名诗人,非常高兴,立即拜请他们入席。于是这段旗亭画壁的典故,成为了一段诗坛佳话,不断为后人传颂。

贺知章金龟换酒

唐代是盛产诗人的时代,涌现出众多著名的诗人,贺知章、李白便是盛唐时期的两位大诗人,在他们之间,正是通过“金龟换酒”的奇遇,使二位大师成为了忘年知己。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会稽人。年轻的时候就以文词知名,同时喜好书法,擅长草书和隶书。武则天证圣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后在唐玄宗时期,升为礼部侍郎,兼任集贤院学士,后又作为皇太子侍读。他的诗清新通俗,写下了《回乡偶书》、《咏柳》等多首脍灸人口、千古传颂的不朽名篇。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不羁,嗜酒成性,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真是酒态可掬。他常常酒醉后写诗文,往往是笔不停书,文不加点。同时他十分擅长书法,与狂草之圣张旭是好朋友,二人经常一起出外游玩,纵酒谈书,一旦遇到好墙壁时,常常乘着酒兴,随手挥毫题字,有人知道他们是名书法家,便带着纸墨笔砚,一路跟随他们,等到他们来了兴致时,便上前求他们写字,每每贺知章都很高兴地应承下来,即使一张纸只写十余字,也被世人视为是珍宝,收藏起来。真可谓一字千金!正由于这些,当时社会上的许多仁人贤士都非常仰慕他,以至于当时的名士陆象先这样说道“季真言论倜傥,可谓风流之士,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意思是一日不见贺知章,就觉得胸怀浅俗了。

一日,当时已在诗坛赞露头角的李白(当时只有25岁)从四川一路游历,来到京城长安,住在一家旅馆,当时的贺知章年岁已高,身居太子宾客,在京城是无人不知的大人物,听说李白来到京城,马上去拜访他,当看到李白气度非凡时,对他很是钦佩。李白也拿出他的新作《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罢,深为青年李白才华横溢、气冲斗牛的浪漫天赋所折服,便幽默地称他为“谪仙”(后人因此称他为“诗仙”)。二人真可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于是贺知章邀请李白一起对酒共饮,但不巧的是,贺知章出门时却忘了带酒钱,于是便毫不犹豫地解下自己佩带的金龟(在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这种金龟),换取酒菜,与李白对饮畅叙,开怀畅饮,颇为尽兴。看到长辈对自己如此厚爱,李白颇为感动,从此二人成为忘年知己,这就是著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正是这件事,使年轻的李白声名鹊起,轰动整个京城。后来,贺知章在皇帝面前推荐了李白,唐玄宗把李白召进宫中,任为翰林。

唐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李白深情难舍,作《送贺宾客归越》诗(“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来送别自己的忘年挚友。可惜的是贺知章回到家乡不到一年,便与世长辞。闻知这个消息,诗人李白万分悲痛,他在悼亡诗中这样回忆他们的往事“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贺知章“金龟换酒”,换来了与李白深厚的友谊,成为世间的美谈佳话,被后人称颂不已。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向来有“诗仙”之称,同时,他一生嗜酒,又无愧于“酒仙”的称号。当时的著名诗人杜甫在《饮中八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伴随着这首诗,“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故事逐渐传遍大江南北,古今中外。

李白当时所处的时期,正是唐玄宗统治时的盛唐。年仅25岁的李白到全国各地游历,踏遍全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他于42岁那年来到长安,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在贺知章的举荐下,被唐玄宗召进宫中,任为翰林。李白出众的才华,博得唐玄宗的赞赏,深受皇帝宠爱。

天宝(742—756年)初的一年春天,唐玄宗十分喜欢牡丹,于是便在兴庆宫龙池东面的沉香亭前种植了一些牡丹花。当时兴庆宫沉香亭前的牡丹正值盛开的时节,只见园子里红的、紫的、粉的、白的各种颜色的花争奇斗艳,花枝怒放,看上去真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到处都是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美景。玄宗与杨贵妃一起来赏花,同时当时著名的乐师李龟年,拿着乐器也和宫廷里著名的乐工一起前来奏乐演唱为皇上助兴。

玄宗说:“今天赏花王牡丹,又有贵妃在,怎么能再用旧歌词呢?”于是命令李龟年速召翰林居士李白进宫,写新歌词再唱。

李龟年赶忙带人到翰林院,而李白却一早就出去喝酒了。于是李龟年只好到长安市中去找。忽然听到一座酒楼上有人高声狂歌: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

李龟年忙上楼一看,果然是李白,于是便上前高声说:“奉旨宣李学士沉香亭见驾。”谁知李白和人拼酒早已是酩酊大醉,非但没有理会他们,口中还念念有词:“我醉欲眠君且去(陶渊明诗句)。”说完伏案而卧,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李龟年对他也实在是无可奈何,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抬下楼,用马把他驮到兴庆宫。

李龟年扶着李白来到玄宗面前,李白一脸醉态,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哪能朝拜。因为爱惜李白的才华,所以唐玄宗见状后,并没有责怪他,让人在亭子旁边铺了条毯子,将李白躺下,接着又让侍从用冷水往他的脸上喷洒。这样李白才渐渐酒醒。当看到皇帝在他身边时,连忙挣扎着跪下说:“冒犯圣上,臣罪该万死。”玄宗只是略微笑了笑,连忙又叫人立即做醒酒汤来,汤来后又亲自用勺子调温后,让李白喝下,然后说:“今天正值牡丹盛开,我和贵妃出来赏玩,不想再听以前的那些陈词滥调了,所以请你来做几首新的。”

