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国大陆率先诞生古代国家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明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世界四大文明都诞生发展于各大河流域。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文明在恒河流域分别诞生,中国古代文明则发源于黄河流域。这些文明发祥地的相似之处在于,河流以及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并且这些平原上都曾存在过发达的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的形成及其内容因区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其发展阶段以及历史进程也各有差异。反之,从中也可找出一些共通之处,以王权为中心的古代国家的出现即可说是其共通点之一。

然而在中国大陆,率先诞生古代国家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位于古代国家诞生前期阶段的农业社会开始,就其诞生、发展以至变迁进行探讨。针对由农业社会发展形成的古代国家的结构,也有必要加以进一步考察。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并非只限于黄河流域一种类型。针对长久以来,注重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一元文化文明发展的观点,近二十年来,还出现了立足于中国的多种区域文化观,重视多元区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诠释的转换。

1 司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种观点的倡导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苏秉琦先生。他在中国先秦史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近年来更涌现一批强调长江流域史前文化先进性的学者。他们认为,长江文明足以匹敌甚至高于黄河文明。

不容置疑的是,在史前时代,以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为背景,中国各地曾经存在固有的区域文化。我们首先要解读这些区域文化的实态,更应注意的是,这些区域文化在历经古代国家的出现、各王朝的盛衰交替以及政治变幻之后,依然是留存至今的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在考察当今中国的区域社会及其风土的时候,史前时代区域文化的实态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也可以说,即使置身于改朝换代以及风云变幻的政治现象之中,我们也决不能无视那些超越历史事实而存在的区域文化的脉络,并且这些区域文化的脉络在历史记述中鲜有体现。本书将就这些难以把握的区域文化的基础部分进行考察。

2 甘肃永靖黄河三峡风景 中国古代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

为了把握上述史前农业社会的成立与发展以及史前时代的区域文化,在方法上,我们将不得不采用考古学的研究方式。同时,也期望读者借此了解考古学的一个方面,尤其是以考古学为对象的区域考察如何关系着该区域近现代史的问题。

关于包括发掘考察在内的考古学研究的历史,现代各国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当然其研究方法及行动方式也存在许多共通之处,然而其差异之大足以令人感到震惊。这些差异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因国家的不同而具有的特色,有的则处于自古以来的历史积淀以及现代国家成立以后形成的民族意识的背景之下。

反映现代中国面貌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历程

本书将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进程说起。当今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令人惊叹,与日本考古学同样,正不断跨入信息过多的阶段。这是近十年或近五年来产生的现象,正好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呼应。可以说从考古学中也可窥见现代中国的国情。

在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以及之后不久,包括笔者在内的外国学者想要直接接触文物、遗址等考古资料几乎全无可能。只能依靠《考古》、《文物》、《考古学报》这三大学术杂志上发表的少量发掘报告等研究成果来进行再度评介。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各地兴办了多种考古学专业杂志,并发表了大量发掘报告。至九十年代后半期,外国学者才得以与中国学者以联合考察的形式直接参加发掘考察。

3 人头像(三星堆博物馆藏)

贝冢茂树、伊藤道治两位前辈撰写的《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中国历史》1,讲谈社,1974年)成书之时,尚处于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前,是未能直接论证研究资料的时代的产物。这部著作承接着战前以来蓄积的深厚的东洋学传统,是一部具有相当的完成度的作品,但却难以反映近年陆续发表的发掘考察成果。该著作后来作为讲谈社学术文库的《古代中国》再版的时候,伊藤道治先生把商代以前的史前时代部分作了大幅度的改写。从该领域的学问进展之大来看,把史前社会与根据文献史料考察研究的商周社会归为一卷,其篇幅难免有局促之感。

