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敬爱亲和——人际礼仪风俗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历来以彬彬有礼著称于世。以礼敬长,以礼爱亲,以礼和睦朋友乡邻,历代相因,沿袭成俗。何谓礼?《管子·五辅》说:“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可知礼就是强调差别,区别等级,使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固定于一个相应的位置,如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等。由于有身份的差别,人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卑者对尊者、幼者对长者的尊敬与服从,或者相同等级间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何谓仪?礼作为一种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体现差别的物(如车、马、服、饰等)、做出的各种仪容动作(如跪、拜、鞠躬、握手等)、所表达的各种语言(如敬称、自谦、婉辞等)体现出来的。各种体现差别的物、仪容、动作及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等即为仪。可见,礼是体现差别、表示敬意的规定,仪则是各类差别和敬意的表现形式。概括而言,礼仪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在不同的场合,用以表达敬意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这种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并长久沿用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即为人际礼仪风俗。

跪坐立走皆有礼

在各类人际交往活动和祭祀活动中,为了表达对人、神的崇敬、畏服或感激之情,身体的各部位做出种种示意的动作,如折腰、屈膝、拱手、叩头等等,称为行礼。所礼敬的对象地位不同、场合不同,行礼的姿势也各有差异,各种不同的礼姿称为仪节。尊卑有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序之礼,即由各种不同的仪节体现出来。古代汉族人相见行礼有跪、坐、站、走四种基本姿势。

一、跪姿礼

1.跪

跪是表示崇高敬意的大礼。古代跪与坐相似。跪为屈膝,两膝着地,腰身挺直,之后俯身,两手着地,脚跟与臀部相离。臀部抵在两脚跟上为坐;挺身直腰之跪称为长跪,又称为跽;俯身,两手着地称为跪伏。最初,跪的本身还不是一种大礼,只是行拜礼前的一个预备姿势,后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礼。

2.拜

拜究竟是什么样的仪姿,古今学者释说不一。《说文解字》云:“拜,首至地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说:“拜,首至手也。”他认为拜见就是《周礼》中所说的“空首”,即其他诸经书中所说的“拜手”。拜就是拜手的省称。什么是“首至手”呢?就是“既跪而拱手而头俯至于手,与心平,即是头至手。头不至于地,即是空首。对稽首、顿首之头著地言也。”段玉裁的释说是正确的。空首即是拜。以头加手而跪,表示敬意的程度更深,因而又称为拜手。拜是男子的通常礼仪。身份平等者之间可用,卑者对尊者、尊者对卑者也可以用。古人席地而坐,表示感谢、表示亲敬,可以随时行拜礼。如《论语·乡党》:“康子馈药,(孔子)拜而受之。”拜是礼中示敬较轻的仪式,所以国君答臣下也常用拜礼。

据《周礼·春官·大祝》载,拜仪分为多种:除了空首以外,还有稽首、顿首、稽颡。

3.稽首

郑玄说:“拜,头至地。”稽首行礼的仪姿是屈双膝跪地,继而拱手至地,手仍不分散,左手按在右手上,俯身,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头抵地后停留片刻抬起。稽有留止之义,由于行礼时,头在地稽留片刻,因而称为稽首。稽首往往是与拜相配行。一拜一稽首称为拜稽首。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降,拜稽首。”二拜一稽首称为再拜稽首。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重耳敢再拜稽首。”稽首是拜礼中最重的礼仪。《白虎通·姓名》:“必稽首何?敬之至也。”一般用于祭祀天地、祖宗,诸侯拜天子,臣拜国君,子拜父等重要的礼仪场合。身份地位等同者,一般不行稽首礼而只行拜礼。

4.顿首

郑玄说:“顿首拜,头叩地。”后世俗称叩头。其仪姿是跪而拱手至地,如稽首仪,只是稽首头轻缓至地,稍做停留。顿首则是头快速频频叩地。顿有快之意,所以称为顿首。顿首礼多是用于表示哀求或表示谢罪等场合。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破楚都郢,楚臣申包胥奔秦国求救,“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得见秦哀公,“九顿首而坐”,秦乃同意出兵救楚。

5.稽颡

稽颡主要是用于居丧期间答拜前来吊丧宾客的礼仪。《仪礼·士丧礼》:“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颡者,额也。叩地的部位用额,所以称为稽颡。但稽颡与顿首略有差异。稽颡之稽义为留止。即是说稽颡叩地时要停留片刻,这与顿首头频频叩地显然不同。稽颡又不同于稽首。稽颡与稽首虽然都是头至地而有所停留,但稽首是头至地轻缓不叩,而稽颡则是头至地而叩。礼仪的细微区别体现不同的内涵。稽首头至地轻缓深沉而稽留,表示出了对长上的无比敬服;顿首频频叩地有声,表示出了急切的哀求心情,而稽颡额头叩地而稽留,既体现了失去亲人的极度悲痛,又表达了对吊丧宾客深切的感激之情。