李白听了,就说:“这倒不难,只是请皇上先赐我酒喝。”玄宗听了,当然百思不得其解,疑惑不解地问道:“我刚才好不容易让你从酒中苏醒,你又要喝酒,不是存心违抗我吗?”李白说道:“皇上,我是斗酒诗百篇,只有喝醉酒后才能诗兴如泉,下笔有神,酒酣墨畅,做得出好诗来。”玄宗只好让人捧来酒,同时命杨贵妃为他赐酒,于是贵妃手拿七宝杯,亲自斟满酒,将酒递送给李白。就这样李白一口气连喝了好几杯酒,不觉飘飘欲仙,醉意朦胧,立即提笔,乘着酒兴,在铺好的纸上龙飞凤舞起来,就这样文思泉涌,一气呵成,瞬间便挥就三首《清平调》: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榄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读了这三首诗后,唐玄宗是十分的高兴,马上命令乐工们调试好乐器,并催李龟年赶快演唱。同时又请了当时一些著名音乐家为他伴奏,李暮吹笛,花奴击羯鼓,贺怀智击方响,郑观音弹琵琶,张野狐吹觱篥,整个曲子,听起来那真是轻柔动人,叫人大饱耳福。兴奋之余,玄宗也拿起玉笛吹奏起来。在一旁的杨贵妃则手执花枝,含笑聆听,十分尽兴。

李白斗酒诗百篇,正是酒催发了他杰出的诗兴、诗才,给世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怀素醉草惊鬼神

人们常说诗人嗜酒,其实书法家、画家创作时也常常与酒结缘。我国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怀素和尚著名的“醉草”便体现出这一点。

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零陵人,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因为自小“忽发出家之意”,以至二亲难阻,进入佛门后,改字藏真。史称“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勤学苦练。相传怀素家里十分贫穷,家里买不起纸,只好到寺里的墙上、衣帛上、器皿上天天练字。他为了练字,曾在乡下种了一万余株芭蕉,用芭蕉叶来代替纸张,以供挥墨练字,勤学精研。后来他又做了一块漆盘和一块漆板,用他们来代替纸,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以致把盘、板都写穿了。由于过于勤奋,练得过于辛苦,以至于写坏的笔也有一堆,后来他把这些弃笔埋在山下,号“退笔冢”。正由于怀素“弃笔成冢,盘板皆穿”的勤学苦练精神,唐代著名的学者李肇说他“有笔如山墨作溪”。怀素虚心好学,曾担笈杖锡周游各地,拜访名师,得到颜真卿、韦陟等当时书法家的指点与鼓励。他酷爱草书,师承了草书大家张旭的狂草,而又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怀素生性疏放,不拘小节,喝酒茹荤,嗜酒成性,甚至一日九醉,自号为“醉僧”,每每写字前,总要开怀痛饮,狂饮一番,等到醉酒以后,才开始执笔挥毫,乘着酒兴,狂草一番。他的醉酒狂草,遒劲秀健,力感极强,如暴风骤雨、雷霆万钧,给人以昂扬激越的美感,因而有“骤雨旋风”之美誉。于是便留下了“饮酒后,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变化”之说。他的笔法精妙,在一泻千里的笔势中,能保持中锋行笔,逆锋起笔,用锋尖在纸面上跳跃出瘦劲凝练而富有圆转弹性的线条,故人称“藏真妙于瘦”。他的这种狂草,在草书中最为放纵,最早起源于张芝,开派于唐代书法家张旭,得名于怀素。因为他继承了张旭而有所发展,因而后人称他为“以狂继颠”。他传世的作品有《苦笋帖》、《食鱼帖》、《论书帖》、《自叙帖》等,其中以《自叙帖》最佳。

由于怀素的名声,很多人慕名而来,争相来拜访他。有人问怀素写字的秘诀,他竟然以“醉”字来作答,说“醉来得意三两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人人来间此中妙,怀素自云初不知。”可见酒对他书法风格的塑造,作用显而易见。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作了一首诗《草书歌行》来盛赞怀素醉后草书的无比精妙: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

正是酒成就了怀素的精湛的书法艺术,使他成为鬼神都惊叹的书法艺术大师。

王延羲纵酒亡命

古代帝王中嗜酒成性者不在少数,夏桀、商纣……都是范例,而在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却连续出现了数位纵酒成癖的帝王。除了开国后的前两代君主闽太祖和闽嗣主以外,其他继任者无不沉溺于酒色中,给当时的闽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其中又以闽景宗王延羲酒量最深。

王延羲是太祖王审知的小儿子,年轻时受到康宗王昶(王延羲的侄子)的猜疑,为了避祸,王延羲佯装发疯,才免于一死,被安置在武夷山的道观中作道士。王昶对他仍不放心,将他召回福州软禁起来。后来由于王昶荒淫好酒,不理朝政,以致民怨沸腾,众叛亲离。禁军将领朱文进、连重遇发动政变,推翻康宗王昶,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永隆”。

