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酒与历史1

酒,历来为人们所关注。酒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位和情趣;酒的出现,更改写了不少华夏历史。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酒同样不例外。美酒佳宴,成就了多少美事佳期,无论是王勃美宴成名篇、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还是怀素醉草惊鬼神、岳飞立志痛饮黄龙等等,酒,可谓功不可没。然而小小杯中物,又酿成了多少灾难横祸,从夏桀纵酒亡国、曹植贪杯误前程、张飞醉后被杀,再到王延羲纵酒亡命、灌夫骂座招大祸,酒,又可谓罪魁祸首。兴亦有酒,亡亦有酒。正是酒演义了这一幕幕精彩、扑朔迷离的历史片断,给我们华夏历史增添了更亮丽的闪光点。

沧海桑田,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凝结成这些精彩纷呈、纷繁多趣的酒历史典故。走进这些瀚如烟海的酒类典故,细细品味,更让人觉得津津有味,它们使我们了解酒文化历史,使我们更学会欣赏古老的中华文明。

酒,使中华历史更加悠远、神奇……

酒的历史典故

夏桀纵酒亡国

传说中以治水闻名的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在夏禹时期,曾令仪狄作酒,等到仪狄将美酒献到禹面前时,禹非但没有奖赏她,还拒绝了美酒,并做出预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而这恰恰就在夏的最后一个帝君桀身上得到验证。

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桀,荒淫无道,是一个嗜酒如命的大酒徒。夏桀当政期间,早把祖宗关于嗜酒亡国的遗训抛在脑后,整日沉湎于酒色,酗酒享乐,嗜酒无度,醉生梦死。为了能够享乐,他专门命人修建琼宫瑶台,瑶台建好后,他更加肆无忌惮,不理朝政,每日与宠妃妹喜花天酒地,狂欢作乐。一日,他有心血来潮,命人在宫殿里挖了一个大池子,然后将里面装满美酒,成为酒池,规模宏大,相传里面竟能使大船行驶,为了能盛满酒池,当地不停的酿酒,连酿酒的酒糟都堆成了一座大山,十里之外的人都能看得到。当时夏桀整日乘坐着船在酒池中闲游,船上还载着乐师,奏着靡靡之音。夏桀还发明了许多游戏供其娱乐,例如一通鼓敲过后,夏桀便命三千仆人像牛饮水一样,趴在地上,伸着脖子,在池中饮酒,有些不堪酒力的人被灌得大醉,身体晃晃悠悠,一头栽进酒池中,夏桀看后,乐得是前仰后翻,大笑不止。后来夏桀还不够尽兴,为了寻欢作乐,他又令人在幽深山谷中建造行宫别苑,取名为长夜宫,夏桀便经常与自己的妃子来这里通宵达旦,一连数月不理朝政。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作酒池槽丘,为长夜饮”典故。像这样荒唐愚蠢的事,夏桀还有好多,真是罄竹难书。更令人不齿的是他居然把自己喜欢的女人放进装满了酒的大池子,自己去喝这些女人“洗澡水(酒)”。对于夏桀的这些荒淫行为,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便纷纷向他劝谏,一天大臣伊尹进谏道:“君王在这样下去,国家就要灭亡了。”谁知夏桀毫不在意地说道:“你竟是妖言惑众,我有天下,就像天上有太阳,谁见过太阳灭亡?”又有一次,大臣关逢龙来劝谏,说道:“古代的君王,尊礼守法,勤于政事,所以才使得国家兴盛,百姓安康;如今大王到处挥霍民力与钱财,杀人如麻,照这样的话,上天一定会给你降下杀身之祸的,希望大王改掉恶习吧!”夏桀一听,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关逢龙囚禁起来,后来又将这位忠贞不渝的大臣杀掉。从此,无人再敢进谏。

就这样,夏桀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继续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饮酒享乐,朝纲废弛,乱杀无辜,以至于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后来,成汤率众讨伐夏桀,夏桀一败涂地,夏朝很快被商汤所推翻,桀也落了个被放逐的可悲下场。夏朝因此被作为第一个断送在酒里的国家而载入史册。

商纣酒池肉林

相传商代的最后一个国君纣天资聪敏,耳聪目明,见多识广,而且体格魁伟,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同时他知识广博,能言善辨,极善于文过饰非,恃才傲物,经常向臣下夸耀自己的才能,也常认为自己的声望天下最高,以为天下无人能及。

然而,商纣却是个穷奢极欲的酒色之徒,沉湎于酒色,宠幸美女妲己,以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淫虐”出名的君王。

和夏桀相比,纣王在穷奢极欲上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为了淫乐享受,商纣王驱赶大批奴隶,广建苑囿台榭,其中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造一座极其富丽堂皇的宫殿,称作鹿台,这鹿台高千尺、广三里,仓库中聚满了横征暴敛来的钱财,同时他还多方搜求名犬骏马、珍奇宝玩,充实宫廷摆饰;又扩大沙丘花园,刻意修缮园中亭台楼阁,更养了许多珍禽异兽。商人本来是最崇敬鬼神的,商纣王不但不祭先祖和鬼神,还对其大加侮慢;整日游戏玩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这些致使百姓怨恨、诸侯离异。此外商纣王更是别出心裁让男男女女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地在酒池肉林中追逐嬉戏,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听着靡靡之音,看着放荡之舞,国家大事,早已被忘得一干二净。

为重振天子的威风,纣王不是施以仁政,而竟然是从烹调中的“烧烤”获取灵感,首创酷刑“炮烙之法”:用青铜制成空心铜柱,中间燃以木炭,将铜柱烧红,凡有敢于议论他是非的人,一律绑在铜柱上,活活烙死。就这样商纣采用种种严刑酷罚以封民口,然而恰恰事与愿违,只会让百姓更加激愤、更加痛恨商纣。当时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多次劝谏,商纣王充耳不闻,依然长夜欢饮。少师比干忠谏纣王,纣王说:“比干有圣人之名,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我倒要看看比干的心是不是这样。”便下令杀比干,剖腹看比干的心。箕子看了心中害怕,佯装发了狂病,混迹在奴隶当中,纣王又下令把箕子囚禁起来。太师疵、少老强看到一批忠臣全都遭到毒手,便抱着祭祀的乐器逃往周国。就这样纣王昏乱暴虐,愈演愈烈,渐渐众叛亲离,忠臣离异,奸臣当道,人民的不满更是无以复加,纣王的这些罪恶行为自己的灭亡铺平了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伺机已久的周武王率领诸侯大兵伐纣,当周武王兵逼商朝都城朝歌只有七十里时,商纣王还正和宠幸的妲已饮酒作乐,沉浸在靡靡之音中。面对商纣的昏乱暴虐,商军谁还肯为他卖命,纷纷阵前倒戈,献出城池。商纣王眼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投火自焚。历经17代30王(不包括汤长子太丁)、长达496年的殷商王朝终于灭亡了。

据说周武王在发兵讨伐商纣王之前,宣布他的十大罪行,其中三大罪行是“沉湎酒色”、“酒池肉林”、“酗酒肆乐”,在人类战争史上,以酒方面的理由作为发动战争道义上的依据,可谓史无前例、闻所未闻的。

商纣嗜酒无度,因酒废政,“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长夜欢乐,以致酗酒亡国,成为历朝历代饮酒遭祸的典型。难怪后人常用成语“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

孔子酒醉枣子集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政治上诸侯称霸、群雄并起。而文化上则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这百家争鸣的时代里,百家学派此时蜂拥而起,学术争鸣异常激烈,思想的世界蔚为大观。儒、墨、道、法、阴阳等不同学派相互争辩,竞争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虚心谦逊,好学不倦,敢于向有专长的人学习。而当时的老子退隐蒙山著书立说,知识渊博,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于是,孔子对老子倍加仰慕。

一日,孔子为了亲眼目睹老子的风采,希望能让老子传道解惑,便和他的学生一道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前往苦县(今鹿邑县,老子的故里)拜见老子。当师徒二人驱车来到苦县境内时,便有阵阵异香飘来,孔子大为惊诧,认为一定有上等美酒酿于老子的家乡。疑惑间已经到了枣集村,孔子师徒眼看天色将晚,便在村东的一家客栈寄宿。

