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古人对于立志,非常强调和崇尚,认为人一生必须要立定志向。管理学有个观点:目标越明确效率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志向使人生更加有效率,更有意义。有了方向,而且朝着这个方向不停努力,也可以使生命的每一天都更有成就感。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万军马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投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士杀而不可辱。
一个人,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都是“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英雄表现。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公元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他毅然临危受命,但是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严重的挫折,最后他被敌人活捉,在监狱里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正气歌》。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写下《过零丁洋》以明志。
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文天祥明确遵循“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这就是他的“为人之志”。
孙权年未满二十岁即继承父兄基业争雄江东,但他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尽管他对阵的是拥有“卧龙”诸葛孔明、五虎上将的刘备,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曹操,他都不在乎,敢于去拼,敢于去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始终牢记少年时的志向:“须知少曰拿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就是他贯彻一生的“志”,他追求的是“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最终使得一代枭雄曹操也不能不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所以说,成大事者,需先立大志。因为人的行动总是被意志、理想决定和支配。意志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和动力。有了高远的意志,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远离腐败和堕落的陷阱;有了高远的志向,把国家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就能忍住诱惑,廉洁奉公,坚守志向,无欲则刚。正所谓: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正是立志和守志的重要性。守志就是必须坚持对所立之志的一贯性和持久性,不可朝三暮四,一日三志,要持之以恒。守志虽然重要,但立志是守志的前提,是守志的基础。让我们遵照先贤们的警言,欲成大事,先立大志,立志守志,方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