王延羲即位后,并没有吸取前代君主失政的教训,反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贪杯好酒,嗜酒无度,他的妻子李皇后恰好也有这么一个嗜好,于是两人整天在宫内酗酒为乐,不醉不休。王延羲不仅自己喜好饮酒,而且常常和大臣们一同饮酒,每到这样的酒宴,他总要派人进行监酒,他要谁喝,谁就得喝,若胆敢推辞,便是抗旨不尊,惹得龙颜大怒,性命也就很难保了。

一次,他在九龙殿设酒宴招待群臣,之前他命人特意制作了一些特大号的酒杯,于是下令一律以大杯饮酒。每次饮酒,都要一饮而尽,王延羲的养子王继柔平时不善饮酒,这时实在是喝不下去了,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将杯中的酒倒回壶中,不巧却正被他看到。他大发雷霆,说王继柔违抗命令,当场喝令推出宫外斩首。群臣吓得面如土色,不知如何是好。而此时的王延曦依然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依然只顾狂饮,无奈之下,群臣也只得继续拼命喝酒,来保性命。就这样没过多久,群臣都禁不住酒力,个个都烂醉如泥,纷纷醉倒在桌上,只有翰林学士周继岳还在继续饮酒。王延羲醉眼惺忪地问周维岳说:“你身材矮小,怎么能装下那么多的酒?”周维岳回答说:“陛下,酒量大小不在于身材,而在于肠胃。”王延曦听了马上来了兴致,竟下令要将周维岳的肚腹剖开,看看他的肠胃究竟与众有什么不同。这话一说,吓得这位翰林学士立马浑身哆嗦起来,心想:不能饮酒要杀头,酒有海量又要剖肚,这下我命休矣。周维岳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好在旁边的一待从,灵机一动,对王延曦说:“陛下,如果杀了周维岳,还有谁能陪陛下痛饮呢?”王延曦一听,觉得有理,方才免了周继岳一死。

就这样,王延曦每天都是在酒中度过的,他每当酒醉沉睡后,便有他的宠妃尚氏总理朝政,每当王延羲酒醉沉睡时,就由她主持朝政,然而她凶悍残忍,常常凭自己的喜怒,杀戮大臣,使朝政混乱,民不聊生,怨声四起。

王延羲即位后,因连重遇拥立有功,升任阀门使,控鹤军(禁军的一支)都由连重遇、朱文进的党羽魏从朗统辖。不久,魏从朗被王延羲一次醉酒时杀害,连、朱十分不满。有一次王延羲请他们入宫赴宴。酒过三巡,王延羲有些醉意,乘着酒兴吟起白居易的一首诗:“唯有人心相对间,咫尺之情不能料!”两人一听知道王延羲对自己有猜疑,感到处境的艰险,赶忙离座跪拜,表示忠心。此时的王延羲已是醉意醺醺,并没有答话。两人于宴席结束离宫后,只感到心惊胆战,便决定伺机除掉王延羲。这时李皇后因为妒忌尚妃,也想除掉王延羲,以便改立自己儿子为帝,于是便派人对掌握重病的连重遇、朱文进说;“皇上准备加害二位了,你们快想办法逃命吧。”

这年的3月,王延羲出外看望皇后的父亲,结果又喝得酩酊大醉,由左右扶着回宫。随行的连重遇、朱文进指使皇帝身边的侍从钱达,以扶王延羲上马为名,将他活活勒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一生醉酒、杀人如麻的昏君,结果因酒而丢了自己的性命,得到了应得的下场。

杯酒释兵权

酒在政治上的作用决不可小视,在宋朝便向世人演绎了一出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不动一兵一卒,便安安稳稳使国家社稷得以巩固。在其中,酒可谓功勋卓著。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汉初从军,英勇作战,很有才能,为后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得到了周世宗的赏识,升任殿前都点检,统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重兵。后来有为的周世不幸逝世。其年仅7岁的幼子继位。

显德七年正月初,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兵和北汉联合南侵的消息,赵匡胤接到命令,率大军北上抗敌。当大军开到京师城北的陈桥驿,暂时驻扎在那里,准备第二天继续北上。当晚按照既定策略,饱饮三军,于是赵匡胤和将兵,个个喝得昏昏沉沉,醉意十足,就在此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大将石守信,谋士赵普等人与许多将士围住赵匡胤大声喊道:“诸军无主,愿奉太尉为皇帝。”赵匡胤尚有酒意,还未来得及回答,有人便已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同时大家一齐下拜,高呼“万岁”。赵匡胤接受拥戴,宣布军纪,于是赶往京城。

回到京城,在石守信、王审琦等大将的配合下,幼主无奈,只得让位于赵匡胤,从而赵匡胤成为了宋朝开国皇帝。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的典故。

赵匡胤登上皇位以后,于是开始致力于统一战争。他制定了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略,选派得力将领驻守边境,防御辽和北汉,派遣主力南征。先后将南方的各个割据势力消灭,从而基本结束了自唐“安史之乱”以后延续2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国外的割据势力刚刚消灭不久,国内的两个节度使便开始起兵反抗。不得已,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好大的力量,才平定了国内叛乱。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太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政权不稳,在于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

宋太祖连连点头,非常赞同赵普说的话。

接着,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这两人都是我的老朋友,你放心,我了解他们,他们是不会反对我的。”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万一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顿时警醒,说:“哎呀,亏得你提醒,不然的话,还真有一些后患。”

第二天,宋太祖便在宫里举行宴会,将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椅、张令锋、赵彦徽等几员老将请入宫中,设宴饮酒。

正当酒酣之时,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不瞒各位,我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主要原因是有人暗怀鬼胎,时时趁机篡夺皇位”

石守信等人一听这话中有话,吓得连忙起身,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对陛下心存二心?”

