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姓姒,名文命,号禹。
生卒年:约公元前21世纪
祖籍:汶山石纽(今四川省)
性格:勇于开拓、坚忍不拔
身份:治水英雄
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他治水十三年,其勇敢与智慧,以及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顽强精神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禹的父亲鲧是黄帝的曾孙,被封于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为妻,名女志,又名女嬉。一天黄昏,女志到河边提水,见满天彩霞瑰丽异常,映照在潺潺的流水中,让人如醉如痴,她正要弯腰提水,忽见水中有一枚薏苡果,像珠子般艳丽可爱,于是便拾起来含在嘴里,谁料那枚野果光滑如卵,她一不留神竟然咽了下去,从此,女志便有了身孕。她怀胎十月未生,又过了四个月,仍不分娩,只得剖腹而生,这就是禹。
后来,禹之父鲧被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做封国国君,年幼的禹便随其父东迁至中原。当时,中原一带水灾猖獗,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尧便命令鲧治理中原水灾。鲧采用了“障水法”,四处拦截,但决堤之后,水患更甚。尽管鲧恪尽职守、勤勤恳恳,但与洪水生死搏斗了九年,仍未能平息水患。但在此过程之中,鲧与百姓朝夕相处,其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在百姓心中越来越有威信。尧见此情景,觉得自己的位置受到了威胁,便命令舜以“治水无状”为由处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上古先民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不懈斗争、期望保民以生的英雄——鲧。
舜即位后,封禹为司空,命其继承父志,平治洪水。父亲未能完成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禹的肩上。禹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研究终于找到了河害的原因:黄河是水流的发源地,地势高,水流急,因此多次冲毁河堤。于是禹决定改堵为疏,在下游将黄河分流,一条从今山东博兴附近的清河入海,另一条从河南浚县西南经山东范县、临邑、滨县入海。方案制定后,禹立即开始行动。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与老百姓一同风餐露宿,整日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曾有三次他到过自己的家乡,很多人都劝他回家看看,但他只是望了一眼家门就又去治水了。治水的同时,他又因地制宜,让百姓在潮湿的地方种稻子,为民取利。当时,由于连年的水荒,使得百姓可食之物甚少,他就“调有余相结,以均诸侯”。就这样,历经十三载,最后终于消除了水患,使“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河渠书》)。禹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各地,人们都深受感动,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治平水土、泽被苍生的丰功伟绩,换来了天下百姓的无上爱戴,也让舜对禹更加宠信,每有要事总要和禹商量。尽管如此,禹始终非常谦恭,每当舜当众表扬他时,他总是说那是因为舜至圣至贤,民众拥戴舜的结果;说那是因为舜善于用人,慧眼识才,然后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到其他大臣的身上。再加上大禹治水的事迹,舜越发觉得禹不但聪慧过人,而且仁厚可靠。后来,舜把很多国家大事交给禹来处理,禹总是不负圣望处理的妥妥当当。再后来,舜干脆让禹代替自己直接摄政,把所有事物全部托付给禹。这一让就是16年。
经过16年的考察,舜觉得不论是才能还是德行,禹都可以当之无愧地继承他的王位,于是,就当着众臣的面宣布要把帝位让给禹,大臣们也无不赞同,但禹却找出种种借口再三推辞,还极力推荐舜的儿子商均即位。不久,舜突然病逝,禹怕与商均发生冲突,便偷偷躲到了夏地的一个小城——邑阳去了,不理国事,不问朝政。虽然如此,诸侯们还是不肯朝见商均,却不惧路途遥远来朝见大禹,每每有事总要让大禹拿主意。渐渐地,大禹看到了自己的实力和威望,在舜死后的第三年,大禹在众臣的欢呼下返回故都,登天子之位,以“夏”为号,宣告夏王朝建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度化的赋税体系和第一个国家形态的运作体系。
大禹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禹治水,是主观努力浇灌的应有收获,更是一首必然的时代壮歌,最重要的是其坚忍不拔、执著求索的顽强精神和刚毅品格至今仍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此外,禹即天子之位后,建立了夏王朝,奠定了私有制国家的基础,用阶级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将历史进程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