6.膜拜

膜拜是表示极端崇敬的礼仪,所以有“顶礼膜拜”之说。其行礼的仪姿是两膝跪地,先举两手加于额,再拱手至地稽首。

二、坐姿礼

在宋代以前,无椅凳,人皆席地而坐。坐姿也与现在不同,是以两膝着地,两股贴于两脚跟上,类似于今日的跪,但跪是两股不贴两脚。根据《礼记·曲礼》等古籍记载,坐的礼仪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坐如尸

尸是古代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尸居神位,坐必端正严肃。要求一般人在公众场合,或会见客人时,必须要腰直胸挺,双目正视,容貌端庄,即所谓的正襟危坐,不能箕坐。箕坐又称为箕踞,其姿势是两腿叉开前伸,上身直立,形如簸箕。这是一种随意轻慢的坐式,古人认为不合礼节。不重礼节的汉高祖刘邦,常以这种坐姿待人。《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

2.坐不中席

古代的席是用蒲草编织而成的薄垫,多是长方形,铺于地上,可坐可卧。一张席可坐四人,共坐时分坐四端。因此,普通人不能坐在席中间,坐在中间是一种傲慢无礼的行为。同时也不能横着膀子坐,挤凌别人。尊者可以独坐一席,居中而坐。

3.偏席不坐

席在堂室中必须放正。席的四边必须与四面墙平行,位置适当。因此,《论语》记载孔子是“席不正,不坐”。就席的时候,从席的后边或旁边走到席的一角坐下,不能从席上踩踏而过。

4.虚坐尽后

除吃饭以外,坐席要尽量靠后,以表示谦敬。吃饭要尽量靠前,这是因为古时用小几放盘吃饭,只有靠前才便于吃饭,不失礼。在席上拿东西交给站着的人,要保持坐姿不能变成跪式,因为那样会显得自己低贱。如果是拿东西给坐着的人,则不能站起来,那样会使接者仰视而自感低下。

5.座次尊卑

在坐的礼仪中,座的位次非常重要。它是尊卑长幼之别的体现。场所不同,所会聚的人不同,座次尊卑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通过方向体现出来的。据清代经学家凌廷堪《礼经释例》考证:“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这一见解是正确的。古代贵族的房屋是堂室结构的。平民多是只有室而无堂。堂与室只是一墙之隔,前(南)为堂,后为室。堂多是举行庆典、祭祀、盛宴的地方。室是居住的地方,也举行各类活动。室与堂中座次有所不同。室内座次以居西面向东之位为尊。其次是居北面向南,再次是居南面向北,最后是居东面向西。在堂中是以南向为最尊。即坐在北墙下居中,面向南。居南面向北之位最卑。所以皇帝是“南面称孤”,众官是“面北称臣”。居西面向东或东面向西的坐位尊卑因朝代不同而异。史家考证,夏、商、周三代,以左为尊;春秋、战国时期以右为尊;汉代尊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张守节《史记正义》云:“秦、汉以前用右为上。”唐宋尊左,元朝尊右,明朝先尊右而后尊左,清朝尊左。虽然历代右左尊卑不一,但最尊者居北面南或居西面东是不变的。夫妻二人在室中,其座次是夫居西面向东,妻居东面向西,相对而坐,男尊女卑。

三、立姿礼

立姿礼包括站立之礼和行走之礼。

1.站立

俗云:“坐有坐样,站有站相。”站立和行走也皆有礼仪规范。站立要“立如斋”“立必方正”“立毋跛”。即站立要像祭祀前斋戒时那样端庄持敬,挺直端正,不能一脚踏地,另一脚虚点地,像瘸子一样身体倾斜。要体现出谦恭有礼,明辨尊卑上下。也不能站在门的中央,妨碍他人的出入,即所谓的“立不中门”。当已经有两个人并立时,不要插在他们中间站立,即“离立,毋往参焉”。

2.拱

亦称拱手。其仪姿是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一手在内,另一手在外叠合。拱手礼有吉凶之分。行吉礼,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则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男为阳,尚左;女子为阴,尚右。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故两手叠合有别。拱礼常用于见面或答谢时致敬。既可以用于身份平等的人,也可以用于礼敬长上,尊长者也可以用拱礼作答。