夜里,伴随着习习的凉风,阵阵酒香袭来,香气扑鼻,孔子师徒不禁酒兴顿生,心情自是激动不已,辗转不能入睡。孔子对弟子说道:“来到圣地,便频频飘来酒香,赶快买点酒吧。”于是,弟子从枣子集将美酒打来。师徒二人便相对而坐,开怀畅饮,由于当地酒香馥郁,酒味甘甜,二人不觉便饮到夜深,喝得酩酊大醉。

及第二天,师徒正要赶路,但二人仍然神态朦胧,醉意犹存。为此,孔子告诫弟子道:“惟酒无量,不及乱之!”可见就连一向唯礼是从、重视礼仪、被世人尊称为“圣人”的孔子也没能经得起美酒的诱惑。

孔子酒醉枣子集一事,从此便成为了千古佳话。

管仲节饮弃半觞

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即齐襄公。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

不久,齐国爆发大乱,为了避难,两位公子想办法逃难,由于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国。而公子小白则在鲍叔牙的护送下,跑到与齐国相邻的莒国去躲避。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又爆发内乱。先是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后,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公子小白得知国君被杀的消息后,立即起程,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同时又派管仲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以消灭最大的竞争对手。当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一出现,管仲立即拦住,发动袭击。管仲见公子小白车马走近,便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哨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大功告成,便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只是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只是急中生智装死而已。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飞速向齐国进发。而公子纠的队伍却放慢了脚步,结果公子小白先赶到国都,因而被立为国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乃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国君的恩赐。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大王有所不知,管仲实属天下奇才,英明神武,才能出众。”齐桓公又问鲍叔牙:“管仲与你比较又如何?”鲍叔牙冷静地分析道:“大王,管仲有五点比臣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齐桓公本是心胸豁达之人,听了他这番诉说,于是立即将管仲从鲁国请回齐国,和鲍叔牙共同治理朝政,从此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齐桓公虽为英主,却有嗜酒的癖好,常常在朝中大摆酒宴,和朝中众官开怀大饮。一次,齐桓公又在宫中设宴,邀请群臣畅饮,当时齐桓公立下个规矩:凡迟到者都要饮一大杯酒。管仲过了好久才到。齐恒公端起一杯酒让他喝,管仲也知道这个规矩,不好推迟,于是便端起酒杯,结果只喝了一半就不喝了。恒公说:“迟到者就应当罚酒,而且还应该把酒喝完,你却只喝了一半,这在礼节上说得过去吗?”管仲并不着慌,平静地答道:“大王,按规定我应该把酒喝完,可我酒量已足了,不能再喝了,如果再把这半杯酒喝下去,恐怕我就要醉了。我常听人说,酒喝多了,舌头就会失去控制;人的舌头—失去控制,说话就会失控,乃至胡言乱语,酒后失言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呀!因此,我想,与其酒醉招祸,还不如倒掉这半杯酒好。”齐桓公听罢,哈哈大笑,对他暗暗赞赏。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节饮弃半觞”的典故。

还有一次,齐桓公与群臣欢饮,酒过三巡,不觉齐桓公已是大醉,他竟当着众多大臣的面手舞足蹈,一副醉态,竟然还将自己头上戴的王冠掉落在地上。在当时,作为君王,言行必须讲究礼仪,而齐桓公酒醉失态遗冠,是件十分丢脸的事。桓公酒醒之后,对此事懊恼不已,感到十分羞耻。于是一连三天不敢上朝,而当时恰逢粮荒,十万火急,管仲只好自作主张,打开国家的粮仓,赈济灾民三日。百姓欣喜若狂,当时流传的民谣说:“君王为何不再丢一次帽子呢!”

齐桓公虽然好酒,但他身边有一个极其能干的贤臣管仲,辅助他内修国政,外御强敌,使齐国很快成为强国,而齐桓公也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

楚庄王绝缨之饮

话说楚庄王开始即位的几年,不问国事,终日在宫中饮酒嬉戏,寻欢作乐,沉溺于酒色之中,并下令:有敢谏劝者斩。当时大臣申无守冒死力谏楚庄公,说道:“大王,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一连三年不飞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听罢,顿时明白其中深意,答道:“这只大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申无守大喜,方知庄王并非庸主。从此,楚庄王洗心革面,励精图治,治理朝政,任用贤臣,选拔良才,很快将楚国富强起来,国人安居乐业。接着,楚庄王又率兵征服了邻近的陈、宋国,陈兵于周天子所在都城的近郊,展示楚国强大的兵力,向周天子质询九鼎的大小轻重。不久,楚庄王又率军攻伐郑国,郑国是晋国的盟国,晋国很快援助郑国,两军大战于泌,这便是历史上闻名的泌之战,结果楚军大胜,这也奠定了楚庄王的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国为了庆贺这次大捷,并嘉奖有功将士,楚庄王专门设宴邀请群臣。这天晚上,只见酒席上摆满了佳肴美酿,女伎在一旁奏乐助兴,数名女子翩翩起舞,酒席上真是热闹非凡。楚庄王有一宠姬,名叫姜氏许姬。这许姬肌如凝脂,貌美如花,笑靥迷人,身材苗条,是楚庄王宠爱的美人。庄王为表示对臣属的感激,于是把许姬也叫到宴会上来,令她为各位臣僚斟酒。

酒到半酣,只见赴宴的将士们纵情豪饮,个个面红耳赤,酒醉醺醺。就在这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将宴会上的烛火全都吹灭。这时,许姬突然感到有人在黑暗中拉她的衣袂。许姬在黑暗之中看不清此人的面目,许姬是又急又怒,但又不好声张。灵机一动,一手将那人的帽缨抓在手中。那人惊慌失措,赶紧放手。许姬拿着帽缨来到庄王面前,将刚才发生的事情一一禀告楚庄王,楚庄王听罢,心想竟有人敢趁机调戏王妃,非常生气,按照法律,应当诛灭九族。但又心想:“今天来的都是有功之将士,他们为我出生入死,何况今天他们都已大醉,我又怎能因为这样的小事而杀了将士,这岂不太有点过分?今后还有哪位将士会为我出生入死?”这时恰巧宫人正准备重新点烛,庄王赶紧命令道:“暂缓点烛。寡人今日让大家来赴宴,是为了让大家尽兴,为了我们大家一同畅饮,请每人将缨络取下,痛饮尽欢。”众人一听,都将帽缨拿下来,就这样,灯火通明之后,群臣头上都没了帽缨,于是,大家一同继续酣饮,直到深夜方才结束。

晚宴下来,许姬十分气愤地对楚庄王说:“男女有别,君臣有义。我代表君王斟酒受人调戏,大王却不加追查,怎么能严君臣之礼、男女之分呢?”楚庄王笑着回答:“这是你们妇人所不知道的。君宴臣,本来应在白天,按礼讲不应当超过三杯。我却在晚上设宴,先已失礼。大家喝那么多酒,酒后出现各种醉态,本是人之常情。我若追查定罪,将士们都会寒心,还会说我只会宠信妇人呢!这可不是寡人设宴的初衷啊!”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饮”的典故。楚庄王所表现出的大度也为后人所褒扬,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相传,一位名叫髯翁的文人,专门作了一首七绝来称赞楚庄王,诗中这样写道:

暗中牵袂醉中情,

玉手如风已绝缨;

尽说君王江海量,

畜鱼水忌十分清。

此事过了不久,吴国攻打楚国,楚庄王派兵御敌。楚军有一个叫唐狡的大将自告奋勇,愿率百名壮士,担任全军先锋。唐狡拼死力战,奋勇杀敌,势如破竹,将吴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使吴国很快便撤军了。事后楚庄王夸奖统率大军的襄老,襄老说:“大王,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副将唐狡的战功。”