宋太祖摇摇头说:“你们都对我忠心耿耿,并无异心,这我是清楚的。我担心的是如果你们部下有贪图富贵之人,有朝一日也强将黄袍加身,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未曾想到过这一点,请陛下一定要为我们指引一条出路啊!”

赵匡胤说:“人生就如白驹过隙,转眼就过去,由壮到老,不过短暂的几十年,所以,人生在世,应该多积点钱财,抓紧时间尽情享受,并使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过上好日子。你们如果能够出守藩镇,多购点良田美宅,为子孙们多留一份家业。同时还可多养些歌儿舞女,每日饮酒取乐,以尽天年。这样一来,我们君臣之间也就不再互相猜疑,上下相睦相安,永保富贵,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不适宜领兵征战,主动交出兵权。宋太祖马上应允,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借酒略施口舌,就轻而易举地收回禁军兵权,稳坐天下。

在969年,赵匡胤又故伎重演,召王彦超等节度使入朝,待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久居藩镇,为国事操劳,容仪都衰老了,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跪倒在地,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竟然得到陛下的宠荣,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赵匡胤亲自离座将他扶起。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絮絮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数说自己立过的战功。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做甚?”

第二天,宋太祖罢免了这些藩镇的节度使。至此,禁军与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到了赵匡胤手里。

从此以后,宋太祖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逐渐得以稳定和巩固。而在这其中,恰恰是酒,才促成了赵匡胤成就大事,使其加强中央集权,消除了藩镇割据,为北宋时期繁荣发达的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常用这个典故来形容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苏舜钦汉书下酒

古代文人常嗜书如命,将读书视为人生的最大乐事,这方面的趣闻在历史上很多。而宋代文人苏舜钦别出心裁地把酒与书联系在一起,更是把读书的兴致发挥到了极致。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一字倩仲,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南)人,后移居开封(今属河南),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青年时即有文名。景佑元年(1034)考取进士,担任大理评事,后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校理、兼进奏院。在政治上,苏舜钦倾向于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后受敌党李定等人诬陷,被捕入狱,被削籍为民。除籍后的苏舜钦在苏州城南修建沧浪亭,隐居其中,专心著述。同时他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重要文人,与梅尧臣齐名,并称“苏梅”。

他文笔犀利,思想敏捷,性格豪放不羁,平时特别爱好喝酒,并且酒量极大,一旦饮起酒来轻易不肯“罢口”,其酒名堪称与文名齐等。他酒后所写的作品,飘逸狂放,独具风神。欧阳修曾这样评说道:“子美笔力豪依,以超迈横绝为奇。”

一年,他寄居在岳丈杜衍(北宋大臣)家中,每天坚持读书,但是他每天晚上都要一斗酒喝,却不要酒菜。杜衍感到很是奇怪,心存疑惑,于是就派子弟悄悄地察看他。只听得他高声朗读《汉书·张良传》,读到“良与客狙击奏皇帝,误中副车”一句时,突然拍着书桌,大声感叹道:“可惜呀,没有击中!”顺便提起酒杯,满满饮了一大杯。接着又拿起书,继续读书,不一会儿,读到“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一句时,又拍着书案,说:“君臣相遇,为何这样困难!”说完,又举起酒杯,喝下一大杯酒。杜衍知道后,风趣地说道:“有此上等下酒物。喝一斗酒实在不算多呀!”于是苏舜钦“汉书下酒”从此传为佳话。

苏舜钦一生好酒,诗文以酒助名,但他的功名也其实因酒而误。当时的北宋,这处于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尖锐斗争中,苏舜钦在政治上倾向于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当时改革派的政治措施处处遭到保守势力的围攻,最后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改革领袖范仲淹不得不离开朝廷,而其他主张改革的官员也先后遭受保守力量的围攻,而此时的苏舜钦由于从政不慎,过于嗜酒,以至于“放歌狂饮不知晓”,结果授政敌以把柄,被李定诬陷,被捕入狱,过早地结束了官场生涯。

苏舜钦以读书下酒,将书作为酒的知音,可见他读书已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也体现出古人文心的豪放和浪漫。

岳飞立志痛饮黄龙

自古以来,酒便常常用来吟诗作乐,浇愁解忧。但在历史上,酒更是作为胜利者的伴侣。凯歌报捷,祝酒庆功,一句“黄龙痛饮”便是明证。

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开封,掳走了宋徽宗、钦宗二帝,这便是历史上闻名的“靖康之耻”。之后,赵构登基成了宋高宗,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声乐之中,并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寄希望与金人议和,妄图来维持江南小朝廷。

而此时的中华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和宗泽、韩世忠等抗金名将一道,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英勇抗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高宗与秦桧等奸臣狼狈为奸,屈膝求和,不顾抗金爱国将士的反对,偷偷地和金国签下和约。就当他们弹冠相庆之际,金人又撕毁和约,倾巢而出,率大军南下,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妄图灭掉南宋,独霸中国。当时的抗金名将纷纷率军反击,先后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的大捷,此时的岳飞更是挥兵北上,举行了锐不可挡的反击,打得金兵魂飞魄散。