3.揖

与拱礼相似,也是身体站立,左右两手在胸前一里一外叠合。行拱礼是身体不动,手也不动,即所谓垂拱、立拱。揖礼则是由胸前向外推手,略俯身。《说文解字》云:“揖,攘也。手着胸曰揖。”攘即是推。揖礼是表示轻微敬意之礼。因此,根据施礼对象身份的不同,揖姿也略有区别。揖身份相等的人,手向前平推,称为时揖;揖身份低于自己的人,向前推手稍稍向下,称为土揖;揖身份尊于自己者,行长揖之礼,即行礼时站立俯身,拱手高举,从上移至最下面。单独对一个人行揖礼,叫作“特揖”;向群众行揖礼,叫“旅揖”;向左右两侧的人行揖礼,叫作“还揖”。揖礼与拱礼是古人最常用的站立礼。

清代作揖礼

4.肃

肃为军礼,即长揖之礼。清代学者黄以周认为肃与肃拜不同。他说:“肃拜者,跪而俯下手也。肃者,立而俯下手也。”黄以周的释说确为精见。《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因为军中将士甲胄在身,不便于跪俯,所以不行跪拜之礼,只能行肃礼。行礼时,仰视而拜,称为占拜,以示庄重。《后汉书·虞延传》:“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

5.唱喏

唱喏为男子相见礼,是对揖礼的一种发展。古代行揖礼只是举手而无声。东晋时期,人们在行揖礼的同时又口颂敬词,如“久仰久仰”“敬请光临”之类,称为唱喏。后来又有问候起居寒暖之类的客套话,称为寒暄。据宋人陆游说,唱喏是始于东晋江左的王氏家族。由于唱喏是边揖边颂,能增加恭敬的程度,所以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礼仪。唱喏不仅与揖礼相配合,也常与鞠躬、拱、叉手等礼相配合。

6.道万福

女子行礼时,口称“万福”,表示礼敬祝贺。女子的道万福与男子的唱喏是属于同一性质的礼仪。流行于唐宋时期。道万福的仪姿是: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

7.免冠

免冠即脱帽行礼。冠为首服,古人最重冠冕。男子成年时,要举行冠礼。戴冠意味着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冠是人格和尊严的象征。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孔子的弟子子路作战受重伤,死前不忘重新系好冠缨,说道:“君子死,冠不免。”免冠行礼表示降低自己的身份,向受礼者认错或谢罪。《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免冠也表示致敬。冠是至尊之服,免冠表示自己不敢为尊,所以有致敬之义。

8.鞠躬

鞠躬为敬惧恭谨之容。鞠躬的仪姿是身体曲敛,形如弯弓。但先秦时期的鞠躬与后世的立正、鞠躬礼不同,可以是走路时的仪姿。如孔子“入公门,鞠躬如也”,“摄齐升堂,鞠躬如也”,也可以是恭直时的仪姿,如孔子“执圭,鞠躬如也”。严格地说它还不是一种致礼之仪。大约魏、晋以后,鞠躬始成为一种致敬的礼仪。金、元、明、清时期,鞠躬礼为拜天地鬼神、君主、长上的重要礼仪之一。《金史·礼志九》记大金国朝参仪:“文武百僚……至丹墀之东,西向鞠躬毕。”清代的满族人日常通行鞠躬礼。《柳边纪略》载:“满人相见,以曲躬为礼,久别相见则相抱。”其仪姿是身体直立,脚跟靠拢,两臂下垂于两腿侧,五指合掌,目视受礼者,上身向前曲躬,一次为一礼。官员之间有时也行鞠躬礼,如亲王出行,贝子、镇国公等要让道于旁,勒马鞠躬。

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帝制,1912年南京政府刚一成立,孙中山先生即宣布取消屈辱人格的跪拜礼,以鞠躬礼为常礼,这使汉族几千年的礼仪习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袁世凯窃居大总统之位以后,迫于形势,也不得不宣布:男子礼节为脱帽鞠躬(以右手脱帽),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之礼大致相同,唯不脱帽,专行鞠躬礼。从此,鞠躬礼成为中国社会的常礼。鞠躬礼是卑幼者先向尊长者致礼,尊长者随即脱帽答礼。

9.握手

握手礼仪是当今汉族人最常见的相见礼,它是从西方传入的。19世纪我国学者辜鸿铭在英国曾这样评价中西方礼节:“你们见面拉人家手多别扭,我们中国人见面拉自己的手多斯文。”可见握手礼传入中国最多只有百多年。握手礼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有许多习俗性的规范。其礼基本上是应用于四种场合:一是用于见面,表示热情欢迎,相互致意;二是用于告别,表示祝愿平安,以后加强联系,增进友谊;三是用于表示感谢;四是用于表示祝贺。握手的礼姿:面带微笑,目视施礼者的眼睛,两足立正,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伸出右手,身体略前倾,端庄大方;握手时手要上下摆动几次,轻重适度,然后松开。人多握手时要讲究次序: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手;晚辈长辈之间,晚辈要等长辈先伸手,以示尊敬。为表示更加尊敬和热情,下级、晚辈可用双手。男女之间,男士要等女士先伸手;如果女士无握手之意,男士点头或鞠躬致意即可。行握手礼需要注意:一是不能东张西望,不能握得太草率,不能戴手套,否则是不尊敬别人的表现;二是不能握的太重、时间太久,特别是异性,否则是粗野的表现。

