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云谷禅师讲道

我由于当选了“贡生”而得以进入京城,并在京城住了一年。一天到晚,独自静坐不动,也不去过多地阅读与思考,保持内心的清静。

到了己巳年(公元1569年),在去南京的国家大学以前,我先到栖霞山拜见云谷禅师,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我同禅师一起坐在一间禅房里,坐了三天三夜,我连眼睛都没有闭一下。

“燕都”指京城,“南雍”指南京。“监”是指当时的国家大学太子监。“云谷”是大师的号,他的法名叫做“法会”,所以此地称他“会禅师”,这是尊称他。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大德、一代高僧。

云谷禅师就问我:“一个凡人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妄念、妄想太多,心中不断地想来想去,定不下来。而你能与我一起静坐三天,我却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其实,袁了凡具有极高的悟性,因为知道了宿命中一切都有安排,平时就注意不胡思乱想,保持内心的清静。因此,才能做到在静坐中不动一念,这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成道的因素。宿命论积极的一面,就是使人不起妄念,不作非分之想,不胡思乱想。《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因为能够知晓怎么停止自己的妄念,所以人马上就能够定下来,这也是一个规律。

不单一个普通人难于做到不动一点妄念,就是一个修行很多年的人要做到都非常难。在佛学思想中,人就是要完全战胜自己的后天思想、习气与观念对其行为的影响,才能转识成智,而袁了凡做到了不被后天观念与思想影响自己的内心,就是一种不修道已在道中的体现。

我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飞黄腾达,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没有办法改变。就是要胡思乱想得到什么好处,也是白想,所以就干脆什么都不想,心里也就没有什么妄念了。”

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哪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禅师看到袁了凡能达到这种状态是很了不起的,但禅师也同时看到袁了凡仅仅满足于知命而已,仅仅是因知命而绝妄念而已,并没有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并没有去修身立命,跳出五行与三界对生命的羁绊。所以禅师为了激励袁了凡,就故意用凡夫懒汉做比较,说他们也能做到无欲无求,也是一种知天命的状态,与你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启发袁了凡去学佛、修行、向善。按照袁了凡当时的状态看,是一种无欲无求、无贪念妄想的状态。而普通凡夫是达不到三天不倒、眼睛不闭、心静常恒的状态的。

现在,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做到知天命从而放下妄念的人却很少,能达到三天不动一个妄念的人几乎没有,因为世俗的习气对人的影响太大,《论语》里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我听了之后不明白云谷禅师为什么这样说,便问他此话何解?

云谷禅师说道:“一个平常人,很难做到没有胡思乱想的念头。既然有这样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必然会被阴阳气数束缚了。既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可能没有定数呢?虽说定数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会被这种定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命运之定数就束缚不住他了。

云谷禅师先从极善的角度来引导袁了凡。因为极善的人,他的心地非常善良,又做了很多极善的事,做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帮助他改变后天的命运,将贫苦短命变成富贵长寿。佛家修善,是从正面和积极的角度引导生命去改造命运,但佛家本身并不局限于大善、小善的举止行为,而且不同境界对善的理解也完全不一样,只到最后跳出善恶,达到觉行圆满、智慧圆满方是佛家真正的目的。《了凡四训》后面两篇就不断描述这种不局限自我境界的状态。

“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经常做大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为贫贱短命。

在佛家来说,真正影响人命运的两种因素就是善与恶。其实善与恶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就是阴阳的两种表现形式。

善与道德能形成人的福报,从而能把人不好的因素转化成好的因素,体现的既得利益也是好的;恶与损人利己能形成人的恶报,从而把人好的因素转化成不好的因素,体现的既得利益也是不好的。因果因此循环!

善行所形成的果报包括一切在人间的幸福、快乐、高兴、高官厚禄、多子多福、儿女孝顺、夫妻和睦、工作顺利、生意发达、称心如意等;传统文化讲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都是正能量的体现。

恶的果报包括一切在人间的痛苦、辛苦、忧愁、疾病、残缺、家庭不睦、儿女不孝、事事不顺、夫妻离婚、工作劳苦、生活艰难等。我们讲的负能量,形成负面潜意识的能量导致了人所得到的所有恶报。

人的命运就是依据其生生世世的善与恶而安排今生的果报,善恶的种子与习气观念如果不放下、不改正,会导致生生世世的轮回,什么时候改变,什么时候去掉,从而结束这个因果的轮回。而善恶之间的转化正是给人一个不断行善、维护社会道德的好机会,一个人如果希望获得好的生活与果报,就应该努力去维护社会好的道德与风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反复讲到一个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有很多人问我关于法家的人性本恶论如何解释,我说法家人性本恶论与西方基督教的人的原罪论是异曲同工,其根本目的依然是维护人类道德,提升人类道德。法家从律法上对人性恶的行为作出裁决处罚,从而维护人类道德与公平,但往往治人不治心。因为法家思想是“法不诛心”的,只管行为不管思想,而现代变异的法律连道德公平也不维护。基督教从原罪论上使人远离邪恶,其目的不是为了倡导人性之恶,而恰恰是为了维护人类道德的进步。

“你二十年来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命运之定数改变一分一毫,反而被定数给约束住了。一个人被定数拘住,不就是凡夫吗?”

从佛门更广大、广义的角度来说,袁了凡走入佛门修行也是注定的事情。在他二十年的命运中,走的完全是人的正常运程,被定数所拘,他也因此对算定的命运产生执著心,无奈于这种命运的安排。而当他见到云谷禅师之前,命运其实已经开始改变了,云谷禅师在那时恰好起到“破茧化蝶”的作用。

我问云谷禅师道:“照您说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吗?”

禅师说:“命运当然是可以由自己去创立的,幸福也可以由自己一念去得到。

“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是造恶,就自然折福损寿。自己不断修善,一心替别人、替集体、替社会着想,就自然能得到幸福。《诗经》与《书经》中所说的积德行善,都是非常好的教育人、培养人的方法。

“佛经里说:一个人如果想学佛修行,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极大的福分,会增长极大的福分。那么当他想转变成求富贵时,就能得到富贵,想转变成求儿女时就能得到儿女,想转变成求长寿时就能得到长寿。

佛法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外求的,佛法认为人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心有执著而造成的,心有执著,就是人被后天观念所影响,迷失了先天本性。《金刚经》是佛教的三大经典之一,释迦牟尼佛说《金刚经》讲的是一切法的根本。《金刚经》指出外求就是走邪路。但众生由于在千百亿劫的轮回中,形成了很多的观念与恶习,人的外求之心很难转变,所以佛菩萨通过一些外在手段引导人走入学佛修行之路,也是一种方便,但最终必须要放弃一切外求之心。

富贵、儿女、长寿都是人在人世间最执著的东西,“福分”其实就是行善修德得来的正能量。如理如法的求,其实就是把人修行得到的能量的一部分转化成了世间的物质。由于这种能量是其吃苦、行善、积德修来的,所以能转化成人想要在世间求得的东西。一个人若没有这个能量,也是证悟不了佛果的。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只要努力行善、处处为他人着想,命运就一定会发生改变。说谎是佛家的大戒,佛菩萨是绝对不会乱说假话、欺骗人的。”xN2K6pvhBm2ahC6nRWDyxUVTFyd8R3bvscUA0X+IrCStkMsPKimdPzM9KC0Mh3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