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先是率领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军统帅金兀术的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士,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惜没有找到,亲手杀敌人数百人,身被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就这样,岳家军将士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英勇杀敌、不畏艰险的战斗作风,纵使敌人以排山倒海之势,也不能把岳家军撼动。经过著名的“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极大地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使得金军全军军心动摇。

看到北伐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岳飞也有点按捺不住,于是派人到临安府向朝廷报捷,同时他继续率领士兵前行。有一天,正在行军,却中途遇到了大雨。岳飞便和部将们下马步行。走了好长一段路,才找到一座寺庙,得以避雨。岳飞和部属们在寺庙中谈笑风生,闲谈间他又想起目前有利的战局,心中想到:我们已经将金兵打得闻风丧胆,只要部署得当,全军能够照前面那样继续顽强作战,我们不但可以制胜黄河以南的敌军,而且一定可以北渡黄河,去收复幽燕十六州,实现统一大业。想到这里,心里十分高兴。这时正好又看到距离这座寺庙不远处有一座小山。这小山也使岳飞联想到他立志要去克复的那座燕京城。兴奋之余,他对将士们说道:“你们可曾有人见过黄龙府(金国的都城)吗?我曾到过那座城下。其城之高也和那边的小山相似。这回咱们杀金兵,一定要杀到那里去。以前,我特别喜欢喝酒。但由于因酒误事,我的老母要我戒酒。后来去见皇上,皇上也曾嘱咐我‘国难当头,一定要戒酒。’因此我以后便滴酒也未曾沾过。等咱们大军向北挺进,一直打到黄龙城,到那时,咱们一定要大大庆贺,我也要大开酒戒,和你们痛饮一番。”(原话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然而不幸的是,在当时秦桧的阻挠下,岳飞的北伐不但没有继续下去,岳飞还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使得“黄龙痛饮”的希望终成泡影。

刘过乞酒赋诗

酒与文人自来有不解之缘,纵观我国文学史,像李白、杜甫、王之涣等著名的大诗人无不是嗜酒成性的酒徒,而在南宋时期,也出现了一位饮酒成性的诗人——刘过。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是南宋有名的词人、诗人。他一生落魄,云游四方,却又嗜酒无度,为后人留下了“乞酒赋诗”酒史佳话。

刘过虽是位文人,但在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南宋时代,刘过又非常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收复中原的抱负,听说当时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正任浙江安抚使,于是来浙江投奔他。这天,刘过来到辛弃疾的府上,门吏见他衣衫褴褛,穿着不整,便将他拒之门外。而刘过却故意在门外大声吵闹,惊动了正在酣饮的辛弃疾。辛弃疾出来一看,见一个衣衫破烂的青年人正在在门外嚷扰,但细看他,又觉得他气度不凡,于是便把他请到府上,设宴饮酒。不觉酒过三巡,一位宾客说道:“早就听说刘过善于诗词,不知是否当真?”刘过谦虚地说道:“不敢当,只是略知一二罢了。”这时席间恰好上了一大碗羊腰肾羹,辛弃疾就令刘过以此为题,赋诗一首。刘过又应声说道:“今天天气太冷,先得要喝杯酒才行。”于是辛弃疾立即命人为他斟满酒,由于当时格外冷,在外面已呆了很久的刘过双手已冻僵,当接过酒杯时,双手仍在颤抖,接过酒杯,一不小心将酒流到衣襟上,于是辛弃疾便请他以“流”字为韵。刘过沉吟片刻,即席吟道:

拔毫已付管城子,烂胃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俎伴风流。

弃辛疾听了,大加赞赏,心想:刘过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马上举杯与他共饮,并叫人把羊腰肾羹端到他的面前让他品尝。在宴会结束后,辛弃疾还送给他许多礼物。

从此以后,辛弃疾与刘过成了莫逆之交。二人时相往来,经常饮酒赋诗。一次,辛弃疾派人邀请刘过,但刘过却有事不能够成行,不得已,他只好填了一首《沁园春》词: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放“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全词以酒为媒介,用三个与杭州有关的诗人白居易、林逋和苏轼的诗句,将其拆开组合成对话来表示自己有事,暂时脱不开身。这种引用故事、诙谐风趣的风格又颇像辛弃疾。辛弃疾读后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带着许多礼物去邀请他。

刘过的诗才得到了当时很多名人的赞赏,甚至连当时比他年长近三十岁的大诗人陆游对他也颇加垂青:“放翁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看。”(《赠刘改之秀才》)

朱元璋引酒入谋略

宋朝开国伊始,赵匡胤以酒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然而无独有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将酒引入他的政治谋略,作为他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