10.举手

举手礼仪是清代后期从欧洲传入的礼仪。民国时期主要是实行与军队和学校的见面礼。下级对上级,年幼者对年长者要先敬礼,上级或年长者还礼。行礼时身体成立正姿势,右手伸直并拢,上举至帽沿右侧,手掌微向外,右上臂与肩齐,双目注视对方,待受礼者答礼后方可将手放下。

四、走姿礼

行走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仪节。《礼记·曲礼上》说:“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武,即足迹。在庄重的堂上走,要接武,即向前迈的脚在紧挨着后一只脚处落地,脚印一个接一个;在堂下普通的地方,要布武,即是可以自由行走,足迹不相连接;翔,本义为飞翔,即是在室内行走时手臂摆动要小,不要像鸟飞那样挥动双臂,因为室内空间小,“翔”则会碰到别人,也显得轻飘。走路行走要有“行不中道”。古代路面分左中右。尊者行中道,卑者行两侧。不行中道,以示谦恭有礼。在升阶入堂时,作为主人,要请客人先上台阶;作为客人,则要谦让主人先上。登阶不能一步一个台阶,要“拾阶聚足”,即前脚登上一个台阶,后脚与之并齐,然后再上,以示稳重端庄。“将上堂,必声扬”。如果不是主人陪着登阶升堂,一定要大声报知主人,使主人预知。“将入户,必视下”,“行不履阈”。因为户内属私居之室,视之则不敬,不得举目而视。进屋时,不要踏踩门坎,要轻轻跨过。如果是去拜见或迎接尊者、长者,或是在尊长面前走过时,要“趋而进”。趋礼是卑者、晚辈迎见尊者、长辈,或主人迎宾之礼。所谓的趋,即是面容谦恭,低头弯腰迈着小而快的步伐,表示恭敬。如果是大步快跑,显得慌乱;昂首阔步则显得傲慢。《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奉君命去迎接外宾时,“趋进,翼如也”。快步向前,像鸟儿展翅一样。礼节得体,颇得称赞。

在中国古代四种礼姿中,跪拜姿礼仪是最主要的礼仪形式,它不但行之于朝廷,行之于官府,还行之于家庭和宗教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延续数千年而不衰,是中国古代礼仪风俗的突出特色。其原因是和礼的起源分不开的。礼起源于饮食分配。礼作为一种体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的行为规范,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的。饮食乃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是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原始社会中,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食物非常贫乏。人与人最早的社会性差别就是体现在食物分配上。强者、长者即是尊者,他们是食物的垄断者。弱者、卑者、幼者以躬身、屈膝的方式向强者、尊者、长者进献食物或领取食物,以表示自己的恭顺敬畏之意。这种在饮食上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行为规范就是最早的礼。当人类社会出现宗教观念之后,又把这种敬强尊长的礼仪用于敬神,于是又有了跪拜敬神的礼仪。进入阶级社会后,国君、大家族长是生产资料的垄断者,食物的分配者,而神则是他们折射在天国的影子。因此产生于原始社会表示尊卑的习俗进而被改造成为礼制,以跪拜叩头的形式表示尊者地位的神圣、贱者人格上的屈从卑微。礼仪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形态,它必然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清王朝灭亡,最后一个封建皇帝被推翻以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衣食再也不是皇帝和大家族长赏赐的了。有了经济的独立,才有人格的自尊和平等,跪拜礼仪消失,站立礼仪盛行。

相见宴宾重礼仪

拜访相见,宴请宾客,无论是建立私人情谊还是开展政治交往,都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因此拜访相见礼仪和宴宾礼仪是经常用到的,从古至今都非常受重视。

一、拜访相见礼仪

拜访相见礼仪步骤及规范大体如下:

1.执贽求见

宾客初次会见主人,或者有要事相见,都必须执贽。贽是宾客拜见主人时所携带的礼物。宾客的地位不同,所执的贽品级也不同。高级贵族以圭、璧等玉器为贽,稍次为帛;次等贵族则用雁、雉等禽类或羔羊为贽;女子则以干果或干肉为贽。这些就是后世礼俗中的见面礼。初次相见时,宾客要先请人通达,之后去府上拜访。请求会见致辞说:“我愿意来拜见您,但没有机缘。某君根据您的吩咐差遣我来拜见您。”主人回答说:“某君吩咐我会见您,您又屈尊到来,实在不敢当。请您先回到府中,我很快就去拜访您。”宾客经过三次谦让,最后主人才答应说:“我一再辞谢得不到您的允许,我将拜见你。”

