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能造什么”到“客户需要什么”,这种观念的转变意义非凡。
法国年鉴学派学者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这样认识历史:历史是阳光永远照射不到底部的沉默之海,在历史上造成喧哗的人们高踞在沉默的大海之上,而真正的,沉默于海底的无边无际的历史背后,才是进步的本质,真正传统的本质。
1998年,在中国商用飞机历史上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AE-100项目宣布解散时,参加过中德民机合作项目MPC-75与AE-100项目的中国商用飞机设计人员在北京告别。当时,面对中国商用飞机产业吉凶未卜的前途,他们极其悲壮地喝了一次酒,几十号人站在北京的星空下掩面痛哭,心里怎么也想不明白,祖国的天空怎么就飞不起来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商用飞机……
16年后,同样是北京的星空下。
2014年12月26日19时,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TCB)最终会议终于在民航干部管理学院召开。21名委员会成员在会上做出了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决策:接受ARJ21-700飞机审查组可以颁发型号合格证(TC)的建议,并将请求中国民航局为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架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颁发型号合格证。
这意味着长达11年3个月的适航审定工作全部结束,ARJ21-700飞机符合《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它也成为中国第一款具备航线运营资质的喷气式支线客机。对此,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成员、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适航研究所所长路遥在会上表示:我对ARJ21-700飞机的适航性充满信心!
2014年12月30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李家祥乘坐ARJ21-700飞机105架机从上海飞往北京,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要向世界宣告,中国研制的喷气式客机是安全可靠的,是可以信任的。
或许,历史可以将所有参与ARJ21项目的研制人员看作是中国民机产业的“盗火者”!但愿,从此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正如中国民用航空局适航司司长殷时军在ARJ21-700型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最终会议上所说,“我希望这不是ARJ21项目的结束,而是系列化的开始,我希望这个数字会是1000架……”
2014年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中国商用飞机设计研发中心,他亲自登上C919展示样机的驾驶舱体验。习近平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在调研结束后,习近平叮嘱中国商飞公司的负责人:“中国大飞机事业万里长征走了又一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
早在2007年10月,美国《时代周刊》提前刊登了一篇标题为“中国航空业开始起飞”的文章。虽然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喷气式商用飞机的制造难度和市场竞争的险恶情况,但是,文章却强调了另一个事实:虽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中国却正在努力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飞机制造商!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起飞!
作者在文中写道:无论对于飞机还是飞行员来说,位于中国西藏的邦达机场都是一种挑战。该机场坐落于青藏高原的绵延群山之间,海拔高达1.4万英尺(433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机场。由于那里空气稀薄,在中国国内航空业中占大多数的大型飞机——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的飞机,在某些条件下,尤其是在恶劣天气和满载乘客的情况下,普遍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升力以满足飞机顺利起降的要求。所以,在2002年中国政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中国将制造一种新型客机,它不仅能在西藏的邦达机场轻松起降,而且将使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商用飞机制造商。
“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这个体现着国家意志的愿望,跨越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漫长距离,将历史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航空工业向产业化发展的新时代!然而想一想,在这个跨越之前,中国商用飞机发展的路线图还仅仅是徘徊在人们大脑里的一个极不确切的概念、一个又一个在概念阶段就下马了的项目、地面上一堆又一堆的部件和档案室里一摞又一摞标有“秘密”字样的纸片而已。
让一架新研制的商用飞机飞起来需要冒巨大的风险,这是一场着眼于未来的大赌博!在商用飞机领域的每一次豪赌中,输家从此一蹶不振,而赢家又不得不为了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和迎接新竞争对手的挑战而赶快进入到另一场豪赌之中。
在商用飞机制造业中,有一个规则就是:预测明天。
世界航空市场的变化是反复无常的,难以预测的发展前景会毁掉即便是设计得最好的飞机。一个今年还很有希望的飞机概念,可能明年就会被航空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毁掉而变得毫无用处。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们真的知道未来需要哪种飞机吗?
他们能够预测明天航空市场的发展吗?
起码,他们并没有在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静坐一隅,ARJ21-700飞机是中国民机工业吸纳后的必然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