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版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以用四个字来描述,就是“尽性立命”。

“命”是什么?对现代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个很无聊的话题,因为按照进化论的思想,命就是生命本身,活着只是一种存在。而命运也许有,但与我们并无多大关系,人是靠奋斗与竞争而存在于这个社会的。这几乎是现代人最普遍的思想。

但是对中国古人来说,“‘命’是什么”这个命题,可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情。因为这牵扯到“我是谁、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么活”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

从生命存在开始,人类就面临生与死的问题,对我们来说,生代表着希望,而死代表着恐惧,这是对生命本身的简单描述。

正因为有生与死的现象,人类各民族都在进行命运的探索,也就是生命的过程该如何去完成。围绕这个话题,人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命运模式,如富贵与贫穷、长寿与短命等现象,每一种现象给人的体会都不一样。于是人们又开始探索,这些命运的现象能够改变吗?

中国古人在认真研究人的命运的过程中,借助《易经》与阴阳五行的运行原理,开发出很多完整的命运探索程序,不单可以清楚描述一个人的命运过程,而且还研究开发出了描述国家运行运程与宇宙天体运行运程的密码程序。他们发现生命的过程几乎是被严格规定的,这就是宿命论的来源。西方社会其实也有类似的对命运的研究与命运程序的开发。

但是,在掌握命运存在规律的技术后,中国古人继续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这个宿命是否能够被打破?怎么样去打破?人存在于天地之间,这个短暂的命运与宇宙天体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

于是,关于“我是谁、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么活”的探索又开始了新的超越。中国古人研究发现,人的生命本质与宇宙天体是完全合一的,人可以超越宿命的本身而达到与宇宙天体合而为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生命可以与宇宙一样长存,生命其实无生也无死。

这对局限于生与死、希望与恐惧同在的人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欢乐。对死研究的结果,使人开始建立整套的立命之说,于是儒、释、道以及各种修炼方法在中华大地展开。

《易经》提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佛家提出了“明心见性”,道家提出了“性命双修”,儒家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性”跟“命”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围绕“性”的研究,以及“性”与“命”的关系的研究又在各家各派中展开。这个“性”当然不是指现代人所描述的男女之性别以及性生活,而是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中的“性”。

这里的“性本善”,还只是描述了人的本性的某种体现形式,而儒、释、道所共同追寻的那个“性”,是指生命本源的本质特征。佛家用“佛性”来形容,西方用“本体”来形容,中国文化用“本性”来形容。

研究到最后,各家趋向一致,就是“性”代表生命的本质特性,而“命”是“性”的体现形式。宇宙万物的本质特性是一致的、一体的、合一的。“性”、“命”也是一体的。

各种“性”、“命”之说,均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生命的本质。佛家具体以修善为基础,达到生命的彻底解脱;道家以修真为基础,达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境界;而儒家以入世、修身立命为基础,达到最圆满的生命境界。这些都是“尽性”,追寻生命的本源。

中国古人开展的人体生命研究,从探索人的生与死,到探索命运的过程,到超越宿命而追溯生命的本质,到证悟人与宇宙本是一体,全部是以人的身体本身作为实践、实证的工具。而儒家始终围绕如何把人做好,从而达到与天地合德,建立了一整套从格物、致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其立命,随着个人的心性标准不同和愿望不同,体现也不同。《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几句话,把中国古人对生命状况的看法,人应该怎样活着,作了简单而圆满的描述。

这本身就是“尽性立命”!

中和道长
2010年7月6日SCjzb5V2lREqmDUlbdNn+MMnJ6JttWKvsce48HnhxvoVwKu99BV7eoAZ8UZVnc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