2.受礼迎客

主人同意接待宾客以后,又接着说:“看见您还拿着礼物,我冒昧辞谢。”客人则说:“我不拿礼物不敢来拜见您,务请收下。”又经过三次推辞谦让,主人才表示收下。说道:“我一再推迟也得不到您的允许,只好恭敬不如从命。”如果是同等级相见,主人走出大门外迎接。主人与宾客两次互行拜礼,之后主人拱手进入大门,在右边就位。客人捧着礼物进入大门,在左边就位。宾客两次行拜礼,送上礼物,主人两次辞谢后收下。主人接待客人的场所,按宾主的身份地位、互相间的关系而异。隆重的会见仪式在堂上举行,宾主地位相当,举行于堂上两楹(柱)之间的中心地点;如果宾客的地位次于主人,则在中堂之东、东楹之西举行;如果是一般性的低层次会见,仪式则不在堂上而在庭院中举行。举行贽的接受礼仪时,如果主宾地位相等,一般都亲相授受。如果是小辈初见长辈,臣下初见君上,则先将贽放在地上不亲授,即所谓奠贽,以表示身份低下。如果尊长有所推辞,然后再行授受之礼。

3.还贽于宾

举行贽的授受礼仪之后,如果宾主地位相等,主人请求回访来宾,待再次见面时,主人按礼把贽还给宾客。宾客再三推辞后受贽。这叫“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如果是小辈初见长辈,臣下初见君长,尊长可以受礼不还,以表示接受其为小辈或臣下。

4.观色进言

宾主举行会见仪式后,就要进行交谈。交谈时,宾客要察言观色而言。说话时不能一直盯着主人的脸,视线只能停在其衣领处;谈话结束后,要观看主人是否赞同自己的意见。在整个会谈中,都要面容严肃,身体端正。不发言时,要“立则视足,坐则视膝”,不可目光游移不定,心不在焉。

5.告退辞谢

如果见到主人显出疲劳或问时间、或问饭食是否准备好时,就要告退。退出时,主人起身相送,要阻挡谢辞。一般告别相送到门要有“三辞”:一辞而许送,叫“礼辞”;二辞而许送,叫“固辞”;三辞不许再送,叫“终辞”。

先秦时期的相见礼俗,流行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大同小异。士是商周时期贵族中最低的等级,也是贵族中人数最多的阶级。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是社会中最活跃的阶层。因此先秦时期的相见礼仪制度,大部分是以士为基础制定的。《仪礼·士相见礼》是行之于士阶层相见时礼仪风俗的记录,对后世相见礼俗影响相当深远。

二、宴宾礼仪

宴请宾客包括主人招待来访的贵宾和主人主动邀请宾朋宴聚。不论是哪种宴宾,都必须讲究宴饮的礼仪俗规。其礼仪风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席位座次与桌次。座次与桌次的安排是宴会的首要之事,要体现出尊卑有序、长幼有等、友爱亲和的气氛。如果是家族聚会,或在室中宴请客人,最尊者的座位于西墙下居中面东为主坐席位,其他人在前方两侧分为左右两排,按左一居北面南、右二居南面北、左三居北面南、右四居南面北、左五居北面南、右六居南面北等等的顺序,依次相对而坐。最卑者在席尾面西而坐。《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的座次即是如此。项羽以尊长自居,与他的叔父项伯面向东而坐,他的亚父、尊师范增面南而坐,使刘邦面北而坐,张良作为刘邦的随从面西而坐。按礼,请来的贵客应居尊位,但项羽却使刘邦面北而坐,仅尊于随从张良,这是有意污辱刘邦。如果是最隆重的聚会,则是在宽大的堂内举行。座位就是以南向为尊。如《礼记·乡饮酒义》记载,西周以来由乡大夫主持的大型宴会——“乡饮酒”,其尊卑的座次是:主宾之位是在堂的北墙下牖(窗)与户(门)之间(北墙东侧有门,西侧有窗,门窗之间地方宽敞),居堂的西北方向,面南而坐;主人之位是在主宾的东南方向,面西而坐;介是主宾带来的辅助者,即陪客,其位是在主宾的南侧(堂的西南方向)面东而坐;僎是主人的辅助者,其位是在主人的北侧(堂的东北方向),面西而坐。这种座次,按《礼记》的解说是:“宾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阴阳也。”主宾是主人所敬重的,象征天之尊,所以居最尊之位,面向南;介也是客人,是主宾的辅助者,也是代表,位居第二;主人以礼下人,象征地之卑,位居第三;僎因是主人的辅助者,位于第四。宋代以后出现高腿方桌,俗称八仙桌。因为正房为坐北朝南,所以方形的八仙桌的北面为主宾。如果是并排坐二人,主宾居右,次宾居左,其他人依次排,主人居末位。如果不以房室的方向定位,则均以迎门一方为首,主人则背门而坐,圆形桌亦然。为了便于在席间交谈,现今通行宾主并坐。主宾坐在右侧,主人坐在左侧。

