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音乐教育哲学与学校音乐教育

一、什么是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针对音乐教育本质是什么、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和信念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音乐教育哲学从哲学层面上阐明音乐教育的方向,决定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并为音乐教育新思想的产生提供共同的基准点。” 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Bennett Reimer)认为:“音乐教育哲学是有关音乐教育这一专业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 (雷默,2003)埃利奥特(David Elliott)则认为:“音乐教育哲学是检验音乐教与学的根本的观念和理想的、持久的、系统的、合理的努力。” (埃利奥特,1995)

二、几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音乐教育哲学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和社会生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产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在音乐教育领域中,有审美哲学、实践哲学等多种哲学观。这些哲学观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对实践中的音乐教育目标有不同的指向。学校音乐教师了解音乐教育哲学观,有助于建立自身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和信仰,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下是四种与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一)音乐教育审美哲学

20世纪50年代末,美苏空间竞赛而引致美国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将数学和科学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心。美国音乐教育界为了让音乐这门学科在学校教育中不受忽视,提出音乐教育需要“一种更强的理论基础,一种学术上更加靠得住,或许还包括脸面上更加值得尊重的基础,基于这种观念来阐释学校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郭玮,2005)基于这一需要,美国一些音乐教育理论家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观念,其中以雷默及其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

1. 关于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雷默在其被誉为“音乐审美教育里程碑”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提出了他对音乐教育审美哲学的认识。他认为:“尽管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性或者非艺术性功能,但是对所有人类来说,它的音乐的或艺术的本质才是它独特而珍贵的禀赋。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与生俱有的反应能力。” 实际上,在雷默看来,这种“反应能力”是一种对音乐本体的“审美感知力”,它是音乐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目标,而且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实现。因此,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将审美教育看作音乐教育的本质。

2. 关于音乐教育的价值

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感觉教育。雷默认为:“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达到包含在事物的艺术品质中的感觉体验。因此,可以把艺术教育视为感觉教育。” “音乐教育最深刻的价值,同所有人文艺术学科教育最深刻的价值一样: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音乐教育审美哲学把学生通过审美教育获得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

3. 关于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审美哲学为了实现音乐审美感受能力这一根本价值,在教学上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音乐的学习要建立在对大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感性认知上。在雷默看来,“好的音乐”是“真正有表现力的音乐”。他认为“各种类型的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民间音乐以及音乐会音乐——在寻找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时,这些都应被考虑为适当的音乐源。”

其次,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应体现在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敏感反应上。雷默认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包括可以获得感觉体验的那些条件” 。并且,“这些要素——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织体、曲式等音乐性——全是客观的”。

最后,音乐审美应摆脱功利性质,避免个人主观情感的投入。雷默认为,“教师所用的语言应当和他们的目的相适应,要说明音乐的表现内涵。恰如其分的语言要具有描述性,而绝不是解释性” 。“描述性”是指对音响本身特征的描述,如节奏的快慢、音色的明暗等;而“解释性”是指运用某些词语对音乐的感觉进行规定,如音乐是悲伤的或是欢快的等。因此,避免“解释性”实际上就是避免个人对音乐的主观情感判断。

(二)音乐教育功能哲学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观在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占主导地位,其间,随着少数民族问题、环境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性及性病传播问题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逐渐出现,美国音乐教育界重新对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有所关注。“走向功能音乐教育”、“音乐为每个孩子”成为20世纪80年代美国音乐教育界新的呼声与潮流。音乐教育的功能哲学由此诞生,其代表人物为保罗·哈克,其主要观点是:

1. 关于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的功能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功能素养教育。哈克认为,音乐教育本质上“并不是‘为音乐而音乐’,而是‘音乐为每个孩子’,音乐为了儿童的发展”。在他看来,“儿童的发展”主要是指儿童的“功能素养”发展。所谓“功能素养”,即“理解现实社会中音乐怎样影响他们的行为,音乐的作用如何”。 (刘沛,2004)它包括儿童对待音乐的社会性态度和价值认识,理解不同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对其个人生活和行为的影响等。

2. 关于音乐教育的价值

音乐教育的功能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有利于人的社会性需求和发展的教育,它对于满足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哈克认为,“要大家对一门学科给予认可,就必须证明这门学科本身以及其他方面之间,都是有用的,它必须在人类的需求和发展方面,起到交流、学习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在这里,音乐学科教育必须有利于人的各方面发展,才能体现其根本价值所在,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他进一步强调说:“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公民教育、责任感教育、合作教育、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可见,音乐教育功能哲学认为,对人的社会性需求和发展的作用是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

3. 关于音乐教学

哈克认为,音乐教育的功能哲学在教学目标上应体现为:帮助学生在态度、价值和行为方面获得对音乐影响的领悟;让学生在他们的文化、亚文化和个人生活中,获得有关音乐多种功能的知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对多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的辨别和选择能力。

(三)音乐教育实践哲学

20世纪90年代,音乐教育实践论者对音乐教育审美哲学进行了批判。其中,以美国音乐教育家戴维·埃利奥特(David J. Elliott)为代表。埃利奥特是审美哲学倡导者雷默的博士生,然而,对于音乐教育本质的理解,他与他的导师却截然不同。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他反对审美哲学中只关注音响本身,强调要对构成音乐作品的历史语境和事件的理解;他反对审美哲学中将音乐教学看作无功利的、纯粹的聆听和创作,强调每一种音乐教学行为在本质上是在特定语境下有目的性的、具有实践性意义的事件和活动。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其代表性著作《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这一著作的产生引起了美国音乐教育界的极大关注,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因此而建立。其主要观点是:

1. 关于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音乐实践。在《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埃利奥特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而对于音乐的本质是什么,他认为,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人做的事情”,并且这种“人类活动”是“包括两个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交织形式: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这些活动不仅有联系,而且互相界定和强调。我们称这个交织关系所构成的人类现实为音乐实践” 。因此,音乐的本质是音乐实践,音乐教育的本质也是音乐实践。

2. 关于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是一种通过音乐使人获得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的教育。埃利奥特提出:“音乐教育的首要价值便是音乐的首要价值:自我发展、自知自觉和最优体验。” “音乐和音乐教育的首要价值与多数个体和社会为了个人和集体而追求的根本生命价值——个人成长、区别、复杂性、沉浸、自尊和幸福——是相重叠的。”

3. 关于音乐教学

埃利奥特认为,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在实现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上,必须通过音乐素养来完成。“使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提高他们与一定的音乐挑战相适应的音乐素养来实现自我发展、自知自觉和音乐沉浸。” 埃利奥特认为,“音乐素养”并非简单地指音乐的聆听或创作,而是由程序性音乐知识、正规音乐知识、非正规音乐知识、印象性音乐知识和指导性音乐知识五种音乐性知识所构成的。他将“程序性”作为“音乐素养”的本质,强调音乐教学要重视过程性的、非言语性的音乐制作或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

(四)音乐教育美育哲学

美育是音乐教育最早形成的一种哲学观。在中国,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的是蔡元培。然而,这种美育观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制乐成礼的记载,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体现了用音乐培养完整的人格这一美育思想。在西方,从原始的审美意识出现到早期的古希腊社会,是西方美育观最早的发生期。柏拉图的“心灵美化”说、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都体现了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这些早期的美育观都是后来音乐教育美育哲学形成的基础。主要观点是:

1. 关于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美育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美育的内涵是指“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健康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 。正如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认为的那样,音乐根本的作用在于完善人格,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能够实现包括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

2. 关于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

音乐教育的美育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是一种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这里的全面发展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说:“第一层次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力。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

3. 关于音乐教学

在教学实践上,音乐教育的美育哲学最为关键的是提供什么样的音乐作品。那些具有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情景、美的情感,能贴近学生自然生活,表达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音乐作品,才能够深刻地唤醒学生的意识和情感,在学生心灵及灵魂深处埋下美的种子,实现以美动人、以美塑造人的音乐教育美育哲学的理念和目的。

三、四种音乐教育哲学观对学校音乐教育实践的启示

任何一种音乐教育哲学观都不可能是音乐教育的全部真理。每一种音乐教育哲学观都既有其可取之处,又有值得质疑的地方。作为学校音乐教师,批判性地实践这些哲学观念显得至关重要。

(一)音乐教育审美哲学

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积极启示,是培养学生学会多聆听和如何去聆听。首先,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学习就好比是语言学习,大量的听觉感知经验是首要的。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音乐作品的本体要素——和声、旋律、调式等——进行判断和分析,要让学生学会专注地“聆听”,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听”。

然而,音乐教育审美哲学也有值得我们思考和质疑的地方。例如,能否为了追求“聆听”的能力,而特意选择高难度的音乐作品给学生呢?聆听音乐的时候,是否只要专注于音乐作品的本体要素,而可以忽略音乐作品相关文化背景呢?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否只是学习聆听就足够了,而不需要其他创造性的实践呢?这些都是每一位音乐教育者在实践音乐教育审美哲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音乐教育功能哲学

音乐教育功能哲学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要求教师和学生思考音乐的作用是什么,学音乐到底有没有用,音乐会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学校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用音乐来实现自己各个方面的需求和发展。例如,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在学校学到的音乐知识,参与到社会音乐实践活动中去,如参与合唱、组建小乐队等,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学生可以将音乐作为手段进行交流,在诸如社交聚会、家庭聚会等场合中,结识朋友、获取认同、培养与亲友之间的感情;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作用的认识,选择音乐娱乐方式和内容,丰富生活、保持健康。

然而,应避免对音乐教育功能哲学盲目追从,将音乐教育的作用过分夸大,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坏”、“学音乐可以提高智商”、“学音乐可以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等一些言论并不完全正确。

(三)音乐教育实践哲学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对学校音乐教育而言,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将一切音乐现象(音乐作品、音乐表演、音乐教学等)看作在特定“语境”下所构成的事件,是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实践性的人类事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应孤立地看待音乐现象,一方面对于音乐作品的聆听,教师要将其还原到历史“语境”中,让学生通过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观念、人物事件等,来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含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不同情景下的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如情景创作、舞台剧表演等。

由于音乐教育哲学强调“事件”和“实践”两个概念,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和走向极端。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大量的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不需要任何的音乐感性认知就可以参与音乐创作,单纯地实践也能够很好地学习音乐。

(四)音乐教育美育哲学

音乐教育美育哲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音乐教育践行的主导观念。它的重要启示意义在于让学校教师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最终目标都是培养人,而不是音乐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用音乐塑造学生的人格。对于教师而言,选择好的音乐作品和正确的教学方法显得至关重要。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寻求真理的思维,启示学生追随善的信仰,诱导学生发现美的生活。

尽管美育哲学倡导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人格的完善,但不能将其片面理解为对人的思想教育。音乐教师要避免把音乐课看作思想教育课,而完全脱离音乐本身。

表1-1将音乐教育四种哲学观点进行了归纳:

表1-1 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点 r9IFKtZePCAjzspk09thOiqqsqS0Gm3xWs7aG2ZHdSYsw6xPr+YmF9u09xXkUfG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