于是,楚庄王招来唐狡,说:“唐狡,你为出国立下了如此汗马功劳,寡人应当给你什么赏赐才好呢!”唐狡回答道:“大王,我就是酒宴上那位牵美人衣袂的人,本应满门抄斩,可大王宽宏大量,能隐臣罪而不诛,因此臣应拼死以报答大王的恩德。我丝毫不敢再有什么奢望了。”

如今,绝缨之饮已成为美谈,从中不难看出一代霸主的豁达胸怀,这也正是楚庄王能够建立丰功伟业的原因所在。

箪醪劳师

东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是近邻。公元前四九六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立为越王,吴王阉庐为了在诸侯中称霸,乘着越国出丧发兵攻打越国,在携李(今浙江嘉兴)两军对阵,越王勾践设计先让死囚在吴军阵前自刎,结果把吴军将士惊得目瞪口呆,正当吴军面面相觑时,越军冲锋陷阵,取得大胜。吴王阉闾受伤而死,太子夫差立为吴王,三年后夫差举兵攻伐越国,勾践不听谋臣范蠡等人的苦劝,贸然率兵攻打吴国。夫差尽起精兵,结果越军一败涂地,勾践仅带着五千残兵退守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夫差乘胜追击,将会稽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吴军的猛攻,勾践无计可施,欲守无望,眼看会稽将被攻破。勾践不得不采纳范蠡的建议,派大臣文种卑辞厚礼向吴请降,才使夫差退兵。但越王勾践则被扣吴国,忍辱负重,亲自给夫差养马驾车,度过三年屈辱生活。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报仇强国,卧薪尝胆。为了实现复国雪耻的愿望,勾践在越国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他事必躬亲,访贫问苦,礼贤下士,任贤用能,同时大力发展生产,积聚粮草,减轻刑罚,薄收赋税,重振军队,暗中练兵。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却在等待机会报仇。

尤为特别的是勾践制定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大略。由于连年战乱使越国人口锐减。为此,勾践下令鼓励人民生育,通过奖励生育来增加兵力和劳动力。他以酒作为鼓励生育的奖品。为了更好的实施生育政策,勾践作了严厉的规定,年轻力壮的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轻的妻子;姑娘到了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岁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孕妇到了分娩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官府就派医生过去看护。如果生男孩就赏赐两壶酒,一头狗;生女孩就赏赐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了三个孩子,就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也由官家供给口粮。酒,在当时只有上层贵族才能享用。越王以此来奖励民众,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就这样在酒的感召和鼓励下,越国日益人丁兴旺,物资丰足,粮足兵壮,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力迅速得以强大。

而此时的吴国却是另一番景象,吴王骄纵凶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生活淫糜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四七三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同时,吴王夫差一心称霸中原,与晋定公在黄池会盟,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参加黄池会盟国内空虚的有利时机,果断发兵讨吴。

正当勾践出师伐吴之时,百姓献上美酒犒劳出征将士,勾践受酒心中大悦,命令将酒倒人河中,与军民迎流共饮。酒味虽薄,但酒却起到了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三军将士都愿意为勾践出生人死。越军就在这样的感召下,无不用命,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所向披靡。而在越军的强大进攻面前,吴军屡战屡败,纷纷投降,勾践率军直捣吴都姑苏城,夫差见大势已去,遂拔剑自刎。而越王灭了吴国后,率兵横行江淮,受到周天子的封命,号称霸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勾践在出征前为团结军民投酒江中,与军民共饮,战气百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箪醪劳师”的故事,后世常用来指与军民同甘苦。由此可见,酒的作用颇为巨大,既可物质刺激,又可精神鼓励。酒成为兴奋剂,使勇者强,怯者勇,疲者振,成为了雄壮军威、鼓舞士气的精神良药。

鲁酒薄而邯郸围

战国时期,楚国作为当时的大国,其他弱小的诸侯国家需要定时向楚王进献贡品。有一年,当楚王会见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向楚王进献各自的美酒。然而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很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却是一个贪婪而又奸诈的小人,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恼羞成怒之下,暗中将赵国献的“厚酒”与鲁国献的“薄酒”相调换,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听了此人的奸逆之言,以为赵王藐视他,于是楚王动怒之下,以“酒薄”为借口,大兴“问罪”之师,联合齐国出兵进犯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困起来。“鲁酒薄邯郸围”——这场因酒而起的的战争,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关于“鲁酒薄邯郸围”史书中还有另一种版本,讲的是楚宣王会见诸候各国,鲁国恭公因有事后到,并且向楚宣王进献的酒很淡薄。对于鲁恭公对他的藐视,楚宣王极为恼怒。而对楚宣王的指责,恭公却反驳道,我乃周公之后,勋在王室,给你送酒已经是有失礼节和身份的事了,你还指责酒薄,不要太过份了。于是不辞而别。宣王于是联合齐国一同发兵攻打鲁国。而此时齐国的梁惠王有心称霸中原,一直对赵国有所觊觎,但却畏惧楚国会帮助赵国,楚国的有求,反使齐国高枕无忧,大举进攻赵国,将其国都围困起来,于是赵国的邯郸因为鲁国的酒薄不明不白地做了牺牲品。

“鲁酒薄邯郸城围”这个故事后经世人流传而演绎成为典故,后人常用它来比喻无端蒙祸,或莫名其妙受到牵扯株连。而“鲁酒”也成为普通酒或劣质酒的代名词。

高祖酒酣唱“大风”

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强大的王朝——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他也非常爱好喝酒,在他的政治生涯里,与酒结下了许多不解之缘。

秦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当时的刘邦正是泗上亭长,有一次,他以亭长的身份,为县里押送一批劳工往骊山服役。由于路途的艰辛和长途跋涉,大批劳工在路上死亡,接着又有不少人逃亡。到了丰邑西面的湖沼地带,刘邦想,这样下去,恐怕等不到骊山,劳工就全都逃光了。于是到了夜间,索性把所有的劳工都释放了,并对他们说:“如今社会动荡不安,就算大家去了骊山,也是送死,我看大家还不如尽早逃命。如果你们当中有不怕死的,就请跟我去投奔义军,推翻暴虐的秦朝;如果有不愿意的,就赶快回家避难吧。”就这样有许多名壮士留了下来,跟随刘邦。那天夜晚,刘邦禁不住酒瘾,便喝起了酒,不一会儿,刘邦喝得醉醺醺的,他们当晚打算抄小路通过湖沼地带,于是令一人前行探路,前行者回来报告说:“前面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咱们还是回去吧。”此时,刘邦醉意更浓,似乎什么也不怕,说:“好汉行路,有什么可害怕的!”于是赶上前去,拔出剑来,把大蛇斩为两段,把路开通,接着又走了几里路,酒性发作,就倒在地上睡觉。这就是有名的刘邦醉酒斩白蛇的故事。

刘邦回到沛县,杀死沛令,自立为沛公,在萧何、曹参等人的支持下,起兵反抗。在刘邦的领导下,不断收纳义军,积蓄力量,羽翼渐丰,终于公元前206年,他率军攻占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同年,项羽入函谷关,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大力招揽人才,选贤任能,终于由弱到强,在著名的垓下之战中,将项羽的百万大军一举击溃,同时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了最后的彻底胜利。公元202年二月,刘邦正式即位,建立西汉王朝。

汉高祖即位不久,在洛阳南宫开了一个庆功酒宴。他对大臣们说:“咱们今天欢聚在一堂,真是高兴,你们说说,我是怎么得天下的?项羽又是怎样失天下的?”