桌次主要是根据宴会厅堂的形状来安排。无论多少桌,先定位主桌。其原则是以右为尊,以里为尊,居中为尊。其他桌次以临近主桌为上。不论什么形式的宴会,主人一般都要到门口迎接宾客,或是排队迎宾更为隆重。入座时请客人在前,由椅子的左侧入座,客人先坐,主人后坐。

其次是祝词与祝酒。祝词通常是安排在进餐之前。其内容要充分表达对客人的敬意和欢迎之情,以增进友谊为目的,用词要适中得体。在席间主人要向宾客祝酒,碰杯时要略低于客人的酒杯,以示敬重。

最后是送客。宴会结束,赴宴宾客起身离座时,主人要起立,请客人先行,送出门外,握手告别。如果客人坐车,要招手目送车子离去。

百族风情礼仪多

一、满族的人际礼仪民俗

满族是一个尊老、敬上、好客的古老民族,非常重视人际礼仪,其相见礼与宴宾礼尤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1.相见礼仪

满族的相见礼仪有鞠躬礼、执手礼、抱腰礼、顶头礼、请安礼、抹鬓礼、叩头礼。

鞠躬礼与执手礼是平日相见之礼。《宁古塔纪略》载:满洲“无作揖打恭之礼,相见唯执手”。《柳边纪略》又载:“满人相见,以曲躬为礼,久别相见则抱腰。”鞠躬礼与汉族鞠躬礼基本相同。

施执手礼时,双方各以右手相执,虚拢而不握。年长者垂手引之,年少者仰手迎之,同辈或年纪相仿者则立掌平执。妇女相见,特别是结亲女眷初次会面多行执手礼,以执手为亲。直至现今,农村的满族人多以执手礼迎接亲人或客人。

抱腰礼要重于执手礼。是故旧亲朋多年不见或新亲家初见的相见礼。其仪:两人相迎先碰左肩,后碰右肩,然后以右臂互相抱腰,左手抚背,交颈贴面,之后再执手问安。清代晚期多以执手礼代替,但特殊场合仍以抱腰抚背为亲。

顶头礼是离别复见的老夫妻所行的相见礼。其仪:老妇迎上前去,用头顶住老夫的胸;老夫轻轻地抚摸一下老妇的脖子,或拍拍后脑勺,以示还礼。

请安礼俗称“打千”,也是满族人日常相见之礼,多是晚辈向长辈、卑者向尊者请安,平辈之间有时也行请安礼。其仪是:男子请安时,凡是穿箭衣的(缀有“马蹄袖”之袍),先弹袖放下“挖杭”(马蹄形的袖头),先左袖,后右袖。再将左脚略前移半步,左膝前屈,同时左手手心向下自然垂在左膝盖上;右足后引屈膝,距离地面一寸左右,同时右手下垂;上身稍向前俯,如拾物状,约一呼一吸之间,左腿撤回,恢复立正姿式,施礼完毕。施礼时,一边行礼,一边口说“给某某请安”。受礼者除家中尊长外,亲友、长辈还半揖,或执行礼者之臂,平辈则同样“打千”还礼。

女子也行请安礼。其仪是:上身挺直,两腿并拢,右足略后引,两膝前屈,呈半蹲姿势。同时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相叠,搭在两膝上,约一呼一吸之间恢复原状。施礼时必使长衣拂地,拖襟四开,缓而且深,显出高雅气质。

女子请安还行抹鬓礼。其仪是:先成立正姿势,然后右手五指并拢抹摸右鬓,同时口说“给某某请安”。满族贵族人家女子多穿高底的“寸子鞋”,不便前屈下蹲,或乘车时受人请安,不便下车还礼,多行抹鬓礼。

叩头礼是臣民对君主、下级对官长、晚辈对长辈、奴仆对主人所行的拜见大礼。有三跪九叩、二跪六叩、一跪三叩之分,其仪与汉族叩头礼相同。

2.宴宾礼仪

满族人家重客,待客礼节隆重,每逢年节必宴请宾客。《柳边纪略》等典籍记载了黑龙江地区的满洲人家宴请宾客旧俗,来客皆请至南炕坐,以示尊重。其礼仪主要有敬烟、献茶、敬酒、进食、歌舞等内容。先是主人向客人双手敬烟,或由儿媳、女儿敬烟;次献奶子茶,然后将酒斟在杯中,用盘托着,向客人敬酒,以尊卑长幼为序。如果是妇女敬酒,客人不沾唇则已,沾唇就须一饮而尽。凡饮酒时不食。饮酒毕,主人将煮熟的猪、羊等陈列在炕桌或“划单”上,以小刀分割而食。酒至酣时,宾主共歌舞。