在本系列中,史前社会单独列为一卷,朝着商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将得到多元且更具深度的说明。另外,本书的主要考察对象即农业社会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与日本列岛的绳文时代大致相当。中国的新石器社会与日本列岛的绳文社会,都在更新世末期的大致同一时期开始使用陶器并完成了生活的定居化。然而,两者其后的社会变化速度和发展过程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在东亚为何中国大陆率先产生了古代国家?本书将在探讨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将把日本列岛的史前社会与此进行比较。

4 四川省泸州市,夜晚长江边

本书将在重视史前社会的阶段性社会构造变化的同时,还将进行区域间物质文化比较以及社会构造比较。

中国大陆从地理上可划分为:黄河流域的华北、长江流域的华中、南岭以南的华南以及东北和西北。这些区域因气候、植被、地形等环境不同,生业经济也各不相同,当然也因此形成区域文化的不同。区域文化的不同向来受到注目,本书将更进一步,对形成区域文化的母胎即社会内容以及构成社会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信仰等方面进行探讨。涉及内容丰富多样,比如模仿动物和人形的偶像,牺牲、占卜等内容的祭祀等,这些构成社会的实际形态在本书中都将加以探讨。

从东亚全局的角度考证中国大陆史前社会

与此同时,我们将从考古学的角度,来把握史前社会作为区域固有的文化变迁的侧面,并尝试针对横跨区域的综合历史性法则加以解析。

关于这种综合的历史变迁,主张多元史前社会观点的苏秉琦先生以“古文化”、“古城”、“古国”的称谓,从发展阶段的角度来把握古代国家形成的过程。

哈佛大学的著名考古学者张光直教授也运用E.R.塞维斯等学者的新进化主义的人类学理论即立足于文化进化论观点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对中国史前社会到初期国家阶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

本书将着重讨论上述史前社会的发展阶段。对超乎我们以往的想象的各区域坚实的历史发展过程,读者们定能得到重新的认识。史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与其后的商周社会是密切相连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商周社会是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观趋于形成的阶段,因而史前社会向着商周社会发展的坚实的发展性的意义也难免受到后来的中华思想影响,被定位在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观的成立过程之中。问题在于,以这种单纯的中华史观来看待中国的史前社会是否妥当?

八十年代以后,在中国考古学界,关于史前时代的考古学,以苏秉琦先生为中心,出现了从多元区域的观点出发,注重具有区域特征的发展阶段的动向。另一方面,到了历史时代,学界强调的是商周古代国家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中心,实现了统一的历史发展的历史观。目前在中国,正全力从科学的角度证明夏商周三代的存在。

设立国家工程项目,证明夏王朝的存在以及商周的纪年,可以提高中国的国家威信,并确立中国国民的自我认同。也就是说,史前时代之前是多元地域观,历史时代以后则以一元地域观来看待中国历史。问题在于,如何说明从多元地域观到一元地域观的发展?

5 经济发展处于升龙之势的上海的繁荣景象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史前时代的区域社会的发展更是一个政治上的区域统合的过程,也是上述中国观成立的过程。本书也将就这个发展过程做出相应的分析。我个人认为,从多元到一元的变化过程应该还可做出更加宽泛的解析。如前所述,以单一的中国观来考察中国史前社会的统合是否妥当的疑问即在于此。在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国周边的东亚全体加以综合考察的时候,也将论及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从多元到一元的发展的问题。

另外,中国大陆史前时代的动向绝不应该只是在中国大陆内部完结的一个封闭体系。即便没有直接往来,中国大陆与其周边区域在史前时代也应当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联动。这正是日本学者密切关注中国大陆的原因所在。基于这个立场,我不打算把中国大陆的考古学仅只限定在该区域的封闭的体系之中。

本书以“从神话到历史”为题,将对商周国家这个达成了政治上的区域统一的一元中国的出现过程进行论述,同时在放眼整个东亚的情况下,把中国置于广大的多元性之中来进行考察也是可能的。本书也将就此展开论述。 wqHuhwfk1tAJlQasut71cSNhOoChfCGBOhFJG6SyaWMjFnM40+oKQPMm//zrbc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