大臣王陵说道:“皇上派将士打下城池,有封有赏,所以大家肯为皇上效劳;项羽对有功的和有才能的人只会猜疑、妒忌,打了胜仗,却不记人家的功劳,所以失去了天下。”

汉高祖笑了笑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知道成功失败,全在用人。坐在帐帷中定谋略,却能算得准千里以外的胜利,这一点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这一点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带兵打仗,攻城掠地,这一点我又赶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我的左膀右臂。我想能够得天下的原因正是因为重用了他们。而项羽就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这是他自取灭亡的关键。”

听了高祖的一番论述,大家都觉得十分有理。于是,后人把萧何、张良、韩信称做“汉初三杰”。

在楚汉战争中,有些带兵的大将立过大功,汉高祖不得不封他们为王。这些诸侯王虽然不是旧时的六国贵族,但由于他们都有兵权和掌握着当地的财政,渐渐不听汉朝中央政府的指挥。汉高祖对他们非常不放心。

果然,不久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自恃功高,公然起兵反抗,妄图建立自己的割据王国。不得已,刘邦亲自率军征讨。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于次年,击败了英布的军队,准备率军回朝。

刘邦途经自己的故乡沛县,停留了几日,在那里大摆宴席,邀请父老、子弟及所有亲戚来参加宴会,同时又挑选一百二十名儿童,教他们唱歌。大家一起喝酒,喝到酒酣时,刘邦不禁想到:自己怎样战胜了项羽,以后又要治理好国家,可真不容易。别说那些分封的诸侯,仗着自己的功劳,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成心割据地盘,不肯安分守己,再说边境上又常常发生麻烦,哪儿去找勇士帮他守卫呢?想着想着,不禁悲从中来,拿着筑击其歌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边唱边教儿童们学唱。唱罢,刘邦又随乐跳起舞来,舞毕,他感慨伤怀,淌下了几行热泪。他对沛县的父老兄弟说:“远游的人,总是思念自己的故乡。我虽然建都在关中,但我日夜思念着家乡,即使千秋万岁后,我的魂魄也要回到故乡来的。所以我把沛县作为供我沐浴的城子吧,从今天起,免除沛县百姓的徭役,让你们世世代代不受此苦。”沛县的乡亲听了,十分高兴,天天陪刘邦开怀痛饮。

过了四天,虽然乡亲们执意挽留,但刘邦必须得启程了。临走时,全城的人,都拿酒出来为刘邦送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祖酒酣唱‘大风’的典故。

高阳酒徒郦食其举大事

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人(今河南杞县人),生于秦朝末年,少年时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因而自称高阳酒徒。

当时的社会,统治集团日益腐朽、黑暗、暴虐,他们到处横征暴敛、推行残酷的苛政,以致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掀起了反秦起义的高潮。在此之后,天下英雄群起而响应,项梁、项羽起兵于会稽,刘邦发难于沛县。

面对当时风起云涌的形势,郦食其纵观天下,对陈胜、项梁等领导的起义军,非常鄙夷,认为他们都不过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足以举大事。唯独对刘邦十分敬仰,说他有包容天下的雄才大略,可以和他一起共事。

恰巧刘邦领兵经过陈留,于是郦食其来投奔刘邦。当时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端庄儒雅、貌似儒生的人来求见。刘邦向来轻视儒生,甚至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听有儒生求见,心中顿时不悦,怒道:“我以天下大事为重,哪有工夫接见读书人呢?”侍者回报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他顿时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叱骂使者:“你再去对沛公(刘邦)说,我乃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使者赶忙回报刘邦,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激动得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亲自去帐外迎接,请到上座,赐酒款待。郦食其见了沛公,拱一拱手说:“你不是想要诛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难道你想助暴秦抗衡义军?还是想诛暴秦以平民怨?”刘邦被责问得面红耳赤,赶忙谢罪道;“刚才只是听使者说你的容貌,现在见面方知先生的来意,不知如何破秦?愿请先生赐教。”高阳酒徒慷慨激昂地分析道:“你所率领的乌合之众,不过一万,现在竟然要攻打比你强数倍、比你多十倍的秦军,这不是羊入虎口,自取灭亡?陈留这个地方,乃天下的要冲,交通四通八达。城中又积了很多粮食,我又认识县令,让我来劝说他投降,如不投降,你再举兵攻打,我作内应,大事可济。”于是,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

郦食其回到县城,来见陈留县令,向其陈说利害。然而县令却是胆小怕事之人,惧怕秦法的苛重,不肯贸然从事。于是郦食其率众砍死县令,并将其人头抛到城下,派人联络刘邦,刘邦见事情进展顺利,赶紧率众攻打县城,城中士卒见县令已死,早无了斗志,同时深感秦帝暴虐,于是开城投降,加入了起义军的行列。陈留县的功克,不仅使刘邦初战告捷,鼓舞了士气,更重要的是使这支起义军获得了大量的粮食、兵器,为推翻暴虐的秦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06年起义军终于推翻了秦王朝,接着便是持续4年的楚汉之争。在楚汉相争之际,郦食其向刘邦建议:“楚汉相争久持不下,势必百姓骚动,海内动荡,人心惶惶。希望你急速进兵,收取战略要地——荥阳,那里积有丰足的粮食,并且占据了险要地势,若占有此地,天下就归属于你了。”并说自己愿意去说服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郦食其的这一建议,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的战略思想。

于是,郦食其到齐地向田广晓以利害,齐王欣然同意。罢兵守城,天天和郦食其纵酒谈心。这时由于韩信乘机攻齐。田广误以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下令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他说:“你若能阻止汉军,我就放你。”郦食其说:“举行大事,就不要顾及琐碎的小事;大的德行,我不会推辞,你也不必多说了。”可怜高阳酒徒,一世英明,就这样慷慨就义。郦食其虽未见到汉朝的建立,但他却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高阳酒徒”的故事家喻户晓,不断地为世人所传诵,后人也常用“高阳酒徒”来专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鸿门宴

秦朝末年,秦王暴政,民不聊生。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英雄纷纷响应,项梁、项羽起兵于会稽,刘邦发难于沛县。

终于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两支义军先后击破秦王朝的部队。刘邦率军从武关西进并率先攻破秦都咸阳,并派兵扼守函谷关,项羽大怒,立即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驻军霸上。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大为恼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准备进攻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当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当时项羽拥有四十万强兵,刘邦仅有十万人马,刘邦自知敌不过项羽。于是刘邦赶忙设宴款待项伯,两手恭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刘邦的感情拉拢,使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第二天,刘邦带领谋士张良和将军樊哙百余人前去赴会,一见项羽连忙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连我自己也没想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国,更没有阻挡将军入关的意图。”项羽当即设宴招待刘邦。

项羽的亚父范增,早已看出刘邦的野心,料定刘邦早晚要和项羽争夺天下,多次告诫项羽:“此人不除,必留后患。”如今刘邦自己总上门来,范增感到机不可失。于是他在宴会上屡次使眼色示意项羽杀掉刘邦,又举所佩带的玉块,作杀状以示项羽,连作了三次,可惜项羽优柔寡断、默然不应。

范增一看形势不对,起身走出,召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亲自下手,你进帐去,上前向沛公进酒,敬完酒后,你就请求在座前舞剑,乘舞剑之机,刺杀沛公。不除掉沛公,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杀掉。”

项庄进入帐中,向刘邦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中又没有什么可供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为各位助兴侑酒。”项羽称是,项庄便拔剑起舞。明为以酒助兴,实则向伺机刺杀刘邦,然而此计却被好心的项伯识破,为保护刘邦,他也拔剑起舞,使项庄没有机会刺杀刘邦。

这时酒宴的气氛,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张良见势不妙,赶紧起身出帐,来到军门,找到正在在外侍立的樊哙,张良说:“情况十分紧急,现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听了,说:“在这紧急关头,我得马上进去。”说着急忙手持剑盾闯向帐中,守门的兵士交戟拦阻,樊哙撞倒兵士,进入帐中,向西而立,面正对项羽,怒瞪项羽,头发都竖起,眼角都睁裂。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一抹嘴大声说:“臣连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可推辞的。”樊哙趁着酒兴,怒气冲冲地借题发挥说:“秦王暴虐狠毒,有虎狼之心,杀人如麻,用刑又最重酷,天下人都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起兵反秦,楚怀王和诸将有约,先破秦进入咸阳者为王。如今沛公先破秦,进入咸阳,对咸阳的一切财富,丝毫不敢接近,封闭宫室,回军霸上,专门等侯大王前来接管,所以要派遣将士守住函谷关,目的是为了防备盗贼进来,并且以防非常事故发生。我们的沛公,如此劳苦功大,没有得到封侯之赏,而大王却听信小人之言,要杀有功之人。这样作法,不过是已亡的暴秦的继续而已!依臣愚见,大王实不应该如此。”