满族民风古朴,有过路客人,亦尽其所能热情招待。菜肴盘、碗必为双数,以双为上礼。若天晚留宿客人,让客人宿南炕,自家人宿北炕。如有车马,代为看管、饲养,不收客人分文。满族的好客之风使中原人物为之感叹。时至今日,在满族集居区各地,盛情待客之风依然。

二、蒙古族的人际礼仪民俗

世代游牧的蒙古族虽然粗犷剽悍,但热情好客却是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的古老风俗。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就有好客之俗,行路人如果正赶上蒙古人家用餐,可以下马与之共餐。主人家不但不会拒绝,还会热情欢迎。即使主人不在,也可以自己进入蒙古包内用餐。主人归来,如果冷落相待,就为失礼,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其人际间的交往古朴纯真,毫无伪饰。其礼仪,《蒙古风俗志》等书记载颇详,主要有:

1.路见礼仪

蒙古人路上相见,彼此都要下马互问“赛拜奴”(你好吗)或“塔赛拜奴”(您好吗);接着互相递上自己的鼻烟壶,互吸鼻烟;然后互相询问最近有些什么见闻,之后各自上路。旧俗,晚辈接烟壶要跪一足接还,长辈稍躬身还礼,右手去接。

2.进门礼仪

客人来,主人要迎出门外,为客人接缰下马,并嘱咐家人管好狗。主客相见,晚辈要向长辈屈膝请安。客人在主人的陪同下走至门前,主人站在门的西侧,右手放在胸前,俯首微鞠,请客人先进。客人要把马鞭放在门旁,不能提鞭进门。蒙古人之俗“以西为大,以长为尊”。住房屋的蒙古人家,要在西屋待客,住在蒙古包中的蒙古人家则以对着包门的位置为正座,其右方为妇人席,左方为客人席。如果客人比主人辈分高,则请客人坐正座。

3.敬茶、敬烟礼仪

敬茶、敬烟是蒙古族待客的重要礼俗。客人来必须新沏茶。即便是壶中的茶是刚刚新沏未喝的,也要重新另换,以示重视客人。其他民族有“满杯酒、半杯茶”之俗,蒙古族则是以“满杯茶”为敬。喝茶时,佐以奶皮子、奶豆腐同用。敬茶之后敬烟。主人为客人敬烟,客人也要回敬。旧时多是敬鼻烟,现在多是敬纸烟。

4.宴宾礼仪

蒙古人家多是以奶制品和手抓羊肉待客。以全羊席待客为最隆重。客人来后,要现杀羊。杀羊前先请客人看过,允许后再杀,叫做“问客杀羊”,以示尊重。吃羊肉时,先割下羊头、羊尾供佛,然后敬客。主客围桌共食,亲如家人。进餐时,多是由年轻人把第一杯酒献给客人,吃饭吃菜也是要请客人先动筷子或刀子,这叫做“献德吉”。“德吉”即是首杯、先吃的意思。如果客人是年轻人,当他接受献“德吉”之后,也不能自己首先享用,要请主人家的尊长先享用,并要给长者斟酒,这是礼敬长者的美德。宴席上,还要为客人拉马头琴、唱歌,气氛非常热烈亲切。现今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游牧人家仍然是以旧俗待客,体现出浓郁而古朴的草原风情。

三、藏族的人际礼仪民俗

1.相见礼仪

藏族旧时的相见礼俗非常繁杂,各类礼仪的阶级特征尤其突出,等级地位森严。每个人都必须按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施行各种礼节。旧时平民见到活佛、贵族和大喇嘛都要行跪拜礼。农奴在路上见到大小僧官,要恭立道边,脱帽鞠躬,要等他们走后才能移步。平时,农奴见到农奴主,要低头吐舌,战战兢兢,表示敬畏。尊者每说一句,卑者都必须吐一次舌头,应一声“拉索”(是、对)。告辞尊者时,必须要面向尊者倒退至门或很远的地方后,方可转身。民主改革后,虽然废除带有阶级压迫的礼俗,但平民拜见活佛仍然多依旧俗行事。

敬献哈达是藏族人在互相交往中的重要礼节,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是一种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黄色和浅蓝色的,是藏族人的必备品。敬献的哈达越宽长,表达敬意越深厚。普通藏民拜谒活佛时,也献哈达,但不能直接递到活佛的手里,只能敬放在活佛前的桌子上。一般妇女拜会喇嘛前,必须用红糖或乳茶涂脸,否则会被视为卖弄风情,要受到处罚。

