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战后日本与中国考古学界

自七十年代末起年轻学者到中国留学得以实现

如前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学者曾在以中国东北部为中心的地带直接参与了发掘考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这些考察活动为当地确立了正规的考古学调查的基础。日本学者们之所以在当时就对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寄予关心,是因为流传至日本列岛的多种文化的源头都来自上述地区。就像欧洲社会为了到西亚寻求自身文明的源头,而在当地开展了殖民主义式的考察,我们不能否认,日本的考古学考察在当时也是站在政治支配的立场上进行的。

战后,日本学者被逐出大陆考察的领域,其后,五十年间无法进行在大陆的考察。在此期间,丧失了中国大陆这块考察田野的考古学者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距离大陆最近的对马、壹岐以及北海道东部的发掘考察。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两国间的直接交往几乎是不可能的。《考古》、《文物》、《考古学报》等主要学术杂志成为在日本唯一可用的中国考古学基本资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57年,经中国科学院邀请,以东京大学的原田淑人教授为团长,驹井和爱、水野清一等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的著名学者组成的代表团在战后首次访问了中国。代表团一行经香港由陆路进入广州,参观考察了南京、北京、敦煌、西安、洛阳等地,然后又经香港回到日本。在今天这样的迂回路线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代表团成员们在访问中亲眼看到,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已拥有充实的考古学资料,同时举国上下积极保护文物古迹的情景也令代表团成员感动不已。

代表团中最年轻的成员是冈崎敬,其次是樋口隆康,两人当时还是三十出头的青年。后来樋口隆康成为京都大学教授,冈崎敬成为九州大学教授,他们堪称战后日本中国考古学的带头人。对这些学者而言,日本的中国考古学虽然拥有战前的积累,但无法直接到当地考察并接触文物的情况无疑有一种隔靴搔痒般的遗憾。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两国间的正式往来得以实现。然而当初学者的交流却并不容易。直到后来才逐渐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相关资料。

1978年12月以后,中国转向改革开放路线,中日两国间的学者交流才如同大坝决堤一般活跃起来。1979年,第一个日本考古学者获准到中国留学,其后每年都有年轻学者前往中国留学,得以直接学习中国考古学。

同时,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路线之后,也迎来了各地大显身手的时代。各地诞生了以区域为单位的考古学学术杂志,研究资料的公开变得丰富且迅速。在日本,以中国考古学为专业的学生开始增多也是在这个时期。因为中国考古学不再是七十年代以前那种遥不可及的状态。我也是在这种形势下走入这个领域的学子之一。我于八十年代正式开始学习中国考古学,并前往中国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樋口隆康、冈崎敬两位前辈看来,形势的变化一定令他们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中日间学术交流于八十年代正式展开。而双方的交流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则应该说是在1991年2月,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修订之后。由于这项办法的修订,在与中国学者共同研究的先决条件下,外国学者也可以获准在中国大地上参加发掘考察。这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的一环。目的在于学习海外先进的考古学、科学保存的技术,以提高中国考古学的学术水平。接下来是我参与共同发掘的一些体会。 wzXCUUrDYOEUIUMKj+8gkzZb9VtGl13+MIsBjYapKOP/hIE/tnBe7GvbOV5/iB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