面对樊哙的一席话,项羽无言以对,樊哙便随张良坐在一起。随后刘邦借口说上厕所,忙走出帐外,暗中召唤樊哙也出来。刘邦和樊哙商议道:“面对危难困境,最好还是离开吧,但又可惜没告辞。”

樊哙答道:“作大事时,不必太顾虑小节,如今人家正是刀和俎,我们正是鱼和肉,正待人宰割,还讲什么告辞不告辞,应该马上离开。”

刘邦于是不辞而别,独自一人骑马,在樊哙等四人护送下,抄小路返回霸上。

刘邦逃走后,张良仍进帐向项羽告罪,说:“沛公不胜酒力,酒醉不能支持,来不及告辞就先回了,让我向大王献上一双白璧,向大将军献上玉斗一双。”

范增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剑一击,玉斗粉碎,气愤地训斥项羽说:“你这小子,真不值得和你共事。”

鸿门酒宴上,刘邦见机行事,并有樊哙酒怒威慑的精彩表现,而项羽优柔寡断、错失良机,给世人展现出一幅斗智斗勇的精彩画面。这个故事也不断的流传至今。

曹参饮酒治国

西汉初期,相国萧何死后推荐曹参继任,辅佐刚继位不久的汉惠帝。

曹参到任后,整日嗜酒作乐,不理朝中大事。朝中的一些大臣见新丞相对朝廷大事不管不问,整日和人在丞相府喝酒聊天,都非常着急,有些性急的官员直接到丞相府来求见,想劝阻曹参。曹参知道这些官员来意,所以凡有客人来,他都不等他们开口谈朝廷大事,便想方设法把来人拖到酒桌上,并打岔说:“先喝酒、喝酒,有什么事喝完酒再慢慢地谈。”几杯酒过后,曹参还是不谈正事,客人都不想白来,总想抓住机会谈正事。但曹参一看客人要开口谈正事了,马上叫侍者敬酒,不让客人有开口的机会。他一杯接一杯的劝客人喝酒,直到把客人灌醉为止。

年轻的汉惠帝看到曹参整日饮酒不理朝政,心中也颇为纳闷,只以为曹相国嫌它太年轻、看不起他,以为他根本就不想为他治理国家。汉惠帝左思右想,心里极为不安。

于是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休假回家时,碰到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曹窑领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到机会便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他父亲闲谈,并规劝了曹参一番。曹参听了儿子的话,大发雷霆,大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国家大事是该你说、该你管的吗?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狠狠地揍打儿子,把儿子赶走。

曹窑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的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曲。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明其妙了,不知道曹参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刚下朝,汉惠帝便留住曹参,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向惠帝请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又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直说吧!”曹参方陈述道:“请问陛下,您与先帝比谁更贤明英武?”惠帝立即说:“我当然不如先帝。”曹参接着又问:“我与萧相国相比谁更有德才?”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似乎比不上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对。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比他们更好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对先帝时期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同时我是怕担心官员扰民、害民,因而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什么事也不管,什么事也不做,成天只是喝酒、聊天的丞相。”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方才恍然大悟,对他的做法大佳赞赏!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里,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初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史称“萧规曹随”。

曹参饮酒治国,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清静无为”的主张,让老百姓过一段太平日子,这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因而曹参饮酒治国的故事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灌夫骂座招大祸

灌夫,字仲孺,西汉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为人刚直,行侠仗义,忠直不阿,平日好饮酒。

吴楚七国之乱时,灌夫与父一起从军征战,后其父战死,灌夫不肯随丧归家,而是英勇杀敌奋勇报仇,从此名闻天下。还都后,因其功劳卓著升任郎中将。汉武帝初年,担任淮阳太守,后又升为太仆。后与长乐卫尉窦甫饮酒,忽因小事发生争论,随即举拳殴打窦甫,窦甫乃窦太后兄弟,当然不肯罢休,便入宫告诉窦太后。因武帝怜惜灌夫的忠直,才将他外调出去,作为燕相,但灌夫终使酒好气,因酒遭祸,最终还是遭致免官的后果。

当时的丞相窦婴因得罪窦太后,被贬斥免官,失职家居,而时任太尉的田蚡升任丞相,窦婴曾具酒请灌夫邀田蚡而田蚡不至,从此二人失和,争斗不已,矛盾激化。此时灌夫自免官以后,便投奔窦婴,二人都将对方视为知己,格外情深。看到田蚡这样骄横傲慢的表现,灌夫格外不满。

有一年夏,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当时王太后颁出教令,延请列侯宗室前往贺喜。窦婴当时尚为列侯,只得前去道贺,同时邀请灌夫一同前往。

酒席上,田蚡首先敬客,挨次捧觞,座上宾客都不敢当礼,避席俯伏。窦婴灌夫,也只得随众鸣谦。接着由宾客挨个举酒酬谢田蚡。待到窦婴敬酒,只有一些老朋友避席,其余都是膝席而坐。在古代,宾朋聚宴敬酒时,敬酒者与被敬酒者都应“避席”,以表敬意,而膝席是膝跪席上,比不上避席的谦恭。灌夫瞧在眼里,已觉得座客势利,心中极为不悦。当轮至灌夫敬酒时,到了田蚡面前,田蚡亦膝席相答,并且傲慢地对灌夫说:“不能满觞!”夫忍不住调笑道:“丞相乃当今贵人,应一饮而尽。”但田蚡并不依言,只勉强喝了一半。灌夫不便再争,于是另敬他客,依次挨到临汝侯灌贤。此时灌贤正与程不识密谈,并不避席。灌夫正怀怒意,于是开口骂道:“平日毁辱程不识不值一钱,今日长者敬酒,反像女子一样,絮絮叨叨地耳语?”灌贤未及答言,田蚡却从旁插嘴道:“程李都曾为东西宫卫尉,今天你当众毁辱程将军,难道不给李将军留些余地,未免太欺人了吧?”田蚡将程不识与李广一并提及,欲使他结怨两人。灌夫性格本来就特别刚直,再加上当时酒兴发作,哪肯忍耐,于是他张目厉声说道:“今日便是斩头陷身于匈奴,我灌夫都不怕!还顾甚么程将军,李将军?”座客见灌夫闹酒,大煞风景,遂托词更衣,陆续散去。好端端的宴席被破坏,田蚡极为恼怒,对长史道:“今日奉诏开宴,灌夫乃敢来骂座,明明违诏不敬,应该劾奏论罪!”于是将灌夫抓到牢狱,派人监守,后来又以越礼放诞、目无朝丞、借酒发疯、心怀叵测为名处死灌夫。可怜灌夫一代英杰,却因酒丢了性命。

灌夫在丞相田蚡的酒宴上使酒骂灌贤、程不识,指桑骂槐,以发泄对田蚡的不满以致酿成杀身之祸,后人常用“灌夫骂座”来指酗酒后任性骂人,亦表示刚直不屈,不谀权势。

文君当垆

西汉时期,临邛(今四川邛崃县)有位叫卓王孙的大富豪。卓家祖居赵国(赵国的邯郸是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以冶铁致富,秦灭赵时,卓家被迫迁到蜀地的边僻小邑临邛定居,仍以冶铁为业,到汉代文景之治,传到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已成巨富。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可胜数,成为当时临邛的首富。他有个女儿卓文君,眉如远山,面如芙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当时闻名的美人。她十七岁出嫁,不到一年丈夫去世,便返回娘家寡居。

当时有一个成都青年司马相如(即西汉时期有名的大文学家),字长卿,由于早年家道衰微,穷困潦倒,无以为生,只得投奔好友临邛县令王吉。

恰好,临邛的富豪士绅设酒宴请县令王吉和县令的客人司马相如。酒宴上,宾客多达数百人,酒过数巡,王吉知道司马相如琴艺高超,于是亲自将琴送到司马相如面前,说:“听说你精通古琴,何不弹一曲助兴?”司马相如推辞不过,只好接过琴弦,他知道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新寡,貌美而喜欢音乐,因而故意弹奏《凤求凰》来挑动卓文君的寂寞芳心。