由于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藏族人在相见礼节上特别注意使用语言。社会上有三种话:普通话、敬语、最敬语。身份相等者或关系非常熟者互用普通话,但习惯上也常用敬语,表示尊重。身份不等者,地位高的用普通话,地位卑下的用敬语;如果地位悬殊,则要用最敬语。

2.宴宾礼仪

藏族宴宾要按地位的高低,分别坐于不同等级的位置上。宴请地位高的活佛,如果没有与他地位相等的人,就得为他独立设专席,一人独座。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地位高的人宴请地位低的人,虽是一宾一主,客人也必须坐在下首。入席、离席也都按等级依次行动,不得逾越。

四、维吾尔族的人际礼仪民俗

维吾尔族是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民族。

维吾尔族人家对那些素不相识的没有吃饭、没有地方住宿的过路人,只要他们说明请求帮助的原因,就会得到殷勤招待。住宿时,客人不能完全拒绝使用主人的被褥,否则被认为是看不起他们。如果客人有自己的被褥,要及早拿出,不要等主人家拿出后再拒绝。

维吾尔族俗敬尊长,走路要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要让长者先讲,落座时要让长者先坐。老人不论到哪里去做客,年轻人都要为骑马、骑驴的老者卸鞍,饮喂驴、马。离开时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吃饭时,要先送给老人。

无论何时相见,维吾尔族男女老少,同性别人都要互问“色俩目”(意为“平安”“安康”),行“拿目洒拂哈”礼(意为“握手”)。哪怕是有怨恨的人相见也要行礼,否则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拿目洒拂哈”的仪姿是:双方均用右手紧紧握住对方的右手心,然后左手握住对方的右手背,轻摇几下,以示问好、致敬。平辈相见,直接互相握手问安;女人相见,先是双手交叉于腹前,略微躬身,互道“色俩目”后握手,问候家人平安;如果是年轻人、晚辈遇见长者,要连声说“色俩目”,同时躬身后退一步,以右臂抚胸行抚胸礼,鞠躬30度,然后握手。握手毕,双手抚摸自己的脸,名之曰“都瓦”。“都瓦”是阿拉伯语,意为“祈祷”“祝福您”之意。

维吾尔还以“接都瓦”为日常相见的礼仪,即祈祷礼。其仪姿是:举起双手,手背朝下,手心向脸,专意向真主祈祷一两分钟,然后把双手放在脸上,自上而下摸一下,谓之“接都瓦”。行“接都瓦”的场合较多,如穆斯林集体或单独做礼拜之后相见、去亲友家吊丧相见、到亲友家做客吃完饭后,都要行“接都瓦”,是一种隆重的为亲友祈祷祝福的礼节。

维吾尔族有尚右的习俗。因此,其待人接物之礼皆以右为尊。施礼时要以右手抚胸,给客递茶、端饭或给其他物品,要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进门时,要右脚先迈门槛,甚至睡觉时都以右侧着床,认为左侧着床会做噩梦。尚右的习俗是人际礼仪中贯彻于一切方面的,违俗就会被认为是不敬。

人际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表现和象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礼仪。但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生产方式不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信仰、心理素质不同,历史传承不同,因而人际间的礼仪也各有不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礼仪的民族,视其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教礼居其首。学礼、知礼、行礼,不仅完善个人的品格,更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形成一种良好的国风。在人际交往中,礼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向被施礼者表达与之身份地位相适合的敬意,使其享受到一种承认感、尊重感。施礼不仅仅是下级对上级、幼者对长者、主人对客人的礼敬,受礼者也要根据行礼者的不同身份予以不同形式的还礼。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通过致礼与答礼,使尊长者得到敬崇,卑微者也受到爱抚,从而沟通关系,亲和感情,化解矛盾,减少对抗,造就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原典选读

《礼记·曲礼上》节选

《礼记》是一部记载和论述先秦礼制、礼仪的典籍,对后世的礼俗影响极其深远。今节选其《曲礼》篇的若干小节如下:

按:以下论礼的重要性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按:以下为人子之礼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按:以下为拜访他人的礼仪

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大夫士出入君门,由右,不践阈。

按:以下为迎宾、待客及为客的礼仪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奉席如桥衡。请席何乡?请衽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

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

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按以下为平时坐立言行礼仪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

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父子不同席。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

故日月以告君,齐(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按:以下为进餐礼仪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醢酱处内;葱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 Fuh8zdbadxFTszIvpdgaTN0JZ2xMRp8b8xOGur6THc7fR89eZbXYedyB+LbBP8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