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言

距今约7000年前,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一批远古文明,人类步入了文明时代。此后,随着文明的扩散与文化的交融,世界上又形成了中国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等主要文化圈。

尽管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往来不及今日便利,然而这种交流还是留下很多难以抹去的印痕。根据考古学发现,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及至秦汉时期,陆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经久不辍。中西之间或直接、或间接的交往,多载于中外典籍之中,直到清朝政府统治时期因采取闭关政策而渐趋萎缩。

在历史的岁月中,中华文化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被称作“王朝循环”的模式:自秦至清,“大一统”的王朝统治交替实行了2000余年,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结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与文官组织相配合的结构,改朝换代的动因是内部的分裂或农民起义。江山易主,循环往复,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却一脉相承,只发生着缓慢的微小变化。政治统一、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虽然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但是也容易造成僵化的心理定势,产生文化优越感,在面对危机时,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至清朝政府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与传统儒家学说愈发丧失活力,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束缚。传统中国的发展模式极大地阻碍了现代政治、经济、法律体制以及伦理观念的确立。

然而,欧洲并未形成像中国这样的“大一统”帝国。罗马帝国虽然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维持了政治统一,但是却没能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体系;基督教会曾以教权代替王权,重新整合了欧洲的文化风貌,却仍然保留了族群林立的封建制度。长期的族群林立保留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在遇到内外挑战的时候,各种异质性的特色,可使它们从众多选项中找出某种适应方式。与东方强大的专制帝国不同,中世纪的欧洲长期实行封建制度,土地由封君分配给臣属,双方以契约形式固定相互关系,各享权利,各尽义务。封建领主在各自领地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司法权,每一个封建庄园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自给自足的经济、分散的权力以及松散的社会联系,让中世纪的欧洲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中国。然而,在西欧也有一些独特的城市和商业文化,值得关注。西欧的城市从封建主手中赎买或夺取,在经济上与庄园经济体系互不统属;在政治上实行城市自治,不存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体制外”的市民社会虽然力量弱小,却是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资本主义在此孕育成长、破土而出。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农奴制解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除了人身束缚与思想束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地理大发现,西欧社会的商业精神也得到伸张。西欧至此开始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此后,经过启蒙运动和一系列改革与革命运动,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欧洲各国建立起来。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技术革新引发了生产力的显著提升,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产业革命随后传至欧洲大陆及北美地区,欧美各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为谋求自身发展,西方国家开始海外掠夺与殖民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与商品市场。原本在西欧一隅创生的资本主义文明,经由西方国家的全球扩张而具备了一定的世界性与普遍性。诚如《共产党宣言》所言:“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的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无论情愿与否,中国等非西方的民族和国家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有识之士只能尝试着适应这种变化了的世界格局,为本民族国家的振兴与发展而不断奋斗。至此,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新阶段。何谓“现代化”(Modernization)?依据当代中国学者罗荣渠的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化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正如一些外国学者所说,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它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

现代化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浩大工程,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学术知识科学化,社会生活城市化,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化、人性化等。现代化标榜生产力的解放与人性的解放,它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却又不专属于西方社会。现代化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方化”、“工业化”,然而由于西方国家超强的实力与文化上的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就成为了其他国家学习、仿效的榜样。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又往往表现为在各个领域的西方化。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冲突、碰撞、吸收、融合乃至综合创造,演绎出哪些充满喜怒哀乐的故事?这也成为认识和品评中国文化近代命运的重要方面。

自鸦片战争(1840—1842)在英国的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失败之后,中国的主权不断受到损害,传统的“王朝循环”被打破,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现代转型。西方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联袂东传,从南至北、由沿海至内地,对中国社会各界人士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潮流,在近代中国社会不断掀起波澜。为拯救民族危亡,不少志士仁人勇敢地接受来自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探索变法图强之道。

早在19世纪中叶,部分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先驱就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可惜未能产生显著的社会影响。而脱胎于农民革命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是依靠改造后的西方宗教来动员、组织民众的,只是到了革命后期,部分领袖人物才意识到全面学习、推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必要。19世纪60—90年代,清朝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官员开始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们想在不改变传统体制的前提下,从军事、经济、教育、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进行有限度的现代化改革。然而,这种不彻底的变革最终不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中国在甲午战争(1894—1895)中对日本的军事失利,引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觉醒与文化自觉,效法西方先进制度的思想渐成主流。改良派与革命派开始崛起,前者主张推行温和的资本主义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后者则赞同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全新的民主共和国家。戊戌变法是改良派参与的一次并不成功的政治实践,而发端于清朝最后10年(1901—1911)的清末新政,则是清朝政府为解除统治危局而进行的现代化改革,也可视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续。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出现了。然而,民初政局十分动荡,最终滑向了军阀混战和割据的深渊。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政治革命的局限性,开始关注国民思想观念的启蒙,着力清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各种西方学说纷纷涌入中国,思想界渐趋活跃。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这场文化革新运动走向深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变法图强事业进入新阶段。

勿须讳言,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与西方国家的介入有关。这场由浅入深渐次展开的变革,受到外部、内部双重作用的牵引和驱动。首先是一连串外事的刺激使之不断深化和完善。如黄仁宇所言:“除了鸦片战争结束时朝廷犹以‘筹办夷务’的方针对待各国,可算迟钝外,以后较深的刺激,已作梯度式的反应。造船制械、力求争取现代科技的改进既无实效,则企图从法制方面革新,如修改宪法、编列预算。这样的计划可能动摇传统以‘圣谕’及‘皇恩’统治全国的根本,于是索性推翻2000多年来的君主制度。如此再无实效,则发动五四运动,知识分子主张本身的革新,及于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尽管“冲击—反应”论已经受到不少批评,但西方国家对中国近代变革的影响的确是难以否认的客观存在。

其次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中国人也并没有完全处于被动局面,选择全盘接受。尽管接连遭遇军事、外交挫折,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依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品评中国文化的重要议题,值得深入思考。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保守、落后的一面,阻碍了中国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接受,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延误和一波三折;不过,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向对手学习、择善而从的另一面,在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功用之同时,大胆改良、创新。从清朝中期的“经世致用”思想,到晚清洋务派与部分维新派共享的“西学中源”、“中体西用”等,再到清末国粹派、民国初年的孔教运动,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整理国故”运动,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西方文化彻底击垮,反而展现出一定的自我革新空间。经过时代洗礼的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近代热衷传统文化改造的知识分子在具体问题上出现过意见分歧,他们的基本态度却普遍遭到人们的质疑,甚至指责。然而,他们都在不约而同地努力着,奋争着,避免民族文化的泯灭,使之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存活下来,并在文化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代中国文化的巨变,其性质之深刻、规模之广大、任务之艰巨、冲突之激烈,可谓空前绝后。它与政治革命、经济转变、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事业相伴相随,是一个统一、连续的文化综合创造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近代中国人变法图强的思想与实践,只是沧海一粟。但就是这一串串水滴,却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映照出中华文化的共时性诸多要素,同时也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变革的某些不确定性,亟待人们的深入探究和思索,等待着您的品评与回味。 dr4ku3rB3+Ciqpe4ed+cBhDupX5q0P19vcVpN1U1WpXvdKzhCJG8AEPRIg3mA59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