而此时的卓文君也早已听说司马相如容仪姣美,态度雍容闲雅,于是正在酒宴上窃听,当她窥见司马相如的丰姿后,对司马相如更是充满了无限爱慕。司马相如重金赐赏卓文君的侍者,向她通献殷勤。终于,卓文君不顾当时森严的礼法宗教,趁着夜色悄悄离家,跟着司马相如连夜私奔,逃回到成都。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这样的事情被认为是败坏门风之事,特别司马相如作为一个穷人,卓王孙认为这样有辱衣冠,使其丢进颜面,于是在其盛怒之下,不仅不予以资助,还将卓文君赶出家门,再不认这个女儿。

然而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后的生活,也并不是诗酒逍遥,风月无边,由于司马相如父母双亡,家道中落,此时的家已是家徒四壁、无以为生。无奈之下,他们双双又回到临邛,变卖了车辆,开了一家小酒店,卓文君淡装素抹,当垆沽酒,司马相如穿上犊盘鼻裤,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忙里忙外担任跑堂工作,演出一幕动人千古的“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爱情故事。

当然,这对临邛的人来说是一大新闻,顿时远近轰动,小酒店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同时,由于酿造技术不一般,卓文君自酿的美酒酒味佳美,吸引了许多人。而卓王孙经不起亲朋好友的疏通劝解,迫不得已分给他们童仆百人,钱百万缗,并厚备妆奁,接纳了这位穷女婿。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又回到成都,买田购宅,从此这对小夫妻又过上了整天饮酒作赋,鼓琴弹筝的悠闲生活。

为了追求爱情,卓文君甘愿当垆沽酒。但是,司马相如衣食丰足后,对这爱情不但不知珍惜,反而时常周旋在脂粉堆里,竟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在锦衣玉食之时欲弃糟糠之妻,卓文君忍无可忍,作了哀怒的《白头吟》和凄怨的《诀别书》,使得司马相如重新醒悟,想到当年的患难相随,柔情蜜意的种种好处,确实有点惭愧,终于纳妾不成。

于是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度过了剩余的恩爱岁月。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已是妇孺皆知,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千古佳话。难怪人们常以此来比喻男女之间忠贞的爱情。

妙饮“不死酒”

汉武帝时期,涌现出了一位幽默智圣——东方朔,东方朔,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他性格诙谐滑稽,机智巧辩,多于幽默诙谐中讽谏,他的传奇经历留给人们许多的笑谑和启迪,展现出一代幽默大师的风采。

平时东方朔极好喝酒,也因此惹下了不少祸端。一次他在宫中举行的酒宴上喝醉了酒,于是擅自闯入皇宫,而且在皇宫中小便,宫中看守发现了,马上向皇上报告。武帝闻知,大为震怒,于是下诏辞去了东方朔的官职。

平日昭平君骄横无礼,飞扬跋扈,到处惹是生非,一日,昭平君喝醉了酒,杀死了当时夷安公主的傅母。按照当时的法律,应杀人偿命,应判处死刑,但昭平君却是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隆虑公主知道自己儿子经常惹事,预想到儿子会犯下杀身之罪,于是临终前曾拿出数万家财向汉武帝预赎死罪,并且得到了汉武帝的答应。这下朝中大臣谁都不敢来问斩,只好将此事奏请武帝,由他亲自处理。武帝说:“我妹妹已故,就只有这么个儿子,死前,又嘱托过我。”讲到这里,他叹息良久。又想了想,说道:“但我不能因妹妹而违反先帝先祖制定的法令,我不能因妹妹而背叛民意啊!”无奈之下,只好下令廷尉斩了昭平君。事后武帝心情自是悲痛万分。

此时,东方朔却拿了一杯酒为武帝祝寿。他对武帝说道:“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赏赐不避仇人,杀戮不择骨肉。这两件事,恐怕即使是三皇五帝也很难办到。现在陛下却做得非常理智和恰当,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感激您的。我手捧酒杯,感谢隆恩,祝皇上万岁。”武帝仍沉浸在失去骨亲的悲痛当中,对他的这种表示不解,反而非常反感,于是并不理睬他,起身径直进入宫内。

到了傍晚,武帝想到白天东方朔的举止,心中仍有不悦,于是又召见东方朔,训斥道:“《左传》中曾这样讲道:看准时机后再说话,这样才不会惹别人的厌恶。今天你给我祝寿,认为是看准时机了吗?”东方朔马上脱下帽子,磕头请罪道:“我听说哀伤过分就会使得人精神分散,会导致邪气侵入,感染疾病。而消除愁闷最好办法就是酒。我所以用酒向皇上祝寿,是用它来替皇上止哀的。不想我触犯龙颜,罪该万死。”武帝听了,对东方朔很是感激。汉武帝高兴之下于是又恢复了他被罢去的官职,并且还赏给他一百匹帛。

当然东方朔与酒的趣闻还很多,其中妙饮“不死酒”尤为著名。

汉武帝晚年迷信仙道,整日朝思暮想能够长生不老。于是一位谀臣投其所好,谎称君山上有一种美酒,如能喝到便可不死,长生成仙,汉武帝信以为真,赶快虔诚地斋戒七天,派使臣栾巴带数十名童男童女前去山上求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取回一壶“不死酒”,酒到京城,汉武帝不愿草草饮用,将它存进御用酒库,打算择佳期再饮。东方朔却捷足先登,偷偷溜进酒库把它喝个精光,汉武帝闻后,“龙颜”大怒,下令将东方朔斩首。然而诙谐幽默、长于辞令的东方朔并无惧色,不慌不忙地说:“此酒果真灵验的话,皇帝陛下您是无论如何都杀不死我的;如果将我杀死的话,那就证明这酒并不灵验,一定是假的,喝它又有何用?”武帝无言以对,只好赦免了东方朔。

东方朔以先饮“不死酒”谏汉武帝求长生不死之举,充分展现出他高超的讽谏艺术。同时也可以看到,东方朔为人虽诙谐滑稽,然而确是常常察颜观色,直言切谏的,表现出了忠贞不渝的正直本色。

载酒问字

西汉不仅是强大统一的封建王朝,同时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灿烂丰硕的文学瑰宝。在汉文学发展史上涌现出了一些名冠天下的词赋家,而扬雄便是其中的一位。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今属四川),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学者、辞赋家。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虽不善言谈,家境贫寒,然而刻苦发愤,博览群书,识古文奇字,特别擅长辞赋,同时不慕富贵荣利,贪图富贵,淡泊明志。他整日埋头苦读,悉心著述。经过一番努力,杨雄学富五车,腹满经纶,终以文章名世,先后著述有《太玄》、《法言》、《方言》等经典著作,从而在学术上建立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他为“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天下”。鉴于他的名声,各地好学之士纷纷慕名而来,都来探求他的才学。

然而他平生却极为嗜酒,由于家贫,买不起酒,只好到处找酒喝。这些好学之人知道他有酒癖,于是凡遇到有奇文异字看不懂时,就载了美酒佳肴当作礼品,向他请教。当然这正好解了扬雄的酒馋,便欣然答应,将客人送来的酒当作缴的“学费”。

有好学之人向扬雄载酒问字的故事,逐渐被传为古今趣谈。后人便常常借用此典来比喻慕名登门请教或形容一个人勤学好问。

炙鸡渍酒

东汉时期,江南有一个才子——徐稚,他字孺子,幼年时便十分聪明,九岁时曾在月下游戏,大人问他说,如果月亮里没有东西,是不是更明亮些呢?徐稚回答说不是,就好像人的眼睛没有瞳孔就不明亮一样,大人听到话后都感到很惊讶。徐稚自小读书刻苦,九岁时已能记诵《春秋》和《公羊传》。后来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经过不懈的苦读,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由于其才学渊博,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南州高士”。