朱元璋即位后,便开始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然而朱元璋本人生性好疑,对大臣们常常是充满猜疑,生怕他们依靠权势,起兵造反。于是他派出锦衣卫(当时的特务人员)四处刺探大臣的情况,以此监视朝中大臣。当时的特务人员遍布宫廷内外,以至于大臣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在朝的官员整日诚惶诚恐,坐卧不安。当时著名的学士宋濂,为朱元璋夺得江山立下了不少功勋,一生忠心耿耿,就连这样的臣子,朱元璋也还是放心不下。一日,宋濂在家陪客喝酒,等到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就问宋濂:“昨天是否喝了酒,请的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如实地向朱元璋作了汇报。朱元璋听了满意的笑道:“嗯,说得全对,没有骗朕。”说完了拿出一张锦衣卫在监视中绘制的宴会图交给宋濂看,顿时把宋濂吓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虽然不善饮酒,却深喑酒中三昧,曾有借酒识才的故事。有一次,朱元璋为体察民情,外出进行微服私访,一日,遇到一位监生,闲聊之间,便一同走进一家小酒店饮酒,席间,他们喝得颇为尽兴,谈得也很投机,朱元璋问监生家在哪里,那位监生回答说是四川重庆府。接着又有问有答谈论了很久,乘着酒兴,朱元璋随口吟出一处对联,“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监生一听,应声答道:“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监生不知与他喝酒的正是皇帝,这一联对得却与朱元璋当时的身份非常贴合,朱元璋听了连声夸赞,心中不觉暗喜,觉得他是个人才。喝完了酒,两人便匆匆分手。

一觉睡过之后,监生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不想忽然外面人喊马嘶,有圣旨传到,宣他入宫觐见皇上。监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只得跟着太监进宫。等到进入皇宫,看也没看连忙拜倒在御座前。

朱元璋笑着问他:“秀才还记得昨日酒店的对联吗?”听到声音后,监生才觉得耳熟,抬起头来,看见龙椅上坐的竟是昨日和他一同喝酒的人,吓得连连磕头。看到监生惶恐不已、局促不安的神情,朱元璋乐不可支,于是立即传下旨意,任命监生为按察使。正是这杯中之物,使这位监生直步青云。

在朱元璋登基作了明太祖以来,他的猜忌心越来越重,老是疑神疑鬼,总感到政权不稳固,担心功臣们功高权重,有朝一日,会威胁到他的政权,于是总是想方设法来除掉这些功臣勋将。

为了表彰功臣勋将,太祖朱元璋专门命人建了庆功楼。等他建成后,选择良辰吉日,太祖在庆功楼设宴,款待那些开国元勋。然而此次宴会名则说是为了庆功,实则欲置各位功臣于死地。功臣都不知是计,前来赴宴。酒宴上,诸多功臣们只当是皇上对他们的犒赏,再加上皇帝的殷勤劝酒,于是他们开怀痛饮,纵情豪饮,个个都喝得酩酊大醉,烂醉如泥。看他们都醉得不成了样子,朱元璋才离开庆功楼,竟然极端残忍地命心腹用火焚烧庆功楼,顿时火光冲天,烟雾滚滚,可怜那些与他出生入死、奋勇杀敌的功臣名将们顿时都纵身于火海之中,化作了灰烬。

朱元璋通过火烧庆功楼屠杀功臣的阴毒做法,虽为其消除了皇权的隐患,但也给他留下了一个“只能同患难、不能同甘苦”的恶名。

唐寅醉酒保全身

提起唐伯虎,恐怕大家都不会陌生。由于他的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他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风流人物。

唐伯虎,名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人(今属江苏苏州),自小聪慧过人,悟性极高,但其少年时放浪不羁,后经好友祝允明的苦心规劝,才闭门专心读书,在十八岁时参加乡试时一鸣惊人,取得第一名,即解元。唐寅正跃跃欲试,准备北上进京参加会试,却不料被卷入程敏政科场舞弊案事件中,蒙受冤枉,被捕下狱,后虽然得以平反,但却被罢黜,贬为一名小吏,此时的唐寅十分悲愤,认为这是对自己十年寒窗苦读的侮辱,于是坚决不肯就任。受这次打击以后,变得非常消极,整日与朋友纵酒为乐,把酒言欢。

唐寅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并且都有极高的造诣,曾在自雕的印章称自己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同时他的山水、人物、花卉也无不臻妙,笔墨秀丽,画中景物惟妙惟肖,因而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

同时唐寅喜好饮酒。他总是把自己同唐代大诗人李白相提并论,其中就包括饮酒的本领,他曾在《把酒对月歌》中吟道“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可见他饮酒的本领绝非等闲,平素写诗、作画时便常离不开酒。每每作画,总要开怀痛饮,等到酒兴大发,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可谓是酒酣作画,皆入神品。当时在乡间便流传有“欲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钟”之谚。

有一天,唐伯虎与朋友外出吃酒,喝着喝着,不觉酒便喝尽,而喝酒的兴致仍没有减少,可是大家都没有多带银两,为了能够继续喝酒,唐伯虎居然典当了自己的衣服来当酒资,继续豪饮一通,以至于整个晚上都没有回家。在当地的酒店里,酒醉后的唐伯虎找来纸笔,乘着酒兴作了一幅山水画,于是第二天早晨起来顺便拿它换了若干钱,赎回了前天典当的衣服,而未至丢乖现丑。

此外,唐伯虎还经常与好友祝允明、张灵等人装扮成乞丐,在雨雪中击着鼓唱着莲花落向人乞讨,讨得银两后,他们便去酒店沽酒买肉,然后到荒郊野寺中痛饮一番,自视这是人间一大美事。

由于唐寅在当时社会极高的声望,许多名人慕名而来。一日,远在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遣人携重金到苏州,礼聘他去南昌宁王府。然而宁王素有野心,到处网罗人才,壮大自己的势力,正伺机夺取皇位。宁王久闻唐寅才华出众,于是,才不惜重金征聘他。等唐寅到了宁王府后,才发觉宁王心有异志,顿时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为了避免引祸上身,苦苦思索逃离宁王府的办法。此时,他想到了酒,于是每天只知狂饮,其他事情一概不理,酒醉后,再佯装出一副疯疯癫癫的醉态,满脸醉意,或者哈哈大笑,或者手舞足蹈,每天如此,以至于招来宁王府中很多人的驻足围观,消息传到了宁王朱宸濠那里,心中颇为不高兴,本想让他为自己的篡位大计服务,没想到他确是整日嗜酒,没给他帮上一丁点忙,想到这里,不觉对他感到失望。就这样,唐寅继续每日不断狂饮,然后装疯卖傻。宁王见他对于自己的大业已没有用处,无奈之下,放他回到苏州。

果然不出唐寅所料,后来,宁王朱宸濠谋反事泄,被朝廷一举拿下。而唐寅也十分幸运地躲过了这次灾难。

徐渭醉酒人生

明朝也是一个文化繁盛的时代,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名人学士,而其中又不得不提被称为诗冠“明代第一”的徐渭,他的诗文,他的字画无不浸透着酒的醉意。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杰出书画家、诗人。自幼聪明伶俐,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同时他也嗜酒成性,常常纵酒狂饮,自称“玩世诗仙,警群酒侠”。

嘉靖年间,当时的徐渭已小有名气,总管东南军务的总督胡宗宪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将他招入幕府,成为胡宗宪的幕僚。看到徐渭文韬武略,才华过人,于是胡宗宪对他是格外赏识。当时的东南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骚扰,使得当地民不聊生。于是在随后的抗倭斗争中,徐渭为胡宗宪多次献良策,出奇谋,取得多次抗倭战争的胜利。

徐渭生性豪放,向来不拘礼法,不守纪律,经常与一些文人雅士到酒肆聚饮狂欢,纵酒狂饮。一天夜晚,胡宗宪找他商议军情,但发现他不在,这时一个知道他下落的人对胡宗宪说:“徐秀才恐怕又去酒楼狂饮去了,到现在恐早已大醉嚎嚣,今晚是不可能回来了。”胡宗宪听知,并没有责怪徐渭。当时已是深夜,于是他下令仍开着衙门等他归来。

然而徐渭一生充满了坎坷,一次,他酒醉之后,失手将自己妻子砍死,被捕入狱,蹲了七年大牢,幸亏他的一位同乡张元忭将他相救,他出狱后无所依靠,只得北上京师,住在张元忭家中。他虽然对这位恩人感激不尽,但却受不了官宦人家的那种交往礼仪和人们对他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常常抱怨说即便杀了我,也只不过脖子上挨一刀,如今对我而言却如一点点割碎肉般的难忍。就这样,在那种约束和憋闷下,他竟然生了一场大病,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张家。

徐渭的后半生真可谓是“落魄人间”,穷居陋巷,任诞纵性,穷困潦倒,终日写字作画吟诗饮酒,以卖诗文、画糊口。但他的诗画在当时很有名气,许多人慕名而来,争相来向他求字画。但此时的他仍然扶危济困,对普通人的这种要求,他是有求必应,而对富贵者,他则一点墨不施与。一次,曾有一个跟他相识的贵族官僚派人求他的字画,他没有答应,那位官僚无奈之下只好屈尊亲自登门来拜访他,徐渭开门一看,对他竟然说:“徐文长不在家,请走。”然后,将门一闭,将客人谢绝在外。

人生上的大悲大败,成就了他艺术上的大奇大美。他的画尤为出色。徐渭常喜醉中作画,杯不离手,边喝边画,作画时自是神思飞逸,浮想联翩,挥笔画去,一气呵成。在《与言君饮酒》的诗中这样说道:“今日与君饮一斗,卧龙山下人屠狗……酒深耳热白日斜,笔饱心雄不停手。”他甚至向慕唐人张颠醉后奔走呼号、索笔挥洒的放荡举止。如此说来,他真称得上嗜酒如命了。

徐渭在酒中度过了他穷困坎坷而富有艺术成就的一生,真称得上一个狂生醉酒的奇才了。

佩刀质酒

提起曹雪芹,大家绝不会陌生,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历尽艰辛,写就了一部鸿篇巨制——《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然而不仅仅他的这部文学著作享誉海内,他嗜酒的习性也常被后人所熟悉,其中便有一段“佩刀质酒”的非常经历,成为美谈佳话,被后人所颂扬。

曹雪芹,名需,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为满洲正白旗人。他弹、唱、写、画,样样精通,是个多才多艺的作家。自他的祖曾祖父起,祖宗三代都任江宁织造,祖父曹寅尤其受到康熙帝的信任。雍正初年,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他的父被免职,家产被抄,举家北迁,移居到北京西郊,曹家从此受到重大打击。

曹雪芹一生历经坎坷,他十三岁前曾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生活,自曹家被抄时,十三岁的曹雪芹随家迁居北京,起初便在宗学里当差,在当时,宗学是清朝为宗室子弟所开设的官学。敦敏、敦诚兄弟正在这宗学里读书、学习,由于双方的遭遇相仿,脾气、爱好相投,遂成为知交。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弹唱取乐。只要有一段时间未见,双方就互相思念起来。