徐稚虽才高八斗,但他并不贪图名利,隐居于一个小山村,常亲自耕种,自食其力。由于他的盛名,于是很多有名之士拜访他。尚书陈蕃一向礼贤下士,当时他正出任豫章太守,当他得知徐稚的才学后,还未来得及进衙门办公,便急着要去拜访徐稚。徐稚也久仰陈蕃的清名,谈诗论世,意气相投,于是二人很快便结为挚友,徐稚还经常来拜望陈蕃。由于陈蕃向来有在郡府不接待宾客的习惯,当徐稚来到自己府郡时,他却专门为徐稚准备了一张床,徐稚来时将床放下,等他离开后再将床挂起,后来人们便将那张床成为“陈蕃悬榻”,以至于王勃在他的《腾王阁序》中留下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名句。

当朝的太尉黄琼闻知徐稚的才华,于是举荐他做官。当时正逢汉末乱世(桓帝时),宦官专权,官僚腐败,徐稚无心仕途,更不愿与当时的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于是婉言拒绝了他。后来,黄琼不幸去世,徐稚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徐稚先在家里准备好一只烤鸡,然后用一两绵絮浸在酒中,再将棉絮晒干,把准备好的鸡包裹起来。于是他便拿着这炙鸡渍酒,不远万里赶来吊唁死去的知交,以报答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徐稚炙鸡渍酒,不辞万里,携以吊丧,不为名利,不忘旧恩,使他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景慕和敬仰,后人常用“炙鸡渍酒,只鸡絮酒”来作为对亡友或故人的悼念之词,来表达对故人的深情。

斗酒博凉州

东汉汉灵帝在位时期,灵帝生活荒淫,忠奸不分,聚敛无度,到处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政治腐朽、黑暗到了极点。

年幼的灵帝(灵帝12岁继位)当政后,便对身边的张让、赵忠等宦官极度宠信,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他还任命张让、赵忠等十一名宦官担任中常侍,并将之封为列侯,从此形成操纵政权、权倾朝野的宦官集团,被称之为“十常侍”。

十常侍得势后,权重一时,贪婪残暴,奢侈暴虐,残害忠良,恣意妄为,到处搜刮民财,欺凌百姓。由于其尊贵得宠,父兄、子弟、姻亲、宾客都迅速得以把持州郡,垄断财利,侵夺民财,内外官职几乎全部被十常侍集团所控制。同时,他们还规劝灵帝大兴土木、广建宫室,致使百姓苦不堪言,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话说当时陕西扶风有一个富人,叫孟佗,字伯郎,家中资财丰饶,想找个官做。于是想方设法与张让家的奴仆勾结,不惜倾尽家财,赠送礼物来讨好他们,奴仆们都很感激他,就这样通过他们,孟佗很快得以见到张让。当时,求见张让的宾客乘坐的车子每天都有成千上百辆,一般很难能够与他见面,而孟佗却这样轻而易举地见到张让,宾客都感到很吃惊,以为孟佗与张让关系十分密切,定是张让密友,于是争着把珍贵的玩物赠送给他。孟佗却将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送给张让,张让大喜。当时他又将自己家乡酿制的一斛葡萄美酒献给张让,以酒贿官,当时酿酒业不发达,葡萄酒实属当时美酒佳酿。张让当时品尝了美酒,心中大悦,立即任命孟佗为凉州刺史。这便是历史上闻名的“斗酒博凉州”的典故。

在当时,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只不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孟佗仅靠20升葡萄酒便换得了凉州刺史这样的官职,难怪大文豪苏轼有诗:“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后人便常用“斗酒搏凉州”来比喻贿赂得官,或用来形容酒之甘美。

青梅煮酒论英雄

“煮酒论英雄”这则故事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自罗贯中《三国演义》大加渲染后逐渐妇孺皆知,广为流传,给历代读者演绎了一出精彩好戏。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诸侯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迅速增强。而刘备本占有徐州,却被吕布所夺,被逼无奈,只好带结义的关羽、张飞来投奔曹操。

然而刘备并非久居篱下之人,他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虽曾以贩织席为业,虽然当时失势落魄,但他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期待着有一日能够东山再起,光耀门楣,匡扶汉室。曹操的谋士都看出这一点,极力劝曹操伺机除掉刘备,以灭掉心腹大患,曹操虽以礼相待,其实对他也很不放心,因而想找机会试探一下刘备的内心。

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处心积虑地去后园亲自种菜、浇水,以为韬晦之计。一日,刘备正在后园浇菜,曹操教许禇引数十人入园来请刘备,刘备入府中见到曹操,曹操便笑道:“在家做得好大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将刘备唬得面如土色,然后曹操转口又说:“你学种菜不易啊!”这时刘备方才放心。曹操拉着刘备的手,直入后园,说道:“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到去年征讨张绣时,途中缺水,将士们口渴难忍,我心生一计,以鞭虚指说:‘前面有一梅林。’将士们听了,口中皆生口水,由是不渴。今日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对饮。”刘备听了,心神方定。

酒至半酣,突然彤云密布,骤雨将至,侍者遥指天外龙挂,曹操与刘备凭栏观看,曹操说:“你知龙的变化吗?”刘备回答:“不清楚。”于是曹操借题发挥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宇宙之间,隐则潜伏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你久在四方,必知当世英雄。”刘备听了,直到里面话中有话,便佯装糊涂:“我肉眼凡胎,哪里识得英雄?”曹操随后步步紧逼,刘备推辞不过,只好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应付道:“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称得上英雄?”曹操笑着说:“他不过冢中枯骨,早晚必被我擒。”接着刘备补充道:“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又虎踞冀州,部下个个能征善战,可为英雄?”曹操笑道:“袁绍好色薄胆,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也算不上英雄。”刘备又说:“有一人号称八俊,威镇九州,此人是刘表,可为英雄?”曹操又不屑地说:“刘表徒有虚名,更称不上英雄。”刘备又说:“江东领袖孙伯符血气方刚,正值盛年,锐不可当,可称英雄?”曹操摇摇头说:“孙策只不过凭借父名,不值一提,哪里称得上英雄。”刘备接着又说:“益州刘璋是英雄吗?”曹操笑着说:“刘璋虽然是皇帝宗室,也能做守护家门的狗罢了,哪算得上英雄。”刘备想了想,补充道:“像刘绣、张鲁、韩遂等人怎么样?”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小人,根本不值一提。”

就这样刘备将当时的风云人物一一列举,却都被曹操一一予以否定。曹操此刻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曹操笑道:“天下英雄,须得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反问道:“那谁可称得上当今英雄?”曹操用手指着刘备,后又指着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刘备闻言,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知不觉落到地上。当时正巧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拾起筷子,说:“一声惊雷,使我掉了筷子。”曹操笑道:“大丈夫还怕雷吗?”刘备回答道:“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能不怕吗?”刘备就这样巧妙地将闻言失箸的缘故轻轻掩饰过去,麻痹了曹操,使其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暂时不受他的猜疑,为以后脱身奠定了基础。

青梅煮酒论英雄,把酒论天,杯酒之间充满着智与勇的较量,给人上演了一幅斗智斗勇、扑朔迷离的精彩画面。

曹植贪杯误前程

历史上因酒误事的例子,并不少见,而其中尤以曹植贪杯误前程的典故给后人印象颇深。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生于汉末战乱,长在军旅之中。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少年时特别聪颖,才思敏捷,从小便诵读诗、文、辞赋,才学渊博,10岁时已能够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同时他常常和当时著名文学家,如王粲、徐擀,陈琳、刘桢等人宴饮游乐,写诗作赋,互相探讨,因而才名很快得以远播,因而他在曹操诸子中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几次曾想把他立为太子。然而曹植却是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屡犯法禁,特别是他特别好酒,常常饮酒不检,他曾说,要“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笋”,才是大丈夫之乐。屡次因酒醉触犯朝规,渐渐引起了曹操的反感与震怒,最终因酒误事,丧失王位继承权。而他的哥哥曹丕却善于心计,笼络人心,最终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被立为太子。