当时的曹雪芹正住在山村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以卖画为生。但即便是这样,他仍是嗜酒成性,经常把挣得的钱,去买酒喝。没有钱时,便向人乞讨酒钱。此外,他还常到酒店里赊账。赊了酒回家,一个人坐在地上喝个满意,到了一定期限,再卖画,得些钱,到酒店还债。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秋末,常常是凄风苦雨,草木变色,树叶摇落,正是这个时节,雪芹从山村来到了北京城来看望他的故友敦敏,来到槐园(当时敦敏的居所),可能是由于心中有事,雪芹在客房里怎么也睡不好,于是便早早起来,可是主人家这时上下都还在梦乡,园宅里面,一片沉寂。偏偏那天气做怪,夜里下起了蒙蒙细雨,凄风苦雨,寒气逼,满园中的榆柳被雨一打,着风一吹,仓皇飞舞。心里有事的人,对着这番景象,着实难受,渐渐勾起他的万端的思绪来。而此时的曹雪芹穿的衣裳很单薄,顿时便觉寒冷透骨再加上肚里又空,竟冷得瑟瑟发抖。嗜酒如命的曹雪芹这时什么都不想要,只想一斤热酒,但时间尚早,主人还没起床,童仆尚在睡眠中,热酒从哪里来呢?

正在徘徊苦闷之际,不料有个人披衣戴笠而至,一看,竟是挚友敦诚!曹雪芹心想:敦诚大概也是自己在这个天气里难以排遣,就凌晨冒雨来找他的哥哥敦敏的。敦诚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相别多年的故友曹雪芹会在这里。雪芹也绝想不到敦诚竟在此刻此境中出现。两人惊喜之间,那自然是高兴。

于是,二人不便打搅主人,就径直来到附近一家小酒店,沽酒对饮。雪芹本来内心十分的难遣,此时见到知己,心中郁闷早一扫而光。几杯落肚,曹雪芹顿时精神焕发,于是就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起来。敦诚也早知雪芹的这种豪放不羁的脾性。他们以前也是这样,每每醉酒常常纵谈不已,有时甚至轰饮,使得“叫嚣之声,邻人为之失色”。虽然是劣酒,但两位喝酒高手,对小店的酒质已不再苛求,只是一杯一杯地痛饮。喝完了,两人一摸口袋,囊中空空。于是敦诚解下佩刀说:“这刀虽明似秋霜,可是把它变卖了,还抵不了一头牛耕田;而拿它去临阵杀敌,又没有咱们的份儿,还不如将它作抵押,润润我们的嗓子呢?”

雪芹今天本来已特别感激敦诚的这番款待和用心,听了这席话,更是痛快,不禁高呼大叫,连称“快哉!快哉!”于是乘着酒兴拍打着桌子,作了一首长歌,琅琅而吟,当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曹雪芹与敦诚二知己相逢,重要的已不是酒质,而是绵绵的深情。也正是这一点,才给后人留下了“佩刀质酒”的美谈佳话,让世人不断称颂。

章锡琛“红楼”赌酒

章锡琛,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出版家,曾任《东方杂志》编辑、《妇女杂志》主编等职。他于1926年组织创办《新女性》杂志,并且担任主编,同年又创办了近代著名的开明书店。作为出版社的老总,他与当时很多知名作家都是挚友,关系甚为密切。

有一次,著名作家郑振铎来开明书店拜访他,他俩闲聊间,谈起沈雁冰能背得出曹雪芹的整部《红楼梦》,郑振铎连连摇头,说《红楼梦》少说也有数十万字,他怎么能背得出来。于是二人便打起了赌,章锡琛说道:“如果沈雁冰背不出《红楼梦》,就由你来请我吃酒,如果背得出,便是你请我。怎么样?”郑振铎不以为然,便欣然同意了。一天下午,郑振铎、章锡琛、沈雁冰、夏丐尊等数人一同来到开明书店酒楼饮酒。他们一边谈笑,一边饮酒。酒至半酣,章锡琛说:“咱们吃清酒乏味,要不请雁冰兄助兴。”沈雁冰酒兴正浓,欣然说道:“好啊,但是又拿什么来助兴呢?”章锡琛接着说道:“要不给我们来一段《红楼梦》!”这时在场的人连声称好。沈雁冰笑着说:“你怎么知道我会背《红楼梦》?既然大家点这个节目,那我只好听命于大家了。不知大家要听哪段呢?”章锡琛赶紧凑了句:“要不由郑振铎来指定。”此时的郑振铎早已将准备好的《红楼梦》拿了出来,于是就这样郑振铎指定一回,沈雁冰背诵一回,随点随背,讲得相当流利,而旁边的郑振铎也是两眼紧盯着书,一连让他背了三回,而沈雁冰却一点也没有难色,郑振铎也丝毫没查出错误来,此时才不得不心悦诚服。同席者也无不为沈雁冰的惊人记忆力所折服。

这时章锡琛低下头附在郑振铎耳旁,悄声说道:“怎么样,认输了吧,还是请我吃酒吧。”众人见他们低声细语,便说,什么事啊,还见不得我们大家。于是章锡琛便将他俩“红楼”赌酒的事如实说了。沈雁冰这才知道要他背《红楼梦》,是他们在赌酒吃。凑趣道:“原来你们是借我来赌酒,只怪我答应得你们太爽快了。这酒可应该有我的一份哪!”于是大家欢声而笑。 7VEMmnCjvHqyFb5XgS2XGNcpMGrJQGIRyFDVeb4VONdMHrFGLR+uQ5TZyjwcXK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