曹植常常喝酒无度。一次,饮酒过度,一身醉态,便私自坐上王室的马车,打开了王宫的正门司马门,在皇宫的“驰道”上纵情驰驱。按当时规定,“驰道”只有在举行典礼时帝王本人才可以走。众官看见,尽皆失色。当时侍从想尽办法,却怎么也劝阻不住,只好将此事告诉时任丞相的曹操,闻知后,大为恼怒,对自己爱子做出这样的事感到非常失望。

此后,喜好饮酒的曹植并没有因为此事得以收敛,依然嗜酒无度,任性行事并又引发了多次差错。这使推行严刑峻法的曹操渐渐无法接受,他对曹植的失望也越来越大。

当建安二十四年,关羽从荆州向北进攻曹操。前军作战不利,大将曹仁被围困,形势异常危急。为解救曹仁,曹操决定给曹植最后一次机会,希望他能发挥出它的才能。于是曹操派他为南中郎将,执行征虏将军的职权去解救。曹丕得知消息后,当晚便陪他饮酒,将他灌醉,以此来陷害他。果然当晚曹操正好召他来听命面授进军方略,曹植却是烂醉如泥,浑身醉态,不能受命。曹操见状,十分痛心,将他罢斥。就这样曹操任命曹植为太子的想法也就彻底从心中断绝,曹植也因贪杯而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后来曹操死,曹丕登基篡汉,开始对他的诸弟进行迫害,尤其时曾和他争夺王太子位的曹植,他几次想给曹植治罪,多亏母亲卞氏出面干预,才得幸免。历史上便流传有曹丕迫曹植七步内成诗的故事。以后曹植依然纵酒自遣,常饮酒无度,或许是因为纵酒伤身,或许是因为看到自己哥哥骨肉相残,抑郁难排,四十一岁时便英年早逝。

曹植才高八斗,词采华茂,确实是我国魏晋时期很有才华的大诗人,但他行为放荡不羁,任性而为,嗜酒无度,这固然是诗人天性,然而这却注定他不能成为帝王的接班人,注定了他后世的命运。

钟会偷酒

在我国流传有好多有关酒的趣闻,给后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三国时期钟会偷酒的典故便被很多人所熟悉。

三国时期,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钟繇担任魏国的太傅,他的两个儿子钟毓、钟会,兄弟俩自小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在当地便很有名气。有一次,钟繇白天在家中睡觉,兄弟俩便悄悄地来偷喝父亲的散酒。其实钟繇早发觉了他们的异常举动,于是仍然装睡观察他俩。只见钟毓喝酒前先对着酒拜了三拜,而钟会并没有像他哥哥那样拜酒,而是径直走上前去,拿起酒杯便开怀痛饮。事后钟繇问钟毓,喝酒前你怎么还要拜呢?钟毓回答:“酒是礼仪用品,因而喝酒前应该遵守礼节,不敢不拜。”接着他问钟会,钟会则说:“偷酒喝本来就是违反礼仪的行动,干嘛还要假惺惺地去行礼呢?”这个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后来,魏文帝曹丕也听说了钟会兄弟的名声,于是对钟繇说:“早听说你的两个儿子聪慧过人,不知当真。能叫他们过来吗?”于是钟毓和钟会来到宫中朝见魏文帝。曹丕看到钟毓紧张的样子,脸上甚至都淌出了汗,便问道:“你脸上怎么出了那么多汗?”钟毓马上答道:“战战兢兢,汗出如浆。”又问钟会:“你脸上怎么没汗呢?”聪明的钟会答道:“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钟会机智巧妙的回答赢得皇帝的赏识。

后来,钟会由于才智过人,在以后的多次战役中出谋划策,因而他也迅速从黄门侍郎一直升任镇西将军,成为平灭蜀国的主要将领。由于其少年时“饮而不拜”的典故,人们便形象的称他为“不拜将军”。从此“不拜将军”便常被用来形容偷来的酒。

孙权防酒后失德有话在先

东汉末年,外戚执政,宦官擅权,朝纲大乱,汉室衰微,各地豪强蜂拥而起。经过一番征战,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在魏、蜀相继称帝以后,公元222年,孙权在南京加赐九锡,正式称吴王。

正是封王的当天,孙权大摆宴席,招待群臣以表庆贺。席间,王臣之间,把酒问盏,觥筹交错,欢欣庆贺。由于高兴的缘故,孙权不觉喝了许多酒,醉意不断涌上心头。在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依次向大臣们行酒。当他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由于酒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对于部下这样无礼的行为,孙权大为恼怒,当即掣出宝剑,要砍杀虞翻,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面如土色,不敢上前劝阻。

就在这种紧急情形之下,大司农刘基大胆上前,双手抱住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孙权似乎挣扎出来,接着刘基耐心苦劝道:“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贤人,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士才望风而至,现在你这样做不是想废弃大王您多年辛苦积蓄的好名声吗?这样做太不值啦?”孙权略显醉态地说:“曹操——尚且杀掉了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赶紧回答道:“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群相比,而曹操乃乱臣贼子,其子篡夺汉室,您哪能和他这样的奸贼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苦劝,稍稍恢复了点理智,怒气渐渐得以平息,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

酒席后,待孙权酒醒,侍者将酒宴上所发生的事细细禀告了孙权,孙权才醒悟过来,于是立即召集群臣,道:“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孙权平日特别喜好饮酒,常常趁着酒兴贪杯,因而在酒席上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烂醉如泥,一身醉态。他醉态十足地说:“今天大家饮酒,非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许多在场的大臣虽有难色,但都只好敷衍,不敢拒绝。只有宰相张昭板起面孔,一言不发,带着怒色径直离开酒席,坐上自己的车要回府中。孙权看到自己的爱臣要离开宴席,孙权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马上派人请回张昭,问道:“今天咱们君臣只不过为了高兴、取乐,才共同多饮点酒,你干嘛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酒池,作长夜之饮,也不过是为了享乐,并没当作是坏事,可却饮酒误国,得到了身死人手的下场。”孙权听了,无话可答,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将酒席撤掉。

孙权虽然嗜酒,也常常醉酒,但他却能始终耐心听臣子的劝说,以至于不被酒而耽误大事,这种性格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代帝王的重要条件。他告诉我们:人应该能够控制酒,却前往不要被酒所控制。公元229年孙权终于在南京称帝,从此,正式进入三国鼎立时期。

杀姬劝酒

石崇在我国酒文化史上颇有名气,同时也是西晋初年颇有名气的大富豪。原系世家子弟,承祖先余荫,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他通过结交权贵,贪赃枉法,强取豪夺,甚至劫掠客商等卑劣手段,迅速成为闻名全国的富豪,府中金银如山,到处奇珍异宝,珠光玉气,家中拥艳藏娇,席丰履厚,以至于他整日饮酒赋诗,逍遥自在,过着穷奢极侈的糜烂生活。同时为了炫耀财富,石崇在洛阳城东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金谷园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鸟鸣幽村,鱼跃荷塘,园内屋宇金碧辉煌,宛若皇宫,犹如仙山琼阁,金谷园成为了当时全国最美丽、最精致的大型园林。

当时社会奢靡之风正盛,朝臣贵戚争相挥霍比富,个个挥金如土,尤以石崇和王恺最为著名。石崇之富,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惟独晋武帝的舅父王恺很不服气,仗着是皇亲国戚,自恃可与石崇一争高低,有一次晋武帝赐给王恺一株珊瑚树,高差不多二尺,王恺自以为得到了稀世珍宝,于是兴高采烈地拿到金谷园中向石崇夸示,谁料石崇不但嗤之以鼻,还命令侍从将其打得粉碎。此时王恺大惊失色,石崇却镇定自若,装作无事,漫不经心地叫仆人把家中藏的珊瑚树全部取出来让王恺挑选:结果高三四尺的珊瑚树都有好几株,王恺顿时看得目瞪口呆。 9E/0+iltNR0vQFAqyOx1cKv5ovCG5vOh/UECx2pzvNIi6P6ISH1CpnXMFhS8NA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